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结果就是,在七月底的时候,黄瀚林曾经暗示牧浩洋,应该在西南太平洋上采取必要的行动。
有趣的是,黄瀚林没有把话挑明。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主要与戚凯威在大陆战场上的进攻部署有关,即黄瀚林不希望西南太平洋上的战斗影响到大陆战场。说得直接一点,黄瀚林的意思,就是让牧浩洋采取一些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行动,以便安抚东南亚与南亚国家。至于实质性的战略进攻,恐怕黄瀚林根本不会答应。
问题到了牧浩洋这里,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如果只是象征性的进攻,那就只有政治意义,没有军事价值。作为军人,牧浩洋最反感的就是让军人为了政治目的而流血牺牲,哪怕战争本身就是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在战术层面上,也应该尽可能的使作战行动具有军事价值。如果仅仅为了政治目的,牧浩洋更愿意让空军挑重担。
明白这些之后,也就不难明白,牧浩洋想打一场什么样的仗了。
攻打所罗门群岛,肯定有非常显著的政治意义,因为这可以看成是中国进军西南太平洋的第一步,或者说是攻打澳大利亚的前奏。对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盟国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行动,足以让它们相信,中国正在为盟国奋战,而且有足够的决心与毅力消除盟国受到的威胁。
更重要的是,这也同样具有不可取代的军事价值。
不管今后是否通过所罗门群岛进军澳大利亚,美军都不可能回避,因为所罗门群岛是澳大利亚的门户,也是整个西南太平洋的门户。如果所罗门群岛被中国军队占领,中国舰队就能自由进出珊瑚海,轰炸澳大利亚本土,而且部署在所罗门群岛的中国战机能够更加便捷的轰炸澳大利亚。除此之外,部署在所罗门群岛的潜艇、哪怕是全电动潜艇,都能到塔斯曼海活动一个月以上,而塔斯曼海是美国到澳大利亚的战略航线的必经之路,每天都有数百艘船只通行。
可以说,只要丢掉了所罗门群岛,美军就肯定会丢掉澳大利亚。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与日本就在所罗门群岛鏖战一年多,最终在这里挡住了日本的扩张步伐。当时,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与中途岛海战,共同成为了太平洋战争的决定性转折点。
事实上,从美军的部署也能看得出来,美军会不惜代价守卫所罗门群岛。
要不然的话,美军没有任何理由把三支航母战斗群派给第三舰队。
更重要的是,从四月底开始,美军就在加强所罗门群岛的防御部署,到八月,美军已经在所罗门群岛上部署了六个陆战师,修建了四座大型机场与十多处野战机场,还构筑了极为完善的防御工事。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到七月底,美国向所罗门群岛运送了一千二百万吨水泥与四百万吨钢材,动用了近一万人的工程队伍,以瓜达尔卡纳尔岛的霍尼亚拉为中心,构筑了三道防线。
这是个什么概念?
美国动用的工程物资,足以修建一座规模为二十万人的中等城市。如果用来修建防御工事,足够把瓜达尔卡纳尔岛变成一座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能够容纳十万以上守卫部队的巨大堡垒。
当然,这还没完。
军事情报局已经发出警告,美国很有可能向瓜岛运送了一座小型聚变反应堆,而且在岛上修建了一座掩埋深度超过一百五十米的地下发电站,从根本上解决了供电问题,也为今后部署远程电磁炮打下了基础。
更要命的是,美军在运送了如此多的工程物资之后,不可能不向岛上运送作战物资,特别是弹药、燃料、食物、药品等等。以美军的运输能力,这显然不是问题。也就是说,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守军有足够的给养。
果真如此的话,就不可能像攻打马里亚纳群岛那样攻打所罗门群岛。
原因很简单,美军囤积了能够用上好几年的物资,而且有足够的电能供应,封锁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那么,也就只能强攻所罗门群岛,准确的说是强攻瓜达尔卡纳尔岛。
事实上,这正是牧浩洋最担心的问题。
别忘了,他的时间窗口只有三个月左右。如果在三个月内拿不下所罗门群岛,就会演变成一场持久战,而且还得面对获得了六艘超级航母的美国海军,也就有可能丢掉制海权,从而输掉这场战役。
面对这个问题,牧浩洋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打这场仗了。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三十一章 扫荡
八月上旬,牧浩洋连续召开了几次会议,最终统一了思想。
只是,最后确定下来的作战方案,已经与他最初设想的完全不一样了。
按照新制订的作战计划,海军的首要任务是夺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权,掩护陆战队扫荡密克罗尼西亚,主要攻占莫克洛特群岛中的波纳佩岛,把防线向东推进一千公里,并且在此建立一座综合性军事基地。这么做的主要目的,主要就是在主力舰队南下的时候,不用担心来自后方的威胁。[]
也就是说,在占领波纳佩岛之后,至少需要一个月进行工程建设。
到时候,将在岛上部署数十架反潜巡逻机。
如此一来,攻占波纳佩岛的时间不得晚于十月底,因此作战行动必须在九月份开始,争取在十月中旬登陆。
问题是,到九月份的时候,海军只有两艘航母可用。
所幸的是,李明阳送来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美国海军新服役的三艘航母将在八月份返回圣迭戈,进行服役后的首次检修。准确的说,是在完成海军验收测试后,进行必要的维护与调整。
到了八月二十日,军事情报局再次发来消息,三艘“美国”级航母都有问题,而且不是小问题,很有可能在圣迭戈呆到年底。也就是说,在中国海军攻打波纳佩岛的时候,美国海军能用的只有第三舰队。
毫无疑问,这份情报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八月二十一日,牧浩洋签署了攻打密克罗尼西亚的作战命令,而且陆战队已经在八月中旬开始进行作战准备。
二十二日,舰队离开了那霸。
总共是两支舰队,而不是一支舰队。
担任太平洋第一舰队指挥官的是龚继飞中将,由他指挥的战舰为两艘航母、八艘大型综合战舰与八艘反潜战舰。担任太平洋第二舰队指挥官的是佟少云少将,由他指挥的战舰为八艘大型综合战舰与八艘反潜战舰。
此外,陆战队还从扶桑出动了一支登陆舰队,由司马文正中将指挥。
因为已有四艘护航航母与八艘火力支援舰完成了改装,所以登陆舰队得到加强,具有相当可观的独立作战能力。
这里面,最引人瞩目的不是护航航母,而是火力支援舰。
从外观上看,护航航母非常像二战时的直通甲板航母,只是在飞行甲板前部安装了一台电磁弹射器。因为没有采用斜角甲板,所以无法同时起飞与回收战斗机。对于专门为陆战队提供空中支援的护航航母来说,这不是太大的问题,而且护航航母的主要载机是具备垂直降落能力的倾斜旋转翼飞机。也就是说,即便倾斜旋转翼飞机在满载时得滑跑起飞,也能同时进行回收作业。只有在使用舰载战斗机与固定翼反潜巡逻机的时候,才只能单独进行起飞或者回收作业。
有趣的是,当时护航航母的舰载战斗机是j-25m,而不是j-33,也不是j-32。
当然,这与护航航母的用途有关,即其主要用途是为陆战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并不承担舰队作战任务。在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时,经过改进的j-25m不比j-33差,而且作战效费比更高。主要就是,j-25m的翼载比j-33大,低空稳定性更好,且具有更好的任务弹性。
事实上,这也与陆战队的地位有关。
大战爆发前,中国陆战队得到“升级”,主要就是仿效最强大的对手,组建了单独的航空兵。
问题是,在陆战队航空兵成立的时候,空军与海军都持反对意见,连陆军都借此机会要求扩大陆军航空兵。结果就是,陆战队航空兵的规模很有限,而且得到的全是海军淘汰下来的战斗机。
也就是说,到大战爆发的时候,只有陆战队航空兵装备了j-25m。
有趣的是,这些战斗机没有部署在两栖攻击舰上,因为两栖攻击舰没有弹射器,也没有跃飞甲板,无法让j-25m正常起降。结果就是,陆战队的j-25m全部部署在地面上,更像是一种摆设。
战争爆发当天,美军甚至没有轰炸停放在跃龙基地里的j-25m机群。
大概,在美军看来,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些早已落后的战斗机上浪费昂贵的巡航导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时部署在四艘护航航母上的四十多架j-25m,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就部署在跃龙基地。
相对而言,真正强大的支援战舰,还是用集装箱货轮改装的火力支援舰。
当时,八艘火力支援舰上,各有四门大口径电磁炮,只不过是较为老式的轨道炮,主要是线圈电磁炮的产量不是很大,而且得首先提供给大型综合战舰。结果就是,海军把为“台湾”级巡洋舰储备的轨道电磁炮拿了出来,临时改装之后,以集装箱组合的方式布置到了火力支援舰上。为此,海军还从陆军那里借用了八套小型聚变反应堆电力供应系统,为火力支援舰上的电磁炮供电。
与线圈电磁炮相比,轨道电磁炮唯一的缺点就是射程只有四百公里。
显然,在支持陆战队登陆的战斗中,四百公里的最大射程已经非常充足了,而且实战中的射程往往不会超过两百公里,因为担任支援任务的舰队肯定得留在登陆场附近,不会与登陆舰队离得太远。
正是如此,海军后来对轨道电磁炮进行了简化,在把射程降低到三百公里后,把投掷能力提高了一倍,即让这些原本该淘汰的电磁炮能够投掷重达三百公斤的炮弹,大幅度提高了电磁炮的打击能力。
在所有轨道电磁炮都用光之后,海军还开发了一种口径为三百毫米、能够把五百公斤炮弹投掷到四百公里外的线圈电磁炮,专门用来装备火力支援舰,而且开发出了高性能的钻地炮弹,使火力支援舰获得了打击地下坚固目标的能力。实战证明,高性能钻地炮弹的作战效率超过了钻地炸弹。
当时,八艘火力支援舰上有三十二门电磁炮,能在一分钟内投掷近四百发炮弹。
要知道,这些都是质量为一百五十公斤的重型炮弹,其打击效果与二百五十公斤级航空炸弹差不多。如果投掷四百枚二百五十公斤航空炸弹,至少需要让二十架j-25m以最大载弹量出动一次。如果考虑到持续打击能力,那么八艘火力支援舰提供的炮火支援,相当于四百架j-25m。
当然,这并不是说火力支援舰能够取代战斗机。
在实战应用中,火力支援舰主要负责打击地面目标、半掩埋目标与时间敏感目标,而战斗机主要携带一千公斤级、甚至是两千公斤级炸弹,打击深埋目标、以及那些由钢筋混凝土加固的坚固工事。
显然,在得到了十二艘支援战舰后,登陆舰队不再需要作战舰队的直接支援了。
八月二十七日,中国海军首先攻打了帕劳群岛的科洛尔。
准确的说不是攻打,而是出兵占领。科洛尔没有美军驻扎,甚至没有军队,只有一支用手枪武装起来的治安部队。结果就是,在中国陆战队赶到之前,佟少云少将派出的一支登陆部队就接管了科洛尔。
为了这件事,司马文正还把状告到了战争部,说佟少云越权行动。
当然,牧浩洋没有处罚佟少云,只是让他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不要去做原本应该由陆战队做的事情。
事实上,这也是牧浩洋搞出来的矛盾。
在安排任务的时候,牧浩洋让龚继飞的第一舰队在后方,佟少云的第二舰队在前方,以尽量避免遭到美军舰队突然袭击。只是,第二舰队还有一个任务,即提前打击沿途岛屿上的军事设施。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替陆战队开路。
问题是,牧浩洋在安排任务的时候,没有把话说清楚,即在计划中需要攻占的岛屿上没有守军的情况下,第二舰队有没有责任占领岛屿,还是应该把占领岛屿的行动留给跟进的陆战队。
要知道,每艘战舰上都有一支陆战队,一般为一个班、或者一个排。
也就是说,即便没有陆战队的主力部队,第二舰队也能凑出一支营级规模的陆战队,执行毫无悬念的登陆任务。别忘了,大型综合战舰与反潜战舰上都有倾斜旋转翼飞机,能把陆战队送上岸。
随着中国海军攻占科洛尔,太平洋战场上风云再起。
其实,八月二十三日,即中国舰队从那霸出发的第二天,尼克松少将就接到了弗伦奇上将的命令,率领第三舰队离开了圣文森特湾,即阿德莱德港。只是敌情不明,第三舰队一直在塔斯曼海活动。
直到八月二十七日,尼克松才再次收到命令,率领舰队北上前往珊瑚海。
弗伦奇的命令很直接:舰队在所罗门群岛以南海域活动,没有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直接命令,不得主动寻找中国舰队交战。
事实上,这道命令有点多余,因为尼克松少将压根没有想过去找中国舰队决战。
要知道,当时美国海军上下,包括弗伦奇上将在内,都得了“炮火恐惧症”,根本没有信心击败中国舰队。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三十二章 攻守两难
第一百三十二章攻守两难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密克罗尼西亚海战之后,弗伦奇上将向国防部长麦卡锡与参联会主席马歇尔上将提交了一份作战评估报告,对美军舰队存在的问题、以及最需要克服的难题做了总结。○:○网○网○
这里面,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针对大口径电磁炮的防御能力,以及远程炮火打击能力。
事实上,这是同一个问题。
原因很简单,美国海军大型战舰上装备的还是轨道电磁炮,即便拥有超过中国海军同类电磁炮的性能,可是仍然比不上线圈电磁炮。比如,“班布里奇”级巡洋舰上的大口径电磁炮的有效射程只有六百公里,即便是“芝加哥”级巡洋舰上的大口径电磁炮的最大射程也只有八百公里。
可以说,这已经是轨道电磁炮的极限了。
在弗伦奇看来,首先就得拥有与对手相当的打击能力,因此他建议立即全力研制大口径线圈电磁炮,并且同步开发射程超过一千英里的远程炮弹(后来降低到八百英里,也就是大约一千三百公里)。
事实上,美国研制大口径线圈电磁炮的起步时间不算晚,与中国海军相差不大。
可惜的是,在最初阶段,美国海军对大口径电磁炮的定位与中国海军完全一样,而且美国的技术积累更加雄厚。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国海军认为,现有的大口径轨道电磁炮已经足够胜任对地打击任务,没有必要在大口径线圈电磁炮上投入太多的研制经费,甚至没有必要开发大口径线圈电磁炮。
正是在美国放慢了大口径线圈电磁炮的研制进度时,中国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当然,这也与美国海军的一些传统认识有很大关系。
虽然在大口径线圈电磁炮项目上,一些有远见的美国海军军官就提出,这种理论射程没有上限的大口径电磁炮,能在某些时候取代舰载航空兵,成为海军的主要打击力量。但是在讨论具体的战术用途时,美国海军也没能避免一个问题,即如何确保电磁炮能够准确命中一千多公里外的目标?
实战中,中国海军用的是侦察机,或者说是炮火观测飞机。
当时,美国海军有一个严重错误的认识,即炮火观测飞机能够到达目标上空,还需要使用大口径电磁炮吗?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敌人已经失去防空能力,也就能让航空兵发挥作用了。
毫无疑问,在短期内,电磁炮的射程达不到舰载战斗机的最大作战半径。
由此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装备了大口径电磁炮的战舰,根本没有机会接近敌人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
正是受这些因素影响,美国海军对大口径线圈电磁炮不太感兴趣。
有意思的是,美国陆军反而在该项目上投入了不少经费,因为中国陆军已经装备了线圈电磁炮。
当然,在作战使用上,陆军的炮兵与海军的舰炮有很大的区别。
事实上,也正是陆军的努力,让美国海军在设计“芝加哥”级巡洋舰的时候,留下了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在今后能够以更换作战模块的方式,用线圈电磁炮取代轨道电磁炮,提高战舰的远程打击能力。
只是,在二零五三年之前,美国海军肯定得不到大口径线圈电磁炮。
也就是说,要到二零五四年,美国海军才有可能获得大口径线圈电磁炮,并且用来装备大型战舰。
至于防御能力的问题,恐怕要等待更长的时间。
要知道,在二零五三年的时候,中国海军都没有找到对抗大口径电磁炮炮弹的有效防御手段。虽然测试证明,七十毫米电磁速射炮能够拦截大口径电磁炮炮弹,但是拦截效率非常低,价值并不大。事实上,要等到大战末期,随着中国在“重力场技术”上取得了决定性突破,才能有效拦截大口径电磁炮炮弹。
当然,美国海军并没有放松相关方面的研究。
以当时的情况,美国海军能做的,就是研制性能更好的末段拦截系统,即采用与中国海军相同的办法来增强拦截能力。
事实上,当时美国海军还面临着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即其拥有的打击手段,对中国海军的威胁非常有限。
实战已经证明,中国海军基本上对反舰导弹“免疫”了。
虽然在理论上,足够多的重型反舰导弹依然对舰队有足够大的威胁,但是这个数量标准已经随着末段防御系统性能提升而水涨船高。以中国海军进行的测试为准,在打击一支由四艘大型综合战舰掩护的航母战斗群的时候,至少需要二千四百枚重型反舰导弹,也就是出动两百架战略轰炸机。即便不考虑轰炸机的作战损失,两千四百枚重型反舰导弹的价值就不比一支航母战斗群低多少。如果算上击沉战舰所需的导弹,那么用重型反舰导弹攻击航母战斗群是非常不划算的买卖。
更重要的是,反舰导弹性能的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了,而末段防御系统还在继续改进。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美国海军做了预测,认为到二零五五年,反舰导弹对舰队的攻击效率还将降低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到时候要用七千多枚重型反舰导弹,才有可能突破航母战斗群的防空反导拦截网。
毫无疑问,再富裕的国家,也承受不起如此大的战争消耗。
要知道,美国在二零五三年生产的重型反舰导弹,总共也就只有五千枚,中国仅有四千多枚。
事实上,除了反舰导弹,反舰制导炸弹的作战效率也受到了质疑。
1/2
第一百三十二章攻守两难
第一百三十二章攻守两难,到网址 @ya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三十三章 疏忽大意
第一百三十三章 疏忽大意
八月二十八日,到达密克罗尼西亚的登陆舰队全面展开,在当天就控制了大部分有人定居的岛屿。因为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没有参战,而且早已宣布保持中立,所以中国军队只是临时驻扎。
所幸的是,密克罗尼西亚没有军队,只有一支人数不到五百的警察部队,而且分布在大大小小数十个岛屿上。
为了避免外jiāo上的麻烦,中国驻密克罗尼西亚总领事在二十七日就发出外jiāo照会,要求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为中国军队提供便利,而中国将承担所有驻军开支,并且补偿密克罗尼西亚因此受到的损失。
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密克罗尼西亚当局别无选择。
二十八日上午,密克罗尼西亚宣布为不设防国家,同时宣称继续保持中立。
事实上,这个时候,中国陆战队已经登上了该国的好几座岛屿,并且收缴了警察的枪支弹yo。
当天下午,第二舰队已经穿过密克罗尼西亚,驶往俾斯麦群岛。
按照牧浩洋的部署,第二舰队将在俾斯麦群岛东北方向上巡逻,第一舰队则留在后方大约八百公里处。如果美军主动前来决战,将首先与第二舰队遭遇,无法对第一舰队构成严重威胁。
当天,牧浩洋收到军事情报局的情报,美军第五舰队的三艘航母已经到达圣迭戈。
也就是说,在大洋上活动的,只有美军第三舰队。
到了当天晚上,佟少云少将也收到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情报,即美军第三舰队出现在了切斯特菲尔德群岛,并且正在向北航行。几个小时后,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证明了美军第三舰队已经进入珊瑚海。
最先发现美军第三舰队的是一艘在珊瑚海活动的潜艇。
这艘“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以阿纳塔汉岛为基地,在八月十六日出发,前往珊瑚海执行破jiāo任务。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因为就算顺利突破了美军设在所罗mn群岛的反潜封锁线,进入了珊瑚海,也要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因为在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里有上百艘美军的反潜舰艇,还有上百架反潜巡逻机。更要命的是,即便走最短航线,“黄貂鱼”级在珊瑚海里的活动时间也只有一周。也就是说,在巡逻一周之后,就得再次突破美军的反潜封锁线,返回阿纳塔汉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