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公务员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青山铁杉
法国虽然在欧洲战争结束之后,迅速就决定重返亚洲,可是毕竟山高皇帝远,法国在越南的军事力量聊胜于无,就和几个月前,奥地利四国占领区,英美法和苏联红军的对比一样,只能算是理论上存在。
法国是无法做到在越南进行受降的,所以在越南南部进行受降的是英军。
在布鲁塞尔会议之前,伦敦已经对巴黎做出了保证,会代替法军守好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作为交换条件法国必须支持英国对克拉地峡的主张,来表现英法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团结一致。
日本投降以后,英国军队已经在越南南部地区登陆,并且已经电告法国,一定会帮助法国守住这块殖民地。对于越南这个烫手的山芋,其实英国并不想管。
不管是坚决镇压还是放手,英属印度的重要性都远在越南之上,可是出于拉拢法国和英国在更加广泛的问题上站在一起,蒙巴顿还是抽调兵力,为法国站住重返亚洲的基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英国有限的兵力必须集结,英国不想在越南有过多的牵扯。只希望法国人动作快一点,别让英国在越南呆太长的时间。
布鲁塞尔会议前三天,艾伦威尔逊到达了布鲁塞尔,这个后世欧盟的首都。
几十年后的布鲁塞尔,是比利时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联盟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驻地,有欧洲的首都之称。
整座城市以皇宫为中心,沿小环而建,游览以步行为佳。尽管原本是一座荷兰语城市,但布鲁塞尔已经发展成为法语和荷兰语并存的双语城市。
就连这一次的布鲁塞尔会议,法国代表也表示必须加上法语作为书面语言,其他国家也都表示同意,英国也没有表示反对,在这种细枝末节上反对是没有意义的。
在到达英国代表团驻地,见到亚历山大卡多根之后,外交部常务次长同样用法国一定要加法语的态度揶揄着法国人,“法国人认为法语是文明世界的代表语言嘛,却忘记了那都是多长时间之前的事情了,不过布鲁塞尔确实是法语人口占据优势,我们总不好反对是吧。”
“这体现了大英帝国对盟友的尊重,绝无其他想法。”艾伦威尔逊对亚历山大卡多根的话表示赞同。
欧洲有句话,十七世纪的欧洲中心是法国,十八世纪之后的欧洲领导者是英国。当然这种言论在法国境内比较泛滥,英国国内没有这种说法。
但布鲁塞尔的语言环境确实如同亚历山大卡多根所说,法语是优势语言,荷兰语代表着贫穷落后的佛兰德斯,而且比利时政府的官方语言仅有法语一种。
布鲁塞尔的教育机构也几乎都使用法语教学,这进一步阻碍了荷兰语的推广,也导致人们产生了荷兰语的低等印象。
不过站在英国人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法国太阳王时代的些许残留,世界上不同地方的进步程度是不一样的,某些地方存在几百年前的痕迹,也不是不能理解。
在这个英语影响力早已经远超法语的世界当中,应该对固执的法国人报以同情和理解。
“法国人这种固执的坚持,真是十分可爱,我们就没有毫无异议的压倒过法国人一次嘛?”艾伦威尔逊摇着头苦笑道。
“又过几次,但是这种次数不多。”亚历山大卡多根慢吞吞的开口道。
“最近一次让法国人无话可说是什么时候。”艾伦威尔逊颇感兴趣的追问道。
“一八一五年,滑铁卢战役。法国人绝对无话可说!”亚历山大卡多根带着坏笑道。
可能是出于闪亮登场的考虑,法国人是在英国代表团到达布鲁塞尔的第二天到的,这个时候艾伦威尔逊,正在内阁秘书和外交部秘书的教导下,对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进行充分认识。
内阁秘书爱德华·布里奇斯,表示对目前英占区的工作表示还算满意,不管很多政策的效果如何,但英占区贸易委员会的努力,白厅已经看到了。
同时表示在意义上来说,布鲁塞尔会议绝对比英占区的重建要重要得多,甚至决定着大英帝国未来的走向,不论是在帝国层面,还是公务员的角度上,都值得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某种意义上甚至比波茨坦会议更加的重要。
如何团结欧洲各国,英国内部的共识已经确定,就是从目前参加布鲁塞尔会议的各国殖民地上下功夫,这也是利益不同,想法不同,甚至关系并不和睦的各国最大的共同点。
英国和法国因为历史的原因关系微妙,可微妙的并不是只有英国和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关系也不是亲密无间,西班牙吞并过葡萄牙,比利时独立战争的对手就是荷兰人。
当然比利时独立的支持者是法国人,而支持荷兰的国家是英国、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
可以说每一个国家的手中都沾染了其他国家的鲜血,在现在这个时候必须要团结,如果不团结的话,这些曾经都风光无限过的国家,很快就会泯然众人,成为美国和苏联眼中的小虾米。
迎接各国参加布鲁塞尔会议的比利时国王,是利奥波德三世,这个目前深陷争议的国王,因为战争期间对德国态度暧昧,目前利奥波德三世可以说处在麻烦当中。
这一次的会议之所以在比利时举行,也是利奥波德三世大力争取的结果。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在伦敦举办法国人不认可,在巴黎举办英国人不认可。
布鲁塞尔深受法国影响,于是选择了这么一个地方来坐下来好好谈谈,关于殖民帝国的明天到底会怎么样。
负责接待各国代表团的人,则是利奥波德三世的弟弟查尔斯亲王。艾伦威尔逊对查尔斯亲王这个名字和头衔,非常的不适。
他认为只有一九五八年成为王储,做了六十二年的大英帝国胤礽,更加符合自己心中的亲王形象,其他查尔斯都是假冒伪劣。
比利时王宫上空,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的国旗高高飘扬,表示着这次对外宣称为欧洲战后复兴会议的布鲁塞尔会议正式拉开了帷幕。
英国首相艾德礼,法国临时政府主席戴高乐,毫无疑问是这一次战后复兴会议的最重量级人物,两人的态度决定着这些殖民帝国的未来。
大英公务员 第一百四十八章 欧洲要团结
和各国元首们和外交部长们漫步花园,展现着友好不同,各国的代表团们则在紧张的准备着会议议题和谈判资料,来推进这个对外名义上旨在复兴欧洲的经济重建会议的议题。
实际上是所剩下的殖民帝国报团取暖,共同捍卫彼此的集体利益。
可实际上因为殖民地分布的不同,面对的威胁又有大有小,虽然大方向上会议各国应该是方向一致,可在会议上肯定还是有所争论的。
就拿目前的英法两国来说,对待殖民地的问题上是绝对不同的。
法国在战后的态度自然是毫无疑问的镇压,从在会议之前法军已经再次踏上征途,前往亚洲就能看出来,法国上下包括戴高乐本人,现在的态度就是维系住所有殖民地。
而英国,尤其是首相艾德礼已经不准备在英属印度浪费时间了,一旦最终英属印度的本土精英失去耐心,选择揭竿而起,以目前英国的能力,除非不准备好好过,破罐子破摔一直维持战时配给制,不然是没法阻止的。
最关键的是,就算是维持战时配给制,英国也不一定能把英属印度的反抗镇压下去。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已经出现了,甚至不是近年才出现的问题。
二战期间,英国同时在西非,叙利亚和马达加斯加对抗法军,在埃及对抗德意军队,在澳洲和缅甸对抗日军,同时维护北海,南北大西洋,印度洋的航路再给马耳他输血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而殖民帝国本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帝国,而是一个个孤悬海外的组成部分在强敌环伺之间彼此联系,防御一个殖民帝国就意味着在全部前线额不同的敌人同时作战,地理上恶劣到了极点。
德国宣战时英法有能力集结和德军相仿的兵力和对抗,但是意大利宣战法国倒戈以后英军就分身乏术,日本也宣战以后兵力更加捉襟见肘。
大英帝国从来就没有同时和多个主要对手在多个主要战线上开战的能力,帝国安全完全寄希望于所谓的帝国承诺带来的兵力集结,当印度和阿富汗爆发战争时,可以从不列颠调集部队,当北非战事吃紧的时候,可以从澳新调集部队。
每次最好只面对一个敌人,这是德国人在两线作战时候的想法,这又何尝不是英国的想法,又要镇压殖民地的反抗,又要防备其他强国对殖民地的窥视,在亚洲和俄国对抗,在美洲和美国勾心斗角,在非洲和法国争夺。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伦敦终于觉得以现在的国力是真的玩不转了,艾德礼首相觉得必须要收缩,把投入大于产出的殖民地踢出去,集中精力经营好反抗力量不强的殖民地。
而英属印度就是艾德礼首相想要踢出去的包袱,来完成帝国收缩争取喘息时间。
艾伦威尔逊只是希望大英帝国的帝国收缩,别变成帝国崩塌,一路缩到英伦三岛。他可不认为让英国在美国人身后做跟班就是自己的人生追求。
如果是那样的话,还不如辞职下海做一个富商,那样还更加的自由,不用被公务员身份束缚住,连在英占区做人上人都要提心吊胆的。
在英国代表团内部的会议上,艾伦威尔逊同样非常的卖力,对苏联展开了极为猛烈的抨击,但是核心论点是苏联没有实力再次发动大战。
“根据我在英占区内找到的,有在苏联境内作战经验的德国将军所得知,德国军队在苏联境内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丝毫不比现在德国境内的破坏差!相信各位绅士们,应该最近都从报纸上得知了德国境内现在男女比例的夸张程度了。”
在亚历山大卡多根主持的内部会议上,艾伦威尔逊侃侃而谈,表示以德国遭受的损失来推测苏联的损失,苏联的阵亡应该在一千五百万以上,战争时期阵亡的肯定大部分都是男人。
“丘吉尔前首相曾经说过,我们愿意看到德国人躺在坟墓里,但更愿意看到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我们可以断定,这就是现在的事实。”
“苏联一直到现在没有公布在战争当中的损失。”一位中年外交官开口道,“是不是对苏联的估计过于乐观了一些?”
“这正是苏联人心虚的地方,统计不出来?这是不可能的,莫斯科不会对国内人口不了解,他们曾经做过三次人口普查。不可能现在却无法拿出人口统计,那么就是故意隐瞒。而且从波茨坦会议上,苏联人贪得无厌的表现来看,这头北极熊的状况肯定非常差,所以对德国的一切东西都照单全收。”
会议上的外交官都非常认可的点头,外交部常务次长亚历山大卡多根也认可。艾伦威尔逊应该是最有资格对苏联提出质疑的公务员了,波茨坦会议上,就是他代表英国和苏联方面进行暗箱操作。
“艾伦的估计虽然过于乐观,而且没有直接证据,但是种种因素加起来的佐证,也可以说明部分问题。对于德国人的残忍无情,在苏联境内造成巨大破坏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苏联和德国对对方的破坏程度在一个层面上,苏联出现一千五百万适龄青年的损失,非常的合情合理。”
“是这样的,亚历山大爵士。苏联肯定不会比德国好到哪里去,如果我们可以派出一个代表团,去苏联访问的话,挑选几个大城市作为访问,就可以和苏联普通人进行一番沟通,提及德国侵略的问题,如果被访问者表达仇恨,提及有亲属在战争当中死亡,我们将这些访问汇集在一起,就能有一个大概的估计。”
“对了,来之前外交部接到了莫斯科的消息,苏联想要以民间交流的方式对伦敦进行艺术访问,似乎要派出一只叫红旗歌舞团的队伍过来。”
亚历山大卡多根听艾伦威尔逊一说,点头道,“外交大臣的意思是欢迎这种民间交流,而我们的回复是可以进行一次互访,表示大英帝国无意和苏联为敌,做出团结和睦的样子。既然是民间交流,回访的团队自然也可以和苏联普通民众进行交流,那样就可以确认,是不是苏联真的短时间内,无法发动世界大战的实力了。”
“那真是太好了!”艾伦威尔逊难掩兴奋,他相信对于普通人来说,英国在代表团当中的话术高手,一定能够套出想要的信息。
红旗歌舞团,就是那个很出名的男声合唱团吧?如果时间来得及的话,他也想去听一听,毕竟机会难得,错过以后就不会再有了。
为何要抨击苏联外强中干,让这种想法成为共识,其实很简单,如果和苏联开战,按照前两次战争的经验,几年以内就足够把整个大英帝国打得不留一个年轻人。
这就和苏联认为帝国主义会挑起世界大战一样,英国也怕苏联,而且想法和苏联一样,都认为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一定要让对方不敢兴起挑起战争的念头。
苏联的办法就是在东欧建立缓冲区,防止英美尤其是美国的入侵,英国的办法就是为了防备苏联的入侵拉住美国驻军欧洲。
如果能够明确苏联没有挑起世界大战的能力,正躺在手术台上疗伤,大英帝国就不用摆出欢迎的态度让美国进驻欧洲了,至少把驻军权利局限在联邦德国境内。
要知道,北大西洋公约其实是英国和法国一起,首先说服美国建立的,只是这段英国主动提及建立北约的历史,并不为人所了解。
同样不为人了解的是,苏联解体之后,英国的大陆均衡本能发作,曾经建议俄罗斯加入北约,只是那个时候美国的实力早已经一家独大,而且对英国那种把堡垒从内部攻破的传统非常了解,全当做没听见这种建议。
正式会议开始之前,英国代表团内部会议,已经拿出来了共识,那就是苏联外强中干只是表面强大,美国手里有核弹,苏联不会铤而走险挑起世界大战。
至于主要议题殖民地问题上,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远东已经传来消息,印尼雅加达,印尼的苏加诺宣布独立,这让大部队还在路上的荷兰愤怒不已。
荷兰人现在是最为急切盼望会议召开的国家,不过英国代表团首先接触的还是法国人。
和法国代表团的外交官尼诺贝特朗见面的时候,亚历山大卡多根主动张开手和对方进行拥抱,为这一次的布鲁塞尔会议定下一个团结的基调。
“法国军队的速度还要快一点,越南并不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我们没有长久呆在那的理由。”亚历山大卡多根主动示好道。
“欧洲的团结在于英法之间的关系。”尼诺贝特朗给予了正面的回应,“如何保障大欧洲的利益,需要我们两国的共同努力,对了,关于萨尔区的问题,我们认为同样应该在这一次的会议上解决。”
“原则上,伦敦不会反对!”亚历山大卡多根打了一个官腔道,“谁让英法是盟友呢。”
大英公务员 第一百四十九章 葡属果阿
对于萨尔区的归属问题,伦敦方面确实还没有拿出统一的意见,一方面对德国几十年就挑起来两次世界大战,伦敦道义上表达对法国行动的理解。
但是同时,英国也怕改变德法之间的实力平衡,造成法国在欧洲一家独大的局面。这和大陆均衡策略相冲突,搅屎棍的想法就是这么纠结而且犹豫。
身为绅士们的一员,艾伦威尔逊也能够体会到这种纠结,法国毕竟有戴高乐存在,最后一定是追求政治和军事独立,如果萨尔区并入法国,面对一个因为吞并萨尔区工业实力更大的法国,英国有可能会玩不转。
法国肯定比本土一堆占领军的联邦德国难对付的多,所以英国才会在萨尔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对法国的主张表达道义上的理解,但不肯公开表达支持。
不过萨尔区的问题,最终解决方案演变成了欧洲钢铁共同体,法国和德国围绕着萨尔区的归属问题,考虑到欧洲的前途问题,法、德两国觉得有必要建立煤钢共同市场,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的想法也被称为“舒曼计划”。
后来,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签署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从此以后联邦德国重整军备的关键工业部门置于六国的共同管理和监督之下,这就为欧洲带来了和平的希望,同时欧洲煤钢联营也成为欧盟的雏形。
不过现在英国对什么钢铁共同体是没有计划的,本次会议虽然也是六个国家在布鲁塞尔开会,着重讨论的却是殖民问题,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的份额不是没有,但远不及殖民计划重要。
最终面对尼诺贝特朗的追问,亚历山大卡多根踢了一个皮球,表示应该询问一下美国人的意见。
本次会议打着欧洲重建计划的名义召开,就是躲避美国人的参与,而这个时候,大英帝国的外交常务次长,又把美国人想起来了。
表示如果没有美国人的首肯,这件事将会非常的难搞。而得到美国人的认可,需要不断的斡旋和沟通,短时间内可能没有效果。
最后把话题转移到了殖民地问题上道,“荷兰人现在急坏了,荷属东印度的本土精英已经宣布独立,尼诺,不用我说,你和我都明白,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征兆。”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征兆!”无独有偶,在比利时王宫的花园内散步的英国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冲着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外交部长乔治皮杜尔,说出了同样的话,提及的也是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变故,“欧洲在亚洲的利益经过日本人这么一搞,一旦无法制止的话,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不错,巴黎也认为,这是秩序崩塌的预兆,必须给予毫不留情的打击。”乔治皮杜尔给了欧内斯特·贝文非常欣慰的表态,表示法国对殖民地问题的毫不妥协。
这正是伦敦方面希望法国的态度,法国坚决镇压的态度,对大英帝国的是有利的,欧内斯特·贝文在昨天的汇报上,还听到艾伦威尔逊期望法国人赶快重返越南。
这样做的好处,是看看殖民地独立的决心,如果法国搞不定的话,肯定需要英国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英属马来亚可以成为法国在越南大打出手的基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理,荷兰对荷属东印度的镇压,也有这个好处。
乔治皮杜尔是二战法国的抵抗运动领袖,战争期间,在南方开始抵抗运动,发行地下刊物《自由报》。
不久任战斗的领导成员,并与自由法国建立联系。在里昂受穆兰委托,组成新闻和报刊局,专事发布国内抵抗运动的新闻,宣传各派抵抗力量的团结,拥护戴高乐为抵抗运动领袖。
得知这个人是现在法国的外交部长,艾伦威尔逊就知道稳了,对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保证,法国人一定会对殖民地问题上展现强硬态度,艾伦威尔逊给出的理由是,乔治皮杜尔是在战火当中成长起来的法国领导人。
但实际上是因为,在戴高乐建立第五共和国最终选择让阿尔及利亚独立,乔治皮杜尔成立全国抵抗委员会,和苏尔·萨兰将军一起鼓吹恐怖活动以防止阿尔及利亚独立。并转入地下,宣布戴高乐政府为非法。
最终因为颠覆第五共和国的阴谋给戴高乐粉碎,乔治皮杜尔开始了流亡国外的生活。
这样一个人现在临时政府的外交部长,法国怎么可能不在殖民地问题上展现强硬的态度。
六国会议在第二天正式举行,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六国代表团步入会场,英国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对这一次会议的开幕发表了演讲,“这是一个和解的年代,我们要着眼于未来,求同存异,回顾过去,正是因为欧洲国家缺少了一种团结性,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通常倾向于武力解决问题,才酿成了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希望本次的布鲁塞尔会议,是欧洲国家走向团结的开始。”
毫无疑问,现代社会是欧洲所建立的,这一点英国外交大臣还比较谦虚,没说是自己国家建立的,把其他国家的贡献都提及了一遍,至于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只能提及大航海时代的贡献了。
这一次的会议能够把西班牙找来,也是出于维护殖民帝国团结的大角度上考虑。
要知道在美西战争,西班牙帝国成了美国以崭新姿态登上世界舞台的垫脚石之后,西班牙的殖民地几乎损失殆尽,仅剩下西撒哈拉和赤道几内亚的有限殖民地。
西班牙的殖民地现在在布鲁塞尔会议的六国当中,是实打实的倒数第一。不要说和英法相比,也不如比利时和荷兰,甚至远远不如他的邻居葡萄牙。
葡萄牙现在手中的殖民地主要在南部非洲,面积上还在比属刚果和荷属东印度之上。
更不要提西班牙现在的执政者,仍然是战争时期和德国暧昧不明的佛朗哥。
实际上西班牙的佛朗哥和葡萄牙的萨拉查,严格来说都应该作为德意的同盟进行清算。但是此时德国已经战败,考虑到在殖民地问题上英国还需要两国的声援,才发出邀请到了布鲁塞尔会议。
大英帝国现在实力仍在,和西班牙和葡萄牙关系还是比较和睦的,哪怕西班牙的直布罗陀仍然被英国占领,而且从来没有打算归还。
实际上德国确实制定过进攻直布罗陀的计划,但老谋深算的佛朗哥不会在这场胜负未分的战争中押上国家的命运,况且西班牙在经历多年战乱后百业凋敝,实力虚弱,确实不适合卷入一场全欧战争。
并且在和希特勒的见面当中,让以演讲出名的希特勒都一筹莫展。
佛朗哥和萨拉查两个小同志毕竟年轻,犯的错误也不是不可原谅的,这就是大英帝国目前对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态度。说不定什么时候还指望,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英国无法顾忌的时候充当打手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