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糯米水晶糕
“小恩小惠?晋王妃手指缝里漏一点出来,就尽够我们一家人花销好一阵子了。”赵氏说到兴奋处,连比带划地讲给其夫君武元爽听,“你是没看到,王妃给元英的儿子一个白玉九连环,羊脂玉的,我看的真真的。那个话都说不利索的贺兰敏月叫了一声姨,就得了一个金银错的香薰球。当然,咱们家茂哥也有文房四宝,和大房的俊哥儿是一样的,宜清也有配饰,我那大胖儿子也得了一盏琉璃灯。”
赵氏十月初老蚌生珠,又给武元爽添了一个嫡子,小名——伟哥。
现在的赵氏在武元爽的屋子里可是腰板儿直直的,嫡长子已经入了国子监,是个勤学的,有出息;女儿托了她二姑姑的福气,最近可以待选的人家也变多了;又时隔七八年再生一个儿子。
嘿,最近夫君****来自己院子抱一抱人到中年得到的大胖儿子。
因为知道赵氏向来精明,就是这个喜好金银钱财的性子,武元爽也不呵斥她眼皮子浅,反而很赞同地点点头:“如今晋王妃自然是只要摆出亲善的样子就足够了,反正晋王是嫡子,日后总是有好前程的。说起来,我这个哥哥也是沾了光,虽然长安城里权贵如云,但是原先出门去,谁理睬我一个不承爵的人啊,如今也倒是有那些各处打秋风的,见面也喊我一声大人了,也有请我吃酒耍的了。”
赵氏嗤笑:“你可是听听吹捧的话就好,千万不要两三杯黄汤下肚,忘记自己姓甚名谁,就答应人家什么事情了。”
“这还用得着你提醒?人家知道些许内情的,都只是图个人情往来,哪里会真的求我办事情。真的有本事,自然会求到晋王殿下面前去,再不济也是去找大哥的。”武元爽的脑子一直很清醒。
待到除夕之夜,就和那日的家宴很有不同了。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第438章
毕竟那日家宴只是李二陛下的三个嫡子和那些尚未寻了驸马的公主在。
而这日除夕却是浩浩荡荡一大群的——公主。
恩,别的些就藩的皇子倒是没有殊荣年年回长安。但是仅仅这些公主,公主又带着驸马、还有公主的子女,这么一算,人数就比那日要多得多了。
没有阴谋诡计,只有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两人照面就颇有深意地眼神对峙——也对,李世民年富力强,对着宫内宫外的掌控力都还是十足的,怎么会有人这么不长眼地在除夕宴上折腾幺蛾子?
照样是男女宾分开,但是今日李治看着酒水,犹豫了很久,终究是举杯碰了碰唇——后来他总算是想明白了自己前些日子为何会那么失礼,细细品了一口面前的几种酒水,最熟悉的那种口感里赫然是有许多滋壮阳的药材。
这番小动作是没有瞒过坐在最上头的李世民的,李二陛下绝大部分时候都是聪明人,稍加思索就知道小儿子是在尝摆在他面前的各种酒水。见雉奴独独把琥珀暖香推得远了一些,李世民忽然生出了几分“最小的儿子也长大了啊”的惆怅感。
于是事后李二陛下找宫人给胡嬷嬷传了口谕,说晋王和王妃日后不必分房住了,这是后话。
至少在元宵离开长安之前,李治还不知道自己的父皇变成了神助攻。
年后武颜找机会单独邀请了武颖和妙言小聚,三人一番笑闹,妙言和武颖都是今年出嫁,可惜武颜都没办法赶回来了。于是提早送上贺礼且不多做赘述——反正,李治的就是武颜的,武颜的还是武颜的,武颜可以很自豪地说:“咱,就是不缺钱。”
元宵后,大唐的“法定节假日”也都过去了,大家该上学上学,该上朝上朝,该就藩就藩。
当你厌恶一个人的时候,无论那个人做什么事情,都令你觉得面目可憎。
李承乾就是这么看待李泰的——死胖子惺惺作态,对着父皇红眼圈什么的,作弊手段!差评!看看雉奴多乖巧,明明是年纪最小的,也没摆出那一副令人呕吐的姿态!
天了噜,因为李治确实是伤感不起来嘛。
等到一队车马带着李世民大手一挥赏赐的若干金银珠宝药材锦缎等等回到并州,武颜发现,太原晋王府里,自己和李治屋里的屏风也被撤掉了。
床,只剩下一张。
这是青桐和翠柏干得好事——也是留守长安的胡嬷嬷,奉了陛下口谕,暗地里吩咐给王妃的贴身丫鬟的。
青桐翠柏作为武颜的贴身大丫鬟,自然希望王妃快点和殿下圆房,真正在晋王府立足生根的。很开心地办成这件事。
呵呵、呵呵、呵呵!
据说,每一句呵呵背后都是一句“草泥马”,此时,武颜的心情如何,你猜?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第439章
重回太原晋王府,李治和武颜都生出了几分这里才是“家”的感觉,大概是因为这里的一花一木、陈列摆设全部都是两人闲暇之时,叫下人按照他们的意思布置的。
到了府里,就有徐氏和胡公公恭恭敬敬地等在大门口。
作为非常出色的奶娘和总管,他二人在两位主人回长安期间把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原本徐氏还有一些小家子气,底气不足,经过胡公公指点之后也是越发的能干了。
武颜和李治刚回来,就分别去梳洗,洗净一路风尘疲惫。
二人梳洗之时,青桐翠柏对着徐氏好一通耳语,徐氏听得眉开眼笑,忙不迭问:“真的?我这就叫人去布置去。”
于是等到武颜和李治梳洗完毕,赫然发现,原本王妃的清影居正院里主屋里有屏风和两张床的,变成了一张。
在武颜没回过神的时候,李治就先闹了一个大红脸。
自从那一晚之后,他也不是完全不知晓人事了,虽然从前没吃过“肉”,但是男性本能总是有的。一旦发散了思维,想到仅剩一张床之后的深意,李治居然开始再次在心底默念阿弥陀佛——这是好多年都没有出现的事情了。
徐氏和青桐翠柏看到殿下、王妃一个面红耳赤,一个两眼发直,都不禁回过身去掩嘴偷笑。
到了晚上,回过神的李治才发现,其实自己可以施展法术回自己的院子去睡啊!
可是,看着阿颜紧张局促的样子,少年居然生出了几分调皮的心思,坐在屋子里巍然不动。
“你……”
“我……”
两人同时出声,
“你先说……”
“你先说……”
再次异口同声。
最后是武颜一口气把话说完:“要么,你在我屋里给自己变一张床出来吧。”
硬生生把李治喉咙里那一句:“要么,我每夜都潜回自己屋子去睡吧。”给憋了回去。
李治忽然觉得,阿颜在发生了那样的事情之后,还愿意和自己同一个屋子,真是太美好了。
若干年后,回想起今日,李治问:“那时候,阿颜为何不让我潜回自己的屋子睡?”
武颜歪歪头笑着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也是偶尔会犯傻的。”
当然那是后话。
自此武颜和李治开始同屋就寝,比起之前隔着屏风,两人的关系也算是有了小小的进步了吧。
晋王和王妃回来之后,照例先是与当地世家、官员进行了一系列的交往活动。宴会地点也不再局限于晋王府了,至少王家的晚梅宴、胡家的惊蛰宴都能看到晋王夫妇的身影。
王家作为太原第一世家,能够邀请到晋王殿下与王妃,并不奇怪。可是胡家在太原仅排在第三位,是怎么跳过了位列第二的孙家,邀请到了晋王妃?
难道年前传的小道消息都是真的?胡家搭上了晋王的路子?
可是完全没必要吧?
一来是,胡家并不是并州最强的世家,晋王怎么会舍去第一位第二位的世家,找了胡家?
二来是,晋王年纪尚小,又是陛下三位嫡子中最小的,说一句诛心的话,即便是这几年太子的位子越发不牢固了,也轮不到晋王殿下捡漏啊?
难道是因为他们一个是并州第三,一个是陛下嫡子第三,第三和第三,看对眼了?
以上是鱼唇的人类所能够想到的所有。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第440章
而精明一些的人物自然是猜到晋王的深意,无非是想要动一动并州的势力分布。
胡帷对着王氏说:“阿还,即便太子之位不稳,晋王殿下仍旧是陛下的嫡子,哪怕是魏王……对着晋王也只会是加以荣宠的。”
王氏微笑:“妾是内宅之人,并不懂这些。夫君的判断,自来都是极为准确的。”
看看,原来到了贞观十五年,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不稳固,连并州的人都有所耳闻了。
李承乾如何不焦心?
魏王李泰步步紧逼,为他自己造势。
东宫时常有暴毙的宫人,李承乾也越发爱往宫外去。无非是去寻找新宠称心。
在一个男人,
一个健全的男人身上,
李承乾得到了无与伦比的满足感,称心他善解人意又不失阳刚之美。他的臣服,让近来频频失意的太子觉得自己仍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储君。
李世民对嫡长子的忍耐已经快到了临界点。
长安城的气氛越来越诡异,街头巷尾时不时有人传些小道消息,有太子荒淫无道的艳事,也有魏王殿下礼贤下士、能力超群的佳话……
这其中自然有李泰的手笔,也不乏一些政治投机分子的推波助澜。毕竟太子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太子,太子登基,名正言顺,那些投机的人却是没有了从龙之功。
而魏王殿下就不一样了,魏王殿下在学子里素来有好名声,若是他能够成为太子,现如今出力的人,以后都会有泼天富贵。
当然,泼天富贵也要有命享才是,所以长安城里暗潮涌动。这些坊间传说,查来查去,都是扑朔迷离。
远在并州的李治和武颜却忙着在与宋大人和林大人探讨春种的事宜。
去年秋,两位长史去了晋王食邑。
林晖让庄户头去把各家各户的大豆都收过来——自然不是白拿的。李治命他便宜行事,林晖也是个忠厚老实的,和庄户头说大豆可抵上交的出息。如此,佃户们自然是无不答应的——反正不给咱们加租子就好。
收来大豆,林晖就开始一一试验。果然,晋王殿下说的压榨法出油率并不高,约莫一斤豆子才能出一两半,不到二两的油(一斤等于十六两)。于是林晖很好奇殿下所说的第二种法子。
只是这第二种法子一开始就遇到许多的关卡,目前只是稍有眉目。
相对于林晖的毫无头绪、方才起步,宋沐那边就顺利得多了。
首先是,派人去寻找晋王殿下描述过外貌的“麦饭石”。虽然不知道石头为什么会有利于庄稼的生长,但是宋沐见晋王殿下说得十分肯定,竟然也觉得:殿下是皇子,想必学识渊博,是在哪里的藏书中看到过吧。
派出去的人顺利找到麦饭石。
宋沐根据前人所著的农书,以及殿下讲解的一些小窍门,比如用石灰水浸泡种子等等——自然不是在整个食邑开展。而是采用殿下所说的“试验田”的方式,用“控制变量法”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出稻率。
并州的人并不怎么清楚晋王食邑里发生的事情,因为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再来就是大家都觉得,土地上能种出什么东西,能种出金子吗?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第441章
李治对着宋沐和林晖一通鼓励,并没有给他们很大的压力,而是一再强调,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尤其是研究榨油法子的这一边。并且说,钱财、物力都可以添置,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
把不善言辞的林晖感动得快变成结巴了。
而宋沐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在官场上见识的多了,本该是并不那么容易被感动的,结果面见完晋王殿下之后,回到晋王食邑,发现家里老伴儿、小孙孙都被接过来了,老伴儿还说他们的独生子原本科考之后,在长安等着吏部分配,因为没有门路、银钱,等了好久都没消息的。如今也被安排了职位,就是太原郡的从八品下小官儿。对于宋家来说也是极好的消息了。
宋沐觉得临老了,还能被一个年仅十四的皇子感动——真是说不出的滋味。
为晋王殿下做事,吃穿用度并不是有多么奢靡,但是足够贴心。如今自己最牵挂的家人也过来并州,一家团聚,老宋大人方才觉得小林大人颇具傻气,如今自己也是同样觉得晋王殿下此人宅心仁厚,是个好上位者。
李治这并不是有意的收买人心,而是执行武颜给自己的各类建议,比如说要让身边的人觉得,跟着自己有肉吃。
开春之后,长安来信了,是妙言写来的,她和她表哥的婚事就在端午之后。
武颜是没法去凑热闹了,有几分遗憾,也只是一两分而已。
很快,这些许的遗憾也被抛之脑后。
等到秋日里,武颖出嫁的消息传来,武颜却正在为李治食邑秋收的成果而开心。
老宋大人也没想到,经过第一次改良的粮种能够比往年的收成涨了三成!他雄心勃勃地要争取来年,让食邑地里全部种上新的种子。
可是被李治制止了。
老宋大人不解。
这一回,李治请了武颜出来,面对面讲给老宋大人听。
武颜知道,这是李治不想一直独占着自己的功劳。因为宋沐和林晖现在也算是晋王心腹了,让他们适当知道一些事情出自于自己之手,也没有关系。
宋沐先是被王妃的出现给弄懵了,等到王妃头头是道地说起粮种的退化和变异问题,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晋王妃也是农事高手——甚至,之前自己做的很多事,都是晋王妃的主意。
好在老宋大人,年纪大了,心也宽:晋王和王妃,本来就是一体的。晋王妃家世不出众,却能被赐婚果然还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因为人家能干啊!
而林晖那边的浸出榨油法也终于有了起色,不得不说,这种法子的出油率确实是比单纯的压榨要高得多。
晋王食邑粮食增产的消息并没有刻意去隐瞒,可是春季里播种的时候就是只有部分农田开展“试验田”计划,因此整个食邑的粮食总量并没有增加三成这么多,只是一成多罢了。这在丰收年里并不算什么。
而榨油法还未完全成型,继续在保密工作中。
因此,并州众人并不知道两三年后,晋王食邑现在完全不引人注目的举措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此时的他们,目光集中在王家和胡家的身上。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第442章
胡家在贞观十五年初,还是遮遮掩掩地与晋王府有交往。等到了年末的时候,人们发现,这种往来关系只变得更密切、更不加遮掩了。
平心而论,王家在太原的根基深。
可是晋王年岁只会慢慢变大,听说长安传来的消息,陛下十分喜爱晋王殿下,不止一次开口让他多放心思在并州的政务上,完全不忌讳自己小儿子在并州变得势大。
一时之间,并州众人倒是开始观望起来:没准并州的风会变一变?
王家,会怎么应对胡家势力变大这件事?
等到腊月里,李治和武颜回长安之后,发现太子和魏王连表面的和气都快维持不住了。
长安城犹如快要沸腾的油锅,随时会开始翻腾。
李世民不是没发现这样的暗涌,可是他仍旧认为,这是两个儿子之间的小争执与不合罢了。
哦,不得不提一提,这个蠢爹去年过年神助攻,促成了李治和武颜同屋,今年就想给李治赐下几个美人了。
于是,等到晋王夫妇离开长安的时候,六个美人也确实跟着马车一起出发了。
六个,也许是李世民念着儿子还小,缩减之后的人数。
一路上,椿儿、柳儿的神色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哪里惹得王妃不痛快——青桐和翠柏去年都配了人,现在是管事媳妇了。椿儿和柳儿是被提拔上来的大丫鬟。
她们毕竟跟着晋王和王妃不久,或者说,她们毕竟还不够了解武颜,武颜担心的从来都不是后宅的这些事。
到了太原,六个美人就被胡公公和徐氏放到王府的旮旯头去了——李治一句“找个地方安置了,不许她们乱走动”给这六人定了前程。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第443章
反正陛下赐下来的时候,也没说是她们是有品级的,不过是个玩意儿罢了。
六个美人在太原晋王府没能翻出什么风浪。因为她们不只见不到晋王殿下,连王妃也见不到。
晋王和王妃最近很忙——
不只晋王夫妇忙,长安城里的很多人也是探头探脑的。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
太子发动兵变。
贞观十六年,即公元642年,太子李承乾兵变。
在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
也就是说,李承乾他在“打算”兵变的时候,就被他老子逮住了。
留在长安延康坊晋王府的人通过特殊渠道给李治传来了消息:太子兵变失败。
他大约是想效仿自己的父皇,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
可是武颜就纳闷了,如果说历史上的李承乾是因为魏王李泰太过受宠而兵变,那么如今李泰远在相州,一次暗杀不成,担心李泰告状,就开始在长安搞兵变——先弄掉自己爹,再去弄死自己弟弟?
天了噜,这是猪脑子吗?
众人都以为太子势必要完蛋了,李泰也觉得这次李承乾自作孽,自己能取而代之了。
可是,直到贞观十七年正月,李二陛下还表示:太子虽有足疾,并不影响走路,何况太子有子,依照礼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应该立李承乾的儿子李象。
这让回来过年的胖子李泰几乎要吐出一口老血!
难道父皇的真爱是那个瘸子李承乾?不是我这么萌萌哒又可爱又有才华的青雀?李泰心想。
事实上是,就算李世民想要继续维持李承乾的太子身份,满朝大臣也不会同意的了,太子失德,众所周知。那么,太子一旦被废,魏王殿下就是新的太子了?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第444章
事实上并非如此。
历史依然遵循它应有的轨道前进。
为什么不立李泰,而要立最小的嫡子李治为太子?
大约就是以下这几种原因:
其一,为了保全被废掉的李承乾——李世民对李承乾的疼爱并不是作伪的,他终于意识到高明和青雀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要置对方于死地的那一种。
其二,开始疑心李泰——在李承乾兵变一事中,李世民着人详细调查,还是查到其中有李泰的影子。
其三,长孙无忌的极力推荐——对李世民的影响非常大的长孙无忌举荐李治为太子。长孙无忌有没有什么私心,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是立太子本就是国事而非家事,众大臣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
其四,发现李治也颇有政治天赋——小儿子李治从小宅心仁厚,勤奋好学,就算没有开拓的野心,想必也能做一个守成的君王。并州六郡,李治一去两年多,明面上瞧着并无大动作,可是私底下扶持胡家的是也是瞒不过李世民的。
以及一些各式各样的原因。
最终,贞观十七年,李承乾被废黜,充军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
所以说,君心难测。正月里说的好好儿的,太子有子——几个月过去忽然说立晋王为太子。
父皇你是耍儿臣玩儿么?李泰的心里有多苦,那就不用说了。
因为李世民不仅封李治为太子,还密旨夺了李泰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的权力。
因为胖子不是我们的主角,所以不多加笔墨描述他撕心裂肺的疼。
先说说如今万众瞩目的新太子。
一道圣旨来到太原郡,李治不日就要回长安进行册封大典了。当然,李世民也没有着急地让小儿子一接到圣旨就走。
于是并州众人在这个当口犹豫不决:要不要去给太子殿下道贺呢?
虽然说尚未举行册封大典,晋王名义上还不是太子,可是大家私底下都已经开始称呼他为太子了。
众世家还未来得及动作,胡家却是一马当先地叩开了太原晋王府的大门。因为这三年来,胡家一直跟着晋王殿下的脚步走:蜂窝煤(博得知名度)、给佃户砌土炕(博得好名声)、田间套种大豆(虽然还不知道为什么,但是跟着晋王殿下走没错)、殿下给一个纺羊毛的方子(没错武颜还是让人把这个捯饬出来了)……
胡家尝到了甜头。作为世家,哪怕是二流的,在乎的东西也不会是钱财——当然,若是既能有名声又能有钱财,自然是最好不过的。跟着如今的太子殿下干,胡家在并州的声望虽然暂时是追不上王家,但是要说和排名第二的孙家比,已经是相差无几了。
胡帷是聪明人,而王还也是聪明人,他们的聪明就体现在不会自作聪明。并没有想那些歪门邪道去和晋王殿下拉关系,比如说弄个族内相貌出众的女眷去晋王府之类的。事实证明他们的做法完全正确。
孙家就干过这么蠢的事儿,有一次孙家邀请晋王殿下和王妃,偏偏孙家适龄的庶出女儿“无意地”“巧遇”晋王,还“不小心”在晋王殿下面前崴了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