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重生关云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白氏传奇
这二人说完关羽寻思了一会儿。最后道:“二位的主意甚妙,加上吾之前的盘算看来钱粮有着落了!事不宜迟我这就拟定方案!”
贾诩的建议着重放在节支上,就是尽可能节约经费,而陈宫的计策则放在收支上,如何能尽可能的增加钱粮,二人的计策都有可取之处,加上关羽之前设想的屯田,那么钱粮的问题应该可以得到解决,将治下的城池进行一番修复而不再做重建这自然就会剩下不少银两。关羽之前的设想是将长安和洛阳两座帝都进行一下修建,一个东京一个西京,两京进行重建其余重要的关隘进行一下修复,不过关羽经过仔细盘算,粗略的对长安的重建进行了估算发现要重建一个长安城他的经费远远不够,这么大个帝都重建的经费是他整个军费的两倍还要多,所以这个工程暂时就搁浅了,洛阳的重建关羽决定等到了洛阳在研究。对于长安的重建关羽决定放弃等日后钱财宽筹了再说,可以进行一下城防的修复加固。将扶风和冯翊也纳入修复之中,在三辅还有一件事情关羽现在不得不抓紧谋划,什么事情呢?那就是在攻打冯翊的时候他就琢磨着在这里利用这里的洛水及渭水训练一支水军,现在该是提到日程的时候了,兵备无患么!
要打造水军就要首先建造一些船只,选派精兵强将。这件事情同样非同小可,关羽经过再三斟酌,决定将这件事情交由手下亲兵统领周仓来办理,书中曾经尽言周仓跟随关羽乘船单刀赴会,又在水淹七军的情况下浮水将庞德擒获。可见他的水性还是相当不错的,他应该熟悉水务情况,安排他做这个事情应该能够胜任,关羽找到周仓将这个想法跟周仓说了,周仓闻后不满道:“吾乃将军帐下都尉跟随将军不离左右如何让我担当这水军统领,不在将军身边吾心不安!”
“吾帐下还有十八勇士护卫,再者吾一身武艺无人近身,派你担当这水军统领也是形势需要,汝且不可推迟,汝要是真心助我就当就此大任实为为吾解难!”关羽语重心长的对周仓叮嘱道。
关羽这么一说周仓实在不能再推迟了,受命水军统领一职,开始筹划起水军之事情来,关羽给周仓拨了一些人马给他,还给了他不少银两让他就地取材建造船只,关羽又找到李严协助周仓建造船只开来,李严自从跟随关羽之后虽然也效命沙场,不过关羽对他的培养还是侧重与后勤方面,李严掌管的事务也多是服务于整个军队的后勤保障方面,包括军队的生活起居,各种装备给养工事的准备,调剂各兵种的分配了,还有遇到有伤亡的他要保障及时的给予救治,李严跟随关羽这么多年对于后勤保障工作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关羽对他的能力也十分的赞赏,虽然在战场上效命的机会不多,不过作为幕后的将领关羽一直都对他器重有加,给他的待遇从来都不低于前方作战的将领,而这次李严又再次被委以重任帮助周仓打造水军,周仓自然不敢怠慢,他本身也是个急性子,领命之后便与李严马不停蹄的就张罗起此事开来
水军的事情有了着落关羽便找到张既,在张既、陈宫、段煨的陪同下遍寻三辅各地开始了对三辅一带的调研,张既陪同关羽察看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社会情况,通过调研关羽发现这里的农业生产已经遭到破坏而这里的水利工程也跟着遭到了损坏,关羽察看关中的农业着重察看当地的水利工程,俗话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关中一带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洛水渭水等众多河流,处于这个年代的关中地区降雨十分的丰富,而黄河远没有现在这么糟糕,水质也比较清澈,关中一带没有风沙完全被绿色覆盖,所以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未完待续……)





重生关云长 第317章 调研关中水利
关中地区之所以沃野千里农业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有丰富的水源,有了黄河的有效灌溉,这里的农业就可以摆脱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当然农业能得到有效灌溉还得益于在先前修建的各种水利工程,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北抵北山,南达秦岭,面积约34000多平方公里。由于黄河最大支流渭水自西向东流经全境,所以又称渭河平原。它由黄土沉积而成,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无霜期较长,180—200天,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降雨量较少,多年平均在500—700毫米间,又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特别是春播的需要。为了发展关中农业,必须发展水利,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相继在这里凿成郑国渠、白渠、成国渠等一批重要的灌溉工程。
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的郑国渠。当时所以要兴建这一工程,除上面所说的自然条件因素外,另一个因素是政治军事的需要。
战国时,我国历史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兼并战争十分剧烈。关中是秦国的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这一年是秦王嬴政元年。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地采纳这一诱人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嬴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郑国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它的渠首工程,东起中山,西到瓠[hu胡]口。中山、瓠口后来分别称为仲山、谷口,都在泾县西北。隔着泾水,东西向望。它是一座有坝引水工程,全长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底宽尚有100多米,顶宽1—20米不等,高六米。当年这一工程是非常宏伟的。
关于郑国渠的渠道,它位于北山南麓,在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白水等县二级阶地的最高位置上,由西向东,比降为0.64/00。沿线与冶峪、清峪、浊峪、沮漆(今石川河)等水相交。将干渠布置在平原北缘较高的位置上,便于穿凿支渠南下,灌溉南面的大片农田。可见当时的设计是比较合理的,测量的水平也已很高了。不过泾水是著名的多沙河流,古代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的说法,当代实测,为171公斤/立方米,郑国渠以多沙的泾水为水源,这样的比降又嫌偏小。比降小,流速慢,泥沙容易沉积,渠道易被堵塞。
渠建成后,经济、政治效益显著,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i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一钟为六石四斗,比当时黄河中游一般亩产一石半,要高许多倍。
西汉定都长安,关中是京师官吏、军队、百姓等以粮食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给地。西汉重视开拓西北边疆,关中又是拓边的基地,肩负着提供粮秣的重任。因此,西汉一代,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的需求,除凿漕渠,从东方运粮入关外,更主要的是在关中增建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地面积,增加当地的粮食产量。这就在关中形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兴建水利的高潮,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穿凿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大批农田水利工程。
西汉关中灌渠的穿凿,以龙首渠为较早,约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公元前122—前111年)。当时有一位名叫庄熊罴的人,向皇帝上书,反映临晋(今大荔一带)人民的要求,希望开一条渠道,引洛水灌溉重泉(今蒲城东南)以东10000多顷盐碱地。武帝采纳这一意见,发兵卒万余人担任凿渠任务。他们自征县(治所在今澄城县西南)向南开渠,到商颜山(今铁镰山)麓,由于土质疏松,穿凿的明渠渠岸极易崩塌,改用井渠结构。井渠由地下渠道和竖井两部分组成。前者为行水路线,后者便于挖渠时人员上下、出土和采光。最深的竖井达40多丈。由于凿渠时挖出许多骨骼化石,当作龙骨,所以称为龙首渠。渠道挖通后,由于解决不了塌方问题,溉田效果并不显著。但却创造了先进的井渠技术。
六辅渠是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左内史倪宽主持兴建。规模不大,为六条辅助性渠道的总称。后人认为它是引冶峪、清峪、浊峪等小水,灌溉郑国渠上游北面的农田。这些农田地势较高,郑国渠灌溉不到。六辅渠建成后,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工程的作用,他又规定了“水令”,六辅渠建成后第16年,即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动工穿凿白渠。这一工程由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和主持。渠首也在谷口,渠道在郑国渠南面。向东南流,经池阳(治所在今泾阳县西北)、高陵、栎阳(治所在今临潼县东北),注入渭水。长200里,灌溉郑国渠所不及的4500余顷农田。白渠建成以后。谷口、池阳等县因为有郑、白两渠的灌溉,便成为不知旱涝的高产区。??
白渠的溉田面积虽然远比郑国渠小,但是由于它的比降较大,远比郑国渠合理,因而不像郑国渠那样易被泥沙堵塞,在历史上白渠长期发挥作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含泥量高,可以压碱肥田,在短期内确实效果显著。但不能只见优点不见缺点,从长远看。年长月久后,容易淤高渠道和农田,导至田高于渠,渠高于泾,势必破坏整个灌溉系统。
西汉时新建的关中地区另一重要农田水利工程是成国渠。它建于何年。何人主持这一工程,建于武帝在位期间。这是一条以渭水为水源的大型灌渠,位于渭水北面,渠首在郿县境内,傍渭水向东,经?[li离](治所在今扶风县东南)、槐里(治所在今兴平县东南)等县,渠尾接上林苑的蒙茏渠。成国渠的长度略小于白渠。溉田面积约万顷左右,是白渠的一倍以上。后来还一度发展成关中最主要的灌溉渠道。上林苑在咸阳西面,周300里,跨渭水南北,是秦汉时帝王射猎游乐之所。蒙茏渠属皇家园林中水道,供浇园、荡舟等用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关中水利一直由三大渠系组成,即以泾水为水源的引泾渠系,以渭水为水源的引渭渠系,以洛水为水源的引洛渠系。可以说西汉时期这三大渠系已经基本形成了。 除上面所举一批著名的灌溉工程外,武帝时。还在渭水南面建成一批小型的灌渠,如灵轵渠、违渠等。它们以发源于南山的山溪水为水源,灌溉渭南的农田。
关中地区的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大大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可以说关中地区的水利设施基础还是相当不错的,纵观整个天下唯有这里的水利工程比较集中,有着良好基础条件的关中地区足可以实现农业的复兴,年久失修以及连年的战争还是让这些水利工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损毁严重。关羽实地踏察了这些水利工程,现在的这些水利工程均以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毁严重,关羽再三考虑如果要同时将这些水利工程进行修复别说一年就是几年都费劲,毕竟这个时代干活全部都得是人工,所以关羽决定对其中的郑国渠进行一下修复,这郑国渠乃是众多水利工程的枢纽,只要完成修复发挥的效益也自然最大,关羽对张既询问道:“要修复这个工程需要多长时间?”
张既望了望郑国渠捋了捋胡须道:“损毁如此严重怎么的也得半年工期!”
“半年?不需要复原只要简单修复就可以了!”关羽接着提醒道。
张既用犀利的目光看了看工程接着道:“我在冯翊的时候也修建了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以我的经验来看要修复这么大的水利工程怎么的也得半年这还是快的情况下人手不缺设备不缺!”
张既说完关羽的表情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他接着问道:“要完成这么个工程的钱多还是修缮城防的钱多?”
“这么个工程的钱不亚于修复长安城的城防啊!而且修缮这个工程还得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计,你看现在工程破损严重已经伤及主体,所以要修复就需要重新勘测一番,否则工程难以发挥作用啊!”张既接着说道。
关羽闻后点了点头,然后边走边说道:“我看这样好了,不管什么样的工程都让治下的士兵去参与建设,就是说这种徭役的活计交给手下的士兵去做,士兵当兵吃军饷就可以节省不少的开销这就叫做‘投劳折资’!”
陈宫闻后眼睛一亮拍手叫道:“这个办法好啊!军队本来就麻利干起活来也不逊色,还节省了不少人工费用真是个好主意!”
“要修复这个郑国渠还不如修复六辅渠、白渠、成国渠这几个渠道!”张既接着说道。
关羽闻后纳闷道:“如何解释?”
张既分析道:“郑国渠兴建于秦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年久失修要修复起来耗时费力,即使修复发挥作用也十分有限,而后来兴建的那几个渠系覆盖了整个泾水、渭水和洛水,主体虽小然作用甚大,距离现在的年代也相对近了很多。修复起来容易省时省力,所以不如修复这几个渠系,等日后有了时间和钱财再对郑国渠进行加固重建!”
“兄台不愧是政绩三辅第一啊!这么多年的冯翊太守真是没白当啊!分析的有理!在这方面还真得向兄台多多请教,我只认为郑国渠比较有名比较大就忽略了实际。看来还是兄台说的有理,就按兄台的意思办修复那几个渠系,郑国渠暂时就先放一放!”关羽最后决定道。说完关羽等一行人又实际对那几个渠系进行了一番仔细查看,制定了修复的方案。
关羽敲定了这个之后当即又与张既等人遍访三辅各地,关羽对张既询问道:“兄才在冯翊多年治下可有什么良才可用?”
“良才么!”张既琢磨了一下遂道:“还真有一人现为新郑县令姓杜名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此人举孝廉机智灵活善断大案足可当大任!”
“杜畿?”这个名字一下子在关羽的脑海里浮现开来,仿佛在书中曾提到过此人,关羽有些印象但不是很清晰,应该是个文职。关羽紧接着问道:“把他的详细情况给我说说!”
张既接着说道:“说起他的家史,还真有些辉煌。他的祖宗杜周、杜延年父子,是曾经在《汉书》中留下姓名的大人物。杜周是个酷吏、贪官,而杜延年是个好官。杜家到了杜畿父亲那一辈,已经不再做官。是普通人家了。杜畿母亲去世很早,父亲续娶,家里来了一位凶狠的后娘。后娘到家没多久,杜畿的亲爹也去世了,年幼的杜畿便由后娘一个人照管,这日子就别提多苦了。也就是说,杜畿从小受尽了后娘的欺负。但是坚强地活下来了,并且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拥有了孝子的名声。也就是因此杜畿被举孝廉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京兆功曹,官职不算高,但对年轻人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主管“选署功劳”,也就是考察、记录、推荐本地的优秀人物,应该是很有实权的。后来杜畿被委任郑县县令,郑县令也就是在这个岗位上,杜畿第一次显示出自己不平凡的政治才能。郑县的前任县令。政绩不佳,在任时积压了很多案件,监狱里关了几百人,既不判也不放,就把人家锁在牢里受苦。杜畿到任后,首先处理这件事情,他亲自到监狱审案,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全部结案,该判的判了,该放的放了。年轻人处理案件,不可能处处周到、公平。但清理积压案件是一件大事,杜畿能在很短时间内把这件事办了,说明他识大体,顾大局,懂得轻重缓急。不过至此以后杜畿却一直未能升迁,在郑县一干就是6年。”
张既将杜畿的情况给关羽做了一番详细介绍,这细致入微的介绍让关羽不禁产生了好奇:“兄台如何对这杜畿了解的如此详细?”
“贤弟有所不知吾为冯翊太守杜畿为郑县县令同在一个地方为官多年多有交集互动,说实在的我很赏识他的为人和才能,虽然他的职位比我低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交往,我们相互借鉴学习成了至交,所以对于他我是比较了解的!”张既解释道。
关羽闻后遂道:“如此我们现在就奔赴郑县,既然是吾兄之朋友也自然是吾的朋友了!”关羽说完便率领这一干人等奔赴郑县开来.........
关羽顾不得赶路的疲惫携一干人等马不停蹄的来到了郑县境内,来到郑县地界上远远望去一片错落有致的房屋映入眼帘,踏上这郑县之后关羽更是亲眼目睹了这座小县城的独特魅力,虽然饱经战火的摧残,不过这里依然可以体会到这座小城的气派,这里繁荣的市井,井井有条的布局一下子吸引了关羽的眼球,熙熙攘攘的人群更是增添了几分热闹,关羽等人行进在整齐的街道上感受到这里的温馨气氛,可以切身体会到这里繁荣的景象,商铺林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关羽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这是一座县城,看来这里的当家人果然有些能力能将一座小县治理的如此之妙!




重生关云长 第318章 提拔杜畿
关羽携众人在张既的指引下来到了郑县县衙,这郑县的县衙十分的简朴,整个县衙略显陈旧,一看就是多少年的房屋了,跟这里繁华的街景比起来县衙逊色了不少,等到关羽及众人走进衙内,衙内却是没了县令,当差的见一行人等到来,一眼就认出了张既,赶忙鞠躬道:“不知张大人驾到有失远迎万望恕罪!”
“怎么杜县令不在么?”张既问道。
那当差的赶忙答道:“杜县令去外面督导走访去了!”
“去的具体位置?”张既继续问道。
“县城东南方向!”当差的回答道。
张既看了看关羽,关羽挥手示意向县城东南奔去,这一行人等连落脚都没来得及就匆匆忙忙的赶往县城的东南而去,来到了郑县东南方向隐隐约约的望见有一些当差的在那里指指点点,等到关羽众人到了近前,双方终于碰头了,却见一个身高丈八面相威严俊秀目光中和的年青人身着官服屹立在众人之中,真是威风凛凛相貌堂堂,如同鹤立鸡群一般,十分的抢眼,等到关羽等人来到他近前,那人不禁眼前一亮当即对张既拱手道:“德容兄怎么来了也不是先打个招呼啊!”
“伯侯啊你怎么不在县衙跑到这里来了?”张既问道。
杜畿回答道:“我不出来能行么?县城地方有限人口这么多商业激增需要向外拓展空间,我这不是实地考察选址来了么!”
张既带着关羽来到杜畿面前谓关羽道:“这就是我说的杜畿杜县令!”
关羽上下大量了一下杜畿说道:“果真是一表人才啊!”
杜畿见关羽站到了自己近前,如此的超凡脱俗气质轩昂玉树临风威风八面,一看就不是个平凡之辈,遂向张既问道:“德容兄这位是?”
张既赶忙介绍道:“此乃当朝的护国大将军关羽关云长是也!”
杜畿一听此话眼睛都瞪直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不敢想象这是真的,关羽关云长这是何等的英雄盖世,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一代战神关羽关云长?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将军就是那个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横扫天下的关羽关云长?就是那个诛杀董卓力挽狂澜的关羽关云长?杜畿作为一介县令自然见不得这般人物毕竟相差的级别太大,然关羽的名字早已声名远播。他闻听的是如雷贯耳啊!没想到今天这个传奇般的人物居然出现在了自己眼前这不是在做梦吧?
关羽这简直就是天神下凡啊!像杜畿这种小吏如何见得如此人物,二人的级别相差不是一节半截啊!一个是当朝的一品大员最高层的领导一个是最底层的执政者,这二者哪里会有接触的机会啊!一个是高层一个是基层,不过通过张既就这样的相见了。杜畿作为朝廷命官懂得这官场上的礼节,当即对关羽行了大礼,参拜道:“郑县县令杜畿杜伯候参拜关将军!”
关羽向他挥了挥手示意他站起来,作为一个领导者关羽还是比较有“派”的,不是说关羽多么高高在上,而是他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同于普通人表现出了不凡的气度,当然面对下属也更是派头十足,因为他的头上没有上司,他更多时候都是扮演着别人的上司,在别人眼里他是顶头上司。大家都得为他马首是瞻,看他的眼色行事,别人在他面前那就是“奴”,自己则是主,正是这样的一种地位身份造就关羽霸气十足。当然也更是多了几分王者之气,他不仅是人的主宰还是事的主宰,他是一个决策者每天考虑的事情也多是大事情,所以他整个人的面相看起来也更加的宏观,十分的大气,与关羽比起来杜畿不过是一介县令,考虑的也就是一个县的政事。虽然也有领导的气质但到了关羽近前还是逊色许多,杜畿看到了作为高层关羽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在张既的介绍下关羽得遇杜畿,关羽当即询问起杜畿关羽治县的一些经验,杜畿对此说的是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从社会、经济、农业、人口、司法等各个方面向关羽做了汇报,接手之前郑县那简直就是个烂摊子。后来经过杜畿潜心经营六年之后,郑县的发展走到了整个京兆的前列,不仅农业发展人口增长连县城的规模也跟着扩大了许多,关羽对杜畿的治县才能给予了充分肯定,不过关羽很是不明白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人才这么卓绝的政绩却一直未能得到提升?
张既笑着谓关羽道:“贤弟啊!这个世道是我们这些人混的么?我们这样的人能有个官职就不错了。要想高升岂是那么容易的,一是没钱二是没人如何晋升的了?这年头什么叫干的好?什么叫干的差,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1...107108109110111...1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