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糯米水晶糕
武颜当初因为好奇,还在炕上睡了两三天,那真的是一个叫暖和,唔,炕头比炕脚要热乎多了。
这玩意没什么难度,胡公公给招来的第一批粗粗“政审过关”的二十名工匠讲解了一边,工匠们都没听懂王爷想要弄什么样的物件儿——光顾着偷偷看太监了。
太监!
活的!
胡公公看到一群乡下人支愣着耳朵、睁着天真无邪的眼睛,看自己比划,端是认真恭敬。可是就是没办法沟通。
真愁人。
还是武颜把炕的样式画了一遍,李治又抄了一遍,拿出去给工匠们看了,他们才明白。
不抄不行啊,武颜画的是三维图,估摸着工匠还要花好多时间去消化,所以托李治画成二维的。
所幸李治很有慧根,稍微一讲解,就知道三维图的好处,不禁赞叹:“阿颜,你们那个时代的人真聪敏。这样子的透视法,用在建筑方面确实是很好。”
武颜摇头:“并不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聪明,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上千年的历史累积,才能得出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工匠们拿着晋王府第二道院子里的屋子练手,给他们砌了土炕,可别说,真是好东西,试燃的那一日,睡在炕上的下人们都热出了汗。
这可比烧炭盆要安全、暖和得多了。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第423章
于是李治大笔一挥,让工匠们给第一道院子的北衙禁卫们也做了土炕——另有一半的工匠奔赴晋王食邑,去给潜心工作的宋沐和林晖改善生活条件,顺便教一教那些庄户怎么砌炕。
一开始,庄户们还有些犹豫,毕竟要巴拉掉原有的床板子,弄这些泥土坯,看上去就像玩儿似的。
但是眼见为实,等到亲眼见到一个成型的炕在烧热之后有多么好使,庄户们都开始积极起来。反正土坯在乡下也不是什么金贵的东西,谁家都有。再说了,砌一个炕并不有什么花费,就算一个家里再穷,也不过是费几天力气罢了。
因此晋王府的庄户们很快就学会砌了这个本身就没有什么难度的炕。
这年头,要么是伐木取暖,要么如并州这般煤炭资源丰富的,也有烧煤取暖。
炕的传开就如同炒菜一样。
是好的东西,都不需要广为宣传,很快的,周边的百姓都知道了王爷的庄户们最近在弄一个稀罕的玩意儿,甩泥巴呢。
等有人看出了门道,纷纷回家去摞了炕。
炕只是开胃菜,武颜意在蜂窝煤。
蜂窝煤的好处在此不做赘述,反正这就是一个高效节能的好东西。
别看是简简单单的混合进去一些黄泥木屑等等,但是比例很重要。最恰当的比例能够节省更多的煤炭,也许就是省下了这么十之三四的煤炭,对于穷苦人家来说,便可以买更多的吃穿——当然也有那些不用煤炭取暖的人家,是伐木的。可是伐木需要耗费气力,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都没有干燥的柴火。所以并州一地的百姓占着地利,还是以烧煤的居多。
这一回的蜂窝煤,武颜和李治不打算平白地拿出来的。
但是如果明面上和当地的世家、官员有过太过密切的往来,难保没有人看在眼里,放到李二陛下面前去告一状。
正所谓君心难测,武颜觉得,不要什么都依靠从前知道的历史知识比较好,万一因为现在的李治不如历史上的那么嘴甜讨人喜欢了,李世民和他的感情,没有深厚到可以什么都相信自己的小儿子,那就冒险了。
于是还是后宅外交比较不扎眼。
武颜下帖子,借口也是正好的:王府里早发的梅花都开了,便是举办一场赏梅的宴会。
没错,这就是大唐贵女们的生活,各时节的宴会,构成往来的人际关系网络。
这一回,并州从前的第一夫人郑氏(现在的第一夫人是武颜当之无愧)带着嫡次女来,那二女儿再也没有偷偷用眼睛瞄武颜了。
一番寒暄之后,武颜请大家吃的是暖锅,也就是火锅。
用来为暖锅保温的不是煤球而是带着孔状的煤块儿。
郑氏等人一开始还觉得这个晋王府里真是好笑,难道把煤炭搓圆搓扁,显得更好看一些,就会变得与以往的煤炭有什么不同了吗?这么做的原因呢,难道是为了在世家面前表示皇族也是讲究精细生活的?
不得不说,郑氏等人完全没有想到点子上。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第424章
等到暖锅开始沸腾,大家纷纷动筷子。
有切得薄得透光的羊肉、有早就放在蜜汁里浸泡调味的鹿腿肉、有虾肉和鱼肉打成泥搓好的丸子、还有萝卜、白崧以及一些冬日里难得见到的蔬菜。
蔬菜自然是武颜弄出来的,暖房里种植出来的反季节蔬菜看着是菜,实际论起价格完全不比肉便宜。
众女眷的注意力都到了绿色蔬菜上,粗粗看去,竟然没几个人关注蜂窝煤。
武颜心想,早先就让李治上书把暖房蔬菜的种植方法告诉了李二陛下,如今长安城里也开始流行起吃蔬菜的风潮了吧?不过大家都关注蔬菜没注意蜂窝煤,这可怎么办。
一顿饭吃下来,郑氏没发现什么苗头,倒是并州排在第三位的世家胡家夫人王氏发现了这一玄妙之处。
要说这位胡王氏,也可以算是网文中庶女逆袭的典型了。
她是王家旁支庶出女儿,婚配的时候嫁给胡家旁支的嫡子,也算是般配。可是没过两三年,胡家长房的嫡子就因病去世了,也不知当时的长房夫人怎么思量的,硬是咬死了不要把庶子记在自己名下,于是旁支的胡帷,也就是王氏的夫君便被过继了过去。等到胡家前任家主撒手西去,王氏也成了胡家的当家主母。
更难得的是胡帷与王氏感情甚笃,里里外外都很敬重她。
能够得到夫君敬重的王氏自然也是有两把刷子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眼光毒辣,看事情都很准。
胡帷曾经笑着对自己妻子说:“阿还若是男子,可真就是了不得了。”阿还是王氏的乳名,可见他们夫妻的感情真的是非常好。
是以,外人虽然不清楚胡家王氏的厉害,她的娘家王氏还是有些人知道的——比如郑氏。
于是出了门,郑氏就与王氏走到了一起,原先郑氏对着王氏一直都是面子情,觉得拉下身份与昔日庶女、今日小世家的主母拉关系有**份。
今日,郑氏仍旧是无可无不可地说:“你看今日王妃找我们赏花,就是单单赏花么?”
王氏虽然姓王,但是毕竟嫁入了胡家,就算今日有些思量,也不想首先告诉王家人。她准备回家与夫君胡帷商量之后再决定,于是打着哈哈说:“许是想要多结交本地的世家吧?毕竟晋王殿下在前头如果动作太大,也是不方便。”
这个道理倒是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无需王氏特意拿出来说。
所以郑氏一时拿不准这个旁支庶出小姑子是真的如此认为的,还是想到了什么也不愿意说,便淡淡地与她告辞了。
当晚,王仁问妻子今日去晋王府有什么值得留意的事情,郑氏思索了半天说王妃拿出了很多本不该出现在冬日的蔬菜招待女眷。
而胡家却是另一番情况了。
胡帷便喝茶边说:“哦,阿还说今日王妃不仅有很多蔬菜,还有样子奇怪的煤炭?”
“对,柱形带着小孔的煤炭,我算过了,燃烧的时间相对同样大小的煤块,该是长许多。”王氏细心精明。
她这么说,胡帷完全相信。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第425章
没错,武颜用来点暖锅的就是迷你型蜂窝煤。
其实要说起来,这么有燃烧效率的蜂窝煤并不是什么难弄的东西。不过是有时候,想要一个灵感的创新总是很不容易罢了。
梅花宴之后,武颜和李治也没有心急,毕竟和人打交道,心急的那一方就先失去了强势的立场。
因此他俩还在继续花时间让工匠制造煤炉。
这也是武颜先前有些想当然了,忽略了“有了蜂窝煤怎么能少了煤炉这个黄金搭档”——还是工匠里有一个叫做孙拾的人,颤抖着小心肝给来偶尔来逛一逛,顺便监工的活太监老爷反应的。
对着胡公公,一众匠人就算是三不五时能够见到他,可还是淡定不了,总是会带着一丝敬畏,还有一丝对对方残缺的同情。
但是工匠们都是大字不识一箩筐的都是糙老爷们,也不知道自己那种具体的微弱的同情是怎么回事,于是在每一回面对胡公公的时候,大家都免不了说话结巴,却有愈发的恭敬。
晋王府招的工匠都是精挑细选的,就算脑子不是很活泛的,但是人品基本都是还可以。胡公公在宫里呆了这大半辈子,怎么会看不出一群乡下人倒是也算心地纯朴?不过大半辈子经历了人情冷暖、走高踩低的生活让胡公公,不至于被这么些匠人眼里的微弱善意所打动了。
何况胡公公也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可怜可悲的。看看这群匠人和殿下的佃户,遇到心善如殿下的就算是走大运了,能够吃饱穿暖,更多的百姓都是过着清贫的日子,与上灾年说不得还要卖儿卖女。自己虽然身有残缺,但是在宫里也算是过了大半辈子的富贵日子,年纪大了之后又找对了路子跟了一个好主子,日后自己老了,在王府里养养老、晒晒太阳,也是极好的。
这大概也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吧?
胡公公把孙拾的意思和别的方方面面的琐碎事儿汇集起来汇报给殿下和王妃。
他可算是看得真真的,自从王妃嫁给殿下之后,那殿下身上的人气也多起来了,仿佛一下子有了精神头似的,不再那么像一个谪仙人物了。至于殿下为什么会这么信任和亲近王妃?胡公公觉得做奴才的,不必去追根究底寻那许多的为什么,跟对了主子,就一直跟下去就是了。
武颜听闻胡公公汇报,待到胡公公退出去之后,倒是对着李治笑笑:“你看,术业有专攻。这些事情,我只知道大概,具体的琢磨确实是不如宋大人、林大人了,即便是孙工匠,也比我专业得多。”
得到了好一阵子锻炼的李治越发显得波澜不惊,说起正事有模有样的:“阿颜只需要给出好的提议就是了,其余琐碎的,自然交给专业的人去完善。如果一个人什么事情都能做,那还何必拆分出三百六十行呢?”
“你倒是心宽。赏梅宴已经过去三日了,这并州到底有没有识货的人家,就在这几日见分晓。”
“阿还,此次晋王府的意思尚未明了,贸贸然寻了你娘家的人与我一同去晋王府,倒是不美。”胡家家主胡帷最终决定再看看情况。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第426章
而并州的一众世家女眷也有零散的****拜访,话里话外说的就是这冬日里的蔬菜这件事。
因为都是女眷来替前头的大老爷们探口风的,武颜便是穿着常服,装作拉家常的意思,说了:“殿下已经把这冬日如何栽培菜的方法写成了折子送去长安。陛下批复里也说了,此事虽是好事,可是毕竟花费太过了,便不在我大唐境内提倡。但是这栽种的法子自会下发到各个州府,手头宽裕的百姓若是以后可以在冬日里买几个菜尝尝鲜,也是我大唐蒸蒸日上、国富民安的表现嘛。”
众女眷被这么打发回家。
武颜很失望,觉得都没人发现蜂窝煤的事宜,难道是自己玩儿脱了,不该高估后宅女子的敏感度?不能够吧?
众女眷更失望,王妃年纪不大,但是为人处世已经算是比较老辣的了,说话也是滑不溜手的,兜兜转转一番话,其实啥也没透露。
远在长安的李世民却很得意。
甚至可以无视魏征老儿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六十五天都是黑着脸挑人刺的毛病了。
小朝会上,只有当今大唐的肱骨之臣在。
谈完正事,拉拉家常。
李世民笑着说:“看来成家立业这话说得没错啊。雉奴只从娶妻之后,倒是长大了很多,前一阵子还进献了暖屋种菜的方子……”
话没说完,魏征又想旧话重提:“陛下,那太过奢靡了……”
李世民就不明白了,魏征老儿怎么就这么抠门,自己也没少他俸禄啊,扣扣索索的太小家子气。
即便是其他大臣也觉得魏征有些过了,就凭着在座各位在大唐举足轻重的地位,冬天里烧暖一间屋子种菜怎么啦?晋王殿下的这个方子可是真好啊!原本冬日里吃多了荤腥,就极其容易不通畅……咳咳,举足轻重的大臣们也是人,也会因为吃得过于油腻上火导致便秘哒。
李承乾回到东宫,思索一二之后对着心腹说:“太原晋王府里的探子有没有什么消息报过来?”
“据探子来报,晋王深居简出,极少与并州当地的世家家主有联络,对并州的一众官员也没花过多的时间去应付;晋王妃偶尔举行宴会,但是并不频繁。哦,还有就是晋王和晋王妃貌似都对工匠很感兴趣,招收了工匠做一些小玩意儿。”那人低着头回禀,把晋王自从就藩之后发生的一些大事都汇报给了太子。
太子听了之后放心多了:“好,叫她们继续潜伏着不要轻举妄动,有任何异常了,再向我飞鸽传书。”
下人领命而去。
李承乾对着心腹的幕僚说:“我就说我这个九弟从小就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性子,既然他如此乖顺,等孤登基之后自然不会为难他。不像那个李泰……哼,相州那边怎么样?”
“魏王在相州经常以文会友,据探子得到的消息,相州的文官都很推崇他。武将那边都是没什么动静,对魏王的示好也没甚么回应。”幕僚翻开卷成一小条的小纸卷,边看边说,这是刚接到的相州传过来的消息。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第427章
李承乾面色阴沉:“李泰从小就爱玩这种把戏。相州的武将没有回应他,就已经是不好的苗头了。没有回应,说明他们在观望罢了!观望甚么?还不是观望孤的太子之位到底还坐得牢不牢固!”
幕僚觉得太子有些小题大做了,本朝的府兵制将领或者藩王调兵都甚是艰难,相州的武将只要保持着中立,魏王殿下没有兵力,自然是谋划甚么都不成的。太子殿下此时一动不如一静。
可是这番话幕僚说过好几次,即便是李承乾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大人也劝诫过太子要沉住气。
饶是如此,太子殿下还是经常因为魏王的事情而失去理智。
“哦?阿颜说这一众的女眷里,胡家的夫人在拜访的时候说起了蜂窝煤?”李治夹起一片烫熟了的羊肉卷,很是自然地放进了武颜的碗里。
大冬天的吃火锅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武颜正在感慨可惜没有辣椒,只能用一些辛香料做蘸料,猛然看到一双竹筷子送了一份羊肉到自己面前的碗里。
自然不是晋王和王妃用不起金镶玉的,不过是觉得那太过笨重了,捏在手里冷冰冰,一点也不家常;也有宫里赐下来的象牙筷子,武颜看看那象牙筷子真的很好看,仿佛工艺品一般,倒是舍不得拿来用了。
没错,虽然象牙筷子或者皮毛料子听起来都是很残忍的,在现代社会中,一个被禁止猎杀大象取牙齿、一个被环保爱心人士屡屡出言叫停。但是在这个没有棉袄、没有防风防水的化纤布料的大唐,一场伤风感冒也许就会要人命,口头上说这些,未免太过虚假了。
武颜不能保证自己不用皮草、不用动物身上取下来的东西、不食荤腥,但是能保证自己现在乃至将来,都不会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收集这些东西。
不苛待自己,也无愧于心,这样就足够了。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第428章
“胡家夫人是王氏旁支的庶女,倒是真没看出来,最先提到蜂窝煤的是他们。”武颜细细咀嚼了李治夹过来的羊肉,羔羊肉肥美多汁,一点膻味都没有。
一众伺候的阿保青桐等人完全不在意殿下和王妃在说什么事情,反正她们都是殿下和王妃最心腹的人了。李治和武颜说好些东西的时候,也没必要避讳着他们说。
青桐等人相互看看,都是满脸喜庆:照这么下去,等到过几年,殿下和王妃很快就可以儿女成群了吧?
“所以,我打算把这个方子送给他们胡家。”李治说出了自己午后斟酌了半个时辰做出的决定。
武颜点头:“英雄所见略同。”却并不问为什么。这大概就是另一种程度上的心意相通了。
至于为什么要撒这个好处给胡家,来日方长,以后便知晓。
至于胡家接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儿,是惊喜还是惊吓,外人都不得而知。
胡帷拉着王氏的手说:“阿还,此事张罗开,等到王家人反应过来,必定是要觉得你女生外向的。”
王氏毫不在意地笑笑:“夫君说得还是太过婉转了,他们恐怕是觉得我吃里扒外才是。”
而另一头的郑氏则是在屋子里生气:“我说那一****王还怎么尽敷衍我!原来是搭上了晋王妃的路子!哼,平白得了什么煤炉、蜂窝煤的生意,真当别人都是眼瞎的吗?”
王仁每每思索的时候就爱转核桃,他看着妻子发脾气,心下却叹息:郑氏的眼界终归是太小了,家长里短的事情她还能够拿主意,涉及外宅的,就力有不逮了……
听闻郑氏还在喋喋不休地抱怨。
王仁咳嗽一声:“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处?外人完全没有证据证明胡家现在售卖的东西是晋王教的。”谁叫你们这些妇道人家去了晋王妃的梅花宴,就是只看到一点利用价值都没有的蔬菜?
胡家售卖蜂窝煤和煤炉,在并州只是小小的波澜而已,他们此举也不是为了赚钱。毕竟这两样仿造容易,不多时,就满街都是了,还有穷人家,自家里有手艺人,围着别家的炉子琢磨几天,回头自己就能做一个出来的。
那么胡家究竟得到了什么?
名望!
并州风云暂时和晋王殿下夫妇无关了,因为他们奉诏入长安,过年去也。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第429章
李世民真的很宠爱长孙皇后所出的子女,女儿的婆家一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不说,三个儿子,长子是太子——当然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次子和幼子都是大婚之后再去封地的。
结果每年过年还要被李二陛下一道诏书召回长安过年。
真是够了!
魏王也就算了,确实是实打实一年没回长安了,可是晋王才去并州几个月?
摔!
言官、御史很想撸袖子和李二陛下理论。可是想想大过年的万一真把陛下惹火了,那也不得消停,来年陛下打击报复自己怎么办?
众御史看看总是身前士卒、奋勇在前、以找陛下的茬为己任的魏大人,发现魏大人老神在在地不去上折子,于是大家伙儿都洗洗睡了,该干嘛干嘛。
这不是废话嘛,领头人物都没出去蹦跶,自己这样子不够分量的,还是安安心心过大年吧:唔,最近长安城里哪怕是寻常百姓,餐桌上都能见到好些绿色蔬菜了,听说都是晋王殿下的功劳。不过是一个年纪尚小又爱杂学的皇子,就没必要总是盯着人家寻不是了。
有这种想法的言官们不止一二个。
就连魏征老大人最近会熄火,也是有这暖屋蔬菜的功劳。
个把月前,李世民想着:你魏征老儿不是觉得我家雉奴不务正业,只会享乐吗。我偏偏要赐你一个郊外的暖屋,让你也奢靡一把。
又因为魏征素来有清名,也许会把御赐暖屋放在那里闲置了,李二陛下干脆大笔一挥又给他家了几车的木炭。并开玩笑说,得空了要去魏征家里坐坐,尝尝时蔬。
魏征无法,只好也用起了暖屋。
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哪里会有人不乐意?反正魏征的家人虽然支持自家老爷清廉严明为官,但是到底也不是不羡慕更舒适优渥的生活的。
就连魏征的老母亲,七十余岁的老封君最近的胃口都好了许多。这都是蔬菜的功劳。
魏征能够呵斥小辈贪图安逸,总不能说自己母亲的不是吧?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想要吃点好的,作为儿子、作为孝顺的儿子,怎么能够熟视无睹?
因为魏征老娘喜欢吃蔬菜,李治避免了被参一次,也算是神奇的事情了。
而在启程之前,李治算了算天气。
所以很幸运,一直等到他们一行人到了长安,才遇上飘雪的天气。魏王李泰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据说被风雪耽搁了,还要三两天才能入京。
到了长安,晋王夫妇还未进自家在延康坊的王府稍做熟悉,就被李二陛下派来的黄门拦住了:李二陛下思子心切,把李治夫妇半路截胡接到太极宫去了。
李世民在太极宫长生殿的暖阁里写福字,写好了的那些是要赏给勋贵大臣们的。
李治和武颜到的时候,李二陛下恰好停笔:“哦,雉奴已经到了?”
武颜偷偷瞄了一眼李二陛下咧开的嘴角,心想:装什么威严啊,见到小儿子就变成了傻爹的模样了,难怪太子会有那么重的危机感,连最小的亲弟弟府邸里都安排了细作。
毕竟公公和儿媳妇没啥话说的,李二陛下很客套地问了李治几句话,又对武颜说:“雉奴媳妇儿去后头吧,高阳和兕子念叨你好久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