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要知道,在凌晨的第一次空袭中,以色列空军至少出动了五百架战斗机,密集轰炸了埃及境内的重要军事设施。
虽然李明阳还没有收到确切情报,但是有理由相信,以色列空军的第二轮空中打击没有取得预想效果。
根据埃及随后公布的战果,在当天上午的战斗中,埃及空军的防空部队至少击落了二十八架以色列战斗机,而且埃及空军的战斗机还在防空作战中,成功拦截了以色列空军的攻击机,击落了数架敌机。
果真如此的话,以色列空军就没能在战争爆后夺取制空权。
打不掉埃及与叙利亚的空中力量,以色列的进攻行动很快就会遭遇挫折,而且以色列肯定打不赢这场战争。
只是,空中战斗的影响没有立即显现出来。
在成功挫败了以色列的空中突击时,埃及与叙利亚空军也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指挥系统一度陷入混乱,暂时没有能力进行空中反击。
结果就是,抢得先机的以色列陆军依然在西奈半岛上高歌猛进。
在李明阳来消息的时候,以色列第八装甲旅已经推进了一百多公里,其侦察营的一支先头部队甚至到达了苏伊士运河东岸。在其后方十多个旅兵分三路,正在以每小时二十公里的度向前推进。
进军度如此之快,除了以色列陆军机械化程度极高之外,也与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军事部署有关。
在大马士革事件生的时候,埃及军队的主力全部在苏伊士运河西岸。
九月十九日,埃及陆军象征性的向西奈半岛增派了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增强在西奈半岛前沿防线的军事部署,但是在以色列陆军越过边境线之前,这两个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兵力渡过苏伊士运河,且全部集中在东岸附近,另外大部分主战装备仍然在西岸,没能及时到达。因为以色列地面部队推进神,到二十日上午,这两个师还在进行最后准备,根本没有与以色列军队遭遇。
事实上,这也与牧浩洋为埃及制订的战争计划有关。
受“埃以和平条约”限制,埃及不能向西奈半岛部署主力部队,即便是准军事力量的总兵力也不能过两万,如果埃及提前向西奈半岛增兵,就等于向以色列宣战,等于主动挑起战争。因此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牧浩洋明确提到,埃及应该把主力部队放在西岸,并且以后制人为主,即在战争爆后,迅完成战前集结,在突击渡过苏伊士运河,与以色列军队在西奈半岛决战。为此,埃及不但应该把主要的后勤保障力量放在西岸,还应该着重加强部队的渡河能力。
按照这一计划,埃及军队至少需要在东岸守住一处据点。
埃及陆军严格执行了牧浩洋制订的战争计划,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分别驻守苏伊士湾北面的舍特港与大苦湖北面的第五站,主力部队则沿着大苦湖西岸展开,此外苏伊士城由六个师的重兵把守。埃及陆军依靠的不是庞大的兵力,而是数量惊人的炮兵部队。当时在大苦湖附近的远程火炮就过了两千门。
即便埃及空军无法提供空中支援,埃及陆军也有足够强大的炮火。
埃及陆军的这一部署,已经得到了空军与海军证实,战略侦察机与舰载预警机搜集到了足够多的战场信息。
反观以色列陆军,情况却不大理想。
不可否认,以色列陆军的突击度相当惊人,但是潜在的威胁也非常巨大。
即便不考虑埃及陆军在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两处战略据点,也暂时不考虑埃及陆军立即起反击,就算以色列陆军能够打到舍特港与第五站,也不见得能够打下来,更不见得能够守住已有的战果。
原因很简单:强弩之末。
收回西奈半岛之后,埃及一直将其当成战略屏障,不太重视基础建设,数十年来没有在运河东岸修建一条铁路与一条高等级公路,即便是普通公路,也只有三纵三横,大部分地方都是人迹罕至的沙漠。
现代化地面战争,道路既是推进方向,也是后勤保障大动脉。
没有铁路,以色列陆军只能用卡车向前线运送物资,而卡车的效率远不如列车,普通公路的通行能力也远不如高等级公路。如果以公路的通行能力为准,最多支持十个旅在前线作战。结果却是,以色列陆军一口气投入了四十个旅。受此影响,以色列陆军最多在前线展开十个旅的兵力,其他部队都得留在后方,要么负责掩护补给通道,要么负责运送物资,要么充当预备队。也许这能够增强以色列陆军的持续突击能力,毕竟数量充足的预备队是维持进攻的必要因素,但是也限制了以色列陆军的突击强度,即没有足够多的兵力,根本不可能突破坚固防线。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陆军不是以色列空军。
在崇尚进攻的空军不同,在过去数十年内,以色列陆军的主要经验、以及因此产生的建军思想都来自打得异常艰苦的“赎罪日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陆军正是通过内线作战击败了强大的阿拉伯军队,为后来的战略反击打下了基础,所以以色列陆军一直把内线作战当成主业,通过顽强的防守挫败敌人的进攻行动,再趁敌人进攻乏力的机会,动全面反击。
除此之外,在过去数十年内,以色列陆军经历过的最大规模的战斗,就是在南黎巴嫩打击真主党,而这根本算不上大规模地面战争。
受这些因素影响,以色列陆军实际上不是一支擅长进攻、或者说主动进攻的部队。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梅卡瓦”主战坦克从一代到六代,全都不重视机动性,而是把防护能力放在位。拿号称达到了第四代水平的“梅卡瓦6”型来说,其最大越野度也只有每小时三十公里,比真正的第四代主战坦克低了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其最大越野行进距离只有两百多公里,公路行进距离也只有五百公里,比绝大部分注重进攻的第四代主战坦克低了很大一截。
根据这些信息,牧浩洋在提交给黎平寇的情势分析报告中提到,如果以色列陆军不能一鼓作气的拿下苏伊士运河东岸的埃军据点,那么在未来二十四到四十八小时之内,埃及陆军就会起反击。因为以色列陆军没能按照计划肃清运河东岸的埃及军队,也就没有可能把主力调往戈兰高地,所以在埃及军队起反击的时候,叙利亚陆军很有可能起进攻,以色列将两线作战。
别说以色列,即便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也要尽量避免两线作战。
像以色列这样的小国进行两线作战,结果恐怕就不用多说了。。.。
燃烧的海洋 第九章 进军神速
第九章
进军神
不到二十个小时,以色列陆军就把战线推进到了苏伊士运河东岸。[bsp; 二十日夜间七点左右,第八装甲旅到达第五站北面的二号公路与一号公路交汇处,随即转向南下。第八装甲旅没有攻打第五站,在离目的地大约十五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给紧随其后的第二步兵旅让路。
根据预警机回来的战场信息,牧浩洋的推测得到了证实。
当时,“长江”号与“黄河”号航母战斗群已经到达亚丁湾,两艘航母上的十架舰载预警机轮番起飞。为了增强监视力度,海军除了派遣“秦岭”号与“太行山”号航母战斗群前往印度洋之外,还通过巴基斯坦的空军基地,向已经部署到位的两支航母战斗群增派了八架舰载预警机。到二十一日上午,任何时候都能保证两架预警机在战场附近巡逻。如果航母战斗群进入红海,还能派遣一架预警机经埃及前往东地中海上空,监视叙利亚方向上的作战动向。
除了海军,空军也表现得非常积极。
二十日下午,空军除了出动不易被现的战略侦察机之外,还派遣战略预警机与战略电子侦察机进入波斯湾。只是离战场太远,伊拉克又没有开放领空,所以空军提供的情报非常有限。
第八装甲旅停下来的时候,在苏伊士湾南部海域上空巡逻的zy立即现了以色列的补给车队。
虽然第八装甲旅的名声没有四大王牌旅那么响亮,但是作为常备军,第八装甲旅的作战能力毋庸置疑。“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量产后,第二个装备的就是第八装甲旅,而名声在外的第一八八装甲旅第三个列装,第一步兵旅与第二步兵旅排在更后面,由此可见第八装甲旅的地位。
问题是,“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是为防御而设计的。
在过去的二十个小时内,第八装甲旅已经在西奈半岛上挺进了将近三百公里,其中三分之一是野外行军。按照“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的最大形成计算,到达第五站附近时,第八装甲旅最多只剩下了四分之一的燃油。为了防止遭到埃及陆军突然反击,第八装甲旅肯定得停下来补充燃油。
这个时候,作为主攻部队的第二步兵旅跟了上来。
在以色列陆军中,外号“吉瓦提”的第二步兵旅是四大王牌旅之一,也是以色列国防军最早成力的常备军团之一。从“巴勒斯坦战争”、即第一次中东战争,到“赎罪日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二步兵旅一直是以色列陆军的主力部队。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第二步兵旅镇守举世闻名的“巴列夫防线”,虽然在最初阶段遭到埃及军队猛攻,一度被打得抬不起头来,但是进入反击阶段之后,在沙龙将军的率领下,该旅重振雄风,抢在装甲部队之前打回苏伊士运河东岸,最终迫使埃及签订城下之盟,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战果,也写了一段传奇般的战史。
此战之后,“吉瓦提”步兵旅名声大噪,成为以色列四个常备旅之一。
在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前,“吉瓦提”步兵旅还参加过两次南黎巴嫩战争,以及针对巴勒斯坦极端组织的多次军事行动。直到二零二四年,埃及与叙利亚先后加强国防建设,该旅才再次部署到以色列南部国境防线上,成为唯一面向埃及的王牌旅,也成了以色列在西奈半岛方向上的绝对主力。
论战斗力,第二步兵旅绝对不比第八装甲旅这类后来组建的常备旅差。
事实上,“步兵旅”只是传统名称,在装甲实力上,“吉瓦提”旅过了第八装甲旅,甚至不比第七装甲旅与第一八八装甲旅差。以色列国防军没有先为“吉瓦提”旅提供“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一是该型坦克在初期量产阶段的性能并不稳定,二是“吉瓦提”旅是最早装备“梅卡瓦5”型主战坦克的主力部队之一。在“梅卡瓦6”型量产时,“吉瓦提”旅换装“梅卡瓦5”型还不到八年,所以直到二零三三年,其他主力部队换装后,“吉瓦提”旅才用上了“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
战争爆时,该旅有一个装甲营、三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特种部队营与一个后勤营,以及一个反坦克连、一个侦察连、一个工兵连、一个信号连与一个营部警卫连,参战前还增强了一个防空连、一个防化连与一个前线支援连,合计五千八百余名官兵,装备各类主战坦克一百八十四辆、装甲战车三百三十六辆、自行火炮八十八门、大口径迫击炮一百二十四门、防空导弹射车二十二部、自行高射炮十八门、工程车辆三十二台、以及各类运输车辆近三百台。
与第八装甲旅相比,“吉瓦提”旅不管是兵力、还是装备数量都多出了不少。
要知道,按照正常编制,以色列国防军的步兵旅一般只有三千八百人左右,即便是装甲旅也只有四千二百人左右。
“吉瓦提”旅编制内有五千八百余名官兵,也与战前加强有很大关系。
在非战争时期,“吉瓦提”旅只有三个步兵营是满编的,其他部队都只有基层军官,只有在战时才补充预备役军人。
不管怎么说,“吉瓦提”旅是一支非常强悍的作战部队。
单论作战能力,绝对过了埃及陆军的同级别部队,与埃及陆军的装甲师相当,而埃及装甲师的总兵力在一万四千人以上。
这个时候,“吉瓦提”旅上前,以色列陆军的进攻意图就很明显了。
在之前的突击作战中,一直是第八装甲旅冲锋在前,所以“吉瓦提”旅没有遭遇到大股敌人,甚至没有耗费一枪一弹。更重要的是,“吉瓦提”旅增强了一个前线支援连,也就是常说的后勤保障连,加上装甲营与步兵营都有各自的前线支援连,所以“吉瓦提”有很强的持续作战能力。
到达第五站附近的时候,“吉瓦提”旅的作战能力基本没有降低,可以立即动进攻。
显然,以色列国防军也非常清楚,能否及时拿下埃及陆军在运河东岸的据点,将决定西奈半岛战争的结局,甚至将影响到整场战争。如果在运河东岸遇到了麻烦,没能把埃及军队赶到运河西岸,以色列的处境将非常悲惨。
为此,以色列国防军肯定会不惜代价的攻打第五站。
要知道,到二十日夜间,埃及与叙利亚陆军已经完成了战前动员,两国一百多万地面部队已经整装待。
根据战略侦察机提供的战场信息,运河西岸的埃及地面部队已经过七十万,包括埃及陆军的所有王牌部队,而且近五十万大军集结在大苦湖附近,随时有可能渡过运河,进入西奈半岛。
因为舍特港位于运河南端,只能沿四号公路向东推进,沿途需要攻占数座被以色列军队占领的城镇,即便到达埃以边境线,也要先攻打亚喀巴湾北面的埃拉特港,对以色列本土核心地区的威胁并不大,所以埃及陆军肯定会把主力放在大苦湖北岸,从第五站进入西奈半岛,沿一号公路北上,再沿二号公路向东推进,从盖济奥特进入以色列境内,然后攻打贝尔谢巴,夺取铁路交通枢纽。只要埃及军队打到贝尔谢巴,占领了铁路线,那么以色列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根据这一情况,以色列国防军肯定会猛攻第五站,争取尽快占领第五站。
至于舍特,根本不重要。
只要打下了第五站,以色列军队就能沿一号公路南下。在侧翼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埃及军队肯定不可能从舍特向东推进,必须沿一号公路北上,在第五站与以色列决战,然后再沿二号公路向东推进。
战争爆还不到一天,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就到来了。
二十日夜间十点不到,“吉瓦提”旅拉开了攻打第五站的帷幕。
在“吉瓦提”旅对面,是埃及第三集团军的第十四步兵师。第三集团军的前身,就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攻克“巴列夫防线”的第三军。纳杰夫执政后,开始从中国大量采购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第三军也由此升级为第三集团军,编有一个坦克师、一个装甲师与两个步兵师,以及一个独立坦克旅、一个独立炮兵旅、一个独立导弹旅、一个独立防空旅与数个独立营。兵力方面,第三集团军有七万四千余名官兵,与第三军鼎盛时期相当,只是装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比如其主战坦克就是从中国引进的,达到了第四代主战坦克标准的24式,以及准四代的04式。
作为主力部队,第十四步兵师有一万二千余名官兵。
“吉瓦提”旅打过来的时候,第十四师已有大约七千名官兵进驻第五站,构筑了较为完善的防御阵地。在运河对岸,第三集团军还集中部署了三个炮兵旅,第十一步兵师与第九装甲师也已集中完毕,而王牌第三坦克师也已到达大苦湖西岸,有望在二十一日上午到达第五站对岸。
第五站绝对是块硬骨头,以色列国防军将在此遭遇第一场血战。
燃烧的海洋 第十章 装甲主力
第十章装甲主力
四个小时内,“吉瓦提”旅动了三次进攻,并且在第三次进攻中,突破了第五站的外围防线,攻入城区,与埃及军队展开巷战。只是在凌晨两点半左右,埃及远程炮兵开始了炮火支援,重点炮击以色列军队的后勤保障部队、以及跟在后面的预备队,“吉瓦提”旅不得不暂时撤退。
当时,中国的军事顾问全部在战线后方。
因为预警机只能提供埃以双方军队的运动情况,无法探测到城区内的战斗,所以掌握的战场信息并不多。
直到凌晨四点左右,牧浩洋才收到空军来的侦察情报。
战斗打得极为残酷,埃及军队利用城镇内的建筑物,构筑起了反坦克阵地,以色列至少损失了三十八辆主战坦克与近四十辆装甲战车,伤亡官兵过六百人,而埃及军队的伤亡更加惨重。
随后,牧浩洋收到了军事顾问团来的消息。
在凌晨…左右的战斗中,第十四步兵师缴获了一辆较为完整的“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正在设法运到运河西岸。在军事顾问团席代表找门去后,埃及三军总参谋长已经答应把这辆坦克送给中国。
一切顺利的话,二十个小时后,这辆“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就将运抵北京。
李明阳已经联系了国内三家战车制造厂与两家弹药制造厂,让他们派工程师过来,准备研究以色列最先进的主战坦克。
从某种意义上讲,“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是以色列国防工业的结晶。
二零二六年,“梅卡瓦6”型研制成功的时候,以色列号称其是第四代主战坦克的典型代表,拥有远过第三代主战坦克的作战性能。只是在随后几年里,“梅卡瓦6”型的光辉形象一再受到考验,特别是在二零三二年的南黎巴嫩军事冲突中,三辆“梅卡瓦6”型被真主党武装份子用老掉压的rpg-20型火箭筒击毁,还有一辆被ied、即简易爆炸装置炸得支离破碎。
至于“梅卡瓦6”型到底是不是第四代主战坦克,一直存在巨大争议。
最关键的就是,“梅卡瓦6”型使用的装甲是否达到了第四主战坦克的标准,即综合了压电感应隔层的第四代复合装甲。要知道,在第四代主战坦克的主要性能指标中,这种复合装甲是必不可少的。得到公认的第四代主战坦克,比如中国的24式、德国的“豹3”、美国的m27a1型、英国的“挑战者4”、俄罗斯的20都采用了这种复合装甲,把综合防护能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根据以色列官方透露的消息,以及其他渠道获得的情报,“梅卡瓦6”型采用的仍然是第三代复合装甲,以色列一直没有研制出压电感应隔层,也就无法生产第四代复合装甲。
这个问题,在“梅卡瓦6”型的设计上也体现了出来。
在“梅卡瓦5”型主战坦克上,以色列改变了作为前四代“梅卡瓦”最有代表性的前置动力舱设计方式,把动力系统放在了后部,取消了载员舱,回归到了传统设计路线上,不再标新立异。根据可靠情报,“梅卡瓦5”型采用后置动力舱布局,主要是以色列在第三代复合装甲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需要通过前置动力舱来增强正面防御强度,厚实的复合装甲就足够了。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改进,也由此为“梅卡瓦5”型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可以说,“梅卡瓦5”型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主战坦克,还打破了一个纪录,即在二零二七年向印度出口了一百八十辆。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在此之前,不管以色列吹得有多么神乎其神代“梅卡瓦”没有一辆外销记录。
问题是,到了“梅卡瓦6”,以色列的坦克设计师抛弃了在“梅卡瓦5”型上已经取得成功的设计方案,再次将动力装置前置。虽然以色列一再宣称,“梅卡瓦6”型的防护能力不比任何一种第四代主战坦克差,但是如此反常的设计方式,已经证明了以色列的坦克设计师对“梅卡瓦6”的装甲不够信任。
要知道,在设计坦克的时候,以色列一直把人员生存能力放在第一位。
如果装甲不够坚固,那么将动力系统前置,等于为乘员提供了一道额外的保护屏障,等于增强了对乘员的防护能力。
在几次局部冲突中,“梅卡瓦6”型的这一设计理念得到了证明。
比如在二零三二年的南黎巴嫩冲突中,被毁的四辆“梅卡瓦6”型,只有一辆完全丧失修复价值,且只有该辆坦克的乘员阵亡,被rpg-20摧毁的三辆都能修复,没有一名乘员阵亡。
可惜的是,低烈度的局部冲突根本证明不了什么。
在大规模战争中,装甲部队的战地修复能力肯定非常有限,而动力装置前置等于把坦克的心脏当成盾牌,即便保护了乘员,也很难确保在中弹之后继续作战,甚至将因此丧失行动能力。
二十日夜间到二十一日凌晨的战斗,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根据埃及军方提供的消息,被毁的三十多辆“梅卡瓦6”型中,至少有一半是部装甲被击穿,导致动力系统瘫痪,从而丧失运动能力,然后被步兵反坦克武器摧毁,被缴获的那辆也不例外。如果“梅卡瓦6”采用了“梅卡瓦5”的设计方案,肯定没这么糟糕,至少有部分能够撤离战场。
以色列设计师走回老路的主要原因,就是装甲技术不过关。
没有第四代复合装甲,如果采用动力装置后置方式,而且使正面装甲防御强度达到第四代的标准,那么“梅卡瓦6”型的战斗全重很有可能过七十吨。在仍然使用一千五百马力动机的情况下,机动性能可想而知。虽然以色列陆军不太在乎坦克的机动性能,但是肯定无法容忍七十吨的庞然大物。如此一来,设计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了动力装置前置方案,由此抵消部分部装甲,把战斗全重控制在六十四吨以内,确保在使用“梅卡瓦5”型的动力系统时,机动性能不至于过于糟糕。
事实上,前四代“梅卡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即装甲技术不过关,导致设计师不得不把动力装置前置。如果有足够先进的装甲,根本没有必要这么做,而“梅卡瓦5”型就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当然,除了装甲,在其他方面,“梅卡瓦6”型依然足够先进。
比如,其一百四十毫米电热化学滑膛炮就是西方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标准装备,其技术源自德国,与“豹3”、m27a1、“挑战者4”的坦克炮基本上没有差别,还能通用西方各国的坦克弹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