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三嫁新室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西西米兔
不管过程如何的割地赔款,最后的结果却是令霍香梅满意的,她跟着许三郎两人独自去了清观。
这时八月底的太阳,晒得人有点神经漂浮,本来跟许三郎并排坐的霍香梅,慢慢的就受不住瞌睡虫的引诱,不停的点头。
许三郎看看周围并没有甚么人,干脆让她躺到后面去睡会,昨晚真的累到她了,并且一大早就起来准备朝食。
睡下去总比坐着要舒服多了,好歹也能减少晕感,至少霍香梅很快的就靠着装了送给清观的米粮小筐睡着了。
许三郎回头看了一眼,慢慢的放慢赶车的速度。就算路上遇上去清观的人,都是相视一笑。
……
等许三郎把霍香梅叫醒的时候,霍香梅感觉已经才睡了一会儿,其实这太阳都升了老高了。
等霍香梅整理好衣服,才发现已经到了一个山脚处,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小棚子。里面有卖各种颜色的香之类的东西,还有卖茶水的。
许三郎把牛车使到小棚子的一侧,这里居然有人在帮忙看牛车的,已经好几辆牛车和驴车并排在那了。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扔了些麦吉让它们吃,看见许三郎使着牛车过来,赶紧一脸笑意的上前,“大兄是否要寄放牛车,我们这里可以单单寄放,一天不管几个小时都是十个大钱,如果要给牛加食,这需要另外加两个大钱。”。
许三郎拍拍大黑,让它停下来,等霍香梅下来之后,道,“寄放,另外给我家伙计来些好草,那些发霉的麦吉就算了。”。
小伙计讪笑道,“哪有发霉的麦吉,我们都是本着良心做买卖的。”。
许大郎给了小伙计十五个大钱,“这里头的道道,大家彼此心知肚明就好了。”。
小伙计帮着拴好大黑,嘿嘿的直笑,“我们这里还有卖香和黄纸的,大兄大嫂要来点吗?我们的香和黄纸都非常好着火,用过的都说很不错的。”。
许三郎……
等上到山顶的时一看,额!霍香梅真的觉得好失望,尽管已经有了心里准备了,可是真当看到这清观的时候,心里的失落还是有的。
这清观只是十几间大大小小的黄泥茅草屋连在一起的,半旧不新的。估计是之前受战乱的影响,还有几间是年久失修的,后来再缝缝补补的修整,屋子的墙壁都像打了补丁。
不过值得赞一句的是,打理得挺干净的,来来往往的人不多,但也不少,至少,门口那只大鼎里面的香就没见有全灭掉的。
烧完香,问过道童,找到之前来新村做过法事的那位道长,请过佳期,捐了带来的米粮,就回去了。
许三郎和霍香梅的第一次两人世界就这样完了……





三嫁新室 第123章 时光变迁香梅枕风
八年之后,大晋朝进入第十一年,正是所有事物都在稳步发展的时期……
这天五月初旬的清晨,漫天都是红霞密布。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是老百姓的智慧结晶。
一个临街的屋子的门被一双白皙的手从里面慢慢的打开,在那双手下面快速的窜出一个总角之年的少年。他头上的两只羊角绑着两根鲜艳的红头绳,嘴里鼓鼓的嚼着东西,侧身斜挂着一个沉甸甸的挎包,手里一个咬了两口的炊饼。虽然身穿书生袍子,却没有寻常小书生的那种沉稳,活脱脱的街上玩耍的稚气未脱小儿。
那双开门的手的主人,急忙的探出身子,气急败坏的喊道,“许有文,许小七,你给我站住……天天像猴子一样,停不下来半刻,你就不能好好的走路,好好的吃东西吗?”。
前面的小少年还没有回应,又从里面走出五个少年,从十二三岁到十四五岁的,每个穿着一样样式的书生袍子。为首的那个少年回头对妇子说,“阿娘莫气,我会好好的说小七的。”。
那芙蓉面的妇子,正是霍香梅,翻了翻白眼,“你能说听他就好了,别回头给他打掩护。小二你们几个带好竹簦,今天这天色估计会有大雨,阿娘可没有空儿去接人。你们阿爹去进货了,一时半刻也回不来。至于老爹,你们好意思叫他一个老人家去吗?”。
这些年,霍香梅除了掩护得肤色白皙了些,更多的是涨了脾气。用许三郎的话来说,那就是一个温温吞吞的小妇子向母大虫进发的节奏,煞是让人又恼又爱怜。
霍香梅这些年早已经融入这个时代的生活,对许三郎的脾气性情都摸清楚了,像猫,那就是得顺着撸的。所以,面对着几个娃越来越淘气,七八岁鸡嫌狗厌,又能上墙爬屋的时候,那个脾气早就控制不住了,三天一小吼,五天一大骂的情景那可是时不时的发生。
反正许三郎都知道她是怎样的人了,她已经在这个家庭站稳了脚跟,所以自己是怎么舒服的就怎么来。那时不时的吼就当做是锻炼嗓子了。
……
大娃,现在叫许兴了,已经十五岁,个子都已经超过他爹许三郎了。对于这点,霍香梅是特别的得意的,总算不再是一家子的矮子,看来后天的弥补也是很重要的。
许兴抱过霍老爹手中的三把竹簦,这分量不轻,他最近在抽苗儿,同时接过来三把,还是踉跄了一下。一旁的小二许旺,赶紧扶了一把,拿过来两把,让小三许发也分担一把。
跟霍老爹和霍香梅打过招呼之后,几个人都跟在小七后面往蔺县书院的方向走去。还不快点,就赶不上早读的时间了。
这些年在霍香梅的照料下,几个娃都孝顺,家里的钱银都不用霍老爹担心,眼看日子一天天的好起来,霍老爹倒是把身子养得不错,人也越发的开朗了。他经常抽空儿跟附近的老头们一起去茶社玩六博,侃大山,这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
那茶社是李兰跟她的丈夫李石森开的,茶叶都是从霍香梅这进货的。李石森就是当初被霍香梅撞见他和李兰野战的那个嗓音很好听的汉子。
在六年前,他求得李兰的同意,按照娶正头妇子的仪式把李兰娶了回去。这些年李兰倒是生了一个小娘子,跟李石森前头妇子留下来的李慧子、李辉倒是相处得不错。
当初他们的结合并没有征得里正的同意。尽管李氏宗族的宗庙已经被整个新村的各个姓氏给融合,可是同姓不婚这个条例还是存在的。
所以当李石森求得李兰愿意嫁给他的时候,还得去跟里正和族老说明这件事。
然后里正还没发表意见,那几个都已经老得驼背的族老拿着拐杖狠狠的敲打着地面,有一个还给了李石森一拐杖,就是不同意他们成亲,“同姓不婚,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你们这是违背人伦,违背列祖列宗,这是不孝的……”,气得几个族老一边咳嗽一边大骂。
可是李石森对李兰念念不忘了那么多年,连那啥都做了。这会儿让他不要娶李兰,这可能吗?他的心早就满满都是李兰,一个劲的念头就是让李兰夜夜给他暖炕生娃。所以,不管里正他们怎么呵斥,怎么谴责,都不能改变李石森的主意。
里正他们见如此,就让人去把李兰叫过来,问李兰是否知道李石森想娶她的事。这一看李兰的神情还有甚么不明白的,这两个人早就有了收尾。
过程怎样的波折就不说了,反正最后李石森还是娶到了李兰。只是新村他们倒是不好再住下去了,不说别的,就是出门就被指指点点的,李兰日益憔悴,李石森就觉得住不下去了。
刚好遇上在蔺县建了屋子,一家子搬出去做买卖的许三郎回村子收割稻谷,李石森问过之后,决定带着一家子去蔺县谋食,才有了后来的茶社。
……
霍老爹跟霍香梅刚刚走进院子,忽然被黑云遮住影子,赶紧走进屋子。
不到半刻大雨倾盆而下,抬眼望去,四处都是密密的乌云,那些雨滴像刷子似的刷过天空向地面飞来,把院子里的芭蕉叶敲打得直响。又有一阵阵狂风扑面而来,放佛把屋顶都要掀翻了,倒是起到了降暑的作用。
霍香梅皱了皱眉头,许三郎去粱邑进货,按理是今天就该归家的,现在这场大雨也不知道会怎样了。
自从蔺县的屋子进宅之后,霍香梅干脆让一家大小都搬过来常住了。原先门口那些空地被修成了一条十几尺宽的街道,这正是修到了许三郎的心坎了。
许三郎把临街的那两间屋子打通,另外又在临街的方向开了一个大门,正好用来做买卖,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开头五年许三郎每年都会往西域跑一趟,贩买回来的货物一部分在长安出售,一部分在自家的小商肆售卖。家里的地平时托付吴老汉一家帮忙照看,等到收割的时候全家再一起回去,成果分一部分给吴老汉家。吴老汉倒是乐意得很。
开头的时候,张菊花不是没有闹过,觉得许三郎这是肘子往外拐的,有好处没有事先想着自家的兄弟,毕竟自家也是在村子里住着的。
可是这次却没有改变许三郎的主意,霍香梅的枕头风还是生效的了。否则按照许三郎这种长兄为父的观念,怎么会不交给许大郎一家照看的。
之前许三郎去西域,曾经托付许大郎还有周围的人家,如果自己遇上甚么事,他不在家,麻烦他们搭把手。本来乡里乡亲搭把手,那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事情到了霍香梅这里就不大正常了。
霍香梅习惯了甚么事都自己担着,她觉得自己可以搞定的事,就不会找别人帮忙。她自己搞不定了,能用钱搞定的事,只要她能拿出,那就是用钱的了。
霍香梅没能真正明白宗族这个词语的真正含义,再加上许大郎夫妇都是那种只进不出的货色,本来是最亲的兄弟关系的,愣是给他们搞得冷心冷肺的。就单单是张菊花逼霍香梅给家什钱这事儿,就让霍香梅更加不愿意去麻烦别人家了。
后来的夏收是用钱搞定的,孩子们生病、自己不舒服都没有主动去请求过许大郎一家的帮忙,所以等许三郎回家了,霍香梅就是忍不住的告状了。
霍香梅有想过这样也许会让许三郎对她不满意,觉得这样不利于兄弟的关系。可是她就是不愿意替许大郎粉饰太平,今天不说,那明天呢?后天呢。再遇上这样的事,难道还瞒着?
自从霍香梅的心里住进了一个叫许三郎的汉子,想着跟他好好的过,就没有想过要隐瞒他。当然关于她的来历这件事,这辈子她都不会说出来的。就算许三郎的承受能力很强,她也不愿意说出来。
从那个时代带过来的谨慎,就算过了那么多年,被平淡的生活磨去了很多很多,但是融进她骨子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后来在许三郎一家要搬进蔺县居住的时候,对于田地的托付,许三郎心里就不大愿意给自家大兄了。霍香梅的话在他心里留下疙瘩,对于自家嫂子的为人,他也是心里有数的,就怕给出去要回难。就算要回了,估计也得脱掉一层皮。那样还不如一开始就干净利落?
当然,许三郎已经历练出来的了,无论张菊花怎么蹦跳,他都没有说,嫂子我就是不想给你们家看管,我非常的不满意你跟大兄,而是婉转的说,“阿兄要忙着做木匠活儿,阿嫂还要照顾大文他们的日常生活,家里也是有地的,哪里忙得过来?再说,大文他们的功课都不错,这次没有考进书院,还有下次呢!难道阿嫂还要大文他们天天跟着阿嫂下地,做个地里刨食的?这样阿嫂这辈子就甭想做官家妇子了……”。
这话儿倒是说到张菊花心里了,尽管这次三郎家有娃考上,自己娃没考上。可是这做阿娘的,谁家的娃都是没自家的好的。




三嫁新室 第124章 三郎托付牙酸暗恨
一旁的许大牛看出了许三郎的意思,是真的不打算把田地给自家看官,自家也的确看管不过来,所以也就不勉强了,难得感性的叹息道,“现在二郎在长安,这边没有他的田地,暂时是不会回来的了。四郎还不见踪影,三郎你又搬到蔺县去。这样我们四兄弟就真的是各自飘零了。想想也觉得挺心酸的……”。
许三郎细想,也的确是如此,可是现在都不是小娃了,彼此都成家立业,有了各自的小家庭,小私心,有时候一定的距离反而让人更加的亲近、贴心。
于是许三郎毫无诚意的说,“蔺县离新村那么近,我家的屋子还在这,田地还在这,我还是会经常回来的。阿兄没必要多做儿女姿态,赁得叫人看笑话了。”。
许大郎翻了翻白眼,这呆头鹅,也不想跟他分说了,直接道出自己的目的,“三郎你现在在蔺县起屋子了,也帮阿兄打听打听,看看有没有便宜的地儿,阿兄也不想大文他们一辈子在地里刨食。再说就这木匠活儿,还是外面的县里好做。咱们附近的村子过个一两年除非是婚娶甚么的,估计都很少人家会做家什了。”。
这许大郎倒是挺有竞争意识的……
就这点事儿,许三郎是很乐意帮忙的,“那我回头帮大兄打听打听,不过不能保证能成。毕竟当初我去买地的时候,靠近书院的都已经被卖得差不多了,好地儿都是没有的了。”。
至于自家那块建屋子的地原先是一个义庄,这一点儿许三郎是不想跟别人分说的,免得涂添口舌。自己已经跟清观的道长请了符,到时候贴上去就是了。
许大郎点点头道,“不用靠近书院的,能靠近市集就再好不过了。就算是没有空地的,那谁家能卖屋子的,卖上两间也是可以的。”。
蔺县的物价许大郎还是了解的,别看平时张菊花怎么的咋呼咋呼的,家里的钱银都还是仅仅拽在许大郎的手里的。所以他清楚自家的家底,再说如果真的看上了,钱银不够不会向三郎挪借一些吗?自家兄弟,他肯定不会拒绝的。
许三郎不知道许大郎心里的小算筹,听许大郎如此说,倒是很爽快的答应回头一定给他好好打听打听。
……
就这样许三郎家在蔺县定了下来,小商肆除了卖他们之前自家做的茶叶,大多数还是卖吃食和许三郎带回来的新鲜事物。
这书院对于整个大晋来说都是新鲜事物,更别说蔺县这个小县城了。所以书院招生徒的当天,生徒入学的第一天甚至是好多天,书院外面都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群,甚至当天很多人坐上了书院的围墙,想跳进去。
如果不是院长见势不妙,赶紧跟过来揭匾的县长汇报这一情况。县长找捕役壮汉来维持秩序,早就乱套了。
大娃和小六进了书院,其他几个小的除了小四都去了之前小五走失围看的那个塾里,倒是如了小五的心愿。
孩子们进学了,认识了新的伙伴,就不断的推销自家的好吃的东西好用的东西。慢慢的霍香梅的顾客除了这群小客人,还有他们的父母。在书院和塾里那一片,算是小有名气了。
要知道自家娃能进书院,还是第一批生徒,对于做阿爹阿娘的来说,是多么荣幸的事情。他们都宁愿亏了自己,也要把家里好多东西,或者是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往自家娃身上送,就怕哪天孩子被别人嘲笑不如人。
做父母的莫不过如此……
倒是便宜了霍香梅这些做孩子小买卖的。要知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书院的吃食再怎么好,孩子饿得快,也想换换口味的。所以,霍香梅的小买卖才能越来越红火,平时跟霍老爹两个人,忙得脚跟都不沾地,孩子下学回来也得帮忙,功课都是夜里点着火水灯做的。
说到火水灯,霍香梅不得不感叹那个不知名的同穿越者实在是太牛逼了。这本来燃烧起来很大烟,还有异味,久了还会发黑的油灯,愣是被他改成了火水灯。除了亮了不少,这味道也不那么难闻了,用起来挺好的。
当然外面都说着火水灯是晋大王让他的研究院发明的,霍香梅也没有那个能力那个精力去考证这些,毕竟这些年种种迹象表明来到这个时代的不止她一个,只是人家混得比她好多了。这人比人得气死人的,所以霍香梅只能酸溜溜的对自己说,我是平常人,我是平常人,我是平常人……
说到这火水灯,霍香梅只能酸溜溜了。可是说到另外一件事就真的让霍香梅咬牙了。
之前那水稻的种植法子是霍香梅最初借霍老爹的口传出去的,而那程司农认识到这个法子的重要性,认真的考察之后上报朝廷。
结果可想而知了,升官发财的都是程司农了,在第二年那个县长找到门路到粱邑就职之后,这县长的位置就落到了程司农的身上。
这些跟霍香梅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她开始的时候没有想过要把法子献出去为自家谋利益,只想着吃上稻米饭,让自家一亩三分地多收两成,孩子们不用挨饿。
而许三郎他也没有这个政治意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程司农变成程县长,自家一丁点儿的好处都没有捞到。倒是里正家的二儿李明岸捞了个捕快做做,也算是吃上官家饭了。这在小村子里可是不小的事情哦……
等霍香梅不经意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别说甚么目瞪口呆了,就是咬牙切齿的了。要知道自家的汉子还在外面做掮客,日晒雨淋的,人家的已经在县衙乘凉了,据说老了还能让儿子顶上。哪能不让霍香梅羡慕?
再加上后来许三郎出了意外,就更加让霍香梅捶胸顿足了。还有那些不是这个时代的菜品,霍香梅不是不想卖菜谱,可是一方面里正的大儿李明伟早就做了好些,另一方面你也得找到人买才行啊……
蔺县那么大,除了李明伟开的食肆就没有其它的了吗?有是有,可是这菜新村的都知道是霍香梅会的,卖给其他人家,岂不是在背后被人戳后背?
别说不在意这些,先赚钱再说,那是你不了解这乡下的人情世故。有的时候很有人情味,有的时候真的让人想自戳两眼都不愿意看到,那是野蛮不讲理的代名词。
后来许三郎经常去长安,就拿去长安卖。可是长安很多食肆做的吃食都有自己的一套,他们能接收新鲜事物,可是对你一个明显一看就是乡下来的,那价格不说压得低低的,甚至有好些是想不劳而获的,没有污蔑你偷了他们家的传家菜谱就算是你的幸事了。
最后还是许二郎待的那家商队收了许三郎好些菜谱,只是价格都只是一般。剩下的许三郎就不肯卖了,反正钱不多还不如留着自家做传家宝。
随着越来越有见识,许三郎可是知道每个世家豪族都有他们自己运行的一套,独有的一套,就算是菜谱,很多世家豪族都是自家的做法的。这往往区别于一般的暴发户。
……
因为西域之行的确让许三郎家的生活发生改变,所以尽管很辛苦,要那“三会一不”(前面说过的,即一会搭灶头、二会修鞋子,三会修发,不是指不洗脸),许三郎还是坚持走了好几年。
尽管晋大王已经大力打击那些盗匪,可是离开时整齐足数,回来时残缺凋零、形容枯槁的也不在少数。
许三郎一直紧跟着商队走,他爱惜他的小命,可不想自家妇子再改嫁,娃儿叫别人阿爹。
可是还是有意外的时候,在去西域的第六年,遇到胡匪和汉贼两股强人夹击,许三郎说跟随的商队被打得七零八落,财物损失无数。
若不是临近县城就有补给的点,他们那一行人只能乞讨着回来了。更加万幸的是,那次有人死亡,并不多,大多数是受了轻重不一的伤。
而许三郎正是受重伤的其中一个,一刀从左肩划到右腰,深入几乎有半寸。如果不是许三郎身子一直强壮,加上抢救得及时,能不能保得住还真的是两说。
尽管如此,许三郎还是卧床养了将近两个月。
等许三郎养好伤之后,他又提起要去西域的事。
可是这次,霍香梅无论许三郎怎么说,都不再同意他去西域了。一旦许三郎提起,霍香梅就让几个孩子对着他哭,自己更加是在炕上完事之后,撩拔许三郎说,“如果你再去,我就带着孩子改嫁,让别人家的汉子睡你家的妇子。反正你都不一定能活着回来了,我也不用在家里日夜担心。”。
许三郎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家妇子各种不懂事、不顶事,要想赚钱哪能不累、没风险的。再说了,自家十口人,吃喝拉撒的,几个娃读书的,样样都是大头支出。不出去岂不是一家等死?难道还像以前那样吃糠咽麦壳?
记得刚刚搬出蔺县的时候,屋子住的就是半亩地,想找个地方种菜都难,后来好不容易挪出院子墙根的一分地,可是等到菜能吃了,还有好长一段时间。




三嫁新室 第125章 二郎归乡清莲被虐
蔺县不是没有菜买,蔺县的菜不是贵,可是架不住许家一日三餐都得买,人口又多。不吃肉,就单单是青菜的钱,一日日的下来,真的叫人心痛。
后来还是霍老爹看不过眼,提出蔬菜还是得回新村种。种些不用天天回去浇灌的,反正也不是太远。否则许家吃青菜都得掂着来。
真真是光鲜的竹子,里头空……
所以许三郎觉得如果他不趁年轻出去奋斗几年,那么这个家真的很难维持下去。再出点甚么意外的话,真的是有哭无泪了。想想自己第二年出去做掮客的时候,几乎带走家里所有的钱银。自家妇子花光所有积蓄请人收割稻谷后,自己看个病,孩子看个病,都成了问题。
这些年在霍香梅的引导下,许三郎也会把自己的遭遇,好的不好的都会跟霍香梅谈谈,问问她的看法,就算是帮不上忙,就当是个听众,都是挺好的。不是像从前那样,甚么事儿都藏心底,觉得自己是汉子,就该负担起家庭重任,不爱把这些苦水向自家妇子倒。
等许三郎说完他的烦忧之后,霍香梅拍了拍额头,感情这汉子不知道自家这几年到底是赚了多少。
霍香梅拿起一件外衫披好,拿好火水灯让许三郎一起去堂前,把那只烧水的灶眼里面的一块方砖移开,从里面拿出一个瓦罐。
1...5859606162...7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