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文圣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七月未时
“恳请陛下三思而行。”
“设立东厂,监督百官,此等行为,会引得百官生畏,往后无人再敢直言,祸乱朝纲,再者即便设立东厂,也不可让宦官为政,应当请儒道正直之流掌权。”
“可保公平。”
此时此刻,宰相李善开口,他很严肃,希望皇帝收回成命。
这事开不得玩笑。
“恳请陛下三思,宦官执政,千古奇谈。”
这一刻,百官齐齐开口,连武将都跟着开口。
没办法啊,原本是文武对立,我喷你你喷我,双方敌人很明确,而且立场不一样,喷来喷去无伤大雅。
可现在多了一个东厂,监督百官?权力更是比御史还大。
毕竟御史想要弹劾一个人,先要收集证据,然后再慢慢调查,确定了再上来弹劾,弹劾了,大家就开始嘴炮,说赢了就没啥大事,说不赢就倒霉。
一切都有操作空间可言。
可现在让宦官来执掌东厂,大家都别玩了,这些宦官明显是跟着皇帝的,也就是说,查谁和不查谁,完全就是皇帝说了算。
甚至说,如果得罪了这帮宦官,可能自己也倒霉。
自然而然,文武得联合起来,抵制这件事情。
“三思?”
“匈奴国窃取国运之事,尔等要是有一人提前与朕说,朕都不会这般。”
“至于百官生畏?若没有做亏心事,为何惧怕?”
“莫要在这里找什么借口,此事朕意已决。”
永盛大帝也很直接。
借助这件事情,直接设立东厂。
东厂这个概念,在他脑海当中早就浮现了,只不过他一直不知道什么时候说出来。
因为说出来,必然会被百官抨击。
可现在借助这次机会,刚好利用起来,这就是帝王权衡之术。
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深思熟虑的。
能说出来,基本上就要实行。
而面对百官的劝阻。
永盛大帝只是心中冷笑。
“恳请陛下三思,臣绝不同意此事。”
这一刻,李善跪了下来,他目光坚定,望着永盛大帝,死活就是不同意这件事情。
随着李善跪下来了。
其余百官也纷纷跟着跪下来了。
“请陛下三思。”
他们没有这么刚,可跪下来后,就代表着与李善站在同一阵营上。
毕竟李善乃是百官之首,当朝宰相,他都开口了,大家要是不跟随的话,那就等着被逐个击破吧。
皇权与相权的弊端,也就是这种。
皇帝永远是一个人的。
抛开太监这些天之家奴不算。
而百官则是一群人的,虽然互相抨击,但遇到事的时候,还是团结一致,抵抗的也只有一个东西。
那就是皇权。
“好。”
“好。”
“好。”
永盛大帝连连点了三次头。
他没有多说什么了。
百官的态度很强硬,坚决不答应,如果自己强行要求下来,惹来的麻烦会很大。
虽然说,皇权至上,可没有百官的话,也没有作用。
至于说什么直接换一批,这完全是空谈,国家每天有多少事情?耽误一天都不行。
如若直接换一批,大夏想不出事都难。
而且能在朝堂上的官员,背后都有无数势力,他们要是全部被革职了,大夏也就彻底乱了。
最终,永盛大帝深吸一口气。
缓缓开口道。
“东厂之事,朕再三思一二,不过设还是要设,先斩后奏之权收回,调遣之权改为辅左,悬灯司与镇府司竭力配合东厂,至于调查之权保存。”
“刘言,给朕好好查一查,和亲之事,到底是谁在幕后搞鬼。”
永盛大帝以退为进,这群官员最怕无非是先斩后奏,外加上东厂权力过大。
既然如此,那就稍作更改,把这些权力先收回,往后再看。
只是此言一出。
李善依旧开口道。
“陛下,此事臣会调查的水落石出,请陛下放心,给予臣半年时间,会给陛下一个交代。”
“东厂之事,无论如何不得以宦官掌权,可设东厂,监督百官,但由大儒掌控,否则人心惶惶,于朝政不利,与大夏不利。”
李善面无表情道。
他还是拒绝。
这种事情,就是不能答应,除非让大儒来管,毕竟大儒会站在一个中立角度处理事情,不会偏袒皇帝,也不会偏袒他们。
这些宦官不一样,纯纯的就是偏袒皇帝。
甚至说难听点,就是皇帝的走狗,让他们掌权,绝无可能。
“大儒掌管?”
“你怎么能确定,此次和亲,与儒家没有关系?”
“少给朕废话,如若尔等不答应,全给朕告老还乡。”
永盛大帝倒也直接。
自己退了一步,结果这帮人还不让步,那就都别玩。
可是,当此话一说。
李善却神色坚定,将自己头上的官帽缓缓摘下。
“既陛下执意,臣李善,今日辞官。”
李善开口。
一瞬间,大堂安静到死。
几乎令人窒息。
堂堂大夏宰相,当朝辞官?
这事足够引起王朝动荡。
可下一刻,又是一道声音响起。
“臣,胡庸,愿辞官回乡。”
是吏部尚书的声音。
胡庸开口,不过话术要好一些,没有李善这么刚。
很快,一道道声音响起。
文官这边几乎一个个脱帽。
武将一块,也在咬牙犹豫,最终还是深吸一口气,将官帽摘下。
因为如若皇帝执意如此。
他们早晚要出事。
与其如此,不如现在乘着有人带头,一起闹事。
反正法不责众。
这一刻。
永盛大帝沉默了。
可内心的愤怒,却如同火山喷发一般。
怒不可遏。
大夏文圣 第九十八章:帝王之怒,罢黜百官,囚禁宰相,朝野动荡【求月票】
朝堂当中。
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发生。
这场战争,无关一切,而是皇帝与满朝文武的争斗。
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争斗。
永盛大帝的目光,一直落在李善身上。
他的内心,早已经怒不可遏。
自己是皇帝。
没想到因为一件这样的事情,居然遭到如此反对。
这天下到底还是不是他李家的?
一旁的太监刘言,脸色也不太好看,实际上如果可以的话,他是希望皇帝退让的。
这朝堂当中的文武百官,任何一个,皇帝都可以随意替换。
可当百官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这股力量就很可怕。
百官请辞,这可不是小事。
一但皇帝激烈一些,会引来天下瞩目,毕竟对于盛世而言,百官请辞可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如果站在中间立场来说,这件事情的的确确是永盛大帝心急了一些。
东厂。
一把悬在百官头顶上的刀。
没有人希望自己头顶上有一把明晃晃的刀。
尤其是,这群人并没有什么大奸大恶之人,再加上有一个相权在这里。
百官之首。
这就好像设立一个机构,全方位盯着武将,无论是行动还是经济支出,死死盯着。
你看武将闹不闹?
再说直接点,设立一个机构,专门把控各地藩王,一举一动,包括收入支出,全部由朝廷来控制,这些藩王又不蠢,你这么严格查我,那我就造反。
百官也是如此。
设立机构问题不大。
毕竟出了这么一件事情,国运都差点被窃取,但得让自己人来监督,而不是让一群太监,一群宦官,一群天之家奴来监督他们。
这样的话,他们不愿意。
谁要是同意,谁就可以等着温水煮青蛙吧。
以后皇帝做错了,是要说还是不说?
不说,倒霉的是百姓。
说,倒霉的就是自己。
这种机构,就不能让宦官来当。
百官的意思很明确,他们跪在地上,摘掉自己头上的官帽,放在地上,一个个沉默不语。
“好。”
“好啊。”
“当真是好啊。”
“十二年来,朕在位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唯尊儒术,纳贤招士,听谏言,每日三省。”
“却不曾想,换来的是这般局面。”
“恩,不错,不错。”
永盛大帝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缓缓开口,可所有人都知道,这位皇帝心中有气,有天大的怒气。
“既然如此。”
“来人。”
永盛大帝开口,他目光在这一刻,瞬间变得极其冷冽。
“将殿下百官全部扣押于问心殿,三日内若无悔改之意,罢免一切官职,由其下官员接替。”
“再将宰相李善,扣押京都大牢,没有朕的旨意,不得放人。”
“悬灯司,镇府司,大理寺三方联手,给朕彻查这些官员,朕倒要看看,尔等是有多清廉,尔等是有多高尚。”
永盛大帝没有废话。
他是马上的皇帝。
不是文弱的皇帝。
闹事是吧?
罢官是吧?
那就统统滚,想要告老还乡是吧?那就滚回去。
不过要是被查出来有劣迹之事,那就别怪自己这个当皇帝的无情无义。
此言一出。
百官脸色皆然一变,他们没想到皇帝的态度居然如此坚决。
说实话,大家一起闹事,最主要的还是认为,法不责众。
再加上大家态度如此强硬,按理说皇帝应该也不敢争什么吧?
主要是,永盛大帝并非是暴君也不是昏君,反而是个明君,既是明君,那么就不会乱来。
可没想到,永盛大帝居然这么狠,百官罢免,扣押宰相?
当真不怕出大事吗?
百官交替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他们要是一日不处理事情,大夏王朝就要乱起来。
若是直接罢免,即便是来了新的官员,怎么可能一下子能处理好公务?
再加上百官若是被罢黜,让下面人直接上?那些世家答应吗?大夏那么多贵族答应吗?
就好比礼部尚书,这背后可是有不少势力,现在礼部尚书换人了,换一个其他世家门阀的人,或者是毫无背景的人,大家答应吗?
总而言之,如若当真罢黜百官,惹来的麻烦将会无比恐怖。
这一点他们相信,无论是皇帝还是他们,都不想看到这种事情。
“陛下,还请陛下三思,百官罢黜,不符朝纲,您是圣君,万不可如此啊。”
“奴婢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这一刻,刘言跪在地上,朝着永盛大帝磕头,这个时候他必须要站出来说话。
无论结果如何,他不能让皇帝做出这样的事情。
真做了,不但会惹来掀然大波,更主要的是,这百官身后还有一批人,一批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必然也会大骂永盛大帝,尤其是那些权贵世家的读书人,因为他们未来也会当官,十分清楚这当中的利弊关系。
虽然现在看似跟他们没有关系,可东厂当真建立,他们未来当官后,也必然会受到限制。
自然而然,这又牵扯到一个庞大势力。
所以东厂的设立,绝对不能这么急,必须要缓缓展开,要做到润雨细无声才能成功。
永盛大帝倒不是急了,而是彻底对大夏所有情报机构感到失望。
悬灯司也好,镇府司也罢,居然都没有查出匈奴国窃取国运之事,这让他感到了危机,更让他认为,大夏王朝有不少奸细。
而这些太监不一样,是自己的奴仆,天之家奴,永远不会背叛自己,亦或者是说他们永远不会造反。
或许会有内奸,但最起码是底层中的底层,大夏皇宫也十分严密,这些太监即便是想要传递消息出去,也难如登天。
彻底防住不可能,但绝对比任用这帮官员要好十倍百倍。
这也是永盛大帝为何明知道百官不会答应,但依旧要说出来的原因。
只是听到刘言之声。
永盛大帝没有借此机会下台阶,而是顺势望着百官冷声道。
“朕看就是朕这十二年来太过于仁慈了。”
“十二年前,朕敢做的事情。”
“十二年后,朕依旧敢。”
“朕知道,尔等当中还有人在心中骂朕暴虐不堪,这十二年来,朕也想的明明白白。”
“无论朕怎么做,都无法改变朕在尔等心中的印象。”
“既然如此,那朕也无需与尔等好好说什么了。”
“来人,全部拖走。”
“再让悬灯司将百官家属九族严格看管。”
“退朝。”
永盛大帝开口,这一次他声音冰冷至极,而且不仅仅是控制百官,连他们的九族一同算进去了。
刹那间。
百官脸色彻底大变。
这一刻,他们忽然惊醒。
眼前的人,可不是什么仁慈之人,这可是一位篡位的皇帝啊,一位自幼便跟随太祖征战天下的皇帝啊。
这是武皇帝,很多地方都像太祖,可不是什么文弱皇帝。
自己如此刚硬,的的确确会惹来麻烦。
而且这位皇帝,是真的能做到血洗百官。
十二年前,建德一脉,牵扯十几万人,换做任何一个皇帝,只怕都会降低影响,选择囚禁发配。
可这位皇帝呢?基本上杀干净了,如若不是太子和一些臣子出面,可能真会杀的干干净净。
十二年过去了。
他们的确忘记了这点。
主要是这十二年来,永盛大帝的确听劝言,纳贤疏。
文官们越来越得瑟,越来越嚣张,毕竟明君在世,文官自然会膨胀。
太祖年间可就不是这样,不服就杀,以致于文官被打压的很惨,武将地位极高。
不过太祖的行为,也引来了反噬,大量文官被打压,国家出了很多问题。
眼下,永盛大帝这般的行为,让他们感到了恐慌。
这是君臣决裂啊。
有人想开口说什么,可永盛大帝已经走了,殿外的侍卫走入,没有任何废话,将这些人全部带去问心殿。
至于李善,更是被直接扣押牢中。
只是李善没有一点后悔,而是望着众人道。
“若设东厂,朝纲崩坏,文武皆死。”
他只是一句话,告戒众人。
因为他知道,这些人慌了,也有些怕了,可他更加清楚的是,东厂的设立,绝对是一把随时可能落下来的刀。
文武百官将没有任何话语权了。
可以允许皇帝权力最大,但皇帝想要拥有所有权力,这也是不行的,容易诞生昏君暴君。
所以东厂之事,他绝不同意,也告戒众人,不要乱了阵脚。
听到这话,百官沉默。
他们明白李善的意思,可也不想跟皇帝闹的这么僵啊。
一时之间,陷入两难之境。
但所有人都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李善彻底将皇帝得罪死了。
而与此同时。
皇宫之外。
整个京都早已经陷入一片喜庆当中了。
顾锦年今日拒绝和亲,为大夏王朝立言,陛下封侯设宴,又大赦天下,这如何不是一件值得喜庆之事?
如今街道之上,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读书人,都在夸赞顾锦年今日所作所为。
文人作诗,歌颂顾锦年,百姓更是不断夸赞顾锦年这些日子来的所作所为。
而且各大戏院也在第一时间请来一些读书人撰写戏本,就是将今日之事,写成戏文。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京都天桥的普通戏班子,还是一些大院戏班,已经排演好了顾锦年为民伸冤的戏码。
场场爆满,百姓也好,读书人也罢,一些商贾也爱看,情到深处,更是引来一众叫好,打赏连连。
对于戏园子来说,顾锦年简直是一块宝贝,活脱脱的大宝贝啊。
而这种事情,不会被管制,毕竟也是间接性扩大顾锦年的声望,并且不仅仅是京都如此,为民伸冤的戏码,早已经传遍大夏王朝所有戏班子。
京都火的东西,也相应会传到其他郡府当中。
如今为国立言,更不是一件小事啊。
不过对比京都的热闹。
大金王朝与扶罗王朝,也在三个时辰后,得到了消息。
此时此刻。
大金王朝。
皇宫当中。
一名老者端坐在龙椅上,听着太监传递的消息,眉头一直紧皱。
“大皇帝。”
“匈奴国已差人送来书信,希望大金王朝能出面处理此事。”
老太监开口,望着这位大金皇帝,如此说道。
龙椅上。
大金皇帝沉默不语,年迈的面容上,尽是平静。
过了良久,他的声音响起。
“让匈奴王调查清楚,大夏王朝是如何识破窃取国运之事。”
“再让大金的人,打听这方面的消息。”
“告诉匈奴国,倘若大夏王朝当真与匈奴开战,大金王朝会出面调和,简单交锋,大金不会出面,倘若涉及十二城,大金王朝会援助部分。”
“只要大夏王朝不入侵匈奴国真正领土,大金王朝也无法与大夏王朝宣战。”
“让他自己做好准备。”
大金皇帝这般说道。
这是他的态度也是他的想法。
两国交战,大金王朝可以出面调和,但也仅仅只是出面调和,告知对方自己在关注即可。
如果真打起来了,不涉及十二城,大金王朝也无法过多援助,换句话来说,大夏王朝也有自己国家面子,总不可能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就当没事吧?
王朝之间也要互相考虑,这是体面问题。
虽然大金王朝是希望大夏王朝发展不起来,可有些事情不能太过,大国之争不能太过于尖锐,必须要慢慢来,想要一下子把对方搞垮,这不可能。
反而会惹来针对。
说句不好听的话,既然我过不下去了,谁搞我我就让谁死。
就是这个心态,谁顶得住?
“遵旨。”
老太监开口,应了下来。
紧接着大金皇帝再度开口。
“大金书院如今怎样了?”
大金皇帝询问道。
“回陛下,有苏先生在,一切稳定,我大金才子也多了不少,等到四海诗会之时,必然会大放光彩。”
老太监笑着开口,如此夸赞道。
“四海诗会不算什么,只是诗会罢了,而且大夏有了一个顾锦年,任何诗会只怕都比不过他。”
“这次大夏诗会,大金也没有派什么真正的才子前去。”
“稷下学宫盛典才是真正重要,告诉苏先生,让他稍稍要加急一些,稷下学宫盛典格外重要,学术之争,文道之争才是大金学子主要的战场。”
“诗会?再好也不过是一些旁门左道,学术才是王道。”
大金皇帝神色严肃道。
四海诗会比大夏诗会更加隆重,可在大金皇帝面前,这不算什么东西,儒道最重要的是学术之争,这才是关键。
你会吟诗有什么用?旁门左道之术罢了。
“遵旨。”
老太监开口,紧接着缓缓离开大殿。
待老太监走后。
大金皇帝依旧坐在龙椅上,不知道在沉思什么。
而后大殿外,走来一道身影,是十二皇子,他直接走进。
等入殿后,直接将殿门关闭。
“儿臣叩见父皇。”
“愿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是大金十二皇子。
前往大夏参加诗会的十二皇子,
“十二,如何评价这个顾锦年?对大金有无威胁?”
大金皇帝语气平静,不过目光却蕴藏着令人敬畏的眼神。
“回父皇,顾锦年此人才华横溢,的确是天下大才,只不过性格比较冲动,毕竟是大夏顶尖的权贵,有些蛮横很正常,整体来说十分聪明,但威胁性不大。”
十二皇子开口,这是他给予顾锦年的评价。
聪明是聪明,有才华也的确没得说,可要说能否给大金带来威胁,十二皇子认为做不到。
大金王朝是东荒第一王朝,区区一个顾锦年算什么?
你要说大夏王朝对大金王朝有威胁,他认。
一个顾锦年不算什么。
最主要的是,这个顾锦年做事冲动,任何一个大人物都不会这样做。
如此心性,极其容易被人找出破绽,算不上是个人物,何况产生威胁?
可此言一出,大金皇帝却不由冷哼一声。
听到自己父皇的冷哼,十二皇子瞬间脸色一变,低下头沉默不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