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当然,表现积极的不仅仅是欧洲国家。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之下,中国与美国的外jiāo政策不但主动,还更有目的xing,而且都针对对方的战略薄弱环节展开。
当时,美国的基本外jiāo策略有两点,一是巩固已有的势力范围,二是积极拉拢盟友。
在美国努力争取的盟友中,俄罗斯绝对排在最前面,因为俄罗斯是在印度之后,唯一有能力在大陆上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的国家。。.。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三十章 大陆政策
.第一百三十章大陆政策
在美苏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俄罗斯都不是美国的盟友,而是美国的对手。
原因很简单,美苏冷战以苏联解体结束,美国是最大的胜利者,而继承了前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在面对以北约东扩为代表的战略包围时,根本不可能与美国走到一起,反而会想方设法的突破美国的封锁圈。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中俄关系全面升温。
可以说,在美苏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内,中国与俄罗斯在共同目的的驱使下,成为了真正的战略盟友。
第二次朝鲜战争,是中俄关系的重大转折点。
在此之前,中俄关系一直由俄罗斯主导,至少在军事层面上,俄罗斯的话语权比中国大得多,中国的主要贡献在经济层面上。说得直接一点,在此之前,中国一直利用经济上的优势从俄罗斯获得军事上的帮助。
必须承认,来自俄罗斯的军事技术,至少使中国与美国的差距缩短了二十年。
拿空军来说,在引进su-27sk之前,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是j-8b,而这种战斗机的技术水平只相当于美国六十年代装备的f-4,而su-27sk的技术水平至少相当于美国在八零年代后期的第三代战斗机。也正是通过su-27sk与随后引进的su-30mkk,中国航空制造业吸取与掌握了九零年代初的技术,完成了j-11、j-13与j-10的开发工作,为j-20的研制创造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技术大爆发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只到j-30,中国战斗机才完全摆脱了俄制战斗机的影响。
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俄关系发生了逆转。
仍然拿空军来说,在j-20与j-22大规模量产之后,中国战斗机已经在各个方面超过了俄制战斗机。
到此时,需要引进技术的不是中国,而是俄罗斯。
比如,在开发t-50的时候,俄罗斯就与中国进行了合作,获得了由中国开发的先进电子设备。到了第五代战斗机问世的时候,俄罗斯已经被中国远远抛到身后,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援助,俄罗斯根本不可能在二零四零年让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上天,也不可能在二零四五年量产。
当然,这种逆转,对双方都有好处。
在经济层面上,中俄关系依然非常密切,即便中国不再需要俄罗斯的军火,也需要俄罗斯的资源。特别是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国每年都得花数千亿元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也正是来自中国的订单,使俄罗斯经济保持了十多年的平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要没有特殊原因,中俄的战略同盟关系肯定能维持下去。
只是,这一局面没有持续多久。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中俄关系出现裂痕。
虽然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已经大不如前,连俄罗斯军火商都逐渐被美**火商取代,而印度与俄罗斯在其他领域的往来算不上密切,但是中国一意孤行的战争行为让俄罗斯很没面子,极大的打击了俄罗斯的威信。要知道,当时俄罗斯是中印矛盾的主要调解人。
受此影响,甚至有很多俄罗斯人认为,正是中国的举动,迫使印度完全投靠美国,从而疏远了俄罗斯。
不管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中俄已经因此背道而驰。
随后,中日战争在中俄关系上再添了一道伤疤。
严格说来,俄罗斯也是这场战争的受益者,因为日本被中国打垮之后,俄罗斯就不再需要为北方四岛问题发愁了。
可问题是,最终结果是日本更名扶桑,以特别行政区的方式并入中国。
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中国没有充分考虑到俄罗斯的感受,或者说有意忽视了最关键的问题,即承认北方四岛属于俄罗斯,让扶桑政府放弃对北方四岛的主权要求,而是延续了前日本政府的基本政策。
也就是说,中国并没承认俄罗斯拥有北方四岛的主权。
虽然中国也没有支持扶桑政府,而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保持了沉默,但是在绝大部分俄罗斯人看来,这是中国为日后向俄罗斯算总账埋下的伏笔,因为中俄两国在历史上存在的领土问题,比北方四岛大得不是一点半点。
可以说,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俄罗斯逐步向美国靠拢。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俄罗斯要想保护其庞大的国土,就得傍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如果直接跟中国对抗,俄罗斯没有任何胜算。
当然,美国与俄罗斯也没有立即走到一起。
在随后爆发的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中俄再次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因为俄罗斯是叙利亚最主要的盟国之一。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也希望能在中东地区获得发言权,因此就得帮助中国打破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垄断地位。
当时,导致俄罗斯与中国靠近的,还有一个原因,即美国积极倡导无核化。
在全球自然灾害期间,美国是全面销毁核武器的主要推动者,中国只是次要推动者,而最受影响的就是俄罗斯。
要知道,在常规军事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俄罗斯的主要国防支柱就是核武器。
只是,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美俄关系有所修复。
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中国的中东政策,准确的说是排他性政策。在第五次中东战争结束之后,不但埃及成为了中国的准盟国,连叙利亚也投入了中国的怀抱,俄罗斯不但没有捞到一点好处,反而失去了唯一的立足点。结果就是,中东成了中美对抗的舞台,俄罗斯根本没有发言权。
要知道,在此之前,俄罗斯还能通过叙利亚影响中东局势。
面对中国咄咄逼人的战略扩张势头,俄罗斯别无选择,只能通过与美国改善关系,应对来自中国的压力。
到第二次印度洋战争后,中俄合作走到了尽头。
这场战争让俄罗斯当局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的战略扩张势头有增无减,而俄罗斯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在这场战争中的得失,而是在这场战争之后,中国会把枪口指向谁,或者说谁会成为中国的下一个打击对象。
俄罗斯得出的结论很简单:俄罗斯就是中国的下一个对手。
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中俄共同利益已经所剩无几的情况下,中国肯定不会把俄罗斯当成盟友看待,反而会把俄罗斯看成是崛起道路上的障碍。
要知道,在印度之后,只有俄罗斯能够对中国本土构成直接威胁了。
作为通过扩张建立起来的全球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在面对挑战的时候,肯定不会选择妥协。
剩下的,就只有对抗。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俄罗斯把中国当成了潜在威胁。
同样的,美俄关系也在这个时候全面升温。
从二零四五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的对外政策中,重点扶持俄罗斯就成了重头戏,而且力度丝毫不比当初扶持印度差。
比如,在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试飞后不久,美国就同意转让f-44的部分技术,帮助俄罗斯开发更先进的空中战术平台,甚至暗示过俄罗斯,愿意整机出售f-44,帮助俄罗斯建立生产线。只是f-44在之前几场战争中的表现并不怎么样,战术定位也与俄罗斯空军的需求有所差别,所以俄罗斯依然决定利用美国提供的技术,单独研制一种能够符合空军作战需求的第五代战斗机。
又比如,美国在二零四六年就以援建的方式,帮助俄罗斯修建第一座可控聚变核电站。
虽然从经济上讲,俄罗斯对可控聚变技术的需求并不急迫,因为俄罗斯有足够多的石油储备,而且石油的价格非常便宜,但是在技术层面上,美国的帮助,使俄罗斯的工业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可以说,在二零四五年之后,基本上是俄罗斯要什么,美国就给什么。
别的不说,到二零五零年的时候,美国在俄援建项目就超过了三千个,大部分是基础工业设施,而美国企业在俄直接投资更是高达数千亿美元,覆盖了从交通到制造、从科研到服务的所有行业。当时,为了增强美俄两国的经济往来,美国还帮助俄罗斯扩大了北方与太平洋方向上的几座港口,并且帮助俄罗斯在波罗的海、黑海、北冰洋与太平洋各修建了一座大型造船厂。
到二零四八年,美国甚至答应帮助俄罗斯建造六艘超级航母。
可以说,美国对俄策略的目的非常明确:把俄罗斯打造成一个中国不能忽视、也不可能忽视的战略力量,使中国必须在大陆方向投入足够多的战略资源,从而削弱在海洋方向上的投入。
说得直接一点,一个足够强大的俄罗斯,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战略意义。
在战略上,美国不用考虑来自陆地上的威胁,因此可以把全部资源用在海洋上,而中国却办不到。
只要俄罗斯能够牵制中国,美国就有足够的把握在海洋战场上击败中国。
在很多美国人看来,中国海军一直没能成为全球第一,与大陆上存在的巨大威胁有着直接关系。
问题是,美国的院墙也不是绝对牢固。
第一百三十章大陆政策
第一百三十章大陆政策,到网址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三十一章 稳打稳扎
.第一百三十一章稳打稳扎
美国在给中国制造麻烦,中国也在挖美国的墙角。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向阿根廷出售先进武器装备,不是为了打击英国,而是为了在美国后院里制造不稳定因素。说得简单一些,就是针对美国。以当时的情况,中国领导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国不敢拿阿根廷怎么样。原因很简单,并非所有拉美国家都跟美国穿一条裤子。
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比中国在南亚与东南亚的影响力更大,而且地位更加牢固,但是相对而言,在消除了印度这个不安定因素之后,南亚与东南亚更容易被超级大国控制。
原因很简单,在南亚与东南亚,没有一个国家有成为地区强国的资本。
对超级大国来说,控制某个地区,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地区内部的不安定因素,而地区强国就是最重要的不安定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中东地区长期处于战乱,难以获得长久和平的主要原因。别忘了,在中东地区,至少埃及、以色列与伊朗是货真价实的地区强国。一个地区强国就足以使一个地区变得动荡不安,三个地区强国的存在,足以使一个地区变得鸡犬不宁。
在拉美地区,并不缺乏地区强国。
从实力上讲,巴西与墨西哥都有成为地区强国的基础,而阿根廷、委内瑞拉、秘鲁等国也有这样的实力。
对美国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至少墨西哥不是主要威胁。
更重要的是,拉美地区离其他超级大国都足够远,离美国却非常近,因此受其他超级大国的影响并不大。
可以说,除了美苏冷战时期产生的古巴,美国在该地区就没有遇到多少麻烦。
至于一度让美国十分头痛的委内瑞拉,也只是叫嚣得厉害,根本没有对美国的根本利益构成直接威胁,反而因为长期坚持反美政策,遭到其他拉美国家孤立,根本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都对委内瑞拉抱以很大的希望。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时任国家元首的易援朝就访问过委内瑞拉,推动中委双边贸易迅速发展。此后,当上国家元首的黎平寇也三次访问委内瑞拉,把双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扩大到了军事领域。到二零三零年,中国就取代了俄罗斯,成为委内瑞拉最大的贸易伙伴与军火提供国。
问题是,中委贸易的基础不是军火,而是石油。
在二零三零年之前,委内瑞拉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石油提供国之一,特别是重油。当时中国进口的重油中,有三分之一来自委内瑞拉,而委内瑞拉也是全球最大的重油储备贵与出口国。
在经济领域,重油的主要用途不是提炼成品油,而是石油化工。
要知道,在重油的主要精炼产品中,最多的是沥青。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都是世界上基础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因此对沥青等建设物资的需求量非常大,也才因此与委内瑞拉建立起了紧密的经贸关系。
问题是,到了三零年代,这一情况出现了重大转变。
首先是,中国的基础建设规模开始缩小,特别是在城市化超过百分之八十五之后,中国已经不再把基础建设当成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在换向了消费型,即以刺激国民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是,随着可控聚变技术成熟,石油的战略地位大大降低,价格也直线下降。虽然在化工领域,石油依然具有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而且中国一直在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自给率,对化肥等农用工业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在石油价格降下来后,中国根本没有必要从委内瑞拉进口太多的重油。
当这种经济层面上关系被削弱后,军事上的贸易往来也就失去了基础。
事实上,作为全球主要石油输出国之一,当石油变得不那么值钱的时候,委内瑞拉的经济也就失去了主要支柱。
更重要的是,对委内瑞拉这种坚持反美的国家来说,只要经济出问题,国内矛盾就会浮上水面。
二零三三年,委内瑞拉爆发军事政变,随即转变为内战。
虽然在这场持续了两年的内战中,政府军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委内瑞拉的经济基础也遭受了致命打击。
内战结束的时候,委内瑞拉成了拉美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紧接着,全球自然灾害爆发,委内瑞拉被彻底边缘化。
虽然从二零三八年开始,中国加大了在委内瑞拉的投资,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性政策,比如为前往委内瑞拉投资的企业提供担保保险,通过与委内瑞拉当局签署长期的贸易担保协议来保护中国企业的利益等等,但是没有十年、甚至二十年,委内瑞拉根本不可能成为拉美地区的强国。
说得简单一些,就算中国有心帮助,委内瑞拉也很难迅速恢复元气。
受此影响,委内瑞拉在中国的拉美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大大降低。对中国来说,委内瑞拉只是一个聊胜于无的选择。不管怎么说,委内瑞拉仍然坚持反美政策,而且扼守着南美北部地区的咽喉要道,总能给美国制造些麻烦。
进入四零年代,中国在拉美地区最重要的友好国家是古巴。
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与古巴的关系就比较密切。虽然在美苏冷战期间,古巴奉行全面亲苏政策,导致中古关系大倒退,但是在美苏冷战之后,随着失去最大的靠山,古巴开始与中国接近。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与古巴的关系一直平稳发展。
直到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中古关系才进入了蜜月期。严格说来,应该是古巴把中国当成了新的靠山。
在对日战争之前,古巴在中国战略体系中的地位都不是很高。
原因很简单,古巴离美国太近了,而在二零三五年之前,美国依然掌握着巨大的战略优势,中国在古巴的任何战略性举措,都会刺激美国。别的不说,如果由此引发第二次古巴危机的话,中国将得不偿失。
直到二零三五年之后,准确的说是二零三八年之后,中美战略均势形成,中国对待古巴的政策才有所转变。
二零四零年,中国东印度洋舰队进行环球远航训练时访问古巴,可以说是标志**件。
当时,美国新闻媒体甚至认为,中国海军的航母舰队访问古巴是在挑战美国的底线,是在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是足以反映出当时的紧张局势。
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舰队进行了三十多次环球远航训练,只有四次访问古巴,而且到访的都是驱逐舰与护卫舰,从没有派遣航母战斗群访问古巴,甚至从没让航母战斗群进入北加勒比海。
当然,中国领导人还没有蠢到向古巴部署弹道导弹的地步。
只是,这次开辟先例的远航,已经表明了中国在古巴的立场。
到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舰队又三次访问古巴,而且每次都有航母进入古巴港口。
根据后来披露的消息,中国当时已经向古巴发出了结盟信号。
只是,出于安全考虑,古巴当局没有做出回应。
这也很好理解,中国离古巴太远了,而且在大西洋上没有立足点,最近的海军基地还在印度洋上,到古巴的航线距离超过了六千海里,如果必须绕道好望角,在一万海里以上,根本保护不了古巴。更重要的是,全面销毁核武器之后,中国不可能向古巴提供战略保护,也就无法确保古巴不会遭到美国的军事入侵。如此一来,只要古巴在政策上有任何失误,就会导致美国发动战争。
当然,这并不妨碍中古两国间的正常交流。
在某些时候,古巴还能用行动试探一下美国,比如从中国引进几十架二手的j-22战斗机与几套防空系统。
所幸的是,中国在古巴的策略,也是以长远为主。
不管怎么说,古巴是一个小小的岛国,即便发展壮大,也很难对美国构成战略威胁,反而会招致报复。更重要的是,如果中美全面战争在所难免,那么在战争初期,古巴基本上没有战略价值。只有战争局势发展对中国有利,到了战争中后期,古巴的战略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所作所为并不激进。比起美国拉拢俄罗斯,直接对中国构成战略威胁而言,根本算不了什么。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当局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即美国的地缘优势太明显了。
正是这种地缘环境上的差别,让中国领导人在为战争进行准备的时候,显得更加小心谨慎,所采取的措施也更加稳健。用黄瀚林的话来说,中国并不谋求在全面战争初期获得绝对的战略优势,而是应该做好更加长远的打算,以务实求稳的态度来面对挑战,以稳打稳扎的方式来迎接挑战。
可以说,这也是中国在二零四五年之后所有重大策略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百三十一章稳打稳扎
第一百三十一章稳打稳扎,到网址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临界点
第一百三十二章临界点
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之后的好几年,除了在二零四七年再次出任总参谋长之外,牧浩洋基本上没有遇到严峻考验。
当时,在牧浩洋连任总参谋长的问题上,黄瀚林与黎平寇差点干了起来。
黄瀚林的意思是,改变总参谋长制度,由参谋长集体决策制取代总参谋长,即由陆海空与陆战队的参谋长组建参谋长会议,所有严峻军事决策都得通过参谋长会议审议,而总参谋长只是临时头衔,由国家元或者是高层领导会议在战争时期授予,和平时期则由四位参谋长轮番坐庄。
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陆军与空军的拥护,陆战队也没有表示异议。
现实上,黄峙博制订的军事改革计划中,就包括这一部分,即由参谋长会议取代总参谋长,避免个人决策形成负面影响。
问题是,在黄峙博与腾耀辉担任总参谋长期间,都没能走出这一步。
当初,牧浩洋是以陆战队司令的身份出任总参谋长,却拥有海军大将军衔。
更重要的是,牧浩洋出任总参谋长的主要原因与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有关,即没有人比他更适合指挥这场战争。
等到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黄瀚林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他看来,至少戚凯威有能力顶替牧浩洋。
也正是如此,黄瀚林才会在二零四七年提出改革总参谋长制度。
问题是,黄瀚林的初衷不是建立一套愈加完善的制度,而是要借此削弱总参谋部,让国防部掌握大权。要知道,国防部是国务院部门,虽然杜小蕾是国务院总理,但是黄瀚林的影响力更大。
说得间接一些,只需军事权回归国防部,就等于落到了黄瀚林手上。
也正是这个原因,担任军事领袖的黎平寇坚定反对废除总参谋长,而且提出了一个黄瀚林无法回避的问题,即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迸,而在总体指挥才能上,仍然没有任何人有能力顶替牧浩洋。
别的不说,戚凯威并不通晓海战。
要知道,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海洋是最重要的战场。
根据这个理由,黎平寇坚持让牧浩洋继续担任总参谋长,至少在二零五二年底之前得维持现状。
争论到最后,黄瀚林与黎平寇不得不各让一步。
牧浩洋成功获得了连任的机会,只不过在二零五二年底之前,必须就建立参谋长会议的事情做出定论。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五年之内,牧浩洋得逐步把权力移交给国防部。
1...367368369370371...5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