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文圣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七月未时
“王爷,大金龙米咱们府上也有,这种东西,您难道不知道吗?”
“先不说大金龙米有多珍贵,这大金龙米正常武者吃了都难以消化,百姓若是吃这种龙米,只怕要血脉爆裂而亡,怎可能是大金龙米?”
侯君出声,这大金龙米分三个档次,一种是提供给皇室,一种是提供给权贵,一种是提供给大金王朝的富人。
可不管是那个档次,都必须要武者才能食用,甚至一般的武者,只能就着米汤喝,算作是补补身子,不然直接吃,气血过剩,直接爆体而亡。
侯君这话一说,宁王倒也点了点头,宁王府内的确有大金龙米。
“可本王还是觉得有些不妥啊,再查一查?”
宁王出声,感觉有些不妥。
“王爷。”
“属下自然听从王爷的安排,只是如若等到朝廷的粮食运到,最起码前半个月,顾锦年不缺粮食,王爷是打算等半个月之后,再去收集民意吗?”
“半个月,时间不长,可万一,属下是说万一,万一顾锦年当真搞出什么东西,真就解决了江中郡之难,怎么办?”
侯君没其他意思,等半个月,他可以等,可问题是,这半个月的时间,顾锦年到底是什么手段,他不清楚,恐防夜长梦多啊。
的确,这话一说,宁王也觉得合理。
他思虑再三,最终深吸一口气道。
“那好。”
“立刻派十万大军,准备好粮食,鸡鸭鱼肉牛羊猪,都给本王准备好来,送到江中郡,让这些百姓大快朵颐。”
“本王只要两顿饭,便可得到江中郡百姓的美赞,这的确不亏。”
想了想,宁王直接答应下来了,只需要两顿饭,就能得到民意,这买卖怎么说都划算。
此言一出,侯君立刻点了点头。
“王爷英明。”
说完这话,侯君立刻去准备。
“恩。”
宁王也点了点头,深感满意。
不过刚走出门,侯君突然又折身回来,望着
“王爷,听闻大夏王朝,正在大肆收购灵晶,咱们要不要哄抬价格?”
侯君出声,询问宁王这件事情。
“收购灵晶?”
“看来朝廷已经没有手段了,想要大肆建造龙舟宝船,解决这场危机。”
“不过事到如今,也只能这样做,毕竟灵晶终究是死物,只可惜啊,本王若是未来登基之后,白白损失一大笔灵晶。”
“大夏王朝积累百年的灵晶,全部要败光在永盛手中,真是可恨。”
“行,哄抬价格,但绝对不买,这个节骨眼若是购买灵晶的话,必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宁王开口,这个时候,能给大夏王朝使绊子的机会不多,抓住一个是一个。
“遵命。”
侯君不啰嗦,说完之后,便离开此地。
待侯君走后,宁王也不由露出笑容。
“永盛啊永盛,你让顾锦年去赈灾,可绝对想不到,我只要两顿饭,就可获得江中郡百姓的民意。”
宁王自言自语,脸上满是笑容。
对他而言,江中郡百姓一定是叫苦不堪,顾锦年一人给五两饭,说实话能救命,但也仅仅只是救命而已。
一开始有外人在的时候,宁王还没有表现的如何,等侯君走后。
他越想越觉得顾锦年已经到了极限了。
朝廷运粮比较缓慢。
江中郡的粮仓也被烧毁了。
之前集中粮食的政策,将导致江中郡情况愈发严峻,现在派十万大军,请百姓吃两顿饭,那么所有人只会惦记他宁王的好。
而不会夸赞顾锦年的好。
利于自己未来造反,即便是顾锦年稳定住了江中郡,他宁王的美名也不会少。
一举两得。
一举两得啊。
宁王十分喜悦,他脑海当中已经浮现大批粮食运输到江中郡,百姓吃着大鱼大肉,夸赞着自己乃是贤德之王的场面了。
美的很。
美得很啊。
而与此同时。
大夏京都内。
朝堂当中。
一道声音在殿内响彻。
“陛下。”
“臣接到探子来报,顾锦年前往江中郡,斩十九府府君,做法直接。”
“而且为稳定民心,更是设宴,请江中郡所有百姓吃饭。”
“侯爷此乃善举也。”
有声音响起,是杨开的声音,赞扬着顾锦年。
听到这话,百官也纷纷点头,认可顾锦年的行为,斩杀贪官,开仓放粮,这是好事啊。
可还不等永盛大帝赞扬顾锦年,一道不和的声音响起了。
“陛下。”
“臣有事启奏。”
是吏部右侍郎的声音。
随着吏部右侍郎的声音响起,众人顿时明白,应当是有事发生了。
永盛大帝看了他一眼,倒也没有阻止,让对方直接说出来。
“准奏。”
当下,吏部右侍郎之声响起。
“陛下,有官员来报,顾锦年的确怒斩十九府府君,但却不是因为十九府君贪赃枉法,而是因江中郡粮仓燃起大火,从而一怒之下,斩杀十九府府君。”
他开口,如此说道。
这是下面人传来的消息,具体如何,谁也不清楚,毕竟江中郡相隔大几千里,谁能知道发生了什么?
“粮仓大火?”
“那杀的更对。”
一听到粮仓发生大火,永盛大帝眉头一皱,满是怒色。
这个节骨眼,粮仓发生大火?你在这里搞笑吗?
只不过顾锦年有办法镇压江中郡之难,所以他并不担心什么,再者这种事情他之前就有所预料。
“陛下所言极是,臣也是如此认为的。”
“只是有官员传闻,侯爷在江中郡,大设宴席,蒸煮米饭,赈灾救民,可每个百姓碗里只有不到二两米,而且这米也是极其差劣之米。”
“所以不少百姓吃了两口,就不再继续吃了。”
他开口道,继续上奏。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都惊愕了,赈灾救民,一人二两米?这够谁吃的啊?老人家还好一点,正常年轻人,又遭遇荒灾,虽然知道朝廷的粮食不多。
可也不至于给这么一点吧?
好歹让人吃饱点吧?
不过大部分人并不相信,因为顾锦年不是这样的人。
然而,龙椅上,永盛大帝瞬间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什么差劣之米,明明就是大夏龙米,永盛大帝吃过这大夏龙米,对于百姓而言,二两还真的多了一点,可能一两就足够了。
百姓不是不愿意吃,而是吃不完。
只不过被误会罢了。
当下,永盛大帝便想要出声解释,只是很快,永盛大帝又保持沉默了。
他想到了什么,所以没有解答。
“这不可能。”
“侯爷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这必然是造谣生事。”
杨开的声音响起,他第一时间不认可。
因为这不可能。
“杨大人,下官也希望这是造谣,但不是一个官员如此上奏,是诸多官员都上奏了。”
对方回答,态度坚定。
这下子诸多官员有些沉默,即便是杨开也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
毕竟对方是吏部右侍郎,敢在朝堂上开口,就证明有足够的把握和证据,不然的话,也不敢如此乱说。
“粮仓被烧,存粮几乎没有,侯爷为了稳住民心,赈灾救民,一人虽然只有二两米,但蒸煮之后,应当是有五两米,实话实说,虽然不至于吃饱,可至少不会饿了。”
“侯爷此举,应当是为百姓考虑,细水长流之道,当真是佩服侯爷之才。”
杨开继续开口,他转变思路,认为顾锦年是有其他安排。
这话一说,得到不少官员们的认可,因为顾锦年的人设,不会去残害百姓,所以他们无条件相信杨开之言。
至于吏部右侍郎则立刻开口道。
“下官一开始也是如此认为的,可却没想到,还有官员上奏,百姓们一人只吃二两米,这也就算了,军中将士则杀牛宰猪,弄了一桌桌丰盛饭菜。”
“却不给百姓一点油腥之物,一个个大快朵颐,敢问杨大人,这又如何解释?”
对方出声,道出这件事情来。
这话一说,大家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杨开也稍稍沉默。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百姓不愿意吃太荤腥之物?”
这回杨开自己说这话都没有底气。
其余官员更别说了。
“杨大人,您是在说笑吗?”
吏部右侍郎询问杨开。
他知道顾锦年与杨开关系很好,可也不至于这样帮吧?
就硬着头皮吹?
不行就不行,这合情合理啊,没人会说顾锦年什么,大家也不会往坏处说,可做的不好,还要吹?那就有点过分啊。
“怎么是说笑?”
“陛下,臣还真听闻过,如果当一个人几天不吃,突然一口气暴饮暴食,会当场毙命,这种事情并不是传闻。”
“当初陛下带兵打仗的时候,不是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吗?”
“以臣之见,侯爷肯定是怕这些百姓吃多了油腻,身体受不了,从而才会如此,而将士们奔波劳累,吃点鱼肉又能如何?”
这回工部尚书王启新跟着开口了,认为有这个可能性。
此言一出,也得到了一些官员的认可。
“的确有这么一回事。”
兵部尚书点了点头,这事不假,当初行兵打仗的时候,会遇到断粮的事情,将士们饿到啃树皮,后来得到救援,暴饮暴食,的确死了几个人。
所以这个可能性是有的。
“好。”
“即便是如此,那还有官员来报,说百姓们吃完二两米,甚至不到二两米后,就跑去割麦,敢问诸位一声,既然怕百姓暴饮暴食,又为何让百姓去割麦?”
“难道是说,侯爷怕这些百姓吃太多了,消化不良?”
“诸位,这二两米,不可能蒸煮出一斤饭吧?就算吃一斤饭,也不至于要去割麦吧?”
他出声道,质问满朝文武,尤其是看向杨开和王启新。
听着这话,两人的确沉默,到了这个时候,还真没什么好说的。
“会不会是假的啊?”
“会不会是侯爷怒斩十九府君,这些官员编造是非?”
只不过,刑部左侍郎顾冷开口,他认为这是假的,是有人故意想要陷害顾锦年的。
“对对对,肯定是假的。”
“侯爷怎可能会做这种事情,反正我不信。”
“我也不信。”
“这明显就是假的。”
杨开等人纷纷附和,一口咬定这是假的,实话实说,他们还真不相信顾锦年会这样做。
肯定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如今顾锦年在江中郡定灾,而他们在朝堂当中负责镇住大局,那么他们就必须要为顾锦年说好话,也免得给顾锦年添堵。
听到这话,吏部右侍郎实在是有些没招了。
知道这帮人偏袒顾锦年,这没什么好说的,但这样偏袒就有些过分了。
不,不是偏袒的有些过分,是太过分了。
“下官也是如此想的。”
“所以下官询问了三遍。”
“江中郡各府官员,立下血字,确定此事不假。”
吏部右侍郎明显是有问题,对这件事情不依不饶,百官都不想说什么了,他还在这里犟着。
话说到这份上了,大家也就彻底沉默了。
铁证如山。
虽然不明白顾锦年到底是怎么想的。
给百姓二两米,将士们大鱼大肉,还让百姓去割麦,这无论如何都解释不通。
“下面的官员,也不一定说真话,万一就是想要针对侯爷呢?”
“是啊,不排除官员针对侯爷,毕竟江中郡怎么好端端粮仓起火?侯爷要彻查,是不是动了不少官员的利益?这一点不能不考虑。”
“陛下,臣认为,无论如何,到了这个时候,不能听信谗言,还是要以侯爷为主。”
“对对对,要相信侯爷。”
百官的态度其实很明显,原因无他,顾锦年现在风头极盛,皇帝面前最大的红人,这一次江中郡大难,别的不说,如果顾锦年真的解决了。
那么顾锦年回来,更要位极人臣了,这样的角色,谁敢招惹?
即便是有党派之争,也不敢跟顾锦年去争啊。
说句不好听的话,顾锦年这次没有定下江中郡之难,永盛大帝也舍不得杀顾锦年,无非是大夏王朝遭遇一次危机罢了。
可若是顾锦年解决了江中郡之难,皆大欢喜,这个时候等顾锦年知道朝中有人针对他,这就有点不太好了。
至少在事情没有明朗之前,大部分官员都是保持观望状态。
绝对不会随意乱来。
只不过,就在这时候,李善的声音不由响起。
“陛下,臣认为,侯爷自当不会乱来,这里面也肯定存在一些问题。”
“只不过,既然当地官员如此上奏,外加上臣也在外听闻一些消息,好像是说侯爷做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既然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臣愿请命,前往江中郡一趟,如若这件事情只是官员抹黑,臣也可好好惩治一番这些官员,若当真是侯爷所作所为,臣也可以询问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也免得朝堂百官,人心惶惶,最怕的还是那些读书人,这事情要是传到了其他王朝读书人耳中,就有些不好了。”
李善的声音响起。
宰相不愧是宰相,明明是想要过去调查顾锦年,却被他说的好像是帮助顾锦年一般。
吏部右侍郎肯定不敢主动找顾锦年麻烦,这背后肯定是有人撑腰的,满朝文武,其实谁都知道,李善对顾锦年有些不满。
一来顾锦年出尽风头,使得他这个宰相好像没什么用。
二来是陛下对顾锦年如此恩宠,也担心皇帝要立顾锦年为宰相。
综合各种,李善对顾锦年自然不会太大的好感,当然更深层次的斗争,大部分官员其实想不明白,也不想掺和进来。
“不可。”
这一刻,礼部尚书杨开,工部尚书王启新,还有刑部左侍郎顾冷齐齐开口。
“陛下既然将总指挥权,给予侯爷,这个时候若是派人前去寻找侯爷,是不是对侯爷有所猜疑?若侯爷知道了,会不会寒心?臣认为不可。”
“没错,陛下,若是让李相前去的话,的确动摇人心,毕竟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您将权力给了侯爷,若是李相前去,所有将士该怎么想?百官又怎么想?百姓又如何去想?是否意味着陛下已经不相信侯爷了?”
“臣等相信天命候不会乱来,这些都是风言风语罢了。”
一道道声音响起。
他们坚决不同意,原因无他,李善过去了,就是给顾锦年添堵的。
既然是添堵的,还让他过去做什么?
现在不管是什么党派之争,也不管对谁有利对谁没有利,解决江中郡之难才是主要的事情。
李善跑过去,准没安好心。
面对群臣的反驳,李善没有皱眉,也没有显得面色难看,而是静静开口道。
“臣相信天命候,可天下读书人不相信,哪怕是我大夏境内,有些读书人对此事也产生了巨大的疑惑。”
“臣自然认为,天命候不是这般之人,可架不住流言蜚语。”
李善出声,用读书人打压着众人。
“这些读书人,本来就喜欢胡言乱语,让他们来治国,他们治的了吗?就知道说风凉话。”
“只要江中郡之难解决,这些读书人说的话,又能有什么影响?”
众人还是帮着顾锦年。
然而,就在此时,龙椅上永盛大帝的声音响起。
“当真有很多读书人提起此事吗?”
永盛大帝望着李善,如此问道。
“回陛下,千真万确。”
李善点了点头。
“好。”
“那朕给予你督查之责,不过不止是你,御史台十二儒,也一同前往,包括大夏境内,挑选百位儒生,下至普通读书人,上至大儒,前往江中郡,去亲眼看一看。”
“看看顾锦年是不是乱来,如若是,立刻回京禀报,朕自有抉择。”
“如若不是,就让他们把嘴闭上,往后谁再敢污蔑,掌嘴一百。”
永盛大帝开口,他给予李善督查之责。
此话一说,一些官员瞬间脸色一变,这不是一件好事,毕竟李善过去了,一定对顾锦年有影响。
谁也不知道顾锦年到底想要做什么,可他们相信的是,顾锦年一定是为了大夏王朝好。
李善过去,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陛下,此事不可啊。”
“陛下,这样不妥,会寒了侯爷的心。”
“陛下。”
一些官员纷纷开口,杨开是主力军,恳请永盛大帝不能如此。
“为官者,无论是谁,即便是锦年,也需要受到监督,既然有人提出质疑,监督也是合情合理之事,有何不可?”
“锦年行的正,坐得端,也不怕有人监督。”
“不过李善,朕也要告诉你,你的权限,只能去查百姓是否受苦,其他的事情,与你无关,你知道吗?”
永盛大帝心知肚明,他完全知道顾锦年是想要做什么。
恰好,这个时候有人主动跳出来,那就一起送过去,让顾锦年狠狠打压一番。
当然,主要是民间既然有这样的质疑,那索性不如让大家去看看,也好去证明一些事情,免得顾锦年在这边辛辛苦苦救灾,结果有人在背后搞小动作。
“陛下英明。”
说实话,李善还真没想到永盛大帝会这样做,因为在他看来,永盛大帝也会去偏袒顾锦年。
他今日这样做,完全就是坐实这件事情的可能性,如果永盛大帝让自己去查,那么自己也一定能查出一些是是非非。
如果永盛大帝不让自己去查,那顾锦年欺压百姓的事情,也就坐实了。
只是没想到,还真让自己去查。
他一时之间还真不知道永盛大帝这是为何?
当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看来顾锦年有如此威望,永盛大帝不可能不猜忌,也不可能不想压一压顾锦年。
李善只能从这方面去想了。
听到永盛大帝如此说,一些官员也是沉默不语,只能心中为顾锦年祈祷了。
如此。
一转眼,到了翌日。
江中郡整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伙其实都不知道。
但顾锦年做的事情,却传遍了整个大夏王朝,包括扶罗王朝,大金王朝,以及匈奴国。
这些势力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江中郡之难,毕竟也牵扯到他们的利益。
对于三大势力来说,他们自然是希望大夏彻底内乱起来,怎可能错过?
当顾锦年斩杀十九府府君之事传出后,惹来了不小的争议。
杀十九府府君,倒不是什么大事,一些贪官污吏死就死呗。
真正惹来争议的是,顾锦年设立大宴,美曰其名是请百姓吃饭,可实际上百姓当真是吃饭,将士官员们大鱼大肉,吃完之后,还强迫百姓去割麦。
这事惹来了巨大的争议。
大部分人其实是不相信的,认为顾锦年乃是爱民如子的好官,可无风不起浪。
好在的是,朝廷已经派当朝宰相,以及御史台十二儒,还有一百多位读书人亲自奔赴江中郡,调查情况。
所以争议虽然有,可大部分人依旧在等,等一个结果出来。
但相比较大夏各郡的疑惑。
整个江中郡再经过一夜的传播后,已经彻底炸锅了。
“听说了没?侯爷把皇室特供的米发给咱们老百姓吃了,听说这个米,吃了以后,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啊。”
“还有这种事情?”
“真的假的啊?”
“还真的假的?千真万确,我有一个亲戚,他昨天吃了一顿,吃完以后,您猜怎么着?他从江中府城,一路跑回我老家,前前后后八十里路,你知道为什么他跑吗?吃了以后,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力气。”
“这事我知道,是真的,是真的,我有一个姐姐就在江中郡府,她吃了以后,整个人精神饱满,我姐刚生完孩子,虚弱的很,吃了几两米饭,整个人精神好的很,已经可以下床干活了。”
“这事你们才知道啊?我儿子已经去江中郡府了,吃完以后人就跑回来了,给我带了一小口,我就吃了一小口,我整个人就跟打了鸡血一样。”
“你们看我脸色,是不是好多了?”
府城内有接近百万百姓吃了大夏龙米,吃完以后,这些百姓一个个实在是不知道干什么,有人去割麦,可到了地方一看,好家伙全是人,愣是找不到地方割。
但浑身精力充沛,实在不知道做什么,索性跑去其他地方,把这个事情给说出去,不然憋在心里难受啊。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离谱,越传越吓人。
什么延年益寿,百病不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