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纨绔公子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小卓翔
13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惊叹:“西有罗马法,东有唐律。”
然而,在贞观时代,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以“法”、“礼”为核心的制度建设,正是盛世之源。大家仍然在重人治、轻法治的路上徘徊,盛赞魏征的铁骨铮铮,却忽视了长孙无忌的严密律条。
闲归闲,一旦有了大家都管不了的事,就知道该找长孙无忌了——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头脑发热,想要“复古”西周,把皇亲和功臣都封到各地去做“山大王”。大唐朝廷被这道“英明决策”炸了锅。从老成持重的宰相房玄龄,到怒气冲冲的小老头魏征,重量级的大臣排着队进谏,要求收回“反动”的“割据政策”,李世民就是不听。
房玄龄叹口气,去找长孙国舅。巧得很,长孙无忌既然为功臣之首,在分封名单上,第一个正是他。
我不去还不行吗?长孙无忌轻描淡写一句话,众人恍然大悟。于是乎,所有受封的功臣给皇帝写了联名信:放心,我们都不会去封地的。
一招釜底抽薪过后,长孙国舅又用了一招温情脉脉,他派出了儿媳妇长乐公主。贞观十三年仲春二月,李世民的宝贝女儿长乐公主回宫“撒娇”了:“你让公公到外地去当封建诸侯?这不是让我们离开您的身边吗?我可不干!”
如此攻势,李世民终于败下阵来:“分封功臣本是一番好意,你们拒绝接受,难道我还能勉强你们不成?”
“我死后,你要保护无忌”
天底下最管不了的事情,就是立太子。
“玄武门之变”过去了18年,长安却再一次陷入兄弟相残的血腥中——公元644年,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骨肉,太子李承乾、次子李泰,走上了夺嫡的不归路。
此时,皇后已逝世7年,儿子没有了母亲的管教;喜欢唠叨的魏征也去世了,皇帝没有了大臣的约束。只剩下做舅舅的长孙无忌,冷眼旁观,看几个外甥演的好戏——李承乾谋反,被废;李泰谋太子位,公然许诺“我当了皇帝,就杀了自己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年幼柔弱的李治,只知道没命地哭。
伤心到了极点的李世民,也放声痛哭,他是个多自信、多骄傲的人啊,对异族都坦然信任。可现在,太子、弟弟和旧臣联合起来,要篡他的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挫败席卷而来,李世民拔出佩刀,意欲自刎。
长孙无忌等人惊惧交加,一拥而上,夺刀的夺刀,抓手的抓手,总算“制服”了哭闹的皇帝,“您现在到底想立谁为太子?”李世民哽咽着说,“我看李治挺好的。”无忌心头一松:还好,是长孙皇后仅存的幼子。他毫不犹豫地跪了下来,“臣听陛下诏命!如有异议者,请允许我为陛下斩之!”
柔弱的“小九儿”李治,早吓呆了。李世民赶紧递眼色,“你舅舅已经答应你做太子,还不快点拜谢”,李治才回过神来,向无忌跪拜下去。
自此以后,哪怕李世民左看右看,又在其他几个儿子之间摇摆起来,长孙无忌也坚决不答应“易储”了:“李治仁孝,是个守成之君的好人选。举棋不定尚且会输棋,何况是太子大事?”
太子危机平稳渡过。但李世民受的精神冲击实在太大,五年之间,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公元649年,李世民做出一连串政治安排:长孙无忌出任太尉、兼尚书、门下二省的实职。最后,他叫来了另一位托孤之臣褚遂良,病榻之上,传出一丝微弱而坚定的声音:
“我死之后,你要保护无忌。若你放任别人伤害他,就不是我的忠臣。”
太子和群臣跪了下来。这是李世民最后的遗愿——保全长孙无忌。50年来,兄弟曾相煎、儿女曾反目,只有这位少年朋友、郎舅之亲,陪他走完了23年漫长的贞观路。有无忌在,贞观盛世,就能延续到下一代人。
李治搂着舅舅的脖子,嚎啕大哭,几乎气绝。长孙无忌忍着泪抱住他:“你父亲托付给你的是国家,不可以再哭了。”
从此,他为心爱的外甥耗尽十年心血,沿着贞观开辟的道路,向唐的全盛时代稳步前进。
多年以后,长孙无忌因反对立武则天为后,死在了流放之地重庆。有人回忆道,在他辅佐李治时,监修国史的学者举行宴会,长孙无忌身为主编,以国舅和辅政大臣之尊,却从不会第一个举杯。孤傲如他,总以温情的微笑,把第一个举杯的荣耀让给德高望重的学者。而这,正是贞观时代的传统……
编辑本段【略论长孙无忌法律思想】
长孙无忌,字辅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659年,唐初大臣,河南洛阳人。先世出于北魏皇族,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德皇后之兄,博涉书史、亦谙武略。高祖武德9年,决策发动玄武门之变,助太宗李世民夺取帝位,居功第一.以皇族及元勋身份,历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职,封赵国公,极得宠幸。贞观23年,与褚遂良同受命辅佐高宗。当高宗即位,任太尉同书门下三品,后因反对高宗册立武则天为后,为许敬宗所陷、诬以谋反,被流放黔州自缢而死。长孙无忌因编修《唐律》,撰写《唐律疏义》而名垂史册,在法制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长孙无忌奉唐太宗李世民诏与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十九人,先后两次重修《唐律》.以省烦去蠢,变重为轻的原则进行修订,《唐律》由于贯彻“先存百性”的指导思想及‘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立法宽平,顺乎历史潮流,因而促进了唐初封建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安定繁荣的新局面。长孙无忌由于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限制,不可能认识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本质。他在《律疏义序》一文中写道:“夫三才肇位。万象斯分。禀气含灵、人为称首,莫不凭黎元而树司宰,因政教而施刑法,其有情恣庸愚.识沈愆戾,大则乱其区宇,小则睽其品式,不立制度,则未之前闻,故日:‘以刑止刑,以杀止杀’”’。长孙无忌在这里告诉人们,法是伴随着国家、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法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其所以要设置刑法,是因为有的人性情庸愚,思想中充满了恶念,大则扰乱天下,小则违背等级秩序、如果不定出条例法度加以制裁,有碍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封建政权有覆没的危险,于是就产生了刑罚。这就是长孙无忌所说的为自然之理。
从长孙无忌的这一段言论中,可以看出他对法的产生和本质的观点,把阶级产生以后才有的法律、说成是伴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法律,认为法律是永恒的,统治阶级人民的法律是不容移易的。在这里长孙无忌还宣扬法律是帝王根据上天的法星和圣人的易卦制定而成的,以此为统治阶级的法律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来显示统治阶级人民的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充分显示出氏孙无忌的唯心法学观。但是长孙无忌又认为,政府和官吏是为了进行长期统怡的需要而制定和推行法律,这种对法律产生的动因观点,倒还接近实际,具有一定的现实
意义。
再从长孙无忌叙述法律的必要性来看,他把统治阶级用法律人民的手段,说成是正义的行动,认为人民的本性平庸愚蠢,心存恶念,往往会起来犯上作乱,没有法律那是绝对不行的;而封建统治者,却不得不被迫施以刑法。这样的看法实际上是颠例了是非,掩盖了事实本质的真象。长孙无忌在论述法律的作用和礼治的关系时,主张“德主刑辅”。他在《唐律疏义序》文中说:《唐律疏义》的全部内容,“一准于礼”,强调“礼治”、阐述治国的根本在于礼治。但是主张以礼治为本,并不意味着放弃刑法,而是礼刑结合,揉成一团。礼是刑罚的前提,而刑罚是礼的辅助工具,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人刑,即所谓,“德主刑辅”。其含义集中地概括表现在下面几句话里:“凭黎元而树司宰,因政教而施刑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就是说,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本体,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德礼和刑罚对于行政教化之不可缺乏,犹如昏晓相须而成一昼夜,春阳秋阳相须而成一岁一样。这里长孙无忌所解释的“德主刑辅”的思想也就是唐初的立法思想的概括,深一层讲,治国应以礼义教化为主要方法,而以刑事惩罚为辅助手段。刑法虽然是治国的辅助手段,但也是不可缺少的。长孙无忌阐述日:“不立制度,则未之前闻。故日:以刑止刑,以杀止杀。刑罚不可驰于国,答捶不得废于家,时遇浇淳,用有众寡。”“德主刑辅”的根本要求,就是多用德教,少用刑法,但不是不用刑法。他认为法律作用和道德教化的作用,既不是对立,又不是割裂的,而是互为一体,溶成一团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本用关系。长孙无忌充分阐发了儒家“德主刑辅”的理论,明显地区别于法家的重刑。在儒学的旗帜下,把先秦儒法两家的基本主张溶为一体,即将儒家强调的德化、礼教和法家所强调的政、刑都视为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东西。《律疏义序》和《名律》充分地反映了长孙无忌的法律思想。
长孙无忌说:“律增甲乙之科,以正浇俗,礼祟升降之制,以极颓风。”他认识到刑罚的“正浇俗”的作用,但他和前人说法不一样,首先,西汉时《大戴礼记》认为礼被破坏,世俗才浇薄,才有动用刑法的必要。长孙无忌认为,时俗浇薄与淳厚,是由于失礼与否而在时间上是截然分开的,一个国家任何时侯都有浇薄的风俗存在,因此,不可以须臾废弛刑罚,只不过有时情况严重,刑罚用得多些;有时情况较好,刑罚用得少些。其次,是只有刑律才有“正浇俗”的作用,礼也有这个作用,只不过是所用的手段不一样,刑律用科罚来体现,礼则用升降其规格来表示。
关于立法方面,长孙无忌认为:“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也,及以防奸恶而救患、检淫邪而内正道”。这里,着重体现了教育的方针。诚然,法律本身是有一个教育问题,法律是通过惩罚犯罪行为而收到教育效果的。然而,强制性却是法律的本质和特点,如果回避惩罚而侈谈“救祸患”、“内正道”,那就失去了法律的质的作用。长孙无忌把立法的基点放在教育上,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法制建设,同时又掩盖了阶级
的残酷性。
长孙无忌在理狱方面,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所谓理狱,就是说的诉讼。长孙无忌认为,后之理狱者,则不然,来讯罪人则先为之意,及其讯之,则驱而致之意,谓之能。不探狱之所由,生为之分,而上求人主之微旨以为刺,谓之忠。长孙无忌讲得这样透彻,不可谓不精辟。也就是说,那些办案的封建官吏,不分青红皂白,在没有审讯犯人之前,就作了主观臆断,进行所谓“有罪推论”,把未经审判判决的被告叫做罪人。这样,在审问时,实行逼、供、信,迫使达到他的预断。他们不去侦查案件产生的因果关系,不去研究案件本身应该用什么法律条文进行恰当的判处,而是以探求君主的意图进行随心所欲任意的判决,这种官吏竟然被荒唐地称为“忠臣”。在这里,他揭露了封建官吏的主观审判态度和随意断狱的恶劣作风。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官居枢要的长孙无忌,能够这样讲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量刑问题,长孙无忌反对以君主个人的情趣来量刑定罪。《贞观政要·公平》:“取舍枉于爱憎,轻重由于喜怒。爱之者,罪虽重而强为之辞;恶之者,过虽小而深探其意。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人有执论,疑之以阿伪”。故受罚者无所控告,当官者莫敢正言。在这里,有些官吏毫不隐晦地揭露了君主任情量刑的恶果,一方面是,任情量刑与法无定科互为影响,任情量刑,必然造成法无定科、法无定科又使任情量刑滥不可止。
综上所述,长孙无忌不仅为唐太宗夺取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法律方面也作出了重要建树。他的法律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发掘探索。
大唐纨绔公子 长孙无忌的子嗣
长子长孙冲:尚太宗女长乐公主。叶^子悠~悠官至秘书监。冲生子延,延生子(元)冀(追念无忌功劳,复封为赵国公)。
次子长孙涣。
三子长孙浚。
四子长孙淹。
五子长孙温。^^叶子*悠悠_首发
六子长孙澹。
七子长孙净。
八子长孙溆。
九子长孙湛。
十子长孙津。
十一子长孙泽。
十二子长孙润:封金城县子。
长孙无忌的儿子们除了长孙冲曾担任较高的官职外,其余多是因为父亲的恩荫而授与一些较低的爵位和食邑。在长孙无忌遇害十五年后,高宗为其平反,追复了他的官爵,并由其曾孙袭赵国公。但长孙家族并没有因此东山再起,恢复往日盛况,子孙往往也只担任一些中下级官吏。直至唐末,长孙无忌的子孙担任官吏的有:长孙钧为猗氏县令,长孙铸考中进士,长孙铎为知杂侍御史,长孙延为司津监,长孙昕为尚衣奉御,长孙演为长安县令等等。
注:楼上的朋友,长孙诠是长孙操的儿子。
大唐纨绔公子 本文参考书籍
《唐诗三百首》
《一口气读完大唐史》孙秀玲著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石玉昆著
《唐代文化大观》李少林主编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程蔷董乃斌著
《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伊永文著
《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江文著
未完待续
大唐纨绔公子 1.我是长孙三少爷?
钟文羽缓缓地睁开了眼睛,屋子里很安静,气味似乎有点不对,房间里似乎有着淡淡的檀香味,还掺杂着一些别的耐闻的香味,有点,类似于老婆的某种化妆品的味道,恩,对,是胭脂味。叶^子#悠悠从味道,他就能判断现在所处的并不是练功房。
“这是那儿呢?”
他定了定神,环顾了一下四周,毫无疑问,这是一间奢华而充满古典风味的房间,说其奢华,是因为房间里满目皆是崭新的古董。钟文羽平常的爱好就是收藏古董,凭借其浸淫古董行十来年的眼力,这房间里所摆设的无一不是隋唐时期流行的古董家具。
隋唐时期,家具以雍容华贵为美,有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唐代漆家具以雍容华贵为特征,造型华美,宽大舒展,许多家具仍喜用壶门式结构。这房间里的家具以漆家具为主,然却是崭新,不像是历经千年的古董。唯独侧面墙上,隋代名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吸引了钟文羽的目光。
这是中国现代现存的一幅最早的山水画,也有人说是顾恺之所出。钟文羽曾于去年曾在故宫博物馆看过真品,此画通过对山脉蜿蜒态势之回环曲折有意无意的表现,使平远、幽远、深远之景象得以壮阔的体现。当时就想如若此画拍卖,他必然耗尽万金得之。
“仿得可真像……”,如不是因为真品比此旧,颜色没有那么鲜艳,钟文羽一定认为这是幅真品。画法,比例,晕染运用,字体,一摸一样,丝毫不差。
他缓缓的坐起身来,感觉到手的触感有所不对,低头一看,床上皆是上等的丝绸被褥,而自己身上也穿着一身古人所穿的长衫。
回想起自己昏迷的之前,他正在修炼龙羽神功,这套功法乃是其幼年的时候,在一座山脉的深洞里发现的,修炼下来几乎可以达到无欲无求,无乐无忧的境界,按照书上所说,修炼到最高境界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可惜在现代社会,武林中人犹如花拳秀腿般,他也无法大展拳脚。,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今贵州),自缢死。(注:摘自百度)
大唐纨绔公子 2. 我是墙边一坨屎?
这长孙无忌现有六子二女,其中正妻,也就是长孙凛的亲生母亲窦氏,名下共有三子一女,按长幼分别名为冲,凝,况,凛,其中长孙凝为女儿。长孙无忌另有两位妾氏,也给他生了三子一女。在正史上,长孙冲是最为出名的,因为他娶了李世民的嫡长女长乐公主,成为了驸马爷。之后却厄运连连,先是长乐公主嫁过来没几年便香消玉殒,然后有因口无遮拦得罪了武则天,被迁离京城,最后黯然离世。
然而长孙无忌的其他子嗣却很少有所记载,按理来说按照长孙凛的相貌,应该可以堪称大唐第一美男子,在史书上却没有记载,难道这历史出现了小小的偏差?如《庄子齐物论》所云:“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长孙凛因体貌酷似母亲窦凤,又是其最小的孩子,因此自幼便深得窦凤宠爱。在唐朝女权盛行,这大唐男子的妻管严,在史册上可是鼎鼎大名的,长孙无忌虽没有房玄龄的千古风流一坛醋的历史美称,也也是因为爱妻窦氏在外人面前给其留了几分面子,而窦凤在长孙家乃是说一不二的主。
说起这窦氏,就不得不说其家族—窦家。这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正妻窦皇后,是北周大将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和北周文帝宇文泰之长女襄阳长公主的长女,窦氏家族在周、隋、唐三代,声威显赫、荣宠不衰,窦皇后的伯父窦炽,是隋的太傅,叔父窦荣,是隋的洛州总管、陈国公、隋万安公主驸马,叔父窦恭,是周的雍州牧、酇国公,窦皇后的堂兄弟,因为窦皇后的关系,在隋末全都投入李渊帐下。叶^子悠~悠史书上记载,到了唐末,窦家丰功称臣的共计一品三人,三品以上三十余人,皇后两人,尚主者八人,女为王妃六人,后来的肃宗张皇后也是窦家的外孙女。唐代的诸外戚,除了权势显赫却昙花一现的武韦两氏,没有任何家族的地位能与窦家比肩。窦凤,便是窦皇后的从兄,北周酇国公窦恭之长子右卫大将军窦轨的女儿。
长孙世家的血统也是彪悍到极点,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长孙无忌自年少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赵国公。长孙皇后母仪天下,为世人所敬仰。这强强合并之家族,不出些纨绔子弟,那才奇怪呢。
和无数穿越小说一样,钟文羽,不,现在应该称为长孙凛,被太医安上了失魂症这一病名,窦凤因他已昏迷了数十日,需要在家休养,禁止长孙凛外出。长孙凛也就每日堂而皇之的呆在家里无所事事。虽然挂念前世之家人,但他并非大罗神仙,也只能面对现实。好在现在过的日子倒是以前他所梦寐以求的,前世里拥有金钱权利无数,但却难得抽出时间来无所事事,如今来到大唐俯身于这十六周岁的小儿身上,虽然没有功名,但不像前世年少时为生活打拼,倒有几分悠闲,,每日调鸡溜狗,倒也自得其乐。倒是下人看他的眼神,变化有些奇怪,从害怕,到疑惑,到难以置信。他虽没留意,但心里也不禁嘀咕了,难道纨绔公子不就是这样过的吗?之前的长孙凛还做过更夸张的事情?
其实长孙凛有所不知,窦氏早在长孙凛醒来之后,就已经下禁口令,上至一家之主长孙无忌,下到家中小狗小猫,严禁讨论长孙凛昏迷之因。一是为了保护长孙凛不被其父亲责骂,二是避免下人人多嘴杂,让长孙凛无意听见心中难过。
长孙凛在家过里得悠哉悠哉的,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附身之人,是一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的家伙,在长安城乃是臭名远扬的长安混世魔王之一。他平常无事碌碌和几个同样是家居显贵的小霸王,在长安城里飞扬跋扈,干尽缺德之事。外面都流传这么个说法:长孙三公子,不如墙边一坨屎。长孙凛虽然在外面名声不好,在家中却擅长装,尤其擅长说些女性长辈爱听的甜言蜜语,深得家中长辈的宠爱。试想像长孙皇后,窦家老太太这样高高在上为人所尊之人,身边有个如此绝世美男子哄你开心,只要没在家中有失礼节,即使在外面做错事情,她们也就当是小孩子不懂事胡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家中唯一能治得住长孙凛的长孙无忌,也因为窦氏在一边的偏护,让坏事做尽的长孙凛,没有受到多少惩罚。之前的长孙凛之所以昏迷不醒,也是因为他被惯得越来越无法无天,竟然当街调戏到一女子,别人的话还好说,但那名女子是当今武林第一世家慕容家的女儿慕容无双。这慕容无双是何许人也?人称娉婷仙子,乃是在百晓生原创的新秀榜和仙子榜中,武功和艳名都排名居前三的女子。
这长孙凛出身于文官之家,虽然年幼时也曾在宫中跟随姑父李世民修炼过武功,但也因为常年酒色不断,身体已是虚垮。慕容无双拿他,犹如捏死蚂蚁般简单。更何况慕容无双与他并非偶遇,而是专程来为她的闺中姐妹寻仇的。那闺中姐妹姓方,芳名善婷,乃前朝遗老征义侯方时问之孙女,上月之前被长孙凛糟蹋后痛不欲生,终日闭户不出。方时问现在没有多大实权,只因当时李渊攻打长安时他老老实实交出实权,李渊也就信守承诺,保留其爵位,保其一家大小平安,却没有给他任何实权。方时问性子也比较软弱,孙女出了这单事情,然面对着长孙家此等是权贵,他也没敢出声,就想着把事情掩着就了了。
两人还没说上几句,长孙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激怒无比的慕容无双,一踢一点,昏迷了过去。如不是身边家丁奋力护身,加之一御林军路过,才得以脱身。长孙凛在昏迷的几十天里,长安城的百姓都无不拍手称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