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的八零年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磨刀堂主

    其实这个时候,关阳的高考成绩早就出来了,令人惊喜的是,她竟然真的考上了燕京大学,虽然只是比录取分数线高出三分,但是三分之差,已经超出全省十几万考生,成为了云泽市唯二考上知名大学的考生,也是云泽市一中第二位考上燕京大学的学生,第一个则是关山虎。

    姐弟两人到了时,关云山亲自开车来接,对着关阳喜笑颜开道“好闺女,没给你爹丢人走,咱们回家去”

    关晓川一听他这语气,就知道他肯定要把两人带到关帝庙老家去,关云山虽然现在已经成了身价亿万的老总,但毕竟乡村农民的气息十分的浑厚,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难以摆脱。

    自己的女儿考上了燕京大学这么好的学府,在这个崇尚上学,崇尚知识的年代里,对关云山来说,比赚几十万块钱都令他高兴。

    富贵不还乡,犹锦衣夜行。

    自家女儿考取了这么好的大学,那是说什么也要显摆一下的,要显摆就得在熟识的人面前显摆,在城里显摆对关云山来说,不过瘾,只有返回关帝庙村,让全村人都羡慕,关云山才会从里到外都感到舒坦。

    载着关晓军姐弟两人的车子刚到熟悉的关帝庙村口,关晓军便看到了拉着村口的红色横幅,红色的绸布,金色的字体热烈祝贺我县关阳同学考取燕京大学。

    落款竟然是云泽一中。

    “云山回来啦”

    村口有人看到车子,放声大喊“晓军和阳阳呢也在车里吗”

    “你小子可真行,家里接连出了两大学生,还都是名牌大学你们家风水这几年可真旺啊”

    “你说都是人,差别怎么这么大我儿子上学天天眼睛睁的比谁都大,就是听不懂老师的话,鸭子听打雷,光听学不会”

    “这是没办法的,有些孩子从小就聪明,老关家的这三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厉害,从小就不是一般人,不是咱们的孩子能比的。”

    村口树林里此时已经坐满了人,现在天热,村里人为了乘凉,都拎着凉席跑到村口的树林里乘凉,很多人从家里端着饭碗蹲在树林里聊天,有的拿着成群的大牌,或者拿着收音机,听评书或者听歌,一到夏天,村头的树林里便热闹的如同集市。

    不过这种情形在新世纪之后,便越来越少,随着电扇的普及,乘凉已经用不着出门了,除了有些老年人还保持着端着饭碗到树林吃饭乘凉的习惯外,八零后出生的一代人,已经不再保有这种习惯。

    就如同这个时代的冬天揣袖子,在二三十年之后,已经很少看到有人在冬天揣着袖子四处溜达了。

    关云山急忙停下车子,掏出几包烟挨个让烟,伺候几个老人吸上几口之后,这才与一帮同龄人说起话来,关阳和关晓军也一起下车,取出车厢里的瓜子糖果,分给树林里乘凉的孩子,很快身边就围拢了一圈人。

    “哇,这是巧克力吗”

    “这个糖我认识,是大白兔奶糖,我见我同学吃过,可甜了”

    一群小孩子围着关晓军又跳又叫,犹如嗷嗷待哺的幼鸟一般,眼神之中充满了渴望之色。

    这时候农村里只有代销点,没有什么商铺,代销点里也只是贩卖一些彩色的硬糖,而夏天天热,很多硬糖都融化了,糖纸粘粘的,吃一颗糖,整个手掌都是粘的,就这还有很多孩子买不起,因为零钱不够。

    一毛钱可以买五颗玻璃糖,买两颗花生牛奶糖,两毛钱可以买一本小人书,一包火柴也就两三毛钱,超过五毛钱就真的是钱了,这个时候还有一分钱的黄色纸票,一分钱也真的是钱,放在后世,一分钱都是稀罕物件了,小孩子估计很难见到了。

    在一群孩子的围拢之下,关晓军和关阳向家中




第二百八十一章 奖励
    ,

    “观众朋友们,每年的高考都是万人齐挤独木桥,每年的高考学子们,能够考上大学的少之又少,而能够考上名牌大学的学子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但是在我们云泽市,却有一家人,他家里的有两个孩子竟然都相继考上了燕京大学,这一家的家长,平日里到底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大家都感到好奇。 ”

    云泽市电视台的一名女记者站在关帝庙村头,对着摄影机说着极不标准的普通话,一看就是凭关系上岗的小娘们“现在,让我们走进关帝庙村,关云山的老家,看一下他们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此时关晓军的家里来了不少人,有云泽一中的领导和老师,还有教育局的几个人,他们是给关阳送奖金的,同时也顺便蹭一下记者的光,在采访节目中露一小脸。

    云泽市的惯例,能够考上燕大和水木的的学生,光是学校和教育局以及各地县乡都会有相当可观的奖金发放,专门派遣干部来询问学生家庭有无困难,及时解决这些学子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好好的专心学业。

    一些后世脑残的段子里,写什么高考状元上不起学,凑不起学费什么的,简直是脑子进屎了才会相信,如果一个国家最高等学府的优秀学生连上学都上不起,那也太过搞笑。

    真实情况是,只要当地出现名牌大学的学子,光是奖金和各种慰问,就足以令这些学生毫无负担的完成他们的学业。

    无论在什么时候,名牌大学的学生都是一种政治资源,这些学生有着极其光明的未来,当地政府又没有几个傻子,在这种时候进行投资,成本小,而且还颇为见效,谁都不会错过。

    此时关晓军家前院的客厅里,便坐着几个教育局和一中的几个领导,这些人中,有三名都是关云山的老同学,其余的也都是熟识的人,只有关阳的老师与关云山不太熟,但彼此也见过几面。

    就是电视台来采访的几个人中,都与关云山是旧相识,老关家超市的报道和每月在电视台广告上的投入,都是在市内数一数二的,电视台又不大,关云山又是地方首富名人,自然都知道他。

    现在他女儿考上了燕大,还是凭借真本事考上的,这一点大家是真的感到钦佩,在这个时代,有钱虽然受人尊重,但是家里孩子能考上一流学府,则更令人羡慕。

    “阳阳这孩子,从一入学我就知道她是一个好苗子年年考试都是年级内前几名,人也谦和,从不与同学们闹矛盾,当时我就说了,这孩子肯定是考燕大、水木的料”

    云泽一中校长郑光旭坐在沙发上,侧身为关宏达点了一根烟,笑道“老哥哥,你有个好孙女啊又聪明,又懂事,人缘也好,整个学校里的学生都喜欢她。”

    他说到这里,冲提着茶壶倒茶的关晓军努了努嘴“要是小军能有他姐姐一半的好人缘,我也能省下好大的心思。”

    关晓军是云泽一中的一霸,当初刚开学进入一中,就把云泽市最大的两个混混头目罗世道、罗世理给打了,而且打完后,直接从二楼给扔了下去,手段暴戾,在云泽一中至今“美名”不减。【!! !最快更新】

    所以整个学校的学生都怕他,便是老师都对他很是忌惮,好在他只爆发过那么一次,之后便安心学业,或者搞写作,比所有人都老实,但因为有前科,众人还是对他极为敬畏,轻易不敢不敢与他接触,也不敢招惹。

    郑光旭对关晓军的心理也很矛盾,既佩服这小子的能力和才学,又看不惯他的行径,不过现在的关晓军文名在外,已经成了云泽市标杆性质的人物,上上下下都不好对他做什么,



第二百八十二章 身份转变
    ,

    “小军,永生来了”

    在关晓军和关阳坐在后院躲清静时,卢新娥走到后院嚷嚷道;“快出去接一下永生和永琴都来了”

    关晓军站起身来,看了关阳一眼“走吧老姐,咱去迎接一下吧。 ”

    关阳好奇道“永生这段时间不是一直都在盛海么今天怎么来了永琴没去盛海啊”

    她们姐弟前几天去燕京的时候,曾邀请何永琴一起出去玩,却被何永琴拒绝了,小姑娘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过自己的哥哥何永生了,准备在暑假期间去找哥哥去,不想单纯的出去玩。

    对于何永琴的决定,关晓军自然不会反对,将何永琴送到去盛海的火车上,又给了她一沓钱之后,才和关阳一起去了燕京。

    在燕京居住的这段时间里,关晓军没少与何永生通话,在他的安排之下,何永生已经在盛海几个区里盘下了不少门面房,将之打通,做起了超市生意。

    超市的名字便叫做家乐福,算的上是云泽市家乐福的分部,不过只开了五家,徐汇、长宁、静安、黄浦、普陀,这五个区的超市地址都是关晓军拿着盛海市的地图,一笔笔圈起来,让何永生一段路一段路的尝试询问,最后才谈拢购买的。

    此时城市内修建的商业建筑并不多,即便是有,也是按照百货商场的样子修建出来的,在地形利用上,远不如云泽市家乐福超市自己设计出来的房子科学合理,何永生在盘下这些店铺之后,还得进行后期的改造,才能符合超市的需求。

    关云山内部培训的一些员工,因为这个缘故,还被何永生借走了好几个,用来指导盛海家乐福超市的装修和员工培训,本来是关云山是不太乐意将员工外借的,后来是关晓军做了一些思想工作,非常隐晦的说出自己在何永生的超市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后,关云山方才放出了几个人去盛海。

    关晓军有自己的小金库,有着不菲的稿费,都是自己掌控,这在整个老关家都不是秘密,尤其是关晓军曾不经意的透露过自己也曾参与过何永生买股票的事情之后,连关宏达都对自己这个孙子的手笔大为赞叹。

    关晓军对家人说,自己在这波行情里赚了十多万,关宏达在高兴之余,大手一挥这些钱随便自己孙子折腾,谁都不要插手

    不过他要是知道关晓军赚的不是十几万,而是两三个亿的话,怕是绝不会如此轻松了。

    也就因为这个原因,当关晓军说何永生的超市自己也有股份时,关云山并没有怀疑,接受了何永生借人的请求。

    此时超市在整个中国依旧是新兴事物,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很多小县城都没有成规模的超市,此时最为人熟知的还是百货大楼和政府划出的集贸市场。

    便是在盛海这个一直走在流行前沿的城市,超市也不是很多。

    其实真要是说起来,在一百年前,盛海便已经有了超市的存在,只是因为种种风波而被废止,待到第一家大型超市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八四年了,那时候叫做自选商场,开设在臧南路,当时曾引发了一阵轰动,各路记者纷纷报道,但是那时候的超市经营模式有问题,再加上计划经济的种种限制,开了两年便宣告关门。

    等到了九一年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超市终于出现,那就是联华超市,开设在曲阳路玉田路的工人新村那里,第一天开业,便处于爆满状态,人流汹涌,排队能排到两里地去。

    要么说盛海是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呢,一切新鲜事物基本上都是先从这里开始,然后再向各地普及,超市也是如此。

    不过这个时候的超市开设,极为麻烦,商品组织很不容易。

    商品市场仍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制”运行下,远不像后世,生产单位直接与销售终端对接,所有商品标准化包装后上架销售。

    那时候的糖果是散装的,冰糖是散装的,甚至卖的还是散盐。

    散盐见过没有

    就是那种大盐粒子,一颗颗盐分的结晶体,如同冰糖块一般,因为纯度不够而颜色发黄发暗,与后世雪白的加点盐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那时候的农村地区吃盐,吃的都是这种大盐粒子,吃饭之前要将这些盐巴敲碎,然后以酒瓶子或者擀面杖碾碎,碾成粉末,才能放进饭



第二百八十四章 历史问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有的问题,而知青遗留的问题,就是整个八十年代最常见的问题。

    当初知青返乡潮,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有些知青为了返回所在城市,眼珠子都红了,女的不惜与当地干部上床,男的不惜抛家弃子,反正都挤破脑袋的往城里钻。

    何永生的父亲就是这大批返城知青中的一员,也是众多心狠之人的一员。

    很多知青为了返乡,出现了不少抛弃爱人的事情发生,这个时候的农村确实贫困,那些在城市里生活的知青们若是没有了返回城市的希望,他们自然会认命,可是一旦有返回的希望,这种希望就如同冬天荒原里的一把火,以燎原之势,烧遍了整个中国大地,引发了种种喜怒哀乐,尘世情仇。

    九十年代初,九三年的时候,有一首流行歌曲,那是李春波唱的《小芳》,风靡一时,唱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这首歌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一个是因为旋律朗朗上口,符合这个时代人的音乐审美要求,另一个就是令很多人感同身受。

    何永生的父亲为了返回城里,直接就是抛弃妻儿,一去不回,以至于何永生的母亲自杀,留下何永生和年幼的妹妹四处讨饭生活,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要不是关晓军拉了他一把,此时的何永生还能不能活在世上,何永琴到底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已经难以想象。

    所以何永生对关晓军一方面是敬畏,另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感激,这是从地狱里将他兄妹救出来的恩情,值得一辈子报答,所以关晓军才把他远派盛海,替他打理事情。

    何永生对关晓军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但是对他的父亲却怀着十足的怨恨,他之前身上随时都拿着一把刀,那刀子一方面是要捅敢对他妹妹有企图的流氓混混,另一方面是随时准备捅死他的生身父亲,因为他要为他的母亲报仇!

    这是他的心结,那种对亲生父亲无情的怨恨已经烙印到了他的骨髓里,刻骨铭心,难以消除。

    现在他忽然对关晓军说,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父亲,关晓军登时一愣,种种念头在脑海里一闪而过,问道:“找到了人在哪里”

    何永生道:“人就在盛海。”

    “小琴知道吗”

    “我还没有告诉小琴,也不准备告诉她。”

    “你准备怎么处理这件事还要报复他么”

    “我就是想要听听你的主意。”

    何永生说话之时,声音压低,眼角微微泛红:“小军,我现在心很乱,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

    关晓军道:“今天晚上咱们一起聊聊,现在什么都不要想,先吃饭!”

    今天家里来了很多客人,酒宴一直到了下午五点多钟方才结束,散场后,一群人醉醺醺的发动汽车,向村子外面开去。

    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醉驾这一说,喝酒开车很正常,别说是乡镇地区,便是燕京城内,开面的的司机,灌上一斤白酒再拉客上路的人也多得是。关晓军在零六年的时候,从到通州,一帮人乘坐面包车,开车的司机浑身酒气,问了问,说是喝了一斤半的二锅头,然后一路猛飙,直达通州。

    开车的没觉得有问题,就连坐车的人也没有生出太大的担心,那时候的人好像普遍没有这个安全意识,心也大,再加上路上车也少,出车祸远没有后世那么频发和严重。

    教育界的领导和记者都走了之后,袁令旗和何永生等人却留了下来,他们不算是外人,老关家院子



第二百八十五章 狠辣的复仇
    “老天爷没上班”

    即便是何永生陷入巨大的悲痛与不平之中,也被关晓军这一句话给逗的笑了出来:“小军,你怎么这么破坏气氛,我这正伤心呢。”
1...66676869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