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重生关云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白氏传奇
张既和杨秋这一路上听着人们的议论来到武威县令府上,却见衙门肃穆而不失庄重,衙门外侍卫把手甚严,张既和黄通就要进去,这时守门的卫士将二人拦了下来,道:“二位有何贵干?”
杨秋道:“见你们家大人!”
“大人正在料理公务,十分繁忙有什么事情需要禀报?”卫士道。
“我们有要事求见,闪开!”杨秋喝道。
卫士们见杨秋就要进去,忙拔刀道:“县衙重地闲人勿得擅闯!”
杨秋一听这话急了,抽身上前就要闯进去,这时府内出来一人,谓卫士道:“何人在外喧哗?”
卫士道:“有两个陌生人要求见县令大人,而且执意要闯!”
府内之人一边走一边道:“若有冤情可以锤鼓宣堂也不要在府外喧哗么,我看看是什么样的人!”
这人出来一看顿时呆若木鸡,他忙道:“原来是黄大人驾到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啊!”
杨秋见状遂道:“这是西凉牧张大人!”
那人闻听是新任太守,忙跪着寒暄道:“末将武威县尉洪起拜见郡守大人!”
“起来吧!带我去见你们的县令陶大人!”张既道。
“喏!”洪起带着张既、杨秋来到了武威县衙。
来到府内却见一人伏案挥笔正在忙碌着,这人四十左右的年纪。留着胡须,面庞光润,眉毛婆娑,洪起忙上前禀报称:新任太守张大人驾到!那人闻后急忙撂下笔,出下迎接道:“武威县令陶陵参见张大人!”
“快快请起!你就是武威县令陶陵?”张既道。
陶陵鞠躬道:“正是下官!不知秦大人驾到有失远迎,还望秦大人见谅!”
“免了、免了我此次来是来做考核事宜的。先把你这些年来的任职公薄呈上来!”张既道。
陶陵道:“喏!”随后去取公薄去了,张既和杨秋坐下来喝起茶来。
不一会儿,陶陵带着几个人将他的公薄抬了出来了,足足有四人,每人怀抱着一大摞,张既和杨秋见状不觉有些吃惊。
仆人们将公薄摊到张既面前,陶陵道:“张大人这都是我在任这些年的公薄,上面清楚的记录了我在任时的情况,有刑狱方面的审判。有赋税方面的征收;有适时出台的政策;有不虚之年的举措;还有社会方面的治理;农业方面的生产发展情况;手工业方面的发展情况;经贸商业往来的进展情况..........这上面都有清晰的记录。”
张既望着这堆积如山的公薄,谓陶陵道:“陶大人你给我起草一份你任职这些年来的工作总结要全面!”
“喏!下官这就去办!”陶陵说着就去准备了。
张既和杨秋就在府上翻阅起陶陵上呈的公薄开来...........
这堆积如山的公薄让人见了不觉头疼,但张既没有挨个去翻看我随机挑选了几本翻阅开来,张既仔细的翻看着陶陵的公薄,这公薄记录的每件事情都清晰在案,没有丝毫纰漏,上面的年月日时都清晰记录在册,时间地点人物也样样清楚。整个事情经过详尽透彻,前后衔接合理。无论是翻到的哪个哪个类型都是如此,张既不觉在心里感叹起来:真是一勤勉的县吏啊!
张既和杨秋翻看了整整有两个时辰,两个时辰后陶陵带着他的那个总结出来,向张既交了上来,张既接过总结,仔细端详开来:这总结整整用了10多页纸。记录的全部是陶陵任武威县令整整18年来的全部政绩,18年来年年税收一年上一个台阶、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社会保持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起义反抗之类的事件,经贸往来日益活跃,人口大幅度增长从执政之初的仅仅5万人增长到10余万人...........
张既阅后对于陶陵在任的政绩已了如指掌,他最后谓陶陵道:“陶大人为武威的发展耗尽了心血。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对于你今后的去向我会着重加以解决绝不亏待与你的,你且放心!”
“谢张大人明鉴!能得到大人如此肯定陶陵就是死也值了!”言罢双眼不禁湿润开来。
张既继续劝道:“人做事天在看,历史会给你一个公断的结论的!”言罢叫上杨秋就要离开武威县,陶陵再三挽留,张既执意不肯,二人遂做道别。
张既和杨秋离开了武威县,和黄通商量开来,张既道:“我们武威不虚此行啊!”
“大人此话怎讲?杨秋道。
张既解释道:“先前我仔细的查看了一下武威县令陶陵的卷宗跟我微服私访得到的结果完全相悖,通过接触民间以及亲自到府上查看陶陵总结亲眼目睹武威城的景象,就可以将卷宗上的结论推翻!”
“将军的意思是卷宗上所说是假?”杨秋道。
“不怀疑没有这个可能,但现在还不能完全定论,我们需要到宣威县查看一番!”张既道。
“好的将军!”言罢二人只往宣威县而去.......................................
宣威乃是西凉第二大县,县令姜问也是在位多年的县令,年纪与陶陵相仿,张既、杨秋二人轻装前往,到了县城一看,却见县城布置井井有条,各种行业开展的如火如荼,一片热闹景象,通过走街串巷,所见所闻,听到的见到的也多与武威近似,百姓对于现任县令姜问的呼声此起彼伏,名望可见一斑。
到了宣威县城,张既通过与姜问座谈,发现姜问对答如流,没有丝毫破绽,治国理政经验头头是道,张既又简单的查看了他的公薄,发现公薄记录也是条理清楚,所载事实明确详尽,张既自此对姜问的情况也了解了个详细,在宣威二人暂住了一晚便马不停蹄的奔赴显美县了。
显美是个小县,卷宗所载的是:显美县令彭度徇私枉法,中饱私囊,假公济私,因此而受到刑律处分.张既根据所载着重调查彭度这件事实,到了显美县,张既同样采取微服私访的形式进行打探,得到的结果同样让他大吃一惊那就是显美县令彭度的名望也颇高,百姓都舍不得他离去,到了显美县张既着重了解彭度徇私枉法,中饱私囊,假公济私的事实,通过了解事实以及公薄,原来彭度在任期间显美县刚上了几年不遇的蝗灾农业欠收,赋税征收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他果断做出决定:减免农民的赋税,结果就因为这没能按时上交上面的赋税,结果受了责罚,但好在保住了官帽。(未完待续。。)u





重生关云长 第372章 凉州调研
人事改革的事情业已敲定,下一步张既开始着手进行经济方面的改革,具体的讲就是减轻压在凉州人民头上的赋税,赋税的征收根据当年的收成而定,比如农业方面风调雨顺、颗粒归仓的情况下,税收不减免;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农业收成不稳定欠收的情况下税收予以减免;在特殊的灾害面前和遇到极端的自然灾害以及战乱等因素的情况下,颗粒无收,这样可以免除赋税;除此之外还做出了一些针对农业生产的措施:比如鼓励耕种,就是说耕种得力的农户可以得到政府相应的奖励,耕种成果越大得到的奖励也越多;鼓励织布,就是女的织布同样可以获得政府的奖励,织布的成果越多得到的奖励也相应更多;鼓励畜牧业发展,饲养牲畜越多得到政府的鼓励也就越多;
在经济上对工商业、手工业、经贸等领域征收赋税,但要有限度不能课以重税,允许小商小贩等行业的存在,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但要上交赋税,允许自由买卖和商业往来,鼓励商品交易和贸易往来,但要缴纳相应的赋税。
经济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对于一些垄断行业实行限制,严禁私盐买卖和粮食的囤积居奇;在耕地方面实行有差别的征税,对于土地多者相应的税收也就越多,耕地少者税收也少.........
这些政策措施归根结底就是鼓励生产发展,政策虽好也要人去实施,说到底“关键在人”,张既本身不是那种贪官污吏,他也不想通过这些改革得到多大实惠,有句话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它的意思是说。为官之人若身体力行,作出表率作用,则不用严刑苛责。下边的人也能各行其事,即如汉时管宁。无为而治,境内亦无作奸犯科之人;如果为官之人作风不正,则虽有政令却无人遵守,视若空文耳,所以张既在这方面以身作则,事先垂范,一心为公,还有句话将“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张既的这些经济政策都是出于对人民的考虑,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这些改革振兴凉州,从而带动整个西凉的生产发展,所以他坚信他的这些改革一定会成功。
张既在经济改革大令颁布之前,首先将前番人事改革提拔之人安排到新任岗位任职开来,他首先举行欢送仪式为前番招考的40位县令送行,在送行之前他对大家做了一番叮嘱道:“各位都是出身布衣之人,如今通过选拔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录用为县令之职。希望各位都能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今日,干出一番业绩,上不辜负皇天后土。下对得起黎民百姓,当然你们都还年轻,有的是提拔的机会,所以希望大家努力做事,好好做人,只要我张既还在西凉一天,大家就有晋升之日,当然要是干的不好吾自然也不会纵容,最后恭祝大家在新的旅程上越走越好!”
张既这一番话既提气又给这些人敲了警钟同时又对这些人寄予了希望。这都是他亲自选拨出来的人才啊,这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张既对他们更多的是希望,他希望这些人都能干出一番伟业。将来为自己效力。
而这40人听了张既的话也是热血沸腾,在心里默默的鼓起劲来,作为怀有报国理想的热血青年,大家更多的是对未来有一个美好的憧憬,带着身上肩负的使命,这些人踏上了征程,张既送出凉州10余里,在路上他不断的与大家探讨交流,作为年轻人他与大家还是同龄人,也自然有共同的话题,他更多的希望自己不是上级也不是领导而是大家的朋友,他不想孤独的为王而是要融入一种有着集体归宿感的生活,也许这样他才会摆脱心中的那份孤独与寂寞。
改革立马提上日程,整个凉州再一次地震了,街头小巷、村里村外又都开始议论开来,大家对于张既的这一政策措施还是比较相信的,最高兴的要数农民了,减轻压在凉州人民头上的赋税,赋税的征收根据当年的收成而定,比如农业方面风调雨顺、颗粒归仓的情况下,税收不减免;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农业收成不稳定欠收的情况下税收予以减免;在特殊的灾害面前和遇到极端的自然灾害以及战乱等因素的情况下,颗粒无收,这样可以免除赋税;除此之外还做出了一些针对农业生产的措施:比如鼓励耕种,就是说耕种得力的农户可以得到政府相应的奖励,耕种成果越大得到的奖励也越多;鼓励织布,就是女的织布同样可以获得政府的奖励,织布的成果越多得到的奖励也相应更多;鼓励畜牧业发展,饲养牲畜越多得到政府的鼓励也就越多;这些措施让农民无不欢欣鼓舞开来,这是凉州自古以来就从未有过的事啊,本来受地主的盘剥税赋如此沉重如今终于可以轻松一些了,生活有奔头了,大家的干劲更足了,对往后的日子也更加的充满了期待.
就在张既准备大刀阔斧的进行经济改革的时候,刘备和朱儁等人来到了凉州,首先刘备将张既等人的任命做了一下颁布,张既远在西凉无法出席朝廷的会议,在前番的朝堂会议上他被任命为大司农,这个任命是发生在年前的事情,但远在西凉的他还不知晓,当然朝廷也并未发文牒与他,这次刘备来到西凉将这件事也一并落实了,张既被加封大司农,贾诩被加封侍中,这着实出乎二人的意料之外,尤其是张既在关羽掌权之后,这地位是扶摇直上,从一个郡守青云直上一直做到了正一品的位置之上,位列三公成为了大司农,虽然他还未踏入朝廷半步,但如此的任命已经充分说明,西凉绝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未来他是要入驻京城担当大任的。不过眼下他必须将西凉的事务努力做好,以不辜负关羽这个贤弟对他的器重和栽培。
贾诩被加封为侍中一职务,这个职位虽然不是太显赫。然重要性不言而喻,侍中这是丞相的大秘。也就是说贾诩未来的担当就是关羽的秘书或者说是智囊,将来必然也要入驻京师辅佐关羽的,这也足见关羽对于他的器重和认同,虽然贾诩跟随关羽的时间如此短暂,但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关羽将他破格提拔,也充分说明关羽慧眼识才,而贾诩能取得关羽如此的认可也倍感欣慰,可以说关羽对他有知遇之恩。贾诩岂敢怠慢!
交待完这件事情之后,刘备和朱儁随后听取了张既的工作汇报,张既将上任半年以来在西凉的工作对二人做了一番汇报,主要是人事改革方面,刘备和朱儁闻后对张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张既半年来在西凉的工作表示赞成,二人将此行的目的与张既做了说明,张既对刘备等人的到来深表欢迎,张既对于朝廷的改革大计也是十分赞许,这正好与自己的初衷不谋而合。张既对于朝廷如此细致的实施方案也是从心里钦佩不已,这样细致且极具可行的实施方案就是他也是自叹不如啊,改革中的好多事项对于他来说都有借鉴意义。十分的全面。
刘备、朱儁一行在凉州落脚,随行人员大鸿胪周奂、工部侍郎典农中郎将任峻,主薄杨修,议郎张范还有越骑校尉徐晃也一并在凉州落脚,刘备和朱儁此行皆是重任在肩,刘备来到西凉的主要目的就是做好向附近诸侯发布征缴檄文,还有就是帮助协调城防建设之事,刘备深感事务紧急,当即在凉州城主持召开了扩大会议。研究凉州的事务开来。
这天在凉州城的凉州牧府上,刘备主持召开了西凉改革第一次会议。这天太尉朱儁,大鸿胪周奂。大司农凉州牧张既,镇西大将军张辽,主薄杨修,侍中、西凉刺史贾诩,东曹篆郑浑,工部侍郎、典农中郎将任峻,议郎张范,越骑校尉徐晃,西凉副将杨秋以及西凉正四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参加了会议,刘备将自己分管的工作首先在会上做了一番通报,其次到来的朝廷各个大员纷纷结合自己分管的改革事务在会上做了发言。
首先发言的是太尉朱儁,朱儁分管城防建设事宜,对于凉州城的修复工作首先做了安排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在项目建设的前期规划设计以及项目的资金筹措还有施工管理以及质量要求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对于凉州的城防修复也做了一番精心的指导,紧接着杨修宣布将凉州城防建设的朝廷资金10万两纹银予以发放,接下来张既与任峻对于凉州城防修复的前期规划设计交换了意见,二人最后决定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拿出凉州城防修复的规划设计。张既对于城防建设存在的困难也一一做了说明,朱儁及任峻经过商议纷纷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张既最后表示一定将此项工作做好。
接下来大鸿胪周奂就发展西凉的工商业谈了具体意见,尤其是重启丝绸之路工作以及西凉的外交工作与西凉牧张既交换了意见,鉴于西凉的特殊情况周边涉及西羌、西域、匈奴等少数民族,周奂经过认真研究,建议西凉在外交上采取联合西域、防御西羌、抵制匈奴的外交政策,联合西域重启丝绸之路着力发展双边的经贸,这一点正好与张既不谋而合,张既对于周奂的远见卓识表示赞成,二人还就发展的具体措施交换了意见。
接下来主薄杨修对生产生活方面的改革创新以及补助资金也对张既做了一番交待,将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措施还有下拨的资金做了详尽的说明,张既对于这项改革颇感意外,其中的一些内容让他着实惊诧,这看似简单的生活改革还是一项破旧立新的大手笔,其中男子留短发,穿裤子之类看似不起眼的东东,着实是一不小的动作,要知道现在的装束那都是流行了上千年的规矩,这回一下子打破了,简直就是空穴来风,作为一朝廷命官的张既对此也是十分感慨,但既然朝廷提出来了,他必须接受而且要贯彻执行下去。
接下来工部侍郎典农中郎将任峻就农业发展的改革事项跟张既做了一番通报。二人在农业发展方面都很有经验,也颇得体会,虽然农业工作还未展开。但闻听了任峻的介绍张既还是颇为振奋,不过西凉之地发展农业十分有限。但对于朝廷在农业方面的大手笔张既还是十分赞许的。
在充分讨论交流之后,张既将朝廷落实到自己分内的任务一一盘点,并且逐项加以研究,结合西凉的实际以及自己的工作重点,张既决定尽快草拟一份西凉未来的发展规划,将朝廷落实到西凉的任务进行分解,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在西凉得到贯彻落实,刘备在充分听取了大家的讨论之后。最后要求道:“改革的大幕即将拉开,希望各位同仁肩负起各自的重担,奋力完成各自的目标和任务不辜负朝廷和丞相,努力将本职工作做好!”与会人员纷纷拱手在地表示尽忠。
在部署完会议之后,第二日刘备、朱儁及张既就凉州城的城防修复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调研,在城防修复之事上朱儁与张既、任峻等交换了意见,在通过具体的实地踏勘之后,张既与任峻很快就凉州城的城防修复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二人很快草拟凉州的城防修复具体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大鸿胪周奂与杨修、张范等人一同探讨研究草拟结好西域。重启丝绸之路工作,几个人研究了结好西域的檄文,着重分析了发展丝绸之路的利害。还就西域与西凉当前面临的形势,就两地发展经贸的条件以及现在朝廷的情况的方面在檄文中做了详尽阐述,这道檄文言辞凿凿,分析厉害得当,提出发展的优势,张既在看了檄文之后也是赞不绝口,他即刻派出使者带上厚重的礼物奔赴西域各地,结好西域各诸侯国,尽快启动丝绸之路河西走廊。
刘备一干人等在交待分配解决了西凉事务之后便马不停蹄的奔赴雍州地区。刘备作为皇亲贵族和关羽的结拜兄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更是一个颇具事业心的人,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他不敢懈怠。即刻率领一干人等奔赴雍州,张既作为西凉的地主极力挽留均被刘备婉拒,最后张既特意准备了两桌丰盛的酒宴,作为送别之礼款待刘备一干人等,西凉的文武班子与朝廷人等共同一起,举杯畅饮,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张既对刘备的仁者之风印象十分深刻,对于朝廷这一干人等及这些人的办事能力都十分钦佩,想到这些他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这个希望不仅仅是西凉而是整个汉室复兴的希望,他也更看好关羽这个义结金兰的兄弟。等刘备一干人等走后,张既便迫不及待的在凉州召开了西凉扩大会议,安排部署改革的具体事项................
却说刘备一干人等马不停蹄的来到雍州地界确切的说是来到长安,受到雍州牧陈宫,雍州刺史杜畿,安西将军高顺,京兆尹段煨等人的热情接待,当下刘备与陈宫相见,刘备对陈宫的一表人才十分欣赏,而陈宫对刘备的长者之风印象也非常好,二人一见如故,刘备谓陈宫道:“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公台真是一表人才啊!”
“久闻皇叔大名,今日得见足慰平生矣!”陈宫谓刘备道。言罢迎接刘备入长安城,之前陈宫已经得知刘备一干人等奔赴西凉,然后赶往雍州,但万万没有想到来的这么快,不过陈宫早已做好了迎接的准备,此时的长安城已是张灯结彩,装扮一新,迎接刘备一行人的到来。
刘备一干人等步入长安城,亲历这座曾经的故都,对长安城也是颇为感慨,陈宫在长安城的未央宫为刘备一干人等接风洗尘,举行了盛大的歌舞及酒宴,雍州正四品以上官员全部列席参加,水军都统周仓和典军中郎将李严也受邀赶到了长安,周仓闻听关羽的大哥刘备来到了长安,当即喜出望外在殿上拜受刘备,刘备见周仓生的雄壮,又深的关羽爱戴还是域内唯一的水军统领,对周仓当即表示肯定,对他的工作大加赞赏,周仓也是深受鼓舞。
在未央宫刘备率领朝廷一干人等热情接见了雍州的文武班子,确切的说是见面会,陈宫主持了整个会见,并且对双方做了介绍,随后上演大型歌舞,整个未央宫内喜气洋洋,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刘备一干人等与雍州的文武班子汇聚一堂,甚是融洽........................(未完待续)




重生关云长 第373章 雍州之行
在接风洗尘之后刘备听取了陈宫做的关于雍州情况工作的汇报,按照关羽曾经的重托,陈宫上任伊始大力整顿吏治,大力提携人才,其中倍受陈宫推荐的人才有四个其一是法正,字孝直,扶风郡眉县(今陕西眉县)人。此人出道时年仅18岁,陈宫通过接触发现法正通权达变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被委任新郑县令;韦诞,字仲将,京兆尹(今陕西西安)人。韦诞有文才,善辞章。书法很好又会弄墨,被陈宫破格提拔为长史留在自己身边。苏则,字文师,扶风郡武功县(今陕西扶风)人。少时以学识操行而闻名,举孝廉和茂才。曾任池阳县令、新丰县令,这次被破格提拔为冯翊郡守;金旋,字元机,京兆人氏(今西安市)。历任汉阳太守,这次被破格提拔为扶风郡守;
冯翊太守扶风太守还有州牧长史这个都需要关羽最后做正式的任命,而之所以将法正也搬出来,在陈宫看来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前途不可限量,区区的一个县令不过是对他的历练,将来他希望法正可以足当大任。
汇报完了人事事项之后,陈宫还就关中农业发展的规划进行了汇报,为了能将治下的农业生产在最段时间内恢复,陈宫向治下的地主大户们广泛募集钱财,承诺以高利贷的形式进行补偿,或者用土地置换的方式募集钱财。所谓的土地置换,确切的说是一种恢复生产的方式,其运作方式是这样的,治下的地主大户有钱人可以向当地郡县募集钱财,当地郡县尚有未开发的土地可以将这些土地卖给他们,让这些有钱人来开垦这些土地。当然这不是随便买卖的要得到陈宫的亲自审批,而且对于转卖的土地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是那些为被开发的,大多是那些劣质土地,而一些优质良田,一部分用来屯田,另一部分则分给治下百姓用于耕种,陈宫全部免除了治下百姓的赋税,但对于那些大户们则仍然按照以前的规定进行赋税征缴。税率有所降低。这样一来陈宫根据当地的实际走出了一条农业生产恢复的新路子,这条路子正好与关羽的农业改革好多地方不谋而合
1...141142143144145...1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