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开工厂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当年先帝驾崩,皇上幼主登极,这些年宫府及部院大臣,都齐心协力,辅佐圣主开创新纪。虽偶有不谐之音,却无损于礼法,臣亦勉力操持国政,得幸这几年天下尚还算太平。”
“张先生,你的功劳哀家是知道的。”
李太后眼波一闪,又说到。
“可是有人称你是奸臣,皇帝是昏君!”
“臣万死!”
行跪礼的张居正连忙叩头道。
“所有一切皆知陛下信用微臣而起,所以臣才想请奏致仕,请陛下准臣告老还乡。”
“张先生,难道你就只因为别人的一句谣传,就要弃朕而去吗?”
又一次,朱翊钧质问道。
“你是不是还有什么话没有说?”
朱翊钧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张居正绝对不是一个因为几句话就致辞仕的人,他现在这么说,必定是有他的原因。
“臣……”
见张居正垂首不语,朱翊钧厉声说道。
“张先生,难道你要欺瞒朕吗?”
“是啊,既然能把张先生逼得如此,那必定是大事了,张先生难道就忍心抛下我们孤儿寡母离开吗?”
李太后也在一旁附和道。她的话声落下时,张居正哽咽一声,说道
“先帝与下臣,有千古不移的君臣之谊。当年先帝驾崩,以下臣辅政,下臣就发誓,此生必定辅佐陛下开创我大明极盛之世,可,可今日,他人于士林民间散布下臣是奸臣,而陛下是昏君的谣言,下臣又哪里容人如此污蔑陛下,只是,下臣,下臣担心,有人故意散播这一谣言,为得是将来行不臣之事!”
“什么!”
朱翊钧与李太后几乎是同时起身,两人的目中都闪过一丝慌张,尤其是李太后,聪明如她,又岂不知道,能把张先生“逼”得致辞仕,那这件事恐怕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张先生,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皇帝和太后的反应落在张居正的眼中,他长叹一声,然后说道。
“陛下,去年钞关税务总司施奕文于南京遇刺,臣受命于陛下令人严查,可不曾想却涉及千百人,臣在惊讶之余,更是倍觉惶恐。上千人牵涉到刺杀钦差,有策划者,有动手者,有提供掩护……这么多人,如此胆大包天,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反对臣所推行的改革,臣的自问自推行改革以来,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而他们却为一已之私,行此不义之事,臣便授意他人暗查,可不曾想,却探知有人狗急跳墙,居然勾结藩王宗室,意图借口“清君侧、诛奸佞”……所以自从得知消息后,便想所有一切既然都是因臣而已,所以臣便请求致仕,如此便……”
不等张居正说完,李太后就哭诉道。
“张先生当真以为如此,那些人就会住手吗?”
然后她盯着张居正说道。
“你是先帝遗嘱中的顾命大臣,钧儿虽贵为天子,这些年而国事天下事,都是劳张先生尽心谋划,这么多年,张先生如何忠心于国事,哀家又岂会不知,现在有乱臣贼子想要夺皇儿帝位,难道先生真的要弃我们而去吗?”
李太后刚说完,朱翊钧就厉声质问道。
“是谁,是谁如此胆大包天,居然,居然敢……他们那里是要诛奸臣,分明就是想篡位谋反!难道,他们真以为朕不敢杀人吗!”
正是年少的朱翊钧一直以来都想要有一番作为,想要成为一代明君,可是他从不曾想到,现在居然有人想要篡位。
“臣,臣万死……”
张居正却是两手按膝,颔首言道。
“若是臣致仕能避免这一切,臣请陛下同意臣致仕。”
李太后觉得张居正的话虽然诚恳,但是未尝不知道,这并不是出自于他的本意,于是便说道。
“张先生怎好如此说话,你不仅是大明的首辅,还是皇帝的师傅哪,不要忘了,隆庆四年,你就是太子太傅!”
“臣从不敢忘,”
张居正抬眼看了看坐在御座上的朱翊钧,充满深情地说道。
“只要能保住陛下,臣纵是万死又有何妨。”
“万死!”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说道。
“张先生,你既然是朕的师傅,也是大明首辅,现在朝中出了逆臣,难道先生就是要弃职而去吗?先生就是这么对学生的吗?”
朱翊钧盯着张居正说道。
“臣,臣……”
心知时机已经成熟的张居正,便再次叩道说道。
“臣不敢!”
“张先生,即使是你致仕了他们又岂会放过我们娘俩。”
“是啊,首辅,搁那些个乱臣贼子眼里头,可是没有皇帝太后的,即便是您致仕了,他们一样的会行叛逆的!”
一旁早就被吓的心惊肉跳的冯保,也跟着说道。
“张先生,你告诉朕,有那些人涉及其中!”
朱翊钧瞪大眼睛,盯着张居正问道。
“臣虽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涉及其中,但是臣知道,他们已经做好准备,只待时机成熟时,即会发动……”
“既然如此,你准备怎么做?”
相比先前,朱翊钧反倒是冷静了下来,他走过去扶着张居正说道。
“张先生,无论如何,还请先生救学生!”
。
(iishu)是,,,,!
第353章 前夜
【】(iishu),
夜幕降临后,薄雾漫漫的开始笼罩着京城。不过与过去相比,现在的京城并没有因为夜幕的降临而陷入黑暗,挑着挑子的灯夫,不断的将小油灯用挑杆挑送到路路里,尽管这些油灯都是最廉价的棉子油点燃的,可是却的驱散了城城的黑暗。去年腊月二十的时候,当宣武门大街等几条大街上的路灯点起的时候,甚至有成千上万专门前往一睹风采的人们挤在路灯下围观着,从那时起,这京城的夜晚就多了几分热闹,摩肩接踵更是寻常不过的事情。
从那里起,每隔几天,都会有一条大街通上油灯,当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些光亮昏暗的路灯,甚至比月光还要神圣,毕竟,它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夜晚的认识,当然也对皇帝多了一份感激——这些路灯都是皇家掏银子建的,就连灯油钱,也皇家出的。
皇帝仁爱!
当然,没有人知道,铺设路灯完是在施奕文的建议下,小皇帝才“忍痛”拿出几万两银子满京城的建起了路灯,其实装路灯,根本花不了几个钱,就是一个木头桩子加上一个玻璃灯盒,再加上一盏小油灯。成本不过是百多钱而已,可满京城的设路灯,确实也花了不少银子。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路灯公司当月就见着利润——路灯上悬着的招牌是对外招租的,因为价钱不贵,而且还是夜晚最醒目的位置,自然受到店家的欢迎,也正因如此,小皇帝总算是长松了口气,至少这个生意不会亏本了。
这个夜晚,京城和往日一样热闹,似乎和过去没什么两样,因为路灯的出现,街道上行人很多,和过去的冷清截然不同,而在这热热闹闹的街市边的一间酒楼里,几个人在那里,看似稳坐的他们,眉宇间似乎还带着些许忧色,时而,他们会朝门外看去,时而又会垂首喝茶。
今天是个大日子!
一边喝着茶,张四维一边默默的寻思着,偶尔的,他会把目光投向申行时,见他不说,他便把眼帘微垂,然后便继续喝起了茶来。
其它人大抵上也都是如此,所有人都在那里默默的等待着,等待着时间的到来。
“子维,你确定子孝那边没问题吗?”
终于,申行时打破了沉默,他把目光投向张四维。
“他肯定靠得住!”
张四维直接了当的说道。
“子孝与小弟一样,都是山西商家出身。”
他口中的子孝是兵部右侍郎郜光先,负责京城防务,尽管协理京营的左侍郎是他们的人,可是京营想要进城,子孝那一关更重要,这也是他们会找上他张四维的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九边!
或许江南诸人经营朝廷百多年,可是九边却一直都是晋商,是他们这些盐商经营的,这么多年盐商在九边军将中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江南,等到大局初定时,只要有他张四维的一封信,九边的军将们大抵上都会识时务,毕竟,那些人可都是一时俊杰啊!
“如此就好,如此就好……”
申行时点了点头,这会他才稍微放下心来,其实,即便是如此,他的心仍然悬在嗓子眼里,如果不是张居正步步紧逼,欺人太甚的话,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走到这一步的,他还会再忍下去,再忍他个十年、十五年,他相信自己根本不需要忍那么多年,毕竟皇帝一天天的大了,皇帝越大对张居正把持朝政就会越反感,将来他只需要顺水推舟,就能让张居正乖乖的滚回江陵,他就可以推翻张居正定下的所有改革。
可是现在,张居正突然猛下毒手却打乱了他的计划,甚至于现在南京刺杀钦差大臣一案,已经涉及到了他,如果不痛下杀手的话,自己的性命也就难保了。
“江陵啊江陵,你就不要怪申某人心狠手辣了!要怪,只怪你欺人太甚啊……”
相比于小皇帝,申行时反倒更在意张居正,毕竟,在他看来自己真正的敌人就只有张居正,至于小皇帝……只能怪他命不好!
“汝默,等到动手之后,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派人去白纸坊的《明报》社,如果不控制那里,明天《明报》一发,你我都是乱臣贼子!”
又一次,张四维郑重其事的提醒道。
搁一年多之前,张四维压根就不在乎什么报纸,可是现在不同,《明报》早就深入到京城和北直隶等地的千家万户,如果报纸上说他们是“乱臣贼子”,绝大多数百姓都不会怀疑,而且更要命的是,那报纸还在施奕文的手中掌握,而施奕文又是张居正的门下走狗,这怎么能不担心。
“我知道,这一次,非但要把《明报》拿下了,还要把它的石印术拿下来,现在江南也是随处能看到《明报》,那报纸到处歪曲事实,搬弄是非,而百姓还乐意信它,凭的是什么?不就是因为它卖的便宜,买的人多,读的人多,自然也就人云亦云了……”
在过去的一年中,大江南北也有不少人学着《明报》去办报纸,但是无一不是以亏本告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字太大,报纸太贵,而字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懂“石印术”,而石印又是《明报》横行无忌的根本。
对于石印术,申行时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有了石印,就可以办报纸,就可以掌握天下舆论,有时候舆论比刀枪还有效,就像施奕文去南京,如果不是因为《明报》为他张目,恐怕他早就毁在江南士林的风评中,众口铄金……可却比不上发行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报纸啊!
“确实,确实如此……”
就在张四维应声的时候,外面传来了更夫的敲更声。几乎是在这一瞬间,几人同时站起了身来,然后他们互相看了一眼,他们的神情显得有些惶恐,有些紧张,当然也有那么一些期待。
“三更天了!”
三更了!
时辰快到了!
(iishu)是,,,,!
第354章 秀才造反
【】(iishu),
万历八年二月十六。京城的夜晚仍然显得有些幽冷,不过,在朝阳门的城门楼上,一个身着大红官袍的文官,正来回的踱着步,他身边,一个穿盔戴甲的武将同样显得有些坐立不安,不时的把目光投在他的身上。张张嘴,最终还是没能说出话来。
“但,但愿一一切顺利吧……”
郜光先在心里暗自祈祷道,尽管下定了决心,可是他仍然能感觉到自己的掌心在冒汗。
真的要走到这一步了!
其实,就他内心来说,他从来不曾想过要走到这一步,毕竟,在朝为官他的目的无非就是为家中的生意撑腰罢了,什么首辅、阁臣的,他从来都没有想过。可是现在却不一样了,如果不这么做的话,他很有可能就会失去一切。
“江陵要与天下为敌!先是江南,下一下就是我们山西的盐商了!”
为什么江南等地的官员会竭尽力反对张居正,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的清量土地,他的追缴积欠,最肉痛的就是各地的士绅,或许天下的老百姓多少也都有拖欠,可众所周知,带头的正是那些士绅,是那些官员的亲宗,至于老百姓,不过只是士绅官员们打着的名义罢了,他们鼓动百姓去拖欠,鼓动百姓抗税,借百姓给地方官施加压力,到最后百姓交八成,他们至多也就是五成。可现在张江陵却逼着他们去交八成,这等于多交了一倍,那些人怎么可能愿意?所以他们自然会千方百计的抵触张居正的改革。千方百计的阻挠他的改革。
在那个时候,他和他的同乡都是张居正改革的支持者。
可怎么现在就走到了这一步呢?
尽管先前还有些疑惑,可是当郜光先想到张居正把手伸到盐税上的时候,他也就明白了。
出身晋商家族的他,从来不在乎什么田亩税,晋商靠的是盐,大明的盐利十之**都落到他们的手中,相比之下,田亩不过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而张居正为了得到他们的支持,在盐法上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这样自然而然的大家也就合作愉快了。可是现在他张居正既然想把手伸到这边,那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对于张四维的话,郜光先并不怀疑,毕竟,按照他对张居正的了解,他是绝对不会对盐利视而不见的,一直想要为朝廷“开源”的他,又怎么可能会放过每年至少千万两的盐税。
好了,现在他就快要解决江南的事情了,接下来就是对他们动手了,难道张阁老会辞职,弄了半天是因为这个原因啊!
所有的一切,都在郜光先的心里理顺了,也一一联系了起来,在感叹着张居正的“心狠手辣”时,他知道自己也被逼到了绝路上,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往后面,今天的江南诸公,就是明天的他们!如果他们不有所行动的话,那么将来他们也就是像江南的那些人一样任由张居正鱼肉。
现在大家合起伙联手的话,还有赢的可能,要是等到将来……那时候说什么都晚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