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一门四姓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自自在在
人家这摆明是要道歉,我们也别太逼着人家。
这些人好歹也是来给我娘吊孝的,总不好直接打出去,不然咱们有理也变没理了。
我先出去招呼一下,看他们怎么说,要是来吊孝或是道歉的,咱们就接着,要是有人敢说什么怪话儿,姥爷你再出面收拾他们!”
好容易劝住陈老爷子,沈伯谦理了理粗麻布孝服,疾步走到门口迎接来人。
却没想到,门口站着的几个人一让开,后面还齐刷刷的跪了三个。
沈伯谦吓了一跳,但一看一想,这几个人还真是跪的不冤。
跪着的三人是族老李长河、里正亲爹李长海的同胞兄弟,李家现任族长李长发长子的三个儿子,也就是李家族长的三个嫡亲孙子——李孝杰、李孝忠、李孝生。
当初就是他们仨人领着头闹,逼着陈家把沈家坟迁走的。
仨人这么完全不避着村里其他人,直愣愣的跪到沈家门前,也算是李家村的各位族老给足了沈伯谦面子和诚意。
沈伯谦当然不能干站着,急忙上前搀扶,不料三人跪的极实在,他拉了一下对方竟然纹丝没动。
“沈家兄弟,我是个大老粗,冲撞了陈大爷,特地来给他老人家赔罪,还请沈兄弟海涵。”
说话的人跪在最边上,背上还背着一捆拇指粗的半干树枝。
沈伯谦一听明白了,这个应该就是当初慌乱中推倒陈老爷子的那位。
他知道,此时自己必须表个态,所以“扑通”一声,他也跪了下来(丫上辈子一辈子都没这几天跪的多.....)。
三人一见他也跪下了,有点儿摸不着头脑,都懵了。
老大李孝杰比较机灵,跪走两步上前说道:“沈兄弟,你这是做什么,你这,让我们怎么有脸来见你,唉......”
余下二人也连声附和:“是啊,沈兄弟,都是我们兄弟几个太鲁莽,冲撞了陈老爷子,认打认罚我们都不含糊,你说吧。”
沈伯谦也是跪着一拱手:“三位兄台如此大礼,伯谦愧不敢当。
按理说,长河大爷和思才叔也都来解释过了,我也不该再说什么。
但我姥爷他老人家痛失爱女又被人逼着迁坟还受了伤,到现在这伤都还没养好,此时我若就此作罢,恐怕愧为人子、人孙。
所以,此事全看我姥爷的意思。”
沈伯谦这几句话一说,李家坪的人就都明白了,这是给陈老爷子做脸呢。
陈家人自然也明白,老爷子和老太太对这个外孙子的好感再次暴涨,陈家其他人也觉得有面子,连马大姨父都觉得沈伯谦这事儿办的不错。
只是,李家都已经跪倒门口了,还能怎么样道歉呢?
陈家这边,从看到李家仨小的跪到门口,陈老爷子就有了松动的意思,加上沈伯谦的话,他确实有了原谅李家的意思。
但来的这几个都是李家小辈,到底压不住人,要是就这么算了,陈家面子上还是有些不好看。
所以,陈老爷子想了想还是没动,不过脸色比起刚才好了许多。
一时间,场面有些僵住了,这可苦了跪在门口的四位。
幸亏天无绝人之路,早就有人把这里发生的一切传到李家几位族老那里。
穿越之一门四姓 第16章 陈李和解
15-陈李和解
四个人跪着僵持之际,里正陪着李家辈分最高的族老,李长河、李长海和李长发匆匆赶来。
李家三兄弟和沈伯谦不约而同的让出来一条路让他们进门。
李家族长李长发伸手就要把沈伯谦搀起来,但沈伯谦也学李家仨小子,跪的实在的很,愣是没动。
李长发似乎早有预料,无奈的叹了口气,“你这孩子,真是......叫我怎么说你好呢。”
说着一转头朝着屋里说道,“陈家大哥,兄弟来给你赔罪了,家里这几个不省心的小混蛋净给我添麻烦,弄得我实在是没脸见你呀.....”
陈老爷子一听到他说话,顿时松了口气,他也正等着台阶下呢。
李家族长和李家坪里正都来了,说话还这么给自己面子,陈老爷子可没打算矫情摆谱。
宝贝外孙子以后还要在李家坪住呢。
一边让老太太搀着他颤颤巍巍的走到门口,一边急切的说道:
“快让孩子们起来,这成什么话,这是不想让我老头子再来李家坪了吧!快起来,再不起来,我可就要生气了。”
说完又扭头抱怨后面的女儿女婿,“伯谦年轻不经事,你们怎么也不劝着点儿,我睡着了怎么也不知道叫我?”
他一边数落着女儿女婿,一边扶着陈老太太走上前,把门口的李家孝字辈三兄弟一一扶起。
这次仨人都没再坚持,跟着陈老爷子一一起身。
李家三老也不是傻子,陈老爷子刚动,他们齐齐上前把沈伯谦拉了起来。
“陈家兄弟不愧是秀才公的外祖,光是这份心胸我们兄弟几个就比不了。
思才,你做里正就要有这样的心胸才行啊。”李长海故作感叹道。
李长发也跟着说道:“陈老哥放心,大侄女过了七七,我在李家坪给你摆酒谢罪!绝饶不了这几个臭小子!”
既然人家已经这么说了,陈老爷子也从善如流:“这话说的,我们谦儿也说了,误会嘛,说开了就好。说啥谢罪不谢罪的,乡里乡亲这话多外道。”
陈老爷子这通太极打的也是无师自通。
既然两边老人都出了面,开了口,那自然是皆大欢喜。
沈伯谦无疑是最高兴的一个,要不是还在孝期,要不是有这么多人看着,估计他就要欢呼雀跃了。
但此刻他只能在心里说一句:总算了了这桩大麻烦,再不行老子可是要顶不住了!
事情说开,李孝杰、李孝忠、李孝生被李长发老爷子挨个狠拍了一顿后,进屋给给沈母上香吊唁,算是在面儿上解了这桩官司。
李家人见好就收,给沈母上过香后陆续离开。
他们也明白,虽说两边儿这官司解了,但要说交情还谈不上,真要想指望沈伯谦为李家坪做点儿什么,还得慢慢来。
第二天,就是沈母的三七之祭。
沈伯谦早就从杨大爷那里仔细打听了这里办丧事的规矩——
头七,逝者死去七天内,要保持逝者尸体不腐,孝子贤孙守灵哭丧,迎接来往亲友吊唁,长子长孙更是要对每个来祭拜的亲友磕头谢礼;
二七,逝者盖棺后继续受祭,到二七最后一天,盖棺下葬;
下葬当日必须由逝者长子为其摔盆、戴孝、哭灵、送葬,长子不在则长子长孙替代,长子、长子长孙不在则次子.....
若无人摔盆送葬,就是所谓的无人送终,这在乡间被视为不得善终,也就是常说的绝户头。
因为逝者下葬这天一般亲友都会同时到来,所以丧宴一般也是这天。
丧宴俗称吃“斋饭”。
这种宴席每桌只能摆九样菜,表示主人家去世一人的缺憾,而且必须有一碗羊肉,取的是羊懂哺乳之恩的意思,丧宴吃羊肉也算表孝心。
不仅宴席每桌只能摆九样菜,连座位都只能有九个,就是所谓的九九归一。
而这个“一”,就是指把思念归集到逝者身上之意。
当然,杨大爷跟他说的时候没这么文雅,但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沈伯谦原主儿滞留清水县的原因,他接连错过了沈母的头七、二七,让沈母没有孝子送葬,才会被人说成是绝户,还引起了被逼迁坟这场纠葛。
自然的,因为这个缘故,沈母的丧宴也没办成。
这也是让陈家人气愤异常的最直接原因。
对于庄户人来说,生死都是人生大事。
大事就要大办,尤其是丧事,从老屋(棺材的俗称)到寿衣,从墓穴的选择到下葬的时辰,从乡亲们的随礼到丧宴的菜色,都有讲究。
沈母的丧事被这么一搅和,陈家人觉得很没面子,所以才几次三番的来李家坪闹,一是为了讨公道,二也是想出心中这口恶气。
而对于沈伯谦而言,即便他现在天天带着重孝哭灵,村里人也都夸他孝顺,但真要论起礼数,到底还是欠缺。
在这个孝道大过天的时代,这可是硬伤。
所以,沈伯谦想借着三七、七七(也就是所谓的末七)两个“大七”做些补救,彻底的解决这件事,也彻底消除陈家的心结。
按照风俗,二七之后,只有三七、七七期间,孝子哭灵,逝者继续受亲友拜祭;
四七、五七和六七这二十一天,则只需孝子烧纸,既不能哭灵也不能接受亲友香烛。
但三七转眼便至,就算是沈伯谦想做些安排,也是力有不逮。
他仔细考虑了一下,三七以求稳为上,一切等到末七再说。
再说李家坪众人。
四七、五七和六七期间虽说不能上祭,但来串门聊天倒是没什么忌讳。
乡里乡亲的,说两句话,这没人说什么吧。
况且,秀才公小小年纪,父母双亡,心里肯定难受啊,还不兴我们来开解开解?
沈伯谦中秀才的消息传出后,村里十有*都想上门拉拉近乎,但碍着迁坟的事儿,不少人还是抹不开脸。
现在事情已经说开了,那还怕什么!
一时之间,乡亲们简直是排着队来看秀才公,沈伯谦就没闲下来过。
对于村里人的热情,沈伯谦从善如流,毫不拒绝。
只要有人登门,他必是热情招待,几天功夫,合村儿上下没有不夸他的。
沈伯谦也没白招待这些人。
对于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他不知道的,想知道的,需要知道的,太多了。
不知道沈中复和沈千川怎么想的,一边培养沈伯谦,一边又严格限制他接触外界事物。
以至于那个书呆子前身短短十四年的岁月中接触到的人和事有限到了极致,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更是少的可怜。
如果沈家那两朵奇葩没有意外死亡,沈伯谦根本无法想象原主儿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刚进/入这个身体上的时候(.....不要想歪了),他能够捕捉到的残存思想就只有忠君、爱国,其他竟是什么都没有。
唯一一次个人情感爆发就是知道沈母死讯的那刻。
只是那刻后,这个身体的意识彻底消散于天地之间,沈伯谦也没机会再去深挖研究了。
原来的沈伯谦可以遵照沈家奇葩二人组的要求,懵懵懂懂的活着,但这个沈伯谦是什么人?
二十一世纪新青年。
最喜欢做什么事儿?
——挖掘真相,了解世界,气死别人。
原主儿那样糊里糊涂的活着,跟死了有什么区别?简直连条咸鱼都不如啊,呵呵。
只是,受时代所限,此时此地,他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少得可怜。
除了研读沈家藏书外,他也只能通过尽可能多的接触人,通过观察他们,推测这里人们的生活水平,揣摩他们话里带出的信息来慢慢的了解这个世界。
至于原主儿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鉴于他的世界观都是从沈家两朵奇葩那儿得来的,沈伯谦不觉得有任何客观公正的参考价值。
有这点儿时间,还不如多了解几个村民,看看他们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
不过,这事儿是个水磨功夫,不是一两天就能弄完的。
世界这么大,别说只是间接观察了解,就是去看看也得不少时间啊。
不知不觉见,日子就在沈伯谦与李家坪、陈家坳村民亲切友好的交谈中一天天过去了。
几乎在他还没什么感觉的时候,沈母的七七之日到了。
这是沈母葬礼的最后一个大日子,沈伯谦也不藏着掖着,目标明确——让沈母风光大葬!
乡下人办丧事,一般就是烧些纸钱、大蜡、香烛什么的,条件好的弄几个花圈就算是有面子了,这些基本的沈伯谦自然都没落下。
光是花圈就让人送了十好几个,一直摆到沈家门外,这在庄户人家可不多见。
但,这还只是个开始。
穿越之一门四姓 第17章 报恩蹊径
16-报恩蹊径
沈伯谦充分借鉴后世的丧葬陋习,大肆铺张。
亲自画图,请马大姨夫和徐二姨夫去镇上的纸扎铺子跑了两趟,专门做了一批丧葬用的东西。
金山银山、等人高的丫鬟纸人、纸马纸轿、三进的纸宅子两座;
有了房子,自然就有配套的纸扎桌、椅、板凳、千工床,两箱子纸扎衣服,还有纸扎的鸡、鸭、牛、羊一堆,甚至还有纸扎的花鹿、仙鹤。
基本上你能想得到的,他都给画出来,还都让人去做出来了。
这些东西一抬出来,来的人都被镇住了。
沈家媳妇不亏啊,谁说人家这丧事办得寒碜的?这场面,县太爷他娘死了也没这福气吧?这到了下面可是要享大福了!
而且这还不算完,沈伯谦又特地从本县有名的永宁寺请了两位高僧来家里给沈母诵经,好让她早登极乐。
这场七七下来,无论李家坪的、陈家拗的、马家、徐家的,都说事儿办的漂亮。
陈家二老也觉得倍儿有面子,迁坟的事儿彻底抛开不想了。
最后沈伯谦还简单补办了丧宴,虽是白事,也是真材实料。
除了必备的豆腐、青菜这些外,整只的鸡、肥厚的酱香五花肉再加上整碗炖羊肉,三个硬菜也够看的很。
况且还有每人一个白馍或是一碗米饭。
吃完丧宴,来的人更是不住的称赞沈秀才孝顺,沈母有福气,沈家以后肯定是要发达了云云。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沈伯谦不遗余力的补全了礼数。
摔盆儿、圆坟一项都没落下,由陈老爷子领着,一一补了回来。
虽然有些不合规矩,但孝道大过天,谁见了也只能夸他一声“孝子”。
他这么做不单单是为了补全礼数,也是要让李家坪的人知道,他对沈母的重视。
逼迁的事儿能这么轻易的化解,那是给他们面子。
李家人也很清楚,当天李孝杰、李孝忠、李孝生三人都到沈母坟前磕了头、赔了罪,算是在众人面前彻底了结了这件事。
沈母七七过后沈伯谦除去重孝,杨家三口把家里收拾一新,守灵跪的草甸子什么的,也该烧的烧,该收的收。
接下来,他只要老老实实守孝三年便可。
这方面的规矩就简单许多,主要就是穿衣上注意一下就行。
第一年穿白孝,但乡下对白的要求没那么严格,灰、白都行,另外就是鞋面上也要贴一层灰布或是白布,头上带个白绳结,戴帽子就在帽子上弄个白帽结之类的。
明年更简单,只需灰素服,最后一年青素服即可。
对于这些,沈伯谦倒是没太多意见,白的、青的多飘逸,男神不都这么穿?
他更关心的是要如何感谢县城的刘家。
沈母七七办的排场,花的钱自然也少不了,光是请俩和尚就给了二十两的香油钱。
其他杂七杂八算下来,一共花了三十七两银子和七百五十个大钱儿。
这一算账,陈老爷子心疼的直上火,连饭都吃不下,还一个劲儿的抱怨自己:“怨我、怨我,没拦着谦儿一点儿,这样的花销咱们庄户人家怎么受得了!”
沈伯谦倒不觉得花钱多,排场又不想花钱,那肯定是不行的。
一分价钱一分货,他上辈子耳濡目染的也懂一些。
但正因为这样,才愈发显得刘老爷送来的那一百两贺仪简直就是及时雨。
不然,沈母这事儿还真是不容易办好。
只是,如何感谢刘家,沈伯谦暂时真是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
比身份,人家跟县长都有交情,比身家,人家多年雄霸清水县首富的位置。
而且,他那点儿钱还是人家送的......
想了想,沈伯谦觉得马大姨父对于刘家似乎比较了解,所以在他回家前,专门向他讨教刘家的情况。
经过这段时间,马大姨夫对沈伯谦的印象彻底改观,对这个外甥十分欣赏。
沈伯谦这么郑重其事的向他请教,马大姨父也觉得面上有光,一五一十的将他知道的关于刘家的事情都倒了出来。
刘家之所以能稳坐本地首富的宝座,依靠的并不是县城首屈一指的的云来居和那些店铺。
刘家真正的买卖其实在府城,他们家是经营布匹生意的。
说起这事儿,马大姨父就兴奋起来。
他只去过府城一次,但就是这一次,他居然无意中得知府城不少布庄是刘家开的。
再留意打听,才知道,刘家不仅仅开布庄,他家在府城周边还有好几个自己的作坊。
从纺线织布、到染色绣花,都有专门的作坊。
而且,他家只出产绫、罗、绸、缎和上等麻布,像他们这样的乡下人,也就是看看,真是舍不得买,太贵了。
这下子,沈伯谦更发愁了,这样的人家,别说他一个小秀才,就是中了举人也白搭啊?
陈家人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这恩还是要报的。
既然要报恩,那可不能光是嘴上说说。
所以陈家二老临走留了十五两银子给沈伯谦,陈家大姐留了六两,陈二姐也留了二两。
陈老爷子还专门交待,让他先别忙别的事儿,先去刘家道谢。
但是,刘家缺这二十两银子吗?
显然不。
道谢的事儿还是要另外想办法,沈伯谦暗道。
俗话说,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
陈老爷子他们要走,沈伯谦怎么也要表示表示,况且还有两位姨夫家的亲戚呢。
所以,一大家子人,加上杨大爷三口一起包了顿猪肉大葱馅儿的饺子,另外还切了两大盘子的咸酱肉。
就在吃饭的时候,沈伯谦突然有了个点子。
不过,与其说是点子,倒不如说是他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沈母七七之内,他身为孝子,不能沾荤腥,这没关系,可是这花样儿能不能换换呀?
杂面馍馍,咸面汤,咸菜,白菜萝卜,黄豆面酱炒鸡蛋。
一个月过去了,菜色始终如一。
要不是他提议吃了两顿面条和一顿素饺子,大孝期间真就是杂面馍馍的天下了。
好不容易除了重孝,饭桌上添了肉食开了荤。
沈伯谦想,这次总能好好补补了吧。
尤其是,平常看杨大爷一家偶尔吃点儿咸酱肉,恨不得把舌头都吞下去,这味道肯定比豆酱炒鸡蛋强的多吧。
结果,我去!什么情况儿啊,荤菜除了油大点儿,这味儿也不怎么样啊。
就连杨小妹每次见到眼里都会放光的咸酱肉,除了咸味儿之外,还有别的味儿吗?
可现在姥爷他们也是个个都说好吃,那就不是小妹他们的问题了。
沈伯谦不相信,再尝尝,还是一样难吃......
我就真的那么难伺候?
也不是呀,这饭菜味道真是不咋地……
不对!准确来说应该说这饭菜根本就没啥味儿!咸味、油味、最多有个黄豆酱或是酱油味儿,其他....没了。
“嘭”的一声,沈伯谦脑袋里的小宇宙爆发了,他终于想明白怎么回事儿了。
这里缺少调味料!
他们家厨房算不错的,油盐酱醋不缺,还有瓶黄酒和一罐子糖,平时常用的还有葱、姜、蒜。
但,这基本就是这个时代所有的调味品了。
卧槽,这日子还怎么过,说好的八大菜系呢?
这,就是沈伯谦突然冒出来的点子。
刘老爷家里有酒楼,弄点儿好用的调料出来,加上上辈子为了打击老外记下的一些东西,应该能让他家的酒楼更上一层楼,也算是另类的报答了。
他会这想,不是没有原因的。
根据这段时间的了解,这个时代与原来世界不同的是:这里三国鼎立的结果是东吴胜出,东吴王朝历经两百年余年后被现在的大兴王朝推翻。
而科举在东吴统一三国后不久就被提了出来,后来经过一百多年的曲折反复,终于成为世人都认可的取才佳径。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里的汉朝也有汉使多次出使西域,开辟东西方商路的事迹记载。
那可是带回来不少好东西的呀?
如果他记得没错的话,后世曾被称为调味品之王的孜然,就是那时候传进来的。
家里那几本记录汉代使节光辉业绩的就数,也都提到汉朝使团带回不少番地出产的东西。
还有,东吴王朝又开辟了海上航路,也引进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
只是,怎么不见有人用呢?
调味料没有也就算了,怎么西瓜、葡萄这些水果印象中似乎也没怎么见过?
呃,不对不对,我现在要专注在调料上,水果有时间再说。
不知道这县城的酒楼都是用什么来调味儿的?
会不会已经把孜然这些东西发扬光大了?
结论是——必须得去尝尝才知道!
沈伯谦一向都是行动派,打算第二天就去县城,当然,明面上的原因是要去刘家道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