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电子重生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周硕
1995年的两万块钱,很多人十年工龄买断也就是这么多。何况是依靠蹬三轮这样的体力活,那真是辛苦里攥出来的血汗钱。何况白方礼并非只是骑了八年,而是一直骑了将近二十年。从七十岁,一直骑到了九十岁……
2oo1年,白方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年近9o岁的他,这时已经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就在车站上给人看车,把一毛、两毛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到了五百块钱。
然后他把这笔钱交给耀华中心,坦言:“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
全校师生,几乎无不落泪。
在老人2oo5年积劳成疾去世7年之后,央视的《感动中国》姗姗来迟的向他献上了“感动中国人物”的荣誉。白方礼老人的精神,这才广为全国人民所知。
周硕并不是想消费逝者,而是希望假使真的有穿越。那么挽救这样一个老人的生命,或许是比振兴民族产业更重要的事情。
在场的人虽然不乏二三十岁的青壮年老爷们,扪心自问能否做到这样的程度,内心中也是不住的摇头。将心比心,这才越的觉得白方礼老人值得尊敬。这才觉得绣城市委市府领导亲自前来迎接,实在是再应该不过。也这才觉得,泛翰助学基金是真的要为普通人家孩子做点贡献。
“太好了,我二大爷三小子家俩人都下岗了,本来还在愁家里丫头的学费。我看啊,找这个白方礼一准没错!”
“是啊,老人家看着就亲切,肯定能体量咱们的难处啊!”
“要我说,还得是有泛翰集团,不然这市面上不知道还要怎么乱呢。”
“是啊,这泛翰集团之前就听说很有钱,没想到竟然这么有钱!拿出一个亿来办助学基金,眼皮子都不眨一下。”
“再怎么有钱,那也是一个亿!什么是一个亿?绣城这些厂子,恐怕没有一个值这个价码的。”
“是啊,能拿出这么多钱来助学,我看这个泛翰集团还真是不错。”
“我听说啊,可不仅是助学,这个泛翰集团还在帮助下岗职工创业呢。听说就是那个,哦对了,是泛翰投资……”(未完待续。。)





电子重生 第二百四十三章 开业
鞭炮向来是中国人表示喜庆的不二选择,只有在非常重要和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才会点燃鞭炮来寄托自己对未来红红火火日子的向往。
所以在火车站前广场上,当人们听到那连绵不绝、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时候,便纷纷停下脚步来侧目张望。看看究竟是哪里,又生了什么好事。
付秋梅今天穿了一件红色的连衣裙,虽然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但打扮起来之后仍然有几分半老徐娘的风采。十多个原来绣纺的女工,在她身后两侧站开来。手里捧着红色绸缎扎成的彩花,个个都是笑靥如花。
“付姐,恭喜了!真是没想到啊,你们竟然这么快就完成了准备工作,可以开业了!”高摩抱着拳头,喜笑颜开的向付秋梅贺喜。
“哪里,还不都是高经理设计的方案合理!”付秋梅感慨万千,拽着高摩的手用力晃了晃,她前二十年哪里想过自己竟然会有今天!
“是你们自己的勤劳,才让项目提前了这么多时间完成啊!”高摩对市的装修进度也是有些吃惊,他做的规划是按照香港方面的经验,原本以为至少要进行一个月的装修才能完成。
哪里知道在绝大多数产品都要自产的情况下,这些人竟然只花了一周时间,硬是夜以继日的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高摩向旁边侧了侧,把身后让了出来说道:“哦,对了。这是我们泛翰集团的董事长周先生,咱们项目里最后添加那部分可是出自他的手笔。”
“周、周校长啊!”付秋梅当然知道。眼前这就是自家女儿一职高的校长了。选择这个称呼,里面也有宣示自己人的成分。
“付大姐。恭喜你了!”周硕满面笑容的走上了,抓住付秋梅的手祝贺道。
“谢谢。谢谢周校长!”付秋梅眼角有些湿润,轻轻的擦了擦说道:“如果不是周校长,我们一家人真不知道要怎么过这个坎!”
周硕斩钉截铁的说道:“别这么说,这是你们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即使没有我,你们也一定可以重新站起来的。”
虽然没有什么重量级的人物出现,但作为下岗职工创业的范例,这则新闻可是市长江大桥点名要求在绣城新闻播出的。市委宣传部和工商局的领导,也代表市委、市府前来祝贺。
噼里啪啦的一阵鞭炮放完,工商局局长被请到了彩绸的正中央。市委宣传部的一个科长站在了他的旁边,付秋梅则站在了另一边。
作为泛翰投资的第一个试点项目,开业这种事情当然不可能只是自high。电视台的叶蔚然和皮匹男,就在不远处忠实的记录着这个场景。
在一阵相机的咔嚓声过后,满面笑容的三个人挥舞剪刀,利落的将彩绸剪短。在众人的欢呼鼓舞中,“再就业市”终于隆重开业了!
早已等的不耐烦的人群,在市大门洞开之后,便向里面蜂拥而去。围观在外的上百人。通过了入口之后如同撒胡椒面一般,转瞬就消失在了市里面。
他们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等候在一旁的售货员耐心介绍。没有办法,绣城出去见过世面的人太少了。人们对于市里的每一处几乎都有问不完的话题。
对于1995年的绣城人来说,自选市可是彻彻底底的新鲜事物。普通人哪里听说过什么市啊,小卖部就叫小卖部呗。凭啥它家就叫级市场?还有自选是什么意思,我们买东西可不都是自己选嘛。
在普通人的脑海里。就根本没有自选的概念。这时候绣城人购物最好的去处还是解放路上的百货大楼,里面的营业员一个比一个牛气。哪里懂得什么叫做服务质量?
就是老百姓家自己开的小卖铺,也是用柜台把顾客拦在外面。从亲和性上来说,顾客和货物宛若存在于两个世界里一样。挑选的次数多了,不仅营业员烦躁,就连自己也要不好意思。
整齐明朗的开放式货架、精致有趣的推车,这种新奇的购物体验,即使不买东西也让人愿意尝试一下。推个车子在货架之中徜徉,没人催促、没有势利眼,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爽了!就仿佛整个市里所有的东西,在这短暂是瞬间,都是属于自己的一样!可以挑、可以看、可以选,这些顾客只有在市里,才第一次体会到成为市场主人的感觉!
更别说再就业市的装修,虽然都是一群业余人士的作品,但能造叉车的手做点铁艺和货架有什么难的?有高摩亲自指导设计的装修效果图,不仅造型上面充满了现代感,更考虑到了采光、通风、人员流动等等方面。
宽敞明亮、轻松惬意,这就是再就业市给与顾客的第一印象。
更别说再就业市就在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对面,和铁路上那些高贵的售货员比起来,绣纺女工转职的售货员不仅卖相一流,服务态度也是让人如沐春风。
不仅货架上面明码标价,而且结算只需要用光枪一扫,收银机自己就能计算出货价。不仅显得正规高档,也不用担心自己挨宰。
上火车之前选购远行食物和工具的人们,只要有眼睛对比,哪还不知道应该选择谁?
将近六百平的两层市虽然不大,但仍然堆下了不少的货物。付秋梅并没有死把着自己的绝对控股,反而不断的引进其他下岗女工进行投资。你两万、我三万的凑下来,市最后的进货资本金竟然达到了二十万。
原本只是作为乘客购物方便考虑的市,也扩展了经营范围。不仅一口气打通二楼,将营业面积扩张了一倍,更引入了服装、小百、家电等货物。
不过市里最吸引人的,却是在周硕的提议下,市门店旁边专门开辟出来的一元区……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一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一块钱你买不了上当!真正的物有所值,买啥啥一元,全场都一元!”
周硕站在站前广场上,看着前面不远处人潮汹涌的再就业市入口。其中声浪最大、人数最多的,就是一元区的入口。
这是一个大家工资基本原地不动,物价却在每天飞涨的时代。精打细算几乎是每一个工薪阶层必备的技能,虽然1995年的一元比二十年后购买力要强得多,但一元店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明。
它供应的不仅是低廉的产品,实际上更是满足了人们在艰苦时期,那种渴望豪掷万金的购物快感。在这里你不需要考虑产品的价格,看上什么都可以尽管买下。若是不小心买到了称心如意产品,那种成就感更是过了产品本身带来的快乐。
从这一点来说,一元店绝对是个伟大的明。它提供的快感虽然廉价,但却和有钱人一掷千金带来的快感毫无区别。周硕始终觉得当它开始提供三元、五元、十元区的时候,就已经走上了邪道。
如果一元店不能满足人们虚假的挥霍感,那么它和普通的杂货店又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不仅是再就业市表面上热火朝天,很多前来看热闹的下岗职工心中也掀起了滔天巨浪。
原来社会上的钱这么好赚?看样子,不过十多个营业员而已,付秋梅的再就业市轻而易举的就应对了上百人的顾客。
这对传统的营业方式来说,这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一个顾客挑来捡去的,再加上结算讲价的时间,十几分钟都是少说的。哪像市一样,来了直接就能选东西,选了直接就能结账。还不用担心讲价功力不足买东西被人坑,因为所有人买的价格都是一样的。
哪怕不开这么大的买卖,小本生意也一样可以按照这个办法来啊。
有的人是看到了市和传统销售方式的不同,有的人则是看到了付秋梅资金来源的不同。
大家都是绣纺的职工,工龄买断的价钱透明的很。谁上班多少年,应该拿多少买断钱,很容易就能算出来。
付秋梅不过二十多年的工龄而已,买断费用也就是五万出头,凭什么能开这么大的买卖?她虽然拉了不少的绣纺女工来,大家凑一凑也是不少钱,但恐怕关键还是泛翰投资起的作用更大。后者不仅解决了场地问题,而且正规化的项目申请和策划,又规避了个人投资的风险。
自己的眼光可能不准,但若是有前车之鉴,那就不一样了。九十年代刚下岗的工人,还是难免有些迷信权威的思想。总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可靠,如果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才有勇气做下去。更何况泛翰投资看好的项目,可是会真金白银投入进来的。这就更比那些站在岸上说话不腰疼的旁人可信度高了。
人家泛翰集团这么大的买卖,总不能拿自己的钱开玩笑吧?
若非是泛翰投资拿的主意准,一群连省城都没去过的土老帽,怎么能做出这么高大上的规划来?她们里面哪个知道国外的市,门口是朝哪边开的?
这里面不少下岗职工的心思,顿时都活泛了起来。(未完待续。。)




电子重生 第二百四十四章 泛翰电子厂
夜晚,泛翰集团的工地上,依然灯火通明。
一辆辆驮载了建筑材料的大卡车,轰鸣着在厂区之中进出。
为了应付三班倒的工作方式,工地外面不远处甚至自催生出了一个深夜小吃街。这些丰富多样的小吃,就是专门卖给泛翰集团工地上错过饭点工人的。
因为泛翰集团从来不会拖欠工程款,也决不允许工头拖欠工人工资。一旦现类似情况,将永远被列入合作黑名单。
所以这些在泛翰集团工地工作的建筑工人,消费能力自然非常不错。建筑工又是体力活,即使吃过饭的工人,也不会介意下工之后再补充点能量。
一辆大切诺基夹杂在大卡车中间,突然在小吃街上停了下来。周硕和东方恪从车上跳下来,买了一份热乎的锅烙。
绣城这锅烙和东北其他地方的又自不同,多数东北地区做这锅烙类似于煎猪肉馅饺子,只不过这饺子是面做的。但绣城锅烙却喜欢用猪肉韭菜馅,皮薄如纸、形状类似于枕头。煎好之后,务求面皮酥脆、底部结合咬下去要起层……
当然,市井小吃,说有讲究就有讲究。说没讲究,大家反正吃着高兴就好。
周硕和东方恪就着街边扬起的尘土吃的倒也开心,繁忙的工地上来往的汽车灯光宛如天上的银河,又像是在扭动身躯的长龙。在这样的景色下,就着建筑工人们喜欢吃的美食,也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从周硕和东方恪熟练的蹲在马路牙子上的技巧来看,谁又敢相信这是身价几十亿美金的大老板呢?
“目前泛翰集团各工地的总体进度如何了?”周硕嘴里塞着锅烙,含糊的问道。
“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四十七,预计明年过年前就可以全部完工了。”东方恪毫不思索,张嘴就报出来一个数字。
“站前的网络大厦呢?”周硕接着问。
东方恪不满的摇头道:“百分之三十,关键是铁路上破事儿太多,实在耽误进度。”
周硕笑了笑。不以为意的继续问道:“省内互联网开展的情况如何了?哦,对了。当初省委宣传部不是委托新科计算机开一套电子办公系统,交付了没有?”
东方恪点头道:“交付了,不过宣传部那边五十万的尾款却迟迟没有结清。整套系统光是服务器、客户机和调制解调器,成本就要一百五十万。”
“无所谓了,如果能和宣传部搞好关系,这笔钱花的就算是值了。”周硕毫不在意的笑道:“行了。走吧。关键还要看调制解调器的试生产情况,这才是咱们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周硕等东方恪慢条斯理的吃完锅烙,俩人这才跳上车,向着工厂的方向一骑绝尘而去。
在泛翰晶圆厂的下风方向不远处,一片比它还要大的地面上,一座工厂的建设已经进入了尾声。
别看周硕之前向东方恪问的问题都七零八凑的有些挨不上边。但根子上却都和这座工厂有关系。泛翰电子厂,由厂长赵子甘领着原来绣城元器件厂的一众工程师,又吸纳了一部分原华光厂的职工,以此为基础组建了起来。
江大桥通过周硕五叔转达的吸纳一部分下岗职工的要求,也是由这个工厂完成。整个工厂将近两千人,此时也正在夜以继日的完成生产的准备工作。
赵子甘虽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但多年的厂长工作经验。让他作为一个生产组织者还是没有问题的。一千多人的工作队伍,在他的安排下上工、下工井井有条。厂区虽然正在不断的安装和调整设备,却没有一丝杂乱。厂区绿化和卫生环境也是常抓不懈,别看这些似乎和生产没有关系,却是维持工人纪律和士气的重要手段。
“老赵,这么晚了还给你添麻烦,实在是对不起啦!不过调制解调器和交换机是集团下一步战略的重要方向,听说工艺定型。我这心里可是猫抓一样。”
周硕从车上跳下来,哈哈大笑着向工厂门口等候的赵子甘跑了过去。说起来赵子甘虽然四十多岁正当壮年,但年纪毕竟在那里摆着,该有的尊重还是要给的。
“周校长,咱们先休息一下?路上车多,不好开吧?”赵子甘呵呵笑着,迎上了周硕伸来的手。
“还是先去车间看看!”周硕显得有些急切。他搓着手,向恍若白昼的厂区眺望过去。
“怎么样,现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工人们情绪还稳定么?”周硕一马当先。就向厂区里走去。
“那有啥不稳定的咧?”赵子甘不明所以的说道:“和市里那些开工不足、甚至待工下岗的工厂比起来,咱电子厂能三班倒生产,多少人都羡慕不来呢。”
赵子甘说的也是大实话,在这个普遍开工不足的世面下,这些八十年代走过来的工人哪里像二十年后有挑剔的权力。忙和挨饿比起来,显然繁忙本身就是幸福的。
路上穿梭往来的工人们都是一副专心致志的模样,只有在赵子甘经过的时候,认识他的工人才会向他略微点点头,喊上一声“赵厂长”。
周硕对工人们的训练有素非常满意,这也是当初他执意不肯从头建厂的原因。只有有荣誉感和集体传承的工厂,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所有人都捏合在一起。在华光厂的基础上补充进来的绣纺下岗职工,本身也是多年的老工人了。早年绣纺风光的时候,甚至可以说是绣城内素质数一数二的工人群体。
进了车间,生产线运转的声音清脆而规律。穿戴着整齐统一工作服的工人们,站在传送带的旁边全神贯注的操作着手上的机器。
“绣纺过来的工人上生产线表现的怎么样?”周硕抬眼望去,车间里大片女工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显然市府是把绣纺的精兵强将挑选了过来。
赵子甘竖起大拇指,称赞道:“那真是没的说,比原来华光厂的工人可灵巧多了!这些操作纺织机的姑娘来做电子装配工,根本就是大材小用啊!”
“呵呵,那就好。”周硕满意的点了点头,和他继续向里面走去。
周硕看似随意,却很有讲究的观察着生产车间的布置。从物料的摆放位置、运输路线,到品控人员的站位,半成品产品在搬运过程中的包装,工人手上的除静电手环,甚至是工作休息间隔和休息区的设置。这些可不是赵子甘这么一个国营元器件厂厂长能设计出来的,他要是有这个本事绣城元器件厂那还真未必会被出售了。
整个系统,都是周硕从美国请了专业的流水席设计师来进行设计的。不仅务求生产效率的最大化,更要求体现人性化。毕竟泛翰集团的产品绝大多数都是赚取的额利润,对于血汗工厂那点从工人手里抠出来的利润,还真是看不上眼。
车间的设计是有讲究的,电子厂本身生产环境虽然不需要晶圆厂那么无尘,但基本的除尘和环境保护条件还是有的。门边的灰尘大,进出的风也容易对生产产生影响。距离门口越远,里面的生产环境就越好,一些精密的设备也被安置在这里。
装配车间深处,使用人工的岗位渐渐变得少了起来。
赵子甘指着一台正在不停焊接的热熔焊接机说道:“德国产的dk3211热熔焊接机,这样好的设备我在元器件厂可是想都不敢想啊!”
所谓热熔焊接机,就是可以直接将生产线上传过来的电子元件加热,然后焊接在pcb板上面。而这个过程是完全自动化,无需人工控制的。这对于习惯了过往国企那种宁愿增加人手,也不增加设备做法的赵子甘来说,确实是非常“奢侈”的设备了。
“这一台机器,怕是要几十万吧?”他叹了口气,羡慕的向周硕问道。
“八十万。”周硕的声音清晰洪亮,使用机器代替人工并非只是成本上的考虑。热熔焊接机虽然不是什么高技术含量的装备,但却能大幅提高生产中的良品率以及优化生产线配置。
别看调制解调器的电路板只有巴掌大,但每一块pcb板从进入这个车间,中间要经过上百人的手。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只负责一道装配工序,重复进行一个动作。如果不使用热熔焊接机,那么或者增加每个人重复的动作数量,让他们增加焊接的工作内容。或者增加流水席上的工序,为每一个元器件和芯片都设置一个焊接工位。
不提由此导致的效率下降,人手操作造成的不确定性,也必将对产品的良品率造成不可控的影响。
而良品率则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成本,成本最终会投射到商品的定价上面。商品的定价,又会决定了市场的接受程度。所以良品率在工业生产中,是周硕一直非常关注的一个数据。
尽管有着欧美国家科技封锁的因素,周硕仍然想方设法的提高了泛翰电子厂的生产车间的技术水平。大笔的资金砸下去,尤其是相对国内其他厂家来说,丰富的外汇数量,使得他硬是堆起来了一套国际上也算一流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




电子重生 第二百四十五章 接头
及至第二天早上,泛翰电子厂第一批十万套电缆调制解调器和网络交换机,已经被整整齐齐的码放在大卡车上的封闭集装箱封闭里了。
就在这个天边微白的早晨,五辆集装箱大卡车前后排着队,鱼贯的从泛翰电子厂里启程了。
“不要送了!”周硕站在大切诺基的车门前,向刘刚挥着手说道:“我走之后,这里就交给你了。”
“放心吧!”刘刚重重的点了点头,笑道:“你只管去帝都,老家这里我一定替你守好。”
周硕抬头看向已经远去的车队,招呼了东方恪一声,连忙跳上了车。切诺基的引擎出有力的轰鸣,一骑绝尘而去。
绣城到帝都并不远,出了山海关之后继续向南,不过是沿着渤海画了一小段弧线而已。早上出,下午吃完饭之前就已经能够抵达了。
然而,泛翰电子厂的运输车队却并没有在帝都停留。反而从它的外围拐了一个弯,继续向着南边的廊、坊驶了过去。
廊、坊地处帝都和塘沽之间,是京津走廊的重要节点。本身也拥有不错的工业能力,商业更是非常达。每天在这里集散、或是经过的汽车不计其数,倒也没人在意泛翰电子这么几辆不起眼的集装箱。
这里是廊.坊郊外的一处大院子,位于京津高牛镇出口的不远处。从主干道的岔口拐上一条乡间公路,再开上十余分钟就能找到这个地方。
集装箱车队从牛镇出口出来,没开多远便打着双闪慢慢的停在了路边。过不多时。一辆毫不起眼的奥迪1oo从对面驶了过来,临近车队之后调了个头。稳稳的停在了周硕的大切诺基旁边。
“周校长,咱们又见面了!”吴浩从奥迪1oo里面跳了下来。欣喜的喊道。
1...9899100101102...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