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最大的问题就在经济层面上。
虽然中国与美国在印度、或者说是在南亚地区都有较为长远的战略利益,但是推动对印政策的主要是经济问题,即能否在印度实现经济利益。结果就是,在印度奉行双边政策,利用美国制衡中国的时候,在经济问题上不得不偏向于美国,导致中国受损,也就不可避免的把中国当成了敌人。
事实上,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印度当局也很难左右局势发展。
短短数年之内,美国取代了中国,成为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成为了印度的最大投资者。正是如此,美国才有理由为印度提供巨额军事援助,帮助印度打造一支南亚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发展到这一步,中印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即便不考虑领土纠纷,毕竟藏南地区对中国来说过于偏远,而且在过去数十年内,都没有得到重视,中国也要考虑南亚的总体战略,即印度大力扩充军备,会对中国在南亚的同盟国家造成多大的影响。
别的不说,巴基斯坦就不会坐视不管。
在中国的同盟体系中,巴基斯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巴基斯坦是连接中国本土与中东的战略桥梁,也是初印度尼西亚之外,唯一与中国保持同盟友好关系的伊斯兰国家,可以说是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中国打算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进行对抗,巴基斯坦就具有不可替代性。
此外,印度扩充军备,还对周边的孟加拉国、缅甸、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构成了直接威胁,而这些都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也是中国在南亚推行经济共同体的主要成员,是中国南亚利益的核心所在。
这样一来,算上与印度的领土纠纷,中国肯定不会做出丝毫妥协。
可以说,在印度决定扩充军备后,中印战争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与中国一样,战争在什么时候爆发,以及谁打第一枪,对印度来说也是关键问题,甚至决定了印度的未来。
在二零四五年之前,印度当局还抱着一种较为理想的观点,即印度迅速扩充具备,足以遏制中国的战争企图,使中国不敢轻举妄动。虽然在这个时候,印度并不清楚美国的全球战略,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即美国不惜血本的支援印度,帮助印度扩充军备,肯定在为针对中国的全面战争做准备。也就是说,只要印度能够迅速获得足够的军事实力,就能把与中国的战争拖到全面战争时期。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在美国与中国开战之后,印度才以美国同盟者的身份参战。
果真如此的话,谁打第一枪就不是关键问题了。
甚至可以说,中印战争将失去应有的意义,不管结果如何,都不可能改变世界格局,真正的关键在中美战争上。
事实上,也正是这个考量,让印度当局决定扩充军备。
原因很简单,如果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是最终胜利者,印度将以美国同盟国的身份取代中国,成为亚洲、甚至是远东地区的头号强国;如果最终胜利者是中国,印度只是仆从国,不是中国的头号打击对象,反而会因为中国需要构筑全新的世界秩序,提高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地位。
可以看得出来,印度当局把问题看得比较理想。
当然,这个理想化的观点有一个基础,即中国没有能力在美国的威胁下,以较低的代价击败印度。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中国在不得不为世界大战做准备的情况下,很难在世界大战爆发前获得足以迅速击败印度的军事力量,也就不敢在印度进行军事冒险,从而容忍印度的扩军行为。
到了二零四五年,情况出现了微妙变化。
中国的扩军速度、或者说是军力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美国与印度的预期,至少比美国在二零四零年前后获得的情报提前了五年,中国的军事力量以爆炸的方式迅速膨胀,已经全面超越印度。
根据cia在年初递交的一份报告,到二零四五年下半年,中国就能获得极为明显的军事优势,拥有了军事冒险的资本,也就极有可能首先拿印度开刀,在与美国对抗之前解除后顾之忧。
这份报告,首先影响了美国当局,随后影响了印度当局。
在杜小蕾访问新德里期间,美国驻印大使就向印度当局提交了一份外交照会,提到中国很有可能向印度宣战。紧接着,美国驻印军事顾问团也提交了一份报告,即印度的军事实力远不如中国,如果丧失军事主动权,将在几个月内战败。受此影响,在杜小蕾离开新德里的那一天,印度外长就秘密飞赴华盛顿。这件事情做得非常保密,当时印度情报机构甚至安排了一名特工冒充外长,照常去外交部上班,还会见了几位外国使者。在华盛顿,印度外长更是伪装成一名外交人员,随同印度驻美大使去了美国国务院,然后在半夜前往白宫,单独会见美国总统。
发展到这一步,印度当局要考虑的,已经不是如何避免战争,而是如何打赢战争。
准确的说,是美国能够做出多大的承诺,确保印度不会输掉战争。
对美国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燃烧的海洋 第六十六章 不可避免
在南亚战略上,印度只是美国的一颗棋子。
虽然受全球自然灾害影响,美国已经把战争提上了日程安排,但是在这三年内,美国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那些主导美国基本政策的利益集团都深刻认识到,中国已经在战略上获得了决定性优势,而且这个优势足以确保中国在未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内保持对美优势。
显然,对美国来说,这不是什么好事。
要知道,在战略上哪怕极为微弱的优势,也能左右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战略平衡,并且在具体层面上被放大无数倍。比如,中国在可控聚变核能上掌握的技术优势,在经济层面上就被放大了许多倍,即中国建立的地区经济体比美国建立的地区经济体更加牢固,实际获益也比美国多得多。
根据全球气候事务组织在二零四零年做的一次调查,以中国为首的东亚经济体的总体规模已经超过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美经济体,如果算上南亚、中东等地区,中国经济体的总体规模也超过了美洲经济体。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体的效率比美国经济体高,即能够在人口规模相当的情况下,获得比美国高得多的综合经济实力。只要中国在能源技术上仍然保持着较为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就不会改变,而且会继续放大,最终在经济上全面超越美国,使美国丧失经济主导权。
这一点,在货币上已经反映了出来。
到二零三八年,全球气候灾难逐渐过去的时候,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接近美元,而到二零四三年,人民币的影响力已经超过美元。当年,全球有七十七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人民币直接贸易协议,而继续使用美元为贸易结算货币的国家只有七十五个;前者囊括的人口总量在十八亿左右,而后者只有十五亿;从经济规模上看,前七十七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高达三百七十八亿元人民币,而后七十五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一百零三亿美元,约和二百六十多亿元人民币。
这些都表明,美国衰退已经不是预测,而是事实。
在这个大背景下,如果美国不力求改变,而且是决定性的改变,被中国“和平超越”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要想谋求决定性的改变,唯一的办法就是战争。
问题是,对美国来说,在经济规模已经不如中国的情况下,贸然与中国开战,结果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显然,美国必须想方设法的削弱中国。
如此一来,印度就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正如牧浩洋的判断,美国当局试图通过战略超越式发展,抢在中国之前完成军事技术革命,把军事实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上,在中国没有完成新一轮军事变革之前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以此抢得先机。
暂且不说这套战略是否行得通,至少在实施阶段,印度显得至关重要。
说得简单一点,印度起到的战略牵制作用,能为美国提供数年时间,而美国需要的就是这几年时间。以二零四零年左右的国际局势来看,如果中国盯着美国,即通过进行新一轮军事变革,就得采取相对温和的对印战略,避免中印矛盾激化。原因很简单,在进行军事变革的时候,中国的军事力量肯定会有所降低,或者说军队的作战效率将受到影响,因此中国不大可能在这个时候对印度发动战争。如此一来,只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帮助印度武装起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就算中国及时完成了军事变革,美国也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迫使中国两线作战、甚至是三线作战,从而掌握战略主动权,一直压着中国打,迫使中国在战败之前向美国妥协,或者在几年之后战败。相反,如果中国在此之前对印宣战,打算首先消除后顾之忧,美国就能获得足够的战略发展时间,并且利用印度削弱中国,同样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掌握主动权。
由此可见,不管中国是否对印度发动战争,美国都能获益。
只是,实际情况与美国当局预料的有所不同。
从二零四零年开始,中国加快了军事变革的速度,特别是牧浩洋出任总参谋长后,中国的军力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美国的估计。别的不说,在二零四零年之后,中国的军费开支与美国旗鼓相当,但是中国的物价比美国的低得多,购买力相对较强,人员津贴开支也比美国低得多,因此可以在装备采购与研发上投入更多的经费,等于中国军队能以更快的速度进行装备换代。
结果很明显:美国的战略优势正在一点一点的丧失。
到了二零四四年,中国的军事变革速度继续加快,军事开支再度超过美国,而且大部分用在了装备采购上。
这个时候,美国当局已经意识到,中国很有可能向印度开战。
更确切一点,中国很有可能在印度完成国防现代化建设之前发动战争,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后顾之忧。
对美国来说,这绝对是个变数。
选择只有两个:一是直接支持印度,向中国宣战;二是间接支持印度,让中国在这里付出足够大的代价。
根据后来披露的一些消息,在二零四四年初,美国国防部做了评估,认为如果战争在二零四五年爆发,美国直接参战将很难获得足以战胜中国的战略优势,反而会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败下阵来。
原因很简单:美国也没有为世界大战做好准备。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二零四五年爆发,美国没有任何优势,即便能在战争初期掌握部分主动权,也很难获得决定性胜利,而中国能够凭借更加雄厚的经济、工业等基础实力,在两到三年后扭转战局,而美国则很难在此期间内达到中国的高度,也就必然会输掉战争。
按照美国国防部的评估,只有在二零五零年之后,美国才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问题是,中国会把对印战争拖到二零五零年之后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既然中国已经加快了军事建设步伐,就不会拖延时间,而会尽可能的把对印战争提前。
如此一来,美国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即间接支持印度,把印度变成中国的滑铁卢。
当然,这么说不太确切。准确的讲,应该是让中国在印度付出足够大的代价,使中国的综合实力下降,扩大美国的战略优势。
按照五角大楼的评估,如果对印战争持续一年以上,中国的经济就会受到明显影响,在接下来的五到十年之内,必须集中力量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并且花费大量社会资源来解决因战争导致的内部矛盾,从而在军备竞赛上输给美国。果真如此的话,到二零五零年左右,美国就能获得决定性的战略优势。
显然,美国的基本政策就是确保印度坚持一年以上。
为此,美国在二零四零年加强了对印军事援助,不但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还提供了全面的人员培训。当时,美国还与印度签署了一份秘密协议,即由印度当局出面,动员美籍印度人回国。
在印度外长秘密访问华盛顿的时候,美国的对印政策已经成型。
只是,在军事考量上,美国当局仍然有一个顾虑,即印度的军事实力过于弱小,即便得到了美国的全力援助,与中国也不在一个级别上,而这种级别上的差距,根本不可能通过援助得到解决。
说得直接一点,印度很难坚持一年以上。
以十年前的标准,即中国在中日战争期间表现出来的战争潜力,只要中国不谋求攻占印度全境,而是通过军事行动改变印度的政治格局,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实现政权变更,扶持亲华政府,恐怕印度连半年都坚持不了。
显然,如果中国抢到了主动权,印度就将迅速战败。
对此,唯一的选择就是让印度掌握主动权,即在中国还没有为战争做好准备时,让印度打第一枪。
当然,这一枪必须打准,至少要把这场战争延长半年以上。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早在二零四四年底,美国军事顾问团就帮助印度制订了一份战争计划,而且建议印度首先突击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军事基地,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切断中国的战略航线。
显然,这份战争计划没有被印度当局采纳。
原因很简单,就算印度能在海洋战场上取胜,也不可能在地面战场上取胜,中国陆军能以破竹之势打垮印度陆军,攻占新德里,控制恒河平原,占领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对印度造成致命伤害。
印度外长访问华盛顿的时候,美国当局直接提出了这份战争计划。
这次,印度没有选择余地了。
所有情报都表明,中国将在年内向印度开战,而且很有可能在下半年,因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将在上半年完成最后阶段的战争准备工作,也就有足够的把握在较短的时间内击败印度。
不管印度怎么选择,战争都会爆发。
既然战争无法避免,印度的唯一选择就是尽可能的夺取主动权。




燃烧的海洋 第六十七章 突然打击
二零四五年二月九日清晨,新德里时间六点三十分左右,印度空军在未做动员的情况下突然袭击了正在马尔代夫群岛西北海域进行联合训练的中国印度洋舰队,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
印度空军为这次袭击做了精心准备,来得也非常突然。
根据战后从印度政府获得的一些资料,策划这次袭击的是美国军事顾问团,而且美国提供了关键情报。
甚至可以说,这是一次由美国主导、只是使用的是印度空军的打击行动。
早在二月初,即中国海军的东印度洋舰队开赴阿拉伯海,与西印度洋舰队进行联合训练的时候,美国就向迪戈加西亚增派了十多架电子侦察机,搜集中国舰队的情报,监视中国舰队的一举一动。
当时,美军还向印度洋秘密派遣了十多艘攻击核潜艇。
主要就是,中国舰队使用的定向通信设备具有很高的保密性,也很难被发现,所以电子侦察机只能监视舰队的远程通信信号。为了获取舰队的详细情报,就得出动能够隐蔽接近舰队的攻击核潜艇。
在美军的帮助下,印度空军掌握了一条至关重要的情报。
在每天清晨六点到七点之间,中国舰队里在夜间升空的战斗机将陆续返航,舰队官兵也将在这个时候换班。
也就是说,在这一个小时内,中国舰队的防空部署最为脆弱。
按照美军提供的情报,在此期间升空巡逻的战斗机不会超过十架,而且航母正在回收返航的战斗机,很难增派防空战斗机。更重要的是,各艘战舰上都在换班,因此警戒水平也会降低。
如果在此期间发起突然袭击,中国舰队肯定会遭受重创。
决定在二月九日发动突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二月八日,东印度洋舰队与浩洋港进行了通信联络,电报被美军的电子侦察机截获,通过与之前截获的电报进行对比,美军判断中国舰队将在两到三天内进行补给作业,而在两天前,美军攻击核潜艇发现了从斯里兰卡南面经过的快速战斗支援舰,由此判断出中国舰队将向东南方向运动,在马尔代夫群岛北面某处海域与快速战斗支援舰会合。
也就是说,通过这份情报,能够大致判断出中国舰队的航线。
正是如此,在二月九日凌晨,印度当局做出了袭击中国舰队的决定,随后印度情报机构通过一条早已被中国情报机构监视的线路,向美国发出了那份情报,即中国正在努力拉拢法国等欧洲国家,准备向印度开战。
当时,印度此举主要是想把美国拖下水。
说得确切一点,在印度情报机构看来,中国情报机构截获这份情报后,首先会考虑美国的立场,而美国当局不可能立即做出决断,所以会推断印度正在积极准备战争,而且美国很有可能会卷入进来。如此一来,中国在进行军事部署的时候,就得提防太平洋对岸的强大敌人,不会全力应付印度洋方向上的挑战,从而放松对印度的警惕。即便中国当局从中读出了战争信号,也不会想到,印度将在几个小时之后发动战争,因此对印度空军的突击行动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牧浩洋做出判断的时候,印度空军的战斗机已经升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而中国舰队并没有因为提前接到警报而避免遭到突然打击。
可以说,印度在这个时候的一个部署显得非常关键,即没有在突击中国舰队之前进行战争动员。
在这轮突击中,印度空军总共出动了三批机群,总计近五百架战斗机。
因为中印关系早就走到了战争边缘,而且印度接受了大量美制战斗机,正在加强训练工作,所以这些战斗机从二十多处空军基地起飞的时候,并没有惊动中国情报机构,被认为是在进行日常训练。
战斗打响的时候,中国舰队的准备严重不足。
当时,两支舰队刚刚收到警报,但是正在回收夜间训练的战斗机,所以四支航母战斗群都没有立即增派防空战斗机,而是决定在七点过后,等到所有战斗机返航后,再增强防空力量。
更重要的是,在回收战斗机的时候,四艘航母分得比较开。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四支航母战斗群里的护航战舰很难相互掩护。
当时,位于舰队最前方的“秦岭”号与位于最后方的“黄河”号有八十公里,而且每艘航母的间隔距离都在十五公里以上。按照航空作业标准,航母回收战斗机的时候,间隔距离必须在十公里以上。
如此一来,在“秦岭”号受到攻击的时候,“黄河”号航母战斗群里的防空战舰就很难发挥作用。相反,如果“黄河”号首先受到攻击,“秦岭”号航母战斗群里的防空战舰也只能干瞪眼。
因为中国舰队在向东南方向航行,所以最先受到攻击的是“黄河”号。
第一批到达的印度战斗机多达一百八十架,其中三十架是护航战斗机,而“黄河”号上空只有两架防空战斗机。
更要命的是,唯一升空的舰载预警机在“太行山”号附近,离“黄河”号有六十公里。
结果就是,舰载预警机没能及时发现逼近的印度战斗机,直到近千枚反舰导弹逼近,才发出防空警报。
这轮攻击相当致命,掩护“黄河”号的两艘巡洋舰与两艘驱逐舰使出全身力气,也只击落了两百多枚反舰导弹。这也与护航战舰的状态有关,因为在预警机发出警报时,舰队正在换岗,新上岗的官兵还没有调整好状态。更重要的是,留给护航战舰的时间只有两分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导拦截。
当时,遭到攻击的不仅仅是“黄河”号,还有前方的“长江”号航母战斗群。
三分钟之内,包括“黄河”号与“长江”号在内,总共有十二艘战舰被导弹击中,其中八艘防空战舰全部瘫痪,两艘航母也遭受重创。
只是,这仅仅是个开始。
大概在六点三十七分,印度空军的第二批攻击机群到达,二百二十架战斗机在距离中国舰队三百五十公里处投下了一千多枚反舰导弹。因为中国舰队上空没有足够的战斗机,所以印度空军的护航战斗机还前出到中国舰队附近,攻击了正在紧急规避的预警机,并且为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
这次,遭受攻击的是“秦岭”号与“太行山”号航母战斗群。
虽然当时两支航母战斗群已经进入作战状态,但是短短几分钟内,分散的护航战舰根本无法回到航母身边,也就无法为航母提供直接掩护。在外围反导作战中,两支航母战斗群里的十二艘防空战舰击落了近八百枚反舰导弹,可是最终仍然有五百多枚反舰导弹突破外围防线,集中攻击了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战舰。
相对而言,这轮攻击效果差得多。
主要是东印度洋舰队的护航战舰更多,末段反导能力更强,而进入最后攻击阶段的反舰导弹却比第一轮攻击少得多。
比如在战斗中,“秦岭”号上的末段拦截系统击落了近百枚反舰导弹,最终只被三枚反舰导弹击中,命中点都在水线以上,而且集中在右舷,航母的受损情况不是很严重,左舷的升降机与弹射器仍然能够使用,也就能够安排战斗机升空。“太行山”号只被一枚反舰导弹击中,只是这枚导弹直接打在了舰岛上,导致包括舰长在内的一百多名官兵阵亡,使航母的指挥系统瘫痪了很长一段时间。
六点五十分,第三批印度战斗机到达。
这次,印度战斗机使用的不是反舰导弹,而是精确制导炸弹。准确的说,是专门用来攻击大型战舰的制导炸弹。
1...336337338339340...5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