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关云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白氏传奇
李肃辩道:“快别提了!你看到的这都是表面现象,你以为我是什么?你以为我真的是掌管洛阳御林军的头领?哎!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老弟啊实不相瞒我现在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风光啊!”
“谦虚!绝对的谦虚!伟恭啊!这可不像是你的为人啊!升官发财了就打起官腔来了,谁不知道这司隶校尉一职乃是厩的守护神啊!手下兵精将广、资财雄厚,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绝对是好多武将向往的好位置啊!你看看你都说了些什么?你要是懵别人也就算了。居然连我都懵?”关羽继续探道。
李肃诉苦道:“云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这司隶校尉一职乃是肥差不假,但你得看是谁去做,我被封为中郎将兼司隶校尉,现在我的头上有两员上司:一个是大司马董雯,这就不用提了,人家是三公之人主管军事的主官。自己理所当然得听人家的。第二个就是车骑将军郭汜,这郭汜是我的主管上级,在厩防务、御林军调用、宫卫的增减方面人家最具发言权,如有这方面的事情我必须在第一时间向郭将军汇报,只有他点头同意了才行,我虽然贵为司隶校尉但实际上的军权真的很有限,但整个洛阳的其他政务及后勤的事务却归在了我的头上。这也是我为何忙的如此不可开交的原因了,这下你明白了吧?”
关羽闻后故作不解道:“这就有些不对了,堂堂的司隶校尉岂能当人家的管家婆?再说这分明就是个武将的职务啊!却如何做的政务?我要是你,我才不管这些呢,我就掌管军事大权,谁让他安排我当这个司隶校尉呢?政务应该是洛阳令的事,你这个武将岂能管的了?”
“云长有所不知,我这司隶校尉不是单纯的司隶校尉,前面不还是冠以个中郎将的头衔么?按照这个职位我便分得了政务,人家洛阳令当然也是管政务的。但人家洛阳令管的是整个洛阳的政事,我则掌管着整个皇城的政事,其实什么政事啊?那就是个大内总管罢了,所有皇族生活上的大事小情及后勤保障都归到我这来了,别说有多郁闷了!”李肃继续诉苦道。
关羽这下明白了许多。他继续探道:“大内总管也不错啊c歹还掌管大权呢?哈哈”
“给人家擦屁股的活儿谁愿意干啊!”李肃接着道。
关羽继续道:“那你这个司隶校尉就一点实权都没有么?”
“别说没有!我掌管一部分御林军足有两万人呐!”李肃继续道。
关羽闻后故作欣慰道:“行啊!两万人马我的乖乖可以了!”
“差远了!区区的两万人马全部是做什么的?啊?这两万人马不是护卫而是用作仪仗啊、迎来送取啊、什么车队的护卫啊!全部都是充当后勤礼仪方面的,我这回够惨的啊云长,事多却没太大意思!”李肃说着眼珠子直打转
关羽这下全明白了,看来李肃这次被分为担当了“后勤部长”一职了,其实这个职务应该算个肥差,有很大的油水可捞的,不过这个职务显然不是李肃的理想,李肃向往的是那种带兵打仗的将领,绝非这个什么中郎将,这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当然李肃担当这个角色那也是对他的“明升暗降”,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直以来这李肃都与关羽交厚,二人一直走的都很近,经常往来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私交甚侬,关系密切。这直接引起了关羽的对立面“李傕、郭汜阵营”的注意,尤其是引起了李儒的格外关注,这边阵营渐渐形成了以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为首的庞大势力圈,这个圈子暗暗与关羽较劲,李儒作为董卓的女婿目睹这一切,但他一直未予表态,后来关羽势力节节攀升、势力也日渐壮大俨然成为了董卓的第一手下,李儒担心关羽做大养虎为患,所以他极力的支持李傕、郭汜阵营,极力的打击排斥关羽阵营,李肃作为关羽的朋友势必跑脱不了干系,李儒将这笔账也记到了他的头上。
李肃毫无疑问的被排挤了,他的职务虽然没有落空但却是被一下子推到了幕后,作为一个跟随董卓身边多年的将领李肃的影响力还是有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被李儒格外防范,害怕他拥有太大的兵权,经过反复研究认真推敲才给他安排了这个角色。
作为老将李肃很明白其中的分量,但他没有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李肃对现状颇为不满,自然对董卓也就心有隔阂了,不过现在他还是百依百顺的做着一切,毕竟也是个正三品啊,关羽通过攀谈很快了解了李肃的心态,他不禁暗喜:看来李肃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关羽通过接触文聘、李肃二人很快了解了二人的心思,经过盘算他心里也更加的有底了,自己的部将张辽和李严就不用说了,这二人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跟自己的,绝对不会出现任何意外,这样推算开来一耽生事变就会有四支力量能为己所用,人马将会有八万人左右,应该算是个不小的力量了,关羽这么一掐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就在关羽盘算之时,董卓那边已经开始谋划大的行动了,什么行动?这次他董卓要来个更大的宫廷风暴,什么风暴?那就是为自己加冕!加冕自己为媚王,加九锡,行王霸之事,成为与汉献帝平起平坐的一大主宰董卓的野心可见一斑。
前番他行废立之事便召到了朝中不少大臣的反对,这次自己加冕反对的阻力一定更大,所以他提前做了准备在朝堂之上,他的弟弟董雯、车骑将军郭汜都是提剑上殿,而且在殿外还安排了众多的刀斧手,对不从者就地正法,董卓加冕的祷告由自己的女婿李儒起草,很快这个事情就被提上了日程。
这日天高云淡、风和日丽、阳光普照、白鸟争鸣,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卷啊,不过这一日的温明殿气氛却不是这般的和谐了,此时的温明殿中正在酝酿一件事情,什么事情?那就是董卓加冕为媚王之事,此时的温明殿中满朝的文武大臣各自归位,人人的脸上都表情凝重,各个心情紧张.(未完待续。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重生关云长 第173章 司徒王允
董卓正襟危坐,神态怡然、红光满面、面露微笑,眼睛发出一道道寒光,这光芒顿时扫视着阶下的群臣,董卓身边一人赫然而立,文质彬彬,白脸眼睛若流星一般,整个人显得十分的奸诈,这个人便是董卓的女婿李儒也,这李儒刚刚读完诏书,书中这样言道:大汉丞相领西乡侯董,上承天运、下顺民心,匡扶社稷,力挽狂澜,虎牢关一战彻底击溃十八路叛军逆党,力保洛阳无失,力保天子平安无事,力保苍生百姓免遭涂炭,居功至伟,堪比尧舜在世,虽周公吕望而不及也,诚于此,为上顺天意、下安民心,特加冕为媚王,加九锡,行天子之仪!
这诏书当即发布,满朝的文武大臣闻后无不惊骇,关羽位列武将第二位当即闻此,他面无表情,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这一幕也许迟早要到来,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董卓动手如此之快,不过好在自己先前就已经行动了,所以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很平静,倒是朝堂上的其他大臣坐立不住了,董卓这回的盘开的也太大了,居然要自立为王?这简直就是登峰造极么?
董卓这次闹腾的可谓动静太大了,他的倒行逆施很快就招到了朝堂大臣的反对,第一个出头就是太傅袁隗,这袁隗依仗自己四世三公的显赫门第,还有遍布天下的门生故吏,以为自己势大,当即就反对开来,袁隗道:“太师有匡扶社稷之功,然毕竟是一臣子岂能自立为王?这不等于是欺君罔上?王莽在世了么?如此岂能让天下人信服?”
袁隗措辞激烈当即便数落董卓开来,董卓闻后勃然大怒:“袁隗老贼汝侄儿袁绍前番率众叛党来犯洛阳,此等大逆不道之徒被吾击溃。汝身为其叔,难咎其职,吾不追究汝,汝反而反咬一口,居然敢如此无礼谩骂与吾。真是天理不容,来人拉出去斩了!”
董卓说完早有刀斧手上了阶前将袁隗拉了出去,袁隗不禁大骂:“董贼我知道迟早有这一天的,你陷害忠良不得好死,老夫死不瞑目,乱臣贼子胆大包天居然枉杀朝廷大臣。天理不容、人神共诛,老夫做鬼也不会放过你!”袁隗边骂边被拉了出去。
不一会儿功夫便有刀斧手上阶将袁隗的首级呈了上来,一颗血淋淋的头颅呈现在众人面前,众大臣见状无不惊恐万分,董卓见状得意道:“看到了吧这就是反对的下场!怎么样大家对吾加冕一事还有没有异议啊?”
司徒王允出列道:“此事非同小可9望太师三思而后行,不可走错一步遭致天下群雄再次。兵犯洛阳!现在这大好局面得来不易啊9望太师珍惜!”
王允这是委婉的拒绝董卓称王的托词,说的比较委婉,措辞也不是那么激昂,但柔中有刚,目的还是否定董卓这一主张,王允说完,太尉杨彪、国舅董承、太傅马日惮等人、右中郎将、西乡侯朱俊等人纷纷出列附和王允起来。纷纷表示拥护王允这一说法,大司马董雯见状马上出列当即拔出佩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整个场面顿时陷入了僵局,董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可一世,阶下群臣齐集全部都在阶下站立丝毫不为所动,李儒见状遂道:“这样吧等天子下诏好了,我们不必在这里因为这个闹腾,天子自由安排,一切听陛下裁断!”
李儒说完董卓愤恨而起断然的离开来坐席。董雯也收齐了佩剑,转身走下台阶,众大臣见状面面相觑愣在了那里,关羽目睹这一幕幕,没有说话。当即也转身离去了,王允望着关羽离去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王允出身山西的名门望族,王氏家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上辈们的喜爱和赏识。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气非凡,立志长大后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而且还要心忧国家,有益于东汉社会。为了实现这一志向和目标,王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虽出生豪门世族,但他并不迷恋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
少年时期,王允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习文章、阅经典之余,王允还坚持习武强身。他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同时也佩服他们誓死卫国的精神。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王允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由于出生上层士族世家,平日除了习文练武之外,王允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而且,王允更愿意与下层人民接触,因为这样更能接近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经验。一时之间,少年王允不仅在同辈中间脱颖而出,而且在整个山西也已经小有名气。
一次,同郡名士郭林宗因事拜访王允的父亲,正好逢上父亲有事外出,王允便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他讲究礼节,大方自然。随后,又与客人读文论武,商讨切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仅条理清晰,而且见解深刻。在与王允短暂的接触过程中,郭林宗见他举止有度,谈吐非凡,不禁深深啧叹,对他如此年纪便具有如此非凡的学识和涵养而大感吃惊,当场拱手称赞王允说:“王相公可谓是一日千里,旷世奇才啊今后一定能成为天子的肱股、国家的栋梁!”之后,郭林宗还主动与王允交好,结为朋友。从此,并州士人便习惯称王允为“一日千里,王佐之才”。
19岁那年,王允被推举为郡吏。任职不久,便遇上一件极其复杂棘手的事情:山西晋阳地区有一名叫赵津的衅门,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当权宦官,便在当地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百姓慑于赵津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王允真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当他得知这一情况后,气愤地对手下衙吏们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为非作歹,贪赃枉法,格杀勿论”随即下令逮捕赵津,并立即将他解押东市,斩首示众,以慰民心。
晋阳百姓见他们深恶痛绝的祸害已除,个个拍手叫好,他们还纷纷前往王允所在官署,感谢慰问王允,称赞他是为民作主,不畏强暴的好父母官。王允首次经受世事的考验,并赢得众人的称赞和拥护,由衷地感到高兴,更坚定了秉公为官的信心。
东汉末年,由于朝廷**,导致中央和地方买官鬻爵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地方官僚权钱交易极为普遍。与王允同郡的同乡中有一个名叫路佛的游混无赖,从小娇生惯养,既无学识,也无德行,他仗着家里有钱,向太守王球行贿,要王球给他个官当。财迷心窍的王球是个见钱眼开的昏官,收下路佛的赂贿后,便给了他一个补吏的职位。王允对这种肮脏交易十分忿恨,当众揭露路佛的丑行,并与王球变颜争辩,指责他贪赃枉法,徇私舞弊。
王球恼羞成怒,利用手中权力,立即将王允捉拿起来,投入牢中,准备随时杀掉。刺史邓盛很早就听说过王允的事迹,很是钦佩他的才识和性格。当他得知王球要杀掉王允的消息后,立即亲自骑上快马,前往太守衙门,保释王允,并且请他做自己府中的别驾从事。王允很感激邓盛的救命之恩,同时也为邓盛的正义行为所感动,于是一心一意为邓盛效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邓盛深感满意。在邓盛的提拔和宣扬下,王允的名声越来越大,为他日后步入朝廷做官奠定了基础。
王允为官初露锋芒,不仅赢得了州郡官吏和当地百姓的赞赏和钦佩,而且引起了朝廷的注意。鉴于他的才能和表现,王允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时征召,以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从地方州郡迁到中央朝廷,这是王允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也为他实现忠心为国的政治抱负提供了广泛的政治舞台。
公元184年,即王允征为侍御史不久,全国各地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农民起义。为了迅速镇压起义,东汉政府特别选拜王允为豫州刺史,征辟尚爽、孔融等名士担任王允的从事,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王允初次领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韬武略。预先,王允广泛征求从事和普通官兵的意见,设计了周密的作战方案;战斗过程中,王允亲自披挂上阵,大显身手,彻底击溃豫州一带的黄巾军。之后,王允和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共同受降数十万黄巾起义军。在受降过程中,细心的王允从农民军中搜查到一封中常侍张让的宾客所写的书信,信中涉及一些与黄巾军有关的内容。张让是当朝掌权的大宦官,权势很大,极受皇帝宠爱。(未完待续。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重生关云长 第174章 称王风波
王允也不计较利害关系,他怀疑张让与黄巾军私通,便进一步追查,把其中的具体细节全部揭发出来,并且写成奏折上奏皇帝。汉灵帝大惊,立即召张让进宫,怒气冲冲地指责张让,并要他交待实际情况。张让一向在朝中自以为是,指手画脚,也没想到有谁敢在皇上面前揭露他,因此见到王允的奏章后吓得半死,急忙叩头谢罪。可张让是何等狡诈圆滑的人物,他在回答皇帝时,不仅不承认自己的罪行,反而说王允忌妒陷害他,说自己对陛下,对朝廷是如何如何忠心耿耿,没有丝毫与黄巾军私通和背叛朝廷之意。灵帝本就有意偏袒张让,加上被张让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自认为他无罪,也便不再追究。
张让脱罪后,对王允心怀忿恨,一心想伺机打击报复王允。第二年,张让终于找到一个借口,将王允逮捕下狱。不久,正好赶上朝廷大赦,王允免罪释放,还复刺史原职。可是,睚眦必报的张让并没就此罢休,没出十天,他又以另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王允治罪,王允再度入狱。
司徒杨赐素知王允的为人和品性,知道张让是有意想置王允于死地,为了替王允开罪,让他免受痛苦和屈辱,杨赐派手下人劝告王允说:“你因事得罪宦官张让,一月之内,两次下狱,很明显他是有意和你过不去。如今你是凶多吉少,性命都难保。为了成就自己的志向,你又何必不先退让一下,忍一忍呢?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只一味好强。恐怕他不会放过你,请你仔细思量思量吧!”
王允手下的从事也对王允的再次入狱深感忧虑,他们想方设法营救王允。有一名好斗气的下属去狱中探望王允时,痛哭流涕,劝王允向张让认错赔罪。求他网开一面,被王允怒斥拒绝。下属找来一杯酒,气愤地对王允说:“你既然如此保全自己,不如喝下这杯毒酒算了,又何必还在狱中受别人的折磨呢?”
可是,出乎下属的意料。王允一把夺过酒杯,厉声说道:“我是堂堂天子的臣民,君王赐罪于我,我应当接受惩罚,按照王法在街头斩首示众,而且天下人都应以我为戒。不再违反法律,维护社会的安定,哪有私自吞喝毒药,以死逃避法律制裁的道理?你们不用再劝我了,我意已决”说完,便把酒泼倒在地上,自己走近囚车。又重新被关进监狱。
由于王允一直又没有向张让赔罪认错,张让又进一步渲染他的所谓的罪行情节。不久,王允的案件被提审,王允的手下官员和朋友以及朝中许多官员都十分着急,想制止张让对王允的陷害。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联名向皇帝上书,替王允求情,希望皇上能够赦免王允。他们在奏章中写道:王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官尽忠尽诚。宽宏贤能,具有君子的风范和气节。过去晋悼公和先朝孝文皇帝能明辨是非,赦免大臣的罪行,陛下就不能仿效吗?如此王允受命于朝廷,诛讨逆贼。安抚良民,本应论功行赏,加官进爵;难道就因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就定他死罪吗?陛下如此不公平地给予他处罚,恐怕有负众望,百官有所不服吧。”
灵帝刘宏看完奏章后,便赦免了王允的死罪,但仍下狱重新定罪。这年冬天,又逢朝廷大赦。由于张让始终从中作梗,王允仍不在赦免之列。何进、袁隗、杨赐等三公要员继续上书皇上,要求赦免王允。等到第二年,王允才被免罪释放。当时,朝中宦官当权,张让阉党凭借权势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刚刚出狱的王允虽对张让等人的行径深恶痛绝,但因力量有限,只得改名换姓,离开都城洛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
不久灵帝驾崩,王允急忙赶赴洛阳吊丧。此时,朝廷局势极度混乱,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大增,阉党张让失去了对中央政权的控制权,面临覆灭的危险。大将军何进利用各地方官吏奔丧的机会,大肆结交和拉拢亲己势力,以谋张让。王允一到洛阳,就被何进紧急召见,并说明意图。
王允很感激何进对他的救命之恩,便满口答应,并担任从事从郎一职。后来情况发生急变,张让集结党羽,用何太后召见何进的名义把何进骗入宫中,趁机伏杀。王允不得不迁任河南尹,暂时逃避张让的嚣张气焰。张让伏杀何进后,曾奉密召的董卓、袁术等人立即领兵进京,讨杀张让。张让、段挂等人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当时,朝中公卿大夫被急变的局势吓得不知所措,他们都不敢护卫少帝。王允立即派遣一部分士兵跟随尚书卢植一起保护少帝,事后,又奉迎少帝回宫。
公元189年,董卓废掉少帝,献帝刘协继位,王允被拜为太仆,不久迁任尚书令。公元190年,王允替代杨彪担任司徒职务,同时兼任尚书令。而杨彪则转任太尉一职。作为位列三公的司徒,王允的权力应该是很大的,但自从董卓入主以来他这司徒之职实际上是被架空了,丞相之职完全归于董卓,虽然如此王允的在朝中的影响力仍然很大,当即他出面既得到了一大批朝中大臣的拥护。
董卓这次加冕受到了朝中很多大臣的反对,而且这些大臣皆是位高权重的重量级人物,董卓虽然把控军政大权,擅行杀伐大权,不过这么多大臣一致出来反对,董卓就不能妄动了,毕竟人太多了,总不能把满朝的大臣全都杀光吧?何况这些大臣在朝中还是有些相当的影响力的。
李儒给董卓打了个圆场让他很风光的下了台,这不仅是圆场更是李儒将众大臣的一军,怎么讲呢?李儒见朝中反对的声音太多遂转向天子那边也就是利用献帝对众大臣施压,众大臣多是忠臣,对天子的决定百依百顺,所以只要献帝下了诏谕,即使是不对的,他们也不好反驳,所以只要利用这一点就能逼众大臣就范,李儒正是摸透了这一点遂在朝堂之上说了这个决定,他这个决定其实是以退为进,当下满朝的文物大臣都知献帝不过是董卓的一傀儡罢了.
李儒找到董卓谓董卓道:“主公如想如愿必须请天子出面当众矫诏承认主公的媚王称号,天子如果承认了,我想众大臣便不能再反对了,如有反对者当即格杀勿论便有了杀之的借口,借口就是不听天子号令!”
董卓闻后大喜很快便将这个计划提上了日程,只不过这次议题的地点由温明殿换成了南宫的宣德殿,这宣德殿自古就是皇帝与众大臣议事的地方,众大臣奉旨前来议事,却见汉献帝端坐在大殿正中央的正位之上,董卓掣剑利于一旁,董卓下面便是他的女婿李儒也,众大臣见状一种不祥的预感顿时涌上心头:看来董卓这次的用意很明显老调重弹还是加冕之事,不过这次他搬出了献帝就不知道该如何收场了,但来者不善,这里的空气很快变得凝重起来,诸大臣的脸上也随着变得严峻起来。
李儒见众大臣纷纷到来,首先出列道:“陛下!前番关东军起兵30万攻打洛阳,结果在太师的英明果断指挥下,众将士奋勇向前击退了关东军,让乱臣贼子们付出了沉重代价,歼敌近20万人,太师神勇至极,居功至伟,为大汉的江山社稷保驾护航,臣建议给这一仗出师的所有将领谋士加封进爵,封赏论功,尤其是董太师,为社稷披肝沥胆、忠心耿耿、战功卓著,臣建议封太师为郿王!。”
献帝一听这话不觉一愣,这分明是要挟寡人给董卓加封进爵么,刘协道:“诸位大臣以为如何?”
“不然!董贼欺君罔上、祸国殃民、专横跋扈、欺君罔上有何德何能居然要封侯进位?理应午门外斩首示众以谢天下!”说话者乃是尚书卢植也。
卢植话毕,满朝文武无不惊骇,再看董卓气的脸色铁青,牙关咬碎,提剑出于众前,对卢植怒道:“汝血口喷人,污蔑朝廷重臣,理应当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