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暴君颜良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陷阵都尉
三部鲜卑,虽只有两部参加,但好歹也拼凑出了四万人左右的骑兵,这便是司马懿能凑出八万大军的主要原因。
“咱们前灭南匈奴,后灭羌人,今又灭了与鲜卑出自同源的乌桓,这些塞外胡虏估计都被吓慌了神,却才要相助司马懿以自保。”庞统分析道。
颜良却冷笑一声,不屑道:“鲜卑人来搅局正好。朕这回也不用什么理由,正好再灭一股盘踞在华夏边地的蛀虫。”
胡人不事生产,没有什么发明创造,对人类的进步基本没有任何贡献,每每都靠烧杀抢掠汉地为生。这样的族群,不是蛀虫又是什么。
诸将也热血慷慨,纷纷的叫嚷开战,誓要灭了司马懿和鲜卑。
“不过,朕倒是有些好奇,那东部鲜卑慕容部,却为何没有响应轲比能这只胡狗?”颜良好奇道。
许攸捋须道:“东部鲜卑与乌桓人相近。与其余两部鲜卑相距较远,那慕容部首领慕容宏又颇能征善战,在与轲比能的几次交手中,都不落下风。便是因此,那慕容宏虽明奉轲比能为鲜卑大人,实际上却自成一系,很少听其号令。”
许攸身在辽东多年。而辽东又与乌桓和东部鲜卑较近,故许攸对东部鲜卑的底细。也摸得很清楚。
听了许攸这个辽东通的分析,颜良眼眸中闪过一丝诡异,已是有了一计。
“传朕旨意,派人往塞外出使东部鲜卑,朕将以大楚天子的名义,策封幕容宏为鲜卑大人,命他率东部鲜卑进攻轲比能,为朕扫清鲜卑乱党。”
颜良这旨意一下,众谋臣武将们,无不精神一振,个个都面露奇色。
庞统第一个反应过来,惊喜道:“陛下此旨,莫非是以夷制夷之策?”
颜良微微点头,笑而不语。
胡人既然内部不和,颜良焉有不利之理。
先利用慕容部对付小种部和拓拔部,灭了轲比能这厮,再回过头来收拾了慕容宏,这正是以夷制夷之道。
庞统道明了颜良的圣旨,其余众臣也纷纷表明赞成,颜良当天便派使者出塞,去往东部鲜卑慕容部,去实施他的以夷制夷之策。
使者出塞时,颜良又派斥候连夜往临汾,命张辽所部坚守临汾,绝不可后退一步。
颜良则在经过几天短暂的休息后,集结二十万步骑,由邺城而发,经由河内郡,过箕关进入河东,御驾亲御去扫荡晋国。
颜良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开赴并州,而此时,刚刚称帝未久的司马懿,却正率领着八万晋胡联军,疯狂的围攻临汾城。
临汾城中,张辽则率七千楚军,拼死的坚守城池。
颜良在河东地区,本是部署了三万多精锐的楚军,以这样一支数量的军队,进攻晋国不足,本也可以有效的阻挡晋军南下,之所以会陷入如今的被动,却是由于这一场突袭之战,乃是司马懿精心策划。
早在司马懿率军南下前,西部鲜卑宇文部,便以步骑万余南下河西,威胁蒲坂津。
鉴于蒲坂津的重要性,徐庶和张辽一商量,当即分军两万,前往河西对付宇文部。
而司马懿正是趁着河东军团分兵之时,率八万联军突然南下,一举拿下了平阳郡治所平阳城。
司马懿杀了河东军团一个出其不意,也亏得张辽乃一代名将,反应及时,在撤退的过程中,于临汾城迅速的构筑起了新的防线,挡住了晋军南下的道路。
倘非张辽的坚守,只怕颜良主力尚未到时,晋军已全据河东,那个时候,颜良的大军便将被隔绝在王屋山外,无法顺利进入河东。
临汾城外,身着龙袍的司马懿,望着旌旗整肃的临汾城,眉头暗凝,眼眸中闪烁着几分厌恶。
临汾久攻不下,而斥候却在不断传回消息,颜良的主力已离邺城,正日夜兼程的赶往河东,本来有利于晋军的形势,正是悄然的向楚军转换。
“陛下,如果不赶在颜贼大军到来之前拿下临汾,我军只怕非得撤兵不可。”丞相贾逵忧虑道。
司马懿的眉头又是一皱,抬头远望,一双鹰目扫向了城头那面高耸的“张”字大旗。
“都是张辽这个叛徒,若非是他,朕此刻早已拿下临汾……”司马懿暗暗咬牙。
沉默了片刻,司马懿的眼眸中,忽然闪过一丝灵光,遂喝道:“来人啊,速将王凌传来见朕。”
……
临汾城,破损的城楼上,大楚血染的旗帜,依旧在傲然的飞舞。
“都麻利点,速将破损的城墙修补好,晋军随时都可能进攻,都给本将动起来。”
城头上,张辽扶剑往来巡视,催督着将士们抓时紧时间修补城池。
临汾城虽被围,但无论是张辽还是城中的七千将士,斗志依然高昂不减,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无敌于天下的皇帝,绝不会似刘备那样抛弃他们,早晚必来相救。
正当张辽心碌时,却见一骑不着甲胄晋军骑士,从敌营中飞奔而来,直抵护城壕前。
按照惯例,单骑而来不着甲胄,不带兵器,必为使者。
张辽便命弓弩手不许放箭,且看那来使想做什么。
不多时,敌骑直抵城前,高声叫道:“张文远可在城上,故人前来相见,还不开门放我进去。”
故人?
张辽心头一震,举目向下望去,仔细的扫视那来将,蓦然间,他认出了那人。
“原来是王凌……”
这王凌本为王允之侄,而王允乃并州世族豪门,张辽并州出身,岂能不识太原王家。
当年长安之时,张辽追随吕布,参与王允策划的诛杀董卓的行军,一举使他们的并州军团,夺取了朝廷的控制权。
那个时候,张辽便与王凌相识。
再到后来,王允败亡,王家分崩离析,王凌和张辽活着逃出了长安,四处漂泊,最后都归顺了曹操。
而后曹操覆没,张辽转投大楚,而王凌则投向了刘备的怀抱,彼此间互为敌国。
如今,汉国覆没,身在晋阳为官的王凌,则顺理成章的改投在了司马氏的麾下。
多年未见,张辽却仍能认出王凌。
“司马懿派王凌前来,必是想说降于我。”张辽心中已有判,却也不拒绝,下令将王凌放入。
王凌入城,张辽已下得城头,迎在门口。
“文远老友,多年未见,你仍是风采依旧啊。”一见面,王凌便很是热情的套起了近乎。
张辽只拱手还礼,却淡淡道:“彥云身为晋臣,却不知来我临汾,有何见教。”
张辽的平淡态度,让王凌顿时有些尴尬,心中暗怨张辽不念旧日情谊。
“呵呵,我今前来,当然是想与文远叙叙旧,不知可否单独说说话。”王凌讪讪笑道。
张辽却正色道:“你我虽为旧友,但眼下辽却为楚臣,彼此互为敌国,为了避嫌,辽觉得有什么话,还是就在这里说吧。”
张辽以公为重,完全不给王凌面子。
王凌无奈,只好干咳了几声,如实说道:“既是这样,那我也不拐弯抹角,我此番前来相见文远,乃奉了我大晋皇帝之命,前来招揽文远开城归降。”
此言一出,张辽却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充满了讽刺。
王凌顿时一愣,尴尬的看着张辽大笑,一副茫然不解其意的样子。
张辽收敛了笑声,冷冷道:“这年头,什么阿猫阿狗,也敢叫我张辽投降,他司马懿不过是靠着权谋才窃取并州,如今妄自称帝,就敢要我张辽投降,他也配么!”
〖
三国之暴君颜良 第九百一十六章 想全身而还,没门!
一句“他也配么”,道尽张辽对司马懿的鄙视。
想当年,无论是吕布还是曹操,张辽曾效忠过的这些诸侯,哪一个不是风里来,血里去,用自己的性命,拼杀出一番威名。
而他司马懿呢,不过是世族豪门的公子,凭着玩弄权术得到刘备的信任,又靠着阴谋诡计从刘备手中窃取并州,就敢狂妄的称帝。
颜良的江山,乃是实实在在,用鲜血拼杀来的,而司马懿的江山,却是靠着权术篡夺而来,岂可同日而语。
正是因此,血性的张辽,才会对司马懿有所不屑。
王凌神色立变,脸上的尴尬愈重,只得沉着气道:“远这话就错了,我家天子身出名门,无论是才学还是雅量,都远胜于那颜良匹夫。远你也是并州人,难道你放着如此天子不效忠,却非要为颜良那卑贱匹夫出身的暴君卖命吗?”
王凌身出名门,自有名门的骄傲,当年王允诛董,很大原因也是看不惯一个西凉匹夫出身的军阀,来压在他这些高贵的世族名士头上。
时值如今,王凌身在世族豪强把持的晋国中为官,更对自己的高贵身份多了几分自恃,这时便忍不住搬出了所谓的身份贵贱之说。
耳听着王凌左一句“高贵”,又一句“名门”,张辽的嘴角钩起一抹讽刺的冷笑,表情愈加的不屑。
“当年陈涉可是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曾经的汉高祖,不就是一个亭长,却有坐拥天下,司马家往前数几百年。说不定也只是草民而已,今日仗着祖先的之功,却玩起了高贵冷艳,真是好笑。”
“张远,你——”张辽一番话,把王凌呛得脸色憋红,一时却不知如何反驳。
这时,张辽上前拍了拍王凌的肩,语重心长的说道:“需知天道好还。世事无常,今日为高贵冷艳的世族,明日也许就会成为草民不如的奴隶,那些为我大楚天子所灭的诸侯,就是最好的例证。”
张辽反客为主。竟然教育起了王凌。
末了,张辽还劝道:“王彥云,念在你我同乡的份上,你劝你认清大势,休要再为司马懿卖命,还是择明主而事,识时务的归顺我大楚吧。”
王凌这下就郁闷了。他原是来劝降张辽的,谁曾想到,三言两语间,他竟是反被张辽来劝降。
“张远。你当真不念旧谊,仍要执迷不悟下去吗?”王凌有些恼羞成怒,厉声质问。
张辽却收敛了讽意,淡淡道:“张辽漂泊半生。曾为两位诸侯效力,如今终遇真正的明主。已是决心为之赴汤蹈火,任何人都休想令辽动摇。”
张辽那慷慨决毅的气势,令王凌心中肃然,不知还能说什么。
“辽今正是念头往昔旧谊,才会跟你一见,咱们该说的话都已说尽,请吧。”张辽下了逐客令,拨马转身,不再正眼相视。
事到如今,见张辽这般决然,王凌也无可奈何。
“张辽,你今日不降,将来你可别后悔,哼!”王凌丢下一句恶狠狠的威胁,拨马转身,离城而去。
张辽登临城头,看着王凌远处,英武的身躯上,只有刚毅没有后悔。
“王凌此去,晋军必会大举再攻,速速修补城墙,准备再战!”
……
徒劳无功的王凌,带着一腔的不爽,离开临汾城,策马飞奔还了晋营。
晋军御营中,司马懿正一脸自信的等着消息。
张辽乃并州人士,当年又是迫于无奈,才归降于颜良,正是因此,司马懿才推测,张辽对颜良并不那么忠心,而今城池被围,势出无奈之下,极有可能转而归降于自己。
“报,王将军回来了。”御林亲军急报。
司马懿神色一动,摆手喝道:“速速宣入。”
片刻后,王凌步入了御帐,带着一脸的无奈与怨意,跪伏于前。
“臣无能,不能劝降那张辽,请陛下恕罪。”王凌苦巴巴的向司马懿请罪。
司马懿神色一变,一丝阴怒之色涌现脸庞,沉声道:“那张辽为何不降,他都说了些什么?”
王凌不敢隐瞒,遂将张辽所言诸般不屑,如实的道与了司马懿。
司马懿的脸色是越来越阴沉,深凝的眼眸中,一股凛烈的恨意,在疯狂的涌动。
“朕是看得起他,才会劝降这匹夫,没想到他竟这般不识抬举,竟然敢公然藐视于朕,实在可恨之极!”
司马懿愤怒之下,当即下令,命八万大军围城,对临汾城继续发动狂攻。
张辽却丝毫不惧,作为楚国五虎上将之一,他率领着七千将士,顽强的抵挡着晋军的狂攻。
当张辽在苦战时,颜良正率领着二十大军,穿越王屋山向河东挺进。
王屋山山势险恶,中间只有一条狭道可行,二十万大军想要通过这条山脉,又谈何容易。
数天之前,楚军只有五万余人通过,其余大部还在崎岖的山道上,艰难的行进。
而此时,临汾被围,晋军狂攻的消息,却不断的传到颜良手中。
“我军在平阳郡的防御工事,重点都在平阳,那临汾城城防并不坚固,司马懿又颇有用兵之能,臣只能大军行进缓慢,会耽误了援救。”法正顾虑道。
“有张远在,临汾稳如泰山,尔等不必担心。”颜良对张辽充满了信心。
历史上,张辽有几千兵马守合肥,孙权率十万大军,数不清的名将都攻不破,何况今日之司马懿。
颜良对于张辽,拥有着绝对的信心。
这时,庞统却道:“臣倒是不担心张远,臣只怕我大军一到,司马懿闻风丧胆,率军退回太行山上去,那时晋军据守险要,我军向北仰攻,只怕就会倍加艰难。”
并州之地,自古是从南往北攻难,从北往南攻易,庞统所言,倒是不无道理。
事实上,颜良巴不得司马懿狂妄自大,跟自己的主力正面决战,那时正好毕其功于一役。
不过,颜良却很清楚,司马懿是一头狡猾的狼,历史上他能在祁山坚守不出,活生生的把诸葛亮给熬时,今日他就不会狂到敢以八万之军,跟大楚的二十万大军正面对垒。
若令司马懿率八万大军,完好无损的撤回晋阳,以这样一支力量,凭借着太行山的险些,显然对楚军下一步的进攻不利。
“必须赶在司马懿撤退前,重创其军!”颜良笃定了心思,将目光转向了庞统。
颜良那眼神,自然是想向庞统寻求计谋。
庞统捋须沉思了半晌,眼珠子那么一转,便是笑眯眯道:“臣有一计,就算不能一举灭了司马懿,必也能令其遭受重创。”
当下,庞统便将他的计策,道了出来。
颜良听罢,嘴角悄然钩起一抹杀机,冷笑一声:“很好,就依丞相之计,速传赵子龙前来。”
颜良将赵云传来,向他面授机宜,命他率一万轻骑先行,急赴临汾。
赵云得令,遂点一万神行骑,轻装前行,抛下大部队先行而去。
楚军派出轻军先行的消息,很快就有细作,提前一日报往了临汾。
晋军御营中,正谋划攻城的司马懿,得到了楚军轻骑将要杀到的消息,脸色微微有变。
“临汾未下,楚军援兵已至,若是内外夹击,反于我军不利,陛下,臣以为,是该考虑撤兵的时候了。”贾逵进言道。
司马懿却未急于下决定,他负手盯着地图,沉吟了许久,似乎心中在酝酿着什么。
半晌,司马懿淡淡道:“楚军只不过一万轻骑,尚不足为惧,朕以为,这或许是咱们的一次好机会,就算最后要撤还晋阳,至少也可以在回军之前,重创楚贼。”
好机会?
贾逵茫然,不知司马懿此言何意。
司马懿却也不解释,传下旨意,命严密监视楚军动向,但有情况,即刻回报。
次日未久,南面传来情报,赵云统帅的楚军援兵,已进抵了临汾城南二十余里,设下了营扎。
司马懿遂是下令,分一马步骑,于南围之南再设一营,以阻赵云所部北上。
紧接着,西营一线发来急报,言有楚骑穿越他们的防线,进入到了临汾城内。
晋军只有八万余众,围城不足半月,根来不及把临汾城围成水泄不通,楚军的轻骑斥候,依然能穿过防线的空隙,与城中取得联系。
司马懿得到这个消息,非但没有忧虑,反而是笑了。
见得司马懿这副表情,贾逵奇道:“陛下,内外楚贼取得了联系,于我军十分不利,陛下为何不忧反喜?”
司马懿淡淡一笑:“梁道啊,朕要问问你,若换成是你,如果想解临汾之围,会如何行事?”
“这……”贾逵愣怔了一下,“若是臣的话,必会与城内的张辽事先联系,约定内外同时出击,一举击破我军一处围城,到时,我军被破围,怕只有不战而退。”
“说得好,可是,你又如何与张辽约定内外合击的时间呢?”司马懿嘴角掠起一丝诡笑。
贾逵想了想,答道:“自然是以举火为号,才好在夜中发动突袭。”
司马懿微微点头,似乎是赞许贾逵对兵法的通晓,但眉宇之间的诡色与自信,却愈加的浓重。
贾逵茫然片刻,猛然间眼眸一亮。
〖
三国之暴君颜良 第九百一十七章 戏耍司马
“陛下莫非是想来个将计就计?”贾逵惊奇的问道。.
司马懿脸上诡色愈重,自信与得意,尽显于色。
贾逵明白了,不禁拱手叹道:“原来陛下早就识破了楚军的意图,此计若成,必可重创楚贼,陛下的智谋,当真非我等所及。”
司马懿猜想颜良派轻骑先行,必是急着解临汾之危,而若想以劣势兵力,击破八万晋军,必须要出奇策。
他分析当前的形势,赵云若想以一万兵马破敌,就只能通过与张辽的内外合击,靠夜袭来破他的八万晋军。
故是,司马懿才坐视赵云率军逼近,任由赵云派斥进入临汾与辽张串通。
因为司马懿相信,自己早已看破了敌人的联络暗号,正好给他们来了将计就计。
“张辽不降,朕就狠狠的给他点颜色瞧瞧,让他知道藐视朕,藐视世家名门的后果。”司马懿冷哼一声,肃杀之意滚滚而生。
当下,司马懿便召集晋军诸将,以及魏王轲比能,布署当晚的破敌之策。
……
月过中天,不觉已是深夜。
临汾西门处,张辽扶刀而立,神色冷峻,深邃的目光凝望着沉沉夜色。
驻立许久,月渐西斜。
张辽抬头看了一眼天空,沉声道:“时机已到,点号火吧。”
号令传下,城头的楚军士卒们很快忙碌了起来,三堆早已准备好的狼烟,迅速的被点燃。
三柱烈火冲天而起,方圆十余里都晰可见。
那熊熊的烈火,映红了张辽平静的脸庞,他默默无声,一直注视着火堆完全燃起。
深吸过一口气,张辽喝道:“传令全军,都打起精神来,准备随本将杀出城去。”
……
城头那三股号火,虽然清晰可见,但却并不十分显眼。
眼下天气已转凉,夜中巡城士卒多点篝火以取暖,也是正常之事。
不过,晋军却收到命令,时刻密切监视临汾各门,稍有变化,就要即刻上报。
号令点起未久,斥候便直奔南面大营,报与了司马懿。
此时,司马懿已身披甲胄,手扶宝剑,全副武装,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
听得斥候的上报,帐中晋国诸将,无不精神一振。
“陛下料事如神,张辽果然点起了号火,想要里应外合啊。”贾逵激动的向司马懿拱手赞叹。
帐中王凌、王基、胡遵等诸将,无不对司马懿赞服不已,就连那魏王轲比能,对司马懿也是万般恭维。
司马懿冷笑一声,摆手道:“诸将听命,各种集结本部兵马,今夜朕要大破楚寇,扬我大晋军威。”
“大破楚寇,扬我军威!”
“大破楚寇,扬我军威!”
帐中诸将挥舞着拳头,激动亢奋的吼叫着,宣泄着烈烈的战意。
楚军自入河北以来,所向无敌,无坚而不摧,几乎成了不败的神话。
如今,一次击败楚军的难得机会在眼前,这些司马氏的心腹将领们,都巴不得成为击碎楚军神话的那个人,一举扬名于天下。
为荣誉,为了保卫世族名门,为了大晋国,他们决心拼了。
令箭下达,王凌、王基、轲比能各率一万兵马,即刻向西营一线集结,准备将内外合击的楚军,一网打尽。
诸路晋军,斗志昂扬,汹汹而出,汇聚往西营方向,等着大皮楚军。
十里外,楚军大营。
“子龙将军,临汾西门上空点起号火了!”姜维兴冲冲的闯了进来。
从北伐以来,颜良已有意识的让邓艾、姜维、马谡这些年轻的将领,参与到重大的作战当中,以磨炼他们的意志,让他们积累作战经验。
此番救援临汾之战,姜维便作为赵云的副将,随军来到临汾。
身不卸甲的赵云,腾的站了起来,几步走出帐外,举目远望,果然见西北方向,三股烽火冲天而起。
“文远将军的信号已经发出,子龙将军,是咱们该出击的时候了。”姜维兴奋道。
赵云重重点头,英武的全上流转着自信,挥枪一喝:“传令下去,全军出击!”
一万神行骑的将士们,备战已久,如今得到号令,迅速的就上马集结。
不到一刻钟的时间,一万轻骑集结完毕。
赵云没有多余的话语,下令打开营寨,借着夜色的掩护,向着西北方向奔驰而去。
马裹蹄,人含枚,沉默的大军在夜色中疾行。
大军绕过晋军在正北面的防线,向着西门潜行而去,不多时间,西门上空的号火,便越来越清晰。
此时,游弋于楚营附近的斥候,已策马急奔,直往司马懿所在的大营而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