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指挥官体验版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蓝瑟S瓦伦丁
我才不会说是为了ak47),作为德棍的黄炳德忍痛放弃了量产毛瑟98系列的念头。
根据天朝山寨原则,不仅要山寨的精良,而且要山寨出自己的风格,这才能体现我大天朝的山寨(我呸)……研发能力,于是一系列的改进型号出现在了该枪上。
服役期间1937年-1998年
用户:湘军,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嫡系。
生产历史
研发者谢尔盖·伊凡诺维奇·莫辛
(sergeiivanovichmosin)、
李昂·纳甘(léonnagant)(以上为原版研发人员,要尊重版权)
1001兵工厂全体技术人员
研发日期1938年
生产日期1938年-1947年
制造数量:约277w支(战时记录不完整)
改良型号:
民国25型原:100%%u539f汁原味(点出来的),即暂27旅装备,并携带去参加淞沪会战的版本
民国25型甲:试制量产型被国军士兵深恶痛绝会出现各种问题的枪械,据说部分出现了传说中必须用脚上膛的版本(点选的二战初期苏制版本,便宜,你懂得),全部被用来出售给国民革命军,后来被老蒋发给了各个地方势力,于是那神一样的传说再继续。
民国25型乙:对甲型的改良,为了适应中国人的体型,缩短了76毫米枪身,并且采用了类似苏联m1930型莫辛纳甘的改良,采用圆形剖面机匣,安装新的改用米制单位的表尺,准星增加护圈,新的刺刀用弹簧固定在步枪上,同时开始试制了一批狙击镜发放给部队,这些小
量步枪被称为25型狙击步枪。
民国25型乙-7。92:又称为德弹25乙,在国军试用黄炳德生产的步枪之后,提出希望改成使用国军大量装备的7。92x57mm德式子弹,因为技术难度不大,所以为了订单,1001工厂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是国军军购合同最主要的内容,而这一款枪械也是整个衡阳工业区产量最
大的一款步枪,因为黄炳德提供的步枪搭配的是独特的三棱枪刺,所以也被前线国军士兵称为三棱枪。
民国25型丙:卡宾枪设计,在乙型的基础上再次截短了枪管,缩短到508mm,并且缩短了枪托,保留了枪刺,折叠收在护木右侧,安装了包括了更小的表尺的瞄准设备,主要配发骑兵和部分特殊部队使用。
民国25型丁:取消弹仓,改为10发弹夹设计,改成了仿制于svt-40的短行程导气结构,但是事实证明效果不佳,而且因为随后的民国27型半自动步枪的开发成功,该型步枪随机终止生产。
基本规格
总重4。22公斤(空枪),各型号不同
全长1306毫米,各型号不同
枪管长度800毫米,各型号不同
--------------------------------------------------------------------------------
弹药7。62x54毫米r枪弹
口径7。62毫米
枪机种类旋转后拉式枪机
枪口初速615米/秒(民国25型乙);
860米/秒(民国25型乙)
有效射程548。64米(600码)
最大射程1828。8米(2000码)
供弹方式5发内置弹仓
10发弹夹(民国27型丁)
产量:约277w只(基本需要高难度加工的部件都是点出来的,所谓的生产兵工厂其实更像是组装车间)
二战指挥官体验版 吃货日志之国军篇
1945年美国军方的营养学家,针对中国人的体质特点,曾经制定了一份最低标准的饮食单给蒋介石。蒋介石看到以后只能苦笑一声,这个标准是绝对办不到的,甚至这个标准的一半也不太可能办到。
由美国营养专家提出供给标准(每人每日发给):
大米:27。3盎司(850克)
蔬菜:11盎司(340克)
大豆:2。2盎司(70克)
花生:1。1盎司(35克)
肉类:1。1盎司(35克)
植物油:1盎司(30克)
盐:0。35盎司(10克)
1盎司=31。1035g
国军主食为一顿三两米饭,米也不是大米,能找到什么米就是什么米。有人说,一顿三两米,一天不就是三顿九两米,也差不多够了。
根据二战各国军事学家估算,一个普通士兵不作战,正常驻扎和训练,至少需要耗费3000卡左右的热量,而作战期间则至少耗费4000卡,最高可以达到7000卡。
根据正常计算,士兵作战期间的口粮,包括主食和副食消耗每天不能少于1。5公斤,不然绝对是无法保持正常体力的。这一天三顿九两米,无论如何也达不到1。5公斤的水平。
况且,国军在抗战期间,根本没有一天三顿饭一说。只有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第五军以及后方黄埔军校最受重视的学员,一天才能吃三顿饭。其中第五军学员必须吃三顿饭,居然还是蒋介石亲自下手令要求执行,真是让人心酸啊。
国军士兵正常每天吃两顿饭,上午,下午各一顿,也就是说一天仅仅吃到6两米饭。
吃饭时候他们把自己携带的米倒入伙夫的大锅中,如果米没有春好,还必须提前自己去春,这一春就又要减少1成米粮。如果是春好的米,由于都是农民自己手工搞的,还有一些黑心商人在里面使坏,米里面往往有不少石子沙土之类,但也没有时间搞干净。吃饭时候必须很小心,因为不注意就会把牙齿崩坏。
一天六两米饭,对于我们这些城市白领来说,也许足够了。但国军副食基本是0,菜里面完全没有油水,这点主食也就远远不够了。
电影《三毛从军记》中,国军中央军士兵蜂拥盛饭,三毛挤进去的时候已经是空饭盆了。这其实也符合历史,因为饭肯定是不够的,盛饭时候往往大家都去抢,慢一步也就没没有了。
国军士兵平时的副食就是伙夫就地能够买到的蔬菜,有青菜就吃青菜,有白菜就吃白菜,有萝卜就吃萝卜,如果真的什么都买不到就用咸菜熬一锅汤,大家凑合着吃。如果连咸菜都没有,那就只能一碗白饭了。
这些蔬菜的特点是根本没有一点油腥,因为伙夫根本没有任何食用油。偶尔能够搞到一小块猪油,也只能在炒菜时候在锅里面擦上一圈。
这种清水煮蔬菜,按照今天标准就是减肥食物,正常人是很难下咽的。这种东西吃多了以后,光是看见就够了,完全不想再吃。但在当年,这是国军士兵唯一的副食,你不吃有的是别人抢着吃,所以青菜白菜也是很受欢迎的。
国军部队如果是在后方驻扎,一般一个月可以由1,2次改善伙食。
所谓改善伙食也就是吃一些肉!这所谓的肉基本上就是放置不知道多久的咸肉或者腌肉,也不是大家想的每人给几块,而是切碎到扔进青菜汤或者豆腐汤里面,士兵们盛菜的时候每人给一勺。运气好的有几块碎肉,运气不好的只有一点肉末。
这种伙食,严重影响了部队士兵的体质。抗战结束前的很多画报中,国军士兵颇有一些身体强壮,虎背熊腰,身材高大的士兵,很是英武。这主要是因为战前经济还没有恶化到战时的情况,驻扎在江浙皖鄂一带的中央军伙食还算不错,至于军阀部队的粤军,东北军之流更是财大气粗,吃的很好。粤军士兵还定时吃一些广东特有的肉菜。
战争爆发以后,随着海岸线被封锁,中国主要财政收入的关税不复存在,加上大片富裕地区被日军占领,对外贸易线路也被日军切断。国军就只能依靠西部一些贫穷的省份供给,能够保证国军官兵吃到这些东西,已经是后方军需官用尽一切力量了。
在河南等地,因为天灾和战乱造成可怕的饥荒,老百姓都饿死无数,国军官兵至少还有口饭吃,一对比就是天堂了。
战争后期日军曾经公布了一些被俘的国军和八路军新四军士兵的照片。这些士兵统一的特征就是瘦,有的瘦的几乎只剩一把骨头,而且面色蜡黄,双眼深陷,一看就是长期处于严重的营养不良中
这些还是非战斗时候的伙食,战斗期间国军士兵伙食就更差了。
一线作战伙食有两种,一是类似于日军的应急伙食那种。不同的是,日本人的应急伙食是饼干,肉罐头这些,而国军绝大部分士兵连罐头啥样子都没有看过,有的人一辈子没吃过饼干。驻印军官兵刚从国内坐飞机到达印度以后,曾经有几个人士兵猛吃了一顿压缩饼干,结果一喝水以后全部急性胃扩张,差点送命。美国医生问他们为什么一次吃这么多,他们回答,从来没吃过饼干,也不知道吃多少能饱,就拼命吃了。
国军战斗时候的食品一般是北方农民常吃的那种不含水分的大饼,也有类似于朝鲜战争的那种炒面。一块大饼就着随身带的咸菜,就是一顿饭了。
此外,国军完全依靠后方二线伙夫送饭。由于战争往往一打很久,比如淞沪会战双方打了三个月,光靠士兵自己的应急口粮是不可能支持下去的。所以往往是后方伙夫烧好了饭,然后冒着枪零弹雨送上前线。由于日军空军强大,陆军炮火又极为猛烈,白天送饭基本不可能,所以一般伙夫也就是黄昏时期送一次饭,国军一天只能吃一顿。甚至不要说送饭,就连做饭都很困难。
淞沪会战期间,川军一个团在后方距离前线十几公里地方等待命令。由于是地方部队,从没参加过现代化战争,他们用在四川内战时候那种方法埋锅烧饭。烧草的一片片浓烟在迅速引来了几十架在空中盘旋的日本飞机。一顿猛烈的轰炸以后,这个川军团伤亡近半,连日本人都没有看到,就被迫返回后方休整补充了。
在一线激战中,国军后方被日军火力完全封锁,伙夫就算不要命,也根本上不来。如著名的万家岭战役中,到处都是山地激战,伙夫几乎是爬着一点点前进。往往一顿饭送上来就要1,2天时间,饭到国军士兵手中已经发霉变质,有的甚至都已经长毛。就是这样,国军一线士兵还是很感激这些伙夫的,因为勇敢的伙夫们为了送这顿饭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以上说的,都是在国军控制区的情况,在敌后作战的国军就更惨了。
以国军的在华北敌后的支点中条山为例,为了对付四面不下10万人的日军,中条山驻扎的国军总兵力大约有18万人。
中条山地处吕梁山区,本来就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当地地广人稀,山民们自己也经常吃不上饭。10几万大军在此处驻扎,想依靠当地提供粮食补给是不可能的,只得将粮食千里迢迢的从后方运送过来。运输部队需要先穿过山西几百公里的大山,再用木筏木船运送过波涛汹涌的黄河,最后由中条山的士兵靠人力扛上山。
由于山上有10多万大军,所以需要粮食量也惊人。中条山国军部队的士兵们每天都要分出高达三分之一的人去打柴,挑水和去黄河边搬运粮食,再靠人背着粮食徒步走过上百里山路,回到驻地。一趟往返要2到4天时间。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或者日军袭击无法运输,那么山上立即就会断粮。
当时大家都知道中条山基本不产粮,如果想和日军长期作战就必须贮存粮食。可是粮食补给实在太困难,每个部队拼了老命也顶多只有三天的存粮。平时不打仗的日子,普通士兵也吃不饱肚子,至于副食跟不要说了。连团长之流的高级军官也只能吃点咸菜下饭,旁边士兵还看着眼红。因为整个中条山都缺盐,他们往往一二周才能吃一点盐。偶尔每年春节时候改善伙食能够吃上1、2两猪肉,士兵们就个个兴奋的嗷嗷叫了。
没有足够的粮食,这也是导致中条山战役惨败的一个原因。战前就有大量国军官兵生病,最常见的是腹泻和浮肿病,实际上这些人已经不能作战。战斗中,很多国军部队和日军激战一周后就饿得举不动枪了。一些部队被日军包围以后,因为严重缺粮,实在无法坚持,只得向日军投降。此次中条山战役被俘国军有2万多人,这对于抗战中的若干次大型战役来说,是相当多的了。
不过,国军中也有例外的情况,国军吃的最好的就是在在缅甸作战的远征军。
远征军败退野人山以后,进入印度整训,根据中国和英美的协定,所有后勤补给和军事装备全部由英美负责。美国佬英国人有的是钱,在美国人看来只要不让美国大兵送命,给再多的钱他们也愿意的。美国佬随即将大量的美金转换为各种物资,运送到印度。
于是,新一军和新六军的士兵就有口福了。他们军按照英军殖民地士兵的标准供给(指印度籍,马来籍,缅甸籍士兵,这种供给比英国兵低很多。英国士兵每天还有奶酪,黄油,果酱,糖,甚至朗姆酒等等)。
远征军士兵的标准为:每餐(注意不是每天)一个牛肉罐头,两包麦片,饼干,一包茶叶,一包香烟,一颗维他命片。
远征军官标准更高:每餐面包,水果,火腿,鸡肉,牛奶和蛋类食物。
吃饭的时候还是一锅煮的,每顿都是2个大锅。1个里面是肉炖菜,1个里面是煮饼干麦片,每人给两大勺,吃饱肚子完全没有问题。
不过,这个高标准也只是在中国官兵眼中的高。如果把这个标准用于当时美军作战部队,美国大兵一定会痛骂食物单调,骂陆军高层黑了心。
美军二战最常用的c型食品(单兵作战食品),也是美国大兵们吃得最多的伙食,就有11种搭配餐可供士兵选择。就是这样,美国大兵还一致怒骂战地食品难吃。
甚至有一次,一个美国新兵在法国的一所美军食堂里面说了一句:今天的饭真好吃。居然立即被美军大兵抓了起来交给宪兵!因为他们认为这个说食物好吃的士兵肯定是德国间谍,美国大兵每人都说陆军食堂做出来的食物很难吃。
让人心酸的是,这种美国人所完全不屑的标准,对于一个月吃几粒肉粒的国军士兵来说,已经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天堂了。
一个国军老兵在风烛残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还激动地说:当年我在印度吃的牛肉罐头真是太多了,能堆满一间房。国军以前吃的什么东西,天天一碗米饭,根本吃不饱,吃的那个差啊!这些远征军官兵甚至吃了几个月以后,已经吃腻了肉类和饼干,很想吃一些新鲜蔬菜。
遗憾的是,在当时500万国军中,远征军还不到50分之一,而且他们作战的区域也是在远离中国的缅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远征军是在英美的压力下,为英国人和美国人作战。在远征军在缅甸势如破竹大胜的时候,国内精疲力尽,物资极端匮乏的国军正遭遇了豫湘桂会战的失败。
在蒋介石向美国人求援,要求将远征军调回国内作战的时候,等来的却是罗斯福总统要求将国军指挥权交给美国将军史迪威的命令,并且以停止所有盟国援助作为要挟。
有人骂国民政府无能,让士兵吃成这样。要知道,当时中国就是这样。
国家的国情就是这样,老百姓穷,巧媳妇做不出没米饭。除非你让蒋介石学耶稣,变出来面饼和鱼来。
二战指挥官体验版 吃货日志之日军海军篇
日本海军二战的饮食
舰上的军官:
早餐
鱼干、海苔、味增汤、腌酱菜、白饭(日本人只在生病时吃粥),如果有人想吃西式的,也可以于前一天晚上告诉勤务兵准备咖啡、麦片粥之类的英式早餐,有留洋经验的军官并不会排斥这一类西式早餐,但是大多数还是喜欢日式早餐。
午餐-
按照汤、鱼、肉次序上菜的西式全餐,不论寒暑用餐时需要穿上外套、并且按照英式餐桌礼仪用餐。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在自己的私室中用餐,有勤务兵随伺在旁,有时也会在司令官厅用餐,同时招待舰队要员等一同进餐(按照礼仪,司令长官坐于桌子一边中央,参谋长跟他对面而坐,其它有资深幕僚人员、副官、舰队译电长、舰队气象长、舰队轮机长、舰队主计长、舰队医务长、舰队军法长、旗舰舰长等)。
军官分高低阶分别在军官室跟基层军官室中用餐,联合舰队司令官用餐前五分钟,军乐队集合在后甲板,演奏半古典或欧美的流行音乐,而非军歌军乐等,即使在战中也保持这项传统,这也算是乐队每日的练习时间。官兵们多半尽快吃完午饭,到后甲板享受音乐。不过这只有在舰只锚泊的时候才会举行。
晚餐-
日式,包括生鱼片、腌蔬菜、烤鱼、蒸蛋、味增汤等日式料理,在军舰位于不同地方时会有当地风味菜,如龙虾、鲷鱼等。
晚餐后吃不饱的军官会向勤务兵要剩饭,事实上是伙房特地多煮一锅来应付这些军官,另外在加上几个荷包蛋跟酱油、乌醋等当作第二顿晚餐。
舰上的菜色随军舰的大小各异,越大的菜色越好。海军中以大和旅馆的菜色最好,但是山口多闻却抱怨量太少(他是出名的大胃王)。:军官必须自付伙食费,年轻的军官们往往花钱如流水,有家计的特务军官(从士官升上来的军官)相较之下比较懂得节约。
舰上一般士兵:
没像军官一样必须吃全套西餐,但是菜色中也是和洋并有,奶油炖鸡、咖哩牛肉等洋菜、味增汤、鱼、腌酱菜等日式菜。主食是混了大麦的米饭。早餐也以饭、酱菜为主,七点半用早餐,但是在吹起床号前就必须起床值日的时候,为了先填饱肚子,会跑到厨房先要些吃的,通常厨房给他们大麦饭、油豆腐碎片、伴上酱油跟酱菜的杂菜饭。
日本飞行员
由于受到传统饮食的影响,日本的军事后勤部门一直想尽一切办法改善飞行员伙食。以执行轰炸重庆任务的飞行员为例,他们的主食是三明治和寿司,喝的是好茶和葡萄酒,以及在当时最高级的乳酸饮料。
此外每个飞行员都另外配发巧克力和优质的糖果。
日本俘虏的英美战俘的伙食
食物方面,早餐有米饭及汤,午餐有米饭及紫菜,有时会有面包,由战俘带到工作地点,晚餐也是米饭、汤及一款蔬菜,例如洋葱、土豆、萝卜、卷心菜或茄子,每隔10天会有鱼,一个月有一两次肉。
餐饮方面,由负责管账的日本兵提供大米及蔬菜,战俘轮流烹调,食物基本上是日式:一碗白饭、一碗味噌汤及一些泡菜。在部份营舍,一日会有一餐面包,一个月数次有肉或鱼,但随着日本食物供应紧张,富蛋白质的肉类后来就没有了。平时战俘要带着饭盒工作,在一些情况下,雇用战俘的公司也会提供一点食物。
战俘最严重问题之一是饥饿及营养不良,虽然日军声称在战争最困难时期,已经尽力为战俘提供食物,但无可否认的是,战争结束时,战俘都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中。
战俘若偷田里的蔬菜会被严厉惩处,但捕捉蛇、龟及青蛙等就无人理会,在极少数情况下,战俘还会收到红十字会的包裹,但也有一些战俘表示,从未见过红十字会的物资。
二战指挥官体验版 吃货日志之传说中的日本陆军口粮...
1938年4月15日,日本陆军发布了《军人战时给予规则细则改正》,对军人在口粮定量标准进行了修正。日本军方根据近一年以来在中国的实际作战经验,提高了日军士兵伙食和肉类的定量标准,如此制定了日军之后7年多的标准伙食。
日军基本伙食定量为:
精米660克(约等于13两)
精麦210克(约等于4两)
鲜肉210克
蔬菜600克
泽庵60克
酱油0。08升
味增75克
盐5克
砂糖20克
茶叶3克
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
香烟20支
特殊定量(主要用于战斗期间)
精米580克
饼干或者压缩干粮230克
罐头肉150克或者干肉60克
干菜120克
梅干或福神渍45克
酱油粉30克或者浓缩酱油40克
味增粉30克
盐5克
砂糖20克
茶叶3克
营养食品45克
清酒,甜食,香烟同上面一致
二战指挥官体验版 二战美军装甲师和步兵师编制
二战美军装甲师和步兵师编制
美军装甲师到二战终战之前美军共成立了16个装甲师(1~14,16及20),最早的5个装甲师在1941年才成立,其中第二和第三装甲师维持1942年型重装师的编制,有9个坦克营和3个装步营的超大编制,其余的14个装甲师都是3个坦克营和3个装步营的一般编制。一个一般装甲师除了师部之外有三个战斗指挥部(mandmand),通常是a、b及r战斗指挥部,除了三个坦克营、三个装步营之外,另有三个装甲炮兵营,一个机械化骑兵侦搜营,一个装甲工兵营,及后勤管理部队。通常还会视战况需要额外编配独立战防营,独立防空营等等。美军战车营有三个中型坦克连和一个轻型坦克连,中型坦克连有18辆m4中型坦克,轻战车连有17辆m5轻型坦克,加上营部的五辆m4中型坦克,总共有76辆各式坦克。三个坦克营总共有228辆各式坦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