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败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这倒没有什么舞弊之嫌,虽是不约而同,可是阐述的方式却各有千秋。何况,他们本就同出一师,源自一门,有相同的思维,倒也不足为奇。

    唯独,弘治皇帝对于这山地营,以强制强之法,其实是抱有极大怀疑的,而且从现实而言,这山地营的旨意放了出去,收效也是甚微。

    可惜了,实在是可惜了啊。

    弘治皇帝摇了摇头,为这几个门生惋惜。说着,他将这几份卷子夹在了王守仁以及另外七八篇的策论之后,便再没有再去多看一眼。

    倒是看到徐经的卷子的时候,令他感到有些眼前发亮,这篇策论,自然是远不及王守仁洞悉时事,却也颇有章法,而最重要的是,徐经没有邯郸学步

    弘治皇帝凝视了策论很久,便将徐经的试卷,夹在了王守仁与另一人的策论之后。

    天色渐晚了。

    眼看着,这么多的试卷,一时半会也无法一天之内阅完,弘治皇帝伸了个懒腰,脸上露出了浓浓的倦意。

    刘健等人见状,纷纷停下了手头的阅卷,刘健道:陛下若是疲倦,臣等今日便告退,明日再来。

    是该歇一歇,朕辛苦,卿等也辛苦,你们年纪更大,要注意身体啊。

    弘治皇帝微笑,只是眼底深处,却还是带着难掩的失望,或许是此前,被方继藩的各种出彩所习惯,现在突然,方继藩和他的几个门生,一下子归于平庸,反而不适应了。

    他顿了顿,继续道:喝口茶,解解乏吧,诸卿辛苦。

    说罢,弘治皇帝给一旁的宦官使了个眼色,宦官会意,一旁的茶房里,其实早已预备了热腾腾的茶水,直接给君臣们换上。

    李东阳心里颇忐忑,他冒出了王家父子双状元的念头之后,就有些挥之不去了,今日一日的阅卷,陛下除了对王守仁表达了赞赏之外,其他的贡生,都没有言语。

    看来,王家这一次,倒是要大放异彩了。

    他捋须,面上带着几分欣喜。

    弘治皇帝呷了口茶,抬眸道:王守仁此人会试第四,他的父亲,是在辅佐太子吧?

    李东阳没有吭声,毕竟和王家走的太近,方才就夸了王家一通,现在再搭腔,就有点儿过于徇私了。

    刘健答道:陛下,王华现任詹事府少詹事。

    弘治皇帝点头:真是一门才俊啊。

    不置可否的发出了这么一句感慨之后,便再没有继续下去了。

    只是他的心里已经大抵有了主意,倘若明日,后头的那些策论再没有什么出彩之处,那么他也该做出最后的决定了。

    可现在,他却不能透露什么口风。

    这是殿试。

    殿试的本意是,皇帝挑选出他自己认为最合意的人才,这一点,至关重要。

    什么人才能合心意呢?

    这既关系到了皇帝的秉性,同时也关系着皇帝陛下的眼光。

    弘治皇帝从不怀疑自己的眼光,他有这个自信。

    可是,这突如其来的一句感慨,却令刘健等人相互对视了一眼,他们心里也大致有了底。

    可惜啊,原本还以为那方继藩的几个门生,可以一较高下,可现在看来

    8)




第一百七十二章:舍他其谁?
    考完了,王守仁却是被禁足在家,身边有仆役专门盯着。

    父亲显然对于这个儿子甚为不满,清流中的清流,天天跟方继藩那家伙鬼混什么。

    没错,方继藩那厮,现在确实炙手可热,京里不少命妇,不少勋贵之家,都开始看好他。

    可这和王家没关系!

    王家是诗书传家,而他王华更是清流中的清流,你方继藩再怎么炙手可热,太皇太后再怎样喜爱你,太子殿下和你走得再近,那又如何?王家数代清名,可不能毁于一旦,砸了招牌,愧对先人。

    王华下值回到家中,看到书房里依旧亮了灯。

    王华的脸色又不好看起来。

    不消说,这个傻孩子,又在书房里,虽是禁足,却还是着魔似的,对着那‘知行合一’四字发呆。

    哎

    造的什么孽啊这是。

    王华还是没忍住,板着脸,背着手进了书房。

    果然,一切如王华所料。

    只见王守仁正如痴如醉地发着呆,一副浑浑噩噩的样子。

    王华便咳嗽道:伯安。

    王守仁回过神,看了王华一眼:父亲

    还在看这个?王守仁皱眉,眉宇间带着几许怒气,道:你也该醒了,万万不可将这精力虚耗在此等无用的东西上,你已长大了,如今殿试虽是考完,却还未放榜,难道你就一丁点都不在乎自己是否位列一甲吗?这可是事关着你的前程,也关系着王家的未来啊。

    虽然贡生的殿试,无论成绩好坏,这进士都算跑不掉了,只是这进士既有一甲二甲三甲之分,每一个等级都决定着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名列一甲者,直接就授予翰林编撰编修,起点之高,清名之盛,世所罕见,用不了多少年,就可能去詹事府担任太子的老师,或者入宫待诏,这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

    二甲呢,虽有入翰林的机会,却需从最底层的庶吉士开始,不知要熬多少年的资历,才可比得上一甲。

    三甲就更不必提了,对王华而言,所谓的三甲,就是一群学渣,朝廷施舍的‘进士’,就和如夫人一般,登不得大雅之堂。

    王守仁见父亲忧心忡忡的样子,心里一酸,自知父亲为自己操碎了心,于是道:父亲请放心,殿试,不必担心。

    不必担心

    你倒是洒脱啊,为父今日在詹事府,却是走了一天的神,连给太子殿下备课,都错漏百出!

    王华吹胡子瞪眼道:为父怎么就不必担心!

    因为

    面对父亲的怒气,王守仁依旧显然泰然自若,笑了笑道:因为儿子是必中一甲头名的。

    这自信,简直就要和王华这个状元公相媲美了,自信固然是好事,可是自信得过了头

    哼!一点都不懂得谦虚。

    王守仁想了想,道:非是儿子不谦虚,而是此策论以平米鲁为题,儿子历来熟悉马政,对米鲁之乱,也一直都在关注,朝廷的邸报隔三差五会认真去看,还有李世伯那里,他和几位叔伯们议论米鲁之乱时,儿子也一直在旁听,儿子深信,儿子的考卷足够名列第一了,其余人,不足为论。

    说实话,听了王守仁的话,王华心里倒是美滋滋的,儿子说的不是没有道理,这儿子自幼就喜欢骑射和行军布阵,还曾去亲自考察过边关,又经常和李公这样的人交谈,这都不是寻常贡生可以比拟的优势。

    不过

    王华还是不喜欢王守仁的傲气,不免淡淡道:殿试的事,未放榜之前,一切皆有可能。你不必如此自满,陛下未必就会点选你。

    王守仁沉默了。

    见王守仁沉默,王华皱眉:不说话?

    王守仁想了想,还是决定说出自己的肺腑之词:如果皇帝不选学生,这是皇帝陛下的昏聩无能。

    沉默了,死一般的沉默。

    王华觉得自己的后襟都已经湿透了,冷汗淋淋。

    虽然是父子之间私下的交流,可他太了解这个不谙世事的儿子了。

    不点你,就是皇帝的昏聩无能你好大的胆子,君君臣臣,在你这里被狗吃了吗?你这是辱骂君上,是胆大妄为,你这狗都不如,不忠不孝的

    逆子啊王华终于发出了咆哮!

    只见他青筋暴出,再无那平日的形象,捋起了袖子,犹如山村野夫,满口污秽之词,用的乃是江浙乡音。

    次日一早。

    又是天蒙蒙亮。

    刘健等人入宫之后,没有前去内阁,而是直接转道暖阁,因为他们知道此时,陛下理应在此等待了。

    果然,弘治皇帝依旧是早起。

    这已成了他的习惯,永远是睡得迟,起得早,有时实在过于疲惫,便在暖阁里打个盹儿。

    他见到了三个内阁大学士,不等他们行礼,便摇头笑道:不需多礼了,诸生们,怕也是急着等放榜,这殿试的榜一日不放,怕是不知多少人忧心如焚,朕与诸卿也多费费心,将这卷子,赶紧看一看,既要求快,却也不能求快,求快是为了早早放榜。可不能求快,却是万不可因为疏漏,而误了诸生的前程,来赐坐。

    其实连日的大旱,已经令弘治皇帝甚为焦虑,不过这些焦虑还是藏在心底,抡才大典,总不能愁眉苦脸才是。

    他命人上茶,接着继续看卷子。

    刘健等人也不敢遗漏,也都是聚精会神起来。

    这一天的功夫,很快又过去。

    基本上,所有的卷子都已经阅过了。

    当然,虽然草草的阅过,可到了明日后日,所有的卷子却还需重新核实一遍。

    不过到了现在,弘治皇帝的心里,却大抵已经有了数。

    刘健等人预备告退之前,他手搭在御案上,道:本朝还没有父子双状元吧?

    禀陛下,父子双进士的有,双状元,就真闻所未闻,便是先宋时,也不曾见。

    弘治皇帝打了打精神,摇了摇头:这需有多大的福气啊,王家要名震天下了。

    刘健抬眸看了弘治皇帝一眼,他心里已有数了:王家的福气,是天子赐予的,天子若是降下雨露,王家自是有了福气,此乃君恩。

    弘治皇帝却是摇头道:这不是君恩,是他们应得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并非是天子的恩惠,而是他们寒窗苦读的结果。

    李东阳笑道:陛下,莫非有意点选王守仁?

    弘治皇帝这次倒是洒然的微笑道:舍他其谁?

    大致的结果,已经定了。

    不过,这些事只能埋在殿中君臣的心底,在结果未揭晓之前,是万不可泄露的。

    只是,难免刘健等人心里感慨,王家真是祖坟冒了青烟啊。

    不过此次,陛下决口没有提到方继藩的几个门生,可见方继藩的运气,也就到此为止了。

    方继藩几个门生的试卷,刘健等人也看过,还不错,只是比起王守仁,显然差了许多的火候,王守仁实是经世之才。

    当日,刘健等人告辞出宫,却都各有心事。

    此时,所有人所想的却是,可惜王守仁已经成婚了。

    一匹卷着风尘而来的快马,在次日黎明时,哒哒哒的敲打在北镇府司外的青砖上!

    北镇府司是个令所有人都恐惧的衙署,因而便是白日,都是门可罗雀,更何况是在此时。

    卯时三刻,远处传来鸡鸣。

    锦衣卫的快马气喘吁吁地到了北镇府司的门前,坐在马上的,乃是一个锦衣卫力士。

    锦衣卫和其他衙门不同,他们有自己的传报系统,甚至有时候,比之急递铺,更加的快捷。

    马上的力士利落的翻身下来,脸色冷峻。

    而迎面而来的,则是一个总旗官,他面无表情地道:何事?

    十万火急!力士背着火光,所以面容看不清晰,不过他的声音冰冷,并没有因为见了总旗而减弱自己的气势。不过这声音嘶哑,带着难掩的疲倦。

    总旗瞬间明白了,竟没有责怪力士的无礼:指挥使佥事乌大人今夜在堂当值,请!

    身子一让,那力士昂首阔步,快速的进入了北镇府司的正堂。

    早有人给乌会友汇报了情况,在这黎明破晓时,竟有十万火急的急报传来这倒是令乌会友觉得奇怪。

    他在锦衣卫三十年,什么样的大风大浪不曾见过?他心里忍不住嘀咕,是哪里地崩了还是哪里又发生了民变?

    这种情况自是不敢怠慢的,他连忙升座,片刻之后,便有一封急报送到他的手里。

    乌会友低头一看,在这急报的封面上,两个硕大的朱漆大字出现在他的眼底大捷!

    乌会友顿时身躯一震,满眼的惊讶,大捷哪里来的大捷

    这些日子以来,朝廷已经很久没有传来过喜讯了啊。

    迫不及待的打开了捷报之后,他眼里更是瞳孔收缩着,似乎彻底的震撼了,接着,他猛地拍案道:来人啊!

    生日过去了,又老了一岁,可是看到这么多读者祝福,如此关心,很开心,嗯新的一天开始,继续,努力回馈大家。



第一百七十三章:天赐良机
    卑下在。

    乌会友一声令下,早有一个闻讯而来的锦衣卫百户便快步上前。

    立即报指挥使大人,要快!

    乌会友手里所拿着的,乃是远在贵州,坐镇军务的锦衣卫千户的奏报,这是一封奇怪的捷报。

    一般情况,这些自各地来的奏报,锦衣卫只会将其归类分档,而后选择将其封存,或者是以抄录的形式呈送入宫。

    只是这封捷报,实在太奇怪了。

    三千临时组建的山地营,居然杀贼五千,乌会友第一个反应就是不信!

    他面带肃容,咬牙切齿地道:这王导是疯了吗?

    乌会友的眼中浮出了怒气,他觉得自己的智商被王导按在地上摩擦了。
1...9394959697...12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