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这个晚上,在第五站方向上,埃军也发起了反击。
依靠第一集团军增派的步兵师,埃及军队在夜间十点左右冲出防御阵地,再次挑战不远处的以色列国防军。
当时,以军的重点已经放在了东面的战场上。
面对埃及军队不顾一切的反击,以军只能稳步撤退,毕竟在此之前,以军一直在进攻第五站,没有构筑防御阵地。事实上,以色列国防军根本没有在第五站附近构筑防线,而是希望通过进攻压迫埃及军队,大不了就在主动撤退之后,通过运动战打败埃及军队,固守防御不是以军的打法。
问题是,到了二十六日夜间,以军根本没有打运动战的资本。
原因就是:以军的后勤补给已经达到极限,围攻第五站的几个旅没能在埃及军队发起反击之前获得弹药与燃料补给。
拿第二步兵旅来说,当时剩余的燃料只够坦克与战车行进一百多公里,而剩余的穿甲弹平均分配下来,每辆坦克只能分到八枚,而离第二步兵旅最近的补给站,还在东边五十多公里之外。
更重要的是,当时计划送往第五站的物资已经被截留,提供给了东边的作战部队。
以军不撤退的话,不但有可能被埃军击溃,还很有可能被埃军包围。如果埃军打得积极主动一些,就会绕过以军防线,直接穿插到后方,切断以军的补给线,然后出动一支装甲部队,哪怕只是一个装甲营沿着二号公路线向东突击,就能在几个小时之内,端掉以军设在沿途的所有补给站。
只有主动撤退,收缩防线,才有希望拖住埃及军队。
问题是,主动撤退,绝对不可能击败埃及军队。
如果一直退下去的话,以军仍然有可能被埃及军队包围。
结果就是,在其他部队撤退的时候,第二步兵旅,即“吉瓦提”旅留下断后,对埃及军队发起了反冲击。
必须承认,王牌部队就是王牌部队。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吉瓦提”旅都能发起反击,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好准备,然后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冲向埃及军队的钢铁洪流。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吉瓦提”旅的三千八百名官兵里面,只有不到一百人撤了出来,包括旅长、六名营长、十一名校官在内的一千七百余名官兵阵亡,剩余近两千名官兵都是在战斗到弹尽粮绝、或者负伤失去作战能力的情况下被埃军俘获。
“吉瓦提”旅也成为这场战争中,第一个被整建制歼灭的以军旅级部队。
后来,“吉瓦提”旅的军旗被埃及军事博物馆收藏,成为埃及军队历史上最为醒目的战利品。
“吉瓦提”旅的自我牺牲,为其他六个旅争取到了撤退机会。
问题是,埃及军队的进攻仍然没有被打退,而且以军在西奈半岛上的活动空间被压缩了将近一半。
这就意味着,如果第三集团军取得突破,以军主力将被埃及军队包围。
二十七日凌晨,在战线已经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塞迈德方向上的以军发起进攻,开始向西突击。
只是,以军首先得冲破第十三步兵师的防线。
毫无疑问,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防线。
在进行战役部署的时候,戚凯威最重视的就是塞迈德方向上的防御力度,因为他早就意识到,决战打响之后,以军肯定会从该方向上冲击第三集团军的右翼,所以除了让第十三步兵师加强防御强度之外,他还在这边投入了一个预备役步兵师,并且围绕塞迈德构筑了环形防御阵地。
戚凯威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拖住以军反击部队两天就行了。
打到天亮,以军仍然没有能够在塞迈德方向上取得突破。
此时,“吉瓦提”旅已经全军覆没,从第五站撤下来的六个旅后退了五十多公里,而埃及军队依然在后面紧咬不放。奈赫勒方向上,第三集团军的装甲部队已经取得重大胜利,参战的以军损失了超过三分之二的装甲力量,而埃及军队的预备役步兵师及时上前,有效支援了主力部队。
可以说,以色列军队离战败只有一步之遥了。
燃烧的海洋 第二十三章 最后一根稻草
二十七日清晨,以色列总理召开了紧急内阁会议。
虽然战后以色列一再宣称,这次内阁会议的主要讨论如何拯救濒临崩溃的前线部队,而总参谋部提出的方案是动用第二零二空降旅,在埃及军队后方、甚至在苏伊士运河西岸发动空降作战,攻占埃及军队的后勤补给中心,但是有更多的线索、或者说是未经证明的资料表明,当时以色列国防部长提出了使用核武器的建议,即通过战术核打击,摧毁埃及军队的主力军团。
后来,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以色列空军军官还宣称,在二十七日上午,以色列空军的第二十七中队、即最精锐的空中部队接到了由总理府下达的命令,其中四名精英飞行员都单独接到了命令,四架经过改装的f-22i战斗机则被送入由摩萨德特工看管的机库,装上了特种炸弹。
从军事角度讲,使用核武器是扭转战局的唯一办法。
有人提到,进行空降作战,同样能够扭转战局。可是在二十七日,以色列空军并没夺取制空权,事实上除了开战后的几个小时,以色列从未获得过绝对制空权,也就不可能保证空降作战顺利进行。即便在夜间进行,受到的威胁小,可是西奈半岛上的以军恐怕根本坚持不到天黑。
也正是如此,以色列国防军没有动用第二零二空降旅。
万幸的是,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以色列总理没有犯糊涂,否决了国防部提出的作战方案。
从政治角度讲,如果以色列使用核武器,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虽然中国没有直接参战,但是中国一直在拿核问题说话,而且在年初的时候就向美国等全球气候事务组织成员提出了质疑,怀疑以色列藏匿了核弹头,要求对以色列全境进行全面核查。如果以色列在这个时候使用核武器,等于给了中国口实,让中国有足够的理由直接派兵参战。出于全球利益考虑,美国肯定不会在这个时候跟中国对着干,甚至不会给予以色列道义上的支持。
要知道,全面销毁核武器是美国提出来的,而不是中国提出来的。
如果美国支持以色列,那么全面销毁核武器的理由就站不住脚,而其他任何一个有核国家都将再次组装与生产核弹头,美国的威信、霸权地位都将受到挑战,其全球影响力必然大幅度下跌。
当然,还得考虑阿拉伯与伊斯兰国家做出的反应。
总而言之,使用核武器在政治上绝对不可行。
既不能使用核武器,又无法动用空降兵,那该怎么办?
唯一的选择就是撤退!
当天上午,以色列总参谋长下达了撤退命令。几乎同时,以色列总理再次向美国发出请求,希望美国紧急援助弹药物资。
问题是,在这个时候撤退,已经来不及了。
在以色列总参谋长下达撤退命令前,戚凯威已经给第三集团军下达了一道命令:出动一个独立装甲旅,以野外行军的方式向古赛迈方向推进,务必在下午四点前到达,并且阻击撤退的以色列军队。
也就是说,当时戚凯威就已经料到,以军将全面撤退。
上午八点左右,这个拥有一百六十辆主战坦克、二百二十辆装甲战车、八十四门自行火炮的独立装甲旅在携带了充足的弹药,以及足够行军六百公里的燃油后,从奈赫勒北面的战场上出发了。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独立装甲旅,而是由多个来自不同部队的营连拼凑起来的。
比如,其三个装甲营分别来自三支部队,只有一个营装备了24式主战坦克,另外两个营装备的是04式主战坦克。
为了便于指挥,戚凯威亲自任命第三装甲师师长指挥突击作战行动。
当然,埃军没有放松正面战场上的进攻行动。
只是打到这个时候,第一集团军与第三集团军已经兵力尽出。
为了增强进攻能力,戚凯威在凌晨的时候就命令驻守伊斯梅利亚的第二集团军第二装甲师与第二十四步兵师全速渡过苏伊士运河,跟随第五站的反击部队向东挺进,争取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与第三集团军沿三号公路线北上的部队会师。为了避免主力部队受到耽搁,埃军还出动了四个预备役步兵师。
毫无疑问,这支生力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午十点左右,第二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到达前线,而此时担任进攻的埃及军队已经到了极限。正是第二装甲师及时顶了上来,加上第二十四步兵师的协助,埃及军队在西面的突击行动才没有停下来。
对于同样是筋疲力尽的以色列军队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灾难。
别的不说,在埃及主力部队的威胁下,以色列国防军不得不放慢撤退行动,让西边的六个旅继续坚持下去。如果继续收缩防线的话,那么在东面的以军就将失去转圜空间,也就不可能顺利撤走。
可以说,当时以军甚至做好了放弃六个装甲旅的准备。
问题是,六个装甲旅又能顶住第二装甲师与第二十四步兵师吗?
要知道,在第二装甲师与第二十四步兵师到达之前,这六个以军装甲旅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根据以军的作战记录,当时在前线作战的坦克只能分到六枚炮弹,而且主要是破甲弹与榴弹,穿甲弹已经所剩无几,只能配发给王牌坦克手。更严峻的是,六个旅的燃油也快用尽了。在防御作战中,以军甚至把一些坦克埋在了沙地里,充当固定火力点使用,从而让王牌坦克手获得更多的燃油。除此之外,大批急待后送的伤员也是个严重问题,很多重伤员甚至得不到及时救治。
事实上,打到这个时候,连步兵手里的弹药都不多了。
在撤退的时候,为了防止物资落入敌人手里,以军不得不炸毁了几初补给站,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带走所有物资。
当时,六个旅还能作战的官兵只有一万四千人左右。
在弹药急缺的情况下,要想挡住两万五千名斗志、士气都极为昂扬,而且绝对不用为弹药发愁的埃及军人,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当时,就有两名旅长让警卫把军旗送了回去。
这表明,他们根本没有想过活着离开战场。
中午到来之前,这两个旅就被埃军歼灭,成百上千的以军战死沙场,更多的以军官兵则是在弹尽粮绝后做了俘虏。
下午四点不到,另外四个装甲旅被彻底击溃。
准确的说,除了一些徒步逃离战场的以军官兵之外,这四个装甲旅全军覆没,上千辆坦克、战车、军用车辆因为燃油耗尽被以军抛弃在战场上。因为埃军的推进速度非常快,所以以军甚至来不及炸毁抛弃的主战装备。也正是在这个战场上,埃军缴获了第一辆完整的“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因为后来还缴获了更多的以军主战坦克,所以这辆“梅卡瓦6”没有运往中国,而是送到了埃及的军事博物馆。
西线崩溃的时候,三号公路上的局势也变得岌岌可危。
下午两点左右,第三集团军在收拾了战场,对还能战斗的部队进行临时整编后,继续按照戚凯威的部署向北推进。只是在该方向上,以军的四个装甲旅还有足够的战斗力,弹药也不是很紧缺,所以第三集团军的推进速度并不快,两个小时内只前进了不到二十公里,没有对以军构成致命威胁。
只是,情况并没有因此好转。
四点半左右,第三集团军的装甲突击集群到达了古赛迈附近。虽然比戚凯威要求的晚了大概半个小时,但是总算是在天黑前赶到。更重要的是,古赛迈只有一个以军旅,而且是预备役步兵旅!
发现以军防御空虚后,第三装甲师师长立即下达了进攻命令。
天黑前,埃军装甲部队突破了以军防线,攻入古赛迈城区,准确的说是镇区,因为古赛迈只是一座人口不到五千的小镇,而且绝大部分居民在以军到来之前就已逃走,根本算不上城市。
攻进去之后,埃及指挥官吓了一大跳。
城镇里,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军事物资,光是用铁桶装载的燃油就有上万吨,还有数千吨弹药。
虽然早就有情报表明,古赛迈是以军的后方物资储运中心,但是连戚凯威都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物资没有及时运上前线。
埃军指挥官没有耽搁时间,一面命令部队肃清残敌,一面下令销毁所有无法使用的弹药等物资,一面让坦克战车把油箱灌满,最后还下令一把火烧掉了所有无法装载、也暂时用不上的燃油。
显然,埃及指挥官没打算死守古赛迈。
在他西边,至少有二十万以军,而他手里只有不到五千人。即便古赛迈是军事重镇,也不见得守得住。更重要的是,古赛迈周围都是空旷的沙漠,根本没有守卫的价值,也根本守不住。
这样一来,毁掉作战物资,才能不落入敌人手里。
对以军来说,这却是不折不扣的灾难,甚至可以说是压垮以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此之前,以军还指望撤退到古赛迈,然后退回国内。现在就算撤到古赛迈,也不可能退回国内,至少那些主战装备不可能回到国内,因为剩余的燃油,已经不足以让上万辆以军坦克、战车与军用车辆返回国内了。
燃烧的海洋 第二十四章 昏了头
古赛迈失守,彻底粉碎了以军全身而退的梦想。
虽然以色列全国上下,包括那些同情以色列的西方国家都没人相信,以色列会遭遇如此惨败,但是排除感情因素之后,以色列的军政领导人不得不承认,以军在西奈半岛上已经彻底战败了。
发展到这一步,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让部队成建制的撤出来,而是如何减少人员损失。[bsp;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让二十万以军将士撤回来。
装备打没了,还可以生产,可是人打没了,至少需要二十年才能恢复元气。对只有一千多万人口的以色列来说,二十万正处于壮年时期的男性军人,绝对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民族资产。更重要的是,要想不至于败得更惨,比如守住国境防线,这二十万军人就必不可少。
二十七日夜间,在经过半个小时讨论后,以色列总理批准了总参谋部的撤退方案。
九点不到,以色列总参谋部向前线下达了撤退命令,除了与埃军交战的部队之外,其他部队全部向北突围,沿零号公路线向东撤退。在此之前,以军总参谋部已经命令三个旅进驻拉法口岸。
虽然没有任何一名以军官兵愿意,但是他们仍然得在撤退途中丢下大批主战装备。
这个时候,埃军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二十七日傍晚,戚凯威就向埃及陆军的三个集团军下达了全面总攻的命令,而且单独给第三集团军的装甲突击部队下达命令,放弃古赛迈,以野外行军的方式沿着国境线向北推进,切断零号公路线,阻止以色列国防军撤退,争取在运动战中消灭以军有生力量。
这道命令清楚的表明,戚凯威非常准确的抓住了重点。
对以色列这种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国家,消灭多少装备并不重要,只有重点打击有生力量,才能将其打垮。
事实上,在之前的战斗中,戚凯威一直在强调这个重点。
问题是,埃及军队并没完全执行戚凯威的命令。
正面作战的三个集团军还稍微好一点,在夜间十点之前,都动用了全部预备队,扩大了锋线的正面宽度,损失较为惨重的第三集团军与第一集团军还动用了预备役步兵师,让步兵充当先锋。
问题出在第三集团军的装甲突击部队身上。
根据埃及军队的作战报告,在当天傍晚,该部队没有收到戚凯威下达的命令。
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以色列国防军的电磁干扰十分严重,通信一直有问题,很多命令都无法及时送达。
问题是,戚凯威的命令反复发送了几个小时,该部队不可能一次都没收到。
真正的原因,不是没有收到命令,而是第三装甲师的指挥官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没有理会戚凯威的命令。
原因很简单:他是数十年来,如此接近以色列本土的第一位埃及将领。
在戚凯威严令装甲突击部队转向北上时,该部队不但没有北上,还继续向东挺进,而且在当天晚上九点半左右,炮击了边境线对面的盖济奥特,导致一百多名平民丧生,数百平民负伤。
大概在十一点左右,该部队越过了埃以边境线。
毋庸置疑,这绝对不是小事。
中国空军的战略侦察机发现埃及军队越过边境线后,牧浩洋立即联系了戚凯威,而戚凯威也在第一时间,让埃及三军总参谋长派了一名高级参谋,乘坐小型飞机赶往前线,当面向前线指挥官下达命令。
可惜的是,这已经晚了。
大概在二十八日凌晨一点左右,装甲突击部队撤了回来。
仅仅十分钟后,美国总统在半夜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烈谴责了埃及军队针对以色列平民的作战行动。
当时,美国总统没有谴责埃及军队越境攻击以色列,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平民身上。
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常见的政治手段。
因为是以色列国防军首先越过边境线,而且战争还没结束,所以美国没有理由谴责埃及军队攻击以色列国土。可问题是,以军在西奈半岛作战的时候,没有把矛头指向平民,只是驱赶平民向西与向南迁移,没有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更没有出现严重的平民伤亡。埃及军队炮击盖济奥特,哪怕重点打击对象是以军营地,也造成了不小的平民伤亡,而这是国际社会无法容忍的行为。
可以说,这正是美国等待的机会。
在新闻发布会上,美国总统首次呼吁交战双方立即停火,并且向其他国家发出号召,共同出面阻止这场战争。
当然,所谓的“其他国家”,主要就是指中国。
这还没完,美国总统还以“中东军事冲突事态发展已经产生人道主义危机”为由,做出了向以色列提供有限军事援助的决定,并且当即就宣布,美国对以色列负有战略安全保障的责任与义务。
虽然话没有直接说,但是意图很明显,即美国有可能参战。
显然,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情。
牧浩洋接到黎平寇的电话时,已经是上午八点左右了,而他赶到元首府之前,黎平寇已经与美国总统通了热线电话。
“美国总统已经摆明立场,如果埃及军队越过边境线,美国就将参战。”
牧浩洋锁紧了眉头,但是没有急着开口。
“当然,这不是美国当局的官方立场,而且美国是否参战,得由国会决定。只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不会容忍以色列亡国。”黎平寇长出口气,说道,“根据我的判断,美国将立即为以色列提供紧急军事援助,而且开始新一轮军事部署。我已经给腾耀辉打了电话,让他做好相关准备。如果美国增强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力量,我们也不能落后。总理将在下午飞往沙特,对阿拉伯国家进行紧急访问。”
“争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
“不是支持,而是稳住阿拉伯国家。凌晨发生的事情,已经产生了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做好防范准备。”
“我觉得,美国直接参战的可能性不大。”
“为什么?”
“政治上行不通,毕竟阿拉伯国家站在埃及与叙利亚这边,而美国参战,只会使事态进一步恶化。从军事上讲也行不通,因为这会导致我们参战,而美国没有足够的把握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这么说,你的意思是不加以干预?”
“当然不是,必须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不然局势肯定会失控,而我们也没有理由为了埃及与美国开战。”牧浩洋叹了口气,说道,“别的不说,至少全国代表大会不可能通过这样的战争决议。”
黎平寇点了点头,说道:“我已经给纳杰夫打了电话,让他尽快终止军事行动。”
“终止?”
“准确的说是暂时停止。”
“这……”
“不管军事上的影响如何,要想阻止事态恶化,就得暂停军事行动,不然谁也不能保证那些糊涂的埃及军官会不会再次引发危机。我们可以化解一次危机,却没有理由再次说服美国。”
牧浩洋暗自叹了口气,这也确实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了。
黎平寇稍微等待了一会,才说道:“在你看来,照现在的态势发展下去,埃及有没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元首,你的意思是……”
“换句话说,是否有必要结束这场战争?”
“这……”
“我单独把你叫来,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牧浩洋微微点了点头,思索了一阵,才说道:“现在停战的话,埃及不会吃亏,说不定还能通过谈判获得一些好处。更重要的是,埃及军队不但成功挡住了进攻,还在反击中击溃了以色列国防军,纳杰夫获得了想要的东西,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声望必然如日中天,因此他有可能接受我们提出的停战要求。问题是,叙利亚当局不见得会接受停战协议,而纳杰夫也不见得会在这个时候抛弃叙利亚,因为他要实现理想,首先就得组建‘埃叙轴心’,也就得帮助叙利亚取得胜利。说得简单一点,纳杰夫与阿萨德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收复被以色列占领了数十年之久的戈兰高地,在此之前,两人都不会接受我们提出的停战要求。考虑得更加长远一些,如果在这个时候停战,战争不会结束,中东地区也不会获得长远和平,只会加剧阿以双方的军备竞赛,迫使双方为下一场战争进行全力准备。也许,我们能够获得好处,比如增加军火出口量,可是更更加重要的利益、比如我们在中东的战略地位相比,军火贸易那点收入,恐怕就算不了什么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