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高月
这便是号称隋唐十猛将,虽然是唐朝人所排,但已经渐渐流传到天下,当然,这仅仅指武功而言,若论天下谋略武功,杨元庆当属第一。
史大奈虽然自诩武艺可以排进天下前二十,但面对号称天下第一的李玄霸,他还是有自知之明。
他连忙拱手笑道:“赵王殿下武艺绝伦,卑职安敢和殿下一战?”
李玄霸傲然道:“不妨,你尽管来战,能敌住我三合,就算你胜!”
李玄霸之言激起了史大奈要强之心,他一拱手,“那末将得罪了!”
他活动一下肩膀,将力量蓄积满,他猛地大吼一声,抡起独脚铜人槊劈头向李玄霸砸去,力量极其迅猛。
李玄霸也大喊一声,“来得好!”
他也抡起大锤,一招双风贯耳,划出一道旋风,双锤迎着独脚铜人击去,只听‘当啷’一声巨响,锤槊相击,史大奈被震得膀子都快断了,独脚铜人槊脱手而出,飞出数丈远。
史大奈站立不稳,一连后退数步,一屁股坐倒在地,他被惊得目瞪口呆……戏说一句,若一定要把杨元庆往隋唐英雄上套,那么他的原型应该就是靠山王杨林。(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九章 兵临洛阳
校场的比试依然在如火如荼进行,但李世民已回到大帐,这一次他率领十万精兵进攻洛阳,势在必得,但隋军的南压又让他忧心忡忡。
正如隋军已得到他进驻上洛郡的情报,李世民也同样得到了杨元庆率两万军南下的消息,这使他立刻意识到,这场洛阳之战,将是一场混战。
在李世民的大帐内也摆放着一架巨大沙盘,上面塑造着整个中原的地形,城池、山脉、河流一一俱全,制作得十分精细。
李世民走到大帐前注视着黄河以北的河内郡,杨元庆如果南下,最有可能是从河内郡渡黄河。
“殿下,如果老臣没有猜错,杨元庆此时应该在河阳县。”
李世民身后,老将屈突通沉声说道,这位年已六十的老将依旧体格健壮,宝刀未老,他官任兵部尚书,此次东征是李世民特意请求李渊封他为副将,有这位老将坐镇,使这次东征又多了几分胜利的把握。
李世民点了点头,“我也是认为杨元庆在河阳,而且他并不是为了支援王世充,我怀疑他本身也想取洛阳,只是正好和我们的洛阳战役凑在一起。”
李世民回头看了一眼屈突通,微微一笑,“老将军认为我的想法是否正确?”
“杨元庆在河北战役结束后,便将重兵部署在黄河北岸,这固然是为了防御,但更多是为了南下,现在王世充篡位。正好给了他南下进攻的口实,我认为殿下的推断并没有错,杨元庆确实是想进攻洛阳,恰好我们也有此意,这次洛阳之战实际上就变成了隋唐之间的一次交锋。”
这是房玄龄也走了进来,在一旁补充道:“假如杨元庆是蓄谋南下,那么他将怎么应对李密的西魏军。殿下考虑过吗?”
李世民拾起木杆指向黎阳,“黎阳这里有数万隋军驻扎,我认为一旦开战。这支隋军会南下东郡,从侧翼分散西魏军主力,从而支援攻打洛阳的隋军。”
说到这。李世民看了一眼房玄龄,见他捋须笑而不语,这显然是有保留意见,李世民不由一怔,“先生认为我说得不对吗?”
“殿下说得不错,只是太小看了杨元庆。”
房玄龄笑着接过木杆,一指江淮之地,“如果我没有猜错,杨元庆已经和杜伏威有了盟约,将由杜伏威从南面牵制李密。这样,李密即使想援助我们,也不会倾力而为,再加上东郡的隋军牵制,所以李密的援助不会太大。最多也只是象征性地出兵,殿下不能对李密指望过高。”
李世民默然无语,虽然朝廷早就料到隋朝会出兵干涉东征,所以特地联络李密,结盟以共同对付隋军南下,但杨元庆和杜伏威的结盟却在他的意料之外。这样的话,他对西魏军的指望就不能太大了。
李世民勉强一笑道:“我们就当没有李密这个外援,独战隋军……两天后,十万唐军启程东征,浩浩荡荡向弘农郡方向进发,为了应对这次战役,唐朝从襄阳拨付三十万石粮食为军粮,并动员襄阳、南阳、淅阳三郡共十五万民夫为后勤运输,与此同时,唐军携带了大量的攻城辎重和各种军需物品,十万大军的队伍一眼望不见头,延绵数十里。
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洛阳,不断有消息传来,唐军前锋已到了卢氏县,唐军前锋已到长渊县,一个个消息接二连三传来,压迫在洛阳人的心中,使洛阳城内一片恐慌。
首当其冲便是粮价再次暴涨,斗米从三百钱直冲千钱大关,其次是畜力价格大涨,一匹毛驴要价十万钱,再其次便是金银价格狂飙,一两黄金的价格,在黑市上已经逼近五百吊钱,而且金银稀少,没有人家再肯拿出金银来兑换了。
洛阳城内开始爆发恐慌性的抢货,人们在争先恐后地购买,只要能买到的一切,所有人家都在拼命购买,这个时候,储存铜钱已经没有意义,实际物资才是生存之本。
逃亡潮再次涌现,数万洛阳人逃出城,奔赴河东和关中,而且官员也出现了大量逃亡,在唐军大举进攻洛阳消息传出的第二天,便开始有官员不来上朝,数天后,朝廷各部寺的中低层官员已有近四成逃亡。
尽管王世充为平息混乱,三次下令向市场投放粮食,但没有半点作用,米价依然维持高位,为了不出现饿死人惨象,不得已,王世充开始命人在街头赈粥。
唐军的进攻和洛阳出现大规模恐慌令登基才一个多月的王世充成了沸水中的鱼,他几乎已不理朝政,整天处于一种寝食不安之中。
龙华殿内,头戴冲天冠、身着赤龙袍的王世充正在闭眼听取关于弘农郡唐军的报告。
“唐军前锋在占领长渊县后,沿着洛水东进,根据刚刚得到的情报,唐军前锋已经进入河南郡宜阳县,县令张悟道已开城投降。。。。。”
侍卫还没有念完,王世充便暴跳如雷,“滚!给老子滚!”
两名侍卫吓得脸色苍白,连滚带爬地向宫外跑去,王世充大发雷霆,“是朕给的俸禄不够高吗?还是朕不关心他们,朕给了三倍于唐朝的俸料,不要你杀身成仁,你至少要守两天城,给朕一个面子,好了,唐军未到就投降,将朕的颜面置于何地?”
王世充在破口大骂那些投降的官员,周围的宫女和宦官们都吓得战战兢兢,没人敢出头露面。
这时,王仁则匆匆从宫外走来,唐军大举进攻洛阳同样令他忧虑万分,他是军队主帅,所承受的压力更要大于常人。
尽管他此时有点害怕去见皇帝叔父,但严峻的形势又逼迫他不得不去面圣。
刚走到宫门口,便听见里面传来皇帝叔父的吼骂声,令王仁则的脚步迟疑一下,这个时候去面圣,是不是有点。。。。。。
不等王仁则转身,便有多嘴的侍卫大声喝喊:“唐王驾到!”
行踪已露,王仁则无法再回去了,他不由狠狠瞪看几名侍卫一眼,硬着头皮走上台阶,躬身施礼道:“臣王仁则觐见皇帝陛下!”
片刻,王世充的叫骂声停止,一名宦官出来,陪笑道:“圣上有请殿下!”
王仁则只得硬着头皮走进了王世充的内殿,此时王世充已经平静下来,站在一架沙盘前沉思不语。
王仁则慌忙走上前,躬身施礼,“臣王仁则参见皇帝陛下!”
王世充点点头,“皇侄来得正好,朕也想和你商议一下军情,现在朕想知道,是不是弘农郡全郡已没?”
王仁则默默点头,“陛下,不仅是弘农郡尽失,唐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长孙无忌率领一万人,已抵达函谷关,另一路由大将尉迟恭为先锋,率军五千走洛水谷道,已占领了河南郡宜阳县,前锋离洛阳不到一百五十里。”
说到这,王仁则小心翼翼看了一眼王世充的脸色,见他脸色虽然难看,但并没有发怒,他忽然意识到,或许刚才圣上就是为了这件事发怒,他已经知道局势之危。
王仁则一颗心稍稍放下,只要圣上不发怒,那下面的事情就好说了,他又继续道:“陛下,微臣估计后天,唐军前锋将抵达洛阳。”
王世充已经从暴怒中冷静下来,他也意识到,发怒解决不了问题,既然唐军大举进攻,那他只有积极应对,才能逃过一劫。
王世充看出王仁则有话要说,便问道:“你想说什么?”
王仁则连忙躬身道:“陛下,臣在考虑,能否将军队都集中起来,现在军队分散防御,极容易被唐军各个击破。”
“你的意思是说,放弃函谷关?”王世充听懂他的话中之话。
王仁则确实就是这个意思,他连忙道:“陛下,唐军兵分两路,轻兵走函谷关,臣以为,这就是为了分散我们兵力,其实唐军从洛水河谷东进,防御函谷关已经没有意义了,还不如撤军回来守城。”
王世充背着手走了几步,这其实是一个战略决策问题,他的军队是走外线防御路线,还是走孤城防御路线,毕竟唐军也只有十万人,兵力也并不充裕。
沉思良久,他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利用洛阳坚城防御,他们可以占据地利,七万大军足以对付十万唐军。
“可以!朕同意把军队全部撤回洛阳城。”
王仁则大喜,把军队撤回来,他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解决了,还有另一个期待也须解决,“陛下,另外微臣建议向隋军求援,这样,击败唐军就更有把握了。”
王世充却没有回答,而是背着手久久沉思不语,最后他轻轻摇了摇头,否决了王仁则这个提议。
王仁则愕然,这是他最有把握的一个提议,叔父竟然拒绝了,“陛下,这是。。。。。为什么?”
“不为什么?”
王世充深深叹了口气,语气变得异常软弱,“我们只是一只羊,夹在虎和狼之间,从前杨元庆助我,不过是因为他要打河北,现在河北战役结束了,他会望着我这只肥羊无动于衷吗……(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十章 李密抉择
浚仪县,这是离西魏都城陈留县最近的一个县,也就是后世的开封,这也是一座大县,周长二十里,城池高大宽阔,人口密集。
但县城驻军却不多,只有千余人,西魏的军队主要都驻扎在陈留县一带,浚仪县虽大,却不是防御重点,而且一旦发现敌情,从陈留县赶过来非常便捷。
浚仪县的商业十分繁盛,往来商人不断,使这座县城内充斥着天南地北各种口音。
在县城北面有一座小寺庙,叫做普照寺,寺庙虽小,但它有一座全县最高的佛塔楼,只是塔楼年久失修,已经摇摇欲塌。
这天上午,一只苍鹰从远方盘旋而至,收翅落在塔顶,一名守候在这里的鹰奴立刻上前,从鹰腿上取下一管信,向县城内奔去。
不多时,几名骑士策马出了县城,向陈留县疾奔而去……
此时温大雅并没有离开陈留县,而是留下来督促李密执行盟约,唐朝和西魏已经签署了同盟协议,但唐朝要的并不是这个,而是李密几时出兵洛阳。
偏偏这个重要的问题,李密却含糊其词,虽然答应了,但几时出兵,出多少兵都没有明确,这让温大雅心中着实有些焦急,这件事若办不好,他很难回京交代。
房间里,温大雅不安地来回踱步,他在等朝廷或者秦王的消息,只有朝廷正式出兵的消息传来,他才能去催促李密出兵。
温大雅心中的不安还来源于李密的态度,当然,李密本人的态度从来都是模棱两可。没有改变过,而邴元真的态度却能说明问题,从刚开始积极热衷地替他们奔跑,到现在居然对他避而不见。
这就让温大雅心中感到了一丝不安,邴元真是一面镜子。从他那里能看出李密的态度微妙变化,这里面一定发生了什么事,这种不安使温大雅这些天一直身处煎熬之中。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奔跑的脚步声,一名飞奔进来禀报:“使君。浚仪县有紧急情报送来!”
浚仪县是唐风在中原的一个重要据点,那边可以放鹰,避开了陈留县的监视,温大雅精神一振,连忙道:“信在哪里?”
片刻,一名骑士快步走进,将一卷情报呈上。“使君,这是一个时辰前得到的情报,从上洛郡发来!”
温大雅将情报在桌案上摊开,竟然是秦王的亲笔手令,只有一句话:‘唐军已出发。督促李密尽快出兵!’
温大雅咬了一下嘴唇,立刻站起身道:“准备马车,我要去见魏王!”……
这几天,李密的态度确实发生了微妙变化,就在三天前,邴元真的家奴揭发。有人向邴元真行贿了几千两黄金,这令李密大为震怒,立刻追问邴元真。
尽管邴元真矢口否认此事。但家奴意外被杀,却使李密相信了邴元真受贿,因为此人一直便是极贪贿赂,如果说他没有受贿,那才是奇怪之事。
而且李密很快猜到,居然行贿三千两黄金。这种大手笔只能是某个势力所为,会是谁。是隋还是唐?
从行贿时间和邴元真的表现,不难猜出,这三千两黄金,只能是唐朝所贿,所以邴元真才极力劝自己结盟。
不过李密也并没有处罚邴元真,邴元真在西魏势力很深,在没有确凿证据情况下,轻易处罚他会引起西魏分裂,李密投鼠忌器,他便把这件事压在心中,但他对邴元真已经不是很信任了。
也正是这个缘故,邴元真对温大雅避而不见,李密对唐魏之间的同盟也变得不那么热切了。
地图前,李密凝视着江都,他已经渐渐接受了房玄藻的建议,转战东南,迁都江都,在东南建立自己的势力。
这让他想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趁隋唐争夺中原的机会,他则埋头在东南发展,一旦隋唐在中原打得两败俱伤,无力东顾,那三国鼎立之势便形成了。
虽然李密已决定把实力转到东南,但要他完全放弃中原,他也心有不甘,这更多是一种感情的牵念。
从瓦岗时代开始,他们便是以中原为活动之地,而且他的军队大多都是中原人,让他的军队放弃中原迁移去东南,这也会遭到将士们巨大的抵制。
李密心中十分为难,他不知该怎么破局?使他的手下痛快地答应南迁。
就在这时,侍卫在门口禀报:“启禀王爷,唐朝特使紧急求见!”
李密眉头微微一皱,他当然知道温大雅还在陈留,也很清楚温大雅这时候来找他做什么?一定是唐军出兵,他来催促自己出兵相助。
虽然李密极不情愿出兵为唐朝卖命,但唐朝的物资现在还没有运到,他也不能完全拒绝,还是得继续敷衍。
“请他进来!”
片刻,温大雅是侍卫的引领下匆匆走了进来,进门便深施一礼,“下官参见魏王殿下!”
“温使君不必多礼,请坐吧!”
两人分宾主落座,李密关切地问:“这几天,温使君在陈留过得如何,馆驿可有照顾不周?”
“多谢殿下关心,馆驿照顾得很好。”
“这些天我公务繁忙,也没有时间顾及使君,怠慢使君了。”
“哪里!哪里!殿下的厚待,下官感激不尽。”
两人寒暄几句,温大雅便将话题转到了正事上,他欠身道:“我刚接到朝廷快信,我朝秦王殿下已率十万大军出兵洛阳,按照我们双方约定,魏军也应派兵援助,不知殿下准备几时派兵?准备派多少军队,下官需要向朝廷禀报,不殿下能否告之下官?”
温大雅虽然有点难以开口,但事关大局。他还是很坦率地说了出来,没有一点含糊。
李密没有说话,半晌,他笑了笑,“既然双方有盟约。我肯定会按照盟约的要求来做,我李密也是有信义之人,请温使君不用担心。”
“那魏王准备几时派兵?派多少军队?”温大雅依旧不舍地追问。
李密的脸色略略一沉,心中不悦,哪有像这样逼问自己的。就算是李渊也不能,但李密还是压制住了心中的不快,淡淡道:“我刚刚已经说了,我会依照盟约来安排,难道温使君没听懂吗?”
话已经说到这一步,温大雅便问不下去了,也不能再问。李密还是用这种含糊其辞来应对他,令他心中颇为沮丧,他只得站起身,无可奈何道:“好吧!希望殿下能够尽快出兵,双方共击隋郑。”……
温大雅告辞走了。李密坐在书房内闭目不语,不多时,有侍卫禀报,“房相国来了!”
李密连忙吩咐,“速请他进来。”
很快,房玄藻快步走进了李密官房。“王爷找我吗?”
李密此时对房玄藻非常信任,尤其房玄藻劝他取东南,让他看到了一线光明。相反,邴元真为了贪贿而出卖自己,更让他看清楚了孰为忠,孰为奸。
李密微微笑道:“刚才温大雅又来找我了。”
“卑职在门口遇到他了,他可是来催促王爷出兵?”
“正是!”
李密叹了口气,“他催得很急。让我很难办啊!”
房玄藻沉吟片刻问:“殿下能确定吗?不想放弃中原。”
李密点点头,“我顾虑太多。至少在短期内,我不想放弃中原。”
“如果殿下暂时不想放弃中原,那和唐朝的盟约就不能轻易违背,不过可以变通。”
李密就是想知道用什么变通的办法来对付唐朝,他心中大喜,连忙问:“什么变通的办法,请相国教我!”
房玄藻意味深长地笑道:“殿下可以出兵,三万或者五万,但不用去攻打洛阳,而是去东郡,黄河北岸不是有一支隋军吗?殿下就去对付那一支隋军,这不就是替唐军分解压力吗?”
李密捋须笑了起来,他也想到了这个办法,但他怕弄巧成拙,他出兵不多,军队无心恋战,军队反而被隋军歼灭了。
他把这个担忧告诉了房玄藻,房玄藻摇摇头道:“卑职今天其实也是为这件事而来,卑职一直在思考此事,我听说殿下和杨元庆从前关系不错,甚至连殿下进瓦岗寨也和杨元庆有关,可有此事?”
李密点了点头,“确有此事,其实我和杨元庆父亲杨玄感的关系更好,和他祖父杨素也有深交。”
“那卑职就不明白了,既然如此,殿下为何不和隋朝结盟?”
李密一怔,这个问题有点突然,让他一时难以回答,他沉思片刻道:“或许是因为张须陀之事吧!他恨我入骨。”
房玄藻笑了起来,“卑职觉得殿下有点钻牛角尖了,杨元庆若真是那样眦睚必报的人,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吗?他说要杀殿下为师报仇,我倒觉得他其实只是在做个姿态,给秦琼、罗士信他们看,或者是在提醒隋军,张须陀是他师傅,这对他获得隋军支持有利,如果他真是一心报仇,那么在河内郡时,他为什么不杀送上门去的邴元真?”
一句话提醒了李密,确实如此,邴元真还反复告诫自己要注意杨元庆复仇,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当初他出使去河内郡,杨元庆怎么不杀他?很明显,邴元真是为了三千两黄金才这样说。
难道杨元庆真的只是做做样子?
房玄藻又劝道:“殿下,明和李渊结盟,暗和杨元庆交好,游刃于两大势力之间,同时向东南扩张,这才是当年孙吴之策。”
李密缓缓点头,这句话说得在情在理,说到他的心坎上了,不过,事关重大,他还须再考虑一下。
(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十一章 秘密协议
河阳县军营,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军纪肃整刚刚结束,杨元庆下了狠心,深挖十五名军官喝酒事件,他始终认为十五名军队能随意出军营,这里面的水一定不浅。
果然,在士兵们的不断举报之下,竟从三万河内驻军中挖掘出两大帮派,一个高鸡泊派,一个豆子岗派,牵涉上千人,十五名军官都是高鸡泊派人,正是轮到他们帮派中人当值,才使这十五名军官能够从容离开大营去喝酒。
这个调查结果令杨元庆极为震怒,为两个帮派为首的十六人全部处斩,其余一千三百余人全部清洗出军队,发配回原籍。
而徐世绩身为主将,管束下属不力,被责打一百军棍,免去河内军主将之职,由李靖出任河内军主将,徐世绩降为副将。
这场军队中的黑恶势力清洗,足足进行了十天才告以结束,通过这次整肃,挖去军队中腐烂的肌肉,使军纪焕然一新,那种普遍存在士兵中的骄慢之气也一洗而空,军容振奋,士气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而这时,唐军全线攻占弘农郡的消息也随之传来,军营的气氛开始变得紧张起来,这是一种大战来临前严肃。
这天清晨,杨元庆带着十几名将领和数百士兵来到了黄河边,在宽阔的河面上,一支由五百余艘战船组成的船队正缓缓驶来,这是从太原过来的船队,运来了两万军队和大量军械物资和攻城辎重。
船队延绵近百里。一眼望不见尽头,气势壮观浩荡,为首的百余艘运兵大船已经停泊在岸边。
一队队士兵从船中下来,在岸上迅速列队,为首两员大将,主将是胖三郎杨巍,副将是绰号‘小关羽‘的花刀将王君廓。
在天下十猛的排名中。隋军大将苏定方、王君廓和杨巍都榜上无名,但如果把排名拉长到十六位,苏定方和王君廓都能榜上有名。而唐将屈突通和段志玄也可以上榜。
而在十猛将外,还是四奇将,这是四名与众不同的大将。一个是隋将拼命三郎杨巍,中原唯一一个骑骆驼作战的大将,他的骆驼也能咬人咬马,令人防不胜防;一个是夏将妖刀宋金刚,一把飞刀神出鬼没,极为厉害;还一个西梁老将来护儿,一身水上功夫天下无双;再一个便是隋将肉飞仙沈光,轻功高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