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也就是说,还不能停战?”
“不管怎么说,谁也不能保证在第六次中东战争中,埃及还能击败以色列,因此没有理由放弃已经取得的优势。”
“不停战的话,接下来该怎么打?”
“转移重点。”
黎平寇的眉头跳了几下,示意牧浩洋把话说清楚点。
“让埃及继续保持军事压力,以间接的方式支援叙利亚,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当的军事冒险。重点是帮助叙利亚在戈兰高地上取得胜利,只要叙利亚收复了失地,战争就将结束。”
“怎么帮助?”
“还是派戚凯威过去。”
黎平寇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随即沉思起来。
显然,这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冒险。
燃烧的海洋 第二十五章 偃旗息鼓
第二十五章偃旗息鼓
黎平寇亲自出面“叫停”,纳杰夫也不是傻蛋,当即命令前线部队停止进攻。
虽然埃及军方对总统的决定非常不满,总参谋长也认为不应该停下来,前线各级作战部队没有完全执行总统的命令,但是第三集团军装甲突击部队率先停住步伐,接下来的战斗变成了一场追击行动。
以色列国防军的撤退度非常快,以色列空军也在这个时候拼出了老本。
二十八日天亮的时候,已有大约十万以色列军人撤出西奈半岛,退回加沙地区,其他部队也将在八到十个小时内撤走。
埃及军队没有放弃,第二集团军率先到达零号公路线,只是在以色列军队西面大约五十公里处。第一集团军在上午八点左右到达零号公路线,遭到了以色列空军重点打击。第三集团军因为要清扫战场,把缴获的装备物资与俘获的战俘送往后方,所以在十点左右才从二号公路线出。
最大的问题是,埃及空军按照总统的命令,只负责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掩护,没有轰炸撤退的以色列军队。
追击行动并不顺利,到二十八日中午,绝大部分以军退回了加沙地区。
直到当天傍晚,埃及陆军的先头部队才到达边境线附近,而此时以军已经沿国境线部署了防线。
到这个时候,西奈半岛战争宣告结束。
虽然埃及军队没有放弃攻入以色列境内的想法,但是在后继乏力的情况下,仍然先沿边境部署了防线。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三个集团军的主力部队全部从边境线后撤三十到五十公里,作为防线上的第二梯队,由预备役步兵师守卫前沿防线。这么做,一来可以让鏖战了数日的主力部队得到修整补充,二来可以充当预备队扩大防御纵深,三来可以在后方设置进攻阵地,最后还能减轻后勤保障负担。
对埃及军队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保障。
相对而言,埃及军队的补给问题比以色列国防军还要严重。
从地理环境上看,以色列国防军进攻西奈半岛是从本土出,因此在越过国境线的时候基本上不存在后勤保障问题,只有推进到苏伊士运河附近的时候,才会因为保障线过与漫长而遇到麻烦。埃及军队向东进攻,到达国境线的时候,已经远离本土核心地区,因此在跨过国境线之前,就会遇到后勤保障上的麻烦。深入以色列境内后,每前进一步,后勤保障负担就将增加一分。
显然,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虽然打到这个时候,埃及已经动员了一百多万预备役军人,其中七成是工程部队,但是从二十八日夜间算起,至少需要一周才能修复三条横向公路,而且最多只能支持十万部队在前线作战。
要在几天之内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公路只是补给手段之一。
离开开罗之前,戚凯威向埃及总参谋长提到,如果进攻以色列本土,先就得夺取埃拉特港,走海路把物资送往前线,然后利用纵向的五号公路把补给能力提高三分之一,再利用以色列境内的高等级公路支持前线部队作战。如果一切理想的话,埃及陆军能在前线投入十五万主力部队。
只是,这仍然不足以攻克以色列。
要知道,在全面动员的情况下,以色列能武装一百多万军人,而且内线作战,有足够的能力挡住埃及军队。
为此,戚凯威又提到,不要妄图攻占以色列全境,也不要妄图占领核心地区,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以色列南部,即阿拉伯谷地以西的内盖夫沙漠、以及加沙阿拉伯区,以控制埃以边境地区为主。
为了让自己的建议受到重视,戚凯威还通过牧浩洋,向纳杰夫递交了一份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戚凯威明确提到,下一阶段的作战行动将以戈兰高地为中心,埃及军队的主要任务是牵制以色列国防军的主力部队,减轻叙利亚军队的进攻阻力,因此应该积极在边境地区起有限的进攻行动。从政治上讲,攻占加沙阿拉伯区与内盖夫沙漠,能够最大限度的蚕食以色列,并且逼迫以军在南部战线上部署足够多的主力部队,在战后更能以此作为主要的谈判筹码。
只要纳杰夫稍微有点政治头脑,就能明白戚凯威的意思。
问题是,明白这个道理,不等于能够这么做。
当时,在建国之后取得的最为重大的胜利面前,包括纳杰夫在内的所有埃及人都有点飘飘然,也有点得意忘形了。可以说,埃及全国上下既在庆祝这场伟大的胜利,也在做着美好的梦想。几乎所有埃及军民都认为,只需要几天时间,就能打过国境线,消灭以色列,彻底结束中东战乱。
二十八日下午,纳杰夫就通过电视讲话表示,埃及军队将越过边境线,对以色列展开防御反击性质的进攻行动。在电视上,纳杰夫还呼吁所有阿拉伯国家加入这场“圣战”,消灭阿拉伯世界的敌人。
庆祝是没错的,可是忘乎所以就不应该了。
在过去的一周里,埃及军队转败为胜,不但收复了西奈半岛,还在战略反击中歼灭了八个以军主力旅,击毙与俘获以军官兵近六万人,消灭与缴获各类坦克、战车、军用车辆共计二万七千余台。在空中战斗中,还击落与击毁了以军四百七十八架战斗机。与历次中东战争相比,这绝对是伟大的胜利。
问题是,埃及军队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在地面战场上,埃及陆军伤亡与失踪(包括被俘)官兵近九万人,仅阵亡官兵就过了三万人,损失各类坦克、战车与军用车辆一万四千余台。在空中战场上(包括在地面被炸毁的),损失了六百三十二架作战飞机。此外在地中海方向上,还损失了十一艘导弹艇与一艘小型护卫舰。
相对而言,埃及军队的损失更加惨重。
到二十八日傍晚,埃及陆军三个主力集团军的减员率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上,其中第三集团军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二。即便埃及动员了足够多的预备役军人,至少也需要半个月才能让三个主力集团军恢复作战能力。埃及空军战斗力下降得更加明显,还能升空作战的战斗机只剩下三百多架。至于埃及海军,在美军航母战斗群的威胁下,加上以色列海军舰艇早已进入战区,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
由此可见,埃及军队几乎拼光了老本,才获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
虽然以色列的情况也很糟糕,主力部队三去其二,但是要想一鼓作气消灭以色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在纳杰夫表电视讲话的时候,美军的第一批二十架战略运输机到达以色列,送来了以军急缺的弹药物资,以及用来修复受损装备的零备件。接下来的几天内,每天都将有上百架运输机飞往以色列。预计十月五日,美国船队就将为以色列国防军送来上千辆坦克与战车等主战装备。
显然,在这方面,埃及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即便中国也会伸出援手,为埃及提供弹药物资与武器装备,可是埃及军队的素质远远比不上以色列国防军,没有足够的技术官兵,也就很难立即掌握先进武器装备。比如,埃及的预备役部队都是步兵,几乎没有装甲兵、炮兵、通信兵等技能类兵种,很难在短期内扩大主力部队的规模。
战争持续下去的话,以色列转败为胜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当然,这绝对不可能在一时半会内办到。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美不愿意介入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看来,埃及与叙利亚有进一步扩大胜果的机会,比如夺回戈兰高地,并且用埃及占领区交换巴勒斯坦地区,迫使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在美国看来,援助行动开始后,以色列很快就能转败为胜,因此没有必要在相对不利的时候与埃叙议和,更没有理由为此输掉还没有在战场上输掉的东西。
从军事上讲,接下来的主要战场就是戈兰高地。
为此,九月二十九日上午,戚凯威离开了开罗,借道安曼前往大马士革,以席军事顾问的身份为叙利亚军队服务。
因为在之前帮助埃及军队打了胜仗,所以纳杰夫亲自为他写了封介绍信。
当然,这有点多余,因为在战争爆前,戚凯威就是中国驻叙利亚军事顾问团的席顾问,与叙利亚军方的关系很不错。
临行前,戚凯威没有忘记叮嘱埃及军方,千万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至于有没有用,他也不大清楚,因为二十七日夜间生的事情,已经动摇了他对埃及军队的信任。
作为军事顾问,戚凯威已经尽到了职责。
在飞往大马士革途中,戚凯威与牧浩洋通了电话,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即埃及军队很有可能犯糊涂,在关键时刻采取鲁莽行动,希望牧浩洋能够亲自出面,至少确保在叙利亚军队攻打戈兰高地的时候,不要拖后腿。
事实上,这也是牧浩洋最担心的问题。
可惜的是,黎平寇要他留在国内,没有让他去开罗坐镇指挥。。.。
燃烧的海洋 第二十六章 排兵布阵
第二十六章排兵布阵
相对而言,叙利亚军队的问题更加严重。
在二十一日的战斗中,叙利亚国防军被巴拉姆少将指挥的以军打得落花流水个主力师被三个以军旅击溃,上千辆主战坦克被毁,更多的装甲战车、自行火炮、军用车辆被叙军遗弃。[bsp; 整整一周过去了,叙利亚军队才恢复元气。
更让戚凯威感到惊诧的是,以军竟然用上了缴获的装备
通过侦察机拍下的照片,以军至少改装了三百辆04式与99改型主战坦克,全部装上了以军的敌我识别器,更换了涂装。也就是说,叙利亚军队在溃退的时候,没有炸毁遗弃的主战装备。
可以说,这让戚凯威非常震惊。
要知道,任何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即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抛弃主战装备,也要尽可能的使其不能被敌人利用。比如在西奈半岛战场上,以军在撤退的时候就这么干的,没有一件主战装备完整的落入埃军手里。
万幸的是,这没有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
虽然04式的一四零坦克炮与西方第五代坦克炮同口径,但是药室规格不同,弹药无法通用。99改用的是一二五坦克炮,可以使用俄制弹药,而以色列没有这类弹药,也就无法大规模使用。
根据叙军提供的信息,被以军缴获的弹药并不多。
没有弹药,这些坦克能够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当然,最值得庆幸的还是没有24式落入以军手里。
以军在二十一日动反击的时候,叙军两个装备24式坦克的都卫戍师部署在大马士革附近,没有与以军接触,也就没有丢失装备。按照原定计划,这两个师将作为预备队参加战斗。也就是说,如果以军在二十二日夜间、或者二十三日凌晨动进攻,那么这两个师将出现在戈兰高地附近。
对叙军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缺少装备,而是缺乏斗志。
所幸的是,这个问题已经有所淡化。
埃及军队在西奈半岛上取得的胜利,不但打破了以军不败的神话,还极大的鼓舞了叙利亚军队。虽然叙利亚军队没有得意忘形,但是已经重树信心,不再把以色列国防军看成是无法战胜的对手。
戚凯威在这个时候到来,也使叙利亚军队的士气有所提升。
除了他协助埃及军队夺回西奈半岛之外,还与他在叙利亚当了一年多的军事顾问,帮助叙利亚进行军事改革有关。虽然叙利亚的军事改革并不彻底,到战争爆的时候,很多改革措施都没推行,但是戚凯威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也赢得了叙利亚军人的信任,树立了非常高的威望。
当时,戚凯威先要解决的就是叙军的内部问题,特别是士气与斗志。
与阿萨德会面之后,戚凯威就离开大马士革,轮番视察了叙军各师旅级部队,亲自向叙军指挥官了解情况。
与此同时,叙军也重新回到了前线。
到九月三十日下午,部署在戈兰高地附近的叙军达到了四个师,还有八个师在后方充当预备队。
虽然战斗还没打响,但是谁都知道,戈兰高地将成为新的焦点。
这个时候,以色列国防军的处境却不够理想。
虽然美国已经答应提供援助,不但紧急运送了一批弹药物资,还通过海运向以色列提供大批主战装备,但是船队要到十月三日才能到达,在此之前,以色列国防军只能依靠剩下的主战装备。
经过西奈半岛血战,以军剩余的主战装备仅能武装八个常备旅与四个预备役旅。
根据战后公布的数据,当时以色列国防军中,只剩下了四百二十辆“梅卡瓦6”、八百余辆“梅卡瓦5”、不到一千辆“梅卡瓦4”与“梅卡瓦3”,另外还有近四百辆缴获的主战坦克。其他主战装备,比如装甲战车的情况也差不多。西奈半岛大撤退,以军被迫抛弃了成百千台主战装备,撤回去的不到四分之一。相对而言,以军炮兵的情况稍微好一些,保存了大约三分之二的大口径火炮与火箭炮。其他非一线主战装备,比如防空导弹、工程车辆的保有数量也不算太少。
问题是,以色列国防军必须两线作战。
在仅有不到三千辆主战坦克,而且半数以上都是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情况下,以色列国防军的处境非常凶险。
别的不说,在南部国境防线上,就得保留四个常备旅与三倍以上的预备役旅。
可以说,这还是非常保守的部署方式。如果埃及军队在一周之内完成了部署工作,那么以色列国防军还得向南部边境增兵,因此美国提供的主战装备中,有很大一部分要用来加强南方部队。
真正能够用在戈兰高地上的主战装备肯定不会多到哪里去。
九月的最后一天,以色列国防军对部署做出了调整。
为了巩固南部边境防线,之前驻扎在戈兰高地的四个常备旅被抽调了出来,由四个预备役步兵旅顶替。结果就是,巴拉姆少将手上只剩下了四个常备旅,而可以动用的预备役步兵旅也只有八个。
所幸的是,第一步兵旅、第七装甲旅与第一八八装甲旅都留了下来。
根据以色列国防军的战报,到十月一日的时候,部署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的十二个旅总共只有三百六十辆“梅卡瓦6”、二百四十辆“梅卡瓦5”、四百六十辆“梅卡瓦4”与“梅卡瓦3”,另外还有四个预备役步兵旅获得了大约三百辆缴获的主战坦克,总计大约有一千四百辆主战坦克。
在以军对面,叙利亚的十二个师总计拥有近三千辆主战坦克。
除了数量上的差距之外,质量上的差距也非常明显。
叙军两个王牌师,即第三装甲师与第七装甲师装备了七百六十辆24式,两个常备师装备了四百八十辆04式与二百六十辆99改型,八个预备役师装备了一千五百辆99改、96改与t系列主战坦克。虽然t系列,即t-72与0s占到了大约三分之一,但是扣除这些早已落后的坦克,叙军的装甲优势依然非常明显。
当然,即便是t-72与0s,也有足够大的威胁。
在接受中国的军事援助之后,叙利亚陆军利用中国提供的技术,对t-72与0s进行了现代化改进,主要就是换上中国制造的坦克炮,与99改、96改统一弹药。在使用最新式的钨合金长杆穿甲弹的时候,能够在一千五百米内打穿“梅卡瓦6”的前装甲,在二千五百米外打穿“梅卡瓦5”的千装甲。在地形复杂的戈兰高地上,坦克的交战距离很少过两千米,很多时候甚至不到五百米。也就是说,即便t-72与0s的防护不够硬,也有足够的机会干掉以军坦克。
综合这些因素,只要叙利亚陆军重树信心,就有能力击败以色列国防军。
当然,战争拼的是综合实力,而不仅仅是装甲部队。只是在戈兰高地上,受较为独特的地形限制,装甲部队仍然是绝对主力。别的不说,受山区影响,以色列空军的战斗机就很难像在西奈半岛上那样,通过远距离空中打击摧毁地面装甲部队,而近距离轰炸,战斗机将面对机动式野战防空系统,作战效率肯定高不到哪里去。更重要的是,拼到这个时候,以色列空军的战斗机也所剩无几了。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早在二十八日凌晨,美国就表示可以为以色列紧急提供一批战斗机,主要是f-35与f-22系列,而f-44刚刚进行量产,美军只装备了不到一百架,没办法援助给以色列。问题是,以色列没有接受美国援助的战斗机,不是以色列不需要,而是没有合适的飞行员。当时,以色列希望美国能够委派一批飞行员参战,或者是以雇佣的方式为以军作战,可是美国拒绝了这个请求,因为这很有可能导致中国做出过激反应,同样以志愿的方式让空军参战。
要是中美都打一场“志愿战争”的话,肯定不会局限于空中战场。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中美的军事人员直接参与作战行动,局势就会失去控制,接下来就是派遣地面部队参战。
到时候,谁也无法阻止世界大战爆。
正是如此,留给巴拉姆少将的除了十二个旅之外,就只有之前还没有在战场上挥重大作用的武装直升机部队了。
因为以色列的武装直升机编在空军名下,所以不属于陆军航空兵。
可以说,这也是以色列国防军在戈兰高地上唯一的优势,因为叙利亚军队没有几架像样的武装直升机。更重要的是,中**队更倾向于用攻击机执行近距离对地打击任务与反装甲任务,因此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武装直升机,陆军航空兵的主要装备是倾斜旋转翼飞机,而且以执行运输任务为主。当时,叙利亚陆军只有三十架从俄罗斯引进的52“短吻鳄”武装直升机,以及大约一百架能够携带反坦克导弹的轻型侦察直升机,而以色列空军拥有一百多架ah-64d型武装直升机。
显然,在争夺树梢高度的战斗中,以色列国防军拥有很大的优势。
可以说,这也是戚凯威必须面对的第一个战术问题。。.。
燃烧的海洋 第二十七章 树梢优势
第二十七章树梢优势
在展武装直升机的道路上,中**队进行了探索,也走了很多弯路。
受制于动力系统,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前,中**队没有真正的武装直升机。直到二零一六年,第一种武装直升机才问世。只是到这个时候,倾斜旋转翼飞机已经开始逐步取代直升机,而中**队也在bsp; 事实上,这也是当时的国际潮流。
经过第二次朝鲜战争,美国先认识到,武装直升机即将寿终正寝。因为受最基本问题限制,直升机在飞行度、飞行高度、载荷、作战半径等方面都不如倾斜旋转翼飞机,而倾斜旋转翼飞机在升力飞行模式下,具有直升机的所有特点,所以随着相关技术成熟,取代直升机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当时,美国就以mv-22为基础,研制了第一种倾斜旋转翼攻击机。
只是受mv-22固有的可靠性问题影响,这种代号22的飞机并没量产,而是在研制三年后下马,转为技术储备。
二零二四年,中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二种军用倾斜旋转翼飞机,随即装备陆军航空兵。
与mv-22一样,这种代号qy-1的飞机也存在可靠性偏低的问题,在装备部队的第一年就因故障坠毁了三架,还导致机群停飞半年,而陆军最终也只采购了一百多架,没有追加第二笔订单。
不久之后,第一次印度洋战争爆,随后中南半岛战争爆。
在这两场战争中,武装直升机都没派上用场。
特别是在中南半岛战争中,中国陆军的bsp; 相反,一直不太受重视的攻击机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得非常出色。
当时,空军与海军都有一批j-22与j-25战斗机专门执行攻击任务,为陆军的地面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比如在攻打海防的一场战斗中,空军的j-22在地面部队出支援请求后不到三分钟就赶了过来,用密集的轰炸击溃了越军的反击部队。在广平省的战斗中,海军的j-25更是地面部队的“守护神”,几乎是随叫随到,而且投下的炸弹消灭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敌军。
攻击机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给陆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因为与空军存在利益冲突,所以陆军把重点放在了倾斜旋转翼飞机上。只是,受可靠性等因素影响,陆军的攻击性倾斜旋转翼飞机项目进展得并不顺利,在对日战争爆前没能取得重大突破。
受对日战争影响,空军不是很重视专业的低空攻击机。
海军航空兵的任务性更加明确,也没有在攻击机项目上投入多少经费。
直到对日战争爆,在军费暴涨之后,空军才启动了低空攻击机项目,而主要原因还是与陆军抗衡,即利用该项目去制约陆军的攻击性倾斜旋转翼飞机项目,争取获得更多的项目经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