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败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读书人这玩意,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见微知著,比如下了一场雨,让你来评论一下雨,这本来是极简单的事,可是他们呢,觉得这样答就没意思了,于是便要上纲上线,要站在高处,从三皇五帝讲起,然后论及这雨水对于农耕的影响,接着再引经据典,摘抄古时明君贤臣的议论,最终,再进行收尾。

    明明是让你写一场雨,你则把前五百年,后五百年,统统都装进去。

    而这平米鲁,徐经大抵就是开始讲历朝历代的叛乱,接着又开始议论,为什么会叛乱呢?这是因为教化没有推及到土人的原因啊,所以到底怎么平定叛乱,是决口不讲的,这就是术,太低端,得从文化和教育上着手,要治本。

    又如治病,有人得了风寒,你不去开药驱寒,却说这病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你体弱,你为何体弱呢,是因为你平时不注意锻炼身体,你为何平时不锻炼身体呢,是因为你懒,所以,驱寒的事先放一边,先治一治你的懒病。

    方继藩的脸不由自主的便拉了下来。

    徐经跪着,低下了头:恩师,学生学生

    方继藩虽然也知道,说不定皇帝还真就喜欢这等‘高论’,可是其他的门生,都乖乖的依着自己的想法答了题,你徐经是什么意思,反了你还?

    徐经一看恩师面上不喜,顿时落泪了。

    他嚎哭道:恩师的教诲,学生是一句都不敢忘啊,只是学生又害怕考得差,到时被恩师责罚,学生会试和师兄们相比,实是不堪入目,给恩师丢人了,心里只想着,殿试上,无论如何也要给恩师争一口气,学生以为,恩师固然是见识广博,非寻常人可比,可这毕竟只是考试,并非实际,所以所以

    徐经是个爱耍小聪明的人。

    这一点方继藩觉得并不太像老实本份的他,方继藩扫了欧阳志等人一眼,欧阳志也拜下,道:是啊,恩师,徐师弟也是为了给恩师争一口气,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恩师唐寅等人一个个拜下。

    方继藩不得不说,这家伙,拜入门墙之后,似乎几个师兄都被他给笼络了。

    此人的性格方继藩却冷哼一声,龇牙道:在这跪着,跪三天三夜再说。

    其实,最终殿试的成绩,方继藩也是拿不准,可他不喜欢徐经耍小聪明,虽然方继藩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可内心深处,却是三观奇正,当然,这或许也可能是徐经的优点,只是这又如何呢,我是你爹,啊,不,我是你的恩师,让你跪,你就跪着。

    徐经倒是不敢顶撞,悲愤地朝方继藩磕了个头:学生谨遵师命。

    唐寅诸人,噤若寒蝉,倒不甘再求情。

    潼关,这里乃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乃是兵家必争之地。

    不过而今大明一统,这潼关除了在明初时进行了修葺之外,历经了百年之后,这里的关隘和建筑早已斑驳,不过因为经常有商贾出入,因而沿街倒还算热闹。

    却在此时,关门竟异常的开了。

    以往的时候,关门只开一个时辰,要出入关门的人,都需事先在关隘前等待。

    除非遇到了特殊的情况。

    只见,今儿这关门一开,瞬间一匹飞马入关,却不停歇,而是直接沿着中道,笔直的穿越关城。

    与此同时,那马上的人大喊:大捷,大捷,贵州大捷官军杀贼五千余,拔寨无数

    这是自西南急递铺的快报。

    为了紧急传递消息,他们沿着驿道,自云贵入川,再出汉中,入关中,一路向着京师日夜不歇的狂奔。

    一般情况,寻常的捷报是不会如此大张旗鼓的,除非事先有所交代。

    远在贵州的巡抚王轼早有交代,这一路,为了振奋军心民气,沿途若遇到集镇,需唱报捷讯。

    大捷了

    许多人听罢,个个低声议论起来。

    贵州的事,距离潼关实在太远,可这捷报传来的讯息,却还是足以在这里泛起一些浪花。

    而很快,那快马却已远去,消失不见踪影。

    次日一早。

    弘治皇帝在卯时前,便已早起,今日他穿了朝服,摆驾暖阁,坐定之后,刘健三人便到了。

    三人向弘治皇帝行了礼,落座。

    弘治皇帝抖擞起精神道:三百多个贡生,策问答卷俱都在此,朕与诸公同阅吧。

    刘健颔首点头:陛下出此题,恐有什么深意吧?

    弘治皇帝却是苦笑摇头道:本来朕倒是想借此机会,问一问这干旱的事,不过朕所担心的是,让贡生们轻易猜出了考题,可思来想去,若是随意出题,却又不妥。眼下贵州的叛乱已持续了这么久,可谓是尾大不掉,朕心里也委实不安啊,这样拖延下去,不但朝廷靡费无数钱粮,任由云贵糜烂,迟早怕会引出更大的麻烦

    弘治皇帝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云贵的叛乱,对于朝廷而言,虽是麻烦,却也并不致命。

    而致命之处就在于,贵州的叛乱需要弹压的同时,却因为冬季的漫长,以及各处的河水泛滥以及干旱所导致的粮食减产一同爆发,最终拖垮了朝廷的财政。

    弘治皇帝倒是又把话题转到了正事上,道:好好阅卷吧,倒要看看,这贡生之中,是否当真有经世之才。

    刘健等人也不禁振奋起精神,对于晚生后辈,他们也有着极大的兴趣。

    更何况,陛下提及到了云贵的叛乱,也令他们心里沉甸甸的。

    君忧臣辱啊。

    暖阁里安静了下来,一封封的策论,由君臣们交叉的检阅。

    不过这些卷子,大多并不出奇。

    其实这也难怪,虽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实际上呢,绝大多数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们,却将自己的半生都放在了八股上,毕竟,只有八股作的好,才有机会一路过关斩将,策论,这是殿试的事,其实太过遥远了。

    相比于会试时的八股文,这策论的答卷,许多的答案都是惨不忍睹,这些贡生,其实无一不是优秀的读书人,可因为思维的局限,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着圣贤书,所以除了卖弄文采之外,里头的策问,多是假大空占了多数。

    因而,大家各自看了十几篇策问,就有些提不起兴趣了。

    其实历来的策问,大多都是如此,弘治皇帝曾对此也不满意,不过却也知道,朝廷八股取士,导致这样的后果,本就是理所当然,所以他虽觉得有不妥之处,却也没有深究。

    且不说这是祖宗之法,而是八股取士,自然也有八股取士的用意。

    只是这些文章,看得实在是乏味,大多数人是侃侃而谈指点江山,却连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实情都不了解,就更遑论用兵了。

    还有人,直接站在高处,居然从这平叛讲到了之所以有叛乱,是因为朝廷吏事的问题,接着就围绕着吏事,大发一番感慨。

    弘治皇帝看到这里,真真有点懵逼,这过份了啊。

    却在这时,另一边的刘健处,传出了一个略显讶异的声音:咦

    在这乏味的暖阁里,一个发出惊奇的声音,足以让所有人打起一些精神。

    众人便不约而同地看向了刘健。

    刘健笑了笑道:这里有一篇文章,倒是有几分意思,此人对马政,竟看得甚是透彻。

    弘治皇帝眼眸一抬,忍不住问道:不知是谁?

    殿试的答卷,是没有糊名必要的。

    刘健光顾着看文章,倒是没有注意考生的姓名,听弘治皇帝如此问,直接将卷子交给了一旁的宦官:陛下请看便是。

    那宦官小心翼翼地将文章转呈弘治皇帝,弘治皇帝先看名字,赫然,这卷首处,写着‘浙江绍兴府’贡生王守仁的名字。

    王守仁

    王守仁是王卿家之子?

    8)




第一百七十一章:一较高下
    正是。听了弘治皇帝的话,李东阳回道。

    李东阳一听到王守仁,顿时就打起了精神,他对王守仁一直十分器重,公务的闲暇,都会让王华的这个儿子来李家的亭阁里喝茶,说一些闲话。

    这个奇怪的青年人,除了为人处世略欠火候,实是可塑之才。

    李东阳甚至很可惜,若非是王守仁娶了浙江诸氏为妻,他有一个未出阁的孙女,倒是

    现在听到了王守仁三个名字,他笑了笑道:不错,此为少詹事王华之子,王华乃成化十七年辛丑科进士第一人,先中会元,又中状元,一时因此而传为佳话。

    弘治皇帝颔首:原来如此。

    说罢,低头看这策论文章。

    只一看,他顿时便被吸引住了。

    是否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其实只需看其文章的立意就明白。

    而王守仁的开篇,既没有高谈阔论,也没有引经据典,却只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撰写钱粮

    既然米鲁的叛乱已经持续了这么久,这么看来,想要立即剿灭,已是不可能。

    这话很实际。

    既然决心旷日持久的进剿,那么保证贵州大军的钱粮稳定供应,就已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朝廷仓促平叛,根本没有想过久远的问题,因此许多弊端也就暴露了出来,而既然叛乱非一日之功,就必须改变策略,改急剿为缓剿,要保障贵州各卫粮道的稳定,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朝廷也必须按时供应大军的所需。

    其中,他又提到了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即一旦军中缺粮,为了保障军需,势必会要求州官征粮,而地方官一旦向地方征粮,又势必会引发民怨,如此,非但叛军难以剿灭,反而会使叛乱愈演愈烈。

    策论之中毫不客气地指出,云贵历来汉土杂居,朝廷平叛的目的,非平叛本身,而在于与叛军争取人心。

    而这王守仁最有意思的却是,他居然开始计算钱粮,不但将大军未来所需的钱粮大抵算了出来,末尾,竟还发表建言,认为若从京师调粮,旷日持久,且靡费极大,远水救不了近火,因而需自四川布政使司急调为好

    呼

    这一篇策论看完,弘治皇帝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这王守仁对于马政的了解,比其他的贡生,不知高了多少,弘治皇帝也是登基之后方才明白,所谓的战争,其实就是打银子,粮草才是一切的根本,读书人最津津乐道的运筹帷幄,不过是其臆想而已。

    此文,即便是和兵部尚书的策问,相比起来,也不会差吧。

    弘治皇帝忍不住感慨:王华生了个好孩子啊。

    李东阳听罢,顿时喜上眉梢,他是真喜欢王守仁这个孩子,而且李王两家,本就走得近,李东阳不禁道:难道王家竟要出父子双状元不成?

    父子双状元,这就是一段千古佳话啊,整个大明,固然曾出过一门七进士,可父子双状元,比之一门七进士,却更难得的多。

    弘治皇帝知道这是李东阳的暗示,意思是,陛下何不成人之美呢?

    当然,这个成人之美的前提却是,这王守仁的策论,属于上乘,不过从现在阅卷的结果而论,王守仁确实有极大的机会。

    可弘治皇帝却显得不置可否:却也未必。

    只轻描淡写的说了这四个字,便继续阅卷。

    他心里,或多或少的,还是保存着希望的,虽然欣赏王守仁,对于王卿家这个儿子的答卷甚为满意,堪称是简在帝心。

    可他依旧还期待着,想看看其他的试卷,最重要的是,他想知道,方继藩那个家伙,还能延续乡试和会试的神话吗?

    他的得意门生们,却不知会如何作答。

    终于,弘治皇帝翻到了唐寅的卷子。

    他下意识的微笑。

    看卷。

    这篇策论,文笔和立意都是俱佳,唯独嗯怎么有些眼熟?

    建山地营,以强制强

    这不是方继藩上一次出的那个主意吗?

    不过这倒可以理解,唐寅乃是方继藩的门生,方继藩一定提及过贵州的军事,既如此,那么唐寅等人贯彻自己恩师的思想,也就不奇怪了。

    只是

    弘治皇帝摇摇头,有些失望。

    方继藩当初提出要建山地营,他便有些犹豫不定,觉得方继藩的话,也并非是没有道理,可细细一想,却又觉得不太靠谱。

    可最终,他还是下了旨意,当然,是绕过了内阁,下的中旨。

    之所以绕过内阁,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弘治皇帝觉得方继藩不靠谱,倘若以朝廷的名义,实是有些儿戏。

    他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可现在呢,似乎山地营并没有什么效果,虽然上个月,王轼上奏,说山地营已建立,卓有成效之类,可弘治皇帝也知道,这不过是场面话而已。

    因而这山地营,以土人擅长的山林丛莽中作战,来对付土人,显然效果并不显著,反而是听说,因为建立山地营,又靡费了不少的钱粮。

    弘治皇帝心疼银子,肉疼了不少时候。

    现在,唐寅此文

    弘治皇帝叹了叹气,面上显出了失望之色,没有新意,完全是萧规曹随,可惜了这好文采。

    说罢,便将卷子搁置到了一边。

    这一路阅卷,方继藩的几个门生策论,弘治皇帝都大抵看过,欧阳志等人,和唐寅的文章也算是如出一辙,不过欧阳志的策论,弘治皇帝更喜欢一些,他喜欢欧阳志这等有板有眼的朴实文风,反而是才情太好,堆砌辞藻的策论,有些不喜。

    不过弘治皇帝依旧还是失望了。

    大失所望啊。

    无论是唐寅,是欧阳志,是刘文善,是江臣,这几个原本弘治皇帝寄予厚望之人,竟都不约而同的,大抵以方继藩的思想来进行作答。
1...9293949596...12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