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当然,前提条件是,得有足够的战场来容纳双方的海量军事力量。
事实上,这正好说明了戚凯威所推行的大陆战略的重要性,即只有广袤的大陆战场能够容纳足够多的军队。
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只有在大陆战场上尽快取得重大突破,比如越过乌拉尔山,才能迫使美国出兵俄罗斯,也才能使美国不得不征召更多的军人,从根本上打击美国,削弱美国的战争潜力。
问题是,扩大战争规模,绝对不是说干就能干的事。
首先,中国得有足够的兵力支撑起更大规模的地面战争,除了征召更多的军人,并且对这些军人进行系统的培训之外,还必须生产出足够多的先进武器装备,让这些军人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做为战争部长,牧浩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六月份的会议,主要就集中在军事工业生产上,而且核心议题就是如何在原定计划上把陆军主战装备的产量提高百分之五十,以便在年底之前武装十个集团军,让陆军能在二零五四年中期打赢大陆战争。
虽然还有一年,但是时间已经相当紧迫了。
首要任务,自然是扩大地面战平台的生产规模,即建立更多的生产线,让更多的厂家参加生产。
知识产权的事情早已搞定,军方以微乎其微的价格买下了地面战平台的生产专利。
关键就是,缺乏实力足够强大的生产厂。
在与国务院相关部门商讨之后,牧浩洋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即面向有车辆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招标,并且提供技术支持与资金保障,让这些民营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配套生产线,培训出技术工人。
更重要的是,军方以提前下达订单的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参加军事生产。
在得到黄瀚林首肯后,国务院在七月初向十四家民营汽车制造厂招标,最终有六家厂商拿到了军方的提前订单。
这六家厂商都将在十月底之前投产,在年底使产量达到设计水准。
如此一来,在二零五四年的上半年,地面战平台的产量将增加一倍以上,确保在半年之内武装二十个集团军。
当然,陆军装备有了保障,牧浩洋不会忘了海军。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多种手段
与陆军相比,海军的最大问题就是装备建造周期过于漫长。
即便以战时标准,一艘大型战舰的建造周期也长达两年以上,部分高达三年,小型舰艇也在一年左右。
事实上,战争爆发后,牧浩洋首先扩大了海军舰艇的建造规模。[]
只是,他在二零五二年底做的部署,最快要到二零五四年底才能见效,甚至要到二零五五年下半年才能发挥明显作用。
在此之前,海军依然得依靠现有装备作战。
毫无疑问,这跟不上战局发展的速度,即海军的作战能力,已经远远低于中国在军事上的最低需求。
事实上,谁都看得出这个问题。
如果戚凯威的战略计划顺利实施,那么到二零五四年下半年,大陆战争就将以俄罗斯完败结束。到时候,除非遇到预料之外的情况,比如欧洲投靠了美国、或者是中东战局出现了逆转,或者是美国全力以赴的支援俄罗斯,不然都会出现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即中国海军无法为陆军开辟新战场。也就是说,在中国陆军总兵力扩充到五百万之后,很有可能出现无仗可打的尴尬局面。
从某种意义上将,正是海军存在的现实问题,让牧浩洋推行的战略受到了质疑。
虽然这不能怪牧浩洋,毕竟谁也没有想到,中国海军在开战之初就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主力舰队,而且在半年之后只剩下了一艘可用的航母,但是谁也不能改变事实,即中国海军继续扩充舰队规模。
面对这个问题,牧浩洋采取了三个办法。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想方设法的扩充舰队规模,从民间征召可以改造成战舰的大型运输船,以及从盟国借用舰艇。当然,前者是主要办法,后者的可行度不是很高,最多只能邀请盟国舰艇组成多国舰队。
二零五三年六月,牧浩洋就起草了一份船只征用清单。
在这份清单中,海军罗列了五百多艘商船,主要是排水量在十万吨以上的快速货轮,其中由以集装箱货轮与滚装货轮为主。前者能够较为方便的改造成航速适中的护航航母,从而组建以护航航母为核心的护航舰队,解决在东海、南海与印度洋上的护航问题,把用来执行护航任务的大型战舰替换出来。后者能够改装成两栖战舰,通过搭载倾斜旋转翼飞机,顶替部分原本应该由战舰执行的任务,比如在登陆作战中为陆战队提供空中支持,向前线运送作战部队等。
按照牧浩洋的要求,在二零五三年底,就要征用至少两百艘商船。
当然,这与牧浩洋的宏伟计划有关,即在年底,航母战斗群增加到七支之后,出兵攻打所罗门群岛。
较为长远的办法,还是加大舰艇的建造规模。
只是,这也是较为困难的办法,因为造船厂的船台非常有限,而且牧浩洋在去年年底就已经调整了造舰计划。当时能做的,就只有压缩商船的建造规模,让几家主要的造船厂集中力量建造战舰。
最初,牧浩洋的提议受到了国务院的坚决反对。
原因很简单,战舰存在的主要价值是夺取制海权,而夺取制海权的目的是让中国的商船能够自由安全的在海洋上航行,如果连商船都没有了,制海权又有什么意义,舰队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要知道,在开战后的头半年内,中国损失了百分之十一的商船,绝大部分是在印度洋上被美国潜艇击沉的。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到二零五三年六月份,中国的商船总吨位已经比战前降低了百分之八。
虽然从总量上来看,影响还不是很大,特别是在伊朗参战之后,大陆战场连成一片,铁路运输填补了海运的空缺,但是战争期间的运输量本来就比和平时期大得多,损失的海运力量已经对同盟集团的经济产生了影响。别的不说,当时囤积在波斯湾各大港口里的货物超过了一亿三千万吨,主要是化肥等化工产品,而中国国内的农业工厂储备的化肥只够维持三个月。
由此可见,海运得不到恢复,经济迟早要出问题。
结果就是,国务院坚决反对降低商船建造量,而且要求相应的提高建造数量,以填补战争损失。
为了这件事,牧浩洋费了不少力气。
首先,他请杜小蕾亲自出面去联系几个造船能力雄厚的盟国,比如马来西亚、越南、印度与泰国,让这些国家加快商船的建造速度,以便弥补中国缩小商船建造规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其次,他以战争部长的身份,向黄瀚林提出,无条件的征用扣押的敌对国船只、以及有条件的征用中国港口内的中立国船只。虽然黄瀚林不大同意征用中立国船只,但是牧浩洋提出了一点,即美国已经在征用中立国船只了。最终,黄瀚林做出了让步,只是要求杜小蕾首先与被征用船只的所有国进行外交谈判,争取使征用合法化。只是不管谈判结果如何,从二零五三年十月一日起,所有进入中国港口的中立国船只都将有条件征用。准确的说,应该是战时租用,即在战后归还,并且由中国政府承担因战争导致的所有损失,而被征用船只上的海员有自主选择权。
最后,就是增强船队的护航力量。事实上,这与前面提到的征用商船有关,即建立更加完善的护航体系。当时,牧浩洋向杜小蕾做出承诺,在年内把商船的出航损失率降低百分之五十。为了兑现这个诺言,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中国海军不但把十二艘快速集装箱货轮改装成了护航航母,还额外采购了三百多架倾斜旋转翼反潜巡逻机,并且临时征召了一万多名海员。只是,这些护航手段都没有发挥良好的效果,商船的出航损失率仍然居高不下。结果到了二零五四年,中国海军启用了新的护航战术,即用性能先进的全电动潜艇充当船队的反潜力量,与护航航母、反潜战舰协同作战。新的反潜战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帮助牧浩洋兑现了承诺。
事实上,新的反潜护航战术与牧浩洋根本没有关系,而是周渝生的功劳。
别忘了,周渝生本来就是潜艇艇长,有非常丰富的潜艇作战经验,也有非常丰富的反潜作战经验。
通过深入研究,周渝生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此次大战的破交作战与前两次大战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特点,性能先进的潜艇不但具有几乎无限的潜航能力,而且航行噪声非常低。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在前两次大战中发挥了显著效果的护航战术不再有用,必须探寻新的反潜护航战术。
根据潜艇的特点,周渝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最有效的反潜平台就是一艘性能更加先进的潜艇。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办法。
从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商船的航行速度更有效,因为任何一种潜艇,都有一个最大的安静航速,只要超过这个速度,潜艇的航行噪声就非常明显,也就非常容易被反潜巡逻机与反潜战舰探测到。
问题是,绝大部分商船的速度都在二十四节以内,而现役的大部分潜艇的安静航速都在二十四节以上。更重要的是,提高商船航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既不可能对在航的所有商船进行改装,也不可能用新造的商船替换。也就是说,用提高商船的航行速度来对付潜艇的办法根本行不通。
所幸的是,提高潜艇的性能并不见得是难事。
事实上,整个大战期间,中国海军总共建造了近两百艘护航潜艇,这些潜艇都根据护航作战的具体战术需求进行了改进,主要就是通过降低其他战术性能,提高了在某一特定航速时的静音性能。比如,“黄貂鱼”级后三批就是按照护航潜艇标准建造的,而“金枪鱼”级前两批的主要任务也是护航。当时,海军甚至打算建造采用磁流体推进系统的“金枪鱼”级潜艇,只是发现在使用已有的燃料电池时,其续航力还不足两千海里,只能满足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护航作战要求,才放弃了这个计划。
总而言之,提高护航效率,对海军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当然,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启发了中国海军,即提高破交作战效率,能够最大限度的打击对手。
从某种意义上讲,破交作战对美国的影响更大。
原因很简单,在战争爆发前,美国的商船建造量排全球第五,仅为中国的四分之一,即便把美国造船厂的潜能算进去,也仅相当于中国的三分之二,而西方同盟集团的造船能力仅为东方同盟集团的二分之一。更重要的是,西方同盟集团更加依赖海运,比如货物运输总量的百分之八十八必须依靠海运,而东方同盟集团仅为百分之七十二,此外西方集团海运航线总长度是东方同盟集团的三倍。
显而易见,只要能发挥出破交作战的威力,美国就得建造更多的商船,而不得不减少战舰的建造数量。也正是如此,中国才在大战期间建造了数百艘航程高达一万多海里的“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
只是,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牧浩洋看来,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还是像陆军那样,通过技术革命彻底改变海军的作战模式。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二十七章 科技力量
相对而言,海军的技术革命比陆军来得晚一些。
早在二零四零年,即陆军的地面战平台取得了重大突破之后,就有人提出,应该大批量建造廉价的全电动潜艇,而不是打造全核动力舰队,以此来降低造舰代价,迅速扩充舰队规模。
当时,牧浩洋也确实动心了。[]
从理论上讲,在得到了海军基地的有效支持之后,只要燃料电池的质能密度能够提高三倍,就能够取代核动力。要知道,除了航母之外,用燃料电池驱动的全电动战舰的造价比核动力战舰低了百分之二十。对海军来说,这就意味着能用相同的投入,多建造四分之一的战舰。
只是,在大战爆发前,谁也不知道能量密度达到每千克一千六百伏安时的燃料电池能在什么时候问世。要知道,在二零五二年初,最先进的燃料电池也只有这个数值的一半,而且还处于实验室生产阶段。直到二零五四年初,第二代燃料电池的生产工艺才成熟,并且在二零五四年四月开始量产。质能密度为每千克一千二百伏安时的第三代燃料电池(部分人将其称为二代半,因为计划中的第三代燃料电池就应该达到一千六百伏安时)还在研制中,预计最快也只能在二零五六年初突破主要技术难题,能在二零五七年实现量产,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结果了。如此一来,质能密度达到每千克一千六百伏安时的燃料电池,恐怕在二零五八年都无法量产。
毫无疑问,在大战中,海军还不会急于规划二零五八年之后的事情。
当然,也有人提出了折中方案,或者说是技术补充方案。
最具有影响力的技术补充方案,就是用全电动舰艇取代一部分中型核动力舰艇,并且把这些舰艇编制在航母战斗群中,使其随时能够从核动力战舰那补充电能,从而降低航母战斗群的建造成本。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方案。
二零五三年六月,牧浩洋就批准了代号df-1型的电动反潜战舰的设计方案,即用燃料电池取代聚变反应堆,把反潜战舰的建造成本降低百分之二十,而这些电动反潜战舰将全部编入航母战斗群。
当时,还有一个代号dd-1的电动大型战舰设计方案,只是被牧浩洋否决了。
实战已经证明,大型综合战舰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而且在航母不够的时候,大型综合战舰往往会单独组成战斗群。更重要的是,在需要大型综合战舰执行的战斗任务,特别是独立作战行动,都以使用大口径电磁炮为主,而聚变核反应堆仍然是提供充足电力供应的基本保证。
在密克罗尼西亚海战中,南下的侦察编队里的四艘大型综合战舰在打击美军舰队时,消耗了相当于五千吨第一代燃料电池储备的电能,而在改为电动战舰时,“黑龙江”级携带的燃料电池不会超过八千吨。也就是说,一场持续几个小时的炮战,就消耗掉了相当于百分之六十的电能。显然,剩下的电能根本不足以让大型综合战舰执行其他任务,甚至不足以使其返回基地。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工程师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一支航母战斗群里,让少数大型综合战舰使用核动力,其他的则由燃料电池供电。
问题是,这套方案也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就是,在作战的时候,如何解决电力传输问题?要知道,就算在过去的战斗中,大型综合战舰在作战的时候,都排成了较为整齐的编队,可是在未来的战斗中,随能保证所有大型综合战舰还能聚在一起?如果需要由电缆供电的话,就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在进行战术机动的时候,就不能为进行电力补充。从技术角度来讲,只有解决了电力的无线传输技术难题之后,该方案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事实上,办法不是没有,只是还没有成熟。
当时,微波电力传输技术已经问世,即首先把电能转换成微波,并且以指向的方式进行传输,然后再把微波的电磁场场能转化为电能。问题是,在二零五三年,该技术的转换效率只有百分之一!
从理论上讲,就算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电力输送,并且在承担电力供应的战舰上配备两套核动力系统,微波电力传输的效率至少也要达到百分之十,才能在最为普遍的战术环境下为另外一艘战舰补充电能。
当然,有了成熟的技术,还得有配套的战术。
在战术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充当“发电站”的核心战舰。
要知道,在战场上,敌人肯定会攻击核心战舰,从而使其他战舰丧失至关重要的电能供应。事实上,只要核心战舰被敌人击毁,那么编队里的其他战舰的作战能力就会降低,甚至丧失作战能力。
毫无疑问,海军不可能拿主力战舰冒险,更不可能拿舰队冒险。
也正是如此,牧浩洋只批准建造全电动反潜战舰。原因很简单,反潜战舰不承担对地打击任务,也没有配备大口径电磁炮,其最主要的使命就是掩护航母,因此在作战时肯定会伴随航母。如此一来,反潜战舰基本上能在除了作战状态之外的任何时候,从航母那里获得足够的电能供应。如果编队里还有大型综合战舰,那么反潜战舰还不需要依靠航母,也就不会对航母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
当然,有了开头,也就有后继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舰队全电动方向发展是历史潮流,缺乏的只是必要的技术,以及新的战术体系。
事实上,这种全电动化的发展方向,最终也彻底改变了海军。
当然,不仅仅是全电动化带来的变化,而是在与另外一项技术结合之后,才使得海军脱胎换骨。
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革命最终“消灭”了海军。
这种至关重要的技术,就是前面提到的“重力场技术”。
大战爆发前,中国已经在重力场技术领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非常可喜的成果,比如找到了屏蔽重力场的办法。虽然根据战后批露的资料,在大战爆发前,美国的科学家也有类似的发现,即一些在原子层面上进行特殊排列的稀有金属合金,能够削弱重力场。但是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甚至是绝对领先的地位。
事实上,牧浩洋对这种打破了以往所有物理理论的技术也抱有很大的希望。
要知道,如果“重力场技术”具备了实用能力,那么海军将不再是海军,因为海军再也不需要在海面上航行的战舰了。
当然,这也是牧浩洋对技术革命抱有的最终期望。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在二零五二年底,牧浩洋就为陆雯的科研机构提供了近三千亿元的研究经费,并且在二零五三年提高到了八千亿元。在二零五四年的时候,在得到黄瀚林的支持后,牧浩洋还在战争部成立了一个“刑天工程项目组”,先后投入数万亿元,动用了数十万科研人员与工程人员。从规模上讲,“刑天工程”超过了二战时期的“曼哈顿工程”,而且最终影响也远远超过了“曼哈顿工程”,成为历史上,改变人类文明最伟大、也是最显著的军事工程。
只是,在二零五三年中期,别说牧浩洋,连陆雯都看不到丝毫希望。
事实上,在二零五三年,战争部还启动了很多看上去异想天开,却极有创意的军事科研项目。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空军提出的“空天母舰”项目。该项目的核心内容是,利用聚变核反应堆提供的强大能量,建造一种质量超过五万吨、能够携带一百架战斗机,滞空巡逻数个月的“空天母舰”。
显然,该项目针对的就是海军的航母。
从理论上讲,“空天母舰”不存在技术上不可克服的难题,只是吨位得有所降低,载机数量也得适当降低。最大的问题就是,“空天母舰”的生存能力,即这种在高空飞行的大家伙是否有足够的自卫能力。
有趣的是,作为海军元帅,牧浩洋没有否决这个项目,而是投入了很大的热情。
在二零五五年的时候,该项目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由天才设计师张博领头,首先制造了一艘一万吨级、载机十二架的“空天母舰”,并且被命名为“飞天”号,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工程试飞。
当时,战争部在该项目上已经花掉了近八千亿元的科研经费。
事实上,“飞天”号的性能很不理想,在试飞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并且直接导致“空天母舰”项目转为技术储备。重要的是,科学家做出的努力没有白费,并且最终在下一个超级军事项目中得到了利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牧浩洋对技术的重视,不但改变了这场战争的结局,还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同样不可否认,牧浩洋能够高度重视技术,除了本身就有较高的学历,还与他那位担任军方首席科技顾问的夫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后来很多人在评价牧浩洋所做出的贡献时,都没有忘记陆雯,甚至有很多人认为,牧浩洋在科技上做出的贡献中,有一大半的功劳属于陆雯。
当然,这些超前的科研项目,在二零五三年中期,最多只是个模糊的概念。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二十八章 数量致胜
相对而言,空军装备建设,主要以制造现有作战飞机为主。
虽然在战争爆发后,母祁铁就要求加快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而且在二零五二年底提交了详细的性能计划书,并且得到了牧浩洋的支持,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却遇到了很多难题。
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空军对第六代战斗机的技术要求太高了。[]
别的不说,空军明确要求第六代战斗机是一种具有实战价值的空天战斗机,即最大飞行高度不得低于一百五十公里,最大飞行速度超过十二马赫,具备有限的亚轨道飞行能力,能够执行包括战略打击任务在内的所有攻击任务。虽然在确定项目的过程中,受新一代战略轰炸机影响,空军不再要求战斗机具备战略打击能力,但是提高了其他性能指标,即必须在全高度上超越第五代战斗机。也就是说,在具备了亚轨道飞行能力的同时,还得在二十公里以下的作战高度上,拥有超过第五代战斗机一倍以上的作战性能。可是在技术实施上,这两项性能很难兼得。事实上,以大战初期的技术水准,特别传统的动力系统,根本不可能达到如此全面的性能指标。
1...422423424425426...5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