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世界许愿系统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上善若无水
无论输赢,他们至少守卫过自己的圣地。
这是信念上的事情,这一战不打不行。
瓦剌,鞑靼,兀良哈,阿鲁台等等几乎所有草原上的部落都聚集在了一起。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也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气。
低沉的牛角号声回荡在大草原上,穿着各色皮毛衣服的蒙古人嘶吼着策马冲锋。
而迎接他们的,是神机营数以百计的火炮。
明初的火炮很原始,安全性差,可靠度低。射程近,精度几乎没有。
可无论如何,火炮就是火炮,就是战争之神!
这么多门火炮一起开火的时候极为壮观,炽热的铅弹落在人群中那是生生的打出一条血线。
管你是什么样的百人敌,千人敌,万人敌的勇士。不管你有没有举盾,不论你穿着皮甲还是铁甲。只要是被挨着了,蹭上了。那下场都一样。
科技的威力,在这一刻尽显无遗。
大炮的后面是数千神机营的火铳兵。虽然人数看似不多,可用上新式火枪的他们打出排排弹雨,将任何试图冲击中军的蒙古骑兵全都射落马下。
蒙古人在中路是牵制作战,真正的主力从两翼出击打击明军步卒。
在这个关键时刻,汉王朱高煦开始放水了。
朱高煦手下最强力的一支兵马就是三千营。最初的时候三千营是由塞外投降的三千骑兵组成,因此被称为三千营。也正是通过这三千人蒙古人,朱棣才和马哈木搭上了关系。
之后朱棣不停的往里面调集人手,三千营的规模迅速扩大到数万之众。其中大部分都是明军之中最为精锐的骑兵部队。
对付蒙古各部落的骑兵,三千营是真正的王牌杀手锏。
可随着朱高煦开始放水,明军各部因为机动力差的原因开始蒙受一轮接一轮打了就跑的打击。
伤亡加重,阵型被压制,明军逐渐陷入了被动之中。
明军的素质高于蒙古人,数量更是数倍有余。可他们缺乏机动力,摊子铺开之后就等于是张开了手掌。
而蒙古人却是可以利用马匹的机动能力,快速调集力量捏成拳头一次次的打在明军的薄弱之处。
再加上朱高煦的出卖,形势是越来越差。
军中诸将在沙盘前苦思破敌之策的时候,王霄上前来到朱棣面前行礼。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 看书领现金红包!
“臣,请求出战。”
朱棣看了他一眼“神机营动作慢,等你们赶过去,蒙古人早就跑了。”
王霄摇头说“那是疲于奔命,没用。臣的意思是,直捣黄龙。”
蒙古人也是有本阵的,他们的大营就在明军中军前方数里地之外的斡难河畔。
在三千营出工不出力,中军不能擅动,左右两翼都被牵制的情况下,明军的步卒没办法单独出击。因为蒙古人最出色的战术就是骑射。骑马绕着你远远的射箭,只能挨打不能还手。
别看只有几里地,真要是用步卒去进攻的话,这一路都得用尸骸铺满。
至于弓弩营,左右两翼之所以还在僵持,就是因为弓弩营都被调去那边对射。
想要破局,同样拥有远程攻击能力的神机营就是最后的王牌。
“你们的大炮太重,走起来太慢了。”
“大炮留下守卫中军,我带火铳兵去。”
“胡闹!”朱棣一拍椅子就站了起来。
几千个火铳兵想去掏蒙古人的大本营,那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明军只是被压制,远没到崩溃的程度。朱棣不想轻易的就用王霄去冒险。
“皇上。”王霄笑着环顾四周的众多军将“大明的百姓们供养我们,大明的将士们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此时此刻,我们有什么可怕的呢?我记得爷爷曾经说过,男子汉大丈夫,宁可马革裹尸,也绝不能死于病榻!”
明军众将纷纷动容。这觉悟,那真不是一般的高。
朱棣默默的看着王霄,就这么看着不说话。
王霄挺直腰板与他对视,目光沉静如水。
许久之后,朱棣缓缓点头。
“去吧,打不赢就别回来。”
王霄后退一步,抬手撩起披风。
“天佑大明,不胜不还!”
万千世界许愿系统 第五十八章 雨季到来
王霄观察了很长时间,很早就看穿了蒙古人所谓的优势以及真正的弱点所在。
超强的机动力的确是优势,不过却可以加以限制。至于他们的弱点,就是在于他们也有不得不坚守的地方。
机动力强的军队一旦需要坚守,那就和苏德战争后期的德军一样,放弃自己擅长优势在阵地战中被人摁着打。
蒙古人跑的欢畅,可只要调集一支强军不管不顾的直扑他们的大本营而去。那些在外面撒欢的骑兵就得回来救援,面对面的硬抗。
从接手神机营到现在一年多来,王霄可一直都没有闲着。对于神机营的训练和装备更新都抓的很紧。
虽然只有五六千人的火铳兵,可排列成一个个方形阵对付骑兵非常有用。
王霄亲自带着火铳兵向前压过去,对于四周前来骚扰挑衅的火铳兵压根就是不予理睬。
他在训练的时候就用上了欧洲火枪时代的方阵,现在到了发挥威力的时候了。
只要有蒙古骑兵进入火铳射程范围,直接就是一排枪打过去。
新式燧发枪的射程可比骑兵的软弓远的多,蒙古人的骑射很难伤到神机营。
多次试探之后,蒙古骑兵纷纷撤退。
这并非是打不过就跑,而是开始积蓄力量。
朱棣很快就得到消息,四周缠着明军的那些蒙古人都撤退了。他立刻就判断出蒙古人这是要集中力量围攻王霄。
三千营接到了命令去支援王霄,可让朱高煦去救援王霄那就真的是选错人了。
援军磨磨蹭蹭的没上来,王霄也没有刻意等着他们。数十个方阵汇集成团向着斡难河畔压了过去。
蒙古人终于冲上来了,黑压压一片宛若乌云。
他们硬顶着明军的火铳射击,拼命的想要冲入阵列将明军打垮。
王霄排下的线形火枪方阵源于拿破仑的战术,除了没有带火炮过来之外并没有什么区别。
虽然方阵里面没有火炮,可火枪质量却是比拿破仑时期的前膛燧发枪强的多。而且对手也不是英国龙虾兵,普鲁士战列线兵,俄国哥萨克这种强劲的敌人。
很少有蒙古人能够靠近方阵,就算是有少部分人悍不畏死的冲了进来,可四面八方全都是指着他们的火枪,没等做什么就已经被打落马下。
看着成群结队的骑兵冲进明军阵列之中,然后很快就被吞噬殆尽。后面的人全都开始踌躇不前。
这已经不是一百年前了。
一百年前的蒙古骑兵彪悍到了极致,纵横欧亚世界岛所向无敌。
可是一百年后的蒙古骑兵,不但缺少甲胄与锋利的兵器,甚至就连战马都不足。
至于精气神方面,他们早已经忘记了祖先们曾经彪悍死战的荣光。
更重要的是,蒙古各个部落四分五裂,没有能够将他们整合起来的强人。
最先退却是阿鲁台人,他们早在上次朱棣出征塞北的时候就被打残了,这一路上的鏖战下来早已经损失惨重。再继续这么耗下去,整个阿鲁台部落就没男人了。
草原上最重要的资源并非马匹牛羊,而是人,尤其是青壮男丁。
男人都打光了,那部落也就完了。
阿鲁台人退却之后,兀良哈等大大小小的部落也随之退却。毕竟这里不是他们的大本营。
最后剩下的只有瓦剌与鞑靼人。
在王霄的火铳兵抵达大本营之前,瓦剌人撤退了。
马哈木看出来此战已经无法继续坚持下去,所以选择了提前撤离。
他们走的早,可以提前从两翼退下去。而剩下的鞑靼人主力,却是被硬生生的逼下了斡难河。
明军来到河畔对着河水中数之不尽试图渡河的鞑靼人猛烈开火。
纷飞的弹雨落入河水之中,打死人马无数。这一片斡难河的河水都被染成了鲜红之色。
远方小山包上的马哈木面色铁青,他知道陷入绝境之中的鞑靼人要么彻底被打垮,要么向明军投降。
没有了实力雄厚的鞑靼人,离心离德的蒙古各部落就再也没有了继续抵抗的勇气。
“长生天,这片高原不再属于我们蒙古人了吗?”
马哈木仰天长啸,话语中满是无尽的悲怆。
一旁的也先面露悲色,感觉瓦剌人的未来一片灰暗。
‘啪嗒!’
几滴雨点落在了泪流满面的马哈木脸上。他猛然睁开眼睛,看到天空之中已经开始淅淅沥沥的下起了雨。
“哈哈哈哈~~~”
马哈木状若疯虎的放声大笑“下雨了,下雨了!长生天来拯救我们了!”
草原上的雨水来的非常快,淅淅沥沥的雨滴很快就转为倾盆大雨,席卷了整个战场。
斡难河畔的王霄抬手摸着铁甲上冰冷的雨滴,垂下眼睑默然不语。
这场大雨,来的还真特么是时候!
火枪火炮在大雨之中是没办法使用的。随着枪声停歇,逃入斡难河之中的鞑靼人欢声雷动。
他们之前差一点就要崩溃了,可这场大雨拯救了他们,让他们得以逃亡对岸重整旗鼓。
王霄紧紧握着手中的佩刀,许久之后收刀还鞘。
调转马头,缓缓向着明军大营行去。
草原上的雨季来了,比起往年来说早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
持续不断的降雨迟滞了明军的行动。
火枪火炮在旷野上无法使用,一片泥泞的地面也极大的限制了明军步卒与骑兵的活动范围。
暴涨的斡难河将明军堵在了南岸无法渡河,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对岸的蒙古人重新汇集起来构筑防线。
数量众多的蒙古骑兵开始袭扰大明那长达数千里的后勤补给线。各种物资在泥泞地里难以送上去,伤员也难以送回关内。
明军的士气开始逐渐低落起来,这个时候正确的选择是退兵。
不管怎么说,明军都已经重创了对手。赚取好处定下合约然后退兵。想打的话,可以明年再来。
可朱棣不愿意撤兵。
对于朱棣来说,他的人生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真正最后的愿望,那就是追上霍去病曾经立下的华夏兵家最巅峰,封狼居胥。
现在狼居胥山就在斡难河北岸,作为五百年来第一个抵达此处的中原统帅,朱棣不想让自己的人生留下最后的遗憾。
所以,哪怕战况已经陷入了胶着之中,朱棣依旧是没有丝毫退兵的意思。
双方沿着斡难河两岸激战不断,互相渡河与反渡河,偷袭与反偷袭每天都会上演。
每天都会有为数不少的明军木船与蒙古人的羊皮筏子沉入暴涨的斡难河中。这场战争已经进入到了残酷的互相消耗阶段。
王霄一直保持沉默,不赞成退兵,也不支持继续打下去。低调做人只服从命令。
实际上无论是朱棣还是其他众将,都已经关注到了神机营的巨大变化。
几千人就打垮了数万蒙古骑兵,把他们逼退到斡难河里去,差点全都喂了鱼。想不关注都不行。
不过就像是王霄之前推测的那样,在此时此刻的环境下,没人会提出对神机营的掌控权进行调整的事情。
一切,都要等到回京之后再说。
等到雨季结束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九月份。
看似秋高气爽的时节,可在这遥远的北方,十月份就开始下雪了。
朱棣想要封狼居胥,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
明军并没有在雨季结束之后立刻发起进攻,因为之前持续连绵的雨季几乎摧毁了他们的后勤补给。
士兵们缺少粮食,伤员缺少药品,马匹缺少草料食盐。就连神机营的火枪火炮也因为火药受潮而无法使用。
在发起进攻之前,他们需要先恢复运输线,囤积物资。
走出因为泡水而臭气熏天的牛皮帐篷,鼻孔里插着两块布的王霄踩着泥泞的草地来到营地外面。
“终于天晴了。”
“太孙。”胡子拉碴,满脸憔悴的于谦跟了过来“看来这一仗要打到明年去了。”
王霄活动着发酸的肩膀“这话怎么说?”
“虽说过了斡难河再向前走就是狼居胥山,可斡难河北边都是绵延山脉。咱们的大军若是进了崇山峻岭,那人数上的优势就将被彻底抵消。”
于谦忧心忡忡的说“这里是蒙古人的发祥地,是他们的家。他们一定会死战到底的。咱们的补给线足有好几千里地,哪怕是一颗铁钉都要从山海关那边运过来。可人家就是在自己家里面打仗!”
“过了斡难河就是三峡口,进了三峡口才算是真正进山向着狼居胥山推进。可三峡口那边山势陡峭,中间小道极为狭窄,咱们根本就过不去!”
王霄转过身来看着他“你究竟想说什么?”
“退兵吧。”
于谦嘴角颤抖“去求皇上退兵吧!再继续打下去,到了冬天下雪说不定就走不了了。整个大明的财政都会被这一仗拖垮的!”
大明在这一战中投入的可不仅仅是前线这数十万将士。
为了维持长达数千里的后勤线,足足有上百万的民夫们在络绎不绝的向着前线运送物资。这还没算上大明国内筹集与运输物资所动用的力量。
民夫沿途的消耗,运输路上的损耗,以及方方面面动员的力量。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前线一个明军士兵一天吃的饭,其真实消耗就等于国内一户人家一个月的口粮。
打到现在损失的大型牲畜数以十万计。
大明只是一个农业国家,长时间维持如此漫长的战线已经是将他们推到了悬崖的旁边。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
王霄找了块干净的草地坐下,仰头看着蔚蓝纯净的天空。
“皇帝的时间不多了。他知道自己一旦退却,就再也没有再来这里的机会。所以,哪怕是打到明年也要继续打下去。没有人能够劝的了他。”
万千世界许愿系统 第五十九章 三峡口之战
朱棣这个人,年轻的时候跟随常遇春打仗。中年的时候和兄弟侄子争夺天下。步入年迈,就想要给后世留下自己的英名。
都说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朱棣也是如此。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这次打不到狼居胥山就再也没有下一次的机会。
当年建文削藩的时候,为了麻痹建文皇帝,朱棣曾经在猪圈里装疯卖傻。那段时期的经历极大的影响了他的性格。
他的性格就是固执,一旦决定去做就要做到底的固执。
经过快一个月时间的运输筹备,赶在第一场雪下来之前,明军终于是渡过斡难河向着三峡口进发。
三峡口是两座高山之间一条狭窄的通道。
两侧高山目测海拔至少上千米,山势极为陡峭。
骑马的王霄看到这里的地形,当即就无奈的笑了。
边上的徐滨好奇询问“太孙为何发笑?”
“我想到了shang甘岭。”
徐滨仔细想了想,没想起来自己在哪本书上见过shang甘岭这个地名“这是何处?”
“没什么,我乱说的。”
直接冲击山谷毫无意义,人家占据着两侧山峰,直接仍石头就能砸死所有敢于进入山谷的人。
哪怕不扔石头,派人在山谷之中垒堡据守,依旧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
想要打下这里,必须攻占两侧的山峰。
可两边山峰上密密麻麻的人影晃动,少说也有数万人守在山上。从山下仰攻,根本就不可能攻的上去。
明军打仗的战术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呆板。
因为他们打仗就是平推碾压,用强大的实力击溃对手。
所以看史书记载明初的时候大规模会战动不动就是二十万,三十万,五十万人马的。土木堡之变的时候甚至动用了七十万大军。
这些数字肯定有水分,加上空饷的话大致实际上也就是一半多一点。可哪怕如此,这种规模也已经完全是处于碾压状态。
战斗打响之后,明军就是硬生生的在火枪火炮的掩护下攻山。
天时地利人和,分别对应的是气象变化,地理环境以及士气。
在这三个方面,明军全部处于劣势。
之前是雨季,跟着气温下降眼看着就要进入冬季下大雪。
三峡口这里山势陡峭,从下往上仰攻,单单是爬山都能把人累趴下。更别提山上纷飞的箭雨和石块。
蒙古人以往打不赢的时候就会求和,说我们做兄弟吧。可这次朱棣铁了心要打到狼居胥山去,已经是打到人家的家里来了。被逼上了绝路的蒙古人只能是拼死一战。
掌管情报机密之事的赵王朱高燧说,瓦剌与鞑靼部落里只要是比车轮高的男丁都上了战场。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动员。
在这种全方位不利的情况下发起猛攻,明军收获的是一轮接一轮的失败。
半个月的时间里,明军对三峡口发起了无数次的冲击。损失之惨重已经无法具体统计。
明军的尸骸从山下一路铺到了半山坡,很多伤员因为撤不下来,夜里的哀嚎声响彻四野,极大的打击了明军的军心士气。
保守估计明军至少损失了数万战兵,而他们与蒙古人的战损比甚至都做不到十比一。
明军众将都是心生退意,可却是没人能够劝说的得动固执的朱棣。
为了推动战局,明军将神机营的火炮推到山脚下。垫高炮口向着山上猛轰。
这些火炮的射程很近,大约只有里许地。不过哪怕如此,也足以支援明军不断仰攻上山占据半山坡。
可也就到此为止了。
想要继续向上打,那就只能是用血肉之躯和山顶上的蒙古人死战。
王霄也是心疼明军的损失,因为这些都是未来属于他的力量。
只是,王霄深知朱棣的性格,所以他什么都没有说。只是默默的在等待着。
时间来到十月底,天空之中飘起了鹅毛大雪。
大雪飘落的第一夜,朱棣捂着头晕了过去。
清醒过来的朱棣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封锁消息,可是在军中众将那里却是不可避免的传播开来。
朱棣的固执让人担忧,他坚信自己一定能打赢。残酷血腥的战斗依旧还在延续。
随着时间的流逝,明军的士气愈发低落。
补给线太过漫长,天气又不好。后方送来的物资越来越少还无法按时抵达。
明军缺医少药,很多伤员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身亡。军士的口粮与马匹的草料也逐渐开始短缺。
甚至就连神机营的大炮都快撑不下去了。
火药倒是还有,可大炮的炮管长时间射击早已经到了报废的边缘。
限于明朝的技术水平,火炮制作都是用模具浇铸而成。内里有不少气泡,质地也是参差不齐。
长时间的射击使用,炮管都快报废,再用下去就该炸膛了。
而更换的炮管太重,从山海关那边一路运输几千里过来,在这种天气状况下简直就是要命。
朱棣的身体每况愈下,可他还在坚持。每天他都会骑马来到战场上,向着北方眺望。
北边,那是狼居胥山。
面对把防线修建的固若金汤的蒙古人,明军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用血肉之躯扑过去。
汉王朱高煦出卖情报,导致明军两批辎重队遇袭,大量物资损失之下,剩下的物资只够大军使用不足一个月。
然后在这个时候,王霄接到了一封家书。
家书上写了几件事情,让王霄看完之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第一件事情是太子朱高炽的身体状况不好,甚至都快到了药石无用的程度。
第二件事情是内阁三杨动作频繁,派兵封锁了长城沿线的各处关口。
而最后一件事情则是说,孙若微已经生了,是个男孩,按照出征前定下的交代,起名朱祁镇。
王霄早早的就解决掉朱高炽身边下毒的太监,可朱高煦的势力是如此之大,太子还是无法避免的中招了。
至于内阁三杨,他们是铁杆的太子党。调动备倭兵封锁长城关口,应该是他们得知太子的身体状况后做出的应对。
他们防备的不是朱棣也不是王霄,而是手握重兵的汉王与赵王。
汉王与赵王靖难的时候就是朱棣的左膀右臂,在军中经营多年实力雄厚。一旦他们挥兵入关,那太子党一系绝对都是死翘翘的下场。
王霄坐在自己的营帐里,手中拿着家书看着外面纷飞的鹅毛大雪,久久不语。
他的种种策划与安排,现在看起来还是有漏洞。
别人不是npc,不可能按照王霄的计划去行动。不得不承认的是,他有些小瞧那两位常年在军中的王爷了。
此刻摆在王霄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和原著一样按照原剧情推动。另外一个则是放手一搏!
如果走第一条路,王霄手里现在已经有了战斗力强大的神机营作为依仗。朱棣如果想要阵前传位给汉王,绝对不可能把神机营留下。
而且汉王心思缜密,想要对他长时间隐瞒朱棣的死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