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宰执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宰执天下
韩冈面无表情,从腰间的印囊中掏出一枚数寸见方的铜印来。
蔡曚摊着手,等着韩冈将经略司大印放到掌心,他很享受这个时刻的快乐。翻手一印文,他终于笑了一笑。抬起眼,冷起脸盯着让他丢人现眼了半年多的死敌:“韩冈,你且回去待罪听参。抗旨不尊,伪传诏令,须饶你不得!”
韩冈却是笑了,如同猫儿到鱼上钩的笑容,“先得让韩冈向御史和运判介绍一下随行的几位将军再走不迟。”
“不必了!”
蔡曚硬邦邦的拒绝,韩冈却不加理会。
拉过身后正怒瞪着蔡曚的虬髯的矮个将校,韩冈向吕大防介绍着,“这位是熙河东路都巡检王舜臣,是今次临洮堡一役的主将。”
吕大防一听,连忙追问:“临洮堡已经解围了!?”
韩冈道:“临洮堡大捷。虽然西贼有马逃得快,但还是斩首两百六十余级。”
“这又如何!?”蔡曚厉声呵斥,“韩冈,你还想罪上加罪不成!”
不过是临洮堡赢了而已,有什么好絮絮叨叨的。大局已定了,还想垂死挣扎!?蔡曚心下冷笑。
韩冈却仿佛没听到,让出了身后的另一人:“至于这位……”
吕大防和李宪过去。黑黑瘦瘦,脸上胡须乱蓬蓬的,身上的衣袍都是有些破烂。
只这个破落汉子上前拱手:“末将王惟新,在王经略帐下听候使唤。见过御史,运判。”
‘哪个不是在王韶帐下听候使唤……’蔡曚更是不屑的一撇嘴。
但吕大防却惊得手都抖了起来。李宪更是抢先一步叫道,“王韶……可是从王韶那边来!?”
韩冈笑了一笑:“王惟新是刚刚从洮州回来的,只比御史早了半个时辰。”他再向李宪歉然一礼,“不及知会都知,还望恕罪。”
李宪哪还会怪罪这些小事,另一边的蔡曚,终于知道不对了,身子也更着抖了起来,眼睛不眨的盯着王惟新。
“王子纯赢了吗?”吕大防慢慢问着。
王惟新挺了挺胸,难得的抬头与官位远远在他之上的文臣对视着,“回御史的话,王经略、高总管领军穿越露骨山,行程千余里,大小数十战,如今已经收复洮州蕃部四十三家,总计两万余帐,人口、牛马一时难以计数。”
“木征呢?!”李宪厉声问着,他的模样,是恨不得揪起王惟新的衣襟,把想知道的消息给逼出来。
王惟新用着更大的声音回复道:“好叫御史、都知,还有运判知晓。木征被我官军逼得穷途末路,已然自缚出降!”
话声未落,周围的人群中就是一片爆然响起的万岁、万胜的呼声。方才在城中已经欢呼过的人们,又再一次欢呼起来。
韩冈瞥了张口结舌、脸上还挂着一副呆滞表情的蔡曚一眼。他自重身份,讽刺的话没说出口,但谁都知道韩冈这一眼究竟是什么意思。
蔡运判,你还有什么说的?
蔡曚说不出话来,但韩冈最终还是有话要说。
“好了。”他拍了拍手,对蔡曚和吕大防说道:“西贼已退,木征归顺,河州平复,洮州降伏。数年心血,也终于有了结果。接下来,就没韩冈的事了。”
他了一眼蔡曚兀自捏在手中的印信,那是王韶连同一路重任一起转托给他的。而他韩冈在交出去之前,并没有辜负了王韶的信任。
笑了一笑:“下面经略司中之事,就交由蔡运判来处置了。韩冈前日抗旨不遵,伪传诏令,也该回去闭门待罪。”
木征即已降伏,河湟大局已定,形势不可能再坏。或者说,就算蔡曚倒行逆施,也坏不了现在的局面。既然如此,韩冈干脆放手,正好他还嫌没时间读书,这道诏令来得正是时候!而王韶的捷报,到得更是时候!
吕大防着韩冈的作态,却没说话。他知道这是他兄弟的小师弟就此发泄,但韩冈做得的确没有任何可以指摘的地方。人家接旨、待罪,都是理所当然的,又有什么地方能指责他?
只听得这位让吕大防也不透的年轻人一声长笑,“韩冈待罪之身,恕不能接待了,还望勿怪。”
利落的翻身上马,一串轻快蹄声便渐渐向狄道城而去。
吕大忠望着一人一马远去的背影,又了仍楞得如土偶木雕一般的蔡曚,仰天摇头一叹:“世事难料啊!”
“……世事难料!”李宪同声说道。





宰执天下 第422章 千里传音飞捷奏(2)
第422章 千里传音飞捷奏(2)
一个人,一句话,一份捷报,让局势彻底扭转。
王惟新带回的王韶胜利的消息,就像秋日草原上的野火,一下就传遍了整个河湟之地。
王惟新是绕道岷州过来,没经过河州,所以苗授和二姚,都是得到了狄道城的通知,才知道胜利的消息。
苗授在听到了狄道城加急发来的捷报后,狂笑了一刻钟之久,接着又连声呼酒,竟然大醉了两日。而姚兕、姚麟在吃惊之余,便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硬是要撤军回泾原。在河州的一万多宋军将士,是欢呼雀跃,王韶即已尽全功,他们的封赏自然不用担心被打折扣了。
等到狄道城所派遣的露布飞捷的金牌急脚经过陇西城的时候,原本浮动的人心,都被一下镇住。王厚兴奋之余,也疲于交接——王韶献奇策、立殊勋,已经有了进入宰执班的资格,作为他的儿子,王厚自然是成了众人瞩目的中心。
捷报向西传去,传在吐蕃人的耳中,却是再令人恐惧不过的噩耗。
青唐羌中,还在拮抗的对手,只剩最后的吐蕃赞普。大宋兵锋直逼青海之滨,势不可挡,让青唐王城内外惶惶不可终日。青谊结鬼章彻夜未眠,董毡则是当场砸坏了酒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一句话,大宋周边的邻居们,只有辽人可以不当一回事。
对于弱小的土著不足,身边有个虎视眈眈的恶邻,又有谁人能睡的好觉?不仅仅是董毡和他领下的部族,兰州的禹臧花麻,更是愁眉不展。
不只是因为已经在河湟站稳脚跟的宋人,兴庆府已经有消息说,为了防止宋军攻打兰州,并以兰州为跳板,北上兴灵。已经准备扩大兰州驻军的规模,将现有的两千铁鹞子增加到万人,同时增添的粮秣消耗,却是要禹臧家来解决——下一步该怎么做?禹臧花麻陷入了犹豫之中。
值得吐蕃人庆幸的是,现在不论是哪一方,人人都知道这一场河州大战,终于到了结束的时候。大宋在河湟的地位因此战而确立,但大宋对于河湟之地的攻取,现在却也得暂时告一段落。并不会继续紧逼湟州,也不会立刻进攻兰州。他们都还有时间来考虑自己未来的道路。
狄道城这边,在等待王韶回师的这段时间中,韩冈顺服的听从了蔡曚的处置,闭门思过,待罪听参。
将繁重的公事丢到一边,读书、习文,为着八月份的解试做准备,韩冈的日子过得很是惬意。他现在就等着王韶领军凯旋,不过这一次,王韶和高遵裕应该不会翻越露骨山,当是沿着洮水河谷,经过岷州,向狄道城过来。
收复洮州、迫降木征的捷报,在出乎意料的时机送到手上,让韩冈预备的几个后手成了无用功。
请罪的奏疏早早的就已经送去了京城,韩冈可不会在伪传了诏书之后,不知及时补救,最后在天子的心中留下一个恶劣的印象。郭逵曾经有过现成的例子,韩冈知道要脱罪,要翻盘,具体该怎么做,他都有参照的对象。
想要翻盘,就是要在京中起波澜。就算没有王韶的捷报,韩冈也不会坐以待毙,釜底抽薪的手段,他更不会弃而不用。
给王安石的信,给章惇的信,给天子的奏疏,都在确认了临洮堡的胜利之后,以急脚递发送了出去。韩冈甚至说服了王中正,让他密奏天子,追回撤军的诏令。而李宪那边,韩冈这几日其实都在旁敲侧击,试图影响这位被派来体量军事的使节,让他也成为坚持保住河州的盟友。
如果王韶没有回来,这番布置将会是扭转局势的关键。韩冈相信,以天子对开疆拓土的热切,让他回心转意难度并不大。最低程度也可以让自己脱罪,并为日后卷土重来做好准备。
但眼下这些准备,随着来自洮州的捷报,已经没有必要再进行下去。不过这一番布置,并不是没有别的好处。
奏章和书信,至少体现了韩冈对战略局势判断的正确性,以及个人立场的坚定。这个表现,上至天子、王安石,下至王韶和更下面的将领,都着眼里。对韩冈的声望有着推波助澜的影响——还有同样也上了密折的王中正,他也肯定也会因此而受益。
因而这些天来,王中正心情好得无以复加。当日一听到王惟新千辛万苦带回来的捷报,便立刻摆起谱来,回转衙门,不去出城迎接吕大防和蔡曚一行。现在更是乐得蔡曚和吕大防的笑话,跟韩冈一样,在自己的住处杜门不出,将最后一点手尾做得尽量完美。
这是运气吗?
也算是。
但坚定的意志,才是关键。
韩冈一向意志坚定,吕大防派人来请他议事,他直截了当就拒绝了,“现下韩冈是待罪之身,静等朝廷的责罚,如何敢随意行动?至于公事,自有蔡运判全权处置,韩冈又有什么不放心的?”
吕大防的面子,韩冈不是不想给。但伪传诏令不管结果如何都是个罪名,这认罪的态度更为重要。而且着蔡曚焦头烂额的模样也很有趣。
韩冈袖手不理公务,他身上的重负当然都落到了蔡曚的身上。要钱的、要粮的,要夏季应当发下的衣服和药物的,都一窝蜂的去找蔡曚,就连应该预备的吕大防和蔡曚的接风宴席,也是要蔡曚自己来准备。最后是沈括不下去,才出手帮了一把。
而韩冈在事后也因此而训斥了手下的官吏:“别犯蠢事,蔡曚说什么,你们就做什么。莫多话,也不要推托。别落下把柄在他手里。他前次吃过亏,今次可是带了几十号人来,不会像前次一般,想杖责都没人拿***。要是给他找出了错来,拿你们撒气,我也只能干着。”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照常行事,不要拖延推诿,吕御史就不会让他乱来。”
韩冈倒不是心软,故意使绊子毫无必要,蔡曚也是他人门下走马狗,真有问题也是他身后的人。且就算能成功,也逃不过吕大防的眼睛。传出去,不仅会让蔡曚得到同情,甚至还会连累到自己的名声,还不如一切如常行事。
蔡曚本人是个可笑的废物,韩冈做起来都吃力的工作,更别提临时接手的他了。这样的状况,吕大防也无话可说,只能变成了现在的情形:吕大防遣人三请四邀,再三的请韩冈出山理事,而韩冈不加理会,正坐在桌前,翻着孔颖达的五经***。
唐人的注疏还是追循汉儒的陈迹,孔颖达对经传的释义,与董仲舒、扬雄、郑玄等汉代大儒一脉相承。但宋儒对此早已不惯,上承三代,直溯本源,一向自视甚高的宋代士大夫中,不只一个大儒在这么说。
韩冈觉得路中的解试时,参照汉唐注疏应该不至于有问题,没听说蔡延庆在经传释义有何发明。但如果礼部试时依然照着旧日的注疏去写,恐怕会泯然众人,而给刷落下去。
推测出题人——也就是明年的知贡举——的身份,韩冈有九成以上的把握可以肯定,标准答案最好是王安石的学术为依据。早年王安石所著的《淮南杂说》,韩冈手头上就有一部。是韩冈透了口风后,章惇使人寄来的。其中基本上都是王安石对经传的个人理解和观点。对于宋儒中,只知道横渠、二程两家的学说的韩冈,有着不小的帮助。而且也是今次进京考试时,最好的参考答案。
章惇如今跟韩冈关系紧密,在前一封信中,章惇已经说了,他很快就要受命去荆湖两路巡阅,目的便是荆湖南路的辰州、潭州、邵州,收复梅山、飞山等地的蛮夷。
就跟大宋的南方诸路一样,荆湖两路驻军的水平,恐怕连西军的脚跟都比不上。章惇知道从关西调兵不易,所以就只要几个能派得上用场的将领。刘仲武是章惇之父章俞的救命恩人,肯定不会被落下。而韩冈也把自己的表兄李信***给了他。
当时写信时,西贼尚未出兵围攻德顺,李信也没有领军去救援。韩冈是着李信因为跟着张守约,几次三番的错过大战而官位停滞不前,所以才想让他去荆湖走一遭。但今次德顺一役之后,就不知会怎么样了,但想来章惇还是能要过去的。
此外章惇要的便是合格的医师、护工,最好是一个完整的团队,以便让征服荆蛮的大军,不至于受疾疫之苦。韩冈现在正犹豫着,不知该***朱中还是雷简。朱中勤学好问,又善于安抚士卒,在疗养院中人望很高。但雷简本是京中医官,他的医术在朱中之上,南方的病症他处理起来当比朱中更为得心应手。
韩冈也没想太多,大不了随便点一个就是了。自己现在的注意力,当还是放在复习功课上。
正这么想着的时候,外面的亲兵进来禀报,说吕大防吕御史前来拜访。
韩冈一笑,‘终于亲自来了’。
“快请!”韩冈起身相迎。




宰执天下 第423章 千里传音飞捷奏(3)
第42章 千里传音飞捷奏
吕大防终于还是觉得要拜访一下韩冈。
在狄道城的这几日,他走访许多地方,同时也视察兵备、转运和医疗等后勤方面工作。越是深入的了解这座城市,他便越是发现,在这座城中,韩冈留下的痕迹实在太深。
疗养院就不说了,根本是韩冈一手创立并推广,如今在关西军中,无数人对他感恩戴德。而乡民和蕃人,更是对这位传说中的药王子弟视之若神。
转运方面的兵站制度,也是韩冈所制定。靠着这似在路中浪费了太多人手的程序,三百里的道路上,粮秣损耗为之大减,而民伕们的怨言也变得只有很少一点,让人不由得深思起其中的道理。
作为转运中枢,狄道城中所有行之有效的制度,都跟韩冈脱不了干系。蔡曚贸然接手,却没有将之维持正常运转的能力。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怨声载道,诸事无不延误。
下面的官吏都是听命行事,其中没有推诿和拖延,这一点吕大防得很清楚。中间形成的混乱,全是蔡曚一番错误的命令所造成的。
所以蔡曚满心怒火的叫嚣着要重责五十杖、一百杖的时候,就立刻被吕大防给拦住了。板子真的打下去,事情就不是简简单单的能解决了。
吕大防想过要出面帮忙,但他的身份却不对,更绕不过已经心生嫌隙的蔡曚那一关。他又想让韩冈来帮手,反正韩冈的闭门思过在王韶的捷报之后也就是笑话了,有功无过,又思什么过?有他吕大防协助,当能轻易压倒蔡曚,不至于再添乱。但韩冈就是不肯出来,就是要让蔡曚的蠢事昭示天下。
眼下狄道城中的局面越来越乱,要是不能及时将之处理,河州前线保不准就要断粮。若是因此而坏了眼下的大好局势,蔡曚和自己日后被责罚事小,让天子因此而更为倾向新党,问题可就大了。
并没有犹豫多久,吕大防便来亲自请韩冈出面,国事为重,个人的脸面只是等闲。
被韩冈请着坐下来,吕大防没有寒暄,也没有拉近关系,而是立刻发问:“玉昆,你可知如今的狄道城中已经一团乱了?”
韩冈的笑容游刃有余:“韩冈是待罪之身,此事是心有余而力不及。”
“事急无暇谋身,玉昆你何罪之有?”
“蔡运判可是不会这么。”韩冈哈哈笑着。
吕大防的脸色,在笑声中冷了下来。虽然韩冈的话是指着蔡曚,但言下之意,吕大防听得明白,韩冈指明他前面的一番话只是个人的法,就连蔡曚都说服不了,更做不得数。
有罪无罪只有天子够资格评判!——这话韩冈没明说,但两人都清楚。
“玉昆,今日运粮队又没能出发,你就不担心河州因此而乱?”吕大防换了个角度来劝说。
韩冈却是稳坐钓鱼台,“如今大局已定,癣癞之疾也不坏不了国事,御史不必太过心忧。”
他就是要着蔡曚捅篓子,他就是要坐视吕大防无计可施。论起关系,吕大防虽然于己亲近,但韩冈可不会因私废公。吕大防和蔡曚背后都站着同一拨人,不将这两位一起坑进去,斩掉伸向河湟的贼手,他如何能安心的离开?
吕大防与韩冈渊深难测的双瞳对视着,从中没有找到一丝泄愤的情绪。他终于明白了,韩冈拒绝出手并不是因为一时之气,而是有着很明确的***意图。
即是如此,吕大防确认今天是不可能说服韩冈了。心火上升,不过转眼就给他自己压了下去。韩冈的态度是正常的,总不能只允许自己压着人打,却不准他人反击的。
吕大防着眼前的这位在关西官场上声名鹊起的年轻人,在温和的笑容下面,是一颗难以动摇的心。吕大防一生阅人甚多,心知这样的人物,只能用道理来说服,动之以情是没用的,“玉昆,河湟开边已尽全功。但你可知道这几年来耗用多少钱粮,日后为了维持这一路安危,每年又要输送多少?”
韩冈笑了,这一事,他可比任何人都清楚。吕大防想用此来说服他,那是班门弄斧。
“如果能保证每年两千户的移民,再有五年的时间,熙河路就能在没有大战的年份中做到自给自足。就算移民的数量降到过去几年的三五百户,十年内也一样能做到自给自足,不须外路支援。”韩冈对吕大防说着,“家严分管经略司屯田之事。家严这两年一番辛劳,单是巩州今年一年的田赋,就已经可以支撑三万大军三个月的食用。而巩州屯田的开始,至今也不过才过去两年!”
“蕃人岂会这般容易收服?屯田处虽云荒地,但实际上就是汉人侵犯蕃人土地。蕃人不乐于此,日后战事必然不断。官军四处扑火,二三十年内,岂会有没有战事的年份?”
“要使蕃人顺服,当设蕃学于诸州,化夷为汉。教化一事,是重中之重。让蕃部首领之子去蕃学就学,他们是质子,但教习忠孝之义后,日后他们统领族中大权,自然会亲附我皇宋。”“至于眼前的动荡,那是免不了的。不过就算蕃人反叛不断,只要在村寨中设立保甲,并以精兵屯驻要地,河湟当可无恙。”
“保甲法……”吕大防微一沉吟,决定还是单刀直入,“玉昆,你对新法怎么的!?”
韩冈讶异地了眼吕大防严肃的面容,决定还是保持自己一向的观点,他在程颢、张戬面前如此说过,在吕大忠面前也如此说过,就没有必要在吕大防面前隐藏:“新法多是善法,只是施行中有所偏差。比如最近的方田均税法,虽然乡绅多有不喜,但贫民之中,却多有乐之者。三代以井田定天下田土,方田之法中,却是又几分井田的用意在。”
吕大防微微的皱了皱眉,真不愧是张载的弟子,说起田制便是井田。洛阳的二程那边也在说井田。甚至是王安石都没少说过井田,却是一点都不现实,只是这个年轻人让他有些琢磨不透,对井田的法,不一定是真的。
“不知玉昆你可听说过市易法?”吕大防又问道。
“市易法?”韩冈模模糊糊的在章惇的信中听说了一点,最近就要施行的法令,但具体内容却是一概欠奉。
摇了摇头,就听吕大防解释了一通。
“谁提出来的?这……这……”这是疯了不成?!后半句话韩冈吞到了肚子里,但他真的觉得提出这项法案的人真的是想钱想疯了。
剥去优抚小商贩的面纱,这项法令根本是抢夺京城豪商手上最后一份大饼的宣战书。青苗贷,均输法,都已经将京城豪商们手上的利源一点一滴的剥夺,韩冈不反对从他们手上拿钱,但做事不能做得太绝,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豪商们的背后可是一户户宗室,龙子龙孙们现在有许多都是靠着联姻的豪商们的经济支援才能勉强度日。豪商们没钱了,宗室们都要饿肚子。如果市易法当真推行,熙宁二年反新法的**,多半又要在今年再现——别指望他们不会反击。
韩冈的震惊,吕大防在眼里,情知不是作伪。
但韩冈却没有吃惊多久,静了静神,道:“同声相和,那是党。事事反对,那也是党。新法之中,在下是有所取舍。新法之中,青苗、均输是善法,保甲、将兵,在关西行之有效。农田水利,只要行事者能收起好大喜功的心思,在不扰民的前提下稳步实行,亦是良法。但保马、市易,在韩冈来就有待商榷了。”
“如此玉昆为何不上书言及此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韩冈现在只是一介边臣,哪有说这些话的资格。”韩冈目光变得深沉起来,“韩冈两兄皆殁于国事,国仇家恨俱在,誓与西贼不共戴天!至于其余,不是韩冈有资格说的。”
韩冈明确的向吕大防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听说了之后,他原本全力支持新党立场已经有了动摇,至少觉得做得太过火了一点。但他更为明确的告诉了吕大防,如果不能支持开边河湟、攻取西夏的国是,那他韩冈也绝不会站到旧党一边。
这其实也是王韶秉持的观点,谁支持他立功,他就站在谁的一边。
吕大防有些失望,他得出来,韩冈说得是真心话。而且他更能得出来,眼前的这位年轻人的想法,不会轻易的更改。
河湟开边的成功,让始终支持他的新党更加受到天子的赞许,也必然能让王安石的地位更加稳固,当几天后,捷报送进崇政殿的时候,市易法必然会被推行下去。
‘一战误国啊……’吕大防暗叹着,放弃了说服韩冈的想法。
也就在三日后,就在五月初十,露布飞捷的信使奔进了东京城中,在原本就已经风急浪高的朝局中,掀起了更大的狂涛。
1...168169170171172...10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