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能够说,这差不多顶得上一艘“泰山”级航母了。
面对如此高昂的造价,海军肯定不可能大批量采购“长城”级。
现实上,在启动项目的时候,牧浩洋心里就非常有数,知道“长城”级是一种根本负担不起的先进潜艇,因而只能作为潜艇部队的中坚力量,通过大批量建造“黄貂鱼”级与“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来平衡造价。
当时,海军仅仅计划购买四艘。
除了价格因素之外,“长城”级是第一种配备可控聚变反应堆与磁流体推进系统的攻击核潜艇,肯定在技术上存在欠缺,大批量采购的时机还不成熟。在某种意义上,“长城”级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攻击核潜艇,或者说是把攻击核潜艇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提高了中美海军军备竞赛的门槛。
说得形象一点,“长城”级的主要价值就是让美军的核潜艇全部过时,迫使美军花更多的资金研制与建造能与“长城”级匹敌的攻击核潜艇,从而降低美国海军在其他领域内的展度。
现实上,这也是“长城”级在战前挥的最为关键的作用。
“长城”级的出现,让美国海军非常悲观的认识到,其寄予厚望的“波特兰”级攻击核潜艇面临着服役就落后的尴尬处境,结果“波特兰”级的建造数量由四十四艘间接削减到了十二艘。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海军依然得让已经服役了二十多年的“弗吉尼亚”级征战沙场,而作为其潜艇部队主力的“小石城”级也没有任何性能优势可言。
当然,这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海军。
严格说来,武汉造船厂的工程师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把这种原本不被海军抱太大希望的潜艇设想成了一种足够先进的潜艇,避免了提前启动第二代聚变核潜艇的建造工作,为海军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水下作战平台。
能够说,“长城”级的设想非常成功。
严格说来,以二十一世纪五零年代的标准衡量,除了造价过于高昂之外,“长城”级几乎没有缺点。
结果就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迸后,海军加大了“长城”级的采购量。
只是,在继续采购的时候,海军不得不通过减低技术标准的方式,来降低“长城”级的建造价格。
比如,从第三批开始,“长城”级耐压壳体不再采用hy-240型钢材,而是采用了在全电动潜艇上得到广泛应用的hy-180型钢材,仅次一项就把建造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十五,主要就是hy-240型钢材的生产难度太大,加工也十分困难,导致“长城”级的壳体成品率连百分之十都不到。换用hy-180型钢材后,不但钢材本身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加工难度也大大降低。
又比如,从第五批开始,“长城”级换上了jh-45c型反应堆,输出功率由三百兆瓦降低到了二百四十兆瓦。虽然其最大潜航度因而降低了两节,但是反应堆的采购价格间接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如此一来,第五批“长城”级的建形成本又在第三批的基础上降低了百分之十。
此外,大批量建造具备规模效应,也能降低建形成本。
到最后,“长城”级的建形成本降到了第一批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如此一来,“长城”级成为了一种相对廉价的潜艇,至少与其战斗力相比,算得上是比较便宜了。
大战期间,中国海军总共采购了四十六艘“长城”级,算上大战前的四艘,总建造量高达五十艘。因为在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建造的其他几级攻击核潜艇的数量都不多,而是秉承了不断改进的保守,所以在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长城”级是中国海军建造数量最多的攻击核潜艇,也是全球建造数量第四多的攻击核潜艇。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大战期间,“长城”级的出勤率不断名列前茅。
当时,印度洋舰队的一艘“长城”级在执行远征大西洋的作战任务时,创造了持续部署三百八十八天的世界纪录。
能够毫不夸张的说,“长城”级是中国海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坚力量。
当然,“长城”级更是当时中国海军唯一能够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攻击潜艇。
要知道,要到第四批次的“金枪鱼”级服役,全电动潜艇才具备在远离基地一万多公里的地方**作战能力。在此之前,只有攻击核潜艇具有远洋作战能力,全电动潜艇要么在基地附近活动,要么伴随舰队活动。
现实上,在大战初期,“长城”级的主要任务就是伴随舰队活动。
主要原因就是,全电动潜艇采用的是泵**推进系统,在航过三十五节之后就没有任何静音优势了,而在大战期间,舰队有百分之八十的时候,航在三十五节以上,很少以低于三十五节的度航行。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即便“金枪鱼”级的最大航能够跟上航母战斗群,也很难挥作用。如此一来,真正能够伴随航母战斗群活动,而且为舰队提供反潜掩护的,就只有“长城”级了。
能够说,也正是无法采用磁流体推进系统,海军才要求“金枪鱼”级的潜航距离不得低于两万公里。因为只有达到这个级别,全电动潜艇才能取代攻击核潜艇,奔赴敌方控制的海域执行破交作战任务,从而让攻击核潜艇回归原位,伴随舰队作战。同样也是这个原因,海军才会咬紧牙关,大批量采购“长城”级,取代在航上达不到要求的099级与097级,以及在静音上达不到要求的全电动潜艇。
此外,“长城”级还有一个严峻贡献,即开启了潜艇的标准化时代。
现实上,“黄貂鱼”级与“金枪鱼”级就有很大的共通性,只是“金枪鱼”级采用了更多的新技术,比如第二代燃料电池、仿生消声瓦等,所以没有多少人把其看成是“黄貂鱼”级的放大版本。
在“长城”级之后,中国海军建造的几种攻击核潜艇实际上都是“长城”级的高度改进版,在基本结构上与“长城”级相差不大,以至连武器系统、探测系统、火控系统等方面的差别都不是很大。
标准化建造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大幅度缩短设想时间。
要知道,即便在战争时期,设想一种排水量在一万五千吨以上的攻击核潜艇,也需要好几年。
除了缩短设想时间,还提高了平台的通用性,从而提高了建造效率。
别的不说,建造“长城”级的设备,百分之八十以上能够用来建造其他潜艇,从而大幅度降低了船厂的负担。
当然,标准化设想思想也是来自水面战舰。
在以保证建造数量为根本要求的战争时期,标准化设想是最合适的选择。
从上面的引见看得出来,中国海军不是不重视潜艇,而是在意识到技术**产生的影响之后,选择了厚积薄的展战略,利用雄厚的技术积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前来了一次空前的大迸。
这个大迸,足以打破中美海军的战略平衡。
第一百二十四章厚积薄
第一百二十四章厚积薄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二十五章 鹤蚌相争
第一百二十五章鹤蚌相争
除了水面战舰与潜艇,中国海军还有很多严峻装备项目,比如第六代舰载战斗机、新式舰载预警机、舰载反潜巡查机等,以及与陆战队合作搞的两栖攻击舰,由陆战队出资研制的垂直起降攻击机等等。
只是,这些项目基本上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主要缺的是相关经费。
当时,真正让牧浩洋头痛的,还是陆军的装备项目。
能够说,第二次印度洋战争,让中国陆军好好露了一回脸,在事隔三十年之后再次向全世界证明,中国陆军天下第一的地位。
问题是,这也点燃了陆军的野心。
更让牧浩洋头痛的是,在连续两任海军大将担任参谋长的大背景下,陆军与空军开始联手挑战海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陆军参与了空军的大型运输机项目。
虽然从道理上讲,陆军参与大型运输机项目无可厚非,因为空运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陆军,在考虑运送物资的时候,更得考虑运送大型作战装备,所以运输机的运载能力、货舱尺寸都得以陆军主战装备为参考对象,最大载重航程也得以陆军的作战需求为准。但是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项目上,海军与陆战队却被排除在外,而且戚凯威与母祁铁联手,削弱了牧浩洋的影响力。
说得间接一点,大型运输机项目占用了太多的军费。
二零四六到二零四七财年,中国的国防预算为十七万八千六百亿元,实际开支为十七万九千三百亿元。虽然增有所放缓,但是国防开支依然占到了中央财政总开支的百分之二十三,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点四。在这笔巨额军费开支中,大型运输机项目就占了百分之一。
看上去,比例不小,可实际支出非常惊人。
要知道,装备开支一般占国防经费的三分之一左右,最多达到了百分之四十,而同时进行的严峻装备项目有上百个,仅仅一个大型运输机项目就占了百分之一,等于挤占了其他项目的经费。
现实上,大型运输机还不是陆军主导的装备项目。
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之后,陆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剩下的八个集团军采购未来地面战平台。
仅此一项,在二零四六到二零四七财年度,陆军就花掉了一万七千亿元,相当于当年军费开支的百分之十。
能够说,这个比例高得吓人。
按计划,陆军将在二零四七年三月底之前,也就是下一个财年度开始前为三个集团军采购全套未来地面战平台,然后在二零四七到二零四八财年度,为另外三个集团军采购全套未来地面战平台,最迟在二零四八年底完成换装工作。
最初的时候,牧浩洋坚定反对如此激进的装备采购行动。
原因很简单,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在二零五零年之前迸,而且中国在大陆上遭到的要挟并不严峻,即便陆军要在大战迸前为所有主力部队换装,也没有必要赶在二零四八年前完成。
现实上,当时已经有人提出,没有必要继续保留八个集团军。
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只为四个集团军换装,另外四个集团军保留原来的装备,等到大战迸后再加大采购量。
果真如此的话,在二零四五年之前,至少能节省两万亿元的装备开支。
对于其他装备项目来说,这两万亿元有难以描述的严峻意义,比如海军能够单独完成第六代舰载战斗机的研制工作,空军的轰炸机项目也能提前,陆战队还能获得采购未来地面战平台的机会。
可惜的是,牧浩洋没能挡住戚凯威。
当时,戚凯威提出了两个谁也无法忽视的问题。一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很有可能倒向美国,成为中国在大陆上的强劲对手。二是中国陆军面临远征考验,即前往远离本土的地方作战,而原先的主战装备对后勤保障的要求过高,很难适应远征作战,只有未来地面战平台能够胜任。
正是如此,戚凯威的主张得到了支持。
能够说,在这个时候,牧浩洋有点无可奈何,只能向陆军妥协,在二零四五年底批准了陆军的换装计划。
问题是,麻烦并没因而结束。
二零四六年底,在审批下一财年度军费开支项目的时候,戚凯威提出,应该提前启动下一代地面战平台的开与设想工作,并且从二零四八到二零四九财年度开始,对已有的地面战平台进行改进。
这下,牧浩洋忍无可忍了。
虽然当时戚凯威提出了较为充足的理由,即美国已经在燃料电池领域取得突破,很有可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前装备类似于未来地面战平台的主战装备,而且在性能上肯定有所越,中国陆军必须保持技术优势,因而就得提前启动下一代地面战平台的研制工作,并且改进已有的地面战平台,但是在现实中,牧浩洋根本不会批准这样的装备计划,因为这等于让刚刚投入的数万亿装备采购费用打水漂,而且在今后数年之内,还得在陆军装备项目上投入数万亿元。
毫无疑问,这是无法承受的负担。
这件事,最终闹到了元府,由黄瀚林定夺。
结果让牧浩洋愈加沮丧,黄瀚林几乎完全站在戚凯威这边,不但批准启动下一代地面战平台的研制工作,还要求国防部从二零四九到二零五零财年度开始,拨出一笔专项资金,用于对地面战平台进行改进。
似乎知道牧浩洋不会让步,黄瀚林间接绕过了总参谋部,由国防部来主导军费开支。
现实上,黄瀚林是利用了牧浩洋与戚凯威的矛盾,趁机降低总参谋部的地位,让国防部成为主导机构。
说得间接一点,就是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必须承认,牧浩洋与戚凯威没有私人矛盾,两人的分歧集中在军事力量建设上。
二零四七年春节,两人还一起去探望了黄峙博。
也正是在黄峙博的撮合下,两人达成了谅解协议,即牧浩洋支持提前研制下一代地面战平台,戚凯威则不再质疑牧浩洋的威信。
明显,两人都知道,如果继续斗下去,获益的肯定不是陆军,也不会是海军。
结果就是,在二零四七到二零四八财年度,牧浩洋为下一代地面战平台投入了一千二百亿元的研制启动经费。在戚凯威的支持下,由总参谋部提交的军费预算也顺利获得了国务院的支持。
至于国防部,依然得靠边站。
当时,牧浩洋并不清楚,戚凯威的目的就是要尽快启动下一代地面战平台的研制工作。
虽然在陆军的规划中,对地面战平台进行改进放在第一位,而主要改进之处就是用第二代燃料电池取代第一代燃料电池,改进部分作战模块,比如在反装甲平台上采用能力更大的线圈电磁炮,为多用途平台配备电磁机关炮,提高火力支援平台的投掷距离等等,从而使地面战平台的作战效率大幅度提高,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要挟。但是在戚凯威眼里,真正的重点是第二代地面战平台系统。
能够说,这也是他对陆军长远展进行全面考虑后得出的结论。
归根结底,依然与大型电动运输机项目有关。
从根本上讲,这也正好符合牧浩洋对未来地面战争的判断与设想。
说得简单一些,在启动大型电动运输机项目的时候,牧浩洋就征求过陆军的意见,还询问过戚凯威与魏成龙,在主要依靠空运的情况下,未来地面战争会是个什么样子,而两人都给出了较为准确的答复,即在此情况下,陆军对地面交通系统的依赖度将大大降低,因而应该愈加重视野战能力。
从这个预期进行反推,就会觉一个问题,即陆军现有的任何一种装备,包括地面战平台在内,都不大适合未来地面战争,即这些装备在根本上,仍然得依靠地面交通系统,野战能力并不突出。
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研制一种全新的地面行走方式。
如果在二十年前、哪怕在十年前,这样的设想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动力系统间接限制了地面主战装备的行走方式,也就限制了地面主战装备的活动能力,使其很难离开道路进行野外机动。
准确的说,是战役与战略级别的野外机动。
可是到了现在,技术门槛已经大幅度降低,在动力系统大**的时代,很多之前不敢想的都有可能变成现实。
比如,从jh-45型反应堆的研制进度来看,在二零五零年之后就有能力研制出一种系统总质量在两百吨以内,能够用四台五十吨级大型货车运载,以小型聚变反应堆为核心的电力补充系统。
再比如,随着第二代燃料电池的技术趋于成熟,第三代燃料电池开始研制,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很有可能在二零五五年前后过汽油的热值,从而使电动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热机的两倍以上。
这些技术上的进步,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了陆军的野心,也改变了陆军的基本战术。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戚凯威才提出尽快研制第二代地面战平台,确保中国陆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仍然掌握着技术优势。
第一百二十五章鹤蚌相争
第一百二十五章鹤蚌相争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二十六章 飞行的陆军
第一百二十六章飞行的陆军
第二代地面战平台的重点不在动力系统上,而是在行走系统上。
最初的时候,陆军只对第二代地面战平台提出了一个战技术要求:必须具备全地形机动能力。
看上去,这个要求并不高。
在保守意义上,坦克等履带式作战平台就具备全地形机动能力。
可是这次,陆军对“全地形”加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即任何地形环境,而不是特指几种特殊地形。
这样一来,这个要求就非常高了。
说得严峻一些,在以往的所有行走机构中,恐怕只有气垫系统能够满足这一要求,而且还无法全部满足。
在最初的研制中,各大厂商都把重点放在了气垫系统上。
只是,随着研究工作深入展开,越来越多的工程师认识到,气垫系统根本无法达到陆军的要求,因为无法适应所有特殊地形,比如在山地与高海拔地区的效率非常低,而这些地区由是陆军的主战场。除此之外,气垫系统还存在很多固有缺点,比如效率低下、毛病率较高等等。
结果就是,从二零四八年开始,各大厂商不得不另辟蹊径。
当时,前景最为光明的应该是“气动增升系统”,即用内置式升力风扇,使地面战平台获得有限的低空飞行能力。
问题是,这一系统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缺点。
最大的问题就是推进效率低下,很难作为地面战平台的主要行走系统,也就无法完全取代履带等保守行走系统。
在二零四八年底,北方重工拿出了一套设想方案,即在原有的履带系统的基础上,安装两台大功率升力风扇,使地面战平台能够通过履带系统无法到达的特殊地段,但是在绝大部分时候依然依靠履带系统行走。
能够说,这是当时能够提出来的最好的设想方案了。
当然,最大的问题就是,升力风扇过于庞大,很难集成在作战平台里面,只能通过外挂的方式临时配制。
明显,这不合陆军的胃口。
只是在推销的时候,北方重工的工程师提到,只需为第一代地面战平台配备第二代燃料电池,安装升力风扇的接口,就能通过改装的方式,使第一代地面战平台具备全地形机动作战能力。
对陆军来说,这确实是个非常大的诱惑。
为此,陆军为北方重工提供了一份价值数百亿元的合同,委托北方重工在外置式升力风扇系统上进行愈加深入的研究。
到了二零四九年十月份,北方重工在第一代地面战平台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第一辆具备全地形机动作战能力的样车。在随后的测试中,这辆样车取得了严峻成功,即依靠安置在车体两侧的两台七千五百千瓦的升力风扇,重量为四十四吨的地面战平台通过陆军设置的所有考验。
问题是,这并非陆军希望得到的第二代地面战平台。
在测试中,这台样车也暴显露了许多问题,比如在高海拔地区,升力风扇的效率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导致平台的机动性能大幅度降低,以至无法在海拔高度过四千五百米的地区使用。
当然,这不是最严峻的问题,终究海拔在四千五百米以上的战场少之又少。
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在防护上,即暴露在外的两台升力风扇很容易被摧毁,而只需有一台升力风扇出问题,平台就将丧失机动能力,而在地面行走的时候,升力风扇将成为巨大的累赘。如果在作战的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等于降低了平台的战斗力,或者得让乘员冒着炮火到车外卸下升力风扇。
虽然当时北方重工提出了处理方案,比如能够采用自卸系统,即在不使用的时候,自动抛弃升力风扇,但是这仍然让陆军非常不满,因为外置式升力风扇非常高贵,别说在战场上抛弃,能否大量采购都是个问题。
在北方重工致力于外置式升力风扇的时候,南方机械把重点放在了内置式涡轮升力动机上,即在平台内部安装大推力涡轮风扇动机,降低升力系统的总质量,使平台获得有限的低空飞行能力。
现实上,这个方案愈加不合陆军的胃口,因为这意味着要为平台提供燃料。
明显,在陆军全面向电动化时代迈进的时候,涡轮风扇动机根本不符合时代要求。
从展前进上看,最有希望的仍然是衡泰集团提出的方案,即为地面平台配备内热式动力系统。
按照衡泰集团提交的方案,内热式动力系统将集升力与行走系统与一体,而且统一由燃料电池供电,只是采用两种不同的动力传输装置。在需要低空飞行的时候,动力将主要输出到升力系统上,而在地面行走的时候,则主要输出到履带系统上,从而避免采用两套行走机构,最大限度的降低系统质量。
问题是,该方案的研制难度也最大。
要知道,到了二零五零年,内热式动力系统的推重比还不到三。如果以纯升力模式来使地面战平台获得低空飞行能力,仅动力系统就要占到平台总质量的百分之四十,而这根本不可能实现。在一套成熟的、可用的地面战平台上,动力系统占的比重不会过百分之十,最好能控制在百分之五以内。如果算上行走系统、能源系统等,则应该尽可能的控制在百分之二十以内。只有达到这个要求,地面战平台才能配备足够的装甲、足够强的火力,也才具备作战能力。
1...365366367368369...5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