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要说什么的话,只能说戚凯威有不同的战略主张,而且坚信他的战略主张更优秀,并且极力坚持而已。
事实证明,戚凯威的战略主张确实也没有错。
从战略上讲,把重点放在大陆战场上,至少符合中国的基本国家战略,即中国在本质上是一个大陆型国家。从现实中来看,在大陆战场上取得胜利,能够带来非常直接的效果,即策动欧洲参战。
这一点,在六月初就显现了出来。
当时,戚凯威对大陆战场上的兵力部署做了调整,把攻占了马加丹的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一六五集团军抽调出来,派往西伯利亚战场,替换下了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随后由把第十六空降集团军派往哈萨克斯坦,充当第四十二集团军的预备队,摆出了在中亚开打的架势。
这一系列的调动,只是在为年底的战略进攻做准备。
只是,在此之前,就已产生影响。
六月十日,随着意大利国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了组建联合政府的法案,法德意三国成立联合政府已成铁板钉钉的事情。
当然,这只是一个没有太大实权的联合政府。
从法理角度上讲,法德意三国还得进行全民公投,才能决定是否以联邦的形式建立一个崭新的欧洲国家。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中期,法德意三国的民意已经倾向于成立“欧国”。
原因很简单,如火如荼的世界大战,已经让所有欧洲人感觉到了威胁,更让欧洲人认清了现实。
在未来的世界中,松散的欧盟组织根本不可能捍卫欧洲的利益。
当然,最根本的影响,还是在对战争结果的预测上。
要知道,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欧洲人都看好美国,法国甚至出现了反政府骚乱,示威民众要求法国政府放弃亲华政策。可是到了二零五三年六月,随着中国在各个战场上反败为胜,欧洲民众对战争结局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根据六月初的民调,有百分之五十四的法国人、百分之六十二的德国人、百分之六十八的意大利人不看好美国,而认为中国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民众,已经占到了百分之三十七,比半年前提高了十二个百分点,相信美国能取胜的民众则降低到了百分之十四,比半年前降低了三十七个百分点。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欧洲人必须面对一个全新的战后世界。
事实上,这完全可以理解。
如果美国取胜,那么世界格局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而且欧洲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国,肯定能分到一杯羹,哪怕不会太多,也足以确保欧洲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中,仍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极。
对于欧洲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别忘了,欧洲与美国同祖同源,就算不能取代美国,也足以保证绝大部分欧洲人能够维持战前的生活水准。
如果美国战败,那么欧洲的立场将直接决定欧洲在战后的国际地位。
要知道,中国是改变世界秩序的推动者,当中国成功达到了目的,获得好处的绝对是那些支持与协助中国的国家,保持中立的欧洲绝对不可能成为战争的获益者,也就不可能保住原有的国际地位。
事实上,这已经有征兆了。
早在二零五三年初,即策划伊朗参战的时候,中国国家元首就公开表示,中国将在战后确保所有东方同盟集团成员国的利益。虽然黄瀚林没有提到用什么方式来兑现承诺,但是白痴都能想到,利益总量并没增加,变化的只是利益分配手段。也就是说,中国必然会跟同盟国分享战争红利。
欧洲不是中国的同盟国,显然不可能分到好处。
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欧洲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显著的转变了。
如果中国能够取胜,那么欧洲的唯一选择就是尽快参战,而且是以中国的盟国参战,确保在战后能够获得一席之地。
当然,分散的欧洲,将很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不会得到中国重视。
要知道,在某种意义上,四分五裂的欧洲对中国提供的帮助甚至比不上印度,也就不可能得到中国垂青。
如此一来,就得在参战之前实现统一。
只有统一的、强大的欧洲,才有能力在战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才有能力在战后维护所有欧洲人的利益。
事实上,不管是亲美、还是亲华,欧洲都得尽快实现统一。
原因很简单,不管是以美国盟国的身份参战、还是以中国盟国的身份参战,只有统一的欧洲才能发挥作用。
在这个大背景下,欧洲内部出现了一股推动统一的力量,而且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年初的民意调查中,法德意三国中,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民众认为,欧洲必须尽快实现统一。
显然,这个比例超过了亲华派。
六月十一日,法德意三国首脑在罗马召开峰会,共同宣布,将在七月底之前就成立欧洲联邦进行全民共投。
随即,法德意三国首脑发出号召,希望得到欧盟其他国家支持,建立一个覆盖整个欧盟的欧洲联邦。
只是,响应号召的欧盟成员国并不多。
到六月底,只有荷兰、奥地利与匈牙利做出正面回应,宣称将在年底就是否加入欧洲联邦进行全民公投。
事实上,当时中国与美国对此也不是很热心。
原因很简单,中国与美国当局得考虑一个问题:统一起来的欧洲是朋友,还是敌人?
在不能确保欧洲成为朋友的前提下,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不希望欧洲成为一个强大的联邦国家。
问题是,在欧洲统一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如何使欧洲变成盟友才是关键。
到这一步,大陆战场的重要性就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二十四章 战略转向
客观的讲,中国在太平洋上取得的任何胜利,都只与美国有关,与欧洲没有多大关系。
不管欧洲是否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其核心利益都在欧洲、以及相邻的北大西洋与北非地区,与太平洋没有多少瓜葛,而且统一之后的欧洲也不会染指太平洋,在太平洋地区没有利益诉求。
也就是说,中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对欧洲的影响微乎其微。[]
真正能够影响欧洲的,除了中东战场,也就只有大陆战场了。
相对而言,因为中东战场涉及到阿拉伯世界,而且处于胶着状态,所以大陆战场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
事实上,这也涉及到欧盟与俄罗斯的恩怨。
在过去数十年内,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算不上亲密、也算不上疏远,而是在密切的经济联系之上,进行着全方位的斗争。
核心矛盾就是:谁才是欧洲大陆的主宰。
毫无疑问,在二零四零年之前,欧盟是欧洲大陆的主宰力量,只是欧盟并没有利用好这段非常有利的时期来压制俄罗斯,反而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向俄罗斯做出让步。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段时期,俄罗斯是欧盟的主要能源供应国,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与石油占到了欧盟市场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的几年内,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六十。
二零四零年之后,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发生了倒转。
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为了抗衡中国,开始扶持俄罗斯,使俄罗斯在接下来的十多年之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美国的初衷不是打破欧俄之间的战略平衡,但是却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事实上,这也是欧盟在外交政策上转为亲华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在第五次中东战争后,因为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使欧盟丧失了中东地区的利益基础,从而导致中欧关系急剧倒退。在二零四零年之前,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执政党都发生了更迭。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美国在二零四零年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些人认为,美国当时应该拉拢欧盟,而不是扶持俄罗斯。在这些人看来,在联合欧盟之后,美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可能性将非常大。不管怎么说,欧盟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与美国联合之后的经济规模是中国的一点五倍。在人力资源上,美国与欧盟之和也是中国的一点三倍,因此欧盟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俄罗斯。
只是,在二零四零年,美国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原因很简单,如果美国不拉拢俄罗斯,中国就会拉拢俄罗斯,从而形成以中国与俄罗斯为核心的“大陆同盟”。
对美国来说,这绝对是一场噩梦。
要知道,如果中俄结盟,中国就能腾出一只手来,把重点全部放在大洋战场上,在接下来的十二年内肆无忌惮的扩充海军,而中国陆军也有足够的能力在中东迅速取胜。更加重要的是,倒向美国之后,欧盟完成统一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因为来自美国的战略援助能使欧洲国家高枕无忧,而美国却不得不为此在战争初期背负起一个沉重的负担,即在欧洲战场上与俄罗斯作战。就算没有美国的援助,而且中国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俄罗斯,俄军将变得更加不堪一击,美国也不可能在大战初期迅速击败俄罗斯。如此一来,面临两线作战的将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事实上,就算中俄同盟关系不够牢固,即俄罗斯不肯参战,美国也得在大洋战场上独自面对中国。
总而言之,在二零四零年的时候,美国在战略上的选择只有一个:拉拢与扶持俄罗斯。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零四零年之前,即美国当局在是否与俄罗斯结盟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的时候,美国外交事务委员会就提交了一份非常全面的评估报告,对与俄罗斯结盟进行了深度分析。
在这份报告中,美国的精英们就提出了一种潜在的可能,即欧盟会因此出现转变,在战略上更加倾向于中国。只是,美国的精英们没有给出肯定的结论,即欧盟会在战争期间与中国结盟,而是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只要美国能够掌握战略主动权,欧盟就能在战争期间保持中立,并且实现统一的可能性非常低,很有可能维持现状,对战后的世界格局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客观的讲,这个结论没有错。
问题是,这些掌握着美国未来的精英忽视了一个问题:美国要是丢掉了战略主动权,欧盟还会保持中立吗?
在这份报告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个问题。
直到战争爆发前不久,美国国务卿康拉德才在递交给白宫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只要美国丧失战略主动权,起到主导作用的法国与德国必然会加速实现政治统一,并且以此带动欧洲的政治一体化进程,建立一个联邦制的欧洲国家,而且这个国家成为美国盟友的概率不会超过百分之十。
问题是,这个时候再来调整战略政策,已经来不及了。
要知道,法国与德国已经对美国充满敌意,至少这两个国家的上层人士已经意识到,美国正在把西方文明推入深渊,如果欧洲不能避免即将到来的世界格局大变化,就只能想办法自救。
事实上,当时康拉德也只提到,为了阻止欧盟倒向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阻止欧盟实现政治统一,而所能采取的办法,就是利用亲美欧洲国家,在欧盟内部制造不和谐因素,削弱法国与德国的凝聚力。
战争爆发后,美国确实是这么做的。
在二零五三年初,美国就加强了对英国的影响力,还在西班牙、葡萄牙、波兰、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等国进行深入外交活动,给法国、德国、意大利制造看不见的障碍,而这也是法德意跳出欧盟大集团,率先成立三国联合政府,并且积极推动本国全民公投,以此建立欧洲联邦的主要原因。
显然,美国的这些举动,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效果。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在二零五三年初,法德意三国领导人就达成了共识,即在没有英国、西班牙与葡萄牙参与的情况下,也要成立欧洲联邦,尽可能多的拉拢其他欧盟成员,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通过武力实现统一。
也就是说,法德意已经对美国的蛮横干预感到非常反感了。
当然,在二零五三年的时候,欧洲的未来并没确定下来,至少在中美两国看来,还无法肯定统一后的欧洲是盟友、还是敌人。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欧洲有着较为强大的亲美力量。
事实上,在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语言、地区利益等很多方面,欧盟都与美国有着共同利益。只要美国能够妥善处理对欧关系,欧盟成为美国盟友的可能性肯定比成为中国盟友的高得多。
也正是如此,中国并不指望能够与欧盟结盟。
当时,中国对欧盟的最大指望,就是保持中立。
显然,让欧盟保持中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欧盟保持分裂状态,使欧盟无法在战争时期内实现统一。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在法德意推动建立欧洲联邦的时候不太热心了。
问题是,欧洲走向统一是谁也不可阻挡的,而且战争本身就是推动欧洲实现统一的主要力量。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越多,欧洲实现统一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就是说,中国要想取得胜利,就不可能阻止欧洲实现统一。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再来处理战略上的问题,也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瀚林从一开始就支持戚凯威的战略主张,即把大陆战场放在首要位置上,甚至得因此暂时降低在海洋战场上的投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在大陆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迫使走向统一的欧洲成为中国的盟友,而不是成为美国的帮凶,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取胜的难度。
说得简单一些,只要中国能在大陆战场上迅速取胜,那么欧盟要么成为中国的盟友,要么继续保持中立,根本不可能成为美国的帮凶。原因很简单,统一后的欧洲联邦肯定得首先解决内部矛盾,巩固统一的基础。这将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而外来的军事压力,足以使欧洲统一的基础崩溃。为了欧洲的利益,欧洲联邦没有任何理由在统一之后,立即与最强大的国家交战。
当然,黄瀚林并不指望能够使欧洲联邦变成盟友。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不管是现在的欧盟、还是今后的欧洲联邦,至少得保持中立,绝对不能以美国盟友的身份参战。
从这个角度讲,牧浩洋在二零五三年中期做出让步,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举动。
要知道,他的让步,实际上就是调整了战略方针,暂时放弃在大洋战场上与美国一决雌雄,首先集中兵力在大陆战场上击败俄罗斯,把战线推进到欧洲大陆去,然后让欧洲国家在炮口下保持沉默。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二十五章 潜力大爆发
中国在二零五三年中期进行的战略调整,改变了整个大战的进程。
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大陆战场成为了绝对的主战场。虽然在此期间,海洋战场上也打得如火如荼,还爆发了几次影响重大的海战与登陆战役,但是直到俄罗斯战败,海洋都只是次要战场。
对牧浩洋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他可以不再考虑作战上的问题了。[]
让周渝生担任海军参谋长,就是牧浩洋“甩挑子”的做法,即让周渝生去负责海军作战的事情。
牧浩洋这么做,也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必须解决、而且比作战还要重要的问题。
到二零五三年六月,第二阶段战争动员已经全面铺开。与第一阶段战争动员相比,第二阶段战争动员的重点在经济结构调整上。虽然这主要是政府的工作,但是国家机器已经全部围绕着军队进行,所以需要由军方来明确经济转型的重点,至少得由军方制订军事物资的生产规划。
事实上,这正是战争部长的主要职责。
所幸的是,这并非牧浩洋一个人的工作,不然就算把他累死,也搞不出什么名堂。
按照黄瀚林的要求,经济转型主要由战争部提出目标,然后与其他部门商议,根据具体的经济运行情况,制订能够实现的战争生产计划,再交给其他部门执行,由国务院总管生产工作。
也就是说,牧浩洋只需要提出要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变更生产要求。
结果就是,在六月份,牧浩洋几乎天天与其他部门的领导人开会,共同商讨具有实际价值的战争生产计划。
通过这份工作,牧浩洋对国家的战争潜力有了足够深入、全面的了解。
战争爆发前,中国的人口总量是八亿七千六百万,统计误差在百分之一以内,即实际人口在八亿八千五百万到八亿六千七百万之间,可用劳动力为二亿七千万,战时动员后能达到三亿八千万。
客观的讲,这个比例并不高。
要知道,美国在人口只有七亿左右的情况下,战时动员后的可用劳动力达到了四亿二千万,比中国还多了四千万。
当然,这也有客观原因,即中国在全球自然灾害之后,才迎来生育高峰。
大战爆发的时候,中国已经渡过了人口老龄化时期,人口结构偏轻,十五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所占比例高达百分之二十七。主要就是,在全球自然灾害之后,中国像其他国家一样出现了人口暴减现象,随后国家大力鼓励生育,在二零三八年之后迎来了生育高峰期,人口才恢复正增长。
相对而言,美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一直比较平缓。
人口结构,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总体战略。
说白了,没有人,什么也做不了。
如果仅看本国人口、特别是可用劳动力,中国的战争潜力不如美国。只是,这是一个变化的数据。如果以十八岁为可用劳动力的下限,那么到二零五五年,中国的可用劳动力就能达到三亿九千五百万,而美国将减少到四亿零五百万。到二零五六年,中国将突破四亿,美国则将减少到四亿以内。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争,而是两个国家集团的战争。
东方同盟集团的人口总量高达二十四亿,占全球人口总量的百分之四十,而西方同盟集团的人口总量只有十六亿,占全球人口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七。在可用劳动力上,东方同盟集团为十一亿三千万,西方同盟集团不到八亿。虽然东方同盟集团的社会平均生产效率不如西方同盟集团,但是在算上劳动力差距之后,东方同盟集团在扣除了必要劳动量之后,富余劳动量仍然超过了西方同盟集团。
也就是说,中国在劳动力上的欠缺,可以通过同盟集团补充。
事实上,在把生产效率算上之后,中国的社会劳动总量超过了美国。原因很简单:依靠更高效的能源系统,中国的社会劳动效率比美国高出了百分之十以上,因此社会劳动总量稍微超过美国。
当然,再把集团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优势就很明显了。
根据国务院在二零五三年初做的统计,在不影响民众基本生活保障的情况下,中国能让百分之六十的社会劳动量从事军事生产,并且在二零五五年底,即在战后兴建的大批聚变核电站投产之后,把这个比例提高到百分之六十五。如果实施战时管制措施,限制民众的日常消费量,则能在二零五五年年底之前把百分之七十五的社会劳动量用于军事生产,在二零五六年把这个比例提高到百分之八十。
显然,美国肯定达不到这个水准。
按照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美国在维持民众基本生活水准不变的情况下,最多只能把社会劳动力的百分之五十用于军事生产,而在进行战争管制的情况下,美国的社会劳动力军事化率不会超过百分之六十五。
除了生产效率,盟国起到的作用也很重要。
在东方同盟集团中,中国是绝对的核心,而且中国也是集团中唯一的发达工业国,其他成员国要么不是发达国家,要么不是真正的工业国。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在东方同盟集团中有极为明确的社会分工,各个国家都有对应的角色,比如印度是主要的轻工业产品生产国与输出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与斯里兰卡承担着劳务输出重任,东南亚国家则是主要的原料出产国,朝鲜主要承担服务性产业。也就是说,只要以中国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体系没有遭到破坏,中国就能把大量耗费人力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从而集中有限的劳动力发展军事工业。
相反,在西方同盟集团中,美国虽然是核心,却不是绝对的核心。原因很简单,在该集团中,除了美国之外,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都是发达国家,而加拿大、澳大利亚与墨西哥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也就是说,集团中承担低级劳动任务的国家相对较少,为了使社会稳定,美国必须承担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而拉低了社会劳动效率,无法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
这些因素集中在一起,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的战争潜力远超过美国。
以国务院做的预测,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国的军事产业不但将超过美国,还将超过整个西方同盟集团。最迟到二零五四年中期,中国的军事工业总产值就将超过加上俄罗斯的西方同盟集团。
强大的军事生产力,已经为中国打下了胜利的基础。
事实上,这也意味着,在不影响工业生产的前提下,中国能够征召更多的军人。
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国军队的总兵力就将突破五百五十万,而且将以每个月五十万的速度增加。预计到二零五四年,中国军队的总兵力将达到一千二百万。当然,这还是非常保守的估计。
由此,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即美国要在军事规模上保持战略均势,就必然征召更多的产业工人服役,从而使工业生产力降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