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宰执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宰执天下
可惜宋人绝不会让辽国的使者去那里探查一番,所以就不可能从北门进城。
不过耶律迪也没那个兴致,大辽的铁场虽小,但装备契丹精骑已经足够了。宫分军、皮室军,甚至一些头下军,都装备上了铁甲、马铠。
这样的精锐,只要数千便能灭掉一个百万丁口、十万大军的国家。而大辽境内,可是有着十万以上的具装甲骑,以及数目更多的轻骑兵。
这可不是宋人在短短十数年间,就能弥补得上的差距。
同样是铁,重量又相当,可农夫手中的锄头,就是比不过勇士手中的钢刀。
离着东京城墙还有一段距离,周围就已经看不到田地了。只能看见连片的屋舍,连片的仓屯,还有一座座黑色的由石炭堆成的小山。
“那就是石炭场?”耶律迪指着不远处的黑色小山,问着身边的人。
“……是。”接伴使很是勉强的应了一声。
耶律迪明白,这一位肯定是猜到了自己想说些什么。
就是因为石炭场起了火,南朝前一任皇帝才会被自家儿子给闷死了。才六岁的小儿,当然不会为皇权而弑父,纯粹的意外。这件事在辽国国中传开,便被视为是前世冤孽造成的结果。不过南朝派来的告哀使所携带的国书中,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下因病身故,并没有说出真相。
“阿弥陀佛。”耶律迪念了一声佛,“贵国先帝猝然晏驾,鄙国皇帝与尚父也是感同身受,收到消息当日,便开始辍朝,祷祝三日,以求冥福。”
接伴使低低感谢了一声,只是声音内外都透着心虚。
“熙宗皇帝尚在时,尚父与熙宗皇帝都念着两家百年盟好,故而对边境上的龃龉,以大智慧加以化解,这才保住澶渊之盟。对于熙宗皇帝的顾全大局,鄙国上至尚父,下至百姓都是感念甚深。也对熙宗皇帝的驾崩,感到惋惜不已。”
接伴使的脸色由红转白,又由红转青,他想当面反驳,但辽国使者几番挑衅,必有所图。若是他们有心破坏盟约,自己要是将话说死了,那就是犯了朝廷的大忌。心中纵是憋着一口气,也只能隐忍下来。
接着石炭场为由头聊了几句,耶律迪对黑乎乎的煤山没有再多的关注,视线一扫而过。之后的一座座粮囤,更是惹人瞩目。高耸的围墙,已经有了沿途县城城墙的水平。
这其实就是开封城外,一座坚固的据点,若有外敌入侵到开封城边,这里随时可以接纳各地的勤王军。
不过围墙里面的东西更让耶律迪关注,从正门口望进去,里面的一座座粮囤,看起来都是塞得满满的。
“丰年吗?”耶律迪低声道。
今年南京道上也是丰年,西京那边也是丰年。但粮秣堆满了仓屯的情况可没有那么多。
这是因为大辽朝廷以捺钵巡狩东南西北,同时也是就食四方。各地征收上来的税赋,只需要放在沿途的城市周围,供大军食用,用不着汇聚于京城。只有南京道上的钱粮,才需要运去北面作为补充。
像南朝这样,天下财赋聚集一城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在大辽出现。却也没有必要在京城周围留下那么多粮仓。





宰执天下 第11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13)
经过了开封东门外最大的仓储地利国仓,就看见一队人马守在路边。
“是馆伴使到了。”接伴使如解脱一般的叹着。
自过了黄河后,前来通知并确定行程的信使便一波接一波,但只要没有看到人,接伴使就始终得提心吊胆。
不过到了这一刻,接伴使的工作到此便算是彻底结束,下面的接待,就是馆伴使的职责。
如果这一次过来的正旦使是宋人的老朋友萧禧,他肯定会认出人群中的蒲宗孟。
但耶律迪却不认识这位老牌子的翰林学士,没什么名气的宋官,根本就没必要记住。换作是萧禧曾经遇到过的那一位来迎倒是要小心对待,可惜人家现在已经是参知政事了。
耶律迪很散漫的用契丹礼节向对面正作揖问候的蒲宗孟行礼,“劳烦蒲学士久候。”
蒲宗孟在东门外显然等了有一阵了,他的随从们一个个冻得缩头缩脑,就是他还挺胸叠肚,看着有几分气派。不过转头看看路边,竟放了两个暖炉,中间一张交椅还没收起。
南朝上下若皆是这等人,还真没什么好怕的。
辽国正旦使的行程,一直都在蒲宗孟的掌控中,但来往于途的信使并没有告诉他,这位国使是个不通礼数的蛮子。
耶律迪的无礼,让蒲宗孟的脸色稍稍变了一下才恢复如常,径直转向接伴使,向熙宁六年的榜眼点了点头:“朱校理一路辛苦了。”
“为国事,不敢称劳。”朱服连忙躬身回礼。
“朱校理是小韩参政的同年,可惜知道得迟了,前日才听说,否则当更亲近一点。”
耶律迪从旁插话,他还是前两天才知道这位总是愁眉苦脸的接伴使,是跟韩冈同时考中的进士,而且名次还在韩冈之上。
听了即时的翻译,蒲宗孟不知道这是不是辽国国使已经了解到了朝中的现状,故意如此刺激自己。
但耶律迪的视线此时已经在追逐着不远处城墙上的人群。
开封正在整修城墙。
城东面的工地上,能看到数百上千的民夫,沿着墙上的架子奔走着。只砌到中段的砖石,让城墙上下两端有了极为明显的分野。
东京城的城墙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弯弯曲曲宛如水波。尽管耶律迪对守城的战法不了解,可多看几眼之后,就能明白这样布置城墙有着什么样的好处。
“最近开封的新城城墙因故加筑,弄得地上也是一片泥泞。换做平日,这城墙之侧,水波粼粼,杨柳依依,也是一番景致。”
见到耶律迪关注城墙,蒲宗孟很快便收拾了心情,指着城墙上下,微笑的向耶律迪介绍着。
“这城墙怕不有五丈高吧?”
“或许还要高一点。”蒲宗孟扬声道,“开封周围五十里,光是为了给外城城墙包上城砖,就从天下各路调运砖石达三万万块!”
三万万?
换算成钱不知要有多少。
耶律迪感觉到蒲宗孟和他从人的视线都落在了自己的脸上
大概是要等着看自己咬指吐舌的惊讶表情。
“有五丈高的城墙,已经算的上是坚固,而贵国还要在上面加筑,不知是要防备谁?”耶律迪悠悠然问道。
南人到底有多害怕大辽?这里距离边境可是有一千里。
越是仔细的观察,便越能发现南朝的虚怯。
耶律迪现在越发的肯定,之前不能击败宋国,不过是个意外,因为不敢尽全力而缚手缚脚才会产生的意外。
一年的时间,不费吹灰之力便灭掉了两个百万丁口的国家,耶律迪毫不怀疑大辽的国势正处于最鼎盛的阶段,镇压东西南北,远及万里之外,要不然宋人为什么会不惜巨资来给都城包上城砖?
“说不上是防备,毕竟现在也没有外敌能入我中原半步。不过是为了修造放置火炮的炮台,顺便加增少许,算不得什么。”蒲宗孟远比接伴使朱服要大方许多,十分坦然,“倒也不是不想在边寨上修,但火炮毕竟才出来,炮台到底怎么修才好,谁也说不明白。在京城先把各式炮台都修一下,评出优劣高下,就可以推广下去了。”
‘火炮!’
听到蒲宗孟嘴里吐出这个词,耶律迪淡淡微笑就浮现在脸上。
不用弩箭,一个契丹勇士能打三个汉兵。
这是过去在契丹国内流传的豪言壮语,不过在这豪言壮语背后,就是对宋人弓弩深深的戒惧。
不过现如今,就是宋人用了弩箭也不怕了。因为大辽这边,也有了威力更大的远程武器。
就算没有从行商嘴里听到那些传闻,就算没有去辽阳府亲眼看一看,耶律迪都清楚,火炮究竟是多么危险的一种武器。
那毕竟是出自韩冈的手笔。即使在上京道的草原之上,韩相公的名气都是如雷贯耳,尽人皆知。
草原之上,既缺乏富足的生活,也缺乏治病的良医。而天花,就是诸多让草原之民畏惧的病症中最为恐怖的一种。他们可以不知道谁是太师,可以不知道当今天子是谁,但不会不知道发明了种痘法的药师王佛座下弟子。
也是依靠种痘法,尚父殿下拉拢了一大批异族的人心。只要顺服听命,按时进贡,就能得到朝廷的回赐。
对于任何一个草原部族,人命最为金贵,在争夺草场的时候,男丁稀少的部族只能被挤到水草最稀薄的驻地,甚至还有被吞并的危险。能在天花下多保存下一个男丁,就意味着几年十几年后之后能骑马挥刀射箭的汉子,来自朝廷的赏赐,是任何一个部族的族长所不能拒绝的。
但耶律迪相信,尚父殿下不会忘记是谁带来了这一切,到底是谁让他可以有今日的风光。那一位带来天赐良机的南国参政,说不定,也可以让他失去一切。
火炮既然出自韩冈之手,又能得到南朝如此看中,大辽上下谁能视而不见?
就在辽东,辽阳府的铁场,同样是日夜火焰不熄。那里不但能炼铁,同时还能够铸造火炮。
这一年来,南京道上的铜匠,还有铸钟匠,全都给集中去了辽阳。依照细作传来的图纸,来仿制火炮。
火炮不过是外形特异的铜钟而已,而且不用考虑音色,有了图纸,甚至还有了具体的数据,对铸钟匠来说没有任何难点。只用了半年不到,火炮便铸造成功,而且尺寸还比宋人的火炮更大一点。
尽管没有商人口中那么夸张的威力,但发射起来惊天动地,的确不负韩冈之名。
相比起重弩,火炮更适合大辽的军队,用来克制宋人的军阵,没有比火炮更优秀的武器了,而且南京道上的城池,也有了最有力的守护者。从高高的城头发射出来的炮弹,放在地面的火炮难道还能与之比较射程吗?
“啊,或许林牙还没听说过火炮。”
蒲宗孟的试探拙劣得让人感觉很可笑,耶律迪笑问道,“听说过了。听说又是小韩参政的发明,只是了解不多,想来又是一件利器?”
直询军情,蒲宗孟却回答得坦然,“的确是利器,今年就造了八千门火炮直接配发军中。”
他自知辽国有多少奸细在国中,岂会不知火炮底细,耶律迪装痴卖傻,反倒惹其暗笑。
‘是三千门,而且是虎蹲炮。’
这又是个想要靠吹嘘来吓唬人的蛤蟆。
耶律迪心下冷笑。
殊不知肚子鼓得再大,也依然还是蛤蟆。
辽阳府那边也铸了虎蹲炮。射程比马弓还短,速度比重弩还慢,说是适合防守军阵不被骑兵冲击,但实际上,有多少效果还得上了战阵再说。
宋人在装备大军前,肯定也有试用过,可宋人哪里知道骑兵的应用之妙,在看过了虎蹲炮的效果之后,大辽这边早有了多种的应对手段,当真上了战场,足以给宋人一个惊喜。
“八千门?!”耶律迪不介意在宋人面前多皱几下眉头,让南朝多得意一下也无妨,“那可要不少铁。”
“不过是几千万斤铁,几百万斤铜,再加上几千万斤石炭,不算什么的。”
我们就是财大气粗。
从南朝的翰林学士的口中,传出的是暴发户的口吻。
这就是南朝最让人害怕的地方。
前一次,南朝造铁甲,不想累及国计,所以才将百万铁甲,用了三年的时间打造出来。但在造铁甲的时候,斩马刀、神臂弓之类的南朝利器,完全没有耽搁。
这一回,就是三千门虎蹲炮,同样不会耽搁其他兵器的生产。
幸好大辽这边数以十万计的骑兵,同样能够装备上甲胄,对阵时,绝不会输给宋人多少。而且骑兵行速飞快,不想与宋人交战,直接就能绕过去。断粮道,掠乡村,难道运粮种田的农民,还能装备上铁甲不成?
耶律迪继续与蒲宗孟交换着辞锋,但注意力却一直放在左右,直至进入城门之后也没有改变。
进入东京这座富丽甲天下的煌煌巨城,辽国使团的成员只要是第一次南来,都不免为城中的繁华盛景而目瞪口呆。可耶律迪脑袋里却在想着,要是率领一千骑兵冲进来,该哪边放火,该哪边纵马。很快他就有了计算,在城市里巷战是骑兵的难点,但放火从来不难。
进入都亭驿歇下,午后时分,耶律迪便被宣诏到皇城中。
正常都该有两三日的休息,这一次却有违常例,耶律迪心中狐疑,却没有拒绝的道理。
在宣德门外没有等候,直接走进了深长的门洞,然后耶律迪便听见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与甬道的回音一并回响在耳畔。
耳中嗡嗡鸣响,走出来后,耶律迪仍是一阵头晕,正想向蒲宗孟发作,双眼突然瞪大了。
城门两侧的石台上,放置着四门巨大的火炮,只看那斜指天际的炮管,甚至比耶律迪他的个头都要高,比他身子都粗,巨大的车轮都有五尺径圆,这是什么样的火炮?!怕不有数万斤的重量,辽阳府那十几门辛辛苦苦造出来的火炮与之相比,是侏儒和巨人的差距。
“这是太后敇命的左右金吾卫大将军炮。”
蒲宗孟得意的声音,完全传不到耶律迪的耳中,大辽正旦使已经完全呆住了。





宰执天下 第11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14)
清风楼上,左禹单人独坐。
临窗的小桌前,再无一人陪酒。
楼下大街,车马川流,行人如织,好一派热闹的景象,而楼阁之上,也只有左禹的这一桌是形单影只,冷清无比。
左禹在京城的商界,算是小有身份的行商。尽管没有加入哪家行会,但他走的是河北到京城的商路,主要是贩运来自北国的药材和毛皮,真材实料,价格合理,所以与几家相关行会的行首关系都不错。每年到了开封城中,总能得到各方宴请,没了宴请时,就出面请客,除了早饭之外,难得能有一顿自己一个人对着酒杯。
对于一名一年只有几十天在京城的行商来说,每一顿饭都是与人结交或加深关系的机会,浪费这样的机会,就是在浪费金钱。如左禹这样的行商,便是去小甜水巷消火,也会多招呼几个朋友同去,以期能够加深彼此的情谊。
有时候,从京城传来的一句话,就能让一家商号化险为夷,起死回生——朋友是从来不会嫌多的。
只是这时候,左禹完全不想跟任何熟人照面,连随行的伴当都没带,找了个不熟悉的酒店,坐下来临窗独酌。
但就算拿起酒杯,左禹不想听到的东西,依然往他耳朵里钻。
“听说了没有,辽国的国使看到皇城中的大将军炮,吓得连魂都没了,在炮座前面怔了有小半刻钟,让太后多等了好一阵。”
“不是怔了半刻钟,是吓得屁滚尿流,不得不换了一身衣服才上殿去见太后,”
“这些北虏,弄得京城里一股骚气不说,还把皇城都污秽了。”
“该不是耶律太师看打不过了,求了个法师想要做法,故意的吧。”
“怎么是故意?”
“肯定是鞑子没见识,觉得火炮是小韩参政弄出来的法器,所以才有白日放雷。想要破术法,带不了黑狗血进皇城,就只能用粪尿了。”
辽国国使刚到京城就被吓得屁滚尿流,这当然大涨宋人的士气。可相应的,所有辽人自是愤恨不已。
周围的酒话传进耳朵里越多,左禹捏着酒杯的手便收得越紧。
雕花银杯虽然好看,可绝对算不上结实,当邻近的两桌酒客因为说起同一话题,开始大笑着一起开始祝酒,银杯终于喀嚓一下,被捏得扁了。
一直都对外自称乡贯保州的行商左禹,实际上却是出身于辽国的南京道析津府。
尽管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到的细节都告诉左禹,辽国国使被火炮惊得魂飞魄散完全是以讹传讹的谣言。可当他听到辽国的国使在传闻中如此丢人现眼,依然就像自己被侮辱了一般,羞恼之情充斥胸臆。
从石敬瑭将幽燕诸州献给辽国那一年开始,左禹家就一直是辽国的子民,言行举止风俗习惯依然是汉人的模样,但对于任何加之于辽国的侮辱却还是感同身受。
就算一个人喝酒的时候,都免不了要受气,左禹重重的一顿坏掉的酒杯,“店家,结账!”
丢下才动了几筷子的酒菜,在跑堂小二惊讶的目光中,左禹会了钞,赔了酒杯的钱,就跨出门去。
走到大街上,车来车往,左禹一时却不知往何处去。
国使丢人现眼,让左禹愤恨不已。
不过更让他心烦的不是耶律迪在皇城中的失态,而是今天收到的命令,要他尽快打探到有关火炮的实情,乃至得到火炮的具体图纸,可以供国中进行仿造。
东京城中无人知晓,商界小有名气的河北行商,不过是一名细作,手上让人羡慕的货源,其实则来自辽国国内的支持。
虽说细作并非本来的营生,可父母兄弟乃至长子都在国内,左禹也不敢不尽心。何况人在异国他乡,左禹日夜提心吊胆,从来不敢与人深交,也没什么知心好友,毫无归属感的国度,让他宁可选则自己生长的地方。
不过来自上面愚蠢的命令,使得左禹对谣言的恼怒,化为了对国中高官显宦们的愤恨。
若是在往日,左禹总是会选择在开封府外和内城十字大街处的酒楼请客,不仅档次高,能落足人情,而且官吏出现的最多。听到小道消息的几率也是最高。
但他现在根本就不想去请人。
有关巨型火炮的具体消息,早半个月前,就由另外一拨安插在京城中的细作就传了回去,只是这一次的使节运气不好,没有收到。而左禹到了京城之后,也从几个相熟的生意伙伴那里听说了一点。
不仅有关巨型火炮的底细都探听到了,还有来龙去脉,在酒桌上都披露了一干二净。
那几件上万斤青铜铸成的火炮,也只是听个响而已。
从不同渠道总结出来的结论,左禹已经不怎么怀疑了,可他有办法让国内相信吗?
当然不可能。
左禹很清楚这一点,他没那个能力让国内上层相信自己的话。
在那些高高在上的贵人们眼中,所谓新铸的万斤火炮不能发射炮弹的报告,肯定是宋人已经无法避免这门火炮的消息泄露,故意散布出来的谣言。而京城中的细作们为谣言所惑,更重要的是不敢去查探。
而且同一时间,在京城中传播的消息,也有很多是驳斥这些说法,认为几门特意放在皇城内的火炮,是远远超过之前所有火炮的神兵利器,可以一炮糜烂百里。
所以之前上报的情报,完全给国内当成了搪塞。
左禹暗暗叹了一声,要是自己也这么报上去,恐怕不会有好日子过。
下意识的,就往落脚的会馆走去,虽说回去后就少不了客来客往,可现在也没处去,而且抛下仆人单独离开太久,也会惹人疑窦。
不过走了没多久,左禹突然感觉到有人盯上了自己,已经转了两个路口,却还是被盯着,已经不能说是误会了。
脚步随着心猛地一沉,但又立刻恢复正常。
皇城司的人,全都盯着宋国的朝臣,哪里有空管一个行商,即便是契丹细作也不管他们什么事,真要说起来,自己被开封城里的小贼盯上的可能性都更大一点。
左禹摸了摸怀里,襟袋里的钱囊还在。
若是有伴当在身边,沉重的钱袋可以放在他的身上。有了大钱后,随便带个几贯铜铁钱在身边也不费事。但左禹单独出来,就带了半贯不到。
在酒楼中坐了一坐,就剩下十几枚十文大钱,还有一些零碎的钱币。算不上多,可再加上两个随时可以到金银铺去兑换的小银锞子,要是给哪个小贼摸了去,自己就亏大了。
再转过前面的街道,迎面而来是一支人数众多的队伍,旗牌俱全,还有一张极为显眼的清凉伞,左禹一见,便和周围所有行都谦卑的退到了路旁。
也许空口白话的流言无法取信于人,但要是能得到火炮的图样,想必国内就不会太过催逼了。
大宋宰执的队列从面前走过,左禹视而不见,开始认真的思考起来。
……………………
从王安石的府上出来。
韩冈还在回忆着之前与自家岳父的争执。
有关辽国使者受辱于皇城的谣言传得满天飞,王安石如今虽不理事,也不免开始关注。
无论见到火炮之后有多么震惊,也不至于让辽国的国使连自己的身体都失控。
据当时守着宣德门内的神机军将校回报,耶律迪的确大吃一惊,但等他走到御前,冲太后行礼的时候,已经完全没有异样了。
相形之下,反倒是太后改变过往的成例,辽国国使甫进京便招其陛见的举动,在朝堂上更惹人非议一点。
“太后想瞧个热闹,也不是什么大事。”
韩冈此前还对自家岳父如此说道。
“对辽邦交岂有小事?!”
王安石立刻反斥回来。
外交的确无小事。韩冈承认这一点,否则朝廷也不会要求出使的使节,记录好自己的一举一动,并监察身边的使团成员。
可眼下宋辽两国之间的关系,又岂是正常的外交?不过是放几门礼炮,结果虽然是让辽使稍稍吃了一惊,但那也算不上是有多违反外交礼节。
在韩冈看来,这绝不是什么大事。
有太常礼院前后盯着,还有一沓子惯例、故事要遵从,太后接见辽国国使,在礼数上不会行差步错。而不动声色的给敌国使节一个下马威,此事无伤大雅,至于京城中的流言,那就是百姓们喜闻乐见,故而才会有这样的情况。
1...10431044104510461047...10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