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山河血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当然!”
孙长安点着头,看着那位年岁至少七十出头的老头说道。
“这不仅仅只是公司的保证!而且还写在征地合同中,”
随后孙长安又将视线投向在座的诸人,他站起身说道。
“北方公司来到这,并不仅仅只是想着在这里办个厂子,而是要把家按在这个地方,这个家里头,大家伙就北方公司的家人,对于家人,公司自然不会亏待,这一点若是诸位在德县有什么亲戚的话,可以打听一下,公司给出的工资,从来都是最好的,工人的待遇也是最优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把大家当成家人!若是大家还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直接问我,如果大家愿意的话……”
孙长安手指着身边的随员说道。
“可以让他们和你们一起回村子里,向村子里的乡老解释……”
会议散了,整个协调会议甚至只进行了不到一个小时,这或许是进展速度最快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六十二名农民代表,几乎当场就答应了下来,这一切远远超出了翼卓远的意料。
“怎么样,翼先生,您考虑的如何?”
瞧着有些失神的翼卓远,孙长安笑问道。
“你知道,翼家不差那点钱,而且……”
不待他说完,孙长安却点说道。
“我知道,翼家也不屑于当工人,所以……”
“所以,还是孙先生莫要巧言相劝了……”
面对翼卓远的拒绝,孙长安的脸上依然带着笑容,然后轻声说道。
“那,不知道翼先生对煤矿怎么看?”
“煤矿?”
翼卓远先是一愣,难道说他们……
“是这样,按照公司的想法,我们会适当的吸收一些本地资本,不知翼先生有没有兴趣!”
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说什么样的话,孙长安自然知道,就像眼前的这位,几千块钱,翼家不会缺那么几千块钱,就像那些地主一样,他们所在意的并不是什么进厂务工之类的长期保障,他们在意的是……
“还请翼先生进屋详谈!”





山河血 261.第261章 希望
地契。
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或许没有什么比地契更为重要的东西,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性,远超过对任何事物的依恋,对于许多农民来说,他们所梦想的无非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家里的土地再多一点,许多农民,甚至种田能手之所以甘愿过着最贫寒的生活,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年景不好,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宁可从肚子里扣食,从身上扣衣,其目的就是为了能给儿孙多留下那怕一分田地。
对于农民来说,不到迫不得已,他们是不会卖田的,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把地契拿去抵押的。
薄薄的一张地契,那地契的年月还写着大清光绪元年日期,虽是有几十年的历史,可那地契却保存的极为良好,看着手中的地契,祖老汉那张如枯树皮般的脸上,流露出来的神采显得极为复杂,这是他爷爷那辈留下来的,他爷爷苦了一辈子,给家里挣下了这二十七亩半田,自此之后,这二十七亩便成了他们一家子的根本,虽说后来几经分家,几经离难,到他手里也就只剩下了这不到五亩半的田地,可却是一家老少活命的根本。
就在昨天,他拎了一壶酒,跪在爷爷的坟边下大哭了一场,一场痛哭之后,他取出了藏在瓦罐里的地契,他这也是没法子,他要给两个孙子讨个明天,讨个将来。
“孙先生,这,这是俺家的地契!”
那颤抖的双手递上了地契的时候,看着那地契上他爷爷的名字,在这一瞬间,祖老汉的眼睛湿润了!
泪水从那满面枯树般的脸庞上滑落了下来,从那双颤抖的手中接过那地契的时候,孙长安的心中同样难以平静。
从大学毕业后,他就开始做起了这土地买卖,他深知这一张薄薄的地契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对于这些卖掉了几乎全部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从他接过这一张薄薄的地契的时候,这些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房屋,或许,他们得到了一些金钱上的补偿,但他们却失去了自己的根,自己的……
“每平方0。15元!”
6万亩地!
平均每平方0。15元,这就是北方公司收购6万亩的代价,收购40平方公里的土地付出的代价!
望着那些排着队,在公证人的见证下,交出地契、房契的农民,在这一瞬间,宋佳诚这个同样出自乡间的农民家族的洋学生,勘测三组的组长,视线变得有些模糊,作为农民,他知道土地在乡间多么金贵,即便是最差的劣地,不到迫不得已也不会有人卖,而现在……
6万亩地,那可是几万人的生计啊!
看着那些交出地契、签下了永不反悔的契约后,那脸色喜忧参半的农民,宋佳诚看着那田间的小麦,也许几个月后,这里就会耸立起一片厂房,也许几年后这里就变成了另外一番模样,可,不知为何,宋佳诚却笑不出来,尤其是看到那些农民的时候,他没有一丝的欢喜,有的只是浓浓的忧伤。
北方公司收购这些土地干什么?
毫无疑问,是为了在这里盖工厂,可工厂需要这么大的一片土地吗?作为勘测队的一员,宋佳诚知道,这不过只是北方公司购买的第一批土地,按照省政府下的公文,这附近方园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交易都被冻结了。
从耕地到荒地,再加上……朝着远处的大山看去,北方公司不仅计划收购这方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还收购了大片的山地,这么大的手笔,在中国,这还是头一份,即便是上海的那个大上海计划,不过也仅只征购了8000亩地。
“难不成,北方公司想把家安在这里?”
心下寻思着,宋佳诚却又有点不太相信这个判断,即便是北方公司准备把工厂安在这么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可一座工厂能有多大?
即便是在这里建一座城市,又岂会需要这么多的土地?
也许,公司有公司的打算吧!
第一次,在北平石景山上的北方公司的会议室内,聚集了包括德县分厂、汉阳钢铁公司在内各公司的负责人,对于北方公司来说,今天的这个会议将决定北方公司的未来。
“正如我在电报中对大家说的那样,今天的这个会议,不仅仅只是决定北方公司的未来,同样也将决定……”
国家的未来!
当然,这一句话,管明棠并没有说,有些人做事业,他们喜欢说,而不一定要做,有些人做事情,做了一分的事,却要说成十分,而管明棠却是那种喜欢做,而不喜说的人,他更倾向于埋头做事,或许正因如此,他才无法适应官场,官场是一个首先需要会说场合,做事,反而是其次。
看着众人,管明棠深吸一口气,亲自起身拉开了身后的布帘,那是一份地图,从那份地图上,所有人都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地名。
“邯郸!”
在看到这个地名的时候,吴子川、孙平逸等人,无不是疑惑的眼神看着那地图,而在地图的西南方则用彩笔绘出了一片土地,那里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诸位,想来大家都知道了,现在,除去汉阳厂之外,北方公司所属的石景山分厂、德县分厂,这两座工厂或许拥有中国数量最多的、同样也是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但是我们的厂房却是租用的,租用的厂房、狭窄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于未来将严重制约公司的发展,为公司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去考虑一个问题——公司搬迁!”
果不出所料,在管明棠提出公司搬迁的时候,众人无不是一阵释然,北方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机器公司,可公司的租用厂房却一直都是众人的一块心病,甚至就在汉阳厂初办时,在公司内部就有一个声音,把工厂搬迁到武汉一带,当然,这个声音以汉阳钢铁公司居多,在他们看来,最多到明年,汉阳钢铁公司就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重工业企业,总公司设立于武汉则是再顺理成章的事情。
“……汉阳附近的土地,每平方米需要0。5元至0。7元,而且民居集中,公司需要承担极为昂贵的征地、拆迁安置费用,而设于南京,同样需要承担昂贵的地价……”
已经掀开底牌的管明棠看着众人,将公司内部提出的几个方案都一一拿出来做了比较,昂贵的地价,并不是公司愿意承担的,当然,这只是一个理由,仅仅只是一个理由。
“大家可以看到,现在公司所选择的这片位置,位于邯郸西南部,地下矿产极为丰富,尤以煤铁为甚,并有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各种非金属原料,这些矿产资源除公司外,并不为外界所知,所以,公司将总公司设于此,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同时,其地价低廉,有利于公司的总体开发,至于交通,邯郸位于平汉铁路沿线,他日可通过协商修建一条专线通往公司……”
邯郸,这是管明棠最后的选择了,如果说过去的一段时间,“躺”在医院和“家”中,他在干什么,就是在构思着公司的未来,在南方被排除之后,他选择了翼南,甚至现在,不过是刚刚实现战场停火,五十八路军依然在前线,未来命运尚不可知的时候,管明棠便选择了邯郸,选择了后世峰峰矿区的位置。
选择这个位置,需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管明棠自然知道,可现在,他宁可去承担未来的危险,之所以敢于做出这个选择,原因再简单不过——我不会再去逃避或者躲避,如果为了安全,管明棠会躲的远远的,他会把工厂设在四川,设在云南,设在陕西,而现在,不愿意再去逃避自己的责任的他,选择了邯郸,在他选择这片土地的时候,就意味着将来必须要做出的选择——无路可退!
“钢铁?”
几乎是在董事长的话中提到钢铁的时候,作为汉阳钢铁公司总经理,现在正致力于汉阳铁厂完全恢复生产的邵寒眉头便是猛然一跳,这,难道……
“董事长,您的意思是,汉阳钢铁也要搬迁到这里吗?”
固然,现在汉阳钢铁公司远离煤铁供应地,可仅只是从经济角度来看,搬迁工厂,对汉阳来说几乎不亚于致命性的打击。
“不,”
摇着头,管明棠看着邵寒说道。
“中国这么大,仅仅只有一座钢铁厂是不行的,也无法满足未来中国工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准备在这里建立一座新的钢铁公司,以满足未来北方发展所需要的钢铁,形成一南一北两大钢铁企业,”
新建钢厂,若是说搬迁都让邵寒无法接受,那新建钢铁厂,几乎让邵寒整个人变得瞠目结舌起来,中国的市场才多大,董事长居然还要建一座新的钢铁厂!
“董事长……”
没有任何犹豫,邵寒几乎立即出言反对,这反对并非仅仅只是为了汉阳钢铁公司,同样也是出于对于公司的忠诚,至少在邵寒看来,这是忠言。
“中国不可能再建一座钢铁厂!现在国内的钢铁市场不过只有几十万吨,若是再建一座钢铁厂的话……”
不待他把话说完,管明棠却打断他的话说道,
“中国不仅还需要一座钢铁厂,而且在未来,还需要更多的钢铁厂!”




山河血 262.第262章 事业的前提
中国需要更多的钢铁厂!
面对邵寒的质疑,管明棠如此回答道,作为一个后来者,管明棠深知道,在历史上,中国可谓是吃尽了钢铁的苦头,在历史上,在8年抗战之中,中国的钢铁产量不过只有几万吨,而且大都是初级钢铁产品,极低的钢铁产量、低劣的钢种使得中国吃尽了钢铁不足的苦头,或许,现在在历史上受限于日债以及日人控制,倒致南京政府无法利用的汉阳铁厂,重归国人之手,重新点炉开工,而且采用大量“先进”技术,从而增加了高炉、平炉利用系数,使得钢铁产量大增,在全面复工之后的汉阳钢铁公司,甚至可能将会成为中国第一家年产百万吨的大型钢铁企业,但仅只有一个汉阳就够了吗?
不够!
或许,按照过去的心态,一个汉阳,足以满足中国的需求,但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从长山塔开始,管明棠发现自己的心态在不断的变化着,他希望自己能够为这个国家做更多的事情,不再像先前一种被那种良心上的不安所困扰着。
中国需要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汉阳铁厂,不仅仅只是一个大型机械厂,这一切不过只是一个开始罢了,正像管明棠计划中的北方工业园区一样,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全新的,属于未来的开始。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每每想到自己浪费了长达一年的时间,管明棠的内心便会被无尽的懊恼所困扰,现在,那怕就是一天、一个小时、甚至于一分钟,他也不愿意耽搁了,这次公司内部的会议,与其说是协调会,到不如说是一个传达意志的会议。
“可是,董事长,依照现在的规划,最晚到明年年初,汉阳钢铁就会全面复工,到那时别说是新建钢铁公司,即便只是汉阳一家的产量,市场就已经严重饱和了,而且……”
尽管汉阳钢铁公司是北方公司的下设子公司,但是作为汉阳钢铁公司的经理,邵寒必须要去维护钢铁公司的利益,维护整个依托钢铁公司生存的十余家卫星工厂的利益。
“而且,新建一家集煤矿、铁矿、运输、炼焦、炼铁、炼钢以及钢材加工的大型钢铁企业联合体耗资巨大,即便是把大冶炼铁厂的两座高炉北迁至新区,也不过只节约数百万元的经费罢了,建设这么一家企业至少需要数千万元,这资金问题……”
虽说出言反对,并不意味着邵寒没有去看公司新区的说明,实际上仅只是从钢铁厂的三座高炉炉容的数据,邵寒便敏感的意识到,新区新厂的高炉恐怕是用大冶铁厂和石景山两座炼铁高炉改造而成,或许公司暂时邵寒没有大冶复工的计划,但在邵寒的概念中,大冶铁厂也是汉阳钢铁公司的一部分,用大冶去培养一个“竞争对手”,即便是同属一家总公司,邵寒也没有那么大方。
市场、资金,可以说,在邵寒反驳中,他已经摆出了所有的问题,当然还不包括相对匮乏的技术支持,现在汉阳虽说聚集着全中国几乎所有的钢铁专家,但在实际生产中,依然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尤其是对董事提供的钢铁冶炼新技术的吸引,依然在学习吸收之中,若是兴建新厂,汉阳成了什么?设备的提供方、技术的提供方,而他所扶持的,又是一个比汉阳更庞大的竞争对手。
这如何能让邵寒接受,又如何能甘心?
“资金没问题,这个我来想办法,至于技术,可以考虑从国外引进一些技术人员,毕竟欧美现在正值大萧条,许多钢铁企业倒闭,大量的技术人员失业,两家公司不仅可以趁机吸引一批技术人员,而且还可以购进一些二手炼铁、炼钢设备,无论是新厂,还是汉阳,都是北方公司的孩子,公司不可能厚此薄彼,这一点邵经理大可放心!”
心知邵寒为何反对的管明棠,在出言安慰的同时,又顺势敲打道。
“现在北方公司一共有三家下设子公司,若是算上开宏的话,也就是四家子公司,未来,北方公司的名下,还将会拥有一家家新设企业、新设公司,也许到明年,当我们再一次召开会议的时候,会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公司,这些公司无一例外的都将是中国各行业的领导者,对于外界来说,汉阳是汉阳,新厂是新厂,可对于公司来说,他们都是公司的资产,所以,我希望诸位都必须要抱着一个心思——一家人的心思,同时要抱着全公司一盘棋的态度,站在大局上去考虑问题……”
环视着众人,管明棠的话峰随之一厉,又继续敲打道。
“大家都知道,日本在国外说他们出兵东北的原因是中国政令不统一,中国军阀混乱,影响各国利益,所以,国家欲抵御外辱,必须统一政令,建立统一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换作公司亦是一样,子公司或许为独立核算单位,但是却无法改变他是总公司资产的根本,无论是现在或是未来,在北方公司内,都不得存在,你的、我的思想,什么你的,我的,归根到底,都是北方公司的,企业是,市场是,资金、技术同样也是。”
下面的话,管明棠并没有继续敲打下去,而是盯视着吴子川,沉默着,此时,他的这个态度同样也是提醒所有人,最后,在无奈的点头表示全力支持公司新区建设的之后,管明棠又将视线转向。
“福临,现在德县厂是公司规模最大的机械厂,新厂将在石景山分厂的基础上兴建,不过,德县厂必须要在未来半年内,负担起培训五千名工人的任务,在新厂完工后,另行抽调五百名技术一流的工人前往新厂,这一点,福临,有问题吗?”
有问题?
敢说有问题吗?有了先前的那一番敲打,吴子川自然不敢再违背董事长的意愿,只不过是一场会议,所有人都意识到,曾经那个好商量、好脾气的董事长,似乎消失了,现在,在北方公司的会议上只有一个声音,也同样只剩下了一个意志。
“我有一个问题!”
突然,一句话从孙平逸的口中吐出,说话的是孙平逸,他是公司的副经理,不过一直常驻南京,负责协调与南京各界的关系。
“董事长,这建立公司新区可以说,是公司发展的必须,同样也是公司的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邯郸,固然是出于矿产资源上的考虑,即然董事长决定了,那我也没什么可说的,可是……”
抬头看着董事长,作为在董事长生硬表态后,唯一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孙平逸的语气显得很是平淡,似乎先前的敲打并不存在似的。
“现在,公司一上来,就要建两厂两矿,再加上新区的“三通一平”建设,还有这一系列的研究所,嗯,我数了一下,在新区一共要建十三家研究所,当然这是好事,技术是公司获得发展的必需,可这些都需要钱,按初步估算,仅到年末,就需要投资五千万元,到明年六月,需要投资一万万三千万元之多,敢问董事长,这笔钱从那里周转,在邯郸投资建立新区,恐怕与中央国防设计委员会的规划有违,所以很难获得政府层次的支持,这意味着,公司很有可能无法获得来自南方银界的支持,仅凭公司……”
迎着董事长的视线,孙平逸似有些无奈的说道。
“根本就不可能拿出这笔巨款,现在公司,即便是砸锅卖铁,也凑不齐这笔钱,纵使华北银团同意提供贷款,恐怕贷款数,亦难超千万,因此,希望董事长三思……”
三思……
听着孙平逸的劝说,管明棠只是苦笑道。
“就是因为我太过于三思,所以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对于公司内的反对声,管明棠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所以才会有先前的那一番敲打,现在,既然他们一再的提到资金,那就让他们有点心理准备吧!
“钱,我说过,钱不是问题……”
将视线转向孙平逸,管明棠平静的问道。
“现在公司能拿出多少钱?”
“包括北四行以及中行向我们提供的贷款,公司在未来一个月内,可以拿出一千三百六十二万元……”
若是再挤一挤的话,能拿出来一千四百万,当然,孙平逸并没有这么说,即便是在他看来,董事长的计划,实在太过冒险,摊子铺的太大了,虽说董事长的性格上偏好冒险,“往往有一块钱就要做十块钱的事”,但摊子铺的太大,却很有可能把刚刚步入正轨的公司拖垮。
“一千三百万,这些钱就足够了,大家给我两个月的时间,如果两个月内,我无法解决资金问题,也就是提供两千万元的建设资金,到时候,大家再出言反对吧!至于现在……”
站起身环视着众人,管明棠用不容质疑的声音说道。
“我希望大家全力以赴的支持我,支持公司新区的建设!”
终于,在众人一番表态后,管明棠整个人却像是虚脱似的坐在会议室内,久久未能离开,而一直未曾离开的廖成克,瞧着董事长的模样,尽管先前他是第一个站起来表示支持,但这会背过人,他却有些不太确定的问道。
“董事长,您,你真能拿出那笔钱来?”
似乎有些疲惫的管明棠看一眼廖明堂,懒懒的靠上椅背,然后仰望着天花板。
“这笔钱,要看……那笔生意了!”




山河血 263.第263章 大洋彼岸
1933年4月27日,星期四,晴
洛杉矶港,白色的海鸥伴随着驶入海湾的邮轮在飞翔着,那海鸟不时穿行到白浪之间,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里是漫长海上旅程的终点,对于“威尔逊总统号”上的乘客来说,在太平洋上颠簸了二十五个昼夜之后,邮轮终于驶入了这座美国西部最大的城市,驶入了旅程的终点,在码头上,迎接家人的人们按响了汽车的喇叭,依如这个时代的惯例,港内的商船鸣响汽笛,在这个时代,只有大型邮轮可以享受这种待遇,毕竟,海上的旅程是艰难的,是充满风险的,搭载着上千名乘客的邮轮,每一趟航行的结束,都足以让他们享受到这种礼遇。
“十五年了!”
站在舷边,马德勋只感觉自己的视线似乎有些模糊,十五年了!十五年前,他正是从这座码头出发,离开了美国,而现在,他终于又一次回到了这里。
当年那个离开美国时,钱包中只有十五美元的年青人,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已经从一个穷光蛋成为了富人!
人生,真的非常巧妙!
“希望他们不会有什么麻烦!”
从踏上这艘美国的邮轮的瞬间,马德勋就知道,无论自己过去在中国做过什么,都结束了,中国的法律、甚至美国的法律永远都无法制裁他,可是在内心深处,那种不安一直伴随着他,如果没有那个人,他有可能衣锦还乡吗?
1...108109110111112...53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