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当时,空军在所罗门群岛的十多个机场上部署了大约八百架战斗机。
如果有必要,还可以调用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上的轰炸机。
航空兵只是打击新赫布里底群岛的作战力量之一,参与作战的,还有陆战队的两个特种炮兵营。
当时,为了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陆战队专门组建了两个特种炮兵营。这两个营装备的是由海军提供的大口径线圈电磁炮,使用的也是海军的标准弹药,在使用新式增程弹的时候最大射程达到了一千六百公里。打击新赫布里底群岛,用不着新式增程弹,连老式增程弹都派不上用场,因为所罗门群岛东端的恩德岛离新赫布里底群岛最南端的坦纳岛不到八百公里,普通炮弹就足够了。
为了把这两个炮兵营送上恩德岛,陆战队花了不少的力气。
主要就是,恩德岛并非陆战队控制的主要岛屿,没有修建临时码头与野战机场,只能用大型气垫登陆艇把装备送上去。至于运送弹药等物资,主要靠大型登陆艇,然后用两栖战车送往炮兵阵地。
事实上,让舰炮上岸,也只是权宜之计。
主要就是,陆战队的大口径电磁炮的射程在四百公里以内,而且发射的炮弹只有几十公斤,威力偏小,对付一般的掩体都很吃力。海军舰炮的射程在八百公里以上,大口径炮弹的质量高达一百多公斤,在使用半穿甲弹的时候,能够摧毁几乎所有浅埋地下工事,打击效果更加明显。
只是,使用舰炮也很麻烦。
运送弹药麻烦不说,这些庞然大物还只能固定部署,一门炮需要几十人伺侯,还时常出故障。
只是,在有更好的选择之前,陆战队也只能将就着用了。
在航空兵与炮兵的压制下,美军要想修复新赫布里底群岛上的空军基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样一来,弗伦奇就得做出选择了。
可以说,在摧毁所罗门群岛上的中国航空兵与炮兵之前,美军要么让舰队进入珊瑚海决战,要么放弃在珊瑚海决战的念头。
只是,打击所罗门群岛,不一定要使用舰载航空兵。
六月十一日,美军开始反击,主力是部署在澳大利亚的航空兵,特别是战略航空兵。
可惜的是,中国军队早就有所准备,部署在所罗门群岛的八百架战斗机,正是为了应付美军的反击。
接下来几天,双方在珊瑚海上空打得异常激烈。
可以说,舰队决战还没开始,双方的岸基航空兵就首先打了起来,而且都摆出了你死我活的架势。
这一情况,完全在牧浩洋的预料之中。
按照他的部署,空军向马里亚纳群岛与东南亚派遣了上千架战斗机,随时都能为所罗门群岛增派战斗机。
说白了,珊瑚海的空战,就是一场消耗战。
在这里,经得起消耗的是中国军队,而不是美国军队。
别的不说,j-33b在转场挂载的情况下,能够直接从菲律宾飞到所罗门群岛,在空战挂载状态下,也能从印度尼西亚东部或者马里亚纳群岛直飞所罗门群岛,而美军向澳大利亚派遣战斗机,中途至少要降落两次,或者在降落一次的情况下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全程飞行时间在十个小时以上。
除了补充战斗机,飞行员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主战场是珊瑚海,而当时中国海军依然掌握着珊瑚海的制海权,能够动用小型舰艇与潜艇搜救跳伞的飞行员,在空战间隙还能出动海上巡逻机。美军最多只能在空战间隙出动巡逻机搜救跳伞的飞行员,根本不可能派舰艇深入珊瑚海。结果就是,跳伞的美军飞行员中,有三分之二当了战俘,被美军救回去的不到五分之一,而中国军队的跳伞飞行员中,大多数都能被救回。
当时,为了搜救跳伞飞行员,海军还专门在珊瑚海里部署了六艘潜艇。
要知道,用潜航速度高达四十五节的“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执行搜救任务,效率与安全性比其他舰艇都要高得多。
可以说,只要珊瑚海的空战持续下去,美军迟早会认输。
到时候,弗伦奇仍然得在打与不打之间做出选择。
对此,弗伦奇也有极为清醒的认识。
六月十二日,改编为第三舰队的美军舰队驶出了圣文森特湾,在进入远海之后,转为向东航行。
此时,美军第三舰队实际上编为四支舰队。
以“美利坚”号、“林肯”号、“罗斯福”号航母战斗群为核心的是第31舰队,以“埃塞克斯”号、“尼米兹”号与“斯普鲁恩斯”号航母战斗群为核心的是第32舰队,以“哈尔西”号、“杰弗逊”号与“格兰特”号航母战斗群为核心的是第33舰队,而前第三舰队则为第34舰队。
弗伦奇没有把所有航母都编在一起,而是分成了三支舰队。
这么做,算得上是美军在吸取了经验教训后做出的变化。
之前的几场海战都证明,把航母集中在一起使用,虽然能够提高作战效率,但是有一个限度。如果舰队的规模超过了指挥系统的控制能力,就只会降低舰队的作战效率,还会使舰队更易遭到打击。
事实上,中国海军早就这么做了。
当时,第一舰队就分成了三支舰队,只是没有完全拆分,仍然由龚继飞统一指挥,只是各自编队航行。
在这方面,弗伦奇做得比较彻底。
当时,他只直接指挥第31舰队,尼克松中将指挥第32舰队,来自第五舰队的本杰明少将指挥第33舰队,原第三舰队的罗森准将指挥第34舰队。四支舰队中,除了第34舰队单独活动,另外三支舰队都在一起活动,最大间隔距离不超过两百公里,最小间隔距离不小于一百公里。
在弗伦奇看来,这个编队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舰队的打击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够以此避免整支舰队同时遭到敌人打击,确保在不利的情况下,仍然有部分舰队能够保存下来。
当然,不能因此说弗伦奇没有信心击败中国舰队。
要知道,在海战中保存实力,不仅仅为了把战舰带回去,还是为了在遭受敌人打击之后进行反击。
问题是,珊瑚海上的战局,确实让弗伦奇缺乏信心。
按照他的要求,在六月十日之前,就应该让新赫布里底群岛上的空军基地投入使用。现在已经是六月十二日了,不但空军基地没有投入使用,甚至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更不清楚到时候有没有战斗机可派。
要知道,在六月十一日,美军损失了三十三架轰炸机与一百六十七架战斗机。
虽然中国军队的损失也不小,即便扣除战报中的水分,也不会少于一百架,但是中国军队当天就补充了损失的战斗机,而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美国空军没有得到补充,也不知道能否得到补充。
照这个速度消耗下去,要不了十天,美军就将拼光所有岸基战斗机。
到时候,就算修复了新赫布里底群岛上的空军基地,也没有任何意义。
舰队离港之前,弗伦奇就给五角大楼发了一封电报,希望马歇尔上将尽快为澳大利亚增派战斗机。
可惜的是,弗伦奇得到的答复非常含糊,即暂时没有战斗机可派。
这怪不了马歇尔,负责调派战斗机的是空军参谋长阿诺德上将,而当时美国空军在所有战场上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各条战线都在要求增派战斗机,而西南太平洋本来就不是空军的主战场。
严格说来,是在进入二零五四年之后,空军才降低了西南太平洋战场的等级。
当时,马歇尔让弗伦奇自己想办法。
问题是,弗伦奇有什么办法好想?
要知道,美国海军根本没有岸基战斗机,舰载航空兵全部在弗伦奇手上,陆战队航空兵的规模又非常有限,而且绝大部分作战部队都在澳大利亚。也就是说,当时能够向澳大利亚增派战斗机的,只有美国空军。
无法获得更多的战斗机,弗伦奇就只能在别的方面做文章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他率领舰队出发的原因。
如果岸基航空兵无法夺取珊瑚海的制空权,那就只能出动舰队,通过消灭中国海军舰队来夺取制空权与制海权。
只是,这场仗到底该怎么打,弗伦奇心里却没底。
显然,直接前往珊瑚海基本上是送死。就算岸基航空兵能够提供掩护、甚至能够驱逐中国战斗机,在没有新赫布里底群岛掩护的情况下,舰队依然要受到来自多个方向的威胁,也就极有可能遭到中国舰队偷袭。
弗伦奇不得不承认,他制订的作战计划派不上用场了。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九十二章 选择权
收到美军舰队离开阿德莱德的消息,牧浩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权。
可以说,准确的情报在这个时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牧浩洋做的前期部署发挥了作用。
当时,第一舰队与第二舰队就在珊瑚海,只是在新赫布里底群岛与所罗门群岛之间,没有深入。按照牧浩洋的判断,弗伦奇从塔斯曼海进入珊瑚海、即从南面直接北上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此弗伦奇只有一个选择:绕过新喀里多尼亚与新赫布里底群岛,从东面攻击所罗门群岛,然后前进入珊瑚海,全速向西南航行,进入岸基航空兵的掩护区域,等待中国舰队前来决战。
如果是牧浩洋指挥美军舰队,他就会这么打。
只是,指挥美军舰队的是弗伦奇,而不是牧浩洋。
为了安全起见,牧浩洋让龚继飞向珊瑚海南部海域派遣了十二艘潜艇,在新喀里多尼亚与澳大利亚之间建立起了一道潜艇警戒线,用四艘潜艇在新喀里多尼亚与新赫布里底群岛之间的海峡进行巡逻,在新赫布里底群岛与斐济群岛则部署了十二艘潜艇,另外安排十艘潜艇在新赫布里底群岛东北方向上巡逻。也就是说,用三十八艘潜艇,封锁了西南太平洋几座主要群岛之间的海峡。
只要弗伦奇率领舰队前来决战,就不可避免的要经过这些被潜艇监视的海域。
问题是,这种部署,弗伦奇也能想到,而且他肯定知道,中国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上差不多部署了一百艘潜艇。
这样一来,弗伦奇很有可能绕更大的圈子,比如绕过斐济群岛。
事实上,这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美军控制着斐济群岛,而且在这里部署了上百架反潜巡逻机,东面的萨摩亚群岛群岛也在美军控制之中。也就是说,如果弗伦奇断定中国海军会动用潜艇监视主要海峡,他就会利用部署在斐济群岛与萨摩亚群岛的反潜巡逻机,在斐济群岛东面开辟出一条安全航道,然后从这边北上,再转向西进。
针对这一情况,牧浩洋选择了动用岸基反潜巡逻机。
主要就是,斐济群岛离所罗门群岛超过了两千公里,在战斗机的打击范围之外,而且离马里亚纳群岛也有五千公里,差不多在战略轰炸机的打击半径之外了,向斐济群岛东面部署潜艇的风险太大了。
更重要的是,建立四条潜艇警戒线,已经用掉了三十八艘潜艇。如果让更多的潜艇执行侦察警戒任务,舰队得到的反潜掩护就将降低。显然,牧浩洋肯定不希望舰队在作战的时候遭到美军潜艇偷袭。
这个时候,牧浩洋有点后悔,没有及时攻占瑙鲁。
虽然庞跃龙提出过攻打瑙鲁,但是被牧浩洋否决了。主要就是,当时所罗门群岛战役进行得还算顺利,没有必要增加一处必须派重兵防守的地点。随后,等到牧浩洋觉得有必要攻打瑙鲁的时候,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打响了,陆战队没有多余的兵力可以调动,也就搁置了起来。
可以说,如果占领了瑙鲁,情况将大不一样。
比如,可以在瑙鲁部署反潜巡逻机,用来监视斐济群岛北面海域。
因为波纳佩岛离斐济群岛太远了,所以牧浩洋只能在所罗门群岛部署反潜巡逻机,挤占了有限的地面资源。
更严重的是,扰乱了前线部署。
针对这个问题,牧浩洋想到了一个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即让空军向所罗门群岛部署战略预警机。
虽然在搜寻海面目标的时候,战略预警机不比反潜巡逻机出色,主要是战略预警机配备的雷达主要用来搜寻空中目标,对海探测能力不比反潜巡逻机上的雷达好多少,但是在复杂的战场上,战略预警机的任务弹性更加突出,即能同时搜寻海面与空中目标,并且指挥其他飞机活动。
当然,这免不了要让战略预警机承担巨大的作战风险。
要知道,战略预警机是空军中,价值最高的作战飞机,造价甚至超过了战略轰炸机。
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空军总共只有不到四十架战略预警机,美国空军装备的战略预警机也只有五十来架。到二零五四年,中国空军战略预警机的数量增加到一百架以上,而且以每个月四架的速度递增。
可以说,这已经是战略预警机的最大产能了。
要知道,在各种作战飞机的性能都飞速提升的情况下,空军对战略预警机的性能要求也水涨船高。
当时,中国空军对战略预警机的需求量高达一百八十架。
主要就是,在面对众多威胁的时候,预警机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前只需要一架战略预警机就能完成的任务,现在需要好几架。在大陆战场上,空军已经采用了全新的预警机部署战术,由三架战略预警机组成一个机群,其中一架是领队长机,三架预警机呈品字型编队飞行,相隔距离在五十公里到一百公里之间,僚机通过高速战术数据链把探测到的空情信息发给长机,由长机集中处理,然后再把处理后的信息分配给僚机,分别引导最近的战斗机作战。
该战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幅度延伸了被动状况下的探测距离,提高了探测精度。
说得简单一些,组成编队飞行的战略预警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被动雷达探测基阵。
实战早已证明,被动雷达是探测隐身飞机的最佳手段。
只是,在只动用一架战略预警机的情况下,对隐身飞机的最大探测距离很难超过三百公里,而战术上需要预警机提供五百公里左右的探测区域,才能确保己方的防空战斗机能够及时拦截来袭敌机。
组成了空中探测基阵之后,战略预警机对隐身战斗机的被动探测距离超过了五百公里。
可以说,正是这一战术上的改变,帮助中国空军牢牢掌握着大陆战场的制空权,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问题是,空军对战略预警机的需求也因此大幅度提高。
事实上,一百八十架只是最基本的数量需求。当时,空军更加需要一种性能先进的战略预警机,而且明确要求这种战略预警机必须配备性能强大的计算机,充当机群的长机,处理海量空情信息。
这方面的研制工作已经开始,新式预警机以dy-1大型电动运输机为基础,配备了一台浮点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十兆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第一架工程样机已经开始制造,预计能在二零五五年初量产。
当时,第二种超级战略预警机也在研制之中,载机是dy-2,不但配备了性能更加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还具备了几乎无限的续航能力,即其供电系统是一套集成质量为二百二十吨的小型聚变反应堆。
按照空军的规划,这两种超级预警机将成为未来的空中指挥中心。
当然,这些都是美好的设想,在二零五四年都没变成现实。
牧浩洋要求空军向所罗门群岛派遣战略预警机,也有更加长远的考虑,即在接下来的舰队作战中,这些预警机将引导空中战斗。
当然,在牧浩洋看来,珊瑚海方向上的威胁并不大,美军绕过斐济群岛的可能性最大。
以美军舰队的航速,也就不过多航行一天而已。
当然,弗伦奇也有可能采用更加冒险的战术,比如用反潜巡逻机在斐济群岛西面开辟出安全航道。
还有可能出现更加极端的情况,即美军舰队从塔斯曼海直接北上进入珊瑚海。
总而言之,弗伦奇有很多选择。
在战与不战的问题上,选择权在弗伦奇手上,牧浩洋能做的,只是尽量完善部署,然后让龚继飞与佟少云耐心等待。
接下来的几天里,牧浩洋的判断正在变成现实。
最明显的征兆就是,美军从六月十四日开始,降低了在珊瑚海上空的作战力度,减少了战斗机的出动数量。可是根据之前统计的战报,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美军战斗机应该还有一千二百架左右。也就是说,美军还没有丧失作战能力,只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没有继续与中国空军争夺珊瑚海的制空权。
这个其他因素,显然与正在赶来的美军舰队有关。
按照牧浩洋的判断,如果弗伦奇打算率领舰队杀入珊瑚海,首先就得摧毁所罗门群岛上的空军基地,而美国空军已经尽了全力,仍然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弗伦奇肯定会采取突袭的战术,比如让美国空军全力出动,吸引中国战斗机升空作战,美军舰队则趁此机会发动突然袭击。
当然,也有可能是颠倒过来的,即由舰队当诱饵,让空军担任突袭任务。
如果美军的作战准备足够充分,还有可能双管齐下,舰队与空军同时出动,确保达到作战目的。
不管怎么说,美军舰队肯定会来,问题只是在什么时候、从什么方向上到来。
当时,牧浩洋做了一个特殊安排:让司马文正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加强进攻力度,给美军制造更大的伤亡与损失。
可以说,牧浩洋已经认识到,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战斗,将对弗伦奇产生影响。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九十三章 单刀直入
当时,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战斗,确实牵动着弗伦奇的神经。
六月十一日,双方在珊瑚海上的空中战斗打得正酣的时候,美军动用一艘攻击核潜艇与一小队海豹突击队,为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守军送去了一套低频通信设备,获得了与守军进行实时通信的能力。
当然,这套设备只能发送电码,不能进行语音与视频通信。
能够恢复通信联络,至少比无法交换信息好得多。哪怕只是电报,也能让后方掌握岛上的情况。
到六月中旬,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已有四分之一的地下工事被中国陆战队破坏。
虽然美军无法统计出准确的伤亡数字,但是从减少的人员来看,已有超过五万名美军官兵阵亡。绝大多数官兵都是在保卫地下工事的时候牺牲的,还有一部分被坍塌的地下工事活埋。
事实上,当时美军已经很少袭击地面上的中国军队了。
主要就是,中国陆战队不再固守几处阵地,而是四处出击,还专门组建了一些部队对付来到地面上的美军。
更重要的是,中国陆战队采用了一种非常野蛮的办法来对付美军的地下工事。
这就是:钻井。
想出这个办法的,是一个叫庄敬臣的新兵,他在服役前是一名地质钻探工人,有五年的工作经验。根据传闻,他执行第一次任务,即在深入美军地下工事的战斗中负伤,在战地医院的病床上昏迷了五天,醒来后就向排长提出了这个办法。当时,陆战队正在发挥官兵的积极性,向所有人征集对付美军地下工事的办法。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庄敬臣提出的办法有点异想天开,但是负责战地指挥的军官觉得尝试一下也没有什么损失,就让庄敬臣在复原归队后负责这件事。
为此,庄敬臣还被破格提拔为一级军士。
经过几次试验,陆战队总结出了使用钻井方式对付美军地下工事的办法,即在钻头上安装压力传感器,只要钻头进入了地下空穴里就停止钻探,然后从钻孔里把炸药塞进去,直接爆破掉地下空穴。虽然爆破的不一定是美军的地下工事,但是十次碰上一次,就足以让战地指挥官满意了。
要知道,这么打,陆战队员就不用冒险进入美军地下工事了。
更重要的是,钻一口深度在一百米左右的井,也就不过两三天的事,而且耗费的人力也就十多人。以当时的情况,只需要动员一半的陆战队员,就能在一个月只内把整个瓜达尔卡纳尔岛钻探一遍。
当然,前提是有足够多的钻井设备。
可惜的是,美军很快就找到了应对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主要坑道上方十到二十米处挖掘一条假坑道,然后对主坑道进行加固,使其能够承受爆炸的冲击力,以确保主坑道不被震塌。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美军想出了应对办法,陆战队也能想到新的手段,比如在钻头上安装摄像机、或者是其他探测设备,在确定钻到了美军的主坑道之后再进行爆破。美军的应对之策是,在陆战队进行爆破之前,用预制的器件堵住钻孔。后来,陆战队对钻杆做了改进,在钻探到主坑道的时候直接往里面灌入液体炸药,然后以电激发的方式引爆。美军的应对之策很直接,即在陆战队灌输液体炸药的时候提前引爆,炸死地面上的陆战队员。随后,陆战队改变了液体炸药的引爆方式,甚至在钻杆内安装了高压气体炸药灌,以遥控的方式把高能爆炸气体直接灌入美军坑道,杀死坑道里的美军官兵。当然,美军也想出了应对之策,比如通过提高局部地区的气压把爆炸气体控制在某个区域内。
总而言之,这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
后来,庄敬臣还获得了由庞跃龙颁发的特级战斗功勋奖章。
问题是,陆战队实际上没有推广这一战术。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大规模钻井的难度太大了,陆战队没有那么多的钻探设备,从后方运送也很麻烦,还得为此对参与行动的陆战队官兵进行培训,毕竟不是每一个陆战队队员都在地质钻探单位工作过;二是这个办法只能对付美军的坑道,无法对付加固了的地下掩体,特别是那些顶部有数十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穹盖的地下设施;三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而且陆战队的损失也不小,比如在五月二十七日的一次事故中,一名陆战队员误操作引爆了一百多吨炸药,导致附近的三十七名官兵阵亡、一百多人负伤。
1...449450451452453...5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