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重生关云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白氏传奇





重生关云长 第167章 董卓的疯狂
曹操见张济来势凶猛,众军士一下子被冲散了,遂把剑在手往来指挥,如有私自不听号令者当即杀死,曹操与众将很快将混乱不堪的局面拨乱反正开来,关东军的秩序一下子得到了休整,便开始与张济大军混战开来,双方杀得是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整个战斗从午时持续到了黄昏。
张济区区不过两万人马杀得关东军方寸大乱,死伤者甚多,不过经过曹操一番拨乱反正之后关东军便开始向张济进行反扑,张济毕竟势单力孤不能迁延时久,最后被迫撤退开来,不过张济这一番偷袭给关东军以致命的重创,让关东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死伤足有几万人之多,张济自损一万,双方的决战告一段落,袁绍携大军死战得拖彻底摆脱被动不利的局面,成功逃出了董卓大军的治下,等逃出之后盘点一下人马只剩的六万余人,众诸侯损失惨重苦不堪言,实力大打折扣、受损严重,再也无力西进了,撤到了陈留地区。
到了陈留地区,袁绍大军遂高枕无忧了,这里不会再有危险存在了,不过关东联军伤亡过半、元气大伤,十八路诸侯有的甚至全军覆没,没了一兵一卒,这次战争关东军彻底失败了,十八路诸侯被关羽彻底击溃,袁绍与众诸侯经过商议决定暂时解散这个联盟,各诸侯暂且回到自己的老巢,先进行一番休整厉兵秣马准备来日再聚集到一起,再次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遂在陈留做了分别,率领所部人马各归各就起来
袁绍率领剩下的一万人马回到河北,曹操率领手下人马几千人回到了兖州。袁术则率领所部一万人马回到了寿春,其余诸侯也纷纷回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这场战役以关羽的绝对胜利而告终。
关羽经过自己的努力,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绞尽脑汁。终于赢得了这次战争的彻底胜利,这胜利来的如此的不容易,几经波折几经磨难关羽还是挺了过来,这是他有生以来赢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双方交战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双方出动的人马都在30万左右;二是双方出动的上将规模空前。甚至不乏好多名将纷纷登场;三是双方比拼的计谋以及策略,双方的斗智更是空前;四是双方投入战斗的物力也是空前.从好多地方看这场战争无疑是一场大的战役,规模不亚于官渡之战,如果不是关羽的力挺,这场战役不会打的如此狼狈如此惨烈如此壮观如此的残酷,也许关东军不用花费太多气力就可以拿下虎牢关进而挺近洛阳。不过因为有了关羽的存在这一切都变了,关羽不仅改变了整个战争的局面还将关东军彻底击败,书写了新的传奇、新的历史,就连关羽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一切了,他一个重生的现代人居然有如此大的能耐?
不过事实就是事实,关羽确实成功了,一切都如愿以偿的成功了。其中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只有他自己清楚,作为一个重生的关二爷,他走的是如此成功,现在的他俨然成了威震华夏、功高寰宇的人物了,因为此次他决战的对象是十八路诸侯,来自普天下的十八路诸侯被他战败了,这是何等的威力,关羽的大名伴随着战争的胜利很快声名远播开来。
关羽此次战争让他一下子扬名四海,威震华夏,整个天下为之一振。关云长这个大名响彻天地一般,关羽终于成为了普天下妇人皆知的人物,不过这次战争董卓这边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耗损兵力达10万人,不过主力尚存。但付出的代价同样不小,虎牢关更是被攻打的破损严重、岌岌可危,急需要修缮,不过好在这都是不足为道的事了,主要是这场战争充分奠定了董卓的地位,他的大军将洛阳牢牢掌控,关羽也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
经过关羽的一番努力,董卓大军击败了关东军,董卓闻后大悦加封关羽为大将军,位在众将之首,这职位比李傕还要大,关羽成为了众将之首,最高的军事首长,其余诸将皆被封赏:李儒为长史、董雯为司马郭汜加封为车骑将军、张济加封为卫将军、李肃加封为中郎将领司隶校尉、张绣被加封为安东将军、文聘加封为平东将军、张辽加封为荡寇将军、李严加封为讨掳将军其余诸将皆有封赏。自此董卓手下将军皆被封赏,全部提拔为了将军。
关羽这次被提拔为了大将军,成为了军界的第一头目,此时的关羽不过30出头的年纪,如此年纪走到这个位置可谓是荣耀至极,当然这与关羽的奋斗以及军功是分不开的,整整十余年的奋斗、整整十余年的打拼,血与泪始终充斥着他的生命,他始终挣扎在血与火的战争之中,不过他都挺了过来,坚强的走过每一个生与死的瞬间,重生之前关羽就非常喜欢一首诗,这是汪国真的一首诗,名字是《走向远方》。
诗中这样言道:《走向远方》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我们学着承受痛苦。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把眼泪都贮存在成功的那一天流,那一天,哪怕流它个大海汪洋。我们学着对待误解。学着把生活的苦酒当成饮料一样慢慢品尝,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醒来在每一个早上。我们学着对待流言。学着从容而冷静地面对世事沧桑,‘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便是我们的大勇,我们的修养。我们学着只争朝夕。人生苦短,道路漫长,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走向远方,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这首诗一直珍藏在关羽的心中,作为一首励志诗从未泯灭,每当想起这首诗关羽便有了无限动力,现在的他已经经历了太多也成熟了太多更历练了许多,诚如诗中说的那样关羽走向了理想的巅峰,不过这还不算完,关羽还要完成一个最大的心愿,什么心愿?那就是除掉董卓!
董卓这次击败了关东军,威势大振,董卓成为了普天下最大最强的枭雄,手握雄兵20万,治下辖洛阳、长安、司隶校尉部、西凉的广大地区,雄霸天下,董卓这下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了,关东军被击溃,若想反攻没有个十年八年的是绝对不敢前来侵犯的,董卓的一块心病去除了,所以这段时间他就尽管的尽情享乐了,想自己也是个奔50的人了,土埋半截的人了,戎马征战了半辈子该是时候享乐了,目前形势一片大好,董卓攘除了外患,放心大胆的在宫中行乐开来,再也不愿顾及其他了.
董卓一心扑在了玩乐上,在民间广征美女,并且大修享乐的行宫,在洛阳之外又准备新建一座大的宫殿名曰“媚坞”,准备将网罗来的美女全部填充进去,这媚坞乃是董卓为自己寻欢作乐搭建的一行宫,距离洛阳城一百五十余里,役民夫二十五万人筑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囤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家属都住在内。董卓往来洛阳,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
此时的洛阳,董卓正在与众妃子寻欢作乐,自从上次派李儒逼死了何后、少帝及唐妃后,便霸占了整个后宫,夜宿龙床每晚**宫女,如今攘除了外患,董卓更加肆无忌惮开来,心里没了后顾之忧的董卓心情也变得明朗起来,俗话说“饱食思淫欲”,董卓这下子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原野上狂奔起来,昼夜荒淫,天天歌舞升平,董卓身体本来就很强壮,十分的胖大,有着良好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再加上好色,对于女人是情有独钟,将整个后宫全部收于囊中。
董卓这下子完全放开了手脚,一心扑在了女人身上,但玩女人并不是董卓的唯一乐趣,董卓还有一个爱好,什么爱好呢?那就是喜欢“玩人”,怎么个“玩人”法呢?那就是拿杀人当作一种乐趣,有一次董卓出游恰遇百姓集会烧香,董卓见状遂吩咐军士将这些百姓全部杀死,然后砍下头颅,将头颅挂在杆上,然后大张旗鼓的回到洛阳,当别人说是战胜了敌人的头颅,残暴本性可见一斑.(未完待续。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重生关云长 第168章 实力对比
董卓不仅如此还经常逮住一些百姓,用这些百姓进行各种酷刑的实验,什么炮烙之刑,什么传说中的酒池肉林,董卓全部都要拿活人演示一番,什么挖心、凌迟、五马分尸,除了之前出现的酷刑之外,董卓还创造的发明一些新的酷刑,比如说骑木驴,所谓的骑木驴就是这样的:先在一根木头上竖起一根木柱,把受刑的女子吊起来,放在木柱顶端,使木柱戳入女子的下半身,然后放开,让该女身体下坠,直至木柱,自口鼻傣,常数日方气绝。还有抽肠,所谓的抽肠就是施行抽肠。具体做法是把一条横木杆的,间绑一根绳子,高挂在木架上,木杆的一端有铁勾,另一端缒著石块,像是一个巨大的秤。将一端的铁勾放下来,塞入犯人的肛门,把大肠头拉出来,挂在铁勾上,然後将另一端的石块向下拉,这样,铁勾的一端升起,犯人的肠子就被抽出来,高高悬挂成一条直线。犯人惨叫几声,不一会就气绝身亡.董卓残忍至极可见一斑。
这还不算董卓还邀请好多朝中的大臣们一起观看表演,一次,朝中许多官员被董卓邀请去赴宴。官员们都莫名其妙,不知董卓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宴会上,董卓兴致高昂,招呼大家不要顾忌,吵痛饮。酒过三巡,董卓突然起身,神秘地对在场的人说:“为了给大家助酒兴,我将为各位献上一个精彩的节目,请欣赏!”说完,击掌示意,狂笑不已。顿时。整个宴席变成了肃杀的刑场。董卓把诱降俘虏的几百名北方反叛者押到会场正中央,先命令士兵剪掉他们的舌头,然后有的人被斩断手脚,有的人被挖掉眼睛。其手段之残忍,令所有在场官员和士兵惨不忍睹。许多宾客手中的筷子都被吓得抖落在地。董卓却若无其事,仍然狂饮自如,脸上还流露出洋洋得意的神色。关羽也曾被邀请观看过几回,看的他心直纠结,虽然在战场上见惯了刀光剑影,但看到这种情形他还是心里难受。毕竟这些人都是无辜的啊,关羽后来干脆以公务在身为由拒绝董卓的这种邀请。
另有一次,董卓把俘虏来的数百名起义士兵先用布条缠绑全身,头朝下倒立,然后浇上油膏,点火活活将他们烧死。可谓残忍至极。
董卓的倒行逆施不仅表现在对治下黎民百姓方面,还表现在对朝中异己的打击以及朝中的权力之争上,董卓击败了关东军,成为了普天下最强大的力量,董卓的势力空前的膨胀起来,手握重兵的他更是霸道的不行,朝中什么事情全都是他“一言堂”。如有反对者二话不说当即处死,有的时候干脆他直接提剑走到那人跟前一剑将他刺死,时有朝中一人名曰伍孚,官至越骑校尉,字德瑜。汝南吴房人。少有大节,为郡门下书佐。后大将军何进辟为东曹属,再迁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
这伍孚对于董卓的倒行逆施、残暴不仁早已恨之入骨,伍孚决心亲手刺杀他。于是,他身疮服内怀利刃去晋见董卓,伍孚把话说完。向董卓告辞。董卓起身送他到阁门口,亲切地用手抚摸着他的脊背。伍孚趁机抽出利刃向董卓刺去,没有击中。董卓奋力反抗,随即呼唤左右等人捉拿,杀害伍孚。并大骂道:“你想造反呀?”伍孚大声说道:“我恨不得把你这个奸贼在大街闹市之中碎尸万段,以向天地神灵谢罪”话还没说完就死了.
董卓掌权后,国家制度朝令夕改,反复无常,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政权机器的正常运转。其中,他颁布的法律刑罚尤为混乱无度,不成体统:对普通老百姓往往实施严刑酷法,而对亲信家族,则违法不究,一切都取决于董卓个人的意志,为了自己聚敛巨额财富,董卓大量毁坏通行的五铢钱,还下令将所有的铜人、铜钟和铜马打破,重新铸成小钱。粗制滥造的小钱不仅重量比五铢钱轻,而且没有纹章,钱的边缘也没有轮廓,不耐磨损。小钱的流通直接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猛涨。据史书记载,当时买一石谷大概要花数万钱。老百姓苦不堪言,生活陷于极度痛苦之中。
董卓用军队将整个洛阳牢牢掌控,真正达到了以军监国的目的,见自己的实力达到顶峰,董卓对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有了提升的念头,董卓之前已经行相国事了,但这丞相一职务仍然是屈居皇帝之下的臣子,只不过在众臣中的地位高一些而已,董卓现在的势力如日中天,岂能甘心只做一个区区的臣子,董卓经过再三考虑决定自立为王,加九锡,行天子之事。
董卓打定了主意先是召集自己的部下,将自己的想法与大伙儿说了,让他的亲信们在朝堂之上发出声音,为自己张目,他本人则在幕后观看,而为他张目的恰是自己的女婿长史李儒也,关羽也应邀参加了这个会议,他在心里暗暗琢磨:上帝欲让他死亡必先让他疯狂,董卓此举定会招致朝中大臣们的一致反对,看来他的末日就要到头了。
关羽参加完董卓的会议之后,不禁琢磨:董卓现在已经有所行动了,他现在的暴行愈演愈烈了,接下来肯定就是有朝中大臣要暗地里整他了,未来很快就要发生政变了,自己现在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做好发生意外的准备,首先关羽盘点了一下自己现在的情况。
现在的关羽贵为大将军,成为了最高的军事主帅,可以号令其他任何将军,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在发生战事的情况下,他有权调动其他军队和将领,一耽生政变,这就很难说了,在军中混最重要的还是人心向背,尤其是军中的将领,他心里效忠谁自然就拥护谁,所以一耽生政变在军中好多将领是拥护谁就显得很重要了。
董卓这么多年来在军中培植了不少心腹爱将,像什么李傕、郭汜、张济、张绣、文聘等等,除了这些人之外董卓还有自己的亲戚爱将自己的弟弟董雯、女婿牛辅、李儒,而且这些人多担当要职,牢牢把控着军中事物,当然这么多年来自己在军中的地位也与日俱增,通过训练士兵,排练阵法,提拔将领,关羽在军中的威信也是相当的高,不过与董卓比起来还是有些逊色.
这主要是表现在将领方面,董卓手下共有八名心腹,而关羽呢只有张辽和李严二人,当然还有一个交好李肃,总共不过三人,另外就是文聘也算是关羽的一个门生,还是深的关羽的信任的,这样推来关羽有心腹不过四人,在数量上要少于董卓,不过董卓那边八人在洛阳这边的只有郭汜、张济、张绣、董雯这几人,李儒是文官只会出谋划策,在军中的威信十分有限,而文聘是一个双向人物即可被董卓使用也可为关羽效命,仔细推敲董卓那边不过只有四员武将,自己这边只有两员将领,如果能征上李肃,自己这边就是三员将领了,当然自己也是重要的一员,所以这边阵营实际上是四人,董卓那边也是四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差距不是很大,不过眼前最要紧的是要尽快拉拢李肃和文聘二人,如果这二人将来能为自己出力的话,那么自己的实力就大大的增强了,一耽生政变足可以与董卓抗衡。
关羽打定了主意,便积极行动起来,自从虎牢关一战之后,董卓这边的将领多有封赏,众将都得到了提拔,好多将领的兵权也随之扩大了不小,所带的兵马也自然多了不少,就拿他手下的爱将张辽和李严来说吧,这二人之前都是辅佐自己的,给自己打下手的,跟着自己混的,没有独立的兵权,自从这次战争之后,二人皆成为了正五品的将军,手中的兵力均达到万余人,加起来足有三万兵马。
再说文聘加封为了平东将军,之前的他不过是董卓帐下的一“保镖”而已,虽说是领导身边的人,但文聘并没有独立的军权,人脉倒是有的,在军中的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只不过在西凉的时候带过一些队伍罢了,这次战争文聘屡次出战多有功绩,整个人在军中也渐渐树立了威信,胜利之后,文聘被加封为正四品的平东将军,手下人马一下子冷到了两万,陡然间就成了雹户,真正的“地主老财”了,兵强马壮。
为什么文聘晋升的如此之快呢?一是由于文聘担当过董卓的“保镖”,作为董卓身边的人深的董卓信任,在提拔这个问题上董卓是最具发言权的了,提拔文聘也就有情可缘了;二是文聘确实表现的很不错,多有战绩,武力也是十分不错的,素质还是过得去的,个人能力方面没问题;基于这两点董卓大力提拔文聘担当要职,当然董卓要自己身边的人出任要职也是有他的用意的,什么用意呢?那就是增加自己在军中的话语权,提拔自己信任的将领为己所用,一耽生意外,便可获得这些人的大力支持.(未完待续。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重生关云长 第169章 判断形势
再说李肃这次被提拔为了中郎将领司隶校尉,好家伙,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这个职务就相当于清朝北厩的九门提督,现在首都卫戍区的司令员,这也是个正四品的职务,不过别小看了这个正四品,他的能量可是相当的大哩!他掌管着整个洛阳城的防务,可以说是统领所有的御林军,手上兵力足有两万余人,这两万余人可都是素质过硬的士兵,所以李肃这次混的还不错,毕竟是跟随董卓这么多年的元老了,董卓对他还是相当器重的,对于他的待遇自然也是不错的。
作为董卓的心腹,李肃和文聘受到大力提拔,较之关羽的手下张辽和李严自然要受宠的多,张辽和李严之所以受到提拔一是由于二人的战功,二是由于作为关羽的手下,主子是董卓身边的红人,受到了提拔,作为手下自然也要跟着沾光;第三点就是在人事任免的问题上关羽还是具有一定的发言权的,作为军事上的二把手,主持日常事务的头领,举荐自己的手下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跟董卓的心腹比起来还是要逊色一些。
经过这次调整之后,董卓先前的心腹爱将全部得到大力提拔而且皆是军中的实权派,就拿郭汜来说担当车骑将军,这可是个副一品的高级将领,这一职务先前由张温就任,后张温与董卓貌合神离,董卓决定撤掉张温,利用这次战争将自己的老部下郭汜安排到了这个职位。
这车骑将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汉制,金印紫绶,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副一品,是战车部队的统帅。汉时。车骑将军主要掌管征伐背叛,有战事时乃拜官出征,事成之后便罢官。东汉末年开始成为常设的将军官名,车骑将军”最早见于《史记?灌婴传》,文曰:“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于历下。所将卒虏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后灌婴又“以车骑将军从击破燕王臧荼”、“以车骑将军从击反韩王信于代”、“黥布反,以车骑将军先出,攻布别将于相,破之”,此时的“车骑将军”,应是战时临时受命的军队将领。还不能说是固定官职。
“车骑将军”正式以固定官职出现,应在汉文帝前元元年,《史记?文帝纪》载孝文元年十月“壬子,遣车骑将军薄昭迎皇太后于代”。《文献通考》曰:“车骑将军,汉文帝元年,始用薄昭为车骑将军。”后来汉武帝为霍去病专设一重号将军——骠骑将军,位次大将军。车骑将军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武官之一。执掌四夷屯警、京师兵卫、征伐背叛、出使宣诏、荐举官吏、重要的迎来送往礼制性活动等。武帝时主要以功臣与亲信担任,此后主要以外戚担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后期皇权旁落外戚的事实。
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九卿下,不常置。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车骑将军”的执掌。《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汉书?百官表》“前后左右将军”下有“皆掌兵马及四夷”的记载。《后汉书?百官志》曰:“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刘昭补注引蔡质《汉仪》曰:“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前后左右。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可见车骑将军的执掌主要应为四夷屯警、京师兵卫、征伐背叛,此外,据史书记载,车骑将军的执掌还应有重要的迎来送往礼制性活动、出使宣诏、荐举官吏等。
四夷屯警:文帝前元“十四年冬,匈奴寇边,杀北地都尉卬,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人,上亲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吏卒”;后“六年冬,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文帝末“令中尉亚夫为车骑将军,属国悍为将屯将军,郎中令张武为复土将军”。《卫青传》曰:“元光六年拜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
“元朔五年,春,令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
《汉书?宣帝纪》地节三年诏曰:“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
京师兵卫:废昌邑王时“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
征伐背叛:《冯奉世传》永光二年“秋,陇西羌彡姐旁种反,诏召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奉世入议”;《王莽传》平帝时翟义反,王莽派“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车骑将军王巡、左队大夫王吴亟进所部州郡兵凡十万众,迫措前队丑虏”。
迎来送往礼制性活动:文帝元年冬,“遣车骑将军薄昭迎皇太后于代”;《张汤传》“昭帝崩,未葬,大将军光白太后,徙安世为车骑将军,与共徵立昌邑王”;《汉书?平帝纪》曰:“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秋七月,遣车骑将军王舜、大鸿胪左咸使持节迎中山王。”《霍光传》曰:“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
1...4849505152...1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