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番薯!地瓜!
顾振华原本还想充当神棍,指点一下徐方呢,没想到这位竟然先想到了,顾振华也有点小郁闷。
“徐先生,听说番薯不择土地,产量不俗,是渡过饥荒年景的宝贝,你准不准备多种一些?”
徐方摇了摇头:“国公爷。番薯和地瓜在大明早有种植,万历二十二年的时候,福建巡抚金学增就曾大力推广,帮着福建百姓渡过了灾年,因此这番薯又被成为金薯。其后各地都有种植,不过番薯需要种在地势较高的坡地上面,在平地上产量反而不高。而且即便以最高产量计算,还不到麦子的三分之一。”
顾振华一听这话,顿时就皱起了眉头,地瓜土豆不是公认的高产作物吗。康乾盛世不就是红薯盛世么。怎么在明末。产量反而这么低了呢?
“徐先生,按理说这平地土更肥沃,怎么产量反而上不去了呢?”
徐方苦笑了一声:“道理如此,不过在京的时候。我听传教士说过,这番薯的原产地就是山地高原,想必到了平地,反而不适应了。福建多山地,这也是金学增引种成功的原因。作物和人也一样,都有一个水土不服,我想要是培育一段时间,或许能成,只是天下烦扰。朝廷早就没有这个心思了。”
看来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啊!顾振华心里也暗暗感叹。要是番薯真的像后世的产量,大明朝拼了命也会种的。农作物引种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放在农业社会,更是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摸索实验。
明末引入的作物。结果到了康乾结出了果子,白白让鞑子捡了名声!
当然对此顾振华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说道:“既然如此,什么合适,就种什么吧。当然改进良种的工作也要做,徐先生,我看就聘请几位农学家过来,再加上经验丰富的老农,一起努力,争取找到番薯高产的方法。”
“说到农学家,我还真有一位朋友,他叫沈君山,是一位偏才,他向大学士徐光启请教过杂学,还跟着徐先生的弟子孙元化学过西人的历法算学。他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道德文章,敌不过柴米油盐。就因为这句话,引来了不少非议,早早的被赶出了京城,他的家就在河南南阳府的叶县,离归德不远。”
顾振华顿时来了兴趣,笑道:“我不管别的,谁能帮我种出更多的粮食,造出更好的武器,谁就是大才。徐先生,你马上修书,请这位沈君山先生过来,另外这样的杂学人才,有多少要多少!”
徐方笑着点头:“国公爷,我有把握把沈君山请过来,只是眼前还有一个大麻烦没解决,不然什么都干不了啊。”
“哦,说说看。”
“就是土地的问题。”徐方说道:“归德府良田众多,可是全都集中在大户手里。中原历来就是兼并严重的地方,尤其是万历以来,灾害不断,每一场大灾,都有无数老百姓破产,不得不将土地卖给大户,变成佃农。到了崇祯年间,甚至中小地主全都破产,只有最强悍,最凶厉的,最有权势的,才能守住土地。”
徐方说的一点都不错,顾振华早就深有感触,任何危机,都是普通老百姓受影响最大,也最先破产。就像他这种玩地产的,关系密如蛛网,一般的危机根本伤不到,相反还能借助危机,大发横财!
当然地位转换之后,顾振华就更加深刻的清楚这些豪强大户对国家的损害。他们欺凌剥夺老百姓,同时又千方百计的躲避税收,躲避责任。利益占尽,却把罪过都归咎到了朝廷的身上。
所谓官逼民反,其实这些大户的逼迫,一点不比官府少,而且来的更狠!
“徐先生,本爵是不会像朝廷一样,替这些大户背恶名,相反我还要清理他们,把土地都拿过来,他们敢反抗,本爵不介意让他们试试我的刀!”
“国公爷,什么人你都敢砍么?”
“当然!”
徐方顿时大笑道:“藩王如何?老朱家的子孙如何?”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顾振华一字一顿,但是每一个字却有千斤之重。
听到了顾振华的话,徐方终于是长出了一口气,笑着说道:“有了国公爷撑腰,我可就什么都不怕了。归德的土地有六成在许定国手里,这些土地都落到了我们手中,另外还有三成土地是在几大藩王手里。包括监国福王,潞王,唐王等人,他们人虽然跑了,可是庄田还在。贸然把这些土地分给老百姓,他们多半会跳出来。”
顾振华冷笑了一声:“老朱家的江山,就是被他们这帮贪得无厌的肥猫拖垮的,况且他们自己抛弃了封地,要是还有脸讨要,本爵自会和他们理论。”
“国公爷,这肥猫一词用的实在是太妙了。大明的诸多藩王,早就是国家的包袱,只是以往无人敢碰,如今也到了必须改一改的时候了!”
顾振华和徐方商量妥当之后,立刻又完善了新法令,将以工代赈和屯田救民结合起来。所有流民,都可以向安国军报名,要是选择做工,前半年时间,光吃饭,不给工钱。半年之后,每个月三钱银子,日后不断增加。
选择种田的,可以参加到安国军的庄园之中,每一百个家庭为一组,原则是每人分三十亩土地。这三十亩土地的产出,头三年上缴七成,七年之内上缴五成,随后降到三成。耕种十年之后,这块地就归自己所有。
所谓屯田,说白了就是把农民由原来的自耕农,变成了半农奴。不过只要干十年,就能摆脱这个身份而已。这也是给了老百姓希望,十年之后,这块土地就是你的,因此你必须好好照料,悉心经营。
头三年开出七成的税率,相比明朝三十税一的比例,简直就是高到了珠穆朗玛峰!不过别着急,安国军的税率是实打实的,也就是交齐之后,其他杂税一概全免。
而且对于普通佃农来说,他们的负担可不是表面税率的三十税一。各地田租不同,就河南来讲,佃农要把一半以上的所得交给地主,还有承担各种盘剥和徭役,其实苦不堪言。
干净利落的税率,可能高一点,但是让人放心,况且还能逐步降低,因此大家都格外的踊跃。说到底顾振华就是把安国军变成了最大的地主,将地主吞没的利益拿到了自己手上而已,在适当的多给老百姓一些汤喝。
就是这点汤,已经让所有饥民疯狂了,排队参加屯田的队伍,像一条长蛇一般,曲曲折折,一眼都望不到尽头。
顾振华和徐方原计划是八二分,八成种田就行,还要两成做工,结果现在一看,九成五以上的百姓都要种田,热情几乎要沸腾了!
看得顾振华直挠头,种田虽好,但是太热情了也不成啊,还要人生产军火,开垦矿山,锅碗瓢盆,座椅板凳总有有人生产啊。
顾振华和徐方紧急磋商之后,立刻又公布了几项补充政策,第一就是废除匠籍,做工,务农,参军,全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律享受平等待遇。
鉴于务农人数过多,屯田田庄的百姓每年农闲时,要参加两个月的义务劳动,青壮接受一个月军训,每十户必须出一名民兵。
政策的杠杆调整,但是也挡不住饥民的热情,参加屯田田庄的人还是占了九成以上。不过好在各地涌来的人足够多,顾振华也不担心军队和工人数量不够,索性就由着老百姓选择了。
“国公爷,这两天涌到归德的饥民就超过了三万人,咱们粮食吃紧,恐怖只能坚持五天了。”徐方忧心忡忡的报告。
“放心吧,粮食已经在路上了,马上就能运到。”
就在顾振华说话之间,一个庞大的船队正在逆流而上,直奔归德而来。
悍明 第一百一十四章 粮食保卫战
雎州东门外,两百多亩的空地上,上万名破衣烂衫的饥民正在热火朝天的干活。就在几天之前,他们还是想着鸡鸭一般,被随意的轰赶,忍受着兵匪的抢掠。
可是仿佛一夜之间,他们的命运就转变了,从天上掉下来一个蓟国公,三下五除二,解决了许定国。随后就公布了以工代赈和屯田救民两项大政。
以往好听的口号大家也不是没见过,只是那些当官的依旧不停的扒皮。不过这一次确实不同了,首先的变化就在安国军的赈灾食物上面。
施粥是延续了多少年的救灾传统,在饥荒的年景,能喝上一碗粥,就能度命,这已经是老百姓最大的奢望了。
可是安国军赈灾,抬出来的竟然是一筐一筐的馒头,拳头大小的开花馒头,离着老远,就能闻到一股子香气。飘到饥民的鼻子里,就仿佛是龙肝凤髓的瑶池御宴一般,每个人口水直流,眼睛都红了。
有些小伙子疯狂的爬起来,就要抢先拿馒头。结果这些人毫不例外,全都被卫兵用木棒打翻在地,哀嚎不断。
“告诉你们,想吃馒头没问题,第一,去河边把手,把脸洗干净了;第二,老老实实排队,谁敢不听话,就永远都别想吃了!”
面对着胡萝卜和大棒,这些饥民很快就学会了服从,清洗干净之后,排成了长长的队伍,没人敢拥挤,也没人敢插队。凡是这么干的,全都被赶出去,想吃馒头就等着下一顿吧。
一个馒头,一块咸菜疙瘩,一碗白菜汤,成了这些饥民融入安国军体系,学会遵守纪律的开始。
“国公爷,千百年来,施粥就算是救济灾民额最好手段了,您何必浪费面粉啊,给他们馒头吃啊,太浪费了!”
顾振华微微一笑:“徐先生,千百年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施粥不是在救人,而是在害人。”
“哦?愿闻高论!”
“大凡受灾的民众,最需要的是排除灾情,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哪一样不需体力劳动,光靠着能照出人脸的稀粥,能行么?不过是度命而已,这也是历来执政者的狡诈之处,他们不愿意为了老百姓全力救灾,又怕老百姓造反,因此他们就搞出了施粥这么一个鬼把戏。给老百姓一点希望,让他们别闹事,然后用几个月的漫长时间,将那些身体弱的饿死。等到人数少了,灾情也撑过去了,可怜的幸存者,还要感激朝廷的恩惠。”
徐方被顾振华这番话说得目瞪口呆,完全颠覆了多少年的观点,他想反驳,可是却找不到一个理由,反倒是越想越觉得顾振华说的有理。
“国公爷,既然施粥不对,那为什么舍馒头呢?”
“吃得饱才有力气干活,我们要组织这些饥民开垦土地,修渠挖井,建造房屋,让他们重新安居乐业。”
顾振华笑道:“不同的措施,说白了就是看问题的观点而已,徐先生,我希望你能真正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有人说当官是替天子牧民,那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人的位置,而把老百姓看成了牛羊,予取予求。煌煌大明朝,就是因为需索无度,才落到了今天的田地,可以说历来的王朝,都是这么灭亡的。如果后人改不掉这个毛病,他们也要重蹈覆辙!”
顾振华说完,也不管呆立在当场的徐方,大步走到了灾民的前面,对刚刚吃饱的灾民说道:“大家听着,本爵要公布一条最重要的纪律,你们都牢牢记住,那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各尽所能。修城池,修河道,建房屋,以后还要服兵役,任何一样事情,都必须做好!”
天底下果然没有白吃的午餐,刚刚吃饱的老百姓,终于露出了战战兢兢的神色,不知道这位国公会怎么使唤他们。
这时候已经有士兵涌了过来,给饥民们分组,有些懒散的人动作稍微慢了点,等待他们的就是拳脚棍棒,一点客气都没有。
吃的真好,打人真狠!
老百姓心中给安国军贴上了两道标签,不过他们很快就要贴上第三道了。
顾振华看着分好了组的饥民,笑着说道:“大家伙听着,本爵已经让人去清理田亩,划分土地。一人三十亩,全看你们表现如何,干得好,就早分派,卖力气,就有奖励,三十亩只是一个基准,可能拿得多,那可能拿得少。另外还有大批的铁农具,干活最好的,会得到免费农具,甚至是耕牛!”
没等顾振华把话说完,这些饥民全都沸腾了。他们也有人听说了屯田的政策,大多数都以为还是继续当佃农,军户一类的。
至于什么十年之后,得到土地,他们更是不敢相信。可是听到了顾振华亲口所说,他们才终于明白过来,这是玩真的!而且更让他们吃惊的是自己不是给安国军干活,分明是给自己劳动啊。
力气算什么,无非是多流汗而已,现在伙食也好,要真是拼个几年,多给儿孙挣一份家业,哪管累死也值了!
原本还无精打采的人们,眼神终于放出了光彩,一瞬间浑身上下也都有了干劲。年轻人更是嗷嗷叫,热情十足。
这时候徐方也到了顾振华的身边,忍不住说道:“国公爷,您这是给卑职上了两课啊!”
“哈哈哈,徐先生,激励比惩罚要好,不过具体怎么落实,详细的规章,全靠你了。奖励暂时不要太多,一点点的提升起来,才有吸引力。”
“明白,国公爷,你放心吧,三个月之内,归德府,连同开封府,一共一百三十万亩土地,卑职一定都安排好,到了明年,安国军的军粮就能自给自足!”
光是雎州附近,就有上万的饥民投入了劳动大军之中,场面格外的壮观,看得人也是热血沸腾。
只要能给这些老百姓活路,他们就能跟着自己。鞑子,再也别想霸占中华三百年!
就在顾振华盘算怎么组织起更多百姓的时候,突然有几骑急匆匆的到了顾振华的前面。顾振华一看,来的正是李旭和栾虎,两个人都是风尘仆仆,甲胄上全是尘土黄沙。
“哈哈哈,原来你们可是先锋官,怎么反倒跑到我的后面了,贻误军机,可是要论罪的!”
顾振华说是论罪,其实并没有什么责怪的意思。最初安排李旭去救人,结果打听到许定国将一部分苦力分到了一百二十里之外的柘城。这里和雎州,同处在一条产煤带上,在柘城拥有七千多苦力。
“启禀国公,我们抢占了柘城,俘虏了三千四百名许定国的部下。原本的七千多名苦力已经被释放,用许定国的部下充当苦力,日夜不停的挖掘。”
让俘虏挖煤,这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顾振华也是眼前一亮,许定国的部下也都作恶多端,而且兵痞兵油子太多。盲目收编,只会败坏军纪,养着又浪费粮食,让他们挖煤正合适。
“这个办法好,我这边的俘虏更多,也全都送到矿山挖煤,他们怎么对老百姓,咱们就怎么对他们,往死里用。”
李旭笑道:“按理说处理柘城之后,三天前就该回来了,只是我们在半途中发现了一伙强盗,一直追到了毫州,才把领头的抓住。”
“强盗,不是遍地都是吗,值得这么费工夫吗?”
“国公,你看看这个!”
顾振华将书信接过来一看,顿时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是范永斗的书信?”
“没错,正是写给徽商好友的。”李旭说道:“我们对这伙强盗起疑,是因为他们不少人都是大光头,虎子还和我说,这是和尚造反了呢!”
栾虎也挠着头笑道:“国公爷,我们和他们交手,砍翻了几个,结果一检查,才发现他们竟然是鞑子,只不过是把猪尾巴割去了,冒充土匪。”
顾振华一听这话,又仔细看了看书信,眉头紧锁:“看书信的意思,鞑子缺粮很严重,不得不派人化妆改扮,到了江淮买粮。既走许定国的门路,又走了徽商的门路,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没错,国公爷,正是发现了这伙人有问题,我们才拼命的追击,杀死了七十多人,俘虏了十五个,我们已经拿到了他们和商人来往的书信,有河南的,也有安徽的,这下子可是证据确凿。只等国公一句话,就把这些奸商都除掉!”
这时候岳破虏也赶了过来,听他们一说,就咬着牙说道:“国公宽宏,还把他们和许定国之间的账本给烧了,放他们一马,没想到还有人私自勾结鞑子,简直可杀不可留,我这就去动手!”
“慢着!”顾振华一把拉住了他。
“国公,您还想放他们吗?”
“放个屁!”顾振华也忍不住爆了粗口:“这帮杂碎不是问题,你们两个马上带兵,去虞城接应运粮船。鞑子如此缺粮,搞不好会狗急跳墙!”
李旭和岳破虏这时候也清醒过来,的确粮食才是最关键的。
“国公放心,我们马上就去!”
眼望着两个人离开,顾振华的心里也在不停的画问号,满清的粮食真的这么窘迫吗?
顾振华还不清楚,他折腾的效果已经出来了,山海关的存粮,天津的漕粮,全都没了。而且李自成提高了警惕之后,粮食也都提早运走了。满清白白占据了京师,却得不到粮食供应。
为此不少满清王公甚至争吵了抢掠一番,就回关外去。不过都让多尔衮给压下了,而且他还下达了命令,要用尽一切办法搞到粮食。
毫不夸张的说,粮食问题,已经关系到满清能不能在关内站住脚的生死问题了!
正因为如此,山东的清军得到了情报,原本许定国卖给他们的二十万担粮食要运回归德,简直都把他们气疯了。当即豪格就派出了两个牛录的清军,外加三千名汉军旗,火速南下,务必要夺到粮食。
对于清军的动作,谢斌一点都不知道,他带着两个步兵营,新军和老兵各一个,保护着船队,正在逆流而上。
纤夫们露出黝黑发亮的脊背,嶙峋的骨头,有力的肌肉,正扯着大船,不断地额前进。嘹亮的号子飘在空中,豆大的汗水落在河里。
眼看到了中午,谢斌下令士兵埋锅造饭,康大力这些新兵都格外的兴奋,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行动,虽然只是打下手,但是每个人都仔细学着,他们很清楚,用不了多久,自己也会独当一面!
“大力,你看那边是不是旋风啊,怎么那么大的黄沙?”赵天一边捡柴禾,一边说道。
康大力的目光也注意了过去,看了半晌,脸上突然变了颜色:“小屠户,不好了,那是骑兵!”rs
悍明 第一百一十五章 背水争锋
谢斌手挽着缆绳,敏捷的攀上了桅杆,手里的单筒望远镜伸长,远处的图景不断的扩大,清晰无比。
瞬间谢斌的手一松,差点从桅杆上面摔下来,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却出现在了眼前,鞑子杀来了!而且不是小部队,至少有两三千人!
谢斌在一瞬间,心都变得凉了,他不怕鞑子,甚至说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他也不怕死。可是他怕的是这些粮食落到鞑子手里!
归德的饥民嗷嗷待哺,正等着粮食救命,要是这些粮食落到了满清的手里。清军吃得饱饱的,反过来打安**,那自己对得起谁啊。
从桅杆上下来,谢斌面沉似水,对着所有人说道:“结阵迎敌!”
得到命令的老兵闻风而动,午饭也顾不上了,柴火熄灭,铁锅扔到了一边。每个人披好甲胄,紧握着武器,一个个面无表情,迅速排成了整齐的队列。
经过了重新整训,安**的战斗力提升很大,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每个人的心头都惴惴不安,鞑子兵的骑兵已经隐隐的露头了,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谁心里都没底儿!
“长官,我们新兵营也能打仗!”
谢斌顿时就把眉头皱了起来:“康大力,你别以为在校场上赢过了老兵,就不知好歹了,你们才训练多少时间,能干什么,全都给我滚到河边看着去。”
“不行,我们一起执行任务。凭什么你们拼命,让我们看着?”
“就凭老子在战场打仗的年头比你们岁数都大!”一直沉默不语的侯三怀不耐烦的说道:“小孩蛋子,别跟着添乱。”
康大力不善言辞。被几句话就堵了回来,这时候赵天和康乐笙也跑了过来。他们一看请战被拒,全都急红了眼。
“长官,鞑子那么多,多个猴还多三分力气,你就让我们上阵吧!”赵天忍不住说道。
“没错,敌众我寡。新兵营更不能坐视不理,我们一定要参加战斗。”康乐笙坚定的说道。
谢斌眉头拧成了疙瘩,突然摆了摆手。转身就向阵前走去,一连走出几步,他才说道:“你们给我听着,要是老兵撑不住。你们赶快逃命。向国公报告,给我们报仇!”
“长官,逃兵是没脸面见国公的!”康乐笙大声的喊道:“您疼惜我们,我们心里清楚,可是国公爷教导我们的第一课就是信任,战友兄弟,要把后背放心的交给对方,为什么看不起新兵?我们一样能和鞑子血拼到底。”
谢斌似乎没有听到。又走了两步,可是突然他的脚步一顿。猛地说道:“全军听令,背水一战,老兵在前,新兵在后,快速结阵,不得有误!”
答应了!
少年们顿时狂喜无比,一个个紧紧的抓着长枪,快速进入战阵。这些天的苦训成果终于显示出来,新兵的动作不比老兵慢太多。
就在黄河岸边,谢斌结成了一个半圆形的战阵。站在最前面的是一哨火铳手,他们分成了三排,整齐的站立。每个人都身披两层甲胄,从上到下,严密的保护起来,也只有面部一块露出外面。
在火铳手的后面,站立着哨长,一个旗手,一个鼓手,负责指挥。
第二层就是两排枪盾兵,在他们身后就紧紧跟着一哨新军,新兵训练的时间太少,他们只懂单纯的长枪战术。每个人都攥着一杆两米长的大枪,坚定的排在了战阵之中。谢斌看着这些稍显稚嫩的身躯,真有些不舍,可是兵力捉襟见肘,他也不得不这么安排,只希望这些新兵能够撑住,不要一触即溃。
两翼各有六十名火铳手,排成了三排,每排二十人,没有足够的老兵派给他们,在他们的身后各是一哨长枪新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