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抗日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残简
华毕成到南京后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16日的上午。蒋介石为了让红军尽早开赴抗日前线,亲自和何应钦还有邵力子参加了与中共代表团的谈判。中共代表团的成员:(朱)(德)、(周)(恩)(来)、(叶)(剑)(英)。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谈判,进展不大。
这次周公首先提出中共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问题,希望越早发表越好。蒋介石已经从邵力子那知道,对这个宣言想要大动是不可能得到中共同意的,现在战火已经烧到上海来了,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只好同意,仅仅做细节修改。周公见蒋介石表示同意,他说:“红军改编的问题,请(剑)(英)同志谈谈,好不好?”
蒋介石点点头,他望着这位曾经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张发奎的参谋长,听他用广东梅县客家话说:“红军改编后的编制问题,无论就全面抗战来说,还是就红军现有兵力来说,三个师太少了,需要增加编制,希望早点定下来。”
“这个问题何总长已经全面研究过了。”
何应钦接过蒋介石的话说下去:“现在国难当头,许多城市沦陷了,我们军事装备十分短缺,无法扩编太多部队。红军现有兵力不足三万人,三个师可以扩编到四万五千多人,编制足够了。”
“军事装备虽然短缺,但据我们所知,中央军和各省军队都在扩编,为什么限制红军扩编呢?没有装备,可以在战斗中夺取敌人的装备,抗日武装越多越好,希望不要歧视红军。”叶帅寸步不让。
何应钦应付道:“叶将军,红军改编后就是国民革命军了,军政部会一视同仁,不必多虑。”
“只让中央军和各地方部队扩编,却单独限制红军,不是歧视是什么呢?”叶帅进一步质问。
“我知道,广西的部队不就扩编到三个集团军了吗?”朱老总插了一句,“三个师太少,希望多扩编一些,至少四个师,这样也可以增强抗战力量。”
何应钦暗暗吃惊,朱老总远在陕北,对全国军队的情况,竟然了如指掌,没法抵赖,但还是不松口:“军委会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红军目前改编为三个师,已经够了。”
“红军改编后要设立总指挥部,不然很难指挥。”周公看国民党坚持改编三个师,想增加编制是不大可能,便说:“这个问题,在之前的会谈中就提出来了,现在应该解决了。”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不设立独立指挥部,改编后的红军就有可能不国民党分割使用,中共很可能丧失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
何应钦立即答道:“红军改编为三个师,由军委会直接指挥,没有成立指挥部的必要。”
“我从云南讲武堂出来,一直在部队里工作。军队的情形我清楚,军委会的情况我也知道。军委会没有直接指挥师一级的。其他部队都有指挥部,为什么红军改编后不设指挥部呢?军委会要直接指挥全国所有的师级单位吗?”朱老总反问道。
“各个部队情况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何应钦强词夺理地说,“对改编后的红军,军委可以直接指挥。”
朱老总盯着何应钦说:“红军改编和其他抗日部队一样,都是国民革命军,指挥系统也应该一致。军委会不直接指挥其他部队到师一级,为什么要直接指挥改编后的红军的师一级单位?不是说军委会不能指挥到师一级,而是为什么别的部队有指挥部红军没有?何总长刚才不是说,红军改编后会一视同仁吗?”朱老总把何应钦质问的目瞪口呆。
一旁蒋介石感到华北吃紧,上海方面,虽然华毕成攻占了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可第一次吃这么大亏的日军肯定会有后续增援,抗日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要全面爆发了,要调动各方力量,不好再坚持红军改编后不设总指挥部了。他按照预定的方案松了口:“设立总指挥部的事,可以考虑。给一个军的编制,列入抗战部队序列,这样总没有意见了吧?”
周公一听列入抗战部队序列,立即洞悉到蒋介石的阴谋,这样一来,即使成立总指挥部也是临时性的。周公抓住蒋介石的话,接上去说:“既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就应该同其他部队一样列入平时编制。”
蒋介石知道周公看得远,不满足列入战时序列。但抗战要打多久,他心中还没数,抗战不结束就不存在列入平时编制的问题;至于抗战胜利了,那时他是军事委员长,列入不列入平时编制还不是自己一句的事情,不如现在就满足中共的要求。就说:“也可以?”
“具体的番号是?”叶帅紧接着问。
何应钦想了一下说:“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周公催促道:“请军事委员会早日下达命令,以便成立总指挥部,进行改编,同时设立政治部主任一职。这也是之前就谈好的。”
“三个师的政治部主任须直属军委会。”何应钦又弹起了老调。
“蒋先生已经同意成立总指挥部,三个师的政治部主任应该直属八路军总指挥部的政治部,不该直属军委会。这样才便于指挥。”朱老总提出异议。
何应钦望了蒋介石一眼,蒋介石没有反对,也没有吭声。觉得蒋介石同意了,才开口说:“政治主任不要军人担任,这一点在之前会谈时委员长已有训示,希望贵党遵守。”
“周先生和林先生是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最理想人选。”坐在何应钦身边一直没有说话的邵力子建议,并看了周公和朱老总一眼,他以为要周公和(林)(伯)(渠)担任正副政治主任大概会得到中共方面的同意。
何应钦迫不及待的插话:“副主任可以有两个,军委会考虑派康泽去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
周公看出了国民党的阴谋:把臭名远扬的特务头子康泽塞到八路军里来管政治工作,把大小特务像蜘蛛网一样的布置在八路军中,这是不能接受的。他说:“这个事情要由我党中央讨论决定。包括第八路军总指挥和三个师师长的人选,我党会全盘研究,提出名单,请军委会任命,现在不忙确定。”
邵力子原以为周公会接受他的好意,没料到何应钦提出康泽坏了事,给周公谢绝了。邵力子不好再说什么,何应钦也哑口无言了,蒋介石想拉拢朱老总便说:“成立总指挥部,玉阶兄,你可以担任总指挥一职。”
“不管担任什么职务,”朱老总不理睬蒋介石的封官许愿,他说:“我都会率部与日寇血战到底。”
蒋委员长看朱老总不买账,只好干笑两声,生硬的说:“血战到底。好,好。”
“现在定了编制,那么,装备和军需供应要和其他部队一样。”叶帅望着蒋介石,等他回答。
“这个问题,你同何总长去商量。”蒋介石又将目光转向周公,说:“请贵党将指挥官人选尽快上报,军委会收到立马发布。命令下达后你们要迅速出兵。”
“我们的战士早就想和日本侵略者一较高下。”朱老总说,“希望军委会指定我军防区。”
蒋委员长早就和何总长商量好了,把红军改编的三个师都放在一小块地方,好让日军包围,借刀杀人。他故作不知,要何应钦说。何应钦装作思考了一会,仿佛临时想起来一般的说:“可以把五台山东北边涞源、灵邱、广灵、蔚县一带的山地划给你们,作为防区……”
叶帅认为何应钦太不像话了,这么巴掌大点的地方,作为三个师的防区,那不是去送死吗?兵力怎么施展的开呢?他没等何应钦说完就说:“这么一小块地方,需要派三个师防守?”
“你们需要多大的防区?”邵力子露出可以商量的语气。
“我们并不需要多大的防区,但是把三个师德兵力限制在这么小的防区是什么用意呢?”朱老总一针见血地指出,说得何应钦没法回答,蒋介石也不好说什么,默默地听朱老总说下去,“华北许多地方都沦陷了,需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这样才能持久抗战,取得胜利。这一点,华毕成师长的《国防论》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听到华毕成这个名字,蒋介石皱了下眉头。何应钦则是吓得瞪着眼睛问:“难道你们要整个华北作为防区?”
“华北许多地方都沦陷了,到敌人后方去,打击敌人有什么不好?难道要敌人安安稳稳的占领着我们的国土?”周公解释道。
蒋介石听周公说的有道理。中央军已经从华北许多地方撤退了,一时也去不了,倒不如让中共的部队去打击日军,由日军消灭中共的军事力量。他说:“日寇在华北已经占领的地区,你们要去,不是不可以考虑。军委会命令下达后,你们要立即出兵,开到五台山地区。”
“不能立即同时出兵,各个部队所在位置不同。准备需要时间,可以分批出兵。”周公洞若观火,同时出兵都到一小块地方,这不是便于日寇消灭么。
蒋介石很不满的说:“装备军需何总长可以同时发给你们,为什么不能同时出兵?”
“我们到华北不是和敌人打阵地战,而是进行游击战。应该分批开进敌后,这样才能分散敌人兵力,牵制日军兵力,配合正面战场也会更有力一些。”朱老总侃侃而谈。
何应钦反问:“你们同时出兵,发挥作用更大,集中力量打击日军,不是更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吗?”
朱老总回敬道:“你看过华毕成师长的《国防论》吗?抗日战争师一场持久战,你这是速决战思想。”
蒋介石看何应钦根本不是共产党的对手,不能再谈下去,引申出什么难题就跟麻烦了。他站了起来,对中共代表团的成员们说:“玉阶兄说的华毕成,确实是个人才。前不久还在上海全歼了日本海军陆战队,还击毙了他们的司令官大川内传七。他已经到南京了,下午我要给他颁发一级青天白日勋章。授勋仪式希望贵党能来参加。”
中共代表知道这是蒋介石在炫耀自己的战绩,不过还是都想看下这位早就声明在外的抗日英雄,周公起身说:“去年在西安和华师长有过一面之缘,确实是国家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下午我们一定会来。”
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协议至此算是在国共两党的唇枪舌战中达成。
铁血抗日 59.第59章 黄埔败类
蒋介石和中共代表会谈当天的下午一点,白崇禧催促华毕成出发。华毕成约好的是下午两点,以为不忙这么早去,白崇禧说蒋介石比较看重部下守时与否,宁可早点到,也不能迟到。于是他们出发了,两点差五分赶到南京总统府。
钱大钧请他们在蒋介石的客厅等候。两点整,清脆的钟声还没有停止,蒋介石穿着一件蓝色大褂出现了,脸上的表情和上次见到华毕成不大一样,摆出一副不苟言笑的威严神情,只是在华毕成起身敬礼的时候,才在嘴角露出了勉强的微笑:“毕成啊,这次辛苦你了,听说昨天你到的时候风很大。不过你虽然年轻,去年也是在西安见过大风浪的……”
“委座饱经风霜,阅历丰富,我算不了什么。”见蒋介石话里有话,华毕成硬生生的顶回去一句。
华毕成早已不是蒋校长眼中的那个好学生了。不过一旁的白崇禧担心他们一见面就话不投机,赶紧暗示华毕成:“你不是要向委座汇报上海前线的战事吗?”
华毕成会意地立刻简单报告了上海前线的战斗过程和战果。
蒋介石听完之后说:“很好,你的100师这次基本全歼了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还击毙了他们的司令官大川少将,大涨国威。我们要乘胜出击,让其他部队将盘踞在汇山码头的残敌赶下黄浦江去。”蒋委员长很郁闷,这次淞沪抗战最出彩的华毕成虽然是黄埔出身,却已经成了只是表面服从自己的地方实力派,自己的嫡系中央军风头完全被华毕成盖过了。张治中让100师休整的命令也是蒋委员长批准的,也是不想华毕成的部队独占了这次淞沪抗战的战功。
白崇禧皱了下眉头说:“委座,日本方面已经任命松井石根大将为上海派遣军的司令官。”
“日军增兵,我们也可以增兵。”蒋介石不以为然的说。
华毕成知道委员长准备投入重兵到淞沪战场上了,历史上中日双方不断向上海增兵,蒋介石几乎把全国三分之一的精锐兵力都投入到了上海。在这么狭小的空间,兵力根本无法展开,最后只能成为现代化日军飞机,军舰和坦克大炮的活靶子。可华毕成又不好当面点破,只能绕了一个弯子说:“委座,淞沪三角地带,港湾河流交错密布,地形又十分复杂,部队太多,行动是不是会不太方便?”
钱大钧觉得华毕成不了解委员长的雄才大略,轻易提出意见,显然对委员长不够尊敬。他瞅了这个年轻的少将师长一眼,静静的听蒋介石讲。
“地形条件对敌对我是一样的。”蒋介石继续说,“对敌不利更多一些,他们是现代化军队,机械化装备在港湾河流地带行动更困难。我们装备不似敌人那么笨重,又有上海民众的支持。是吧?”
白崇禧看到蒋介石期望的目光,想得到他的支持。他内心不赞成蒋介石在上海死扛硬拼,但也不能不执行统帅的命令,只好顺着蒋委员长的意思说道:“和我们比较起来,当然是敌人行动更困难一些。”
华毕成这时心里就两个字,尼玛!作为最高统帅这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着指挥作战?日军进攻上海的军队为了适应上海一带的地形,每个师团都加强了工兵配备,架桥填沟,行动敏捷,加上小橡皮艇,水面活动很方便。为了不让历史上淞沪会战后期大溃败的悲剧再次上演,华毕成继续劝说蒋介石:“淞沪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带,我们没有防御工事。以卑职之拙见,不宜死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我军在淞沪之作战,是否适可而止,以利于保存有生力量,支撑长期抗战。”
“这个……”蒋介石觉得华毕成是在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本想马上把华毕成的意见打回去,想起华毕成刚刚率部取得了胜利,在陕西还有两个军,他的势力和影响不可轻视。蒋委员长只好忍住心中的不满,摆出礼贤下士的风度,谦虚而又和蔼的说:“毕成,你有什么高见,但说无妨。”
“我认为我军在上海,一部兵力做适当抵抗之后,将后续增援部队调到苏嘉国防线上既设阵地,凭永久性国防工事固守。再将淞沪战场之部队调到后方整补,再相机增援国防线,不知委座以为如何?”
蒋介石听了华毕成一番话,心想华毕成刚到南京,就自己面前发表这样的言论,似乎比蒋委员长还要高明,实在令人气愤。他十分恼火但不好立即爆发,转身问白崇禧:“你到南京比较久了,了解前线情况,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
白崇禧从内心讲,赞成华毕成的意见。不过蒋介石个性倔强,淞沪作战计划完全以他个人的意见为准,旁人无说话的资格,一时间很难表示态度,便继续吹捧蒋介石道:“华师长的意见可以供委座参考。委座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比我们看得远看得深,一切凭委座定夺。”
蒋介石心想把华毕成请到南京就是为了借他的战功激励士气,改善政府在民众和国际上的形象,不能因为意见不同就闹僵。他觉得华毕成眼光还是太短浅了,只是从单纯的军事战略和淞沪局部战场看问题,没有从政治和全国战局看问题。得好好开导开导他。刚才生气,血液循环加剧,感到天气更热了,身上汗津津的,蓝色大褂的领头有些湿了。钱大钧看见立马站起来,走到客厅的角上,开了落地风扇,对着蒋介石那边吹去。
蒋介石则以教导的口吻对华毕成说:“上海这一战,我是考虑很久才下决心的。原来作战组刘斐组长建议在上海适当拼一下,张文白也要求先发制人,我深思熟虑后才同意的。”
一旁的白崇禧点头道:“是的,张治中建议先发制人,组织进攻……”可说了一半说不下去了,因为蒋介石当时的命令是暂停进攻,白崇禧不好说出来蒋介石那个有可能丧失战机,耽搁时间的那个命令。而历史上,就是因为蒋介石的这道暂停进攻的命令,使得日本海军陆战队有了加固工事的时间,而致使中国军队没能攻克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川内川七也等到了日本陆军的增援。现在华毕成是违反军令擅自出击,才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战果。
“委座,白副总长。上海一战,对整个抗日战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很大价值,上海市我国经济中心,民众觉悟程度高,上海抗战可以振奋全国,激发民众斗争。上海又是一个国际城市,可以向世界表面我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争取外援。也可以掩护沿海省市工业和物资向后方转移。”华毕成侃侃而谈,“更重要的是,上海一战吸引敌军到东南沿海来,对于阻挡敌军从西北深入,在军事上有重大作用。敌军如果从山西渡过黄河,深入到陕甘,循着蒙古灭宋的老路,南下四川,那样的态势,对抗战是非常不利的。”
蒋介石十分享受华毕成的这番话,这是自己这个最高统帅的眼光,得意的说:“我们就是要防止敌人走蒙古人的老路。上海一战,间接支持的华北战场,我们争取了主动。”
文章总在但是后,华毕成给蒋委员长带高帽子的目的就是但是后面的一句话:“不过,消耗过多兵力在上海硬拼也没有必要。”
蒋介石正讲得眉飞色舞,被华毕成这么一打断,脸色铁青,不吭气了。华毕成知道他的这位蒋校长主意已定,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钱大钧打破了沉默:“华师长你是军人,而委座是从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考虑问题的。”
“毕成啊,我打算把陕西王以哲的67军、孙蔚如的38军和你的100师编成三十集团军,到时候你担任集团军总司令。不知道这两个军何时能出陕啊?这样也好支援抗战啊。”蒋介石把话题引向了自己最关心的地方。西安事变后这么多军队盘踞在陕西,实在是让蒋委员长寝食难安。要想办法把他们调到抗日前线。
一旁的钱大钧嘴巴都是张得不能再大了,华毕成不到三十岁就能担任集团军的总司令,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白崇禧却是静静的观察着,同为地方实力派,白崇禧要看华毕成如何抉择。
“这个,部队换装整训都需要时间。”再没有训练成100师一样的强兵之前,华毕成是不打算动这支力量的,反正自己100师的战绩也足够堵住蒋校长的嘴了,没法说自己消极抗战。华毕成可不会为了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的空头衔,把这支将来打算对日本人反攻再使用有生力量浪费了。反正以自己的威望和两位军长的私人关系,基本上是能控制这两个军的。
华毕成话一说完,蒋介石和白崇禧心中同时蹦出四个字:狡猾之极!
“毕成,听说你在秦岭的兵工厂可以生产重武器了?以地方财政很难支持这么大的兵工厂,我觉得还是改成中央经办好一些。”眼看华毕成不可能把陕西的两个军调出来,蒋介石又动了秦岭兵工厂的心思。
这是华毕成用技术外挂换来的,事关自己的身家性命,华毕成更不会松口:“若是支援其他部队一些装备倒是可以。至于兵工厂,我们陕西地方有能力办好。”
蒋委员长觉得自己和这个黄埔十期的学生没有一句话能投机,只想早点结束这次见面:“你去准备一下,授勋仪式马上就开始了。”
“告辞,委座。”华毕成心中也是十分不满,因为淞沪会战和日本人血拼的局面看来是无法改变了,他甚至在想自己为什么没有穿越附身到委员长身上呢?
看着转身匆匆离去的华毕成和白崇禧,蒋介石骂了句:“娘希匹!黄埔居然出了这样的败类!”
铁血抗日 60.第60章 授勋
授勋仪式其实就是一场秀,但是华毕成没有想到这场秀的场面居然大到了这个地步。礼堂、乐队、鲜花、记者一样都不能少。作为历史上青天白日最年轻的获得者,华毕成觉得自己更像是后世的一个娱乐明星,在众人面前搔弄姿,他总觉得有些不太舒服。
旁边的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道是享受的很。此刻的顾祝同迎来了他人生里面一个新的高峰,借着华毕成这次在上海的辉煌战绩,他这个战区副司令长官也混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青天白日勋章代表着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军人至高荣誉,历史上获此殊荣的仅一百九十一人,其中因抗击日寇获得的就有一百六十六人。也难怪顾副司令满面红光,频频和记者们挥手示意,再加上他那笔挺的上将制服,还真有点名将的架势。
淞沪战场所属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是著名的“爱国倒戈将军”冯玉祥,但战区的实际指挥权却是在蒋校长的心腹副司令长官顾祝同手中。而且,华毕成知道,不久之后冯玉祥会被调往华北的第六战区,蒋校长会亲自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而第三战区的实际指挥者就是这位顾副司令。
蒋委员长隆重的将青天白日勋章挂在了顾祝同和华毕成胸前,就离开了会场。留下两人并排站在主席台的话筒前接受记者的提问,看着台下记者们激动的脸庞和满屋子不停发亮相机的闪光灯,华毕成有些头晕。
台下的记者显然对华毕成的兴趣要比顾祝同大的多,所有的提问都是冲着华毕成来的。站在后面的于右任皱了皱眉头,一直很担心自己的这个小老乡会心直口快的放出什么厥词来。
不过华毕成的表现很快就让记者们失望了,这个中国最年轻的将军俨然就是个官场上的老油条,跟他在战场上咄咄逼人的表现完全不同,嘴里竟是些什么:“希望日本政府保持克制”,“中日应避免此次上海战事进一步扩大”,“中国政府迫切希望回到政治轨道解决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之类的言论。于右任在心中给华毕成翘起了大拇指,怪不得自己这个小老乡让校长都头疼。刚才这些话就是外交部的人也说不出来,也不知道是和谁学的。
和华毕成绕了半天没有一点收获的记者们开始把目标转移向顾祝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