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九龙秘籍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理之外
“哇~~真香啊!”文扬露出一丝一如既往的荡笑容。
“你……”金萌愣了一下,小脸蛋唰地红透了,温柔地给了文扬一个小嘴巴,娇嗔道:“你这人坏死了!”
“唉哟,唉哟……”文扬用手一摸自己的后脑勺,放到眼前一看,手掌中满是黑黑的脓血和恶心的头皮和几绺儿头发。
“呀。”金萌掏出自己的手帕想把文扬的后脑包上,可是手帕太小了,文扬的脑袋前后又相当凸出,老王笨手笨脚地根本包不上。
最后金萌无奈的脱下了自己外衣,好歹给文扬包扎了一下。
一阵急促的呼吸过后,文扬感觉呼吸恢复了顺畅,只是后脑勺一阵疼过一阵。
“飞儿这是怎么了。”金萌实在是不解,这一趟文扬进来,就算发生什么事,哪怕是文扬和飞儿旧情复燃了,她也不会意外,却没想到是这个结果……难道说一言不合,大打出手了?
文扬咧嘴坏笑,很无奈的说道:“飞儿怎么样了我不知道,我知道我媳妇肯定是有点问题了……伤心啊。”
金萌很奇怪:“说着半截飞儿,怎么又跑到我身上来了,我怎么了又。还有,你为什么伤心。”
“哎……”文扬轻声叹息,“我媳妇,也是我伟大的爱国志士,茅山最为杰出的弟子之一,金靖业的爱女,茅山九龙术当今为数不多的嫡传弟子之一,竟然在我受伤,尤其是外伤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却是给我包成阿拉伯人……你说,我作为九龙术当代的也算是掌门弟子了,能不伤心么,出了这种事,我愧对茅山列祖列宗,愧对三茅真君啊”
金萌一听,脸彻底红了起来,也有些不好意思,刚刚实在算是太紧张文扬了,所以才会干出这么业余的事,虽说是情有可原吧……
在文扬坏坏的目光下,金萌慢慢的招架不住,赌气拍了文扬一下:“讨厌,人家是关心……”
这边金萌还没有说完,那边文扬已经疼的杀猪般的叫了起来,金萌这一下,好巧不巧的,拍到了文扬的伤口上。
金萌没有理会文扬杀猪般的嚎叫,轻轻的撕下包在文扬头上的衣服,方才的伤口中,又如同泉涌般的喷出一道鲜血。从旁边的水壶中沾了一点水,左手掐一个手诀,拇指和食指紧扣成圆形,其余三个手指顺序做兰花状,瞬间手上一点清水,闪过一道金光,顺着金萌的指尖,飞入文扬的伤口。
文扬的伤口奇迹般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愈合着,方才泉涌般的鲜血,也渐渐的不再流出。
伸个懒腰,文扬做了起来,看的出来,失血过多的他,脸色还是有一些苍白。
稍微打坐了一下,恢复了一下精神,文扬写了一个房子,叫金萌去找邵翾抓药,金萌虽然不太懂药,但是浅浅一看,也差点晕过去,好家伙,中间好多药都市面上千金市骨的绝品,甚至已经绝种,金萌闻所未闻的药材。虽然金萌不知道文扬是如何确定邵翾有这些宝贝的,但是这一下,也够邵翾出血的了。
支走了金萌,文扬轻轻走到了飞儿边上,慢慢蹲了下去,上下看了看飞儿身上的伤口,之后脱去飞儿身上的衣服,傲人的玉ti瞬间展示在文扬的面前,好在文扬看飞儿的身子,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飞儿的周身,就没有一块儿好地方了,方才文扬情急之下,也顾不上哪了,所以说,垂死挣扎的人,潜力是最可怕的,人的求生意志,也往往能够给战胜一切理智,就好像司机在出事的时候,总会下意识的直接左打轮,把副驾的位置甩出去,无论副驾坐的是谁,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文扬千方百计的避免伤到飞儿,甚至以自己受伤为代价,最后还是让飞儿受了伤,有时候,就是这样。
不过好在一些外伤,对于文扬对于九龙术来说,还是很好搞定的,飞儿和刘欣刚刚融合,没有受到任何的内伤,文扬已经谢天谢地了。
也许有的时候,文扬在自居不自觉中,总是把飞儿当做刘欣吧。
盘膝坐在飞儿旁边,轻抚着飞儿的伤口,脸上露出心疼和怜爱的神情,也有一些自得,自己用过的镇魂符,竟然还起到了不少的作用,当然了,这也是和两人灵魂刚刚融合,一个彻底消融破碎,另一个也处在衰弱期有关。
轻轻失血过多有些晕晕的头,驱逐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文扬从地上拿了一个大大的塑料桶,将旁边的水,都倒了进去。深吸一口气,双手合十,之后同时做了一个奇怪的手诀,和金萌刚刚做的,并不太一样。双手重叠称蝴蝶状,在胸前画了几个图案,又洒出一把铜钱围在身旁,口中轻吟……
“天地玄宗萬氣本根廣修億劫證吾神通
三界內外惟道獨尊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包羅天地養育群生
誦持一遍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
萬神朝禮役使雷霆鬼妖喪膽精怪亡形
內有霹靂雷神隱名洞慧交徹五氣騰騰”
长长一段咒语之后,文扬身子稍微有些晃动,轻轻的又咬破自己的中指,滴出一滴血,慢慢的渗入筒中,小小的塑料桶,突然间如同翻江倒海一般,彻底的开锅了,之后闪过一大片金芒,如同晌午的太阳,照得人挣不来眼。瞬间便又归于平静,这一刻,仿佛是一辈子这样漫长,其实只是一瞬间的事。
文扬吃力的站起来,摇摇晃晃的端起塑料桶,将整个水,都倒在了地上的飞儿身上。
之后,文扬便重重的,栽倒了地上。
构思简单,灵感易得。但若要下笔,却总是难上加难,此时方知,灵感非全部有用,构思非全部严谨。
时常卡文,却非情节连贯性问题,每每深思,云里雾里,不得要领。
终有一日,已40w字时,忽遇瓶颈,百思却无法下笔,所码字字如同嚼蜡,苦涩无味,如同流水记账,空洞干硬。无奈,迎来自码字开始时间最长的第一次断更。
自此监念头空前暴涨,前言承诺如剐骨蚀心,优柔寡断难做抉择,数次已然写好太监感言只差发布。
可幸得好友一言,豁然开朗:“。。。好比你说我的鱼和五星饭店用的鱼是一样的,但是做出来口味定然不一样。。。价钱也不一样。。”
是了,人总要天天吃饭,不可能天天上五星饭店,自己总归还是不甘心第一次就这么失信于众,愧对那些看得起自己的一群朋友,更何况,已经在成绩上愧对紫大,又有何颜面再在字数上愧对紫大。
平心静气,开群聊天,或散心休息,或寻人请教,或肆意翻书,率性而阅,终有所获:懂得乱时需要快刀狠砍,明朗剧情;懂得沉迷男女情事心衰气竭,需放下弃之恢复清醒。不刻板一字一言,不苛求事事巨细,不苛刻自我要求。
此时已经隐隐有感,但却又不得要领。此时勉强更新,虽然自信可以入目,但其速度实乃强差人意,耗时耗力,码完顿感疲惫无力。
到处寻人请教,却不得解脱。遂思前想后,静思往事。还记得初入网文界,初稿完成后,到处求评寻误时,得三大缺点,过于啰嗦、上帝视角严重、没有镜头感,当时不懂,虽然听得入耳,但却未能上心。直至现在,却明白了编辑告诫我的一句话:己写才能发现问题,自己搞明白,比什么都强,听别人讲的,永远是一面之词,是适合他的。
我扪心自问,自己能否把网站上任意点开的视频其中的某一段用文字描述下来,如同小说般精彩好看?
难,太多的地方用词不准,太多的地方难以拿捏用词。
至此,忽明悟一事,我卡文瓶颈关键所在,本质所在仅仅只因基础太差,词汇量不够,。
何为基础?难道就是所谓的文笔,情节想象力等等等等?其实不尽然,归根结底,只有两个词,词汇。真正的基础,是你无论看到什么样的片段,都可以用文字完美的表演出来,愈逼真,则基础就越高,所谓的文笔小白或老白或如烽火般妖孽,不过如此。
写的多固然重要,写的多却没写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这才是问题所在。我自持甚高,总要求质量起码能入自己双目,却没看到那摆在眼前最大的缺陷“懒惰”二字,于是乎,质量便成为了一个最大的借口所在。
初入门时可以要求甚简,但入门近五月码字过十四万字,却没有丝毫提高要求,这与逆水行舟毫无区别,怪不得只收获一个不进反退的结果来。
既然知晓问题根本所在,那自然也就不再迷茫。
若是不能提高基础的问题,不能解决懒惰的习性,那真不如回去安生当一个可以率性肆意的读者。
只是可惜,这么放弃,我是真的不甘心。
所以,这个月,开始除水,开始更新恢复,一定能恢复到当初的水准,加油,新群3群终于开放,号码242144343期待你的加入。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茅山九龙秘籍 外篇 免费 鬼节的传说
?那天更新了一个免费的外篇,大家没想到反应不错,群里的同志们都说好,以后不定期更新外篇,书友邪月问了问鬼节,我也特意再写一个外篇,说说所谓的鬼节吧
三大鬼节: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据各地风俗,有的地方认为七月十四是鬼节,有的地方则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十月初一
三月三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七月十四/十五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
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鬼节和鬼文化
汉语中用“鬼”组成的词如“鬼雄、鬼魅、鬼才”之类举不胜举,民间关于鬼的传说更无法搜集穷尽。我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达到几近完美的程度。
在上古神话中难以见到死后世界的描绘,“鬼”字最初也并不是现在的意义。甲骨文中“鬼”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礼记祭义》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礼记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才是鬼。我国第一部辞书《说文》中解释的“鬼,人所归为鬼”就是现在的含义。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后来虽有东汉王充的无鬼论,但总还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迷信。到了清代蒲松龄笔下,虽有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礼仪年轻漂亮的女鬼,读了《聊斋》之后,不但不觉得鬼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
我国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实得益于佛道两教。道教是我们地产,佛教是汉魏时从西土传人,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后的阴间世界(佛家也称冥间),也就是鬼们生活的世界逐渐构建起来。
道家的主要建筑是丰都城,并在四川东部长江之滨的平都山上具体演示。风景秀美的平都山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汉的王方平和东汉的阴长生都曾在此修炼,后得道成仙。丰都的由仙而鬼,与两位仙人的姓氏有关,王、阴倒读便是阴王,遂成了“阴间之王”,经过历代的演绎,加上《西游记》《钟馗传》等神魔小说的渲染,丰都便被营建成一座阴森可怖的鬼城,于是有了奈何桥、鬼门关、阴阳界、天子殿、无常殿、城隍庙等阴间地面和各级官府。比之于道教的阴间,佛教的冥间要完整系统得多。佛教有所谓“十界”之说,也就是世界上存在着十种境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
前四者称“四圣”,即已经超凡入圣,脱离了生死轮回之苦,后六者叫“六凡”,要在秽土中不尽地轮回,最后三者又叫“三恶道”“三恶趣”,是更为不幸的境界,而地狱则是不幸之最。说起地狱,叫人不寒而栗,且有十八层之多,越往下层,苦难越深重。地狱中不但有阎罗、判官、鬼卒等凶神恶煞,还有刀山、油锅、碾盘、锯解、石磨种种酷刑,因此人死后最怕的是进入十八层地狱。
鬼文化的的构成要素除了鬼世界外,当然还离不开鬼节。我国重要的鬼节有两个:清明和农历七月十五。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担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至于七月十五,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记得以前我家春节祭祖时上面的横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远”,即不忘祖先之意。wen革期间,破四旧,反迷信,谁还敢上坟烧纸?市上也没有烧纸可买,但仍有不少人家买小学生订本子用的白纸去坟上偷偷地烧给亲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赚钱的一大门类,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满街的烧纸,在店家门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不亚于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现代商品意味,烧纸都成沓成捆,整齐美观,均匀地印着古钱币的印记,还有花花绿绿的美元、港币,大面值的,一张就是数亿,加上大小不一的黄灿灿的金元宝,如果真有冥国银行,也得自愧财力不足,甘心倒闭。烧掉这么多“钱”是否真能使离去的亲人在阴间过富足日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