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公务员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青山铁杉
艾伦威尔逊和尼诺贝特朗,代表两个最强殖民帝国文攻武吓的同时。
法国外交部长乔治皮杜尔,施施然的走进了戴高乐休息的房间,房门推开,夏尔戴高乐放下手中的文件问道,“乔治,我对这本法国国是纲要上面的想非常赞同。可预见的未来,德国一定会倾向于英美一边。如果这成为事实的话,法国将会感受到空前的孤立。”
“就像是现在的西班牙一样?”乔治皮杜尔不敢苟同的反问了一句,然后表明现在英法正在对西班牙进行施压,随后道,“目前来看,英国人表现出来了少见的团结,这一次是真的很有诚意促成了布鲁塞尔会议。”
“如果是那个狂妄自大的丘吉尔,这次会议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就算是现在的艾德礼,我们也不能过于一厢情愿的乐观。”
戴高乐站起来倒了一杯水,滋润了干渴的喉咙,最后道,“英国人是不是有诚意,我们还是要留一个心眼,过去的历史证明,英国人在欧洲互相仇恨的作用上,功不可没。”
“我也希望英国这一次至少像个人吧。”乔治皮杜尔深表认同道,“也许奇迹会出现。”
大英公务员 第一百五十五章 “欧洲军”
“至少目前为止,英国人表现的还算可以。”夏尔戴高乐因为身高的关系,为了体现对别人的尊重,并不愿意站着和别人说话,喝了一口水随后坐下说道,“希望英国人也能明白现在的局势,至少目前做出的决策和我的想法一样,法国的短期威胁是德国,长期威胁可能会有苏联,但是这个长期威胁不一定会以战争的模式表达出来。”
“就怕现在的英国人,因为张伯伦时期的失误,导致走向了另外一个反面,过于夸大了苏联的威胁,变得神经兮兮,拱手让出欧洲的利益。苏联固然是一个威胁,可是美国人一样不可信,比如之前在越南,美国人把我们的受降权益给了中国人。”
听了戴高乐的话,乔治皮杜尔点头,表示对戴高乐的想法认同,“不论是苏联还是美国,对我们手中殖民地的威胁都是一样的,短期内苏联没办法把自己的力量投射海外,但是美国人却有这个能力,英国人这一次在关键时刻,还是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关键还是德国在当中有什么角色。”夏尔戴高乐张了张嘴,在如何面对德国的问题上,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人们都得承认,德国加入苏维埃的可能性虽然不是完全没有,但却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没有考虑的必要。这首先是因为那种蔑视的、将德意志人跟斯拉夫人隔离开来的仇恨源远流长,而德意志人与英美之间的民族亲近感,以及德国人对于英国人那种真诚的——虽然这种真诚未必总是有回报——同情态度,都表明英美是倾向于德国的。”
“除此之外,人们可以看得到的、英国通过对战俘的待遇和占领军的行为等等所展现出来的种种强大和富足的征象,也在德国人的心目当中将他们对隔着英吉利海峡的远亲所一直抱有的那种跨越国界的歆羡,大大深化了。”
“乔治,如果德国最终苏维埃化,我们可以断定一点,法国是无法在这种情况下保留下来的,必然会成为德国之后的下一个。所以我们也希望德国能够顶住苏联,成为保护欧洲的前哨,可是德国人和英美是远亲,和我们反而有仇恨,这个问题太难解决了。”
谈到如何和德国相处,夏尔戴高乐心中也满是叹息,法国临时政府内部的大多数意见,就是对德国狠狠报复,就算是戴高乐也不愿意持反对意见,这会让他孤立。
可是报复德国的后果,可能会让德国导向苏维埃,虽然这个可能性并不大。;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英美将法国在德占区的影响力排除,这个可能性却是非常大的。
不论出现哪一个结果,对法国的长远发展都不利,英德具有民族感情上的亲近感。法国想要争夺影响力,在这种亲近感面前还是太过于困难。
所以戴高乐一直尽量为意大利说话,好歹意大利也是拉丁文明的一部分,因为这个原因,在英国提议让西班牙加入本次布鲁塞尔会议的时候,法国也没有坚决反对。
意大利和西班牙,都是法国维系影响力的盟友,当然法国现在只能这么做,中世纪的波兰已经证明,在两个强敌之间反复横跳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在英美和苏联之间,法国单独一个国家想要走自己的路,一定是波兰的下场。
不过好在现在英国似乎还比较有诚意,从坚决支持法国成为常任理事国,到争取法国驻军德国的权利,目前的英国还是比较可信的。
在法国临时政府领袖和外交部长商谈的时候,对西班牙的软硬兼施仍然在继续。
如果有人采访艾伦威尔逊,在一九四五年为了大英帝国鞠躬尽瘁,却只能看着美苏的眼色,是不是一个地狱难度的任务。
艾伦威尔逊心里一定会否认,总比在一九四五年为了法国服务好吧。至少在殖民地问题上,法国内部虽然政局不稳,动不动就下台了,可对于殖民地问题还是表里如一的。
真正进退失据的是看起来政局稳定的英国,如果艾伦威尔逊是一个法国人,他才会真正的绝望,因为英国这个猪队友完全不可信。
丘吉尔第二次上台的时候,还觉得英国有实力玩三环外交,成为英联邦、美国和苏联的联系纽带,那个时候连英属印度独立都好几年了,丘吉尔还认为英国有实力可以做大陆均衡的平衡者。
在丘吉尔的接班人艾登做首相的时候,苏伊士运河战争失败,法国终于明白,英国已经靠不住,甩开英国开始单干,同时和德国和解,并且公开说英国只对分裂欧洲感兴趣。
那个时候英国在想要主动已经晚了,法国曾经多次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
在一九四五年,英国其实比法国的条件好的多,只要愿意放下面子,成立以英法双核的欧共体轻而易举,英国在当中的话语权,也肯定比法国要重,形成英国为主法国为辅的欧共体是可以预见的。
和尼诺贝特朗一起对西班牙代表文攻武吓的艾伦威尔逊,在法国人表现出来强硬态度之后,则展开了利诱攻势,表示欧洲还是欢迎西班牙做出贡献的。
“我一定把这里的情况,如实对佛朗哥将军汇报。”曼努尔马丁在两大殖民帝国的光辉感召下,对英法不计前嫌感激涕零。
“这对于西班牙来讲,是一个重新进入国际社会的机会。”艾伦威尔逊慢吞吞的道,“当然前提是西班牙要对之前对欧洲的伤害,进行强有力的弥补。此时机遇已经降临,希望西班牙能够抓住这一次的机会,不然的话,就浪费了英法两国的善意。”
现在的英法好歹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在世界其他地方普遍看来,就算不是和美苏两国平起平坐,也是十分强横的存在。
显然在西班牙面前,祖上阔过还没有被拔下来底裤的英法,还是很有面子的。
曼努尔马丁甚至心中涌现了沉甸甸的责任,西班牙能不能突破全面孤立的外交困境,这个希望就落在自己身上了。
没管内心戏很多的西班牙代表,艾伦威尔逊在有了效果之后,直接和尼诺贝特朗离开了西班牙代表团的住处,活动着有些僵硬的手臂,最近他确实进行全功率的工作,身上也有些疲惫。
又要公开会议表示伪善,又要暗箱操作表示老牌帝国主义的霸气,两面派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尤其是和旁边的法国代表,耗费了最多的口水。
“艾伦,是不是有些疲惫了。”尼诺贝特朗关切的问道,“其实在会议一开始,我对你还是有些疑虑的,但是你改变了我的想法。”
“我和尼诺先生认识么?”艾伦威尔逊不解的问,人总不能有偏见吧?双方都不认识,怎么法国人上来就对自己有疑虑?就因为自己是英国人?
“额,没什么。”尼诺贝特朗欲言又止,很想开口询问,你是不是在巴黎街头曾经,慷慨激昂的站着说话不腰疼过,还上了英国本土的报纸?
可以想到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尼诺贝特朗还是没有问出口,只能说道,“你和一般的英国外交官不一样,似乎对目前的工作很热情。”
“当然,我是欧洲派。”艾伦威尔逊站的笔挺,面露骄傲的道,“不过确实国内很多人,对英国主动介入欧洲有疑虑,这违反了传统。”
传统?尼诺贝特朗脸色一变,英国对欧洲的传统,可以说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法国。久病成良医,法国对英国的外交理念是认识最透彻的国家。
“原来是欧洲派!”尼诺贝特朗的口气要多敷衍有多敷衍,只是因为法国口音,没有被艾伦威尔逊听出来,“不知道艾伦对团结的欧洲有什么想法。”
“最大的团结纽带就是殖民地!”艾伦威尔逊看着荷兰和葡萄牙代表离得比较远,压低声音道,“其实可以以西班牙为突破点,组建一支联合的外籍军团,欧洲外籍军团。”
“这是伦敦的想法。”尼诺贝特朗心中一动,赶忙追问道,“不知道伦敦支持者多么?”
“哦,我的朋友,这是法国人的想法。”艾伦威尔逊不着痕迹的推卸责任道,“英国人当中怎么会有这么异想天开的想法。如果有人提出来了,会被嘲笑的。不过要是法国人提出这个建议,那就要认真对待,因为这是外交问题,必须郑重对待。”
尼诺贝特朗站在云爱的片刻,细细的品味着艾伦威尔逊的话,最终笑道,“其实法国一直都有类似的想法,一直都想要在这一次的会议上提出来。”
“哦,是嘛?看来大英帝国必须要慎重考虑这个问题了。”艾伦威尔逊面带惊讶,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道,“去和比利时人谈谈吧,估计比西班牙好对付的多。”
大英公务员 第一百五十六章 英法指导
比属刚果位于非洲中心,也是比利时唯一的重要殖民地。北面是法属非洲,东面是英属东非,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比属刚果,“法兰西的陆军,英吉利的海军,两大强国伺候我比利时一块殖民地,这福分还小嘛?”
短时间内,似乎比利时的殖民地是非常安全的,实际上十年内也确实足够安全。比利时似乎没有理由多出力,它又不是现在西班牙的孤立环境。
不过自然是一次彰显团结的欧洲会议,而且会议举办地点定在比利时首都,比利时想要白的好处不付出,那就无疑是做梦。
大英帝国现在不嫌帮忙的少,就怕帮忙的不够。不管本身怎么样,哪怕站出来充个数也好,多一个国家多一份力量,比利时同样必须做出应该有的贡献。
“比利时和荷兰是邻国,就算是出于善意也应该有所行动,哪怕是派出来一个营。”艾伦威尔逊不咸不淡的开口道,“只要比利时的国旗,在荷属东印度群岛上空出现,就是对荷兰很大的帮助了,这个时候应该放下私心,尽可能的帮助稳固住属于欧洲的利益,殖民地没有什么我的他的,那都是大家的。”
换一个场合,艾伦威尔逊都要被自己感动的热泪盈眶,简直就是国际主义精神。什么德法团结欧洲也就图一乐,真要团结欧洲,还得我大英帝国。
比利时最终也在英法的感召之下,认为比利时应该在欧洲团结的问题上出一份力,但同时反问道,“比利时以什么名义出动合适的兵力,去为荷兰站场?”
“比利时作为同盟国的重要一员,帮助荷兰接收被日军占领的荷属东印度群岛,那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么?”艾伦威尔逊理直气壮的道,“难道轴心国只有德国和意大利?日本也是其中的重要成员,比利时肩负国际责任非常正常。”
“我认为艾伦说的对,这也是法国的想法。”尼诺贝特朗同样开口,为维护珍贵的英法友谊高唱赞歌。
既然英法两国已经为比利时找好了借口,那么原则上比利时对自己的角色已经没有异议了,比属刚果处在英法殖民地的包围当中,如果伦敦和巴黎做出什么动作,还是很够比利时难受一阵的。
在比利时表示团结的欧洲才是好欧洲之后,艾伦威尔逊终于松了一口气,布鲁塞尔会议六国,终于在殖民地问题上采取了一致立场。
一时间艾伦威尔逊百感交集,哪怕欧盟的前身就是一个架子,只要出现的够早,也是有很大作用的,一九四五年的英法两国国势,肯定比苏伊士运河战争之后的英法响亮。
只要英国在这个联盟当中站住位子,德国就算是日后加入进来,压制起来也容易的多。
百感交集之下,艾伦威尔逊甚至畅想着欧共体的未来,英国和法国一旦在这个框架内展开争斗,可以拉拢那些国家支持自己。
从法国人的角度考虑,无非就是拉丁语国家可能是法国的支持者。倒不是艾伦威尔逊目光狭隘,自由和平等固然是伟大,但喊口号可以,争斗的时候就有些不直观了。
国与国之间的亲缘关系,是一个无可否认的、活生生的事实,这个事实与德国人所说的种族理念没有任何关系。
首先是一种与语言、文明和一般意义上的精神,或者像是人们有时所说的那样和风土人情有关的亲密关系。
这样一种亲缘关系在拉丁民族——主要包括法兰西、意大利和西班牙——之间无疑是存在的。首先,它们都有非常引人瞩目的天主教色彩。
这种影响程度之深往往会让来自国外的观察者感到不可思议。并且,语言方面密切的亲缘关系使得拉丁各国之间在相互交流的时候非常方便。
对于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三个国家来说,各种拉丁文明之间本身就有一种密切的加盟关系。
将拉丁诸民族统一起来的这样一种灵魂和精神方面的亲缘关系,应该可以在拉丁国家内部诸民族的相互关系上,确保一种自由、平等和友爱的性格,而如果没有这种性格,就不会有真正的民主。
拉拢意大利和西班牙,本身就存在法国国是纲要,这个在法国很有影响力的文件当中。
那么艾伦威尔逊站在英国的角度上考虑,目前的六国当中,荷兰是肯定容易拉拢的,比利时和葡萄牙,其实英法两国的影响力都很大。
法国对比利时和葡萄牙有文化影响力,英国则更加直接一些,凭借过去两百年和法国争斗占据上风,容易让欧洲国家对英国产生盲从。
可以说目前的布鲁塞尔会议六国当中,法国能拉住西班牙,英国能拉住荷兰。至于葡萄牙和比利时,则处在相对中立的地位。
如果以各国国民的远近而论,英国在欧洲能拉拢的国家,可比法国多多了。
广义上的日耳曼人,除了德国之外,还有丹麦、瑞典、挪威。英国能拉拢的这些国家,除了德国有这个体量能够唱反调之外,其他国家人口都不多,英国是这些国家天然的老大哥。
而德国是一个战败国,注定在欧共体这种框架当中是没有什么政治发言权的。实际上几十年后的欧盟,法国的政治话语权也是大于德国,别看德国已经统一了。
虽然日耳曼在英国国内其实没有多大市场,可一旦需要拉拢盟友的时候,英国也会暂时承认自己是日耳曼人,来拉近支持者关系的。
反观法国那边,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人口和面积,都不比法国小多少,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历史负担没有德国这么重,时间长了谁说不敢对法国唱反调?
虽然很疲惫,但艾伦威尔逊的心却非常兴奋,欧共体不管现在是什么样,但有和没有就是不一样,他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现在的欧共体可能只有吓唬人的作用。一旦欧洲经济恢复了,就会成为英国维持荣耀的重要工具。
“听说今天的会议上,法国人提议建立欧洲军?”爱德华·布里奇斯见到了散会之后的艾伦威尔逊,开口询问,“首相没有从戴高乐那里得到消息。”
“看来法国人的保密态度还是值得称赞的。”艾伦威尔逊面带严肃,表示自己也是大吃一惊,开口道,“法国人对建立一支名义上的军事力量极为热衷,可是我个人始终是有所疑虑,害怕法国借此和大英帝国争夺领导权。”
爱德华·布里奇斯认可的点点头,对艾伦威尔逊这种居安思危的表现表达了赞赏,“这件事我们一定要慎重考虑,如果法国不提供足够的利益,伦敦是不会动心的。还有就是就算是有这么一支欧洲外籍军团,规模也不宜太大。”
“凭借我们大英帝国的军事力量,根本不需要所谓的欧洲军。”已经对两面派有了深刻认识的艾伦威尔逊,毫不犹豫的表明,所谓的欧洲军就是法国人的异想天开,随后话锋一转道,“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考虑,最需要这么一个牌子吓唬人的,其实是荷兰比利时和葡萄牙,三国军事力量不足,非常希望有这么一个机构,震慑蠢蠢欲动的殖民地。”
今天的会议上,可能是法国人已经事先通气的原因,感到本国国力不足的荷兰、比利时和葡萄牙,都对欧洲军的概念报以热烈欢迎的态度。
可见尼诺贝特朗也是做了一番功课的,知道现在荷兰迫切需欧洲盟友的帮助,把荷兰也拉到了自己的阵营当中。
爱德华·布里奇斯和亚历山大卡多根默不作声,不一会有人进来,说是外交大臣让外交部秘书亚历山大卡多根去一趟。
过了一会,亚历山大卡多根去而复返,进来就说道,“首相和外交大臣,也是询问欧洲军的事情,并且问我们有什么建议,是否答应,如果答应的话,规模多大比较合适。”
“其实我们和法国人可以不加入进去,支持在指挥机构当中派出参谋维持日常工作。”爱德华·布里奇斯思考良久之后,开口道,“至于葡萄牙、比利时和荷兰、西班牙,可以派出一部分军人,把这个所谓的欧洲外籍军团的牌子撑起来。”
艾伦威尔逊一边听一边思考,然后带着不确定的口气问道,“也就是说,大英帝国现在虽然不加入,但是保留随时加入的权利?”
“法国也不应该加入,以英法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不被限制住。而是在一边给予指导工作。”爱德华·布里奇斯说着话,看向外交部常务次长亚历山大卡多根道,“这就是外交评估的意见,再问的话就这么回答。”
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和法国外交部长乔治皮杜尔在接受访问的时候表示,重建欧洲的经济,是比任何事情都更加重要的事情,这也是布鲁塞尔会议的最大目的。
关掉收音机,艾伦威尔逊加紧准备六国共同宣言的草案,没时间听废话。
大英公务员 第一百五十七章 友情会消失
如何避免短短几句话把事情说完,完成一个谁都看不完的宣言草案,其实是很考验的耐力的事情,艾伦威尔逊现在可没有时间去假装友好,而是想办法将此生所学习的所有名词都找出来,加入到没人能看到最后的宣言当中。
他的右手边则是一份文件,就是亚历山大·科耶夫的法国国是纲要,一看这个名字艾伦威尔逊就感到腻歪,妥妥的一个斯拉夫名字。
事实也正是如此,亚历山大·科耶夫出生于俄罗斯帝国,在苏维埃出现之后离开帝俄,所以成分上是一个白俄,法国在一战之前要遏制德国,法俄同盟牢固无比,是协约国的基石,法国和帝俄的友好和信任,远在英法之上。
帝俄崩溃之后,大批帝俄贵族选择法国作为流亡之地,巴黎有大批白俄在居住。
文学上大英帝国其实在欧洲是排不上号的,真正的文化强国是法国和帝俄。在知识分子群体当中,英国从来也不能和这两个国家争锋。
亚历山大·科耶夫经过了长期的学习之后,在一九四五年的时候,已经在法国知识分子的群体中间建立了巨大的威望,写出法国国是纲要作为战后法国的参考。
现在法国国是纲要也成了艾伦威尔逊的参考文件,参考的原因是,如何破解在未来的欧共体当中,法国会对英国发起挑战,为此要先做好预案。
法国国是纲要中提及,拉丁帝国在地缘上以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为主体,同时联合广阔的殖民地、非洲以及有着亲近关系的拉丁美洲。
拉丁帝国在政治上必须建立类似英联邦或者苏联的、现实而有效的政治统一体。
同时拉丁帝国还要有信心建立一个前无古人的帝国概念,因为拉丁帝国要统一的各个民族国家有着长期而独立的历史,为了达到帝国内部高度的团结就要形成富有想象力的帝国概念。
艾伦威尔逊记得法国马上就要着手建立法兰西联邦了,大概和英联邦类似,这可以视为所谓拉丁帝国的雏形,只是最后法兰西联邦后来演变成了法兰西共同体,最后成了单纯推广法语的法语国家组织。
法国国是纲要当中建立拉丁帝国的理念最终可以说是没成功,但现在法国应该有不少知识分子对这个概念很热衷。准备一些应对策略,是一个帝国公务员的分内之事。
又不会让艾伦威尔逊疲劳到哪里去,等到事情出现了,万一被伦敦政府重视,这又是一份展现能力的功劳,怀着进步之心,艾伦威尔逊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
毕竟关于法兰西国是纲要当中,提及的拉丁帝国理念还是很唬人的,要知道尤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拉丁语国家,因为祖上阔过的关系,整个美国以南都是拉丁语的地盘。
虽然这个概念实现的可能几乎没有,可既然有这种概念的出现,为此做好应对方案,怎么想也不会是一个错误。
将关于欧洲外籍军团的草案,以及对法国国是纲要的分析应对弄好,艾伦威尔逊便去寻找爱德华·布里奇斯,看看能不能顺利过关。
“不错!”爱德华·布里奇斯拿着对法国国是纲要的分析文件,将欧洲外籍军团的英国立场放在一边,矜持的点头道,“只是每一次的国际重要会议,拿出来的宣言都是枯燥而且乏味的,反正各国人也听不懂,还有无数好事者从各种角度来分析,表明他们懂得多,所以六国宣言本质上没有这么重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