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红楼之贾敏齐家记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Fahrenheit
林海干咳一声,“又没挑明。咱们黛玉还小,再说她对姜家那二小子不也没什么好脸色。”
贾敏脱口而出,“有好脸色你才愁呢。”
林海干笑,生硬地转移了话题,“他许是想瞧我吃点暗亏,到时候再出手相助,却没想到我两位座师当真给我做了靠山。”
贾敏了然道:“姜大人快六十了吧。”
这位巡抚大人在七十之前还有机会再进一步,做到六部尚书之一,但入阁就不用想了。此人在大事儿上足够把持得住,绝对称不上嫉贤妒能,但……也有点私心就是:乐见年富力强的林海吃点小亏。
林海佯作委屈道:“你又早看出来了不是?怎么就不提醒我?”
贾敏也是张口就来,“姜家太太比我母亲小不了几岁,老爷你没发现我不爱往他家跑吗?黛玉她们小姑娘们往来应酬,我不好阻拦不是。”
林海立即讨饶道:“对对对,都是我粗心大意。”
夫妻俩笑了一回,贾敏才正色道,“孙二老爷还算不上鱼肉乡里,祸害百姓。他的所作所为正是剥了一些大商贾的皮,损了些官员的利,用来肥了自家人……总之孙家在江南绝非势单力孤。老爷若是两次三番地在圣上面前告状,我觉得总是差点事儿。”
不得不说,夫妻俩再次默契了。
林海在刚刚就任封疆大吏之际,的确浑身干劲儿,誓要烧出讲究一些且足够气魄的“三把火”,可遇到麻烦再冷静下来之后,他也有了主意:
圣上如今的确看孙家很不顺眼,却还不至于打算现在就拿下他们,否则太子势力未成先损大将,于太子无益。
林海诚恳道:“所以周兄和我商量……”
贾敏接道:“连这些年院试舞弊也不急着揭发,而是跟公账作假一事一起攒足了证据,一切交给钦差决断是也不是?”
林海赞道:“夫人英明!”
贾敏活动了下肩膀,“老爷这奉承毫无新意。”
林海马上改口,“夫人太英明!”
贾敏抿了抿嘴,笑了,“老爷也英明。”
夫妻俩就这么喜笑颜开着,互相吹捧着,有说有笑直到傍晚全家一起用晚饭。
而千里之外的京城,六皇子尹灏得了南下的圣旨,回到府里就见王妃正给他收拾行李。
王妃吩咐着一众丫头翻箱倒柜——这也是二人大婚后六皇子第一次远行,她生怕自己准备不够妥当,于是干脆拉着王爷坐下,当着王爷面儿动手。
趁着丫头去抬箱子的功夫,她还问起六皇子,“二哥哪儿怎么说?”
话说,二皇子生下来就是药罐子,贵妃把这个儿子当眼珠子一样地宠着护着,好不容易看他病病歪歪地成了年也娶了妻,去年他的王妃还给他生了个健健康康的女孩儿……
贵妃登时便觉得眼前一片曙光,她这辈子也没求过圣上什么,为了儿子也是终于跟圣上开了次口:给老二寻个差事,将来甭管他能不能有儿孙绕膝的那一天,好歹也得给他媳妇和闺女挣下份家业。
贵妃这番话全说到了圣上心里。
就算是他的儿子,光闷在府里不问政事,等他这个当爹的西去,这个儿子无声名无功绩也无得力的人手……日子定是难过。
作为一个父亲,他也是盼着孩子们都能过得好。
贵妃向来无欲无求,且是为了儿子打算,圣上自然照准。又怕二儿子头回上阵便出岔子,特地挑了向来稳健靠得住的六儿子辅助……
儿子们南下探一探孙家的底细,他也可以借此好好瞧一瞧儿子们的真性情和真手段,尤其是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经常在家养病的二儿子。
因此在圣旨颁下之后,他把六儿子叫到跟前仔细嘱咐了一番,“朕给你多准备了些人手,留心照顾好你二哥。你带着朕的密旨,两江都指挥使都会听你调遣。”
虽然父皇给了兵权,但这回真正做主的却是二哥。
正巧回忆到这里,六皇子尹灏听到王妃的问话,随口答道,“瞧着还好。殿试已经放榜了,我们这就启程。”
王妃倒是真心为丈夫考虑,“您是不是多备些成药?为了二哥。”
二皇子成婚多年,身子骨已经不至于在府上随时备着太医。但真要有什么好歹,王爷多少得沾上点不是。
在六皇子看来,二哥身子弱归弱,但怕有一半都是装的。
父皇对贵妃妃母情分极不一般,据他生母贤妃所说,这份情分便是皇后还在时都稍微泛酸……在很多年里太子都把二哥视作眼中钉,而他二哥这身子骨之所以如此……偏偏不能明言。
好在他跟二哥无冤无仇,倒是不担心二哥会故意坑他。于是他答道:“简单的备上一些,二哥那儿不用咱们操心。”
王妃点了头,又问,“王爷南下打算带哪个在身边伺候?”
六皇子并没犹豫,“就薛氏吧。”
薛氏说得正是宝钗。
嫁到王府的日子,宝钗过得很不坏。
王爷的后宅里除了王妃,算上她也只有两个姨娘。真是打叶子牌尚且凑不齐人手,又怎么斗得起来:无论是拈酸吃醋,还是使坏告状,都不用脑子琢磨就知道是谁做的。
王爷行事更是一碗水端平,每月在每个姨娘那儿都待三天,这会儿偏生另一位姨娘还怀上了……就算没想起宝钗是金陵人,也只能带着她下江南了。
宝钗情愿因为怀胎而留在京里!府里另一位姨娘出身、容色才学样样比不上宝钗,可因为肚子争气,王爷每隔一天都要亲自过去瞧一瞧她。
她也算看透了:王爷重子嗣。在王爷眼里,会生孩子比什么贤良淑德都要紧。
数日后,二皇子与六皇子顺着京杭大运河乘船下江南。
不得不说,初夏乘船,还是挺舒坦的。二皇子也“极给面子”一路平安。
路上,宝钗经常跟二皇子侧妃喝茶闲聊——二皇子侧妃是北方人,这次还是她头回下江南。
宝钗为她细说江南风土人情,一来二去,二人也熟稔起来。
作为回报,二皇子侧妃告诉宝钗两位皇子南下所为何事,还特地提醒了一句,“我可听说你舅舅王大人与孙二老爷有些交情呢。”
宝钗大惊:这事儿她可不知道!
作为一个十四五岁的年轻姑娘,让她对自己亲娘舅所属的派系和往来亲厚的人家如数家珍,未免强人所难。
二皇子侧妃的心思也十分明确:二皇子和六皇子身上担子不轻,若是查办时顺着孙家牵扯到了这位薛氏的娘家……兴许不止面子上不好看。
又聊了一会儿,眼见宝钗脸色越发难看,侧妃便端茶送客。
而宝钗则是忧心忡忡地回了自己的船舱。
其实她并没吃什么苦头,可从待选到入府生活这半年,生生磨掉了她大半的傲气。
她一直沉着脸,看得大丫头莺儿一句话都不敢多说。
其实宝钗有心送信儿提醒下父亲,可……如今在船上想写封家书也是奢望。
入了夜,六皇子尹灏归来,身上微带酒气,宝钗上前伺候他梳洗。
六皇子从她手里接过手巾,随口问道,“有心事?”
宝钗也有自知之明,最起码今日侧妃的提醒瞒不住王爷,于是她老实道,“怕误了王爷的事。”
“哦?”尹灏好奇道,“能误我什么事?”
宝钗却不好回答:她的担心,细想起来……好像也是没影儿的事儿。
见她垂头不语,尹灏也不为难她,而是又问,“浙江布政使林大人你可认得?”
宝钗应道:“倒是往林大人府上走过几次。”
怎么不问舅舅呢。
尹灏笑了笑,“到了杭州,可以和你母亲见一见。”言毕,他坐在宝钗身边,“说说你对林府的印象。”
宝钗柔声道:“妾身……和林大人的长女往来颇多。当时,林家妹妹,韩家姐姐还有方家姐姐,妾身与几位姐妹经常见面说话。”
尹灏忽然眯了眼,“韩家?”





红楼之贾敏齐家记 第31章
六皇子在南下之前,自然做足了准备:把江南那些说话管事的官员以及家族一一记在了心里。
比如韩家,曾经也是从龙功臣之一,这么多年下来虽然比不得当初,却也名头不坠。只不过韩家的老族长最头疼的便是嫡支声势远远不及支脉。
韩家的前任族长,已然西去的老太爷与孙家老太爷交好,时至今日韩家嫡支也依旧帮衬太子。昔日孙家暗中蓄养私兵败露时,韩家出身嫡支的族老们便果断地舍了支脉一位出色的后辈——由此可见一斑。
可惜他们这些人老成精的老人家没想到弃子居然也闯出一条生路,更因祸得福,另有际遇……
族老们因此“爱恨交织”,让向来跟他们不对付的几家人看足了笑话。
不仅如此,最为出色的支脉之中还有女孩儿嫁给了五皇子,在此之前这些族老们居然没有得到半点消息。
要知道皇子婚事,圣上绝不会脑子一热就定下人选,事先总要和女孩子的父亲见一面再说说话,好歹透出点意思来。
因此怎么看韩家都不像是为防万一,做出“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举措。
原本六皇子也是看热闹的众人之一:这些年他的差事更偏向于“武”。却没想到父皇一道圣旨,直接把二哥和他一起“放”到了江南。
天欲予之,他也是不得不取啊:他的母族对他帮衬十分有限,此行他说什么也得在江南结下几分善缘。他看来看去,杭州知府韩琦正是个很好的选择。
正巧他听说新纳的侧室在出嫁之前,与韩琦的长女有些交情。他此时闲来无事,自然乐意跟侧室聊聊天:万一能听出点门道,甚至……有意外之喜呢。
宝钗也知道殿下别有用意,因此有问必答不说,还务求详尽,“韩家姐姐鲜少说起族中闲话。林家妹妹族中早没了五服之内的亲眷,还时常说起京城的外祖母呢。”
韩琦都做了弃子,哪还能对族中感恩戴德?
没说坏话尚算厚道了,尹灏又道,“你们姐妹几个倒是说得来。”
宝钗答道:“当时姐妹们都还在扬州,同龄姐妹虽多,但因为林大人官居巡盐御史,若不沾亲带故便不好随意往来。”
林海为官多年,几无把柄在身,这一点尹灏也十分佩服:不过想直接拉拢这一位,未免过于艰难,他身为皇子也得有点自知之明——给点好处,便能让封疆大吏倒头便拜……太不现实了。
尹灏颔首道:“林大人管着盐政却清廉始终,我在京城都听说了。”
宝钗不像元春,基本对舅舅王子腾没什么期待,但若说一心指望这个自从父亲跑官到她待选都没真正出面的亲娘舅给她当靠山……宝钗还没有这样天真。
因此在她不知道六皇子的真正心意和偏向之前,说话一定是“与人为善”,“妾身听说,王爷南下便是去江南查案……”
江南亏空一案闹得天下皆知。身处的内宅女人们也都有自己的耳报神。
尹灏对此也不生气,笑道,“你这是想求情了?”
宝钗虽然微垂着头,但却在全神贯注地留心六皇子的神情,她端详来端详去,都没看出他有什么不快或者言不由衷,于是大着胆子道,“也不全是求情。”面对六皇子,宝钗也是越说越顺,“林大人做着巡盐御史都没贪,做了布政使怎么会反而想起图财了呢。”
六皇子不掩赞许之色,“难得。你年纪小,却很明理。”
宝钗得了夸奖,也是一脸喜色,连忙起身道谢,“当不得王爷夸赞。”
同时她还有了心得:王爷似乎并不介意和妻妾说一说朝中事。
其实,六皇子尹灏更喜欢重亲情的女子。
二人说了会儿话,尹灏便留宿在宝钗这儿——只是一路劳顿,他也没有旖旎之心,而是倒头就睡。
与六弟不同,二皇子尹泌更喜欢裹着被子,放下床帐与侧妃肩并肩地聊天。
侧妃替她家王爷掖好被角,才徐徐道,“妾身提醒了薛氏……妾身瞧着她是真不知情。”
二皇子笑道:“十几岁的小姑娘,能知道什么~内~情。”顿了顿又叹道,“我大哥他用得都是些什么人。”
不管是京城孙家还是江南孙家,都有不少“钉子”。
京城孙家还好,钉子们不得接近孙老太爷和孙大老爷的书房,真正的机密要闻他们都打听不来,但江南孙家都快成筛子了!
比如……孙大老爷写信,让幼弟收敛起脾气,行事务必谨慎:别以为江南官员对你礼敬有加,你犯了错他们放你一马,二位皇子也会跟他们一样。
看完信的孙二老爷把信往案上一摔,怒道,“要是安排在岛上的那些人还在,头一个我就要对付林海和周励!”顺了会儿气,又抱怨道,“太子贵为储君,还能让弟弟们反客为主不成!?”
这话传到二皇子耳朵里,他还笑了好久:孙二老爷真是难得的“憨实”之人,一点不知愁。
当初私兵那档子破事儿,若不是靠着八皇子的人给孙二老爷遮掩,恐怕早就败露了。
二皇子离了京城,整个人精神了不少,“孙家如今手底下颇有几支船队,他们暗地里操练些通晓水性的家丁,谁都不好说什么,毕竟南边海上一直不大太平。”
二皇子的侧妃出身平平,但颇为聪慧,嫁过来便是二皇子半个文书。闻言她也笑,“谁让人家想一人多用呢。”
话说被拿个正着的那几百私兵,一没像样的兵器,二没管用的甲胄……因此父皇也只是恼火,但还能沉住气冷眼瞧着孙家作何反应。
孙家大老爷没有到父皇跟前去认错,但的确消停了挺久。
父皇想起先皇后,再看在太子面上,看着也像是逐渐消了气。但是二皇子尹泌怎么能让孙家就此安然消灾?
先皇后去世之后,孙家可是把母妃和他全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尹泌此来江南,纵然孙家像白板一样干净,他都要做出铁案来,更何况孙家浑身上下全是把柄,他甚至可以好生挑选一番,直至置他们于死地。
他这番心思只有宫中的母妃能猜着一二,其余人多是相信他会秉公办事,但涉及太子长兄……大约还是会在请示圣上之后,代为遮掩且大事化小。
尹泌心中恨意滔滔,面上却挂着和煦的微笑,“也不知道我这辈子还能不能再下江南……”
他那侧妃一听,眼圈立时就红了,“王爷千万不要这样说。”她也不提自己如何如何,“母妃和姐姐若是知道还不得心疼坏了……姐儿也还小呢。”
尹泌见状,连忙拍着侧妃的手背安抚道,“我是说以后难有做钦差下江南查案的机会了……”话锋一转,“既然难得来了这么一回,得空就多见见亲戚们吧。”
二皇子的外祖父也曾入阁,虽然没到首辅次辅的地步,但因为做过主考,从而桃李满天下。无奈外祖父不长寿,故去时二皇子的舅舅们年纪都不大,又全在江南做官或者读书,因此对二皇子帮衬不多。
时至今日,尹泌的舅舅们也没熬出足以出任三品京官的资历。但借着舅舅们前来探望,尹泌可以大大方方地请江南一众高官们上门坐一坐:江南五品以上官员足足九成都是进士,鲜少有勋贵和捐官出身。
同科同窗同乡,怎么着都能从这三种之中挑一个出来攀上点关系。
尤其是饭桌上总比大堂上更好说话。
侧妃抹去眼泪,强笑道,“六皇子那边您是不是得知会一声?”
她倒不是担心六皇子多心——圣上的明旨上写得清楚,二皇子为主,六皇子为辅。她是觉得王爷最好有皇子之中骑射功夫最出色的六皇子时刻作陪:孙二老爷向来目中无人,生怕他一个胡来……王爷的身子骨压根经不起什么折腾。
尹泌笑道:“好,都听你的。”
兄弟俩早就暗中有了默契:二人一文一武,正好联手。老五老八人家是同母兄弟,早就抱作一团,志在……反正他和老六看法完全一致。
也就是父皇觉得自己的儿子们纵然有心,也都是比较“乖巧”的。
这回南下,天时地利人和占了两样,这局面若是还不能出口恶气,他尹泌这辈子还是安心憋死在自己的王府里得了。
话说,此时此刻倒不见得只有贵妃才知道二皇子的真正目标,贾敏从父亲端着的水镜里也见识到了二殿下的手段,以及贵妃母子与孙家的仇怨。
她听说二皇子与六皇子不日便抵达杭州,特地拉住自家老爷提醒道,“二皇子倒是让我想起个典故。”
林海知道媳妇这些日子在翻看二皇子与六皇子母族与妻族的名册,心有所感并不奇怪,便笑着应道,“什么典故?”
贾敏正色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林海颔首,“那几位……就没有善茬儿。”说着便凑到妻子身边,轻声道,“孙老太爷还没致仕那会儿,趁着人家父亲去世,很是折腾了下贵妃她娘家。”
水镜里可没有这一段往事!贾敏也来了兴致,“那他动二皇子没有?”
林海很是慎重,“不好说。动了他就不能平安致仕了,但是……也难保他没吩咐别人下手,而圣上还不知道。”
难怪孙家老太爷主动求去,但人还在世,孙家声势和盛宠却大不如前——这真不是人走茶凉能解释得通。
贾敏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又笑道,“老爷也是消息灵通的……百晓生不成?”
林海笑道:“还不是有人有求于我,才肯告诉我些隐秘之事。再说这隐秘是真是假尚不好说。我有些头疼,不怕账上的亏空,而是担心舞弊一事牵连甚多,二皇子万一存了恻隐之心……最后周兄和我白做恶人,今后在江南也无法立足了。”
贾敏试探着问道:“二皇子的舅舅们难不成也……伸手了?”
林海道:“怎么会。他们就是太老实了,不然何至于此。”连三品都捞不上。
贾敏劝道:“那老爷就不用担心了。”
舞弊一案背后孙二老爷得了重利,二皇子说什么都不会姑息的。
林海又点头道:“我想也是。二皇子只带了侧妃过来,许是想在女眷这边能变通一二。”
亲王的侧妃也只有三品,更何况二皇子如今还只是郡王。也就是说,他的侧妃品级比不上贾敏这位布政使夫人,跟别提浙江巡抚夫人以及两江总督夫人。
因此这位侧妃在一众诰命眼前也必定不会做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女人们一来二去地往来见面,等生出些亲近感来,有些男人们不好出口的话,完全可以交由夫人们转述。
果然不出夫妻俩所料,两位皇子先是驾临了江南官员为二人举办的接风宴——在席上待多久不重要,至少表明了他们相对和气的态度。
而第二日二皇子侧妃便亲自下帖子邀请起一众夫人吃酒说话。
作为宝钗的生母,薛姨妈也得以出席。
堂上,二皇子侧妃坐了主位,宝钗就在她的下手,距离母亲薛姨妈隔了老远。
好在宝钗气色不错,薛姨妈心中颇为安慰。
此时正是江南好时节,林木繁茂百花盛开,于是这席面便摆在了园子里。
距离开席还有一会儿,夫人们多是三三两两聚在一处闲话。
薛姨正要直奔宝钗而来,偏偏宝钗身上还担着六皇子的吩咐,她只是冲母亲微微摇了摇头,而后便快步转身走向凉亭之中的贾敏和韩琦的夫人。
闻声抬头,正是宝钗,贾敏一点都不意外。因为周围全是耳朵眼睛,三人见礼后,宝钗便长话短说,“孙二老爷让御史把林大人和韩大人都参了。”
贾敏与韩琦他太太对视一眼:果然来了!恶人先告状。须知被御史参了的官员,大多都得闭门写自辩折子……
这调虎离山真是一点都不高明,但……管用。




红楼之贾敏齐家记 第32章
贾敏略作商量,便笑着道,“有劳薛姨娘。妾身记下了,回头自有老爷亲自向殿下道谢。”
韩家太太亦是类似说辞,只是没有贾敏这般镇定:脸色有点发白,但还算沉得住气。
这二人的反应跟宝钗设想的不一样,害得她……也忘词儿了。
六皇子嘱咐她把口信儿带到,之后的事儿一概没提。宝钗本想两位夫人应是心乱如麻,拉着她询问,而她则好言安抚,顺便打听些旁的事情才是,能让二位太太多照看下母亲最好……
哪想到这二人根本不接她的话茬。
贾敏见宝钗忽然不言语,微微挑眉道,“姨娘可还有事?”
原本她还想着,这孩子总是端得太高,日子怕是过不顺心。如今一瞧,傲气去了几分,但依旧还是……太年轻了些,遇事有点绷不住。
她瞥见不远处正翘首以待的薛家太太,又道,“姨娘且瞧瞧身后。”
宝钗心道:这就送客了?贾夫人倒是一直都爽利……想起贾夫人的出身以及她夫婿,宝钗也没了脾气:她这辈子都会如此爽利了。
此刻,姜巡抚夫人带着大丫头含笑凑了上来。
众人见礼后,姜家太太冲着贾敏故意问道,“薛姨娘还跟你有旧?”
贾敏笑道:“这是我娘家嫂子的外甥女,今年进宫待选。”
像姜家太太还有贾敏这样自己出身不凡,丈夫亦是高官的二品诰命夫人,绝对不会为了亲戚家的女孩儿做了侧室而觉得面上有光的——当然,嫁给圣上又成了一宫主位的那种,另说。
姜家太太点了点头,又笑眯眯地端详了下宝钗,“难怪。”
宝钗终于待不下去,行了礼带着莺儿走开了去。
1...1617181920...3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