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那年那兔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四百二十二章 中德合作(中)
ps:感谢书友“700926”投出的月票,再次求推荐票^_^
与此同时,德方却还想从中国购买大量的稀土等早期备战计划中没有的珍稀原料乃至于成品的特种合金钢和其他特殊材料,据其粗略估计,总价值高达5亿美元(定价权在咱们手里,自然不会便宜到哪儿去,但即使资源本身不算钱,只算人工、能源等生产成本,总额接近1亿美元。)以上
这下德国的谈判代表可就有些为难了,要知道胡卫东也不是一个肯吃亏的家伙啊!再说中国是个穷国(无解的人均),怎么可能反而牺牲自己支援富裕的德国呢?因此赊账这种事,想都不要想
赤色党方面倒是很想再买些德国设备,但对于不可能放弃扩张野心的小胡子来说,出售价值30亿美元的机器设备已经是他所能接受的极限,再多的话,势必会严重影响德国的备战乃至战争潜力,甚至可能导致到1940年末还贷压力再次出现的时候,德国的军力甚至还不如英法的窘况,长远利益固然重要,也不能太无视眼前的需要啊!
为此胡卫东提出向德国订购300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以及500架的生产许可(其实就是技术转让),并要求德国提供所需的全套生产设备同时派出专家帮助中国在上海建设全金属飞机制造厂,计价5000万美元,德国虽然极为看重这款机型,但对德国的几个敌人来说,斯图卡的性能还不足以让其专门仿制,而斯图卡作为一款在己方拥有制空权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的飞机,技术参数并不需要特别保密。再加上中方并没有要求一定得是最新的型号,正好方便德国空军更新换代,因此德方很快就同意了这笔交易。
胡卫东之所以要采购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主要是考虑到它结构坚固、投弹精度高、载弹量又大,对军舰的威胁非常大,有了这个利器之后上海就不怕鬼子的舰队了,至于其短腿的毛病。换上解放区自己生产的发动机可以将航程提升到800公里以上,这对于岸防轰炸机来说已经基本够用,再说山寨的过程中又不是不能改进。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离不开战斗机护航的缺陷。在上海这个特殊的战场也被很好地回避了,因为光是南京与上海两地现有的机场,就足以供几百架飞机进驻,当上海郊县与苏南的大量野战乃至正规机场陆续建成之后,总数则更加庞大,而鬼子却只能依靠航母有限的载机数量,制空权会被哪方拿到。这根本就是毫无疑问的事。
除了眼前的需要,胡卫东还希望通过引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来提升包括苏霍伊在内的己方飞机设计师在结构科学方面的水平,须知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可是历史上二战期间唯一一款能以完全垂直的角度进行俯冲轰炸并安全改出的飞机,其机体结构之坚固可想而知。如果能够搞清楚其中的原理与诀窍,不光是轰炸机。就连战斗机的设计也会大有裨益。
至于胡卫东没有特别要求是最新型号,一方面是因为眼下急需现成的飞机,而德国最新型号的斯图卡轰炸机产量还很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只要有制空权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本身的性能好一点差一点并不重要,即使最初型号只能携带一枚250kg航空炸弹而显得威力不足,但只要数量够多,也足以炸沉重巡和航母了,何况最早期的型号德国总共也没生产多少,还大半都损耗在了西班牙内战之中
此外,胡卫东还同时提出向德国采购500架最新型的bf109战斗机,不要求转让技术和生产线,开价3000万美元,德国人想都没想就立即同意了。其实胡卫东对这款极度短腿的历史名机并不感冒,但出于对i16战斗机与斯图卡配合不好的担忧,他还是决定买些过渡一下。此外,让中国飞行员先体验一下全金属战斗机的操作,也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8000万美元其实已经是很大的订单,但却依然不足以填平德国人的胃口,而这个时候,已经充分感受到德国政府诚意的胡卫东提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建议
虽然德国在美英法的绥靖政策下吞并了世界第七大工业国捷克斯洛伐克(在德军占领捷克之前,捷克斯洛伐克还是一个国家,后来捷克被德国直接吞并,而斯洛伐克则分离出来成为德国的仆从国.),但是捷克民族自古以来就对德意志存有极强的反抗意识(有点像越南跟中国之间的关系),因此德国进入捷克之后频繁受到当地反抗武装的袭击,而捷克工人的消极怠工乃至于破坏生产就更是令急于消化捷克工业的小胡子头痛不已。以他的性子,是很想将这些人统统抓起来丢进集中营的,但问题是现在的德国还没有发动欧战,因此毕竟还得顾忌一点国际形象,总不能没有证据就随便抓人。捏造证据是个办法,但却需要策划和安排,耗费时间和精力,对于那些重要人物,这样做倒也值得,但对于暗中反抗的千千万万捷克人民,小胡子要是也这么干,德国政府只怕会因此破产
而胡卫东却早就对捷克世界一流的工人队伍垂涎三尺了,尤其是现在中国一方面在美国大量采购机器设备,另一方面则又跟德国深入合作,同样搞到了惊人的数量,这些机器设备都需要有熟练的工人来操作,而即便已经开始普遍地对日军战俘进行技工速成教育,国内这方面的工作也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而继续深入进行,依然远远无法填补这个巨大的缺口。因此胡卫东便向德国政府建议,可以将那些怀疑有问题的家伙统统送到中国来,这样德国政府不但消除了占领区的隐患,而且还能从解放区政府这里获得一定的回馈。(未完待续。)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四百二十三章 中德合作(下)
ps:感谢书友“nqm”投出的月票和慷慨打赏,再次感谢您长期以来对作者和本书的支持,另外顺便求下推荐票,这星期票少了点啊tt
小胡子听后立刻就心动了,虽说会因此损失一些捷克的熟练工人,但是德国自己的工业化程度就很高,而且现在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正好可以派到捷克去填补缺口,而不必像以前那样找不到工作时只能靠国家提供的一些低工资岗位勉强维持生活,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小胡子又想了想,觉得除了捷克人,德国与奥地利的**等“持异见者”乃至监狱里的那些真正的罪犯一样可以丢给中国,如果他们肯要的话。但对于自己一心想要灭绝、并且还有很多油水没被榨出来的犹太人,小胡子却是一个都不肯放的
经过双方一番讨价还价,胡卫东代表赤色党,提出从德国(包括德国本土、奥地利与捷克。)无限量地引进熟练工人和解放区需要的其他人才,德国政府负责“劝说”其与解放区人民政府签署长期工作合同,并将他们送来中国,而解放区政府则相应地支付给德国政府一定数量的酬金。话说得倒是冠冕堂皇,但只要不是太笨的人都看得出这其实就是变相的“贩卖人口”,胡卫东原本只在国内被人调侃的绰号“人口贩子”也由此传遍了世界
不过,客观地讲,这一协议无论对于中国、德国还是那些被迫背井离乡的欧洲人都是有利的,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三赢”。中国借此得到了大量的熟练工人和部分高级人才,从长期来看,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加快了十几年;而德国不但排除了国内与占领区的“安全隐患”,还获得了一大笔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获利自然也是不小;至于那些被迫万里迢迢来到中国的欧洲人,也因此摆脱了纳粹的魔爪,而避免了被抓进集中营九死一生的厄运。除了极少数与纳粹不死不休的铁杆反抗分子,几乎没几个是不愿意的。
甚至即使是那些铁杆反抗分子,也大多被胡卫东说服,事实上他们自己也知道只要英法继续纵容纳粹。光靠他们这么点人是无法光复祖国(捷克人)或者推翻纳粹政府的(德奥**),他们的反抗除了表示自己绝不屈服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牵连无辜之人。但在胡卫东经过一番分析。让他们明白欧战不可避免,一旦英法与德国开战,大家的心愿就都有了实现的可能之后,这些家伙也就不像一开始那样要死要活了,而都赞同胡卫东所说的“留下有用之身以待时机”。而胡卫东也代表赤色党许诺说,只要欧战爆发,便可以放那些决意回国抗战的志士返回欧洲。当然,赤色党只负责送他们出国,之后他们怎么回到欧洲,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赤色党从德国“引进”熟练工人的行为一直持续到了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并开始在海上封锁德国之后,其间中国共获得来主要自于捷克、斯洛伐克(斯洛伐克对德军的反抗意识远比捷克要小得多。但反抗分子哪里都是有的。)、德国和奥地利四国的上百万熟练工人和工程师以上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数千名(这样的人才即使是德国也不会轻易放掉,除非实在无法为己所用,因此能有几千人已经让胡卫东感到很幸运了。)
这么多完全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高素质人口(注1)来到中国,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后进工业国崛起过程中都未有过的重大机遇,他们不但可以担当中国工人的老师,更直接投身于一线的工业生产,令当时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中国得以将在此期间引进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无数先进机器设备充分利用起来并形成了极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也由此迅速成长为堪比二等列强的强大工业国。而有了这个基础,等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后培养起来的知识青年大量进入工厂之后,便可以直接将这些借助外人之力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继承下来,而不必再从头慢慢发展,从而省下了至少一代人的时间,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为了得到这上百万熟练工人,赤色党付出了整整6亿美金,平均下来相当于每个人身上付出了600多美元,后来这些工人当中超过九成一直在中国工作到二战结束,加上长期合同巨额违约金的约束,平均工作年数超过了8年,费用算下来一人一年还不到80美元,这与之前的人才引进相比,实在是便宜了很多,而且若与苏联派来的那些所谓的“专家”相比,捷克人纵然只是普通熟练工,平均素质也未必就低多少。
虽然这么多工人依然不足以完全填平差额,却已经能够让双方的合作进一步深入下去。“中国毕竟是后进国家,吃点亏就吃点亏吧。”,胡卫东如是说道,但了解内情的人却都明白他其实是得了便宜卖乖
双方的合作首先由技术方面开始,身为穿越者和科技大牛的胡卫东脑中有的是创意和思路,但中国却缺乏将其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工业基础,因此只能与德国合作研发,比如水滴形潜艇、实用型燃料电池等等。同时,双方还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换,比如中国拿出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的火箭技术换来了德国刚刚取得突破的多种导引头技术,藉此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之后,中国在制导技术上很快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声自导鱼雷、线导鱼雷、反舰导弹、防空导弹等各种制导武器在其后几年中陆续研发成功,更不要说是采用惯性制导系统(结构与机理都最简单)的弹道导弹了
注1:德国与捷克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之高可以在世界上排进三甲,他们的普通熟练工来到此时的中国甚至都可以当成技术工人来用,而技术工人则可以当工程师来用,没办法,当时的差距就是这么巨大(未完待续。)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四百二十四章 借鸡生蛋
虽然这个时候德国的科技水平远比中国发达,但因为胡卫东知道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因此不会去引进那些鸡肋甚至根本无用的科技,而另一方面,超时代科技就是超时代科技,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发明都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历史上美国二战后期应用到炮兵和卡车上的子午线轮胎,说白了就是在轮胎橡胶里加入钢丝(也可以加尼龙丝或者其他高强度纤维,但是军事用途上还是钢丝的最好,而且钢丝最便宜。),从而大大提高轮胎的承重和越野能力,即使这项技术现在还未完全成熟,也足以令卡车的载重增加一倍以上。
这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大口径重炮的机动性,因为可以不再需要用沉重的全钢轮,从而变相地大大增强了炮兵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可以大大减小后勤补给的压力,因为同样数量的补给现在只需要一半、甚至更少的卡车来运用(运输卡车本身的油耗也要占用后勤的,因此节省的幅度远比表面上的数据要大得多。),如果配合涡轮增压装置,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再省下一大半的汽车油耗,这对缺乏石油的德国来说,意义怎么高估都不为过。另外,换上了子午线轮胎之后,卡车的越野能力也大幅增强,换而言之,也即是说对公路的路况不会像以前那么挑剔,这对深入敌国腹地作战,公路交通经常会遭到敌国游击队或者飞机破坏的德军来说,同样具有不能忽视的战略意义。
子午线轮胎的技术被胡卫东拿来从德国引进了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还没有掌握的全驱汽车技术,使得中国生产的各种越野汽车具有了更强的越野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多山的地形与糟糕的基建,而此前已经多次立下奇功的车载火炮也因此具备了更强的实用性。
类似子午线轮胎这样技术含量不高的小发明都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就更不用说是雷达、近炸引信、火箭炮、陀螺瞄准具、涡轮增压技术等重大发明了
面对这么多好东西,德国尽管已经几乎是毫无保留地将胡卫东感兴趣的技术全都拿了出来。依然是远远不够,为此小胡子甚至咬牙额外又放开了10亿美元机器设备的出口额度,以致于德国在其后两年的工业增长率都是负数。却仍不足以将那些至少可以令德军实力暴增数倍的重大发明全都买下。可是不买又肯定不行,即便中国与德国不会有什么冲突,也难保他们不会将这些技术再卖给德国的敌人,到时候敌人有了而德军却没有。那还打个屁啊!就在小胡子焦躁得快要失去理智的时候,德国代表团从中国发回了一份绝密电报,说是中国人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内容主要涉及海军方面
虽然如今的中国就连民船的建造能力都差得可怜,更不要说是造舰了,但是青岛现有多个大型、乃至巨型船坞在建,而上海更有现成的2万吨级大型船坞,再加上德国已经同意交给中国的那两台巨型水压机,只要德国愿意进一步提供全方面的技术、设备与人员支持,中国现在就可以获得建造满载排水量超过18000吨的德国“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的能力。而如果等到两三年后青岛的2个巨型船坞建成。那么德国海军现役、甚至是规划中的所有舰型,中国都有可能获得建造的能力,当然,技术、设备、人才乃至于大部分造船工人依然需要德国提供支援。
不过,胡卫东的建议却并不是要德国帮助中国建造大型战舰。事实上以中国目前的国力,根本不可能在维持庞大陆军的同时再建设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他的提议其实是让德国将部分舰船的建造放到中国来进行,以便借机获得相应的技术和设备,并积累建造经验,这样日后国力强盛了想要建设大海军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说白了,就是“借鸡生蛋”。而对德国来说,这样做也不无裨益,一方面能够以帮助中国发展海军的名义避开英国人的耳目偷偷发展海军力量,另一方面当这些舰船建造完成之后,德国海军可以在远东出人意料地组建起一支强大的舰队,偷袭印度等英国的殖民地和澳大利亚等铁杆盟国,这一定会完全打乱英国人的部署。
但胡卫东的提议也有一点令小胡子难以接受,那就是速度未免太慢,就算他愿意等上几年,美英法乃至苏联也未必会给他这个时间。但胡卫东很快又提出了一个更好的方案,那就是将船体已经完成了的德**舰“卖给”中国。船体完成之后,武装之类的步骤并不需要在船坞中进行,完全可以在中国完成,当然,船坞测试之类的步骤还是离不开船坞的,但对战列舰、航母这样的巨型军舰来说,此前的工作就得花上一年多的时间,到那时青岛那两个7万吨级船坞也该建好了吧?
更令小胡子无法拒绝的是,胡卫东表示可以向德国出售性能优异的新型装甲钢并转让配方和工艺,这种根据后世均质装甲钢改过来的低合金钢原料成本与德**舰现在所用的装甲钢相差无几,考虑到废品次品率奇低(稀土的功劳)的因素,综合来说生产成本反而要便宜许多,可是它的强度却足足超过德国引以为傲的装甲钢一倍还多,至于抗疲劳等其他性能,则更由于稀土元素的使用而远非世界上现有的各种装甲钢所能比拟。如果换上这种新型的装甲钢,那么德国的战巡会比很多战列舰都抗揍,而战列舰更是会成为几乎不可能被击沉的海上堡垒
而且以德国在结构材料方面世界第一的科研实力,完全可能在此基础上再开发出性能比现用钢种更强的结构钢出来,这更将全方面地提升德**舰的防御力乃至综合性能(材料坚固,需要量就可以相应减少,负重减少就能腾出更多的载重加强武装、动力或者续航力。)。而如果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德国陆军乃至空军和部分民用工业部门同样将会从中受益。(未完待续。)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四百二十五章 俾斯麦级的改装
只是结构钢如果性能有大幅提升的话,本着充分发掘潜力的考虑,很多计划建造、乃至已经开始建造了的德**舰最好都要更改设计,因此德方很快就将国内最顶尖的一批大型军舰设计师和合金钢专家派来与中国的冶金和材料专家们一起研究新的设计方案,而这正是胡卫东所期望的。对于完全没有大中型军舰设计能力的中国来说,即使是世界二流的德**舰设计师,也足以成为合格的老师了。此外,胡卫东还可以设法影响那些历史上德国人失败的军舰设计,给美英多制造一点麻烦,“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对于一切比咱们强大而且有着潜在冲突可能的国家,有机会要坑,没有机会的话,创造机会也要坑”
此时历史上名声赫赫的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都已经下水了,所以设计上不可能再作大的修改,但在换装了新的装甲并按照胡卫东的提议加装了中国出产的雷达系统和“密集阵”近防系统(根据德方要求定做)之后,该舰的综合实力还是有了很大的提高,而装备了近炸引信炮弹的大口径高射炮更是极大地提升了这两艘巨舰原本蛋疼无比的防空能力。
而设计虽然不能大改,但局部的改装还是不难的,在胡卫东就着设计图指出了历史上俾斯麦级战列舰几个致命的弱点后,严谨认真的德国人立即进行了测试,结果令他们大惊失色,同时也深深地感到庆幸,而对于胡卫东,德国的军舰设计师们也再不敢将其当成外行来看待,这为胡卫东说服他们接受一些后世的先进设计理念扫平了障碍。
测试中俾斯麦级战列舰先后暴露出主炮塔装甲薄弱,大口径高射炮的弹药缺乏保护而且堆在一起、一旦遭到攻击很容易引起殉爆。沉重的穹甲在实战中并无太大意义,船舵位置一旦遭到鱼雷攻击将极易导致舵轮卡死,而因此无法转向的军舰则会不可避免地成为敌舰和敌机的靶子。防空火力严重不足、而且部署不够合理等多个重大缺陷。其中部分缺陷涉及到整体设计,比如船舵的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但中国人特有的灵活灵活却令胡卫东想出了取巧的办法
他的提议是在船舵附近加装4门“密集阵”。这一方面是因为鱼雷机攻击距离很近,射程虽近但火力奇猛的“密集阵”对付它们就像打靶。另一方面即便敌机侥幸成功投下鱼雷击向船舵,也可以用“密集阵”对海射击拦截鱼雷。这个年头除了鬼子bt的氧气鱼雷之外,航空鱼雷的速度都不算快,一般也就三十多节,甚至还比不上高速的巡洋舰,如果俾斯麦级战列舰全速逃逸的话,相对速度更是仅有区区几节,在海面上看简直慢得如蜗牛一般。以“密集阵”的超高射速,将其提前击毁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退一万步讲,哪怕只有50%的拦截成功率,也相当于俾斯麦级战列舰多了一条命,如果能够达到75%。则多了三条命。考虑到鱼雷击中船舵的概率本来就不会很大,加之俾斯麦级战列舰加装“密集阵”和陀螺瞄准具(所有近防火炮均有配备)之后近防火力加强了何止十倍,在此基础上,这一微不足道的安排已经足以令鱼雷轰炸机对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威胁变得微乎其微
而主炮塔装甲与穹甲的问题,更可以在更换新型装甲的过程中顺便解决,其间同时可以腾出大量的载重和空间,而令给大口径高射炮加设炮塔并加装更多的防空火炮成为可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些具体的设计缺陷,俾斯麦级战列舰“全面防护”的设计理念也很明显已经落后于时代,因为随着结构科学的发展,即使采用重点防护方式,大型军舰的抗沉性依然极强,没必要为此增加太多不必要的载重,甚至因此影响火力和机动性。而且随着穿甲技术的发展,在整体排水量不可能无限制增加的情况下,“全面防护”实际上成了“全面不防护”,就算抗沉性再好,一艘失去战斗力的军舰又有什么用呢?但是,随着新型装甲钢的采用,“全面防护”却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防护”。不过胡卫东心里却很清楚,超时代装甲技术打破的平衡终将恢复,到时候还是得有所取舍,而且从广义上来说,“重点防护”的设计思想甚至可以一直用到战后的那些薄皮军舰上,因而无论是帮德国人建造的军舰,还是那些自造的,他都还是力主选用了“重点防护”的设计理念,事实上即使是现在,在装甲材料相同的情况下,以“全面防护”理念设计出来的军舰其综合性能依然不如按照“重点防护”思想设计出来的优越
这么多改装项目下来,即使以德国的工业实力,也至少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再加上海试等必需的工作,一年时间是至少的,这无疑给胡卫东吃了个定心丸,不必过分担心中德全面合作才刚开始就因为德国开战戛然而止。
其实,哪怕不进行这些较大的改装,光是给俾斯麦级战列舰换上胡卫东专门为其设计的381mm穿甲弹(注1)、近炸引信高射炮弹、配备给每一门近防火炮的陀螺瞄准具、先进的舰载雷达和与之配套的指挥仪,就足以将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综合实力提升到历史上二战后期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水准。而再经过这些更大幅度的改装之后,俾斯麦级战列舰已经成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海上堡垒,而且因为欧战延后的关系,一出来就是两艘,想到那时英国人焦头烂额的样子,胡卫东不禁有些幸灾乐祸
猜你喜欢