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高月
“父皇,请容儿臣先说。”
李建成站出列,躬身施一礼,“父皇,突厥是虎狼之邦,自古就是中原的大敌,儿臣只是担心一旦突厥强大,它的贪欲绝不仅仅是一个隋朝,一旦胡人铁骑席卷中原,将给中原带来深重的灾难,重新开启五胡乱华时代,那就不是我们唐朝所能挽回,我们会成为千古罪人,儿臣不赞成放开和突厥的贸易。”
李渊的脸色阴沉下来,极为不悦说:“那你就赞成大唐被隋朝灭亡?你就赞成大唐永远向突厥的臣服?”
李建成感受到父皇语气中的恼怒,他沉默了,这时裴寂起身道:“陛下,能否容臣进一言。”
“裴爱卿请说!”
裴寂用眼角余光轻轻瞥了一眼李建成,不慌不忙说:“其实太子殿下的一些想法还是不太合时宜,突厥进犯中原已不止一次两次。他们并没有像五胡乱华时代那样占据中原,每次都是掠夺一些物资人口便退回草原,毕竟他们的根子在草原,不会侵占中原的土地,而突厥的敌人是隋朝,当年丰州之战,使突厥死伤惨重。隋突双方已结下不解之仇,如果突厥进攻隋朝,得利者是我们。如果他们打得两败俱伤,得利者更是我们,隋朝衰弱。突厥断爪,我们便可以趁势吞并隋朝,再收拾突厥,大唐可建不世功业,所以,所谓的贸易不过是种手段,目的是让隋突相争。”
说到这,裴寂又回头对李建成笑道:“太子殿下以为唐朝的大敌是隋朝还是突厥?”
李建成重重哼了一声,“与隋相争,不过是国内之敌。资助突厥,却是民族之耻,孰重孰轻,裴相国不懂吗?”
李建成的再三反对让李渊心中愈加恼火,裴寂的建议说到他的心坎上去了。但李建成用大义来驳斥却又扫了他的兴。
他刚要发作,萧瑀却起身笑着打圆场,“陛下,臣有个比较好的方案,可以两全其美。”
‘两全其美’四个字让李渊龙颜大悦,立刻点点头,“萧爱卿请说!”
萧瑀走上前笑道:“太子殿下说得不错。与突厥交往涉及民族大义,不可不慎,而裴相国说得也有道理,可以利用突厥削弱隋朝,除去我们的劲敌,那么怎么样做才是两全其美呢?臣就以为,关键就在这贸易上,我们不妨答应。”
李建成脸色一变,刚要说话,萧瑀却一摆手止住他,“殿下别急,听臣把话说完。”
李建成把要说出口的话又咽了回去,忍住了,萧瑀又从容道:“不管结盟、联姻还是贸易,这些都是两国之间的正常往来,没有什么让人诟病之处,而且还可以去除唐朝当初道义上的一些不利影响,可谓百益而无一害,关键在于贸易,我们可以签署和突厥的贸易协议,但协议上不要写任何物资,生铁之类的物资我们可以口头答应。”
这时,李建成再也忍不住,但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再说,便给陈叔达使了个眼色。
陈叔达是李建成的坚定支持者,他会意太子眼色,便接口说:“听萧相国的话,还是答应把生铁输往突厥,只是秘密输往,不让国人知晓,是这个意思吗?”
萧瑀摇了摇头,叹息一声:“陈相国为何这么心急,容我把话说完好吗?”
李渊终于恼火了,他极为不满地瞪了李建成一眼,重重哼了一声,“萧相国陈述时,不准任何人再插嘴,违令者赶出殿去。”
偏殿内变得鸦雀无声,萧瑀又继续道:“我们和突厥的贸易路线,基本上已经断绝,只有走张掖郡一条路,从张掖北上居延泽,再进入突厥境内,臣推算一下,这样走一趟最快也要两三个月,一年下来,也就两三趟而已,我们一次可以少量运一点生铁,多运布匹茶叶,这样,一年运去的生铁也不足为虑,但这一年内,可能局势就已大变。”
这时,众人终于明白了萧瑀的意思,利用路途遥远和时间上的拖延使生铁贸易变得有名无实,但唐朝想要的东西却得到了,众人不敢插嘴,都心中暗赞,果然是好计策。
李渊也大为赞成,他想了想问:“突厥也不是傻子,他们得不到生铁,岂肯配合我们攻打隋朝,这又该如何是好?”
萧瑀微微一笑,“陛下,除了官府贸易,还有民间贸易,官方贸易收紧,民间贸易却放开,突厥既可以从民间贸易上得到好处,我们的名声却不受影响,而且张掖那边胡商颇多,就让胡商去和突厥贸易,我们不加干涉,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大殿里一片窃窃私语声,裴寂又出列道:“陛下,萧相国说得极对,突厥需要生铁,他们就会想法设法得到,如果他们从外界无法得到,那他们就会自己想法冶炼,掠夺中原工匠,寻找草原矿源,那样反而会使其强大,不如开一个口子,让他们有途径获得生铁,便可绝了他们自立之心。”
众大臣你一言我一语,渐渐达成一致,李渊终于点了点头。“萧爱卿的方案,朕采纳了,就由萧爱卿全权负责此事……回到御书房,李渊立刻责备太子李建成道:“居上位者,首先是要考虑解决问题,你一句不合民族大义就否定了一切,那大唐的切身利益怎么办?朕可以接受你的民族大义。但你必须要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否则,你就是不切实际的空谈!”
李建成默然无语。其实他想说,就算大唐和突厥没有任何关系,突厥还是会进攻隋朝。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大唐不应该和突厥有什么瓜葛,只是现在说这些也没有意义了,他只得保持沉默。
李渊见他没有顶嘴,脸色也好了一点,“这件事朕就不多说你了,你还是把精力放到赈灾上面去吧!”
“是!儿臣遵旨。”
这时,一名宦官在门口禀报:“启禀陛下,秦王紧急求见,说有关于隋朝的重大情报。”
李渊一怔。立刻下令:“宣他觐见!”
宦官飞奔去了,李建成躬身道:“父皇,那儿臣告退。”
李渊却摇摇头,“不!你留下,一起听一听。”
李建成见父皇刚才虽然责备自己。但内心还是很信任自己,并没有因为一件事就对自己有成见,他心中感动,便默默站到一旁。
这时,李世民匆匆走进,双膝跪下。恭敬地给父亲磕一个头,“儿臣参见父皇,祝父皇寿比南山,千秋永驻!”
李世民的恭敬让李渊很喜欢,他一摆手,笑眯眯道:“皇儿免礼,找父皇有什么事?”
“谢父皇!”
李世民站起身,躬身道:“今天儿臣接到太原唐风消息,隋朝开始大量制造银钱,推入市场,儿臣认为此事非常严重,所以特来禀报父皇。”
说完,他回头使个眼色,一名宦官用金盘将信和银钱呈上,李渊脸色凝重,他拾起信看了一遍,又把信给了李建成,随手从金盘中拾起两枚银钱,托在手心上看了半晌,眼中慢慢露出恐惧之色。
他回头看一眼李建成,李建成的脸色也极为严肃,他们都是治国者,怎么会不明白问题的严重,如果这些银钱流入大唐,那么大唐的财富就将被隋朝掠夺殆尽,直到这时,他们才终于意识到隋军夺走会宁郡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父皇,年初时,隋朝用从前的五铢钱从长安买走大量物资,使物价暴涨,民怨沸腾,就是因为隋朝拥有大量的铜钱,现在隋朝又拥有大量白银甚至黄金,这将使我们面临巨大危机。”
李建成说这话,是因为唐朝有着深刻的教训,年初隋朝用作废的五铢钱买走了大量物资,使长安货物短缺,物价暴涨,朝廷将巴蜀的物资,几乎是倾仓运到长安,才稳住了物价。
后来唐朝在巴蜀也找到铜矿,得到大量铜锭,才开始发行唐朝的开元通宝,挽回了货币上的劣势,现在隋朝又用金银来做货币,这会使唐朝面临的危机比年初还要严重十倍,让李建成怎么不着急。
李渊见李世民似乎有话要说,便问道:“皇儿又什么好办法吗?”
“启禀父皇,儿臣有三计,其一,我们制造假银钱,大量投入隋朝,扰乱他们推出银钱,这样可以为我们争取时间,其二是我们也要立刻寻找金银矿,同样推出银钱,以抵制隋朝的掠夺。”
旁边李建成插口道:“制造假银钱可行,我们可以用白铜造假,但寻找金银矿恐怕不现实,我查阅过前朝的文书,只有在岭南有银矿,太遥远了,而唐朝境内,我们也找了大半年,只发现铜矿,没有找到大型金银矿。”
李渊沉吟一下,又问李世民,“皇儿的第三计又是什么?”
李世民躬身道:“如果前两计都不行,那我们只有一个办法以应对危机。”
他脸色凝重,一字一句道:“我们必须夺回会宁郡银矿……(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七十五章 条件苛刻
太原,隋王朝也迎来了突厥的另一路使者,使者是突厥宰相默颜贺达干,是颉利可汗座下第一权臣,而去长安的是突厥次相,地位相应较低,这也体现出了突厥对隋唐两朝的重视程度不同,隋朝更加关系到突厥的利益。
紫薇阁半圆堂内,杨元庆接见了这位代表可汗前来加强隋突两国亲密联系的使者,默颜贺达干年约五十岁,身材中等,肩膀长得极为宽阔,宽阔的脸上留着一蓬浓密的大胡子。
“尊敬的楚王殿下,我们确实见过,在哈里湖畔,那时我还有勇力,可以射下翱翔在草原上的大雕,想和殿下一较箭术,可现在我老了,只能坐在羊皮毯上喝一碗喷香的热奶茶。”
默颜贺达干说话轻言细语,非常和蔼,但和蔼的笑容里总藏着那么一丝难以捉摸的冷意,就像一朵美丽的花下,藏着一颗小小的尖刺一样。
对方说得是突厥语,但杨元庆却用汉语笑道:“宰相依然有勇力,只是你的勇力不在战场上,而在谈判桌前,你的一句话可以抵上十万大军。”
“殿下太高抬我了。”默颜贺达干依然是用突厥语。
“呵呵!我哪里抬举宰相,事实如此嘛!”杨元庆用汉语笑道。
这是一种无声的斗争,默颜贺达干精通汉语,但他用突厥语,杨元庆精通突厥语,但他却用汉语,一种语言的选择,就是主动权的争夺。
接下来双方沉默了,杨元庆含笑喝着茶,默颜贺达干也端起茶杯,这里没有喷香的热奶茶,只有刚煎好的绿茶,清淡悠长而没有草原茶的浓冽。
沉默良久。默颜贺达干终于选择了汉语,他微微欠身道:“这次我代表可汗前来,一来是表达突厥对大隋的敬意,二来是想通报大隋,颉利可汗已经登位,很期待隋使前去祝贺,以维护我们两国恒久的友谊。”
杨元庆却淡淡道:“当年启民可汗登基,是亲自来大隋接受大隋皇帝陛下册封。始毕可汗登基。也是亲自来大隋,接受大隋皇帝册封,处罗可汗是因为两国相争,但去年两国已和解,突厥承认我们是前隋的继承,那么为什么颉利可汗却不想前隋一样。来大隋接受册封?”
杨元庆的语气虽然平淡,但话语却十分锐利,一句话刺中本质。为什么颉利可汗不接受隋朝册封?
这个问题十分尖锐,令默颜贺达干表情有些尴尬,半晌。他干笑两声方道:“我们突厥有句谚语,奴隶有一天种会弑主,只有兄弟才能情谊永恒,我们愿和大隋结为兄弟,永不侵犯。”
杨元庆呵呵笑了起来。“草原的兄弟也未必可靠啊!当年处罗可汗杀死始毕可汗,乌木扎毒死乌图,我可没有体会到草原兄弟的情谊在哪里?”
说完,杨元庆哈哈大笑,站起身向大堂外走去,他只是来寒暄,具体谈判是由崔君素负责,默颜贺达干脸一阵红一阵白,像座石雕一样僵坐在座位上……杨元庆回到自己官房,他并不是无礼,而是他对突厥使者施的下马威,在他桌上摆放着一封刚从长安送来的紧急情报,情报上说突厥使者和唐廷进行了会谈。
虽然不知道会谈的内容是什么,但结果是唐朝用隆重的礼节送突厥使者离开长安,这说明唐朝和突厥的会谈成功了,极可能是唐朝答应了突厥的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突厥的首鼠两端,一方面和唐朝相好,另一方面又和隋朝谈判,利用隋唐之争捞取最大的利益,或许它和唐朝能达成什么协议,毕竟唐朝和突厥无仇,也没有领土相邻,没有利益矛盾。
但隋朝可以吗?就算隋朝答应突厥的一切条件,突厥就不会入侵隋朝吗?答案显然是不。
杨元庆和突厥交往多年,对突厥了解实在是透彻,这是一个很务实的民族,只认利益,而且极为记仇,丰州之战的数十万冤魂,突厥人绝不会忘记。
羊群和狼谈判,无论送给狼多少羊羔,羊群最终也逃不掉被狼猎杀的命运,无论隋朝送给突厥多少利益,也阻拦不了突厥南下掠夺的事实,对付突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彻底消灭它。
在现阶段,隋朝还一时没有这种实力,只能想办法牵制住突厥,而牵制住突厥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它的另一个敌人,以前是乌图部,现在是西突厥。
杨元庆坐在官房里静静地沉思着,这时,外面传来脚步声,“殿下,是我!”这是魏征的声音,他是崔君素的谈判副手。
“进来吧!”杨元庆知道他是来给自己传递消息。
魏征匆匆走进,他脸色凝重,看得出谈判并不顺利,“说吧!突厥开出了什么条件?”杨元庆冷冷道。
“回禀殿下,突厥开出了三个条件,第一是确立双方不再是附庸从属关系,是平等两国,第二是全面放开贸易限制,不再限制货物类别,也不再限制民间贸易。”
“那第三呢?”前两个条件都在杨元庆的意料之中,他想知道第三个条件是什么?
“第三个条件便是要求我们把乌图余部交给突厥。”
“好大的口气!”
杨元庆忍不住怒极而笑,“那他能答应隋朝什么?突厥能给我们什么好处?”
“他们答应两年之内,绝不南下侵隋!”
房门口传来崔君素的声音,他走了进来,向杨元庆施一礼,“双方实在难以谈下去,所以暂时休会。”
杨元庆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是大隋之主,是最高决策者,他如果不冷静,就会做出错误的战略决策。
杨元庆背着手走到窗前,这是他的一个习惯,当他心情烦躁时,他就会来到窗前,看一看远处的田野,看一看天空中的蓝天和白云,他的心就会渐渐平静下来。
“还有什么?”杨元庆的声音变得平静了。
魏征和崔君素对望一眼,他们都感受到了杨元庆的平静,这是他们希望看到情形,只有杨元庆冷静,他才会做出有利于大隋的正确决策。
崔君素连忙躬身施礼,“他说如果双方都能友好的达成共识,他们的可汗愿意迎娶隋朝贵族之女为突厥第一侧妃。”
“第一侧妃!”
杨元庆有些奇怪地问道:“为何不是可敦?”
“回禀殿下,微臣在迎接他来太原的路上已经问过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的可汗已经决定迎娶黠嘎斯的公主为可敦,这是黠嘎斯支持突厥的条件。”
杨元庆沉默不语,他听阿思朵说过,当初乌图部有两大外援,一个是黠嘎斯部,一个是都波部,乌图死后,这两大部落都不承认乌木扎,才使乌木扎举兵无援,迅速被突厥灭亡。
颉利可汗要娶黠嘎斯公主为可敦,显然是要拉拢这个西北方的第一大部落,这时,杨元庆忽然有一种隐约的记忆,好像和这个黠嘎斯公主有关,他似乎听谁提到过这个公主,但杨元庆却一时想不到在哪里听过。
不过眼前的事情需要先解决,杨元庆便缓缓对崔君素道:“先不急答复突厥使者,我需要考虑后再答复他……半个时辰后,杨元庆来到了裴府,马车走得很慢,裴青松快马疾奔,先赶去裴府报信了,当杨元庆的马车抵达裴府时,一名重要的裴家子弟裴曜已经等候在门口了。
裴曜是裴蕴的长孙,他的父亲裴论现任东郡长史,裴曜本人曾经在前隋担任过县令,但此时并没有出仕,负责掌管裴府中的大小事务。
当杨元庆的马车缓缓停下,他连忙迎了上来,躬身施礼,“参见楚王殿下!”
杨元庆微微一笑,“家主可在?”
裴曜恭敬地答道:“家主在书房等候殿下,请殿下随我来。”
杨元庆点点头,跟着裴曜进府去了。
这几天,一股寒流悄然而至,使天气骤然变冷,风也很大,所以裴矩也不再钓鱼,而是呆在书房里看书。
就在刚才,裴青松赶回来急报,楚王殿下前来拜见,从裴青松口中,裴矩知道今天隋突谈判,他便立刻知道杨元庆是为了什么事来找自己了,估计隋朝和突厥之间有了什么麻烦。
这时,外面传来脚步声,紧接着是侄孙裴曜的禀报:“祖父,楚王殿下来了。”
“请进!”
门开了,杨元庆快步走了进来,在大隋一朝,前后担任突厥使的大臣有两人,一个是长孙晟,另一人便是裴矩。
虽然杨元庆本人也和突厥打交道很多,但他却更相信裴矩的眼光,裴矩老谋深算,看问题极为透彻,他很想听听裴矩的意见。
杨元庆快步走上前,躬身施一礼,“孙婿元庆,参见祖父!”
裴矩笑眯眯捋须道:“到我府上就不用这么客气了,请坐吧!”
杨元庆笑着坐下,一名侍女上了茶,杨元庆接过茶杯欠身道:“上次高丽之事,多谢祖父的建议,才使我收获颇丰,解除了粮食危机,元庆万分感激祖父。”
“呵呵!应该是我佩服你,我只是提个建议,想不到你竟然真的做了,远征高丽,很有魄力啊!元庆,你从来没有让我失望……(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七十六章 裴府问策
裴矩并不急着和杨元庆谈突厥之事,他从桌子取出一枚银钱,笑着问杨元庆道:“我想知道,大隋准备发行多少这样的银钱?”
“准备大量发行吧!两年内,计划发行五百万枚。”
“五百万?这个数量不小啊!”
裴矩灰白色的眉毛一挑,皱眉道:“这次发行银钱,动静很大,太原已闹得沸沸扬扬,连我这个很少出家门之人也听说了,你有没有考虑过长安的态度。”
杨元庆想到了八方酒肆,便笑道:“长安应该几天前就知道了,我可以想象他们的态度。”
“是吗?”裴矩注视杨元庆,“你认为李渊能接受你大量发行银钱吗?”
杨元庆沉思片刻,缓缓道:“我已经向会宁郡增兵两万,现在会宁郡有兵力两万五千人,如果会宁郡出什么事,我还能及时增援。”
裴矩微微叹息一声,“元庆,不是我说你,这次你发行银钱并不明智,或者说是操之过急,发行银钱,也就是打破了隋唐间的平衡,唐朝怎么能容忍你对他们财富的掠夺,轻微一点,双方协商解决这个问题,可如果严重一点,隋唐之间就会爆发新的战争,元庆,你已准备好应对战争了吗?”
“我已做好最坏的打算,无惧和唐朝一战。”
“那突厥呢?如果他趁机从北面大举进攻隋朝,你怎么应对?”裴矩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杨元庆。
杨元庆半晌才无奈道:“我今天来,就是想和祖父谈一谈突厥之事。”
裴矩眼中的亮光消失了。目光又变得平静下来,平静得像一泓古井,波澜不惊,他淡淡道:“好吧!突厥提出了什么要求?”
“突厥提出三个条件,一是双方平等,不再是附庸关系,其次取消一切贸易限制。放开民间贸易,第三便是把乌图余部交给他们。”
“那你答应吗?”裴矩又继续问道。
杨元庆摇了摇头,“除了第一个条件我可以答应。另外两个条件,我绝不可能接受。”
停一下,杨元庆又问道:“祖父怎么不问问。突厥答应什么?”
“他们能答应什么?”
裴矩冷笑一声,“无非就是答应你,一年或者两年,隋突两国相安无事,是不是这样?”
杨元庆不得不佩服裴矩眼光老辣,竟然一语料中,他默默点头,“祖父说得很对,突厥确实提出这个回应条件。”
裴矩闭目不语,他盘腿坐在榻上。枯瘦的身子就仿佛是一个修行得道的高僧,杨元庆没有打扰他的沉思,他知道裴矩应该会有答案给自己。
大约过了一炷香的时间,裴矩终于睁开了眼睛,他深深注视杨元庆一眼。缓缓道:“我给你提个建议,派使者去长安,向唐朝说明发行银钱的原因,并不是想掠夺唐朝,安抚住他们。”
“然后呢?”杨元庆不露声色问道,对裴矩的建议并没有立即表态。
“然后调集大军屯兵北方。准备迎击突厥军队的南侵。”
“祖父为何会有这个结论。”
杨元庆终于有点掩饰不住眼中的惊讶,“难道我不接受突厥的条件,就会是这个结果吗?”
裴矩摇了摇头,“这和他们的条件一点关系没有,不管你是否答应他们的条件,突厥必然会南侵,而借口,我估计就是消灭乌图余部。”
“那究竟是为什么?”
“是为了树立威望!”
裴矩加重了语气:“你明白吗?是为了树立威望,乌图部被灭亡,是处罗可汗之功,那他颉利可汗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任何一个草原君主即位,他必须要先树威望,我们的新君即位,首先是要稳定,但部落制的突厥不一样,如果颉利可汗不尽快树威,他何以统治渐渐一盘散沙的突厥,唯有战功树威,才能迅速凝聚他的威望,所以突厥南侵的可能性为七成,元庆,你必须要安抚住唐朝,不能腹背受敌。”
杨元庆也忍不住鼻子哼了一声,“祖父以为唐朝可以接受安抚吗?若突厥攻隋,他们会按兵不动?或者举义助我?”
裴矩呆呆看了杨元庆半晌,他叹了口气,“元庆,其实我上次已经说过了,你最大的问题就是太顺了,没有遭遇挫折,以致于你不肯认输示弱,大丈夫能屈能伸,其实你必要的软弱一下,可以使你避开劫难,我相信唐朝内部也有识大义之人,不会在外族入侵时进攻隋朝,只要你示弱,给唐朝一个面子,这些大义派就会占上风,元庆,你应该试一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