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水煮清王朝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古龙岗
克莱芒十一世在1715年3月再次发布了严厉的禁令,这道禁令被称为《自那一天》,因为禁令的第一句话是“自那一天”。禁令要求世界各地所有的中国礼仪之争,都应该按本规定彻底结束。在内容上,此禁令除了重复1704年以来的严厉态度,还增加了一项宣誓内容,要求所有在中国的宣教士和将要访问中国的人,都签署一份誓言。誓言的正本或被认可的副本,必须交到宗教裁判所,否则不能在中国担任听告解、布道或主持弥撒的工作。
康熙读到《自那一天》后,批道:“览此告示,只可说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况西洋人等,无一通汉书者。说言议论,令人可笑者多。今见来臣告示,竟是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似此乱言者,莫过如此。此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传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康熙之后,雍正、乾隆两朝都对天主教采取了严厉的查禁政策,且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天主教的宣教工作从此暂时转入地下,但从未中断过。





水煮清王朝 郁金香
郁金香(tulipa gesneriana)百合科郁金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具卵形鳞茎。叶基出,3--4枚。广披针形, 带粉白色, 基部抱茎。春初抽花葶, 顶开一死, 杯状, 大而美丽, 有黄、白、红或紫红等色, 有时具条纹与班点, 花被片6,离生,长5~7厘米,内轮3片比外轮3片略宽而短;雄蕊6,通常深紫色;子房上位,柱头鸡冠状,直接生于子房顶端。春夏间开花。
郁金香原产于土耳其、中国和中亚细亚一带。郁金香的生物学名tulipa,来自土耳其语tuber1d,含义是郁金香花象包着头巾的***教少女一样美丽。传说古代有三位勇士同时爱上一个美少女,一个送她一顶皇冠;一个送把宝剑;一个送块金块。但她对谁都不钟情,只好向花神祷告。花神深感爱情不能勉强,遂把皇冠变成鲜花,宝剑变成绿叶,金块变成球根,这样合起来便成一棵郁金香了。荷兰郁金香的历史是从一位名叫克卢修斯的园艺学家开始的。16世纪,在维也纳皇家花园当园丁的克卢修斯,千方百计从出使土耳其的奥地利大使于中得到了原产亚洲的、美丽的郁金香,并带着郁金香来到了荷兰,使这种花很快地遍及荷兰各地,一度掀起了郁金香热。起初,郁金香的价值成倍地增长,许多人疯狂地种植郁金香,甚至有人用一座带花园的别墅换取一个珍贵的品种。
在荷兰,郁金香是美好、庄严、华贵和成功的象征。 红郁金香代表爱的宣言、喜悦、热爱;黑郁金香代表神秘,高贵;紫郁金香:高贵的爱、无尽的爱。白郁金香:纯情、纯洁。在欧洲,对自己钟情的女孩表示深深的爱,会送上一束红色的郁金香。郁金香的主要功能还是供人观赏, 它既可做鲜切花,又可做盆花、景观设计。可根据不同颜色组成不同的图案,广泛用于公园、街心广场、城市道路等景观设计之中。荷兰、匈牙利、比利时、伊朗、新西兰也把郁金香定为本国国花。
我国现有野生郁金香品种15个,新疆就有12个。 在我国新彊乌鲁木齐出产的郁金香俗称为老哇蒜。因其过去遍长于乌鸦成群的六道湾山梁上,而其球根形状像乌雅头,蒜尾细长像乌鸦嘴,民间又称乌鸦为老哇。旧时,每年春夏之交,乌鲁木齐人就会挖它的茎部当野菜吃,可生吃,也可炒熟吃,据说味道很独特。




水煮清王朝 丰臣秀吉的野心
16世纪下半叶,丰臣秀吉靠武士道统一了全日本。这没有真本事,绝对不行,要干掉多少以武立身的大家族,要平掉多少武士如云的藩领世阀,要防备多少来自外面和内部的武艺绝伦的刺客的刺杀……这绝对不是中国武侠小说的漫天胡想,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丰臣秀吉的恩师和上级织田信长就是被其家臣派的刺客谋害于旅途中。在丰臣秀吉之后的德川家康,也是把自己的恩师——丰臣秀吉的后人干掉后才得以称霸全日本。
丰臣秀吉面目沉郁,不怒自威。他在古代中国也大名鼎鼎,中国民间关于他的笔记野本就有四五十本之多。他被中国民间描述成一种恶龙蛟脱化而来的枭雄,最后被中国道人许真君用神功击杀。
天皇在他面前都唯唯诺诺,由他摆布。他是蒙元以后蔑视中国氛围熏陶出的一代枭雄,在日本天下还没定,他还排在武士大头目织田信长之后时就放言,“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后来他在大阪接见日本耶稣会副管区长柯艾留时更说:“如今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领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惟望自己的名声和权势遗留后世。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羽柴秀长),自己为征服朝鲜和中华,决意渡海。”
这个情节透露出两个很有意思的信息,一个是在十六世纪,日本已有全国性的基督教组织,可见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和优秀文化的整合比我们迅捷有效多了,此时在我们国家的西方文化使者还被迫龟缩在宫里,试探着只为皇家和贵族进行世俗服务;另一个是丰臣秀吉道出了日本扩张的思路。他可以说是日本图霸朝鲜,继而侵略中国的第一个真正的主张者和实践者。以后的日本军阀都秉承他的图略,沿着他的思路。比如二十世纪的日本军阀先图朝鲜,后占东北,再进江南,后侵印度的雄霸亚洲的战略方针与他如出一辙。
这个丰臣秀吉是一个毫不掩饰野心的人,他在给小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几千年来朝鲜确实是中国东边的屏障,丰臣秀吉侵略中国必须先搞掂朝鲜,1590年他给朝鲜国王写信,说要假道朝鲜:“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此乃吾之宿志”。此要求当然被当时是大明帝国属国的朝鲜拒绝了。
丰臣秀吉一不做,二不休,在第二年把统领全日本的官职(关白)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专事侵华的军务准备。兵备齐全后,他人心不足蛇吞象般地宣布迁都北京的准备令:“奉天皇于大唐(明)之京都(迁都北京),可于明后年幸,将京城(北京)附近之十国(县)可供圣上(天皇)御用”,“周围百国(县)吾儿(养子)领有”,他准备放弃日本本土,交由他人统治。自己专门在中华坐镇享福。不久他放言,将“乘日本船渡海,居守宁波府”,因为宁波府“近天竺”(印度),以便“尊圣意,占领天竺”。
一幅日本称霸亚洲的美景图画丰臣秀吉五百年前就画出来了。




水煮清王朝 关于本书的一些问题
关于本书,有些读者提出了一些问题,古龙岗捡了一些能回答的做了一点儿解释,如果有不周全的地方,也请大家别太在意。
一,土尔扈特部可能要有所牺牲,不过,肯定不会让俄罗斯势力大增。跟路易十四有关的“西班牙王位战争”可是足足打了十几年,俄罗斯既然掺和进来了,自然不会那么便宜,何况,土尔扈特一向受俄罗斯欺压,他们会那么听话么?
二,本书开始的时候,几个人只会说汉语的问题,在后文已经圆了一点儿。虽然有些不太圆滑,暂时也就只有那样了。
三,日本当时确实已经开始闭关锁国,不过,在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说那时的日本下层的自由度还稍有一些,走私的贸易值在一定时间内,比锁国前的贸易值还要大很多,因为很多的日本大名、贵族、富商都需要很多来自东西方的奢侈品。而且,日本在锁国期间也一直是与中国和荷兰通商的。
四,丰臣秀吉“先攻朝鲜,后伐明国”(见本书外篇)的战略意图一直被日本人自己贯彻了四百多年,直到1931年,九;一八使之成为现实。……按照地图,朝鲜上方,南为辽宁,北为吉林。
五,倭寇当时也确实不再那么多了。不过,并不是说就没有了。而且,本文也在后面做出了解释,这群海盗的出现也是有其他原因的……
*********
以上这些,算是对一些有疑问的朋友的解释。……写清朝确实挺难的,如果有些疑问没能回答的话,古龙岗只能说一起抱歉了。不过,既然是架空,大家也就不要要求那么严格了吧。……
最后,还是谢谢大家能看我的书。




水煮清王朝 安徽省府、州、县的设置
安徽省以下地方官制设府,县两级.州的设置,分为两种:一是直隶州相当于府,在直隶州下,一般设有若干县;一是散州,又称属州,相当于县,与县同受府管辖.
清代,安徽省府,州,县设置时有增改裁并.安徽建省初期,共有7个府,3个直隶
州,7个散州和50个县.分别为:安庆府,领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6
个县;徽州府,领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6个县;宁国府,领宣城,宁
国,泾县,太平,旌德,南陵6个县;池州府领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东流
6个县;太平府,领当涂,芜湖,繁昌3个县;庐州府,领无为,六安2个州和合肥,庐
江,舒城,巢县,英山,霍山6个县;凤阳府,领寿,宿,颍,亳,泗5个州和凤阳,临
淮,怀远,虹县,灵璧,颍上,霍丘,太和,蒙城,盱眙,天长,五河13个县;直隶和
州,领含山1个县;直隶滁州,领全椒,来安2个县;直隶广德州,领建平1个县.雍
正二年(1724年),升颍州为直隶州,领颍上,霍邱2个县;升亳州为直隶州,领太和,
蒙城2个县;升六安州为直隶州,领英山,霍山2个县;升泗州为直隶州,领盱眙,天
长,五河3个县.雍正十一年,析寿州地设凤台县,隶凤阳府.雍正十三年,升颍州直
隶州为颍州府,将亳州及所属太和,蒙城2个县和阜阳县划归颍州府管辖.乾隆二十年1755年),裁凤阳府所属临淮县归并凤阳县.乾隆四十二年,降虹县为乡,隶属泗州.同治五年(1866年),增设涡阳县,归属颍州府.到清代末年,安徽省共有8个府,5个直隶州,4个散州和51个县(详见第一章章下序)部分.
一,知府及知府衙门
清初安徽建省时,全省有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7个府.雍
正十三年(1735年)增设颍州府,直至清末,安徽全省共设8个府.
清代,安徽省各府各设知府1人,为府的地方行政长官,秩从四品(初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掌一府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由知府职掌.
知府的辅佐官,为府同知,通判.府同知,为正五品官;府通判,为正六品官.每
府所设同知,通判人数不等,量事而定.各府同治,通判的具体职责不完全相同,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协助知府,分理粮运,督捕,海防,江防,水利,清军,理事,抚苗等
事宜;一类分管府境某一地区事宜.
安徽省各府同知,通判设置如下:安庆府设同知,通判各1人;徽州府设同知,通
判各1人;宁国府设通判1人;池州府设池太同知1人,通判1人;太平府设通判1人;
庐州府设同知,通判各1人;凤阳府设凤庐同知,凤颍同知各1人,通判1人;颍州府
设同知,通判各1人.清末,安徽全省共设府同知7人,通判8人.
知府衙门,通常主要设有府堂,经历司,照磨所和司狱司.府堂是知府衙门中一个
综合性的办事机构,内有典史若干人.经历司,是知府衙门内掌管出纳文移诸事的机构,设经历1人,秩正八品.照磨所,是知府衙门掌勘磨卷宗等事的机构,设照磨1人,秩从九品.司狱司,是知府衙门掌察理狱囚诸事的机构,设司狱1人,秩从九品.据《清文献通考》记载,安徽全省共设经历8人,照磨3人,司狱1人.
二,直隶州和散州
清代的州,分为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的建置始于清代,凡不改为府,而且辖有属
县的州,直接隶属于布政使司,所以称为直隶州,其建制与府相同.散州的地位则相当于县.
安徽建省初期,设有和州,滁州,广德州3个直隶州,无为,六安,寿,宿,颍,亳
泗7个散州.雍正二年(1724年),升颍州,亳州,六安州,泗州为直隶州,使安徽省的
直隶州达到7个,散州降至3个.雍正十三年,升颍州直隶州为颍州府,降亳州为散州.直到清末,再无变化,安徽省共有和州,滁州,广德州,六安,泗州5个直隶州和无为,寿,宿,亳四个散州.直隶州和散州,每州设有知州1人,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官,散州知州为从五品官.知州为州的行政长官,掌管一州政令.直隶州其制虽然与府同,但它没有倚郭的县,所以,在州治所在县,知州亦行使知县之事.无论直隶州还是散州,知州均是直接办理民事的官员,凡刑名,钱谷及争讼,盗贼各案无不亲理.直隶州均有属县,知州对属县有董率,察核之责,一切政务,均归综理.
知州的辅佐官是州同和州判.州同,州判即州的同知,通判,为了与府的同知,通
判相区别,所以称为州同,州判.直隶州与散州的州同一样,均为从六品官.直隶州与散州的州判也相同,均为从七品官.各直隶州与散州州同,州判的设置,并不相同,或州同,州判均设,或有州同无州判,或有州判无州同,量事定额.清末,安徽全省设有直隶州的州同4人,州判设有2人;散州的州同3人,州判1人.知州的办事机构,未见官书记载.由于知州与知县一样,都是直接办理民政的官员,其衙署应当与知县的衙署相同,设有各房及狱所等.
三,知县及县衙门
清代,安徽建省之初,设有50个县,几经变更至清末,共为51个县.它们是:安
庆府的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6县;徽州府的歙,休宁,婺源,祁门,黟,
绩溪6县;宁国府的宣城,宁国,泾,太平,旌德,南陵6县;池州府的贵池,青阳,铜
陵,石埭,建德,东流6县;太平府的当涂,芜湖,繁昌3县;庐州府的合肥,庐江,舒
城,巢4县;凤阳府的凤阳,怀远,定远,凤台,灵璧5县;颍州府的阜阳,颍上,霍
邱,太和,涡阳6县;广德直隶州的建平1县;滁州直隶州的全椒,来安2县;和州直
隶州的含山1县;六安直隶州的英山,霍山2县和泗州直隶州的盱眙,天长,五河3县.
安徽省各县,设有知县1人,为正七品官.知县是一县的行政长官,凡县内的诉讼
审办,田赋税务,缉盗除奸,文教农桑诸政都归其综理.
知县的辅佐官是县丞和主簿.县丞为正八品官,主簿为正九品官.县丞和主簿的职责,是协助知县管理本县粮马,税征,户籍,巡捕诸务.各县县丞,主簿的设置,均因事而设,事简之县,可以不设县丞,主簿,事繁之县,可以设置数人.清末时,安徽全省共设有县丞17人,主簿3人.
各县衙署的内部机构,未见官书记载.按照常规,县衙署的内部机构设置与职掌分工,应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分理各事,另有狱所等.




水煮清王朝 清代各级官员的别称
大学士—————中堂
太子少保————宫保
吏部尚书————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
刑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史————总宪
左副都御史———副宪
通政使—————银台
御史——————侍御、都老爷
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
主事——————主政
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河道总督————河台、河帅
漕运总督————漕台、漕帅
学政——————学台、学院、学宪
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
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
盐运使—————盐司
道员——————道台、观察
知府——————太守、太尊、黄堂、五马
同知——————二府、分府、司马
通判——————别驾、三府
知州——————牧、刺史
州同——————州驾、州司马
州判——————别驾、州司马
知县——————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
学官——————教官、校官、学老师
县丞——————左堂、二尹、捕厅
主簿——————三尹
吏目——————捕厅、右堂
典史——————捕厅、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
巡检——————捕厅、巡政、分司
提督——————军门、提台
总兵——————总镇、镇台
副将——————协镇、协台




水煮清王朝 清朝分期安徽人口
清朝分时期安徽人口:
一,顺治,康熙,雍正时期(1644—1735年):
顺治初年原额人丁1486852《重修安徽通志》卷74
十四年1657年人丁1149721《重修安徽通志》卷74
康熙元年1662年人丁1188909《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1
五 年1666年编审人丁1314431《安徽通志稿 民政考稿》
六 年1667年人丁1220534《重修安徽通志》卷74
十一年1672年人丁1243169《重修安徽通志》卷74
十六年1677年人丁1270222《重修安徽通志》卷74
二十一年1682年人丁1289955《重修安徽通志》卷74
二十四年1685年人丁1314431《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1
二十五年1686年人丁1317515《重修安徽通志》卷74
三十年1691年人丁1342986《重修安徽通志》卷74
三十五年1696年人丁1353062《重修安徽通志》卷74
四十年1701年人丁1364025《重修安徽通志》卷74
四十五年1706年人丁1374696《重修安徽通志》卷74
五十年1711年人丁1381383《重修安徽通志》卷74
五十五年1716年人丁1391583《重修安徽通志》卷74
六十年1721年人丁1398069《重修安徽通志》卷74
雍正二年1724年编审人丁1357573《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1
四 年1726年人丁1402539《重修安徽通志》卷74
九 年1731年人丁1409659《重修安徽通志》卷74
十三年1735年人丁1407285《重修安徽通志》卷74
以上顺治,康熙,雍正时期人口统计均以人丁记数,非人口数.若将本表人丁数与下表人口数作对照,“““丁与口比例当在1:10以上”””
二,乾隆,嘉庆,道光时期(1735—1850年)
乾隆十四年1749口21567929《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1
十八年1753口246235641《东华录》卷22
二十二年1757口22431982《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1
二十七年1762口22848480《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1
三十二年1767口23355141《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1
三十六年1771口23683500《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1
四十一年1776口27566929《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1
四十五年1780口28085366《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1
四十八年1783口28456217《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1
四十九年1784人丁1438029乾隆《大清一统志》卷75
五十一年1786口28826000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五十二年1787口29818000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五十三年1788口29043000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五十四年1789口29205000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五十五年1790口29367000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248249250251252...3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