最佳影星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白色十三号
他又伸出第三根指头,“爱德华强壮有力,任何时候都能保护贝拉。不论是飞身推车,还是及时现身吓退流氓,还是带着她帅气无比的参加舞会吸引艳羡的眼球,甚至是不会跳舞的她,都可以在他的带领下翩翩起舞,有了他就没有了害怕,只拥有艳羡和满足,是女人的第三个梦。”
“爱德华甚至愿意与贝拉共度一生,他尊重她的选择,不愿破坏她原有的生命与生活,她逐渐衰老,他永远年轻,这个,恐怕是女人最大的梦。”
说到这里,马修突然转身,让人将原作者斯蒂芬妮-梅尔请了过来,说道,“梅尔女士与诸多女人一样,她将梦一一写出,《暮光之城》是部温情的也值得一看的电影,比那些发誓反映重大问题和人生观的电影更贴近我们,因为这记录了每个普通女人曾经关于男人的梦想,尽管这些梦想在现实中支离破碎,有点幼稚可笑。”
斯蒂芬妮-梅尔配合的接话道,“这一切都会在电影里娓娓道来,深情动人。”
随着斯蒂芬妮-梅尔现身,马修成功的将记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了原作者身上,斯蒂芬妮-梅尔经过近一年的磨练,也有了些应对媒体记者的经验,说出的自然都是对电影最有利的话。
“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想,是否有一天能够搬上银幕,所幸的是这一点终于实现了,而且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符合我心目中的期待。”
斯蒂芬妮-梅尔对电影的改编显得很满意,“尤其是贝拉的扮演者妮娜-杜波夫,她演得很可爱,完全符合我对贝拉这个角色的预期……只有十九岁的她能够演得如此传神动人,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距离《暮光之城》上映的时间越来越近,十三号工作室和迪士尼影业的宣传也越来越密集,各种各样的新闻在报纸、杂志、网络和电视台上面轻易就能看到。
“《暮光之城》即将上映,次时代吸血惊情拉开帷幕。”
“魔幻大作《暮光之城》再爆预告,美少女遭遇吸血男猥亵。”
除了这些有些惊悚的新闻之外,马修还让人炮制出了很多真真假假能够吸引到眼球的新闻。
“《暮光之城》票房前景看好,开创低成本大片时代。”
不过,所有的宣传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首先针对青少年女性观众群体,因为她们才是这部影片最大的受众。
马修一直都非常清楚,《暮光之城》不是大众电影,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大众电影。
“吸血鬼痴恋美少女”是最大的宣传主题。
男性很难真正喜欢这部片子,马修也不例外,当初他也是硬着头皮才看完了目前已经出版的系列小说,期间产生的反感情绪,远远超过后来阅读《饥饿游戏》。
但迪士尼影业和天使经纪公司的市场小组专门分析过这部影片,而且马修自己也承认,《暮光之城》是有魔力的,但是暮光的魔力不是对所有人起作用。
客观看待斯蒂芬妮-梅尔的小说,其实是很优雅唯美的女性气质类型,说的故事也是非常简单浪漫——孤独百年的血族爱上了害羞的人类少女,他们之间经历不少阻碍,爱情的力量却最终克服了一切。
马修让人专门做过调查,《暮光之城》的书迷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女性。
所以,《暮光之城》也是一彻头彻尾的女性电影,她的原著、编剧到导演,统统是女性。甚至可以说,连贯起整部片子的起承转合的不是逻辑上的情节冲突,而是一种类似于情绪上的思维波动。
所以,《暮光之城》上映后,也不会有太多男性粉丝,甚至可能引来男性观众的谩骂。
因为这根本是两个星球的意识形态的问题,火星人不可能理解水星人,很多火星人也不会愿意低下自己高昂的头颅,尝试着去理解水星人。
海伦-赫尔曼对马修说过,可以耐住性子看完《暮色》的男生,通常只有两种可能:一,你是素食吸血鬼;二、你正在痴恋女友,是陪她看的。
于是,在感恩节前一个周末,一部真正的女性爱情电影《暮光之城》在北美隆重上映了。
最佳影星 第六百八十九章 真正的内涵
为了给《暮光之城》造势,迪士尼影业在洛杉矶诺基亚剧院启动了盛大的世界首映活动。
为号召全世界“暮光”书迷一起参与首映盛事,十三号工作室两天前就包下诺基亚剧院的大广场供书迷们扎寨露营。
首映当天一早6点,就有2000位粉丝准点涌进场地,场面十分热闹。
此外,广场附近的旅馆更早在数月前就被订满,大批书迷从全美各地涌来,只为近距离目睹“暮光家族”全体演员第一次正式走上红地毯。
这个系列小说的书迷,在接连不断的宣传营销攻势下,对于影片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站在诺基亚剧院门口的台阶上,大卫-埃里森看着一个又一个演员从红地毯上走过,突然转过头,问旁边的马修,“这片子真的能开创低成本大片时代?”
马修却说道,“不要抱太高的希望。”
大卫-埃里森好奇的问道,“太高的希望有多高?”
“嗯……”马修想了想,回答道,“跟那些火爆的大众商业电影比,肯定要差一些。”
听到这话,大卫-埃里森脸上多少有些失望,说道,“我还以为这会是一部十亿作品呢。”
马修很无奈,问道,“大卫,你从哪里看出《暮光之城》能有十亿票房?”
“预售啊。”大卫-埃里森振振有词,“预售情况非常出色,周末三天的票房卖出了2000多万美元。”
马修提醒道,“你是不是忽略了另一个数据?”他自问自答,“预售的观众百分之九十是女性,还是书迷。”
单单这一点就说明,这是一部严重偏女性和粉丝向的影片。
大卫-埃里森耸了耸肩,“这个我没看到,我就觉得我们宣传做得非常出色。”
马修点了点头,“宣传和发行已经做到了预算内的极限。”他看了看聚集在红毯和诺基亚广场上数以千计的书迷,“剩下的就交给观众了。”
宣传发面,除了十三号工作室方面和迪士尼影业以外,《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的出版社也在发力。
就在电影宣传进入最为火热的阶段,斯蒂芬妮-梅尔和出版社趁机推出了《暮光之城:破晓》,并且配合电影宣传方面,也来了一波非同凡响的宣传攻势。
小说和电影的宣传配合在一起,对于电影公司与出版社都有好处。
这一次,出版社在宣传方面专门雇佣了一个好莱坞的专业团队来策划,这个团队也是来自马修的介绍,曾经为华纳兄弟策划过《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宣传营销。
整个宣传计划分为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别就《暮光之城》销售击败《哈利波特》、《暮光之城》改编电影即将上映、《暮光之城》领跑美国亚马逊青少年图书畅销榜、斯蒂芬妮-梅尔入选2008年度《时代》百大人物等关键词在各大行业媒体和终端媒体发起数轮宣传攻势,充分制造热点。
第二阶段,在《暮光之城:破晓》上市前后,实施立体式试读方案,多种试读本齐头并进,有在书店进行发放的,也有在网络和平面媒体上进行展示的,这些预热成为重要铺垫,促使读者产生阅读该书和观赏主角人物的热切愿望。
《暮光之城:破晓》上市第一周,小说销量就突破了30万册。
而小说每增加的一个书迷,其实都是电影上映后的受众。
“对了,马修。”大卫-埃里森忽然问道,“马上就是今年的维密大秀了,你还去吗?”
马修想了想工作日程,缓缓摇头,“到时再说吧,我可能没有时间,接下来工作太多了。”
感恩节过后,他就要回《特种部队》剧组继续拍摄,随后要去《盗梦空间》剧组向克里斯托弗-诺兰报道,中间还要抽时间关注下《速度与激情4》的后期制作,很难抽出时间去看维密秀。
再说了,现任或者曾任维密天使中的阿德里亚娜-利马、吉赛尔-邦臣、米兰达-可儿和卡罗莱娜-科库娃都是老战友了,剩余的例如亚历珊德拉-安布罗休之类的又不怎么喜欢……
完全可以等一年,看看维密天使会不会再出几个高质量的新人。
剧组合影结束,索菲亚-科波拉这时率先走了过来,主动邀请马修,“一起?”
马修点头,伸出胳膊让索菲亚-科波拉挽住,两人一起向剧院里面走去。
“我已经看了影片。”马修边走边对索菲亚-科波拉说道,“非常不错。”
索菲亚-科波拉带着鼻音说道,“具体说说。”
马修不禁笑了起来,“这不是恭维。”他想了想,说道,“你很会煽情。对于男主角的处理也特别到位,爱德华有钻石般的肌肤,冷酷、皙白。像个18世纪的绅士,既有英俊的外表,还富有,然后与美国现实生活中的男人形成鲜明对比,非常适合那群没有成熟又叛逆的青少年女生。”
听到他如此说,索菲亚-科波拉不禁笑了起来,笑声过后,还是带着淡淡的鼻音说道,“你的赞美我全都收下了。”她竖起一根指头,摇了摇,边朝放映厅走,边说道,“这个系列最成功的地方还是在女主角。”
“噢?”马修好奇问道,“妮娜-杜波夫有那么出色?”
索菲亚-科波拉摇头,“不是电影的女主角,而是小说的女主角。”
看到马修一脸好奇,她解释道,“斯蒂芬妮-梅尔塑造了一个空壳一样的女主角。她的外表从来没有被详细描述,因此任何女性都可以很容易地把自己套进去然后开始大肆幻想。”
马修边走边看了看索菲亚-科波拉,回想了下小说,好像确实是这个样子。
索菲亚-科波拉继续说道,“第一次看小说时,我读了四百多页也搞不清楚女主角究竟长什么样子,她在我脑海中的唯一形象就是一个超大的乐高积木玩具,撇开外表不说,她的性格被描述为缺乏安全感,笨手笨脚,还有脾气古怪——任何有过青春期的女性都可以根据这些性格特征联想到自己。”
她对马修比划了个手势,“借助伊莎贝拉这个空壳,女主角就变成了一个任何女性都可以把自己装进去的套装,而不像是一个人。”
说到这里,索菲亚-科波拉摇头笑了笑,“你再看男主角,斯蒂芬妮-梅尔无所不用其极的描写那完美的脸庞,他的胸大肌、衣着、发型、眼睛的颜色,甚至tmd连口气都写了好多次。”
马修回忆一下,隐约还有点印象,说道,“好像确实是这样。”他也笑了,“这正适合女孩的幻想。”
“女孩需要这种男人?”索菲亚-科波拉再次摇头,半认真半开玩笑的说道,“其实我认为那女主角最后会后悔的,因为吸血鬼是没有体温的,然后像石头一样硬,冰冰冷,邦邦硬,所以那根比橡胶还不舒服。只不过样子好看,就像一桶方便面,折射现代女性的素养,只看外表,不看内涵。”
“你这形容……”马修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来到放映厅第一排,才说道,“你对这个系列的内涵,理解的真深刻啊。”
不得不说,索菲亚-科波拉能成为好莱坞有数的女导演,家庭条件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她确实有独到之处啊。
电影很快开始放映,马修作为投资人和制片人,也见识到了青少年粉丝向电影的威力,
仅仅是看着银幕上浮现出《暮光之城》的四字标题,现场便已经按捺不住一片尖叫,而当那个让万千少女辗转难眠的吸血鬼主角——爱德华-卡伦出场时,又再次引起座上观众一阵骚动——这一切,还仅仅是开始。
因为,他甚至还没露出那两只标志性的牙齿,还未让它们发挥应有的功用。
影片开始不久,短暂的邂逅以后,女主角贝拉发现自己彻底的被神秘的美型男爱德华迷住,无法自拔。
从影院内观众此起彼伏的尖叫声判断,贝拉绝非孤军奋战。
吸血鬼概念刚刚出道的时候,原本和魔鬼、僵尸这些耸人听闻的家伙们同属一个阵营,但随着浪漫yy主义的盛行,吸血鬼身份在广大小说家笔下开始向正面靠拢,他们以满足男性读者的嗜血和女性读者的泪腺为己任,影响遍及全球。
马修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一位名人的言论:吸血鬼的爱情有着爱情中一切吸引人的东西,致死的激情,永恒的欲望,征服与被征服,施虐和受虐,与快感相生相伴的忧伤,在痛楚和迷狂中获得的永生……
由于男主角爱德华永远停留在十七岁,《暮光之城》注定是一部吸血鬼版纯爱电影,爱德华-卡伦与女主角伊莎贝拉相识于学校,包围着他们的是常年阴雨的福克斯城大背景,这使得《暮光之城》既可以像传统魔幻电影那样妖魔倍出,又借得了些许类似于《哈利波特》的校园气息。
另外,男主角天生具有的读心术超能力,还带来很多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情节意趣。
而伊莎贝拉是个看起来随时会得白血病的柔弱女孩,爱德华是个有着不可告人秘密的神秘少年,两人一见钟情的爱情虽如幻似梦,却注定波折重重,于是他们必然要经历百转千回、抵死纠葛的爱情宿命。
最佳影星 第六百九十章 人性最俗的部分
吸血鬼题材的影片在好莱坞并不少见,但在整个好莱坞都在“连续剧化”的如今,吸血鬼这样具有吸金潜力的题材,除了影响极其有限的b级片《黑夜传说》外,竟然还没有被拍成系列产品,实在是一件人神共愤的事情。
所以,在马修的投资运作下,《暮光之城》应运而生。
这套由一位美国普通家庭主妇利用闲余时间创作的小说,并非因为把吸血鬼讲得超凡脱俗而受人狂热追捧,相反,它的特点在于总揽了一切关于吸血鬼的特点和俗套。
这恰好符合马修一贯套路化的商业思维。
如果有可能,他可以把《暮光之城》打造成浪漫版的“吸血鬼界的《指环王》”。
系列化的电影可以让他的利益最大化。
想要利益最大化,那就要影片彻底狗血化……不对,是浪漫到极致。
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台词也要让那些小姑娘们尖叫发狂。
所以,伊莎贝拉的情话会让马修和大卫-埃里森这样二十七八岁的人浑身掉鸡皮疙瘩,却令一个个小女生痴迷到发疯。
“有三件事我是可以肯定的。第一,爱德华是一个吸血鬼。其次,在他身体内有一部分——我不知道那一部分起到多大作用——非常渴望我的鲜血。第三,我毫无条件的、不可救药的爱上了他。”
这是斯蒂芬妮-梅尔专门为伊莎贝拉设计的台词。
《时代》周刊曾经这样评价斯蒂芬妮-梅尔和《暮光之城》系列:“充满着爱恨情仇的张力,但又优雅精致如简-奥斯汀,达到了浪漫小说的一种极致。”
而作为一部pg-13级别的电影,《暮光之城》中的男女主角是个动作都是那么优雅而质朴,双方最激烈的肢体接触就是接吻而已。
斯蒂芬妮-梅尔在写浪漫台词上是个超级天才。
影片中那些让人肉麻的台词,基本都是出自这位原作者之手。
“就算你不是人,我还是爱你爱到不怕死”。
这是伊莎贝拉的台词,再看看爱德华的经典表白:“我爱你,胜过把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加在一起!”
马修没看过琼瑶小说,琼瑶剧也限于格格们,想来“山无棱天地合”的效果估计也就是如此了。
不过,这部影片的缺点也很明显。
因为情节俗套,风格平静迟缓,缺少幽默感,又没能塑造出类似《哈里波特》或《指环王》中那样完整、细致的魔幻世界和复杂的人物关系,片子完全停留在青春片水平,而很难达到超级商业大片的高度。
由于预算的原因,那堆不够精致的特效也可以说是败笔。
还有,索菲亚-科波拉非常不擅长处理动作戏,但凡涉及到动作戏的地方,影片便明显降格,当爱德华从一个地点跳跃至另一个地点以显示他过于常人的威力,或者将贝拉捆在他背后在森林里快速穿梭时,镜头看起来有些虚幻,毫无真实感。
但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首映现场的女性观众尖叫声不断,简直比最铁杆的钢丝看到擎天柱和威震天出现在大银幕上还要兴奋一百倍。
吸血鬼与人类的凄美爱情故事必将推动无数女性观众走向影院,那群“将《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当成《圣经》那么重视”的年轻女孩,会为影片的票房和周边掏空钱包。
马修相信,她们一定会成为《暮光之城》的超级花痴:书卖了多少,电影票卖了多少,那些小妹妹们会鼓掌欢呼、神魂颠倒……
谁都不能否认,任何女人都会花痴,哪怕卡罗莱娜-科库娃挑选客户,外貌都会成为必须的硬性条件。
所以,像他这么好看的人,才那么受欢迎啊。
她们喜欢看各种各样美丽的男人,喜欢幻想这些男人只对自己动心,喜欢构思跟他们共度花样百出的良辰美景;但是她们的幻想通常止于皮肤,风花雪月一下就满足,对男人的了解也不深,以为在爱情中,一切都是围绕着自己旋转的,情缘是水到渠成的,渠成之后打个kiss就心旷神怡了。
多数小妹妹们都有过这样的阶段:对爱情充满相对纯洁的幻想。
《暮光之城》从小说到电影,本质上就是这种幻想的产物,如今又反过来加强这种幻想。
这部电影,其实什么事都没发生,索菲亚-科波拉就是把什么都没发生的一个故事拍得非常浪漫。
看完电影,马修的印象基本上就是一些漂亮的男孩女孩走来走去,眉来眼去,眼睛闪闪,嘴唇红红,红红的嘴唇说着轻飘飘的海誓山盟。
还有好多大特写,男孩女孩们都很好看,特写多了是加分项。
就连坏人也是美丽的昙花,只出现一下,却是绝色。
吸血鬼住在山中的高尚住宅,太阳一晒象钻石一样闪闪发光,这根本是女孩们最喜欢的芭比娃娃游戏中的设定。
为了迎合小妹妹们的喜好,索菲亚-科波拉真的做到了花痴需求的极致。
索菲亚-科波拉在后期制作时曾经对他说过,因为她也经历过那样的花痴阶段,所以了解那些小花痴们想看到什么。
女性导演在这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
正是为了花痴们的需要,吸血鬼才在文学和电影史上,由最初的怪物变成了如今的帅哥。
很难追溯是从谁开始,吸血鬼变成了一个以男色著称的行业,电影中早期的吸血鬼相当于有思想的僵尸,是衬托正面主角的常见反派,面容自是狰狞无比。
此后随着吸血鬼演变成主角,外貌设置渐有起色,增添了几分邪气魅力;而到了《夜访吸血鬼》时代,好莱坞最负盛名的两大美男今生惟一交集,使得吸血鬼瞬间变成帅哥的代名词,从此余孽至今未散……
从生理来说,吸血鬼由于经常缺血,导致常年面色惨白、形容怪诞,恰好与当今盛行的哥特式审美相吻合;从遗传来看,吸血鬼大多出身高贵,基因优良,再加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千锤百炼,盛产美男自然也并不稀奇。
在这些传统要求上,斯蒂芬妮-梅尔赋予了吸血鬼爱德华满分模型:外形苍白俊朗,为人优雅沉郁,出身华丽高贵,他和其他大多数吸血鬼一样,已经在这世上痛苦地活了几百年,区别在于,他永远停留的年龄点是人人艳羡的十七岁,仅这一点,就足以奠定《暮光之城》的正太卖点。
不过,由于原著小说把爱德化一角描写得太不可方物,影像化的男主角肯定会有人不买账,毕竟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另外,吸血鬼的背景也有利于制**情浪漫。
众所周知,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吸血鬼爱情方面的造化绝对不容小觑,他们的激情和野性以及动辄涉及生死的所作所为,使得吸血鬼的爱情拥有凡人所难以企及的荡气回肠效果,再加上爱情通常发生在吸血鬼与人类之间,属性上的难以共存使得禁忌下的爱情更为动人。
纵观最近二十多年的作品,吸血鬼不论善恶,大多是世上难寻的多情种子,一段感情总能缠绵到海枯石烂,《吸血惊情四百年》中即便爱人已经转了几世几劫,还是能把她重新唤醒,导致吸血鬼的情敌往往成为世界上最倒霉的人。
《暮光之城》这部电影很幼稚,连马修都不能否认这一点,但很多幼稚的电影往往能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如果说像《哈利波特》这样的奇幻题材还多少需要用脑子去看用心去感受的话,那么《暮光之城》就是一部只需要用眼睛去看就可以的作品,而且用脑子反受其累,会被绕在里面。
一个少女心爆棚的妹子绝对会哈这种超级玛丽苏。
曾经马修也迷惑,为什么金庸和琼瑶会流行?现在想来,其实答案并不复杂,男人爱打打杀杀,顺便泡妞;女人爱卿卿我我,男主角要帅,最好有钱。
这正好契合人性里最俗的部分。
首映结束,马修面对任何人和媒体都对《暮光之城》信心十足,这些信心不止是建立在电影本身上面,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市场。
从去年底开始,大部分时间被男性影片占据的好莱坞银幕出现了一些不小的变化:以女性观众为首要考虑对象的《魔法奇缘》、《朱诺》相继热映,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并且在奥斯卡大放异彩;今年的《27宜嫁》、《妈妈咪呀》、《歌舞青春3》火爆销售,后劲十足;更不能不提5月份《欲望都市》创造的爱情喜剧首映纪录,5700万几乎全由女性奉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