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关云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白氏传奇
周昕终究不是孙策的对手,兵败被斩。王朗见苗头不对,赶紧和虞翻坐船出海,一路逃到了东冶。会稽因為地处偏远,许多士人為躲避中原战祸都寄居在此,他们听到孙策的部队就要进入山阴城,实在福祸难料,也纷纷坐船浮海南行,这些人当中,后来在蜀国官拜太傅的许靖最夸张,一口气逃到了交州的南海。
重生关云长 第368章 孙策崛起(下)
东汉时想从会稽的山阴到东冶,也就是从今天的浙江绍兴到福建福州,陆路完全不通。两地中间隔了会稽山、天台山,当中群山百里人烟罕至,就算有人也全是未开化的山越,一般汉人走入山中多半有去无回,因此一定要走水路。从山阴坐船出海到东冶至少有八百华里,相当於四百公里,路程相当遥远。
东冶是秦代初置,东汉时改称為东侯官,因此史书上这两个地名常常混用。虞翻陪着王朗坐船到了东冶,东侯官长商升原本拒而不纳,虞翻入城晓以大义后,商升不但收留了王朗,还愿意為他举兵抵抗孙策。
王朗既然已经在东冶安顿下来,也知道虞翻在山阴还有年迈老母,就让他回家去了。虞翻回到山阴,孙策已经自领会稽太守。孙策对他礼遇有加,继续让他做原来的功曹,并待以交友之礼。后来孙策四处征讨,常常把虞翻带在身边。
孙策刚攻下会稽山阴,山贼黄龙罗、周勃就趁乱而起。孙策带着董袭前往征讨,董袭果然勇猛过人,斩杀了黄隆罗、周勃两人,稳定了会稽的局势。孙策坐镇山阴,一边观察收揽人才,一边也希望借重当地人的力量来追讨王朗。这时被孙策看上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永寧县长韩晏,一个是太末县长贺齐。他授命韩晏為南部都尉,又察举贺齐為孝廉,以拉拢这些重要地方官员。
会稽郡下辖十四个县城,境内群山百岳,全是山越聚集之地,能在会稽当上县长的人都有一套与山越共处之道。要嘛就是与山越相互勾结,鱼肉乡民。要嘛就是像贺齐这样屡屡大破山越,声名威震山越。使其不敢来犯。对孙策来说,平定会稽自然要倚靠像韩晏、贺齐这样的地头蛇,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孙策先派韩晏前往征讨东冶,不料韩晏兵败而回,於是孙策再改派贺齐為南部都尉,让他去对付王朗。
东侯官长商升听说大名鼎鼎的贺齐要来了。也顾不得来投奔他的王朗,吓得连忙派使者乞降。贺齐对商升一面威吓,一面劝告,商升终於缴出印授準备投降。他的两名手下张雅、詹强不愿投降,竟然杀死商升,一个自称无上将军,一个自称会稽太守,和孙策打起对台了。
贺齐在山越间颇有威信,他暗中派山越在张雅与他的女婿何雄当中挑拨离间。趁两边相拼的时机大举出兵,一举克定东冶。就算孙策真的有下令屠城,他还是放过了王朗。王朗在东冶城破后,扶着老母亲想坐船逃到交州,结果在海上被孙策的兵追上,箭都射到了船盖才出来投降。孙策得到王朗,一直希望他能為自己所用,但王朗宁死不屈。孙策虽然生气。因為王朗在海内颇有声誉,也不敢对他妄加杀害。只好把他软禁在曲阿。
第二年孙策率军南下,把吴郡南部拥兵自重的山贼、豪帅一一剿灭,引兵扑讨,皆攻破之。严白虎见孙策军势强盛,难以抵挡,赶紧加强堑垒工事。并派弟弟严舆前往谈和。严舆到了孙策军营,要求与孙策单独会面,孙策进到营内,一刀把坐席劈成两半,严舆吓得身体抽动了一下。孙策见了笑说:“我听说你坐着也能跳。身手矫健,所以跟你开个玩笑。”
严舆答说:“我看你动刀才失礼了。”孙策看这家伙是个窝囊货,拿起手戟就往严舆身上一丢,把严舆当场刺死。
严舆的死讯传回严白虎营内,眾人深感恐惧。孙策趁势大举进攻,把严白虎的部众杀得大败。严白虎兵败后往南逃到餘杭投奔老朋友许昭。
程普自告奋勇要领兵乘胜追讨,孙策念在许昭当年救济自己的老长官盛宪,现在又收留落难的朋友严白虎,颇有侠义风骨,决定放他一马,不再赶尽杀绝。
孙策平定吴郡南部拥兵自重的地方势力,诛其英豪,稳固了吴郡的局势。丹阳郡位于今日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郡境西南今日的九华山、黄山一带向来是山贼啸聚之所在。
袁术為了报复孙策,秘密联络七个险山大县的山贼首领,相约共同起兵与孙策為敌。孙策才平定了吴郡南部的豪强势力,又听说西方生变,赶紧派堂弟孙辅镇守在江北的历阳,防范袁术趁机渡江夹击,并亲自率领大军西进丹阳,讨伐山贼。
这七个爆发动乱的县,皆在今天的安徽省南部,比较确定的叁县包括最东边的宣城、以及涇县、陵阳三县。其他四县依据涇县以西的地理位置研判,应该还包括春谷、芜湖、歙县、黟县。山贼动乱时,年仅十六岁的孙权正驻在宣城,这时城内只有不到一千名士兵,一时大意被山贼破围入城,霎时间数千名山贼涌入城内,孙权才骑上马,山贼已经和他身边的护卫短兵相接,刀刃甚至砍到了孙权的马鞍上。
在此危急时刻,众人都荒了手脚,只有周泰在孙权身边奋命护卫,众人受到周泰的鼓舞,纷纷拼死杀敌。好不容易把山贼击退,周泰却已经身被十二创,差点因為护主而死。这次若非周泰奋力保护,孙权恐怕要丧命于此。
祖郎算是孙策的死对头,五年前孙策在丹阳徵兵时就曾遭到他的袭击,差点连命都丢了。这次孙策领兵往陵阳讨伐祖郎,过程也是惊险万分。某次围剿过程中,孙策遭到众山贼包围,全靠程普与另一名骑兵在孙策左右当贴身肉盾,才护卫着孙策突围而出。
孙策好不容易生擒了祖郎,祖郎惊恐万分,心想这回活不成了,孙策却对他说:“当年你率众袭击我,刀都砍到我的马鞍上了,但今日我正要创功立业,自然会捐弃旧仇,唯才是用,我不会為难你,你不必害怕。”祖郎对孙策的豁然大度既惊又喜,连忙叩头谢罪,孙策立刻任命他為门下贼曹,跟随讨伐山贼。
三年前在刘繇兵败众溃之际,太史慈逃到了芜湖山区,受到山贼的拥护,当起了山大王,还蟠踞在涇县自称丹阳太守。这次孙策前往讨伐,在勇里将太史慈一战成擒。孙策后来亲自為他松绑,揽着他的手问道:“还记得当年神亭一战吗?倘若当时你抓了我,会把我怎么处置?”
太史慈不但率直,还挺有幽默感地回答:“那就很难说了。”
孙策听了大笑,回说:“我正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一起创功立业!”说罢,当场任命他為门下督。
就在此时,豫章却传来了刘繇病死的消息,孙策听了很是感慨,便对曾是刘繇部下的太史慈说:“刘州牧当年痛骂我替袁术攻打庐江,说我师出无名,行径卑鄙。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為当时先父手下的数千兵马,全在袁术手上,我一心要成就事业,不得不顺从他的意思。当年我两度向袁术索还父亲的旧部,要了两次才拿回一千多人,他仍要我去攻打庐江,时势所逼,我实在不得不去。但之后他不遵守人臣本分,阴谋僭逆,劝他又不听,我就与他绝交了,我与袁术之间交往的本末是这样的呀!如今刘繇已死,我恨不得在他有生之年跟他就此事辩论。现在听说他的几个儿子在豫章,不知道华歆待他们如何?他的部众意向又如何?你跟刘繇是同乡,当年又是他的部下,就帮我去探视刘繇的几个儿子,顺便向刘繇的部下宣达我的意思,想跟随我的相当欢迎,不想跟随我的就对他们安抚一番。另外也观察一下华歆為官如何,庐陵、鄱阳一带人民是否亲附於他。要带多少兵马,随你决定。”
太史慈说道:“我有不赦之罪,将军的度量好比齐桓、晋文,在下无话可说,必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依在下之见,兵不宜多,只要数十人随行即可。”
孙策亲自替太史慈饯行,临走前两人把腕道别,孙策问道:“何时能还?”
太史慈答:“不过六十日。”说罢,便领了兵马往豫章去了。
太史慈走后众人议论纷纷,有的说他与华歆都是青州人,恐怕留在华歆身边為他驱策,有的说他会绕道江夏北归,大家都不看好太史慈会回来,只有孙策对他深信不疑。后来太史慈果然依约定日期回来,他向孙策报告在豫章所见:“华歆為人有良德,但没有筹略之才,更没什麼雄心壮志,只求自保而已。在庐陵有一个丹阳人名叫僮芝,诈称被诏封為庐陵太守。鄱阳的豪帅阻兵守界,不接受华歆派去的地方官吏,还说他们已经**為一郡,只愿意接受汉朝派遣来的太守。华歆不但不能收服庐陵、鄱阳的叛逆,连近在海緡的上繚壁都有五六千人聚集為党,虽愿意缴纳布税,徵兵时却一个人也不来报到,华歆眼睁睁看这些人目无法纪,却完全没有作為。”
孙策听了拍手大笑,于是有了併吞豫章,一统江南的念头。后来孙策班师回吴,就让收降的祖郎与太史慈作為军队前导,军队部众都与有荣焉。
孙策这次平定丹阳西部众县,他的功曹虞翻也跟随左右。其中一次战役,孙策将贼帅斩杀后,命令身边的部下四处追捕餘党,自己一人单骑走在山中,遇到了虞翻。
虞翻看到孙策落单一人,吓了一跳,连忙问左右护卫跑哪去了。孙策回答:“都去追逐山贼了。”u
重生关云长 第369章 西凉整顿(上)
虞翻大惊说道:“这太危险了!”虞翻大孙策十几岁,以父兄的口吻命令孙策立刻下马,接着说:“这一带草深,一但有什麼危急怕来不及上马,请牵马而行,我擅长用矛,请让我走在前面护卫。”两人好不容易走到草浅的平地,不必担心敌人埋伏,虞翻才请孙策上马。
孙策又问:“我一个人骑马,那你怎麼办?”
虞翻回说:“在下擅长步行,一天可以走两百里,自随军征战以来还没人比得上我,不信您可以试试,我绝对跟得上。”好不容易这哥俩在一条大路上遇到了军队,孙策取出号角一吹,部眾识得是孙策召唤,才纷纷回来护卫。
孙策平定丹阳山贼回到曲阿,又接到了另一个好消息,原来他少年时代的好友周瑜弃官渡江来了。周瑜早就料到袁术身边不可久待便趁机渡江来归。孙策对此大喜过望,不但亲自前往迎接,还用壮盛的军乐队隆重欢迎他。周瑜一到吴郡,孙策就授命他為建威中郎将,还拨给他兵士两千人,马五十匹,帮他安顿房舍。周瑜这次东归,还特别带了他的好友鲁肃一起前来,孙策一与鲁肃见面,便大叹其才。不巧这时抚养鲁肃长大的祖母病逝,鲁肃还没来得及在孙策面前有所表现,便扶棺回故乡东城服丧去了。 除了高岱,前任吴郡太守许贡也难逃孙策的毒手。这时孙策与曹操主持的东汉朝廷关系正好,许贡却偷偷上奏朝廷。要朝廷把孙策给徵辟到许都去就近看管,以免在江东成為祸患,孙策得知后大怒,下令将许贡绞杀。许贡虽死,但他所豢养的家客却潜藏民间。伺机要為主子报仇。
这时年仅16岁的孙权在大哥孙策的安排下担任吴郡阳羡长,已经是个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的少主,常参与讨论军机大计,提出的看法颇有见地,连孙策都自叹不如。这时好侠养士的孙权身边聚集了几个年龄相近的死党包括朱然、潘璋、胡综等人。后来都成為孙权重要的亲信臣子。 却说刘备等人发出了檄文,一路向西直奔凉州城,一行人行进了足足有20多天终于来到了凉州城,西凉牧张既和西凉刺史贾诩以及镇西大将军张辽还有副将杨秋一行人等早已凉州城下等候了,早在刘备等人到来之前,张既就先行接到了朝廷的快马称刘备一行人不日将下驾凉州,刘备作为皇叔又是关羽的结拜兄弟还有朱儁等元老级的人物一同前来,张既不敢怠慢,这是自他上任西凉牧半年多来第一次迎接朝廷大员来凉州视察。
上任这半年来,张既被关羽任命为西凉牧之后,他牢记关羽的嘱托,上任伊始就不断的走访调研遍寻治下各个郡县,获得了大量第一线的资料,之后回到凉州他就开始研究具体的兴凉之策,到任伊始西凉百废俱兴,连年的战事让这里变得十分荒芜,有些地方多少里都不见人烟,张既首先做了安抚工作,维持整个西凉大局的稳定,做了不少工作和努力,并且多次对治下下军令状,声称以后让这里不再有纷繁复杂的战祸,承诺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稳定治下百姓的心。
就在张既对治下做安抚工作的时候,西羌却兴兵大举犯境,张辽得知消息携三万生力军与羌军展开了对抗,双方经过几次征战,羌军大败,羌王落荒而逃,从此不敢犯境,羌军算是真正领教了张辽的威力,被张辽击的是落花流水,张辽的威名在西凉和西羌一下子远扬开来,最后羌军到了谈张辽色变的地步,张辽彻底解除了西凉西面的威胁,为张既兴凉工作造就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张既这一次登上了这西凉牧的宝座,正是一个提高他才能的大好机会,这也充分说明了关羽对他的信任和器重,之前他有过担任冯翊郡守的经历和经验,也就是说曾经的他具备治理大郡的能力,而且在冯翊政绩斐然,做出了一番成绩,这就为他担任封疆大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次掌管整个西凉的政务和军事,对于张既来说是一个新的跨越。这次自己当上了这凉州太守,虽然同样的受制于人,但毕竟是一方的土皇帝了,一方的封疆大吏,一方诸侯,这和他之前的职务有着天壤之别,现在自己有拍板的权力了,同样是一把手在权力空间上存在着太大的差距,张既如今登上了这“一把手”的宝座,治下凉州乃是西凉第一大城,军民总共有10余万人,现在的他可以说是统治万民了,这时的张既也更加的威风了,大事小情都要过问,事务也开始繁忙起来.............................
凉州城大百姓人口众多,这样就免不了的出现一些是非恩怨,并且还常伴有各种“命案”。作为凉州太守不但要处理一些基本的征税,发展生产之类的还要主抓司法审判之类的就是说要掌管刑狱之事这一点和现在不同,张既说白了就是集军事、政治、经济、司法事物于一身的官吏,所以赏罚分明方能做到匡扶正义、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这样一来断案就一定要做到澄清是非、秉公执法、赏罚分明。
张既干起了这凉州牧。凭借之前自己饱读诗书的经验以及历代君王治国理政的得失。还有他曾经掌管大郡的阅历,张既也试着去做一些事情了,毕竟他人聪明。什么事情一点就透,张既白天办公,晚上的时候就买灯苦读,他励志做的事情就一定要有所付出。西凉经过前番的激战,损失不可谓不小。在人、财、物方面都有所减少,可以说百废俱兴,张既接管的是一个烂摊子,他要从新理顺一下西凉的事物。
张既首先从整顿吏治方面入手,在西凉凉州是第一大郡除此之外还有金城、敦煌、张掖、西平、西海、酒泉等六郡,一共七个大郡,作为郡守执掌一方握有军政大权。同样是地方大员乃是实权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的任用得失直接关乎大局的稳定和发展,张既作为冯翊太守出身深知这郡守之职的重要性,作为郡守治下不乏人口还领导众多县令。责任重大,而要在治下干出一番成绩就必须首先打造一支精干的领导队伍,以便开展工作,这支队伍必须可靠对自己效忠还要有能力,唯有确立了这支队伍方才在治下干出一番事业,这就是一个团队。
张既之前担任冯翊郡守能干出那么大的业绩,将政绩搞成三辅第一,除了他制定的政策措施得力外,两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用人得当任人唯贤,担任冯翊郡守的那些年,张既提拔了大量人才而且将他们充实到了领导岗位,当然提拔最多的都是县令,县令的官职虽低然却是当地的一把手,权力不容小觑,如果他们有能力将一个县治理好了,所有的县的政务搞上去了那整个郡的政务也就上去了,如果一个县都出了问题那必然会掣肘整个郡的发展,这也是常说的水桶原理,担任了这么多年大郡太守的张既在人事方面自然要谨慎,这次他来到西凉,来到这个陌生的地界担任一把手,虽然关羽给自己配备了左膀右臂,但张既要干出一番事业手上仍然亟需一批人才,不过张既在上任伊始就跟关羽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向关羽建议要从之前的冯翊带过一批人跟着他一起来到西凉,也就是说张既从冯翊搬兵跟随他一起来到西凉,这也是张既担当了一把手来到西凉跟关羽讲的条件,起初关羽有些不同意,如果那些人都被他带走了,冯翊岂不是要空虚?不过还是拧不过张既几次三番的要求,后来关羽干脆同意了他的请求。
张既从冯翊带来了几个“心腹爱将”,而这几个人也都是他的得力干将,但一反常态张既所带的这几个人并非他身边之人更不是辅佐他的官吏而是清一色的县令,也就是他带着几个县令来到了西凉,其实张既没有带身边之人而是带着这些人来到西凉,有他的想法,来到西凉担当大任,要按照关羽的嘱托干出一番成绩,张既不缺伺候他的人也有了辅佐之人,他唯一缺乏的就是那些地方上的“一把手”,他要将自己带过来的这些干将全部充实到各郡,让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历练就像自己一样...........................................
经过一番认真调研和精心谋划,西凉的人事变动悄然拉开序幕,俗话说“哪的兵哪的将”为官者对于自己的亲信最为欣赏和信任,尤其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任职,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担当,更需要一批亲信辅佐,这样方能有利于开展工作,张既决定将自己带来的这批人提拔到各郡担当一把手,当然这样做需要做好其他在任者的安置,张既通过调研发现西凉治下的七个郡,唯有两个郡的郡守让他看的过去,其余驻郡的太守不是年迈就是能力低下要不就是疾病缠身。只有两个郡的太守能说得过去,这样一来就空出了五个位置,而他带过来的县令只有四人这样还需另谋一个人选。
张既经过认真研究决定让杨秋担任凉州太守,他认为杨秋担任这个角色再适合不过了,杨秋有过领兵打仗治军的经验。追随马腾担当副将。在领导军事上不含糊,杨秋对于西凉的情况也比较熟悉,对于凉州的事务也比较在行。属于本地产生的官员,熟悉本地的事务,再一个就是将杨秋提拔到这个岗位有安抚他的味道,杨秋追随马腾投诚关羽结果没有随马腾回洛阳而是继续留在西凉,担当张辽的副将。心中多有不平,张既考虑到了这一点给他安排了凉州太守的职务,作为西凉第一大郡的太守,杨秋也就握有了实权,之前的不满情绪一稍稍平静了许多,工作的干劲也被提升起来。
七郡太守安排完毕,张既特摆宴席举行欢送仪式。七郡太守即日就将赴任了,张既特安排了一场奢侈的宴席为他们壮行,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希望他们在新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克己奉公干出成绩不辜负关羽和他的期望,尽快将治下的局面打开开来。第一要务就是确保当地大局稳定,接下来谋划各种振兴方案,逐步将治下的各项事业搞起来。
这些郡守皆是在位多年的七品县令而且多是张既的门生居多,并且盘踞在县令的位置上多年,在治国理政方面都是行家里手,有能力将一个县治理好,就一定能够将一个郡也治理得当,最主要的是有张既为他们掌舵,作为下属他们贯彻执行张既的各种决策从不含糊,双方彼此配合默契,张既的各项政策能够很快得到贯彻落实,也就是这些人张既使得顺手,双方的拍子能合到一处,这样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内耗。
经过黄巾起义和纷繁战事的西凉已经是百孔千疮民生疲敝一片荒凉,了解到了西凉的这一情况,张既在心中暗暗发誓:他要将整个凉州改天换地,重整一片新天地,他要整顿并且是大刀阔斧的整顿!为此他秉烛夜读翻看之前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并且结合凉州的现实情况,开始一步一步的研究起来,摆在他面前的任务不得不说不艰巨,要在短短的一年之间将凉州的天换过来,谈何容易?但拜受关羽的重托,张既领命执掌西凉,重任在肩他怎么能懈怠,所以来到西凉伊始他就马不停蹄的调研,一天都不敢懈怠。坚定了这个信念之后张既开始谋划复兴的具体措施,有句话讲“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只有将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一切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考虑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张既决定发昭进行整顿,他要在凉州这个地方重整天地...................
张既发昭进行整顿涉及三个方面最主要的就是人事方面,除了认命郡守之外,对于郡下面的各县人事,张既也要整顿,通过调研发现治下的县令,一部分人已经年迈,还有一部分人能力低下,有的甚至荒芜政事急需进行一下大患血,张既决定要着力整顿一下这些县的人事为复兴铺路,他反复琢磨与众人多次酝酿最终确立了人事整顿方案,那就是将治下县的县令位置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当然这招聘是要考试的一个是笔试第二个是面试,笔试就是书面答题,面试就是当面进行考核,要通过这两项考试后然后从上到下由高到低排出名次,择优录取,录取者即赴任县令之职,荣升七品,俸禄200石—500石不等,录取名额为九名,再将这九名录取的人排出名次从上到下由高到低排出名次,然后依名次进行分配,分数高者赴任大县县令,依次排列,这种任人唯贤的考试制度可以说开创了凉州乃至真个西凉用人的先河。
县令的位置公开之后,话说这原有的县令该何去何从呢?有不少人已经很大年龄了在位的时间也很长了,多少也为凉州做过了不少贡献,总不能让这些人告老还乡吧?这一点张既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考量,对他们的安排上张既更是深思熟虑,张既也给出了他们一个出路那就是“晋升考核”,何为“晋升考核”?就是全面考核这些人的“德能勤绩孝廉”等方面,看看他们谁的综合指数最高,谁的最差,然后来个优胜劣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考核出众的直接赴凉州任职,级别上予以提拔,安排相当的职务;考核一般的不予提拔,给予相应的俸禄,岁数大的可以告老还乡;考核不称职的,就地免职;当然这其中有个年龄限制,就是说岁数大的考核即使优秀也不再予以提拔,但给予优厚的俸禄和级别不再安排职务;说白了就是给年轻人一个机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