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英公务员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青山铁杉
虽然目前西欧有大批苏联的支持者,但同样苏联本身也遭到了重创,两头都怕。
“想想你们如何是在一战之后突破外交困境的,无非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同时和美英法谈判,利用三国之间的矛盾完成了外交突破。现在又不同了,如果苏联本身就没有恢复的情况下,不断找同样没恢复的英法麻烦。只会让美国更容易兼并我们的利益。”
话里话外,艾伦威尔逊的意思就是表示,在一九四五年甚至未来几年,英国和苏联没有利益冲突,两国都需要时间进行战后恢复。如果苏联找麻烦的话,只会让没有被战争波及的美国占便宜。
一直到福尔采娃恢复,艾伦威尔逊都在不断重复着列宁一战后突破外交困境的历史事实,他知道福尔采娃一旦回去,斯大林肯定会询问的。
就在制定完清单,让苏联来人接收的同时,已经赢得首相大选的艾德礼空降大柏林,准备接替丘吉尔参加波茨坦会议,这比历史早了十天。





大英公务员 第一百章 政客和公务员
历史的细微差别是正常的,就如同历史上铁托的反对派被清洗干净,现在却活的好好地一样,目前的误差属于正常范围之内。
在艾伦威尔逊回到波茨坦之前,代表大英帝国参加波茨坦会议的英国首相已经换人了。
丘吉尔被新首相艾德礼所取代,丘吉尔被随即任命为顾问,取得了继续留在波茨坦会议旁听的权利。
同样和新首相艾德礼前来的,还有新任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新任外交大臣是工会领袖出身,曾经组织和领导了一九二六年全国大罢工。
和这个年代很多工人支持的党派一样,欧内斯特·贝文在希特勒崛起的时候,主张英国应该先下手为强,对抗德国和意大利威胁。
很长一段时间内,和工人密切的党派,按照后世的划分都是一水的战争党派。
比如肯尼迪之前的美国民主党,纯粹一个白人党派。
澳大利亚工党,首先实行白澳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欧洲各国社会党,坚定不移的支持开战。
和工人关系密切的党派,往往是加入战争的决定性力量,这在后世白左弥漫的欧洲,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新首相艾德礼和新任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到达波茨坦之后,让杜鲁门有些不开心起来,相反斯大林的心情倒是非常不错。
因为不论是新首相还是新任外交大臣,在不少人眼中都是在明显不过的亲苏份子。在英国参加干涉苏俄革命时,欧内斯特·贝文曾鼓动伦敦码头工人带头行动,宣称如不把“傻乔治”号轮船上运往波兰的军用品搬走,就拒绝为该船装货,对政府造成很大压力。
英国新政府的一号和二号人物,带着这么明显的亲苏成分来到波茨坦,杜鲁门是什么心情可想而知。这就是艾伦威尔逊回到波茨坦的时候,塞琪琳霍夫宫的情况。
首先是对外交部秘书和内阁秘书汇报工作,对着爱德华·布里奇斯问道,“爱德华爵士,我的工作是不是要首相有所隐瞒?”
爱德华·布里奇斯沉吟了一下,缓缓摇头道,“不行,这不是在国内,国际会议还在进行当中,我们私下和苏联人的交易,不能对新首相隐瞒。因为会议还没有结束,同时暗箱操作还要继续,在这种时候要对新首相表达诚实。”
“可是前任首相还在。”艾伦威尔逊有些挠头,有些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公务员对政党交替采取友善中立态度。”一旁的亚历山大卡多根插言道,“至于丘吉尔先生和首相的交接,那是他们的事情。”
“很好!”爱德华·布里奇斯口中吐出一个单词,意思已经在明显不过。
啊……丘吉尔先生!艾伦威尔逊心中了然,现在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就是愚蠢了,随后请示道,“不知道首相和外交大臣,对这一次的会议是什么态度。”
“实话实说呢,比丘吉尔先生对苏联的态度要缓和得多。我们的外交大臣和莫洛托夫关系非常好,彼此之间的敌意消减了许多。”爱德华·布里奇斯话锋一转道,“其实我们和苏联也完全没有冲突,只是某些政治人物对苏联有着莫名其妙的敌意。”
“对,没有冲突。”亚历山大卡多根也连忙撇清关系,“我们只是执行丘吉尔先生的政策,不代表我们就同意他们的主张。”
这就他们了?艾伦威尔逊心里虽然这么想,却也表现出来向组织靠拢的样子,“其实,如果要是首相大人参与谈判,而不是丘吉尔先生在这,说不定已经谈完了。”
“很有这种可能。”亚历山大卡多根开口表示赞同,丝毫不顾及我反对我自己的尴尬。
艾伦威尔逊准备去汇报关于和苏联私下交易事情的时候,亚历山大卡多根跟了出来,叫住了艾伦威尔逊。
“常务次长,什么事情?”艾伦威尔逊迷惑不解,回想了一下刚刚的过程,没什么不对的地方。
“爱德华爵士,对首相的某些认识并不赞同。你有英属印度的公务员经历,如果首相和外交大臣询问英属印度的情况,你要告诉我们。”亚历山大卡多根怕艾伦威尔逊听不明白,压低声音道,“苏联的事情归根究底和我们无关,可英属印度关系到了十万公务员和他们家庭的生活,你明白吧?”
“明白了!”艾伦威尔逊脸色一肃,看来是内阁秘书和新首相在英属印度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作为内阁秘书的爱德华·布里奇斯,苏联问题在他这个公务员首领的眼中,远不如英属印度的问题来的重要。
公务员首领关心的无非就是规模和预算,英属印度的十万公务员是大英帝国公务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接近本土公务员的一半。要是新首相不准备在英属印度耗下去了,这些公务员怎么办?
问题是已经知道了,可艾伦威尔逊也没想到办法,只能祈祷自己一个小人物,首相和外交大臣不会想起来问自己这么一个无足轻重角色的意见。
“真是保守党的作风,又是暗箱操作。”刚成为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听了艾伦威尔逊的报告之后,冷嘲热讽的评价道,“我说莫洛托夫怎么这么和善呢,把注意力都放到这种事情上了,真正的难题一个没有解决,奥地利的归属呢?苏联已经封锁了奥地利和南斯拉夫的边境,并且表示短时间内不适合改变现状,怎么办?”
“尊敬的外交大臣,这其实是美国和苏联人的问题。”艾伦威尔逊维持着原来的说法,南斯拉夫人是跑到美占区的,和大英帝国没有关系。
他必须要在这个时候开口,省的两位新来的大佬,没有话题,一会真的想起来了询问英属印度的事情。
“外交大臣,苏联人正式通知我们,要对日宣战了。”正在如履薄冰之际,外交部秘书亚历山大卡多根推门而入,:“是刚刚苏联代表团通知我们的,苏联已经和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大英公务员 第一百零一章 工党误国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相信杜鲁门应该为此高兴吧。”艾德礼首相用平淡的口吻回答,语气当中全无兴高采烈,“说不定我们的前首相,也非常的高兴,可这和我们关系已经不大了。”
然后看向艾伦威尔逊道,“艾伦,从你刚刚的回答可以看出,我们已经把东欧出卖给了苏联,是不是这样?”
额!艾伦威尔逊脑筋急转组织语言道,“所谓的出卖不过是利益交换,可以说是外交的另外一种说法,其实纠结于是否出卖的这个词汇,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从本质上来说,大英帝国是一个全球殖民帝国,欧洲的事情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可是现实情况在提醒我们,东欧已经在苏联人的控制之下,我们顺理成章的承认这种控制,倒也不完全是出卖。”
“毫无疑问,欧洲现在已经引起了苏联和美国的窥视,这一点我们要承认现实。在全球利益的角度上,大英帝国目前最要紧的是稳住阵脚,保全其他方面的利益,因为在欧洲这边至少我们还有美国和法国站在一条战线上,处在全球角度问题就复杂了许多,敌人和朋友的角色可能会转换。”
“在可预测的未来,苏联可能会在东欧找麻烦,丘吉尔先生也是预见到了这一点。经过通盘考虑用波兰做了交换。但是在全球角度上,苏联的海上力量聊胜于无,十年之内不可能对大英帝国的全球利益造成冲击,但另外一个国家就没准了。”
艾伦威尔逊口中的另外一个国家,毫无疑问是美国人。只有美国人现在有比大英帝国更强大的海上力量,对分布于全世界各地的大英帝国殖民地进行渗透。
现在的问题是保东欧还是保殖民地?不用多说不少人都希望两样都保,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在之前的谈判当中,大英帝国真的出卖了东欧?”艾德礼首相没有被艾伦威尔逊这种初级话术绕进去,仍然不改初衷的问道。
“尊敬的首相,外交大臣。出卖这个词汇过于负面了一些,外交就是这样的。理论上我们全都要有,可一旦谈判开始,必然是有人有有人没有。”亚历山大卡多根开口打圆场道,“我们本质上没有力量制止苏联做什么,但是把苏联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倒是可以尝试的。”
“比如说呢?”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开口问道,“苏联还可能威胁到哪里?”
“近东的土耳其、中东的伊朗。”在亚历山大卡多根思考的时候,艾伦威尔逊已经给出了回答,“苏联是一个大陆国家,对不冻良港有着一直以来的追求,这一点不是秘密。但是苏联和它的前身帝俄都没有达到目的,所以之前的对日作战问题,我们才答应美国人帮忙,希望苏联在远东找到港口,可以收敛一下。”
“土耳其是围绕着黑海海峡的通行权问题,这件事我们不开口,美国人也会提供帮助。最为关键的是伊朗的问题,其实保持现状已经是所能做到的最大程度,如果伊朗引起了苏联的贪心,我们无法阻止,所以在英国和苏联的私下交易当中,我们必须从苏联那里取得对伊朗安全的保证。”
战争期间,土耳其奉行中立政策,周旋于美英、苏联和德意三大势力之间,力图既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又不开罪于任何一个大国。
但终因在对德作战和黑海海峡问题上与同盟国渐生龃龉,特别是和苏联的关系日趋紧张。战争后期苏土关系的恶化成为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导火线。
英国在二战当中是拉拢过土耳其的,作为大英帝国巴尔干方案的一部分。希望土耳其参战,战后避免遭到苏联的报复。这个计划的倡议人,就是刚刚下台的丘吉尔。
但是丘吉尔最终还是被土耳其人涮了一把,拿了大英帝国的武器装备和援助,却拒绝对德国开战。不得不说,单独对丘吉尔而言,土耳其绝对是他政治上的苦主。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作为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就因为两艘战列舰,把奥斯曼帝国推向了同盟国阵营,造成协约国的帝俄在东线完全处在包围当中。最终油尽灯枯首先覆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丘吉尔可能是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对土耳其参战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为此派出了多次代表团,充当了多次冤大头。就连保守党的二号人物外交大臣罗伯特艾登,都对丘吉尔的一厢情愿感到震惊。
艾伦威尔逊这几天前往英占区的时候,苏联就对土耳其问题上穷追猛打。之前的首相丘吉尔采取保留立场,而美国总统杜鲁门则更加的含糊,因为之前土耳其问题,一直都是英国和苏联再谈,美国处在次要角色。
杜鲁门也不帮助英国,借此发泄在二战期间,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勾心斗角。
“奥地利的问题必须马上解决,可以用来和苏联在达达尼尔海峡的问题上进行交换。”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听了艾伦威尔逊的汇报,良久……终于开口道,“至于伊朗问题,想尽办法一定要坚决保留大英帝国的利益,克莱门特你觉得呢?”
“书面保证是不行的,必须让苏联公开宣布不改变伊朗的现状,对全世界宣布不采取任何手段颠覆伊朗政权。”艾德礼首相站起来来回走了两步强调道,“苏联在伊朗北部的驻军必须缩减,英国和苏联对驻军规模上要采取双边谈判。”
土耳其海峡问题可以谈?换取伊朗的撤军谈判和奥地利的苏联红军解除军管?艾伦威尔逊震惊了,好像历史上在达达尼尔海峡的问题上,苏联最终铩羽而归,同时英国在伊朗的利益也被美国接收了。
果然!公务员卖国也就图一乐,真卖国还得首相亲自出马!他已经能想到工党误国的段子了。
“这绝对不是搅合出来的,是首相自己的决定。”艾伦威尔逊心里默念。




大英公务员 第一百零二章 三个问题
中东的石油对大英帝国极为重要,艾德礼首相关注也是理所应当,如果能够让苏联保证伊朗的安全,对于目前的大英帝国当然是有利的。
如果苏联平静下来,英国就没有理由向美国求助,最后一步一步拱手让出在中东的利益。
这一点艾伦威尔逊完全可以理解,至于土耳其的问题,考虑到苏联和土耳其的世仇关系,两国的关系注定不可能太好。
而且苏联的作风也可以从侧面证明这一点,就算是拿到土耳其一个军事基地,也不可能让土耳其导向苏联,归根究底一个基地根本不够。
很多人其实夸大了单独军事基地的作用,后世的埃苏丹在土耳其国内存在美军军事基地的情况下,一样把美国弄的极为恼火,这就说明单独的军事基地影响力有限。
至于日本和德国,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日本是被美国捏的死死的,归根究底是以东京为核心的本州岛,存在很多美国军事基地。
根本不是冲绳的问题,如果美国仅仅在冲绳存在军事基地,日本人的狗链子早就撑开了。
这一点可以通过德国的例子证明,联邦德国是英美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出来的。北约很多国家都在德国有驻军,这种情况下德国是无法真正独立的。
广场协议主要对准的国家其实是两个,其中一个是日本,另外一个就是德国。正常来说,德国应该和日本一样,从此一蹶不振。但是苏联的崩盘救了德国!
苏联崩盘让出了东欧市场,也给了德国拿回自主权的机会,苏联驻军撤离民主德国,整个民主德国的领土内就再也没有外国驻军,德国抓住机会不顾民主德国的经济条件差迁都柏林,从此之后德国国家的中枢,远离西部国外驻军的钳制。
从那个时候开始德国和日本就完全不同了,德国一跃成为欧盟的核心,日本还是被美国抓在手中的玩物。如果看德国国外驻军的分布图就能发现,原来的民主德国境内没有外国军事基地。
苏联出现问题的时候,英法其实发现了德国重新拿回自主权的可能,几乎是拿着钞票上门请求苏联,经济出现问题了没有关系,英法两国愿意拿钱帮助苏联渡过难关,可到底也没有拦住要自杀的戈地图。
英法在几十年后想要挽救苏联,和二战刚结束防备美国的心是一样的。苏联固然是敌人,美国也绝对不是什么好朋友,一旦敌人消失了,所谓亲密的盟友只会骑在自己脑袋上喂屎。
苏联崩盘之后,英法在美国眼中的地位是下降而不是上升,英国很快就遭到了美国的金融攻击,法国更是被列为苏联之后的第二个竞争对手。
眼看着就要对法国做点什么,世纪交替的那几年,法国人的日子其实是挺难的。
现在眼前的事情是,艾德礼首相和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认为前首相丘吉尔和前外交大臣罗伯特艾登,并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相反却出卖了东欧还没换回来回报。
就在房间当中一直讨论,如何把奥地利拿回来,怎么向苏联施压,两人相信美国也不会对苏联的所作所为满意的。
不过这也不一定,艾伦威尔逊在波茨坦已经看出来了,杜鲁门的水平其实比较一般。之所以看起来比丘吉尔有更多的主动性,完全是因为美国的国力给撑起来的。
如果杜鲁门做现在英国的首相,说不定直接就被斯大林玩弄于鼓掌之间,还不如丘吉尔,丘吉尔还能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作为暗箱操作的直接执行者,艾伦威尔逊有幸的得知新首相和新外交大臣对波茨坦会议的期待,既想办法联合美国拿回来奥地利,确保伊朗免收苏联的安全威胁。必要的时候可以在达达尼尔海峡通行权上做出让步。
归根究底,刚刚指责完保守党出卖东欧的艾德礼首相,还是需要暗箱操作保证大英帝国的利益,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
艾伦威尔逊当然要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赴汤蹈火,比起土耳其他同样也认为伊朗更加重要,至于奥地利问题,不把奥地利恢复原状,估计波茨坦会议不会结束。
两任首相看待问题的事情不同,这也是十分正常的,哪怕就是一个人也有精分的时候,德国进攻法国之前,丘吉尔还想一旦苏德开战,德国要是不顺利,英国应该协助德国。
德国先进攻了法国,丘吉尔只能昧着帝国主义良心卖血援助苏联。
因为新首相的空降,波茨坦会议又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在接下来的几天影响会显露出来。
其实实话实说,波茨坦会议已经比历史上进展快的多了,这就是暗箱操作的必要性体现。
得到了新任务的艾伦威尔逊,跟在外交部秘书亚历山大卡多根走出了首相房间。
“你觉得我们的新首相和丘吉尔先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亚历山大卡多根开口询问。
“对日作战如果是丘吉尔先生做首相的话,还有理论上的可能。至于艾德礼首相,根本就没有理论,我们绝对不会加入进去。”艾伦威尔逊沉默了一下回答道,“新首相明显比丘吉尔先生更加注重自身问题,不知道以后英属印度会不会出现波折。”
“这也是爱德华爵士所担心的!”亚历山大卡多根叹了一口气道,“丘吉尔先生在英属印度的问题上,可能会更加符合我们的期待。”
也仅仅是可能罢了!艾伦威尔逊心中暗道,只能继续准备和福尔采娃见面了。
说实话他根本不想继续出卖利益了,之前操作了一下难民问题,增强苏联本来不利的地缘劣势,南斯拉夫已经大概率会因为国外大批反对派导向苏联,他认为这就可以了。
如果苏联在得到出入黑海的控制权,会不会变得更难对付?只能祈祷苏联对日作战顺利,从日本得到了良港,把注意力从欧洲移开。归根究底,还是没想到弄出来难民问题最后搞得这么大,被苏联抓到了把柄。
奥地利、土耳其和伊朗,是艾伦威尔逊本次暗箱操作的主要功课,和之前不同的是,他不准备让福尔采娃顺利占便宜了,毛妹也不行。




大英公务员 第一百零三章 伊朗问题
想办法让苏联将奥地利恢复原状,在现在的环境中当然可以理解为要苏联让步。伊朗问题上,英国的主张是保持现状,至于土耳其的问题,则是用来出卖的。一胜一平一负是英国现在所需要达成的目的。
和之前一样,正式谈判和暗箱操作同时进行,这一次艾伦威尔逊和福尔采娃换了一个地方,前往了大柏林市的西方占领区,走在三国占领控制的城区,在旁边行人的眼中,两人就像是一对情侣一样漫步。
但实际上代表英国的艾伦威尔逊和代表苏联的福尔采娃,也就是刚刚放下敌意,其他想法那是半点都没有,艾伦威尔逊都觉得两人附近肯定有苏联的特工在关注,至于为什么没有英国特工?好问题,因为艾伦威尔逊是英国人,不能对自己的国家说坏话。
找到了一家刚开没多久,但几乎没有本地顾客的餐厅,艾伦威尔逊带着一股小资产阶级的得意忘形,邀请福尔采娃共进午餐。
“我说福尔采娃女士,你认为我会对苏联代表团的成员做点什么么?”像是见到福尔采娃的犹豫,艾伦威尔逊开口道,“你和我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盯着,虽然我没有这个专业技能知道他们在哪。”
“那你还带我来西边的占领区。”福尔采娃面带不满的嘟哝,回去肯定少不了一番询问。
对此艾伦威尔逊心知肚明,苏联那边的审查非常严格,之所以西方对苏联体系的国家有怀疑,本质上还是那是一个新的社会,人们思考的问题都完全不同。
至于认为自己本身的制度比对方强,想要让对方变得更好的说辞就算了,明显的谎言。
如果苏联真的差,西方是不会处心积虑找苏联麻烦的,美国什么时候找过非洲麻烦?都是夸奖对方原生态。
作为一个多财多亿的大英公务员,艾伦威尔逊并不介意个人得失,为了国家的目的能够达成,自掏腰包牺牲一些也没关系。
“相信这几天,苏联同志对我们的新首相和外交大臣来到波茨坦十分高兴吧。”拿着刀叉的艾伦威尔逊带着良好的礼节开口询问。
这套礼节倒不是艾伦威尔逊出身高贵,而是到达英属印度学的。英属印度的公务员,似乎在印度人面前找到了大英帝国贵族的感觉,繁文缛节甚至比本土的贵族还严重。
至于苏联同志,这不是艾伦威尔逊的口误,而是用这个词汇点名苏联人的内心想法。
“在野的时候,工党可能不会顾及被说成是亲苏力量。但作为执政党,考虑问题的角度就变了,希望苏联方面不要对此判断失误。不论是丘吉尔先生还是艾德礼首相,他们都是为了大英帝国服务。”艾伦威尔逊三言两语说完了自己的开场白。
为福尔采娃倒了一杯酒,艾伦威尔逊主动和大毛妹碰了一杯道,“恭喜苏联红军在远东进展顺利,让我们为战争早日结束干一杯。可能战争结束了,我们就没有这个机会庆祝了。”
1...2627282930...7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