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高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炮兵
“知道了,夫君。”
郑鹏左右看了一下,有些奇怪地问道:“远儿呢?”
绿姝苦笑地说:“大父带他去准备百日宴的事了,说是他自己的宴会,让他自己做主。”
“做主?”郑鹏睁大眼睛,一脸不敢相信地说:“一个刚满月的孩子,怎么做主?这不是胡闹吗?”
要是那些天生聪颖的孩子,可能一岁多就能说话,可是刚满月的孩子,什么也不懂吧,怎么能自己做主?
绿姝掩嘴一笑道:“就是胡闹呗,遇到要选择的时候,就拿到远儿面前,远儿看哪边就选哪边,或对哪儿有兴趣就选哪边,唉,也就是奶孩子和睡觉时能多看一会,其余时间多是大父看着。”
崔源对对玄外孙的喜爱,郑府可以说人尽皆知,绿姝作为晚辈,也不好说什么。
郑鹏轻握着绿姝的手说:“也算,你可以好好歇息,他喜欢带孩子,就让他带着,反正有婢女和奶娘,不会有事的。”
“嗯,知道了”绿姝乖巧地点点头,很快开口问道:“夫君,铁路修得怎么样了?”
郑鹏的大半心思放在那条他寄以厚望铁路,绿姝听得多了,对铁路也非常感兴趣。
喜欢一个人,不仅爱他的人,也要支持他的兴趣和事业。
一说起铁路,郑鹏的兴致马上来了,兴致勃勃地说:“进展得很顺利,现在分为六个工段日夜不断地施工,项目已经进行到了大半,估计还有一年就能完工,届时这是一条划时代的大工程,说不定能跟秦直道一样名垂青史,要是运气好,说不定能跟万里长城媲美。”
“那太好了,夫君就是最厉害的。”绿姝眉开眼笑地说。
对绿姝来说,“划时代”是什么意思不重要,名气也不重要,秦直道和万里长城对她也很遥远,心里只想着一件事,那就是郑鹏高兴了、郑鹏满意了,那就是好事,郑鹏高兴了,绿姝也会跟着高兴。
两人有说有笑,说到高兴处,郑鹏掀起丝被还钻到榻上。
“夫君,这...奴家可能还...还不行。”绿姝俏脸一红,一下子紧张起来。
稳婆说至少要三个月方能同房,要是现在...不行啊。
看到绿姝一脸紧张的样子,郑鹏呵呵一笑,轻轻拥着绿姝的腰肢,柔声地说:“不要紧张,就是说说话,什么也不做。”
最近忙着铁路的事,对绿姝关心不够,虽说绿姝没有抱怨过一句,也没有要求过什么,不过郑鹏知道她很希望自己能抽时间多陪陪她,难得这二天可以清闲一下,多陪陪她。
“嗯”绿姝发出一声好像撒娇的鼻音,一脸满足地把小脑袋轻轻倚在郑鹏的怀里,乖巧得就像一只可爱的小猫咪。
郑鹏以为林薰儿出去,也就是十天半个月,二个月怎么也能回来,这样可以赶上儿子的百日宴,说起来林薰儿也算是小妈,说过百日宴一定送一份大礼给思远,让郑鹏的吃惊的是,百日宴上林薰儿只是托人送回一套她亲手缝制的衣服和一套找名匠打造的首饰。
林薰儿不在,郑鹏和绿姝都感到有些不太自在,总感到缺少什么一样,不过在崔源眼里反而显得很懂事,觉得林薰儿故意走开,不抢自己孙女和玄外孙的风头,暗暗夸她懂事。
郑鹏圣眷正浓、风头正盛,再加上崔源不吝工本大肆操办,小思远的百日宴非常热闹,名门望族、达官贵人、亲朋戚友都很捧场,不仅有大批元城郑氏本家人千里迢迢赶到长安参加宴会,就是贵为大唐天子的李隆基还率着皇子、公主和嫔妃参加,赏赐的圣旨都读了三道,皇上赏完太子赏,太子赏完贵妃赏,各种御赐的物件让人眼花缭乱,不过最让人瞩目的就是李隆基压轴的赏赐的男爵之位。
男爵是大唐爵位最末等的爵位,别看爵位不大,可意义却是不凡,意味着小思远一跃进行拥有特权的贵族行列,要知道,很多身穿紫装的朝中大员终其一生也不能得到爵位,特别是在和平盛世爵位更是难得。
也就是说,小思远的人生的起点,已经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终点。
当高力士宣旨时,不少人当场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他们知道皇上看在郑鹏的功勋上给予厚赏,但没想到如此丰厚,不过短暂的惊讶后,很快就沉寂下去,平日那些最挑剔的谏官也没表示反对,而是面带笑容地向郑鹏表示祝贺。
回头想一下,郑鹏对大唐的贡献太大了,改善交通的脚踏车、清理伤口能大幅降低伤亡的白酒、做福百姓又能巩固边防的水泥、威进敌胆的火器还有一举拨举大唐几百年心腹大患吐蕃等,哪一件不是惊天的功劳,就是把郑鹏封为异姓王一点也不过,可郑鹏现在仅仅是候爵,明显位不配功,朝野早有异议,现在算是变相补偿在他儿子身上。
算一下,郑鹏还受委屈呢。
小思远的百日宴,除了大宴宾客外,还在坊间的大路上搭了长棚,请有名的戏班子边演三天,长安城的百姓可以免费观看,还有免费的茶点吃喝,算是分润一些喜气。
崔源本想搞个流水席,反正他的钱花不完,不过让长安城的官员劝住了,因为百日宴当天达官贵人云集,就是皇帝也亲临,治安本来就是紧张,要是人太多,乱起来就麻烦了,最后只能作罢,毕竟出了事,就是崔源也承担不起,于是流水宴作罢,改为拿一大笔钱捐到长安城的各寺庙,添香油之余,也算是玄外孙祈福。
热闹了三天,全城瞩目的百日宴才算完成,郑鹏可以松一口气,把精力重新投入工作中,可对崔源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过完百日宴,晚些还要准备周岁和抓阄,还要回老家拜祭先人,因为在长安出生,年龄太小不适宜长途奔波,把百日宴放在长安举行无可非议,长大后不回老家拜祭先人可不行。
再说百日就晋爵,这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好事,自然要庆贺一下,免得让人说不孝和忘根,当然,博陵也要回去转转,免得一些眼红的小人在背后嚼舌根,说博陵崔氏三房断了香火什么的。
做这些事费心劳力伤财,可是崔源乐在其中,百日宴一完,就拉着郑鹏商量周岁和抓阄的事,说这叫未雨绸缪。
“飞腾,你觉得老夫的想法如何?”
“好,挺好”郑鹏马上说:“一切就依大父的意思。”
崔源的计划是再过一个月,等到春晚花开就踏上归途,到时怎么祭祖,宴请什么客人,还要到博陵拜祭崔氏先人等,郑鹏听到头都大,连连答应。
长洛高速正处在最紧张的施工阶段,自己肯定走不开,也没时间精力处理这些事,只要崔源不弄得太过份,由着他去折腾。
“好,那就定了”崔源愉快地表示同意。
说罢,崔源想了一下,很快开口问道:“你那铁路修得怎么样,钱银方面还凑手吗?”
不容易啊,因为反对修路,崔源对修路的事不上心,难得他主动问起,还提起钱方面的事,不用说,肯定是心情不错。
郑鹏一脸轻松地说:“现在一切进展顺利,估计一年内可以完工,钱银方面不是问题,现在的进项可以应付。”
前面修路基、开采矿石、购买工地、奴隶和原材料,花钱如流水,以至钱财方面经常捉襟见肘,逼到要发行的“债券”来缓解资金方面的压力,一度还动了绿姝的嫁妆,虽说绿姝是心甘情愿,要是郑鹏不接受还不高兴,说郑鹏不把她当成一家人,然而郑鹏有意无意没少收到崔源的白眼。
幸好,大唐依然是盛世,民富国强,三宝号和名仕酒坊的赚钱能力不断扩张,其中三宝号的发展最为迅速,现在三宝号已成为大唐首屈一指的木器店,集家俱、农器和民用武器于一体,在大唐各州有超过八十间分号,大至全套家什、小到夹衣服的夹子都有,至于名仕酒坊的酒,早就卖遍了大唐每一个角落。
最令郑鹏高兴地外贸差不多每一季都有长足的发展,这与大唐灭了吐蕃,把大唐与西域诸国的通商最大的拦路虎消除,没有吐蕃阻拦、盘剥,丝绸之路的商业往来更加热闹、繁华,三宝号的木器、家俱,名仕酒坊的白酒还有独一无二的镜子,都是西域商人回国必带的商品,这样一来,郑鹏的收入如猪笼入水,大赚特赚。
钱一多,跟着投股的高力士和李隆基的红利也跟着水涨船高,对郑鹏也就更满意。
988 发车仪式
开元二十七年七月初六,黄历上说是今天是黄道吉日,诸事皆宜,位于长安城西大约五里处一个叫长泽的地方,彩旗飘扬、锣鼓震天,长泽原是长安城外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平日青壮不是下田就到长安城做工,多是老幼看家,略显冷清,但今天长泽村却是人满为患,道路两旁停满了各种豪华的马车,路上人挨着人,好像赶庙会一样。
由于人太多,不仅长安县、万年县的衙役出动,连京兆府的兵丁也出动维持秩序。
原因很简单,今天是长洛路正式通车的日子,准确来说,是长洛铁路正式通火车的日子,郑鹏已正式把路命为长洛铁路,还在崔源的坚持下,请太史局的太史令挑了一个黄道吉日作为正式通车的日子。
太史局也就是钦天监,职能为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
本来五月中旬就能正式运行,为了这个黄道吉日,延迟了一个多月才正式通车。
郑鹏对周易没什么研究,也不知这天“吉”在哪里,不过对太史局那名太史令还真有点佩服,起码这天风和日丽,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这样的天气正式运行,省下不少麻烦。
前来观看火车通行的人很多,不少亲朋戚友也来捧场,不过郑鹏没时间接待,得为正式发车做准备:
“马夫长呢,让他把马弄好,就是不出发,也让百姓先看个仔细。”
“检查煤粒够不够,还有蒸汔机再检查一遍。”
“护轨队出发多久了?一定在出行前确认各段铁轨正常。”
“所有人员就位,不能出任何差池。”
郑鹏作为长洛铁路的最大股东兼总指挥,忙得团团转,主要是为第一次正式发作准备。
华夏很讲求意头,喜欢开门红,再说这么多人盯着,一会连大唐天子李隆基也要亲临,第一次正式发军不能出差池,定要顺顺利利,为此郑鹏把接待人的事交给崔源,自己一门子心思放在准备上。
反正崔源也喜欢做这种露面又风光的工作,只见他抱着开始吖吖学语的玄外孙郑思远,好像炫耀一般到处跟人寒暄,看他眉开眼笑的样子,好像一个老来开孙乐的老人,要不是亲眼目睹崔源这些年来的变化,郑鹏都不敢相信。
想当年在贵乡,崔源面带寒霜眼露凶光,特别是那种不怒自威、视生命如蝼蚁的态度,跟现在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正式运行前,铁路已经跑过多次,包括夜间运行,人员间有了不错的默契,还做了多次防止意外事件的演习,可以说轻车熟路,没什么道度,压力也不大,这次不过是比较瞩目的一次。
“皇上驾到”
郑鹏刚忙完,就听有太监高呼李隆基亲临的声音,抬头一看,只见一队禁军护送大队人马缓缓向这边靠近,走在前面的正是红光满面、意气风发的李隆基,跟在他身边的,正是去年新立太子的李亨。
一个把大唐带到前所未有的盛世,无论是威望还是疆土都到达巅峰的男人,而一个将是继承这片霸业的幸运儿,父子二人都是意气风发、神采飞扬。
郑鹏和崔源等人连忙前去迎接,一番礼仪后,又陪李隆基和太子李去看即将启动的火车。
李隆基走到火车前,突然停下脚步,有些不解地看着火车车头的位置。
“父皇,可有不妥之处?”李亨跟在李隆基后面,前面的李隆基突然停下,把他吓了一跳,差点都要撞上了。
李隆基指着火车前侧的位置问道:“郑爱卿,要是朕没错,上次测试时,用作拉动的马匹有十八匹,为何这次只有十二匹?”
郑鹏楞了一下,没想到贵为天子的李隆基观察这么仔细,连拉车多少匹马也清楚,回过神来,很快一脸自豪地笑道:“回皇上的话,原来的确需要十八匹马来拉动,改进蒸汔机后动力大增,也就酌情减少了马匹,毕竟马匹不便宜,也有不稳定因素。”
“不稳定因素?”李隆基开口道:“爱卿是说马匹突然失控或出事摔倒吧。”
“皇上英明”
马匹是牲畜,一些突发事件可能会让它受惊失控,或跑着跑着就摔倒,特别是十多匹马一起跑,稍不注意就会碰撞,减少马匹也就减少这类事件发生。
李隆基想了想,很快开口问道:“用马拉火车,的确有风险存在,要是出现这种情况,不知爱卿有何应对之法?”
说起来李隆基体验过民间疾苦,也率兵谋过大业,知道郑鹏说的是实话,在军中,马有失蹄是很普通的事,要是在火车开动过程中有马失控或失蹄,这是一件要注意的事,毕竟这种新式交通工具能载超过一百人呢。
郑鹏一脸认真地说:“回皇上的话,行驶途中可能遭遇各种事情,我们已做了各种预案,请皇上放心。”
“哦,说说怎么做预案?”李隆基顿时来了兴趣。
“路设路长,每天不间隔巡逻,每个站都设有马厩,乘客到站下车时正好替换马;火车上驻有一位郎中,乘客中途发病晕倒什么的,也有人照料;马匹有马夫照顾,马夫除了长鞭外,还随身带了利刀,要是马匹摔倒不能及时站起,会果断砍掉缰绳,同时马夫旁边还会有一条绳,遇到紧急情况一拉绳,控制室的人收到会马上减气排压,同时制刹。”
顿了一下,郑鹏继续说:“除此之外,像山崩、水淹、火车故障、盗抢等事情,都做了对应的应对之策。”
李隆基满意地点点头,一脸赞许地说:“连郎中都配备,好,很好。”
对郑鹏的能力,李隆基还要很有信心的。
一旁的李亨忍不住开口问道:“郑将军,蒸汔机孤听过很多次了,真是非常神奇,孤想问一下,若是没有那些马,这火车还能动吗?”
把车固定在铁轨上,对李亨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然而,传说中的蒸汔机到底有多神奇李亨还真不知,在他心中,总觉得蒸汔机可有可无。
那么多马,光是用马就能拉走了,多加一个什么蒸汔机不是画蛇添足吗?
“能”郑鹏一脸自信地说,不过很快补充道:“不过速度不快。”
“有多快?”李亨就像一个好奇宝宝,有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
郑鹏想了想,很快说道:“大约是一头驮着一石米驴子的速度,说快不快,说慢不慢,沦为鸡肋,所以需要借助马的拉力。”
“郑将军,加了马,能快多少?”
“比单骑慢,但比普通马车快”郑鹏解释道。
李亨满意地点点头,一旁的张九龄突然开口问道:“郑将军,你花费巨资打造的长洛铁路,不知跟普通的马车相比,有何优势?”
这话问到点子上,话音一落,很多人都静下来看着郑鹏,想听听他怎么解释。
长洛铁路前后修了七年,可以说花钱如流水,最多时八个工段同时开工,动用超过上三百余次火药爆破,一度超过万人在工地上施工,饶是郑鹏赚钱能力了得,也差点耗光家财,很多人不明白郑鹏为什么这般折腾,听到张九龄发问,现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