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宰执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宰执天下
这番话让赵顼听了赞赏不已。若天下统军的臣子都这么想这么做,也不会时不时的就有兵变了。李复圭在庆州,恣意威福,苛待众军,连钤辖都监都是想杀就杀。读了多少年的书,连个武夫都比不上,真该让已经被贬到外地的他来听一听。
大宋天子走到沙盘边,王安石跟在后面走上去。燕达见状,躬身退后了两步,不敢居于王安石的身前。
赵顼双手扶着沙盘边框,眼睛盯着无定河,沿着河道从无定河与黄河的交汇处一直向上去,越过绥德城,停在了横山的北麓。这里插着一面小旗,白色的只有半个巴掌大小,上面写了两个字罗兀。
“韩绛奏请进筑罗兀,并言其地有十利三胜。据有此地,横山便稳入我手。不知燕达你对韩绛的说法如何?”
罗兀城的城址与绥德城一样,同样位于无定河畔。不过比起犹在横山南麓的绥德城,罗兀城是一下向北跃进了近六十里,距离西夏东南重镇银州,则只有十里之遥。
这是个很冒险的计划,西夏的反扑将会比绥德筑城时更为激烈,很可能要面对十万以上的敌军不再是号称,而是实实在在的人数。
可一旦计划成功,大宋便能完全控制横山地区。西夏倚之为屏藩的横山蕃部,以及由祥佑、左厢神勇两大军司共同坚守的东南防线,将彻底崩溃。横山一失,同在无定河畔的银州、夏州将不复西夏所有,而被党项人视为生命的青白盐池,也将落入宋人之手。
西夏国的两个核心地域,一为兴灵,一为银夏。兴庆府和灵州是西夏的中心,位于黄河之畔,处于荒漠之中,有七百里瀚海阻隔,兵力难及。而由银、盐、宥、洪、夏几州合称的银夏地区,就位于横山北麓。银夏诸州向兴庆府提供西夏一半以上的财税,以及超过三成的兵员,失横山,则西夏不保,若能控制银夏,西贼覆亡可期。
立一城而夺西贼半壁江山,赵顼心动了,王安石也同样心动。燕达在天子面前,也是如此说道,“罗兀若能守住,横山必定。横山一定,西贼便不足为虑。我越瀚海攻兴灵,转运劳苦,粮秣难以为继。而铁鹞子、步跋子没了横山蕃人支援,越瀚海来攻,同样会困于粮草。且失了横山,只靠兴灵一带的出产,并不足以供养西贼的十万大军,到时候,党项人也只有向朝廷乞降一条路可走。”
但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罗兀城能守住。燕达不好在天子面前说韩绛不是,只能用此曲言。王安石轻轻颔首,燕达也算是心思细腻了。
他问道:“光是一个罗兀城不知能不能守住西贼的攻打?罗兀孤悬在外,若是贼军突至,绥德城缓急间却是难以及时救援。”
单一的城寨即便再坚固,也不过是个点,在城池附近必须修造可以相互支援的堡垒,才能构筑起一条稳固的防线。孤城难守,只要稍稍了解军事,就能知道这一点。
宋人自仁宗时起,不惜国力的在宋夏交界处大规模的修造堡垒,连成了两千余里的防线。每一处关键性的战略要地,其周围不论哪个方向,无不是十里、二十里内便是一处寨堡,城寨群互相交通勾连,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比如秦州的甘谷城,其左近,就有吹藏、大甘、陇诺三堡护翼,而最近开始驻守甘谷的秦凤都监刘昌祚,又向朝中申请向北修建尖竿、陇阳二堡。这几座堡垒都是在开始修筑甘谷城时就有了规划的。
“罗兀城虽然孤悬,但只要力保连接绥德的道路不失,西贼必然劳而无功。且其地向东五十里,便是河东地界,若是西贼来攻罗兀,河东便可出兵救援。”燕达停了一下,沉声道:“要稳守罗兀,须得陕西河东同时出力!”
赵顼沉吟良久,方说道:“……你先下去吧!”
燕达叩拜了之后,退出了武英殿。神色坦然,并没有因为天子突然命他退下而慌乱失措。
赵顼双眼直勾勾的盯着沙盘上的黄河东侧的一片山地,缓缓低吟:“河东……”
王安石提声道出了赵顼心中的犹豫:“若如燕达所言,当加授韩绛河东宣抚一职。”
韩绛以执政之身出掌陕西宣抚。临机有自由处断之权,而且朝廷已经赐了他空头宣扎两百道,填上姓名年甲就可以给人封官。这是为了方便他指挥军中,招揽横山蕃部。如果把河东划到他手上,当然得给他同样的权力至于另外派人宣抚河东,只会添乱,达不到护翼罗兀外围的初衷,赵顼和王安石想都不会去想。
赵顼叹了口气:“不过要想兼任陕西、河东两路宣抚,光是一个执政资格却是不够。”
而且赵顼还担心着韩绛本无军功,素不知兵,为陕西宣抚已经有些怨声,若为遽为两路宣抚,他怕是要杀掉一批河东将领来立威以固权威。桀骜不驯的骄兵悍将当然要严加处置,但赵顼怕闹出乱子来,反会耽误正事。
“那请陛下加韩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宰相之尊领河东陕西两路军事,当能如臂使指。”





宰执天下 第234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二)
第24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二)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些官称名目,都是代表着宰相的职位。王安石自己都还不是宰相,却毫不犹豫地把位置推了韩绛。
赵顼吃了一惊,回头着王安石,却见他神色恬淡,当是言出由衷。赵顼犹豫了一阵,最后摇头:“……且再等等。等过两个月后再提此事不迟。”
王安石为人无私,毫不犹豫的推荐韩绛为相,但赵顼却不能不在意王安石的身份。赵顼所依仗这位重臣,在去年富弼离职后就可以升任宰相。但他却把机会让给了陈升之。
不爱名位是德行高致,值得颂扬。但王安石如今是以参政之位来主持国政,名不正言不顺,赵顼也希望能尽早把王安石提到宰相班列之中。
首相曾公亮已经因为李复圭的诗文以及御史们的弹劾,上书请辞宰相之位,申请出外。同时照惯例杜门不出,不再上朝,以示待罪之意。
赵顼并没有留下他的意思,只是曾公亮有定策辅主之功,赵顼为了不让人说他刻薄,还是照规矩慰留了两次,等中使从宫中到曾府,再来回个五六趟后,就可以批准其出外了。而曾公亮一走,王安石和韩绛便可晋升宰相,加上陈升之,昭文、史馆、集贤三相正好一个不缺。
有着这样的想法,在曾公亮正式离职之前,赵顼暂时就并不打算把宰相之位给韩绛。
而天子要把事情拖上一拖,王安石也无意反对。宰相为众臣之首,礼绝百僚,宣麻拜相绝不是张嘴就来这么简单,天子需要权衡的地方很多。只要能赶在罗兀城开始修造前决定下来,不耽误事,王安石不会催促。
赵顼再了一眼无定河流域的沙盘,起步踱到了秦州的沙盘前。沙盘上有着一面面小旗和一个个木雕的兵人。
这是他最近最喜欢的一副沙盘,这段时间以来。他命王中正和李宪,把他们听到托硕、古渭两战的细节,在这副沙盘摆了又摆,重新推演了许多次。每次都让年轻的天子得听得热血沸腾,恨不得指挥战事的是自己。
赵顼低头了沙盘一阵,道:“郭逵到了秦州后,脾气好像改了不少。王韶和高遵裕举荐德顺军都监苗授为秦州西路都巡检,他也没反对……”
地方中层将领的调动,并不经过中书门下,走得是枢密院,王安石无从得知。听到赵顼的话,他有些惊讶:“军都监去做都巡检,枢府那边同意了?”
赵顼摇了摇头。文彦博现在最恨的就是让他差点中了风的王韶。前些日子还为了是否设立缘边安抚司一事,在朝会上对出头提议的章惇冷嘲热讽,被殿中侍御史弹劾他君前失仪,最后也就罚了半个月的俸了事。
但凡有关秦州王韶的公案,文彦博鸡蛋里面都要挑出骨头,何况今次举荐又不合常理。事情直接在枢密院就被否决了,赵顼甚至能想象到文彦博兴奋的拿起笔,在奏折上写下几行极尽讽刺之能事的批语的场面那份被否决的奏折现在就在崇政殿的御案上,写在上面的批语的确称得上尖酸刻薄。
不过,缘边安抚司的征辟虽然枢府给否决了,不代表赵顼不能把事情转圜回来。罗兀筑城在即,横山战事将开,韩绛这个陕西宣抚都是坐镇在延州,接下来的一年,陕西的资源全都得以鄜延前线为最优先的考量。
在无法给王韶更多的物质支援的情况下,赵顼能做的,就是满足他们在人事上的要求。但天子直接出面否决枢密院的批文并不合适,需要政事堂为此先提上一句。
王安石心领神会,但他并不了解苗授,不能随随便便就答应下来,“不知苗授才具如何?”
“枢密院称以都监为巡检,非是优待功臣之道。”
枢密院虽是反对,但用词却进一步证明了苗授的才能和功绩。王安石相信王韶和枢密院不会同时错人,“即是如此,臣明日便提一下此事。正好秦凤兵马副总管一职依然空悬未定,两件事可以一起说。”
“秦凤兵马副总管的人选,枢密院已经有了推荐。”
“是谁?”王安石问道。
赵顼低头着沙盘,没有说话。
王安石脑中灵光一闪,顿时惊怒:“燕达?他只是鄜延都监,这资序差得未免太远了!”
武臣任职统军,跟文官一样,都讲究着资序。正常的依照资序升迁,是‘由正将而边守、州钤,由边守、州钤而边帅、路钤,由边帅、路钤而都钤、总管’。一路都监相当于边守一级,与一路副总管差了两个阶级。依照正常的升迁磨勘次序,就算朝中有人,没有十几年功夫,也根本爬不上去,若是无人,更是一辈子也别想指望。
秦凤都监张守约好不容易才升为钤辖,而燕达的资历远低于张守约,枢密院竟然要让他做副总管?他的前任窦舜卿可是正任的观察使,而燕达连个遥郡都没有。
王安石觉得文彦博好像是疯了!他要怎么做才能让燕达把两堵高墙给跳过去?
“权发遣。”赵顼轻轻吐出三个字来。
大宋立国之后,官僚社会已持续了百年,体系内官员的迁转调动都有规则可循。相应的资序对应着相应的差遣,一般来说不会有所差池,不过高职低就和低职高就却也常见,但职和位的差距通常不会超过一级。而要区分这三种情况,只要一下加在差遣前的前缀就可以明了。
高职低就为‘判’,平级的称为‘知’,而以低超一阶任职则冠以‘权’字。平级的‘知’,事情而定,可以不加。如韩冈是管勾缘边安抚司机宜等事,而王厚跟他同职,但资序却低了一级,所以是权管勾。再比如现在在亳州任职的富弼,他是以前宰相的身份做亳州知州,所以他的差遣是判亳州,而不是知亳州。
资序差上两级情况也是有的,为了让年轻资浅的官员能早点担任要职,便会给他们一个‘权发遣’的名头。燕达的资序并不足以让他担任秦凤兵马副总管这个职位,但变成权发遣秦州兵马副总管,却是勉强能够说得过去。
不过以文彦博为首的反变法一派,用来攻击王安石的几条罪状中,都少不了任用新进的这一条。因为属于变法派的官员,往往资历甚浅,就是吕惠卿、曾布、章惇等人,入官也不过十几年。为了把他们安排在主持变法的各个要职上,都不得不在职官前面加上‘权发遣’的字样。
守旧因循的反变法派,一直都很反感年轻官员的超迁。一步登天的情况,让排了多少年队、等着按次序依次升官的老迈庸官愤恨不已。
而现在文彦博推荐燕达为秦凤副总管,日后他再想用‘任用新进’四个字来攻击王安石,可是要被人一巴掌打回来的。王安石相信以文彦博的老谋深算,肯定不会不到这一点。而他还这么做,可见这项任命,必然会给文彦博带来足够的利益。由此推断,可以被安排下来的燕达就很可疑了。
只是王安石赵顼样子,却是很好燕达:“燕达的才具是足够了,功劳也不缺。加一个权发遣的名头,秦凤副总管一职他也能充任了。”
燕达在绥德城,有着一日连破八堡,斩首数百度战绩。而在世人眼中,党项比起吐蕃来,还是要强上一筹。从斩首数上来,王韶的托硕、古渭两战,要高于燕达在绥德城的战果。但朝堂上下,却是把燕达的功劳得比王韶的两次战功都要重……而且是重的多。
而且燕达今次入觐诣阙,在奏对上,给赵顼留下极好的印象。韩绛要清理郭逵留下来的影响,他排挤燕达的心意,赵顼也出来了。既然如此,把这位才能卓异的将领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以期能够立下更大的功劳,赵顼的想法却在情理之中。
“就怕他功利心重,日后变得跟李师中、窦舜卿一样,只知道争权夺利。却不知道辛苦做事。”
“日后的事,日后再说。”赵顼不想再多谈此事,问道:“前日王韶上书,备言蕃人虔信佛法,如今结吴叱腊伏诛,剩下的蕃人和尚连金刚经都背不下来。正是安排大宋的僧人去蕃部传道授业、招抚蕃部的良机。”
“人选已经定了。就在昨夜才答应。“王安石并不隐瞒赵顼,“当初蕃僧结吴叱腊便靠着他的身份,游走各个家蕃部之中,甚至撺掇了董裕起兵攻打古渭。如今结吴叱腊已经成为了王舜臣的刀下冤魂,僧录司要透过拣选西使吐蕃的高僧大德,来说服各家同属于边地的蕃部。不过还有一僧人主动上门自荐,此人才学过人,精通医术,又浸佛法多年,舌辨无人能及。”
赵顼听了便欣喜的问道:“此人是何许人?”
“是京中有名的高僧智缘。”




宰执天下 第235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三)
第25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三)
“权发遣秦凤路兵马副总管……枢密院为郭太尉想得多周全?这个位置都敢随便给人。枢密院真是越来越不择手段了!”
“这事就不必再说了……燕逢辰都已经到了秦州城里,再提这事根本是多余。”
“郭太尉手下又多了一员大将,还能叫做多余?也不知天子和王相公怎么会答应下来的,前任副总管可是观察使!”
“都总管若是不同兵事的文臣,那副总管必然要是能镇得住场面的名将、宿将或是老将。就像李经略和窦观察那样。但如今的都总管可是郭太尉,凭他他的身份,镇住陕西都够了,何况区区一个秦凤?有他在,副总管对秦凤来说,其实是可有可无。所以燕逢辰能升副总管……哎,处道你的那只靴子好像是没法儿穿了。”
“见鬼的靴子,泥水都浸进去了,起来真是穿不得了……喂,你们还不快回去找双新的来,想让我光着脚回去吗……这些浑人就木头一样,不说出来就不会自己动的。”
“过段时间就好了。”
“希望如此。”
天阴着,空气中湿漉漉的。下了两天的雨,终于停了下来。渭水涨了许多,也变得越发的浑浊了起来,汹涌的流水如同闷雷,在河岸上响彻。
韩冈一边闲极无聊的跟王韶说着话,一边砰砰的用力跺了跺脚,就像要把脚下这条狭窄的田间小道跺坏一般。随着他的跺脚,黏在靴子上的黑泥,就从靴面和靴底上一块块的掉了下来。
位于渭水之滨的河滩上,有着一片面积广大、被火烧过的土地。原本长在这里的郁郁葱葱的荒草灌木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而连这两天的密雨,将原本风一吹就漫天黑灰的河滩荒地,浇成了烂泥塘。
韩冈就是刚刚从这块烂泥塘上走上来,高帮的牛皮官靴上,满是半干不干的草灰、黄泥和雨水混成的灰黑色的泥浆。
而在他身边,王厚则是坐在一张皮索遍成的小马扎上,左脚的靴子上跟韩冈一样都是泥浆,而右脚却是光着的。他方才从泥塘中拔出脚时,可能是靴子没穿好,一用力,脚倒出来了,鞋子却还在泥地里。
王厚翘着脚坐着,他的一个跟班帮他把靴子从泥地里拔出来,正在清理着上面的泥水。不过泥浆已经浸到了靴子里,一翻过来就有黄浊的泥水一条线般淌了出来,根本就不能穿了,而那跟班却傻乎乎的还在清理着。王厚着不耐烦了,喝了一句,让他去找个干净的新鞋来。
跟班骑着马往古渭寨方向去了,王厚转过来继续跟韩冈说着:“倒是玉昆你这样分析也听多了,但再怎么合乎情理,还是让人不舒服……过两天,燕副总管就要到古渭来巡边了,玉昆你倒坐得安稳。”
“我当然安稳,燕逢辰跟郭太尉一样,都是被韩宣抚从鄜延踢出来的。天子重他,是因为他有绥德大捷,有功于进筑横山。当然,估计天子也有着安抚郭太尉的想法韩宣抚事情实在是做得太果决了一点。但若是他敢在河湟之事上有所干扰,天子还会不会重他?”
“文枢密待燕逢辰如此优厚,连跳两级的越次拔擢,不信他没有知遇之感。何况以燕达的官阶,竟然能坐上副总管之位,谁了心里都不会痛快。”
“燕逢辰来做副总管,心中会不痛快的该是张钤辖和高钤辖,处道你生着哪门子的气?”
“……呵呵,这两天高公绰的脸色的确是难。堂堂阁门通事舍人只为一个钤辖,而一个连遥郡都没有的东染院使却是做了副总管……还有张老钤辖,听说他也是跑到了水洛城去,起来一两个月内不会回秦州了。”
如郭逵、窦舜卿那般拥有节度留后、观察使这等官阶的将领,被称为正任官,是军中最高位的统帅。但也有的武将,他们同样有着节度使、观察使或是刺史这样的官名,不过他们另外还有一个官阶,那么节度使、刺史的名头就只是虚衔,称之为遥郡官。
就像高遵裕,他是阁门通事舍人、绛州防御使。张守约,他是文思使、永州刺史。两人的本官分别是通事舍人和文思使,而防御使和刺史则是遥郡,与郭逵的节度留后、窦舜卿的观察使并非一类。
正任官虽然稀少,但遥郡也同样难得,多是入了横班才有资格,俗称美官,中层将领中能得到的寥寥无几,高遵裕因为他的身份,张守约因为他的资历,燕达便没有。而燕达的本官东染院使,无论跟张守约还是高遵裕比起来,也都是差得甚远。
所以到燕达升任了秦凤路兵马副总管,高遵裕连日都跟有人借了他几万贯后就失踪似的阴沉着一张脸,而张守约也是找了个借口跑到水洛城,不想回秦州见着燕达生闷气。
“高钤辖若真的不喜欢到燕达在他头上指手画脚也简单,早点想办法说服天子,把缘边安抚司改为古渭军或是古渭州就行了。”
“哪有玉昆你说的这么轻松。榷场刚起,屯田也才开始烧荒,要想改安抚司为军、为州,好歹要到明年有了出产之后,方才能让天子点头同意……这是不是玉昆你自己都说过的!”
“是吗,大概吧。”
雨势刚停就下地,王厚有着满肚子的话要抱怨。但离他和韩冈不远处,就是韩冈的父亲韩千六。在长辈面前,王厚也不好意思把怒气发泄出来,只能没话找话的迁怒到枢密院和文彦博头上。
韩千六也是刚从泥地中上来,他的脚踝处还有着泥浆的印子,但他现在穿着的一双多耳麻鞋上,却没有留下什么痕迹。韩冈和王厚从没有下田的经验,而韩千六可是老于农事,当然知道下田时先把鞋子脱了,光着脚下去。
他望着眼前,整整三百五十亩刚刚经过烧荒后的河滩田,手上捏着一块黄黑交织的泥土,笑得心花怒放,全然没有韩冈和王厚的心浮气躁。这些都是分给韩家的田地,只要细心耕作,多施好肥,绝不会比韩家过去的三亩菜园差到哪里。
“三哥,厚哥。这可是真正的好田啊,”韩千六把手上的一捧烂泥展示给儿子和王厚,“一就知道,从没损过地力,把种子撒下去,连肥都不用施的”
前段时间,韩千六对王厚还是道一声王衙内,但等韩冈和王厚的表妹定了亲事后,称呼便很自然改了过来。
“爹爹说的是。”“韩丈说的是。”
韩冈和王厚有气无力的回打着,没有沾染到韩千六的半点兴奋。
这片田是韩千六早早就选定的,离着古渭寨只有三里多一点。在附近,沿着河滩还有上百顷荒地,韩千六都查过了,只要开垦出来,就都是出产丰厚的上田,足以养起数百户的人家。听到韩千六的估算,王韶就准备在附近找块高地,开辟一处护田的军堡,以便让来屯田的弓箭手住进来在蕃区屯垦,汉人们都是聚居在一处,住在专门设立的护田堡中。
自从选定了田地之后,这些天来,韩千六是天天都要出来一自家的产业。就算是下雨,也是要举着伞穿着蓑衣,确认一下河水不会淹到地里。
今天韩冈和王厚是为了来确定护田堡的位置,跟着韩千六一起出行。韩千六一到地头,一到田便就忍不住下了地,而韩冈跟王厚确定了建堡的地址后,反身一见老子下地了,这个做儿子的也便没有站在田垄上热闹的道理,也不得不跟着下田。既然韩冈都往泥地走,王厚也同样不好意思站在田头上。最后两人都沾了一身的泥点,靴子也是给烂泥糊上了。
等到王厚的伴当不知从哪来找了双干净的木屐回来,韩冈便对韩千六道:“爹,还是回去吧。这地也飞不了,用不着天天来。”
韩冈并没有继承了韩千六对田宅的重视,在他眼里产业都是一样的,只分赚钱和亏本两种。自家的田地了就没多少兴趣了,这片田要想有收入,可是要到明年夏天!哪像冯从义,他在榷场中已经混得风生水起,做成了好几笔生意。只是他还不满意,说这只是在试水,最近正有想法去青唐部一趟,联络上俞龙珂和瞎药,好把生意做大了。
韩千六点了点头,再了几眼,便也骑上了马。
骑在马上,还不时回头。这一片黑色的土地,到秋后播种前,都会保持现在的模样,但到了明年初夏,遍地金黄色的麦浪就会出现在土黄色的激流边。
韩冈回到了古渭寨中,和王厚一起,想把筑之事禀报给王韶和高遵裕。但他们一进正厅,先说话的反而是王韶:
1...9293949596...10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