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天下枭雄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高月
杨元庆半晌无语,他站起身道:“多谢祖父提醒,这件事容我再考虑考虑,先告辞了。”
他施一礼,转身退了下去,裴矩望着杨元庆,不由摇了摇头,他能体会到杨元庆骨子里的冷傲,让他向唐朝示弱,恐怕真的很难,裴矩眼中充满了忧虑。
片刻,裴曜走了进来,向裴矩施一礼,“祖父,楚王殿下走了。”
“他说什么了吗?”
“回禀祖父,他什么都没有说,显得忧心忡忡,连和孙儿也一句话没有说。”
裴矩点点头,杨元庆骨子里虽然冷傲,但他很聪明,他应该明白现在局势的严峻,就让他自己考虑吧!
这时,裴曜犹豫一下道:“祖父为何不提一提河东官员调河北之事,这件事可能会影响裴家的利益。”
裴曜所说之事,就是苏威向杨元庆的建议,河北河东官员互换,以打破士族门阀对地方官府的控制,这个方案已经开始实施,已经有一名太守、一名长史和十名县令被调往河北,这些人都是裴家外围势力。
这件事裴矩一直没有表态。但裴曜和其他裴氏族人却很焦急,只是没有找到劝说的机会,今天裴曜再也忍不住,提醒了祖父。
裴矩狠狠瞪了一眼侄孙,“这件事我不知道吗?要你提醒!”
家主严厉的语气使裴曜吓得一激灵,连忙低下头,“侄孙不敢!”
他连忙要退下。刚走到门口,裴矩倒想起一事,叫住了他。“等一等!”
“祖父还有什么事吗?”裴曜垂手道。
裴矩极为不悦道:“就是你妹妹之事,裴家之女怎么能当垆卖酒,她不想改嫁。我可以不勉强,但她决不能做个唯利是图的女商人,裴家不能容忍!”
“孙儿明白了,孙儿去劝她。”
“不是劝!”
裴矩提高了声音,“是警告她,若她不知悔改,就别怪我用家法处置……马车在大街上缓缓而行,杨元庆靠坐在车壁上,双眼微闭,脑海里却在想着裴矩的建议。向唐朝示弱,安抚住唐朝,他不否认裴矩关于突厥可汗要树立权威之说,攻打隋朝的可能性确实很大。
但这会是什么时候,现在已经是十月中旬了。寒流已经到了太原,那么草原上更是寒风凛冽,眼看冬天要来临,大雪将覆盖草原,突厥从来没有过冬天南下的先例,这是因为他们后勤供给不上。一旦不能立刻攻下中原,他们的战马就将大量饿死。
春天是下羊羔的季节,从前的始毕可汗就是春天进攻丰州,导致军心不稳,颉利可汗会重蹈覆辙,在春天进攻南方吗?可能性有,但不大,他杨元庆不能把重大决策押在小概率事件上。
关键是时间,只要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他就可以把西突厥引来,挑起东西突厥之战,如此,他便可以消除突厥的北方威胁。
不过话又说过来,确实有必要安抚住唐朝,不能因为银钱之事爆发战争,至少在解除突厥危机之前要安抚住他们。
杨元庆正要下令回紫微阁,忽然,他脑海闪过一个念头,他想起那个黠嘎斯公主之事了,他立刻改变了主意,下令道:“转道回府……阿思朵自从回隋后,一直老老实实呆在王府里,她心情不是很好,主要是她膝下无子,不管是女儿还是儿子。
女人到了一定年纪,都会渴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孩子,阿思朵也不例外,她今年已经二十四岁了,思子之心越发焦急。
裴敏秋也理解她的心情,尽可能多地劝丈夫多陪陪她,可是她肚子里总不见动静,让阿思朵都有点绝望了,她也想着像尉迟一样,皈依佛教,寻求心中宁静,然后再像她一样,准备收养一个孩子算了。
阿思朵和尉迟以及江佩华的关系极好,中午时分,她刚从尉迟那里回来,刚走到自己的小院门口,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叫她,“朵儿!”
她一阵惊喜,叫她朵儿的,只有杨元庆一人,一回头,果然是杨元庆快步走来。
阿思朵大喜,跳上前拉住了杨元庆的手,“你怎么来了?”
她的脸忽然一红,莫非他是要。。。。。可是这是白天啊!这怎么行?
杨元庆却没有她这么多想法,拉住她手到一边,低声问她:“我记得你给我说过黠嘎斯公主之事,你再给我说一遍。”
“你问这个做什么?”阿思朵酸溜溜地撅嘴问道,她心中有些失望,原来他是关心黠嘎斯公主,而不是自己这个突厥公主,莫非他又想娶黠嘎斯公主不成?
“事关重大,你快告诉我!”
阿思朵听说事关重大,她心中的酸意便消失了,凝神想了想道:“黠嘎斯一共有三个公主,前两个已经出嫁,还有一个小公主叫贡拉,长得美貌如花,只比我稍差一点点,她自幼许给了都波王子默坎多,我觉得他们应该成婚了。”
杨元庆要的就是这个消息,他脑海里顿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令他兴奋不已,他捏了捏阿思朵脸蛋,笑道:“晚上再好好犒劳你,我先走一步。”
说完,杨元庆转身快步离去,阿思朵望着他高大的背影走远,想到他晚上要好好犒劳自己,眼中顿时变得春意盎然……





天下枭雄 第七十七章 截杀突使
在突厥和中原漫长的边界线中,几乎绝大部分都是隋朝的领土,从辽东到丰州,延绵数千里,而唐朝和突厥的边界只有河西一带,界长数百里,其中大部分是沙漠和戈壁,人烟断绝。
只有张掖北道是唐朝进入突厥的唯一商道,张掖北道又叫居延商道,也就是沿着张掖河北上,数百里后抵达居延泽,居延泽是唐朝的最北边境,过了居延泽便是突厥地界,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
居延商道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从汉朝起,从西北方向,小亚细亚一带的商人便跋涉千里来到居延泽,又沿张掖河南下进入河西走廊,在商贸繁荣的张掖郡购买产自中原的丝绸和瓷器,然后运回遥远的西方赚取暴利。
而大唐和突厥的往来,也是走张掖北道,由于会宁郡已被隋朝占领,所以突厥使者从长安返回突厥,便只能走金城郡过黄河,然后进入河西走廊,沿张掖北道返回草原。
金城郡也就是后来的兰州一带,在隋唐时期,这里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植被茂盛,土地肥沃,人口比较密集,自汉以来,这里便是富庶的关陇地带,但金城郡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以东,而在黄河以西,由于山峦重叠,可耕种土地较少,大多分布着戈壁和草地,羌、氐等游牧民族都分布在这一带。
这天中午,一支由三百人组成的骑兵队从北方风驰电掣而至,这明显是隋军骑兵。尽管他们盔甲和唐军基本一样,但他们头盔上鹰是火红色,就像头顶上燃烧的一团火焰,所有又叫赤焰鹰盔,这是和唐军最大的区别。
其次双臂也各有一圈火红色的臂环,从后面可以清晰的看见,但更要的区别是他们的战旗。一面赤鹰战旗迎风招展,老远便可认出这是隋军骑兵,和唐军的红白旗区别极大。
不过由于这里是唐朝地界。这支隋军还是比较低调,没有亮出战旗,他们纵马疾驰。在茫茫的高山草原上向南方疾速飞奔,为首是一名年近四十岁的老将,他便是亚将马绍。
马绍从二十岁起便跟随还是一名火长的杨元庆,他就是张掖郡人,身上有一半胡人血统,父亲原本是一名汉族武师,在中原失手伤人后,逃去张掖。
后来在张掖娶了一名羌人女子为妻,生下了马绍,马绍从八岁开始学武。十二岁起便跟随父亲往来于河西走廊,替商人做护卫谋生,十八岁从军,开皇十九年,二十岁的马绍遇到刚刚从军的杨元庆。成为他的第一批手下。
一晃近二十年过去了,马绍也由一名小兵逐渐成为了亚将,官拜右屯卫将军,封爵张掖县侯,是杨元庆忠心耿耿的心腹。
马绍原本负责京城治安,因为隋朝夺取会宁郡。而被改任会州总管,率五千军驻守会宁郡,保护银矿安全,这也是杨元庆对他的信任,才让他主管银矿安全。
大约在十天前,杨元庆命大将裴行俨率两万大军增援会宁郡,由于裴行俨是将军,无论官职爵位都比马绍高一级,因此马绍便暂时成为关北军副将,又在三天前,杨元庆再次发来命令,命他们截杀突厥前往唐朝的使者,马绍便主动请缨,完成这个任务。
马绍武艺并不是很高,使一杆六十斤重的大砍刀,有一点力气,但刀法不精,他胜在经验丰富,他本身就是斥候出身,经过二十年的军旅生涯,他的经验极为老道。
这次带来的三百骑兵,都是从二万五千军中挑选了精锐,个个骑射高明,武艺高强,主将除了马绍外,还有两名很年轻的偏将,一个是十七岁的萧延年,一个是十五岁的秦怀玉。
萧延年是宇文成都之子,这个不用多说,而秦怀玉是秦琼长子,实际上他还有个兄长,在十年前因病去世了,所以秦怀玉便成了长子,上面有两个姊姊,皆已出嫁,下面还有个弟弟。
秦怀玉长得酷似秦琼,虎目高鼻,一对大耳朵,但眉毛又比秦琼秀气,皮肤很白,身材六尺二,宽肩细腰,英姿勃勃。
秦怀玉文武兼修,五岁练武,十岁读书,前两年在宫中陪同杨侑读书,同时也是杨侑的宫廷侍卫,三个月前满十五岁,秦琼正式同意他从军,跟随师父裴行俨出征会宁郡。
秦怀玉也使用一杆马槊,后背夺命锏,得到了父亲秦琼和师父裴行俨的真传,武艺极为高强,是大隋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秦怀玉虽然只有十五岁,但他性格沉稳,为人正直,颇有几分其父的影子。
萧延年是年初从军,已经经历了几次大战,经验要比第一次出征的秦怀玉丰富得多,不过他为人比较骄傲,不太愿意向秦怀玉传授什么经验,基本上都是马绍教秦怀玉一些斥候经验。
马绍为人沉默寡言,但心地极好,他总是在关键点上点拨一下秦怀玉,然后让他自己去考虑。
马绍手指前方一片树林,“在前方树林休息!”
萧延年没有吭声,但秦怀玉却好奇地问:“马叔,刚才我们也经过一片森林,而且靠官道,方便探查情况,为什么不在那边休息?”
“靠官道容易被唐军巡哨发现,探查情报是斥候小队的事,我们只管休息。”
马绍简单地说了一句,纵马向两里外的树林奔去,秦怀玉琢磨了一下,这才恍然大悟,被唐军巡哨发现,就会通知突厥使者,使他们任务失败。
这时,萧延年从他身边疾驰而过,一下子激起了秦怀玉的争强好胜之心,他也催马疾奔,他战马是杨元庆所送,也是一匹大宛马,体格高大,四肢强健,一下子便赶上了萧延年。
萧延年咬一下嘴唇,猛抽一鞭战马,两人你争我赶,并驾齐驱,向树林奔去,激起一路烟尘,马绍望着他俩的背影,不由摇摇头笑了起来,还是年轻好啊!
两人几乎是同时到达树林,他们对视一眼,会心一笑,这时三百骑兵也陆续赶到了,众人进了树林,纷纷寻找地方休息,取出水囊喝点水并饮马,又从马袋里取出用干荷叶捆扎包紧的胡饼,大口啃咬起来。
马绍则找了一块平整大石,摊开了地图,仔细地在地图上寻找路线,他对这一带极为熟悉,知道突厥使者要进入河西走廊,必然会走这一条路。
他们半路时得到消息,突厥使者是在昨天上午过了黄河,那么经过一天一夜的赶路,此时应该接近这一带了。
马绍闭目沉思,这时萧延年走上前,蹲在地图前问道:“突厥使者会不会有前哨?”
这句话问得很好,突厥使者一共有十八人,但有一百多唐军护送,临近中午,肯定有前哨探路,而他们的任务是要把所有人都消灭干净,并毁尸灭迹,前哨当然不能放过。
马绍沉吟一下便道:“西南二十里外有条小河,在那边应该有他们的踪迹,我们可分兵两路,我给你二十人,你负责把探路的前哨干掉,后面的大队由我来负责。”
秦怀玉或许还会讨价还价,但萧延年不会,他知道这就是命令,他必须执行,他立刻起身抱拳,“卑职遵命!”
萧延年翻身上马,带领二十名骑兵飞奔而去,秦怀玉不解,跑上前问道:“马叔,萧大哥是去哪里?”
马绍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沉声道:“既然是军人,就应该称我为将军,称他为萧校尉,记住了!”
秦怀玉脸一红,连忙躬身道:“卑职记住了。”
马绍看了一眼正在拼命喝水吃干粮的士兵们,又对秦怀玉语重心长道:“向弟兄们好好学习,抓紧时间吃午饭,一刻钟后我们出发……就在二十里外的官道上,五名唐军骑兵飞奔而行,他们便是护卫突厥使团的唐军前哨,临近中午了,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地方给使团休息,这一带正好夹在两座大山之中,两边都是茂密的森林,他们需要寻找一条小溪或者河流。
他们又奔出两三里路,眼看出了山坳,一名士兵指着前方大喊:“有一条小河!”
前方果然有一条小河,他们奔上前,只见河流宽约四五丈,河床很浅,河水只齐人的脚踝,水流湍急,溅起一串串白色水珠,冰凉而清澈。
他们又向四周看了看,只见不远处有一片枫叶林,树叶通红,整片树林像火一样燃烧,美丽异常,正好可以休息。
五名唐哨大喜,一起调转马头向回奔去,他们刚奔进山坳,忽然间,只听弓弦声响起,二十支箭从两边射来,四名唐军哨兵惨叫一声,跌下马来。
另一名稍后的士兵吓得魂不附体,调转码头便逃,可逃出不到数十步,一支箭‘嗖!’地射来,正中他的后颈,唐军骑兵捂着咽喉,翻身落马,数十步外,萧延年放下弓箭,冷冷地自言自语:“你能逃过我的弓箭……(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七十八章 战略撤退
突厥使唐团共由十八人组成,主使便是副相默延卓,杨元庆在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除掉这支使团,这其实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突厥迟早就会知道是隋军下手,这必然会成为突厥进攻隋军的绝佳借口,这一点杨元庆心知肚明。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关键是利大还是弊大,只要有百分之五十一的利,那就是利大于弊,就可以考虑执行,除去突厥使团,在短时间内是对隋朝有利,一方面它可以制造突厥和唐朝之间的猜疑,破坏突厥和唐朝之间结盟攻隋。
另一方面这件事可以拖延时间,长安和突厥牙帐之间路途遥远,来回一趟要数月时间,至少要跑两趟才能消除误会,揭开真相,这样就半年时间过去了,这就给隋朝赢得了极其宝贵的半年时间,所以杨元庆宁可给突厥一个政治借口,也要抢占先机,赢得时间。
此时突厥使团正在十几里之外不紧不慢地赶路,他们从长安过来,已经走了十天,一路极为顺利,沿途官府都有接待,照顾周到,美酒佳肴,令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尊贵客人的含义。
不过过了黄河后,他们就需要走两天的野路,才能抵达下一个人口密集处,武威郡凉州城,从黄河边一路过来,路上人烟稀少,抬头是高山入云,低头是戈壁和草原,刚开始有心胸开阔之感,可走多了,就变得极度无聊起来。
一行人闷声无语地在官道上赶路。默延卓时不时抬头打量两边的风景,他肚子有点饿了,想找个地方吃午饭,可附近似乎没有河流溪水。
“大相!”
一名随从用突厥语道:“这一带我们过来时好像经过,我记得前面有座山坳,出了山坳就有一条河流,水很清澈。”
一句话提醒了默延卓。他也想起来了,附近确实有一条河流,很浅很清澈的河流。他搭手帘向官道北方眺望,山坳已经不远,默延卓立刻下令道:“加快速度!”
队伍的速度加快了。片刻时间便抵达了山坳口,他们并没有疑虑,毕竟这是大隋境内,十天的顺利行军早已麻痹了他们的警觉,他们已经把危险忘得干干净净。
队伍直接进入了山坳口,就在他们进山坳口不久,在数十步外的一棵大树后,露出了秦怀玉的脸庞,他奉命率五十骑兵拦截敌军退路,秦怀玉有些紧张。这是他第一次主管一支军队,尽管只有五十人。
旁边一名旅帅却有三十余岁,打仗已经四五年了,经验丰富,他察觉到了秦怀玉的紧张。便对他笑道:“小将军不必紧张,对方只有一百余人,能逃回来的人极少,甚至不需要小将军动手,弟兄们就解决了。
秦怀玉挺了挺腰,他总归要打一战。不能这样窝囊,“我没有紧张,是很期待!”
旅帅笑了笑,又低声对他道:“他们已经过去了,准备放木!”
几棵大树已经被砍断,就等一声令下,把树木移上官道,秦怀玉精神一振,他刚要下令,旅帅却止住了他,“再等一等!等他们走远。”
秦怀玉克制住了内心的激动,满怀期望地等待时机来临……官道穿行的这种山坳在金城郡内都是极为常见,山坳长约三四里,两边是茂密的森林,由于这条路并不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要走会宁郡,因此官道上显得格外冷清。
一行人向四周东张西望,初冬的寒风萧瑟,树叶大部分已经落尽,没有落的树叶大多是红叶,色彩斑斓,层林尽染,倒也美不胜收。
但众人的心思似乎并不在欣赏景色上,一种莫名其妙的不祥之感在每个人的心中悄然升起,护卫突厥使团的唐军校尉姓刘,他越想越不对,催马飞奔上前,对默延卓拱手道:“我们有五名前哨,按理,他们发现河流就应该返回,可现在离河流不到两里,他们却人影皆无,这有点不对劲!”
默延卓眉头一皱,“会不会他们在河边等我们?”
“不可能!就算等,也应该三人等,两人回,不会五个人都等在河边。”
默延卓也觉得有道理,他心中有些不安起来,向四周张望,就在这时,‘咻!’一声响从树林里传出,这是鸣镝的响声,一支弩箭如闪电般射至,默延卓躲闪不及,‘噗!’弩箭正射中他的咽喉,默延卓一声闷叫,翻身落马。
鸣镝便是信号,官道两边顿时;乱箭齐发,箭力强劲,射向突厥随从和护卫唐军,官道上顿时响起一片惨叫声,第一轮两百多支弩箭使五十余人落马,官道上的唐军和突厥随从顿时一片大乱,他们吓得魂飞魄散,数十名骑兵调头便逃。
这时第二轮箭射出,弩箭精准而力道强劲,又有三十余人落马,仅仅两轮箭,官道上的一百多人便死伤大半,满地都是死伤的人和战马,剩下了四十余人四散奔逃。
隋军没有射出第三轮箭,喊杀声震天,马绍率领两百余隋军骑兵从树林中杀出,十几名慌不择路,企图逃上山的唐军骑兵正好遭遇了杀出的隋骑,被长矛刺翻在地。
隋军的任务不仅射伏击这支队伍,而且不准一人逃脱,他们撒开了一张大网,包围拦截,箭射逃跑的唐军,他们不接受投降,所有敌军一概杀死。。。。。。
秦怀玉已经率人用树木堵死了山谷退路,他留十名士兵守谷口,自己则率四十名骑兵从后面包抄,这些都是他从兵书上学到的东西,不可倾兵而出,须留兵守险要。
秦怀玉一马当先,带领士兵们一路搜索,这时,只听对面传来马蹄声,一名突厥随从骑马向这边飞奔而来,他身披两箭,浑身是血,后面有五六名隋兵追赶。
秦怀玉大吼一声,纵马冲上,猛地一槊向对方刺去,可就在槊尖即将刺中对方的一刹那,他竟闭上了眼睛,这是第一次杀人,他无法面对血腥的那一刻,槊尖刺穿了突厥人的胸膛,突厥随从当即毙命,鲜血飞溅了秦怀玉一脸,他足足呆愣了半晌,死死地盯着地上的突厥随从……伊吾郡,一支由十几万人组成队伍正浩浩向东撤离,队伍中有近七成是汉人,这些汉人绝大部分都是大业年间从中原迁到伊吾郡的失地者,也有在中原犯罪,全家被发配伊吾的流放者,还有不少不愿意被突厥人征服的乌孙人,他们也是全家南迁,有数万人之多。
他们在伊吾郡安下新家,但此刻,他们不得不放弃新家,向敦煌郡撤离,杨元庆下达了命令,暂时放弃伊吾郡,迁回敦煌,这是一次战略撤退,西突厥的十万大军以屯兵伊吾郡以西,对东方虎视眈眈。
伊吾郡号称西域十字道,向东经星星峡可进入河西走廊,向东北越过折罗漫山,进入漠北大草原,向南经伊吾道进入天山以南,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为了促使东西突厥火并,隋军最终决定暂时放弃伊吾郡,等天下统一后,再夺回伊吾。
男人们赶着一辆辆马车,满载着老人、孩子和各种物品在大路上缓缓东行,女人则骑在马上,紧跟着家人,众人不断地回头西望,目光里充满了对家园的留恋。
在外围,六千隋军骑兵护卫着十几万人东撤,他们以百人为一队,披甲戴盔,手执长矛战刀,目光十分警惕,在一座小山丘上,苏定方在数十亲兵的簇拥下,目光复杂地注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
放弃伊吾郡是杨元庆的命令,由他来执行,苏定方的心中万分不情愿,对他来说,这不叫战略撤退,这就是败退,不管是什么原因,面对十万西突厥大军的虎视眈眈,他们没有迎战,而是撤离了。
这个撤军的事实使苏定方心中充满了屈辱,他唯有沉默来应对,这时,有士兵指着西面奔来的几匹马,“将军,王太守来了!”
片刻,几匹战马冲上小丘,马上为首之人年约三十岁出头,皮肤黝黑,长得文质彬彬,他便是伊吾郡太守王邯郸,原是敦煌县县令,去年被提升为伊吾郡太守。
“苏将军,大伙儿走得这么慢,会不会被突厥军队追击?”王太守眼中充满了担忧之色。
苏定方摇了摇头,“射匮暂时没有和我们开战的打算,我们是主动撤离,他没有必要再树新敌,毕竟他的头号敌人是东方突厥,说不定还可以和我们战略合作,共同对付漠北突厥。”
1...392393394395396...4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