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到战争爆发的时候,j-30已经是巴基斯坦空军的主力战斗机了。
当然,这也与j-30本身有关。
因为是强调制空作战能力的中型战斗机,而不像传统的重型制空战斗机,所以j-30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负担得起的战斗机。说得直接一点,如果不追求多用途性能,即不额外采购提高多用途性能的配件,j-30的价格并不昂贵,只比j-22高了大约百分之四十,而制空作战能力却提高了好几倍。如此一来,对巴基斯坦这类以战略防御为主的国家来说,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战斗机。随后,成飞推出了j-30的多用途版本,并且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只强调多用途性能,即削弱制空作战能力。也就是说,j-30的多用途版本在控制成本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可以组建一支完全由j-30为主的机群,而且极大的降低后勤保障负担。
与f-44相比,j-30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
只是,巴基斯坦并不是一个财大气粗的国家。虽然到二零四四年,巴基斯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一万五千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当时,发达国家的门槛已经提高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二点五万美元),加上不低的人口总量,巴基斯坦的经济实力已经不算弱小,但是在水涨船高的情况下,巴基斯坦仍然不算富裕,因此国防开支不可能多到哪里去。
受此影响,巴基斯坦空军没有用j-30取代所有战斗机。
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巴基斯坦空军已经装备了三百六十架j-30,其中二百四十架是制空型号,一百二十架是单纯的多用途型号。按照巴基斯坦空军制订的计划,要到二零五零年才能用j-30全部取代第四代战斗机,组建一支规模在八百架左右的j-30机群。也就是说,当时巴基斯坦空军中还有五百多架j-22与j-22m,而且绝大部分是j-22m,或者是进行了技术升级的j-22。
与印度空军相比,巴基斯坦空军的结构更加合理,作战能力也更加强悍。
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巴基斯坦空军是一支不可否缺的作战力量。
当天晚上,巴基斯坦空军执行了两次大规模打击任务,总共出动一千余架次,占到了当晚中巴空军总出动量的百分之二十五,执行了百分之二十的打击任务,并且收获了百分之二十三的战果。
对印度空军来说,这就意味着要面对近三千架战斗机。
要知道,在这三千架战斗机中,至少有二千架是第五代战斗机,而印度空军总共也就只有三百多架第五代战斗机。
除此之外,印度空军还要面对中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
战争爆发前,中国空军已经开始批量装备h-30轰炸机,而这也是中国空军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
与h-20相比,h-30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型化”。
最初阶段,中国空军希望h-30是一种具备战略打击能力的空天轰炸机,即最大飞行高度超过一百六十公里,能以十二马赫的速度突防,或者是在电离层中以八马赫的速度突破敌国的战略防空网。如果研制成功的话,h-30绝对是一种经典轰炸机,更是一种致命的战略威胁力量。
可惜的是,这个方案很快就下马了。
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技术难度太高,二是没有类似的作战需求,三是作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技术上,主要就是一体式脉冲冲压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太大了。
即便到二零四五年,该方面的技术也没能取得突破。如果采用传统的冲压发动机,就算能够实现战术指标,即达到八马赫的巡航飞行速度,作战半径超过一万二千公里,h-30的起飞重量也将超过六百吨,而且只有不到五吨的有效载荷,因此只能携带核炸弹,执行战略轰炸任务。如果仅能用于执行战略轰炸任务,中国空军还不如投资开发一种射程达到一万二千公里的高超音速战略巡航导弹,因为在核战争中,战略轰炸机的生存率非常低,就算不被敌人击落,在返回国内的时候,恐怕所有空军基地都已被敌人的核武器摧毁,根本没有机会执行第二次轰炸任务。如此一来,对于只能使用一次的战略武器来说,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显然比战略轰炸机划算得多。
战术需求上,主要就是全面销毁核武器,使战略轰炸失去了意义。
在全面销毁核武器之后,包括战略轰炸机在内的所有战略打击平台失去了存在价值,中国与美国都对战略打击平台做了改进,比如把战略核潜艇改装成巡航导弹核潜艇,把战略弹道导弹改装成携带常规弹头的战术弹道导弹。至于战略轰炸机,即便得到保留,其主要任务也不是携带核炸弹执行轰炸任务,而是携带常规弹药作战。如此一来,战略轰炸机不但要有足够高的航程,还要有足够大的载荷,或者说是载重比,即载弹量与起飞重量之比,以提高作战效率。显然,对于一种起飞重量达到六百吨,却只能携带五吨炸弹的轰炸机来说,显然没有什么效率。
作战环境方面,主要就是粒子风暴产生的影响。
在所有卫星都已瘫痪,近地轨道上被太空垃圾塞满的情况下,任何一种空天飞机都失去了存在价值。即便通过压低飞行轨道,能够降低被太空垃圾击中的危险,可是随时都有太空垃圾跌入大气层,对所有在高空飞行的航空器构成威胁。对于在离地面一百六十公里高度上飞行的轰炸机来说,极易遭到太空垃圾撞击。更重要的是,高超音速轰炸机很难及时发现逼近的太空垃圾,也就无法进行规避。
受此影响,h-30成了一种较为传统的轰炸机。
二零四四年,h-30量产前,中国国防部公布了一些相关数据,即这种轰炸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只有四马赫,最大飞行高度为三十公里,最大起飞重量为一百六十吨,最大载弹量为三十四吨;在机内满油的情况下,能够携带二十吨炸弹,沿高-高-高作战剖面,作战半径能达到八千六百公里;如果只携带十二吨炸弹,用一个弹舱携带副油箱,最大作战半径能达到一万二千公里。
显然,h-30的性能指标并不低。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保证了飞行指标的情况下,h-30具有较为突出的隐身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空军中隐身能力最好的作战飞机,其雷达反射截面比j-30还要低,而且在飞行高度超过二十八公里之后,能够有效利用同温层顶部的带电离子,降低被被动雷达发现的概率。
更重要的是,h-30是一种典型的针对大规模常规战争的战略轰炸机。
说得简单一点,h-30是一种在战时能够大批量采购,并且能够负担得起的轰炸机,而其主要使命就是执行常规轰炸任务,打击那些在战斗机作战半径之外,得到了严密保护的战略目标。
战争爆发时,中国空军已经接收了二十四架h-30,组成了第一支h-30机群。
在二月九日夜间,这批h-30全数出动,对印度南部地区几个具有高度涉核嫌疑目标进行了轰炸,投弹一千多吨。
要知道,在中国海军夺取制海权之前,只有h-30能够打击印度南部地区的战略目标。
虽然h-30的总体出动量不是很大,但是承担了最重要的任务。
当然,除了h-30之外,中国空军还有两百多架h-20b,并且在当天晚上出动了一百多架次,重点轰炸了印度的几座可控聚变核电站。虽然这些目标不在牧浩洋的计划之内,但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削弱印度的战争潜力。此外,安排h-20b机群参战,也不会对其他打击行动产生影响。
这个晚上,印度当局终于知道,挑战中国的下场。





燃烧的海洋 第七十一章 以进为退
十日清晨,牧浩洋在吃早饭的时候,收到了母祁铁发来的战报。
虽然后方协调工作由周渝生全权负责,但是所有战报都将送牧浩洋过目,让牧浩洋掌握战局发展情况。
九日夜间与十日凌晨的空中打击,取得了超出牧浩洋预料的结果。
根据母祁铁提供的战报,印度空军的二十七座主要基地中,已有二十二座瘫痪,另外五座也遭到重创。虽然印度空军早已开辟了一百多座野战机场,而且在突然袭击之后,提高了部队的戒备级别,进行了战时疏散,但是经过一整夜的高强度轰炸,除了南部地区的印度空军还有足够的作战能力之外,其他方向上的印度空军均已遭到重创,作战能力下降了四到六成。
要知道,牧浩洋只希望能让印度空军的战斗力下降三成左右。
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并且保持打击强度,印度空军就很难支持舰队作战,必须集中力量进行本土防空。
按照母祁铁的计划,在接下来一周之内,空军的主要任务都是打击印度的空中力量。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集中力量摧毁印度的制空能力,首先打垮印度空军,夺取制空权之后再扩大打击范围。
只要坚持下去,恐怕要不了一周,印度空军就将败下阵来。
果真如此的话,印度舰队将别无选择。
“再过四个小时,我们就将进入巽他海峡。”章玉廷一夜没睡,但是仍然很精神。“如果母祁铁没有夸大战果,那么我们很快就能收到印度舰队打击南安达曼岛的消息,从而对印度舰队的行动做出大致判断。”
“你还是有点担心?”
“不可能不担心,毕竟我们的行踪已经没有秘密可言了。”章玉廷叹了口气,说道,“已经证明,昨天晚上逼近我们的是一架美军的侦察机。印度舰队肯定收到了消息,知道我们正在全速赶往巽他海峡。”
牧浩洋笑了笑,说道:“这么说来,印度舰队将别无选择。”
“我担心的不是印度舰队。”
“是吗?”
“结合之前收到的情报,就算印度舰队全速赶来,也不可能在我们经过巽他海峡的时候发起攻击。”
“那你担心什么?”
“美国。”
牧浩洋皱起眉头,让章玉廷说下去。
“昨天晚上,我一直在考虑你说到的事情,也知道你为什么要把四支航母战斗群留在太平洋上。”章玉廷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很明显,如果美国当局有把握一举消灭我们的海军主力,就很有可能主动向我们宣战,甚至不惜提前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目前看来,印度舰队没有什么好指望的。那么,美国会不会亲自动手呢?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利用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空中力量袭击我们。”
“确实有这种可能。”
“我也希望这是杞人忧天。”
“为什么?”
“如果美国出手,只有可能利用部署在澳大利亚与迪戈加西亚的空中力量。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消息,战争爆发的时候,部署在迪戈加西亚的大部分美军飞机都是侦察机,特别是电子侦察机。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没有对战略轰炸机的部署情况做出调整,所以没有多大可能向迪戈加西亚增派轰炸机。如此一来,美军只剩下部署在澳大利亚的战术航空兵,总规模在八百架左右,足以发动一次大规模空中打击了。关键问题是,这些战斗机主要部署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而且在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即以达尔文港为中心,方圆五百公里的范围之内,没有几座空军基地,最多只能支持三百架战斗机作战。”章玉廷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也就是说,如果美军打算亲自出手,就得出动足够多的加油机,或者采取轮番出动的方式,把攻击分成两到三个批次,确保每个批次的战斗机都能在完成任务之后返回澳大利亚。显然,这会严重降低作战效率。”
“也许,美军会让部分战斗机飞往新加坡。”
“这就是我最担心的问题,如此一来,美军就能让部署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战斗机在完成任务后返回达尔文港附近的空军基地,而让部署在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的战斗机前往新加坡。根据我的估计,美军至少能在一个波次中投入六百架战斗机。”章玉廷谈了口气,又说道,“只要组织得当,这轮攻击足以重创我们。接下来,将由姗姗来迟的印度舰队扫荡战场。”
牧浩洋点了点头,表示明白章玉廷的意思。
“我觉得,最好主动出击。”
“轰炸澳大利亚的美军基地?”
章玉廷没有开口,但就是这个意思。
“显然不可能,就算我同意,元首也不会答应。”
“可是,总不能让舰队去冒险吧。如果我们再次战败,后果将无法想像,而且美国也肯定会向我们宣战。”
牧浩洋摇了摇头,说道:“即便轰炸了澳大利亚,舰队没有损失,我们的处境也会更加被动,而不会有丝毫改善。别忘了,美军有十五支航母战斗群,而且已经有六支航母战斗群开赴西太平洋。”
“可是……”
“当然,我们可以不打击澳大利亚,但是能让美军放弃打击我们的念头。”
章玉廷一愣,似乎没有明白牧浩洋的意思。
“以目前的情况,美国当局肯定还在权衡参战的利弊,所以我们只要让美国当局知道参战的危害,就能使美国当局有所顾虑,而我们需要的,也不过是在四个小时之后安全通过巽他海峡。”
“这……”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主动打击澳大利亚,或者说让美国当局认为我们会主动打击澳大利亚,美国总统会怎么想?”
章玉廷愣了一下,没有明白过来。
“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我们会不惜代价的打赢这场战争,而且会对支持印度的行为进行直接报复。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美国只要以身犯险,第三次世界大战就会爆发,而美国总统需要考虑的就不是支持印度打赢这场战争,而是如何打赢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洒美国总统最终仍然决定参战,也不可能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做出决定。更重要的是,这不是总统能够做出的决定。”
“至少需要国会批准。”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要是拿到国会去审议,恐怕要好几天后才有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获得所需的时间。”
“不仅仅是渡过巽他海峡的时间,还有击败印度舰队的时间。只要我们能在这几天之内取得决定性胜利,不管是美国国会,还是美国总统,都会重新衡量战场局势,重新衡量击败我们的把握到底有多大。”
章玉廷点了点头,表示明白牧浩洋的意思。
牧浩洋笑了笑,没有急着说下去,而是点上了香烟。
“牧总,你打算怎么做?”
“两个小时之后,安排一次攻击行动,目标是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的美军基地,但是要明确告诉飞行员,这只是佯攻,绝对不能把炸弹投到澳大利亚领土上,但是可以在澳大利亚领海上空与美军战斗机对抗。我们不打第一枪,但是只要美军战斗机首先开火,就不用跟美军客气。”
“这……”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让美军相信,我们有能力、也有决心轰炸澳大利亚。”
“问题是,只要我们的战斗机返航,这套把戏就会穿帮。”
“这很重要吗?”
章玉廷愣了一下,觉得当然很重要。
牧浩洋笑了笑,说道:“我敢肯定,在巽他海峡南面,肯定有大批美军侦察机,因此我们的攻击机群很快就会暴露行踪。美军首先要做的,不是攻击我们,而是阻止我们轰炸澳大利亚西北地区的军事基地,因为没有这些军事基地,美军就无法攻击我们。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以此争取到几个小时。只要舰队进入印度洋,我们就向西全速航行,争取尽快离开美军战斗机的打击范围。如此一来,我们就有希望赶在美军调整好部署之前离去,不与美军发生冲突。”
“问题是,舰队肯定跑不过战斗机。”
“当然,但是舰队的速度肯定比美国当局做出决策的速度快得多。”
“这……”
“只要事情闹起来了,就不仅仅是美国的事情了,还是澳大利亚的事情。也许,我们会在外交上输分,但是美国绝对不可能抛下澳大利亚,也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解决外交上的问题。不管怎么说,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国不可能在此之后迅速做出战争决策,也就不可能对我们构成严重威胁。”
“你想过没有,美国可以以我们入侵澳大利亚为由向我们宣战。”
“什么叫入侵?”
章玉廷愣了一下,这才明白牧浩洋为什么要求飞行员不得在澳大利亚本土上空投弹。
“当然,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美国向印度舰队施压,让印度舰队尽快赶来与我们决战。”牧浩洋拍了下章玉廷的肩膀,说道,“去安排吧,一切顺利的话,我们能在四十八小时之内决定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
章玉廷没再罗嗦,立即去找航空作战参谋部署打击行动。




燃烧的海洋 第七十二章 对峙
战争的第二天,地面战斗就打响了。
这次,唱主角的不是中国军队,而是巴基斯坦陆军。
虽然受战前准备严重不足影响,巴基斯坦陆军没有越过边境线与停火线,只是对印度境内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进行了炮击,但是印度的战前准备工作也不是很充分,也只用远程火炮进行了还击。
主要战场,就在克什米尔地区。
围绕着军事分界线,印巴双方动用大量远程火炮,大规模炮战从上午持续到傍晚,在天黑后才偃旗息鼓。
在这十多个小时的炮战中,巴基斯坦陆军的优势非常明显。
原因只有一个:巴基斯坦陆军是世界上第二个装备了大口径电磁炮的陆军,而印度陆军使用的仍然是电热化学炮。
在中日战争爆发前,炮兵技术革命就已开始。
当时,中国与美国分别选择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即电磁炮与电热化学炮。
在陆军用大口径电磁炮技术成熟之前,中国陆军在重点改进已有火炮,并且提高火箭炮的精度,弥补身管火炮的射程问题。美国陆军更加激进,把重点放在了电热化学炮上,并且率先开发出了具备实战能力的电热化学炮。也正是如此,在二零三五年之前,美国陆军的火炮性能一度超过了中国陆军。同样的原因,在这几年之内,美国的电热化学炮成为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宠儿。
导致这一原因的,主要还是美军的传统火炮弱于中国陆军。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美国不重点发展电热化学炮,而是把希望寄托在电磁炮上,很有可能永远也无法超越中国陆军。只有在电磁炮技术成熟之前,装备电热化学炮,美国陆军才有机会超越中国陆军。
受此影响,在第四代主战坦克上,美军也获得了一些优势。
别的不说,m27a1使用的一百四十毫米电热化学炮就比24式的稍微好一些,其身管寿命达到了一千五百发,而24式的只有八百发。在精度方面,美军的一百四十毫米电热化学炮也要稍微高一些。
只是,在中日战争爆发后,美军的这一优势很快就被末平了。
随着中国陆军在电磁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用电磁炮替换所有身管火炮成了时间上的问题。如果不是全球自然灾害,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国陆军就会大批量采购电磁炮,逐步替换所有身管火炮。此后,随着中国陆军把重点放在了“未来地面战平台”上,以配备电磁炮为主的火力支援平台成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陆军火炮系统,并且在二零四四年量产后,在各项性能上压倒了美军的电热化学炮。
当时,巴基斯坦陆军优先采购了一百二十门,装备了一个炮兵旅。
与之相对的,印度陆军只有电热化学炮。
与电热化学炮相比,电磁炮的最大优势不是射程更远,而是后勤保障更简单,即只要有充足的电能供应,电磁炮的作战效率就远远高于电热化学炮。依靠具有优势的射程,电磁炮可以部署在离战线更远的地方,以此获得足够的电力供应,并且能够更加方面的运送弹药等消耗类物资。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电磁炮的作战效率更高。
在后勤保障充足的情况下,一个装备电磁炮的炮兵旅的作战效率是准备电热化学炮的三倍以上。
在当天的战斗中,巴基斯坦炮兵就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这个仅有一百二十门电磁炮的炮兵旅,承担了百分之六十的远程打击任务,压制了五个印度炮兵旅。
当天下午,该旅还首次炮击了印度首都新德里。
事实上,该旅也是第一支只需要部署在伊斯兰堡附近就能炮击新德里的炮兵部队。
对印度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印度炮兵几乎没有办法进行反击,因为要想炮击伊斯兰堡,就得把炮兵靠前部署,从而遭到巴基斯坦前沿炮兵的压制。
在印巴陆军进行大规模炮战的时候,中国陆军也投入了战斗。
按照牧浩洋的部署,中国陆军使用的不是远程火炮与火箭炮,而是威力更加惊人的弹道导弹。
准确的说,是复合弹道导弹。
传统的弹道导弹,只要射程超过一千公里,即便采用压低弹道,弹道的最高点都超过了两百公里。显然,在近地轨道空间被太空垃圾塞满了的情况下,传统弹道导弹都很难正常使用。
受此影响,在二零三六年,中国陆军就开始研制复合弹道导弹。
从飞行弹道上看,这种导弹更像是垂直发射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即在发射之后,首先上升到八十公里,然后启动火箭冲压一体式发动机,把飞行速度提高到十马赫以上,然后以十到二十马赫之间的速度巡航飞行,在到达目标上空之后,再以接近垂直的角度,以二十马赫左右的速度冲刺。因为较高的飞行速度,足以烧毁所有外置传感器,所以这种导弹只配备高精度激光陀螺仪,偏差在十万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射程为一千公里,惯性制导的误差在十米左右。要想进一步提高命中精度,就得在弹头上做手脚,比如降低末段突防速度,安装末段制导系统。对于打击大型目标来说,十万分之一的偏差不算大,即便射程达到两千公里,误差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因此只有射程超过两千公里、或者需要打击小型目标,才会安装末段制导系统。
1...338339340341342...5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