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此外,最大的问题出在战术部署环节上。
在组织反潜巡逻机的时候,印度海军没有安排护航战斗机,也没有要求空军提供护航战斗机
可以说,这是最大的失误。
虽然很多人把责任归结到了辛巴身上,认为是他安排的攻击战术,而且他也没有提到要为反潜巡逻机提供掩护,但是归根结底,仍然是印度军队的内部问题,即空军与海军几乎是各行其是,没有协同作战。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空军与海军能够协同作战,至少应该为反潜巡逻机安排护航战斗机,哪怕只有几架,也肯定能在这场战斗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战斗结果。
此外,印度空军与印度海军的编制也有问题。
虽然印度海军有一支规模不算小的岸基航空兵,但是没有岸基战斗机,所有部署在陆地上的战斗机都属于空军,只有舰载航空兵里的战斗机属于海军,所以印度海军的岸基航空兵实际上是一支支援力量。显然,这与中国海军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国海军不但有规模庞大的舰载航空兵,还有一支拥有数百架战斗机的岸基航空兵,以往还拥有过轰炸机,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打击力量。
如果印度海军保留了岸基战斗机,情况肯定会大不相同。
可以说,这些印度军队内部的问题,葬送了这支反潜巡逻机部队。
损失的不仅仅是四十架反潜巡逻机,还有印度海军的远洋反潜能力,而这对今后的战斗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要知道,在失去舰队后,反潜巡逻机是保护战略航线必不可少的力量。
收到前线战报,牧浩洋不但松了口气,还坚定了再次发起攻击的想法。
四点整,在防空战斗机升空后,执行第三次打击任务的战斗机被送上了飞行甲板,陆续弹射升空。
这次,牧浩洋不但派出了十六架j-32执行护航任务,还动用了四十八架j-32b执行护航任务,只让九十架j-32b挂上了对海攻击弹药,其中四十二架携带反舰导弹,四十八架携带反舰制导炸弹。
印度舰队幸运的逃过了第二次打击,但是绝对不可能逃过第三次打击。
可以说,这次攻击毫无悬念。
要知道,印度空军不可能再次出动四十架f-44掩护印度舰队,甚至连派遣其他战斗机都办不到,因为印度南部地区的作战飞机就没有剩下多少了。即便印度空军再次派遣战斗机掩护印度舰队,也不可能是六十四架f-32的对手,反而会在掩护印度舰队的战斗中损失更多的战斗机。
至于已经遭到重创的印度舰队,根本跑不了多远。
可以说,这次打击也没有什么好描述的。
攻击从五点二十分开始,首先是四十二架j-32b发射了反舰导弹,随后四十八架j-32b进行了凌空轰炸。攻击在五点五十分之前结束,只有两架j-32b在投弹的时候,被印度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击落。
六点四十分,天色放亮的时候,印度舰队已经不存在了。
在遭到如此猛烈的打击之后,五艘航母均在六点十五分之前沉没,五艘巡洋舰与五艘多用途驱逐舰也在此之前沉没,十五艘防空驱逐舰中,只有三艘坚持到了天亮之后,不过都在七点之前沉没,二十艘远洋护卫舰中,八艘坚持到了七点之后,最终只有一艘离开战场,不过在返航途中,被一艘巴基斯坦海军的常规潜艇击沉。印度舰队的两万八千多名官兵中,仅有不到三千人幸免于难。
特遣舰队没有立即撤离战场,而是在天亮后展开了搜救行动,主要搜寻跳伞飞行员。
直到十五日上午十一点,特遣舰队才在马尔代夫群岛西南转向北上,前往阿拉伯海,准备获取补充的战斗机。
事实上,在这场战斗中,特遣舰队的损失也不小。
根据中国海军公布的战报,特遣舰队在战斗中损失了十九架j-32、二十八架j-32b与四十七架j-25p,总共有七十四名飞行员阵亡或者失踪,另外还有两名舰队官兵负伤,“南岭”号在战斗中遭受轻微损伤。
当然,这只是战斗损失。
除此之外,还有两架j-32、七架j-32b与十五架j-25p在返航途中坠毁或者迫降,导致三名飞行员阵亡。在回收战斗机的时候,还有一架j-32b撞上了“天山”号的阻拦网,导致一名飞行员负伤。
从损失上讲,这也许是自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国海军损失最大的一场海战了。
所幸的是,特遣舰队里的战舰都没有大碍,“南岭”号的损伤根本不值一提,在十五日上午就修复了。
与取得的战果,以及产生的重大战略意义相比,特遣舰队的损失就更加微乎其微了。
第九十三章最后的攻击
第九十三章最后的攻击,到网址





燃烧的海洋 第九十四章 战略价值
第九十四章战略价值
印度舰队完败,用新闻媒体的评论来说,在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印度舰队甚至没有能够对特遣舰队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没能使特遣舰队的任何一艘战舰受到重创,不是完败还是什么?
这个结果,既在外界的预料之中,又在外界的预料之外。
说预料之中,是因为自中国海军走向远洋之后,就没有吃过败仗,而且每次都胜得非常漂亮。即便在二十多年前的东海战争中,尚未强大的中国海军,也用微乎其微的损失换来了辉煌的战果。用西方媒体的话来说,似乎海神波塞东是成了中国海军的守护神,让中国海军无往不胜。
说预料之外,中国海军在战争爆发前遭受重创之后,许多人都认为,即便印度舰队比不上特遣舰队,也不至于大败亏输,特别是在士气方面,印度舰队有足够的底气,也就有足够的把握重创特遣舰队,至少有机会让中国海军尝到失败的滋味,从而改变中国海军在海洋战场上的常胜纪录。
当然,这场海战的真正意义不在舰队胜负上,而是在战略影响上。
中国国防部在十五日中午公布战报的时候,美国众议院已经在几个小时前,结束了长达两天半的辩论,准备在美国东部时间十五日上午,对总统提交的援印法案进行表决,而这场海战的结果,必然会对表决结果产生影响。
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美国东部时间十五日上午,也就是北京时间十五日夜间,美国国会众议院以二百四十七票反对,否决了援印法案。在总结表决结果的时候,众议院议长明确提到,无偿援助印度只会使美国卷入一场与国家利益毫无关系、而且势必会引发中美全面战争的地区冲突,因此无偿援助印度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
后来,美国总统在其回忆录中提到,正是“马尔代夫海战”改变了一切。
按照美国总统的回忆录,在众议院表决之前,他已经说服了三十七名在野党议员,加上本党议员,足以在众议院获得多数支持。结果是,在表决的时候,不但承诺支持议案的在野党议员投了反对票,还有十多名本党议员投了反对票。有趣的是,这些议员在此之前都无一例外的支持美国参战。
显然,特遣舰队取得的胜利,已经让美国政客吓破了胆。
当时,美国的政治家首先考虑的不是能否支持印度打赢战争,而是美国卷入之后能否迅速击败中国。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美国就没有理由卷入战争,也不可能在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中击败中国。只有答案是肯定的,美国政客才会迈出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对印援助卷入这场战争。
“马尔代夫海战”之前,大部分美国政客都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要知道,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舰队,结果却在开战的第一天,损失了三艘航母,还有一艘航母遭到重创,等于一下子损失了海军三分之一的舰队,而对手不过是最近几年才武装起来的印度空军。在美国政客看来,中国海军早已不是十年前的那支海军,如果与美国海军交战,肯定会一败涂地。
“马尔代夫海战”之后,部分主战的美国政客改变了想法。
中国海军依然神勇,表现出的战斗力依然足够强大,也依然有足够的能力击败势均力敌的对手。虽然中国海军只剩下了八支航母战斗群,而且其中四支还没有完全形成战斗力,但是这场海战表明,只要特遣舰队还在海上活动,就没有任何人敢小看中国海军,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轻易击败中国海军。
真要在这个时候开打,就算美国海军能够夺得主动权,也很难转化为胜利果实。
要知道,美国海军的十五支航母战斗群中,只有十二支能够立即投入战斗,因为要在大西洋方向上保留一支足够强大的后备力量,特别是在地中海地区,必须留下一支足够有威慑力的舰队,才能阻止蠢蠢欲动的阿拉伯国家不对以色列发动战争,所以美国海军最多向太平洋部署九支航母战斗群。
毫无疑问,这点兵力根本不足以夺取战略主动权。
原因很简单,美国海军控制了四分之三个太平洋,因为美国海军的战线长度是中国海军的三倍,而中国海军背靠本土作战,在强大空军的支持下,根本不用顾虑什么,完全可以打得更主动一些,而美国海军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肯定只能在各个战场上疲于奔命,很难取得决定性胜利。
如此一来,美国就很难迅速击败中国。
只要战争拖下去,中国的战争潜力爆发出来,特别是建立在先进能源技术基础只上的工业生产能力开始发挥作用,美国就将丢掉战略主动权,由进攻转为防守,战败就只是时间与形式上的问题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美国政客自然会选择置身事外。
当然,美国总统并没放弃,而且早有预料。十五日下午,在众议院否决了援印法案后不到四个小时,美国总统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新的法案,即以正规贸易的方式,向印度出售武器装备。
问题是,印度根本没有多少外汇储备,在美国的资产也不是很多。
为此,美国总统在提案中提到,可以由联邦政府担保,为印度提供战争贷款,即美国联邦政府出钱帮助印度购买武器。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用纳税人的钱来支援印度。
事实上,这么做与无偿援助印度根本没有区别,因为美国企业不可能无偿为印度提供武器装备,最终得由联邦政府买单。区别只是,这不再是无偿援助,印度必须在战后偿还所有欠债,还得支付巨额利息。当然,前提条件是印度必须在战争中取胜,或者是战后的印度政府承认前政府的债务。更重要的是,这没有违背国际法,即美国依然保持中立,只是在与一个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合法政府进行合法的贸易活动,因此中国不能就此指责美国,更不可能因此向美国宣战。
要知道,即便在世界大战期间,中立国都可以跟交战双方做买卖。
这份提案能否在国会获得支持,那是几天之后的事情了。
下令让舰队撤离战场前,牧浩洋联系上了总参谋部,让周渝生立即派遣一批舰载战斗机前往巴基斯坦。
牧浩洋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舰队补充战斗机。
接下来,舰队将主要在阿拉伯海与印度半岛以南海域活动,封锁印度通往欧洲、美洲与大洋洲的海上航线,对印度进行战略封锁。此外,还得协助空军打击印度南部地区的军事目标,因此肯定会与印度空军交战。
在电报中,牧浩洋明确提到,舰队需要的是j-32与j-32b,而不是j-25p。
这场战斗,已经让牧浩洋认识到,j-25p已经不是合格的舰载战斗机了,因此有必要全部配备第五代战斗机。
所幸的是,海军还有足够充足的后备力量,比如太平洋舰队的舰载航空兵联队。
更重要的是,特遣舰队有足够的后备飞行员。在正常情况下,一架战斗机有一点五个机组,即一个拥有三十六架战斗机的大队有五十四个机组,总共有一百零八名飞行员,而一拥有二十四架战斗机的大队则拥有四十八个机组、九十六名飞行员。如此一来,特遣舰队最需要补充的是战斗机,而不是飞行员。
当时,牧浩洋还委托舰队航空作战参谋写了一份作战分析报告,对j-32与j-32b在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两天后,这份报告送到了晏鹰搏手里,由他转交给成都飞机制造公司。虽然海军已经决定大规模采购j-33,并且用j-33的高端型号取代作为主力防空战斗机的j-32,但是j-32与j-32b不会立即退役,还将服役十年以上,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改进。
可以说,成飞肯定会在j-32与j-32b上下狠功夫。
原因很简单,在输掉了j-31/j-33项目之后,成飞要想在第六代战斗机项目上击败竞争对手,首先就得在j-30/j-32的改进上下功夫,重新赢得空军与海军的好感,不然肯定难以击败沈飞。如果输掉了第六代战斗机项目,成飞将交出龙头老大的位置,并且专注于外销市场。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十五日下午,牧浩洋收到了周渝生的回电,增派的战斗机已经安排好了,将在十六日上午到达巴基斯坦,因此特遣舰队务必在中午之前派遣几架战斗机前往巴基斯坦,引导这些战斗机前往舰队。
更重要的是,特遣舰队还得留在迪戈加西亚附近。
原因很简单,当时美国国会众议院还没有否决总统提案。
直到十五日夜间十点左右,周渝生才再次发来消息,美国国会已经否决了提案,特遣舰队可以北上进入阿拉伯海。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前往瓜达尔港,让官兵稍事休息,并且与巴基斯坦海军联合作战。
让官兵休息,牧浩洋觉得没有必要,因为刚刚取得的胜利,已经把士气点燃了。
至于与巴基斯坦海军联合作战,牧浩洋更加没有兴趣,毕竟巴基斯坦海军没有一支像样的舰队。
去阿拉伯海却是肯定的,因为他得重新打通战略航道。
第九十四章战略价值
第九十四章战略价值,到网址




燃烧的海洋 第九十五章 通畅的航线
第九十五章通畅的航线
对海军来说,夺取制海权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在战术层面上,夺取制海权就是海战的根本目的,也是海军存在的价值。只是在战略层面上,夺取制海权只是实现海洋理由的手段,只有在夺取制海权之后实现了海洋利益,夺取制海权才具有价值。
所谓的海洋利益,在战争时期,主要就指利用海洋的能力,特别是海上运输。
要知道,即便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二十一世纪中叶,海运仍然是最高效、最主要的物资与人员运送渠道。在国家间经济往来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时代,海运更是一个国家赖以为生的基础。
特遣舰队进军印度洋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打通印度洋上的战略航线。
这条航线,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命脉,也直接关系到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
从军事上讲,海运足以决定地面战争的走向。
别的不说,从中国到巴基斯坦的海运航线,就足以决定中国是否有必要在巴基斯坦这边投入重兵,还是直接把主力放在中印东部边境地区。要知道,如果没有这条航线,这场地面战争肯定不好打。
虽然中巴战略铁路早已通车,还有一条战略公路,但是这两条地面运输线的年运送能力也就在四千万吨左右,而且是总量。四千万吨有多大意义?每年,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边境贸易货物总流通量就接近四千万吨,而且中巴贸易是维持巴基斯坦国内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即便在战争时期,这两条地面运输线的军事价值也不是很大,很难承担起战略运输任务。
对海运来说,四千万吨根本不算什么。
战争爆发前,有二千八百余艘远洋货轮悬挂中国国旗,总载重吨高达四点三亿吨,这些货轮每年能在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港口之间往返六趟。也就是说,如果全部用在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航线上,每年能运送二十五点八亿吨货物,四千万吨,不过是其零头的一半。在保证每年往返六趟的情况下,只需要一支由三十五艘二十万吨级货轮组成的船队,就能完成四千万吨的运送任务。
当时,受战争影响,滞留在印度洋各个港口里的中国货轮就有数百艘。
可以说,只要打通了海上航线,运输就不再是问题,中国陆军就能向巴基斯坦派遣大批作战部队,把重点放在西线上。
从战略的角度看,这是迅速击败印度的重要基础。
别忘了,印度首都新德里在其本土西北地区。如果中国陆军从东线发动进攻,即便不考虑后勤保障问题,也需要横跨整个恒河平原,向西推进近两千公里才能到达新德里,即便从尼泊尔出发,也得向西推进近一千公里。如果中国军队从巴基斯坦出发,只需要推进四百公里就能到达新德里。
从哪个方向进攻更容易取得胜利,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当然,打通了战略航线,不仅仅有军事上的价值,还有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价值。
别的不说,至少中东地区出产的石油可以畅通无阻的运往中国了,而且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也再是问题。
虽然石油已经不是战略物资,而且中国本土与周边地区有足够多的油田,生产的石油足以维持基本需求,但是在电力价格一降再降,石油的市场价值早已跌到谷底,结果是石油开采业成为了夕阳产业。从二零四零年开始,中国政府就不再鼓励石油产业发展,采取了以进口为主的方法。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把这些附加值偏低的产业转移到国外,以提高国内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周边地区出产的石油中,出了印度尼西亚与文莱的石油具有较高的品质之外,朝鲜、越南与马来西亚出产的石油都不大理想,市场价格偏低,因此中国的化工企业主要从中东进口石油。事实上,中东产的石油,一直拥有很高的品位,属于优质原油。
当然,中国也是中东石油的主要出口地。
战争爆发前,中东生产的石油中,有百分之六十输往中国。这些石油,只有很少一部分精炼成了航空燃油与润滑油,大部分都是化工原料,用来生产塑料、复合材料、人造橡胶与化肥等化工产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化肥。原因很简单,中国正在推广的农业工厂对化肥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对品质要求非常高。当时,中国不但是全球第一大化肥消费国,还比排第二位的美国高了接近两倍。
正是如此,很多中东国家在搞经济转型的时候,都瞄准了中国市场。
当时,中东国家不但直接向中国出售石油,还向中国出售化肥。比如,阿联酋就是中国的第一大化肥进口国。根据阿联酋当局公布的数据,在二零四四年,其百分之七十的化肥销往中国。
对中国来说,印度洋的战略航线非常重要。
对中东国家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在二月九日到十五日的一周内,仅因为航线遭到封锁,船只无法出港,中东国家遭受的经济损失就超过了一百亿美元。
当然,这种经济上的影响,也波及到了欧盟。
虽然中国与欧盟在政治上的关系不太密切,欧盟在更多的时候是美国的盟友,而不是中国的朋友,但是在经济层面上,欧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年贸易额在一万亿美元以上。当数百艘中国商船滞留在欧洲港口里面,无法把货物送往中国,而从中国出发的商船不得不在东南亚地区停留,无法前往欧盟,对双边贸易与经济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
根据欧盟做的调查,战争的第一周,欧盟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在一千亿美元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
二月十五日,之前还在犹豫的斯里兰卡率先表明立场,表示在必要的时候,将全力支持中国对印作战。
当天,斯里兰卡大使就去了元首府,向黄瀚林表示,斯里兰卡愿意立即向印度宣战。
只是,黄瀚林没有让斯里兰卡这么做,而是表示,在战局变得更加有利,等中国空军夺取了制空权,中国海军肃清了印度洋上的残敌之后,斯里兰卡当局再做出决定也不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确保斯里兰卡的安全,不让斯里兰卡人民遭受战火波及,最大限度的维护斯里兰卡的利益。
十六日,尼泊尔与孟加拉国也先后表态。
到了十七日,埃及与叙利亚表明了立场,支持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军事行动。
接下来的几天内,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的几个阿拉伯国家,比如阿联酋、沙特、巴林与卡塔尔都先后宣布支持中国。当然,在名义上,这几个国家是在支持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
到了二十一日,连法国总统都认为,中国对被侵占领土提出的主权诉求符合法理,属于正当的要求,印度当局应该尽快结束战争行为,考虑中国提出的要求,以便尽快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
看上去,法国是在调和,实际上却是在支持中国。
要知道,这个时候想打下去的肯定不是印度,而是中国,而且中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并非夺回九万平方公里土地。
真要为了那块土地的话,中国陆军早就打过当年的停火线了。
在法国的影响下,德国也表示了同样的立场,即中印应该尽快停止军事行动,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因为并非所有欧盟国家都持同样的观点,所以欧盟没能形成集体决议。
不管怎么说,这至少表明,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即法德两国并不看好印度,而且希望借此机会与中国改善关系。
1...348349350351352...5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